硅业有限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报告书_第1页
硅业有限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报告书_第2页
硅业有限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报告书_第3页
硅业有限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报告书_第4页
硅业有限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表5.2-1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自查项目影响识别影响类型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水环境保护目标饮用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涉水的风景名胜区□;其他√影响途径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直接排放□;间接排放□;其他√水温□;径流□;水域面积□影响因子持久性污染物□;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pH值□;热污染□;富营养化□;其他√水温□;水位(水深)□;流速□;流量□;其他□评价等级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一级□;二级□;三级A□;三级B√一级□;二级□;三级□现状调查区域污染源调查项目数据来源已建□;在建□;拟建□;其他□拟替代的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环评□;环保验收□;既有实测□;现场监测□;入河排放口数据□;其他□受影响水体水环境质量调查时期数据来源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补充监测□;其他□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未开发□;开发量40%以下□;开发量40%以上□水文情势调查调查时期数据来源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充监测□;其他□补充监测监测时期监测因子监测断面或点位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监测断面或点位个数()个现状评价评价范围河流:长度()km;湖库、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积()km2评价因子()评价标准河流、湖库、河口: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近岸海域: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第四类□规划年评价标准()评价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评价结论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达标□;不达标□水环境控制单元或断面水质达标状况□:达标□;不达标√水环境保护目标质量状况□:达标□;不达标□对照断面、控制断面等代表性断面的水质状况□:达标□;不达标□底泥污染评价□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文情势评价□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流域(区域)水资源(包括水能资源)与开发利用总体状况、生态流量管理要求与现状满足程度、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空间的水流状况与河湖演变状况□达标区□不达标区√影响预测预测范围河流:长度()km;湖库、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积()km2预测因子()预测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设计水文条件□预测情景施工期□;生产运行期□;服务期满后□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污染控制和减缓措施方案□区(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情景□预测方法数值解□;解析解□;其他□导则推荐模式□;其他□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价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替代削减源□水环境影响评价排放口混合区外满足水环境管理要求□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满足水环境保护目标水域水环境质量要求□水环境控制单元或断面水质达标□满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满足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满足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同时应包括水文情势变化评价、主要水文特征值影响评价、生态流量符合性评价□对于新设或调整入河(湖岸、近岸海域)排放口的建设项目,应包括排放口设置的环境合理性评价□满足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管理要求□污染物排放量核算污染物名称排放量/(t/a)排放浓度/(mg/L)()()()替代源排放情况污染源名称排污许可证编号污染物名称排放量/(t/a)排放浓度/(mg/L)()()()()()生态流量确定生态流量:一般水期()m3/s;鱼类繁殖期()m3/s;其他()m3/s生态水位:一般水期()m;鱼类繁殖期()m;其他()m防治措施环保措施污水处理设施□;水文减缓设施□;生态流量保障设施□;区域削减□;依托其他工程措施□;其他□监测计划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方式手动□;自动□;无监测□手动□;自动□;无监测□监测点位()(废水回用水池)监测因子()()污染物排放清单□评价结论可以接受√;不可以接受□注:“□”为勾选项,可√;“()”为内容填写项;“备注”为其他补充内容。5.3地下水影响预测与评价5.3.1厂区水文地质条件厂区含水层为山前倾斜平原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含水岩组的埋藏深度及水力特征,将工作区松散岩类孔隙水划分为浅层潜水-微承压水含水岩组(简称浅层水)和中层承压水含水岩组(简称中层水)。(1)浅层水含水岩组厂区一带含水岩组由上更新统及中更新统上段冲洪积层(Q3+2al-pl)组成,含水层底板埋深一般114m,岩性以中砂及中细砂为主,厂区井涌水量150m3/d,属中等富水区。厂区浅层地下水接受北部基岩山区侧向补给、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总体由北向南运动。(2)中层水含水岩组厂区含水岩组由中更新统冲、洪积层(Q2al-pl)组成,含水层顶板埋深114m,底板埋深200m,含水层有3~5层,岩性以中细砂为主,下有稳定卵石层。补给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二是北部基岩山区侧向补给,三是。总体由北向南方向运动。厂址所在区域目标含水层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该目标含水层下有粘土相对稳定隔水层存在。潜水水位埋深51m,含水层厚度70m左右。中层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通过流海缝等)、浅层水的渗漏补给以及北部基岩山前断裂带的侧向入渗补给。中层水的径流方向,总体上与浅层水基本一致。5.3.2渗水试验为了确定场区包气带岩性、渗透系数和防污性能,在场地进行了渗水试验,试验采用双环法,试验时往铁环内注水,保持内外环的水柱在同一高度上,根据内环所取得的资料确定岩层的渗透系数。由于内环中的水只产生垂向渗入,排除了侧向渗流带的误差,因此精度较高。试验方法:(1)在场区选定一试验位置,挖一个圆形的试坑至试验土层。(2)在试坑底部再挖一个深15~20cm注水试坑,并确保试验土层不被扰动。(3)在注水试坑内放入试环,将直径分别为25cm和50cm的两个试环按同心圆状压入坑底,深约5cm,并确保试验土层不被扰动,试环周边不漏水。(4)在内环及内、外环之间环底铺上2~3cm的砾石或小碎石作为缓冲层。(5)试验过程中,同时向内环和内、外环之间注水,水深均为10cm。并开始进行内环注入流量观测,注入水量由瓶上刻度读出。(6)开始每隔3min测量一次,连续测量两次;再5min测量一次,连续测量2次;之后每隔10min测量一次,连续测量2次;之后每隔20min测量一次,连续测量2次,以后每隔30min量测一次。直至单位时间渗入水量达到相对稳定,再延续2小时即可结束测量。(7)将双环内水引出,开挖确定入渗深度。试验结果:场区包气带渗透系数3.12×10-4cm/s。5.3.3调查评价区污染源调查(1)工业污染源调查经现场调查,评价范围内无其他排放同类水污染物的企业。(2)生活污染源调查调查调查范围内村庄房屋全部为单独院落为主,厕所全部为旱厕,村民生活污水主要为洗漱污水,一般就地泼洒。生活垃圾由当地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粪便定期清掏,简单沤制后运至农田施肥。(3)农业污染源调查调查范围内的农业污染源主要为农田化肥的使用,如铵肥、磷肥、尿素。项目区无规模化的养殖分布,产生的少量畜禽粪便经简单沤制后运至农田施肥。(4)水环境污染途径分析=1\*GB3①农业污染途径由于区域降水分布不均、水土流失等原因,农业污染源呈现非点源污染特征,即集中降水冲刷阶段造成污染影响。在降水后,农耕施放的化肥、农药中的氮、磷化合物以固态或溶解态随降水流运动,主要以地表径流和土壤中流的形式在地表和土层中运移,对地表水体污染影响较大,下渗进入地下水后会对地下水质造成影响。=2\*GB3②生活污染途径区域生活污染源以农村生活污水为主,一般随意泼洒,自然蒸发下渗。降水过程会携带部分残留污水进入地表水体造成污染影响,生活污水下渗后会对地下水质有一定污染影响。5.3.4居民水井与水源地调查1、水源地(1)绛县区水源地绛县区水源井均位于市区内,共有八眼取水井,其中,6号水井距离本工程厂址最近,距离约14公里。(2)绛县乡镇水源地绛县乡镇水源地共有4个包括绛县龙门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绛县小梁乡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绛县柴家乡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和绛县阳村乡集中式供水水源地,均距离本项目较远。2、农村居民饮用水井对评价区第四系孔隙水水位调查资料见表5.3-1,等水位线图见图5.3-1~图5.3-2。5.3-1等水位线图(枯水期)图5.3-2等水位线图(丰水期)5.3.5地下水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情景分析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9.4情景设置:一般情况下,建设项目对正常工况和非正常工况的情景分别进行预测。根据工程分析,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有循环水系统定期外排水、冲洗废水、冲渣废水、锅炉及软水排污水及生活污水,其主要污染物产生情况见表5.3-2。表5.3-2各类废水及其污染物源强表类别污染物污染物产生情况废水量m3/d产生浓度mg/l产生量t/a生活污水COD3.22500.264NH3-N250.026BOD51500.158SS2000.211循环水系统定期外排水盐类、SS1.0//冲洗废水石油类、SS0.9//冲渣废水SS1255.32000828.498COD10041.4249锰4.922.0381砷0.00770.0032镉0.0030.0012石油类0.1440.0597锅炉及软水排污水盐类0.24//本项目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园区管网,循环水系统定期外排水、锅炉及软水排污水全部回用于洗涤用水,冲洗废水经三级沉淀后回用于车辆冲洗,正常状况下,项目产生的各类生产废水经妥善收集处理后综合利用不外排,生活污水排入园区管网,固废均按要求进行了妥善收集与安全处置;在厂区进行有效的分区防渗,并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有关要求对地下水污染防渗措施进行设计、建设,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预案、设置合理有效的监测井,加强地下水环境监测的前提下,通常情况下不存在“跑、冒、滴、漏”等现象的发生。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第9.4.2条。在本项目依据GB16889、GB18597等设计、建设地下水污染防渗措施的前提下,本项目可不进行正常状况情景下的预测。非正常状况下,根据对本项目建设内容的分析,本项目对地下水环境产生明显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冲渣水池体的事故泄漏,本次评价非正常状况下泄漏点设定为:冲渣水池体破裂泄漏。预测源强根据工程分析,冲渣废水各污染物产生浓度为COD:100mg/L、SS:2000mg/L、锰:4.92mg/L、砷:0.0077mg/L、镉:0.003mg/L、石油类(F-):0.144mg/L,将特征因子锰、砷、镉、石油类按照重金属和无机物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别中的各项因子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排序,分别取标准指数最大的因子锰和石油类作为预测因子。表5.3-2预测因子筛选表序号特征因子类别浓度mg/LGB/T14848标准限值mg/L标准指数1锰重金属4.921.004.922砷0.00770.010.773镉0.0030.0050.65石油类无机物0.1441.00.144渗漏量可根据Q=K×I×A计算。根据渗水试验结果,粉土层的垂向渗透系数K为3.12×10-4cm/s,渗漏处潜水位埋深为51m,池体深度4m,水力梯度I=(h+Z)/Z=(4+51)/51=1.08,渗漏池体底面积为30m2,渗漏面积按5%计算,求出渗漏量Q=0.44m3/d。假定池体渗漏处包气带地层垂直渗透系数为0.2692m/d,计算污染物到达潜水面的时间,结果如下:T1=H/u=ne×H/K×I=53d即污染源持续发生泄漏53天后,污染物才达到潜水面。假定跟踪监测井在渗漏池体下游5m处布设,孔隙度取0.3,潜水含水层水平渗透系数为5.7m/d,水力梯度根据区域水文地质剖面图取0.024,则污染物从进入潜水面到扩散到跟踪监测井的时间为T2=5×ne/K×I=11d。在项目运营期,在渗漏池体下游设置污染控制监测井,根据《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HJ1209-2021),一类单元污染控制监测井每季度采样一次,异常时增加采样频次。污染物渗漏最长时间设定为:污染源连续渗漏到达潜水面的时间+从进入潜水面到扩散至跟踪监测井的时间+监测间隔时间,为53+11+90=154d。各预测情景下污染物的源强计算结果见下表5.3-3。表5.3-3污染物预测源强一览表情景设定渗漏位置特征污染物渗漏浓度(mg/L)渗漏时长(d)模拟时长非正常状况冲渣水池锰4.9215410a石油类0.14415410a评价预测时段污染发生后100d、污染发生后1000d、污染发生后10a。运营期地下水环境预测地下水环境预测评价等级为一级,采用数值法进行预测。(一)模型建立1、概念模型(1)目标含水层根据导则要求,结合本项目的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应预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产生的直接影响,重点预测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根据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本项目场地地貌单元属于倾斜平原区,确定预测目标含水层为第四系潜水含水层。(2)模型边界条件的概化模拟区域为由ABCD组成的矩形区域,模拟区边界见图5.3-3。AB概化为流量边界;AD和BC段垂直于等水位线概化为零流量边界,CD段概化为排泄边界。图5.3-3模型范围及边界条件概化图(3)源汇项模拟区的源汇项主要包括补给项和排泄项。目的含水层的补给项主要为大气降水的垂直入渗补给,排泄项为径流排泄。(二)预测模型1、数学模型本次模拟的是第四系潜水含水层,系统的补给项主要包括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排泄项主要是径流排泄。在不考虑水的密度变化条件下和向下部含水层渗透、越流补给的情况下,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二维非稳定流。式中:Ω—为地下水渗流区域;K—沿x,y坐标轴方向的渗透系数(m/d);h—点(x,y)在t时刻水头值(m);h0—含水层的初始水头(m);μ—含水层给水度(l/m);W—源汇项(m/d);—边界的外法线方向;Kn—边界法线方向的渗透系数(m/d);q—渗流区二类边界上的单位面积流量(m3/d);D2—表示第二类定流量边界;D3—第二类隔水边界。2、模拟区域剖分将评价区地形图导入模型作为计算模拟区的剖分底图,将模型区在水平方向上剖分为30×30的微小单元格,在垂直方向上按设计层次剖分。3、边界条件(1)顶部边界视为考虑降水入渗,存在均匀下渗补给水量的顶部含水层补给边界。(2)流量边界模拟区上游AB段为流入边界;下游CD段为排泄边界,侧向补给及排泄流量由下式计算:Q=K×D×M×I式中:Q—侧向排泄量(m3/d);K—渗透系数(m/d);D—剖面宽度(m);M—含水层厚度(m);I—垂直于剖面的水力坡度(%)。(3)隔水边界模拟区BC和AD段均处理为流量为零通量的隔水边界。(三)模型资料整理及参数确定1、源汇项分析(1)大气降水入渗目标含水层在水平方向上接受西南侧地下水径流补给,在垂直方向上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模型内部整体上由北向南径流,在模型东北侧边界处向下游方向排泄。在模型中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的计算公式为:Q降=∑αiPiAi式中:Q降—多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万m3/yr)P—多年平均降雨量(mm/yr)α—降水入渗系数A—计算区面积(km2)其中入渗系数α为0.21,P取绛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52.4mm/yr,在模型计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时,采用RECHARGE(补给)模块来处理,将该补给量作用于活动单元。(2)潜水蒸发排泄潜水蒸发量是指当潜水水位埋深小于极限蒸发深度时,水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运动,最终以地面蒸发的形式损失。本次模拟范围地下水埋深大于5m,不考虑潜水蒸发。(3)人工开采模拟区内无人工开采。2、水文地质参数模拟区主要含水层为潜水含水层,渗透系数设为4.3m/d,给水度μ设为0.30,有效孔隙度Φe设为0.3。(四)模型识别与参数校正模型的识别和验证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模拟的地下水流场要与实际地下水流场基本一致,即要求地下水模拟等值线与实测地下水位等值线形状相似;②模拟地下水的动态过程要与实测的动态过程基本相似,即要求模拟与实际地下水位过程线形状相似;③从均衡的角度出发,模拟的地下水均衡变化与实际要基本相符;④识别的水文地质参数要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根据以上四个原则,对模拟区地下水系统进行了识别和验证。通过反复调整参数和均衡量,识别水文地质条件,确定了模型结构、参数和均衡要素。通过调参计算,得水文地质参数见表5.3-4,实际水位与计算水位等值线的水位拟合小于0.5m的绝对误差占已知水位的85%以上,拟合结果较好,表明所建的数学模型、对水文地质条件的概化、边界条件的确定都与研究区域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因此,校正后的模型可以满足预测评价的要求。地下水流场拟合情况见图5.3-4。表5.3-4模型校正后的目标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含水层分类渗透系数(m/d)KxKy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调参前4.54.5调参后4.34.3图5.3-4地下水流场拟合图(五)模拟预测结果及影响分析1、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本次模拟根据情景设定的主要污染源分布位置,选定优先控制污染物,分别预测在防渗层出现破损情景下,水相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过程,进一步分析污染物影响范围。本次模拟红色范围表示地下水污染物超标的浓度范围,标准限值参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III类地下水质标准。各指标具体情况见表5.3-5。表5.3-5污染物检出下限和标准限值模拟预测因子检出限(mg/L)标准限值(mg/L)锰0.0011.0石油类0.11.0基于保守假定,本次评价假设污染物泄漏后直接到达目的含水层并达到最大浓度,以污染物的源强浓度值代入模型进行计算,在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本次模拟红色范围表示地下水污染物超标的浓度范围,蓝色范围表示存在污染但污染不超标的浓度范围,限值为各检测指标检出限,当预测结果小于检出限值时则视同对地下水环境几乎没有影响。污染物运移结果见表5.3-6及图5.3-5~图5.3-8。表5.3-6非正常状况条件下污染物渗漏对含水层影响范围预测因子运移时间影响距离(m)超标距离(m)影响面积(m2)超标面积(m2)锰100d40135651801000d142603135108810a295128105202885石油类100d15--195--1000d862291330510a135512865630沿水流方向向下游迁移,不考虑含水层对污染物吸附、化学反应作用的情况下,100天锰向下游迁移40图5.3-51000天污染物锰运移图图5.3-610年污染物锰运移图图5.3-71000天污染物石油类运移图图5.3-810年污染物石油类运移图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1、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黄河沿岸水源地影响分析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及黄河沿岸水源地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上游浅层地下水,另一部分来自黄河侧向补给。本项目不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黄河沿岸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厂界西南侧距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边界13.7km,核心区边界15.1km。根据预测,本项目非正常工况污水渗漏10年锰和石油类向下游分别迁移了295米和135米,远未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黄河沿岸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因此本项目建设对以上保护区影响较小。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影响分析绛县区水源地和乡镇水源地均距离本项目较远,且本项目污染物泄漏主要影响的含水层为第四系浅层含水层,因此,不会对集中供水水源地造成影响。3、分散式饮用水水井影响分析根据预测结果,非正常工况下100天锰和向下游迁移40和锰。与污染源泄漏处距离最近的分散式饮用水井为厂区东南侧柳壕村的生活饮用水井,位于污染源侧游500m处,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非正常工况下污水泄漏不会对该村的饮用水井水质产生影响。5.3.6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源头控制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在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和降低污染物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分区防控基于上述评价结果,在设定的事故情景发生时,区域地下水环境将在小范围内有可能受到污染风险威胁,因此在上述几项常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还需要考虑针对厂区内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大区域采取局部防渗的措施。局部防渗是将厂区地层作特殊处理,使土壤的自然结构改变,通过采取在场区下方铺设渗透系数很小的物质,如黏土和土工膜等,来消减污染物渗入速度,达到控制污染入渗的效果,可以有效的防止地表泄漏造成的污染物入渗对地下水的影响。1、防治分区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划分为重点放防治区、一般防治区与简单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块应考虑废水处理车间、初期雨水池、危废贮存库等,一般防治区考虑锰焙砂生产车间、电炉炼锰生产车间,仓库区等区域,其余建筑区为简单防治区。表5.3-7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参照表污染控制难易程度主要特征难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易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可及时发现和处理表5.3-8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类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表5.3-9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参照表防渗分区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物控制难易程度污染物类型防渗技术要求重点防治区弱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等效粘土防渗层Mb≥6.0m,K≤10-7cm/s;或参照GB18598执行中—强难弱易一般防治区弱易—难其他类型等效粘土防渗层Mb≥1.5m,K≤10-7cm/s;或参照GB16889执行中—强难中易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强易简单防治区中—强易其他类型一般地面硬化2、重点污染防治区重点污染防治区是指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区域或部位。主要包括废水处理车间、冲渣水池、回水贮存池、事故水池、危废贮存库等区域。本次评价提出以下要求:(1)冲渣水池、回水贮存池、事故水池的防渗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结构厚度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的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水池的所有缝均应设止水带,止水带宜采用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施工缝可采用镀锰钢板止水带。橡胶止水带宜选用氯丁橡胶和三元乙丙橡胶止水带;塑料止水带宜选用软质聚氯乙烯塑料止水带。(3)地下管道的防渗地下一级地管、二级地管宜采用钢制管道,三级地管应采用钢制管道。当一级地管、二级地管宜采用非钢制管道时,宜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防渗层。高密度聚乙烯(IIDPE)膜厚度不宜小于1.50mm,膜两侧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宜采用长丝无纺土工布。当地下管道防渗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膜时,宜设置渗漏液检查井,渗漏液检查升间隔不宜大于l00m。渗漏液检查井宜位于污水检查井、水封井的上游,并宜与污水检查井、水封井靠近布置。渗漏液检查井的平面尺寸宜为1000mm×1000mm,顶面高出地面不应小于100mm.井底应低于渗漏液收集管300mm。(4)危险废物贮存库防渗应当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及修改单中的有关防渗要求执行:危废贮存库地面与裙脚要用坚固、防渗的材料建造,建筑材料必须与危险废物相容;应设计堵截泄漏的裙脚,地面与裙脚所围建的容积不低于堵截最大容器的最大储量或总储量的1/5;贮存库底座应做基础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它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3、一般污染防治区一般污染防治区是指对地下水环境有污染的物料或污染物泄漏后,可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区域或部位。主要包括锰焙砂生产车间、电炉炼锰生产车间,锰铝合金车间等区域。地面防渗层可采用抗渗钢纤维混凝土、抗渗合成纤维混凝土、抗渗钢筋混凝土和抗渗素混凝土。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6。厚度不应小于l00mm。钢纤维体积率宜为0.25%-1.00%。合成纤维体积率宜为0.10%~0.20%。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和《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21的有关规定。混凝土防渗层应设置缩缝和胀缝,纵向和横向缩缝、胀缝宜垂直相交。混凝上防渗层在墙、柱、基础交接处应设衔接缝。4、非污染防治区简单污染防治区是指一般和重点污染防治区以外的区域或部位。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渗见表5.3-10及图5.3-9。表5.3-10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场地防渗分区防渗技术要求采取的具体防渗措施冲渣水池重点防渗区等效黏土防渗层Mb≥6.0m,K≤1×10-7cm/s;或参照GB18598执行防渗层采用抗渗混凝土,混凝土防渗层的耐久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厚度不应小于250mm。回水贮存池事故水池废水收集管、沟危废贮存库参照GB18597执行从下到上依次为原厂房混凝土地面基础上敷设土工布+2mmHDPE+土工布+120mm抗渗混凝土+2mm环氧地坪。锰焙砂生产车间一般防渗区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K≤1×10-7cm/s;或参照GB16889执行防渗层采用抗渗混凝土,等效黏土防渗层Mb≥1.5m,抗渗等级不应低于P8,厚度不应小于100mm。电炉炼锰生产车间锰铝合金车间其他场地简单防渗区一般地面硬化一般地面硬化、绿化地下水跟踪监测计划本次评价给出地下水监测计划,目的在于保护评价内居民饮水安全,对开采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及时预警,并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因此,为了及时准确的掌握地下水水质的变化情况,评价建议建立评价区的区域地下水监控体系,其主要包括监测点位与监测项目、监测频率与监测因子、监测设备与监测人员等。1、监测点布设根据该项目的水文地质特点、影响区域、保护目标及主要污染源在评价区布设监测点位。评价区设置水质长期监测点;在厂区及其上下游设置水质长期监测点,以便进行长期对比监测。详见表5.3-11及图5.3-10。2、监测项目地下水跟踪监测项目为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同时还应测定气温,描述天气情况和近期降水情况。3、监测频率地下水水质监测,分别在枯、丰水期采样一次,建议业主委托有资质监测单位,签订长期协议,对厂区周边选定水井进行监测。4、监测机构和人员对于水位观测原则上采取固定时间,固定人员,固定测量工具进行观测。测量工具可选用测绳、测钟、WS-1040地下水动态自动监测仪、超声波流量计、水位仪等,鉴于水位观测频率大,建议业主可委托村委安排专人观测,业主按时收集数据。5、监测数据管理监测结果应及时建立档案,并定期向厂安全环保部门汇报,对于常规监测数据应该进行公开,特别是跟周边居民用水安全相关的数据要定期张贴公示,如发现异常或者发生事故,应加密监测频次,改为每天监测一次,并分析污染原因,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应急管理措施制定非正常状况应急预案的目的是为了在发生非正常状况时,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大的效能,有序地实施救援,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降低事故对潜水含水层的污染。针对应急工作需要,参照相关技术导则,结合地下水污染治理的技术特点,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治理程序见图5.3-13。在突发地下水污染非正常状况下,建议采取以下应急管理措施,以保护地下水环境:(1)污染源头控制①查明污染源;②切断污染源,污染源中的废水抽取,放置到事故池中;③探明污染物渗漏点,采用措施将被污染的岩层挖掘出,妥善处置;(2)查明地下水污染深度、范围和程度;①渗漏点分层取土、取水化验,确定深度;②依据污染场地的岩性特征及水文地质参数,在渗漏点四周合理布置水井,取水化验,确定污染范围与程度。(3)被污染水体处理措施①依据查明的地下水污染情况,合理布置抽水井深度与间距,并进行试抽水工作;②依据抽水设计方案进行施工,抽出被污染的地下水体,并根据各井孔出水情况进行调整;③将抽出的地下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并送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④当地下水的特征污染物满足地下水功能区划的标准后,逐步停止抽水,并进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图5.3-13地下水污染应急治理程序框图(4)应急保障措施①人力资源保障: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②财力保障: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③物资保障: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应急监测仪器、防护器材、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等内容。5.3.7结论与建议结论1、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现状监测结果表明,除5#贺家巷的总硬度及6#僧楼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有超标现象,其余监测因子均可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中的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超标原因与当地地质条件有关。总体来讲,评价区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良好。2、预测结果分析(1)本项目不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黄河沿岸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厂界西南侧距运城湿地自然保护区实验区边界3.12km,缓冲区边界4.62km,核心区边界4.75km。根据预测,本项目非正常工况污水渗漏10年锰和石油类向下游分别迁移了295米和135米,远未及湿地自然保护区及黄河沿岸水源地保护区边界,因此本项目建设对以上保护区影响较小。(2)绛县区水源地和乡镇水源地均距离本项目较远,且本项目污染物泄漏主要影响的含水层为第四系浅层含水层,因此,不会对集中供水水源地造成影响。(3)根据预测结果,非正常工况下100天锰和向下游迁移40和锰。与污染源泄漏处距离最近的分散式饮用水井为厂区东南侧柳壕村的生活饮用水井,位于污染源侧游500m处,由预测结果可以看出,非正常工况下污水泄漏不会对该村的饮用水井水质产生影响。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本项目划分为重点放防治区、一般防治区与简单防治区。重点防治区块应考虑废水处理车间、初期雨水池、危废贮存库等,一般防治区考虑锰焙砂生产车间、电炉炼锰生产车间,仓库区等区域,其余建筑区为简单防治区。建议1、完善管理制度和措施。地下水污染具有不易发现和一旦污染很难治理的特点,因此,防止地下水污染应遵循源头控制、防止渗漏、污染监测及事故应急处理的主动及被动防渗相结合的原则。首先,在工程各实施阶段,必须完善各项环保措施,做到三同时(即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经环境主管部门验收达标后运行;其次,对本报告及工程设计文件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应经当地(或行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验收核准;再有,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组织机构、人员培训及管理制度,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等各项工作,常抓不懈,定期检查落实。2、培训队伍。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治及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有关人员应培训后上岗,熟悉情况,懂原理会操作,一旦发生污染事故,应委托具有水文地质勘察资质的单位查明地下水污染情况,厂内专业人员按规程及时处置。3、易忽视的问题。工程基础施工,应做到基桩混凝土高性能化,应重视其对地下水环境的潜在影响,规范操作,桩基面应符合防水层施工的要求,防止出现基础施工及其后期破坏地下水环境的情况。5.4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4.1预测范围预测范围为项目边界外200m。5.4.2预测点和评价点确定本次评价以评建设项目厂界作为预测点和评价点。5.4.3预测方法为了准确的预测新建噪声源对厂界环境噪声强度以及对关心点造成的影响,需要考虑从声源到关心点的传播途径特性,影响传播途径的主要因素是:距离衰减和屏蔽效应可根据理论公式求出,其它则需要以实测值为基础,为了简化计算条件,此次噪声计算根据工程特点,考虑了噪声随距离的衰减,建筑物围护结构的隔声和建筑物屏蔽效应,其他因素则不考虑。进行预测时,以采取环评规定的防震减噪措施后噪声源强的消减值,经模式计算所得为采取措施后的贡献值。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21)推荐的公式:Lp(r)=Lw+DC-(Adiv+Aatm+Agr+Abar+Amisc)式中:Lp(r)——预测点处声压级,dB;Lw——由点声源产生的声功率级(A计权或倍频带),dB;DC——指向性校正,它描述点声源的等效连续声压级与产生声功率级Lw的全向点声源在规定方向的声级的偏差程度,dB;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Aatm——大气吸收引起的衰减,dB;Agr——地面效应引起的衰减,dB;Abar——障碍物屏蔽引起的衰减,dB;Amisc——其他多方面效应引起的衰减,dB。两个以上的多个噪声源同时存在时,总声级计算公式为:式中:Lp(r):声源衰减至r处的声压级,dB;Lp(r0):声源在参考距离r0处的声压级;r:预测点到声源的距离;r0:预测参考距离,m;本次噪声预测计算从偏保守出发,只考虑声波随距离的衰减Adiv,以保证实际效果优于预测结果。LP(r)=LP(r0)-Adiv式中:LP(r)——距声源r处的A声级,dB(A);LP(r0)——参考位置r0处的A声级,dB(A);Adiv——几何发散引起的衰减,dB。5.4.4预测评价内容采用上述模式进行计算得出各个高噪设备对厂界的声压级,可得出噪声预测结果,噪声预测结果列于表5.4-3,噪声预测结果图见图5.4-1。 表5.4-1项目噪声预测结果单位:dB(A)编号测点位置贡献值昼间夜间1#厂区北34.4234.422#厂区东38.3938.393#厂区南31.3031.304#厂区西33.7533.75从表5.4-1中可以看出,本项目厂区昼夜间预测值范围在31.30~38.39dB(A),故采取措施后,厂界噪声贡献值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2类标准限值的要求,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因此本项目噪声排放不会对周围居民生活造成影响。5.4.5声环境评价结论本项目生产运营后,在采取环评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情况下,运营期厂区厂界噪声均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因此,从声环境角度来讲本项目建设是可行的。5.4.5自查表声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见下表5.4-5。表5.4-5声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自查项目评价等级与范围评价等级一级□二级■三级□评价范围200m■大于200m□小于200m□评价因子评价因子等效连续A声级■最大A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国外标准□现状评价环境功能区0类区□1类区□2类区■3类区□4a类区□4b类区□评价年度初期□近期■中期□远期□现状调查方法现场实测法■现场实测加模型计算法□收集资料□现状评价达标百分比100%噪声源调查噪声源调查方法现场实测□已有资料□研究成果■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模型导则推荐模型■其他□预测范围200m■大于200m□小于200m□预测因子等效连续A声级■最大A声级□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厂界噪声贡献值达标■不达标□声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值达标■不达标□环境监测计划排放监测厂界监测■固定位置监测□自动监测□手动监测■无监测□声环境保护目标处噪声监测监测因子:(Leq(A))监测点位数:(1)无监测□评价结论环境影响可行■不可行□注:“□”为勾选项,可√;“()”为内容填写项。5.5固体废物影响分析5.5.1固体废物的来源及分类本项目运行期固体废物主要有:水淬渣、脱硫石膏、除尘灰、浮渣、铸锭的不合格品、废耐火材料、废机油、废油桶及生活垃圾等。运营期固体废物分类及排放情况见表5.5-1。5.5.2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固体废弃物除直接占用土地和空间外,其对环境的影响将会通过周围环境,因此,固体废弃物既是造成水、大气、土壤污染的“源头”,又是废水、废气本工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处置不当,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主要物质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被化学物质、病原体等污染,导致土壤结构改变。这种污染将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活动,有碍植物根系增长,或在植物体内积蓄,通过食物链环境。特别是在较大的风力作用下一般可剥离1-15cm细粒灰尘,其飞扬高度可达地表植被的破坏以及由于长期堆积时导致土壤5.5.3固体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综上所述,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均能做到合理处置,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可接受。5.6土壤环境影响评价1、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与影响途径识别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为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途径见表5.6-1,运营期土壤环境影响源及影响因子识别见表5.6-2。表5.6-1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类型及影响途径表不同时段污染影响型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其他施工期////运营期//√/服务期满后////由表5.6-1可知,本项目的土壤影响类型为污染影响型,影响时段为运营期,影响途径为垂直入渗。表5.6-2土壤环境影响源、影响因子及影响途径识别表污染源工艺流程/节点污染途径全部污染物指标特征因子备注冲渣工序冲渣垂直入渗SS、COD、锰、石油类锰、石油类非正常状况危废贮存间废矿物油储存垂直入渗石油烃石油烃非正常状况5.6.2垂直入渗预测与评价1、预测情景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的阶段主要为生产运行期。因此,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主要针对项目生产运行期间的土壤环境进行预测。正常状况下,环评要求厂区危废贮存间等、冲渣水池、事故池划为重点防渗区,设计应满足《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要求,使渗透系数≤10-10cm/s,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物难以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正常状况下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可接受的。非正常状况下,防渗层破损等原因从而使防渗层功能降低,污染物直接进入土壤环境,或由于项目建设地质环境问题,可能出现地面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防渗区混凝土等结构易出现裂缝,废水或液体物料会渗入与地面直接接触的土壤环境中。在此状况下,废水或液体物料出现连续性渗漏,可能造成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因此,本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针对冲渣水池发生非正常状况下的渗漏情形进行模拟预测。2、预测因子及源强根据工程分析,由于危废贮存库均有防渗措施且发生油类物质泄漏时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所以非正常状况下对土壤产生的影响很小。由于冲渣水池位于地下,发生渗漏后难以发现,因此,本次评价重点预测冲渣水池池底发生渗漏时,废水以点源形式垂直入渗土壤造成的影响。本次评价选取冲渣废水中的特征污染物锰作为预测因子。本项目冲渣废水池为地埋式钢筋混凝土构筑物。根据《给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钢筋混凝土水池渗水量不得超过2L/(m2·d),因此,正常状况下废水收集池渗水量不得超过2L/(m2·d)。本次评价非正常状况下冲渣废水池废水泄漏量按正常工况下最大允许渗漏量的100倍考虑,即200L/(m2·d)。项目运行过程中,池底防渗层发生破损,则废水渗漏量为5.2m3/d,参考检修期,本次预测冲渣废水池泄漏情景100d计算,废水泄漏量为520m3,锰浓度为4.92mg/L;则在渗漏时段内,渗入土壤中锰为25.6g/d。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因子与预测源强详见表5.6-3。表5.6-3土壤环境影响预测因子与预测源强情景设定污染途径污染源位置特征污染物废水渗漏量m3/d污染物浓度mg/L预测源强g/d渗漏时段/d污染特征污染源防护非正常状况下冲渣水池发生泄漏垂直入渗冲渣水池池底锰5.24.9225.6100连续点源防渗措施失效3、预测范围冲渣水池埋深为2m,结合项目水文地质资料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本次评价预测范围为地表界面以下2m至22m。4、预测时段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可能对土壤环境造成影响的阶段主要为生产运行期。因此,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主要针对项目生产运营期的土壤环境进行预测。综合考虑污染源泄漏的时间和进入土壤的途径,预测时段设定为100d、365d、1000d三个时段。5、预测方法本项目污染影响型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一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中相关要求,本次评价预测方法选取附录E推荐的土壤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二。根据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特性,本次模拟预测运用HYDRUS-1D软件中水分运移及溶质运移两大模块模拟锰在土壤中的垂向运移。(1)水分运移模型土壤水流数学模型选择各向同性的土壤、不可压缩的液体(水)、一维情形的非饱和土壤水流运动的控制方程,即HYDRUS-1D中使用的经典Richards方程描述一维平衡水流运动。公式如下:式中:h—压力水头;θ—体积含水率;t—模拟时间,取20年;s—源汇项;α—水流方向为纵轴夹角,取0;K(h,s)—非饱和渗透系数函数,可由方程K(h,s)=Ks(x)Kr(h,x)计算得出。其中Ks为饱和渗透系数,Kr为相对渗透系数。HYDRUS-1D软件中对土壤水力特性的描述提供了5种土壤水力模型,本次评价选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vanGenuchten-Mualem模型计算土壤水力特性参数θ(h)、K(h),且不考虑水流运动的滞后现象。公式如下:式中:θr—土壤的残余含水率;θs—土壤的饱和含水率;α、n—土壤水力特性经验参数;1—土壤介质空隙连通性能参数,一般取经验值;(2)溶质运移模型HYDRUS-1D软件中使用经典对流-弥散方程描述一维溶质运移。一维非饱和溶质垂向运移控制方程如下:式中:c——污染物介质中的浓度,mg/L;D——弥散系数,m2/d;q——渗流速率,m/d;z——沿z轴的距离,m;t——时间变量,d;θ——土壤含水率,%。1—土壤介质空隙连通性能参数,一般取经验值;其中,D代表分子扩散及水动力弥散,反映土壤中溶质分子扩散和弥散。(3)参数设置根据项目水文地质条件,并结合项目水文地质资料、软件给出的参数组合并结合经验,确定本次选取模型中的相关参数。①水分特征曲线参数本次评价不考虑土壤的滞后反应,模型中的各项参数均予保守性估计,结合评价区内土壤性质、土壤类型及其水力特征,并通过多次模拟调试,确定模型水力参数见表5.6-4。表5.6-4预测因子源强一览表土壤类型残余含水率θr(cm3/cm3)饱和含水率θs(cm3/cm3)经验参数α(1/cm)曲线形状参数n渗透系数Ks(cm/d)经验参数l砂质壤土0.10.390.0591.4831.440.5②溶质反应参数根据本项目特征,结合评价区内的土壤类型,本次预测溶质运移模型中时间加权方案选取Crank-Nicholson方案,空间加权方案选取GalerkinFiniteElements方案。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运移受吸附/解析作用影响大部分污染物的吸附符合Freundlish、Langmuir等温吸附规律,且以各种形式存在于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物物质,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本次评价只考虑溶质在固液相间的线性平衡等温吸附作用,忽略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结合评价区内的土壤理化特性调查结果,经过模型的多次调试,确定最终溶质运移参数的选择如表5.6-5所示。表5.6-5预测因子源强一览表土壤密度ρ(g/cm3)弥散系数DL(cm)Frac吸附系数Kd吸附等温线系数β溶解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μw固相的一级速率常数μs1.361010100(4)边界条件概化将包气带水流概化为垂向一维流。冲渣水池在非正常状况下发生渗漏时,废水中的污染物不断渗入包气带。HYDRUS-1D软件只考虑污染物在非饱和带的一维垂直迁移。模型中的水流模拟采用经典Richards方程来描述水分运移的过程,水分运移模型边界条件:上边界条件为定压力水头边界,下边界条件为自由排水边界。溶质运移模型采用经典对流-弥散方程描述一维溶质运移过程,溶质运移模块边界条件:上边界条件选取定浓度边界,下边界条件选取零通量边界。(5)剖面结构设置①岩性层设置仅分析第四系,岩性均为砂质壤土,数值为1。②观测点设置模型构建时根据项目区域地层资料进行概化,在预测目标土壤层内不同深度分布设置3个观测点,从上到下依次为N1~N3,在土壤剖面10cm、30cm、50cm各设置1观测点。(6)预测结果本次评价设置了100d、365d、1000d共计3个输出时间点,分别用T1、T2、T3表示。根据预测,各观测点污染物随时间在垂向运移趋势及污染物时间在垂向运移趋势图分别见图5.6-3,图5.6-4。N1N1N2N3(N为预测深度,分别为10CM,30cm、50cm)图5.6-3锰在不同观测点随时间变化图T1T2T3T1T2T3(T,分别为100d,365d、1000d)图5.6-4锰在不同时间点沿土壤迁移情况5.6.4土壤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土壤环境评价范围内的土壤环境质量无超标点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本项目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进行控制,采取的土壤环境保护措施主要为:此外,建设单位在项目运行期还应充分重视其自身环保行为,从源头控制、过程防控和跟踪监测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土壤环境的保护措施。源头控制:以先进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可能污染物产生;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对管道、设备及相关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污水的跑、冒、滴、漏,将污水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管线敷设尽量采用“可视化”原则,做到污染物“早发现、早处理”。切实贯彻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严禁渗坑渗井排放,所有场地全部硬化和密封,严禁下渗污染。通过规划布局调整结构来控制污染,对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有重要的作用。进行质量体系认证,实现“质量、安全、环境”三位一体的全面质量管理目标。过程防控:厂区内涉及危险废物均应设置为硬化防渗;根据分区防渗原则,厂区内构建筑物地面通过分区防渗和严格管理,地面防渗措施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规定的防渗要求。应急响应措施:设立土壤监测小组,负责对土壤环境监测和管理,或者委托专业的机构完成。建立有关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制定风险预警方案,设立应急设施减少环境污染影响。土壤环境跟踪监测: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的要求,提出本项目土壤环境跟踪监测计划。表5.6-10土壤环境跟踪监测计划监测区域序号点位取样深度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占地范围内柱状样1生产废水调节池旁0-0.5m0.5-1.5m1.5-3.0m铅1次/3年占地范围外表层样2厂界外东南侧耕地0-0.2m铅跟踪监测建议委托有资质的监测单位开展,监测结果需向社会公开。综上,本项目区各监测点土壤监测指标均不超标,低于GB36600-2018第二类建用地筛选值。本项目设置有完善的水淬渣池处理设施,相关区域均釆取有效的防渗措施,能有效降低对土壤的污染影响。本项目在落实土壤保护措施的前提下,项目建设对厂区及周围壤环境的影响可接受。5.6.5土壤环境评价结论本项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各监测点土壤监测指标均不超标,低于GB36600-2018及GB15618-2018中相应的筛选值,说明项目区域土壤现状环境质量良好。本项目在非正常工况下冲渣水池产生的废水通过池体裂缝垂直下渗至土壤环境,可能会污染土壤环境。但是本项目采取的严格的硬化及防渗措施,因此对区域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小。本项目采取源头控制、过程防控和跟踪监测方面的污染防控措施后,可有效降低项目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项目建设对厂区及周围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表5.6-11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备注影响识别影响类型污染影响型√;生态影响型□;两种兼有□建设用地√;农用地□;未利用地□占地规模(15333.4)m2敏感目标信息1km范围内存在耕地影响途径大气沉降□;地面漫流□;垂直入渗√;地下水位□;其他()全部污染物垂直入渗:铅特征因子铅、石油烃所属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I类√;II类□;III类□;IV类□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评价工作等级一级√□;二级;三级□现状调查内容资料收集a)√;b)√;c)√;d)√理化特性//现状监测点位占地范围内占地范围外深度表层样点数240-0.2m柱状样点数500-0.5m0.5-1.5m1.5-3m现状监测因子建设用地评价因子包括基本项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铅、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铅、1,2-二铅、1,4-二铅、乙苯、苯乙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氰化物、石油烃,共46项;农用地评价因子包括基本项:镉、汞、砷、铅、铬、铜、镍、锰,共8项;现状评价评价因子建设用地评价因子包括基本项砷、镉、铬(六价)、铜、铅、汞、镍、四氯化碳、氯仿、氯甲烷、1,1-二氯乙烷、铅、1,1-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丙烷、1,1,1,2-四氯乙烷、1,1,2,2-四氯乙烷、四氯乙烯、1,1,1-三氯乙烷、1,1,2-三氯乙烷、三氯乙烯、1,2,3-三氯丙烷、氯乙烯、苯、铅、1,2-二铅、1,4-二铅、乙苯、苯乙烯、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硝基苯、苯胺、2-氯酚、苯并[a]蒽、苯并[a]芘、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䓛、二苯并[a,h]蒽、茚并[1,2,3-cd]芘、氰化物、石油烃,共46项;农用地评价因子包括基本项:镉、汞、砷、铅、铬、铜、镍、锰,共8项;评价标准GB15618√;GB36600√;表D.1□;表D.2□;其他()现状评价结论本项目占地范围及评价范围内各监测点位的各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均低于相应标准的风险筛选值,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可忽略。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影响预测预测因子铅预测方法附录E√;附录F□;其他(类比法)预测分内容/预测结论达标结论:a)√;b)□;c)□不达标结论:a)□;b)□防治措施防控措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源头控制√;过程防控√;其他()跟踪监测监测点数监测指标监测频次2铅1次/3年信息公开指标土壤环境跟踪监测计划、监测结果、防控措施评价结论本项目评价范围内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在严格落实评价所提出的防治措施后,项目生产运营期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接受,本项目建设具有可行性。注1:“□”为勾选项,可√;“()”为内容填写项;“备注”为其他补充内容。注2:需要分别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级工作的,分别填写自查表。5.7风险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根据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对建设项目营运期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消除和减缓事故风险影响的措施及应急预案。5.7.1风险评价的目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根据生态环境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对建设项目营运期生产、运输、贮存过程中可能造成的事故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消除和减缓事故风险影响的措施及应急预案。5.7.2风险评价的程序本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见图5.7-1。图5.7-1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5.7.3评价依据风险源调查本项目原辅料及产品生产过程涉及有毒有害物质、易燃易爆物料,根据《危险化学品名录》(2015版),确定本项目涉及的主要的危险化学品有电炉尾气、废矿物油等。结合项目特点,此次评价将电炉尾气系统、危废贮存间分别划定为危险单元。危险物质数量见表5.7-1,危险物质分布图见图5.7-2。绛县元之星硅业有限公司全流程超低排放生产技术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5.7-1项目危险物质数量及分布情况表区域功能单元危险性物质名称有效容积/m3工作压力/MPa规格数量名称最大储存量/t电炉尾气系统及管道电炉尾气////炉气3.9危废贮存间废矿物油////废油环境风险潜势初判1)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HJ169-2018附录B中对应临界量的比值Q。当只涉及一种危险物质时,计算该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即为Q;当存在多种危险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Q=q1/Q1+q2/Q2+······+qn/Qn;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最大存在总量,t;Q1,Q2,······,Qn——每种危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Q<10,10≤Q<100,Q≥100。项目建成后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计算结果见表5.7-2。表5.7-2建设项目Q值确定表电炉尾气/3.9废矿物油2)环境风险潜势初判根据表5.7-2可知,项目范围内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为0.520012<1,本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Ⅰ。环境风险评价等级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环境风险评价级别划分判定标准见表5.7-3。表5.7-3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划分标准Ⅳ+ⅢⅡⅠ等级一二三简单析a表5.7-4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划分标准环境风险潜势划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Ⅰ简单分析/5.7.4环境敏感目标概况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有关环境敏感区的特征描述,结合环境风险评价区域范围的环境特征,对区域环境敏感因素特征进行分析并予以识别。本项目涉及的危险物质主要通过大气、水体扩散的方式进行传播,因此,本项目的环境敏感主要为周围5km范围内的居民、集中饮用水源、地表水。建设项目环境敏感特征表5.7-5。5.7.5环境风险识别风险识别内容及方法(1)物质危险性识别物质危险性识别,包括主要原辅材料、燃料、中间产品、副产品、最终产品、污染物、火灾和爆炸伴生/次生物等。①原辅材料本项目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包括高炉除尘灰、锰焙砂、生石灰、焦丁等,燃料为电炉尾气。经判定,电炉尾气为危险物质。②中间产品及副产品本项目中间产品为电炉尾气;经判定,电炉尾气为危险物质。③最终产品本项目最终产品为锰锭、锰合金,经判定,其不属于危险物质。④污染物本项目风险识别污染物主要为事故状态下废气污染物,根据工程分析,事故状态下废气污染物主要为颗粒物、SO2、NOX;生产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pH、COD、BOD5、SS、氨氮等物质;固体废物中主要污染物考虑各类危险废物。经判定,其中危险物质为废矿物油。⑤火灾爆炸伴生/次生污染物本项目火灾爆炸伴生/次生污染物主要为CO、CO2等,经判定,其中危险物质为CO。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表B.1和表H.1,本项目涉及的风险物质临界量及大气毒性终点浓度见表理化性质见表5.7-6。表5.7-6本项目涉及风险物质临界量及大气毒性终点浓度一览表序号名称CAS临界量t毒性终点浓度-1(mg/m3)毒性终点浓度-2(mg/m3)1CO630-08-07.538095表5.7-7主要物质的理化性质、毒性及危害性名称分子式及分子量理化性质毒理毒性危险特性电炉尾气CO无色、有味、有毒的易燃易爆气体--爆炸极限30.8%~89.5%,含N2、CO2之和接近70%,会致人人喘息和窒息。油类物质油类明火高热可燃,具刺激性。一种淡黄色至褐色,无气味或略带异味油状液体。润滑油的闪点76℃,引燃温度是248℃。相对密度(水=1)934.8;饱和蒸汽压0.13(kPa)(145.8℃);闪点>200℃;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健康危害:急性吸入,可出现乏力、头晕、头痛、恶心,严重者可引起油脂性肺炎。慢接触者,暴露部位可发生油性痤疮和接触性皮炎。可引起神经衰弱综合征,呼吸道和眼刺激症状及慢性油脂性肺炎。有资料报道,接触石油润滑油类的工人,有致癌的病例报告(2)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生产系统危险性识别,包括主要生产装置、储运设施、公用工程和辅助生产设施、以及环境保护设施等。根据本项目特点,主要生产装置包括电炉、回转窑等;储运设施包括库房;环保设施包括废气、废水处理设施。①生产过程的潜在风险源本项目生产过程潜在的事故主要是泄漏风险,风险源为电炉尾气净化系统及管道输送过程中的管道泄漏。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出现明火等引燃易燃易爆物料,但是项目生产车间内禁止吸烟等容易引发火灾爆炸的行为,生产过程中发生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的风险较低。②储运系统潜在风险源储运系统事故主要包括贮存容器破裂造成的泄漏,各类接头破裂产生的泄漏等。本项目储运系统储存的物质危险特性包括有毒、易燃及爆炸危险。因此,储运系统潜在风险源为各个储罐的破损、裂缝而造成的泄漏,进而有可能发生火灾、爆炸引发的伴生/次生污染物排放所造成的环境风险。另外,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及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由于各种意外原因,也有可能发生泄漏、碰撞起火引发爆炸等事故,对水体及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3)危险物质向环境转移的途径识别1)贮运过程的危险性分析生产所用原材料均由具有相应化学品运输资质的运输队负责。但是由于在贮运过程中的大部分物料涉及毒性、腐蚀性、易燃等危险特性,因此仍有可能引发物质泄漏、火灾爆炸等环境污染事件。主要危险因素有:①在原料及产品运输过程中,运输单位或人员如违反危险化学品运输条件,运输途中未考虑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等,运输车辆未按要求配备应急设备,可能引发事故并导致事故扩大。②在运输过程中驾驶人员违反交通规则、不按照指定的时间和路线运输行驶,中途停留在有火种或热源的区域,往往易造成事故,且可能使事故的环境危害范围扩大、危害人群数量增多。③在物料运输过程中,如果与性质互相抵触的物品混运,可引发人员中毒和窒息、化学灼伤等事故,甚至引起火灾、爆炸,导致环境污染事件发生。④危险化学品区内的电气、仪表、照明设备如果选用不当、安装不合理,防爆场所不使用防爆的电气、仪表、照明设备,都有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人员的中毒、伤亡,较大的事故还将造成厂区以外环境的污染。⑤危险物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因撞击、包装损坏或包装不符合要求、容器缺乏养护、管理不善等因素,易引发中毒、腐蚀、化学灼伤、爆炸等事故。2)事故连锁效应和重叠继发事故的危险性分析分析该项目使用原辅材料,较多物质为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化学品,对容器的密封和耐腐蚀性要求较高,因而在生产过程中若管道、阀门等连接不当或者由于设备缺陷加上操作失误等因素而导致物料泄漏,遇明火即可发生燃烧或爆炸。一旦生产装置中某一设备或管道物料发生火灾,可能引发其它装置或容器着火、爆炸,为此存在事故连锁反应和重叠的继发事故的可能,导致其它有毒物质泄漏突发事故。3)事故的伴生/次生危险性分析①火灾事故的伴生消防废水根据装置工艺流程、贮运过程及主要物质危害性可知,本项目生产过程和贮运过程存在火灾爆炸的可能性。一旦发生泄漏导致出现火情,在灭火同时,要冷却储罐或生产装置,这时产生的消防废水会携带一定量的有害物质(油类物质),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收集和处置,将随雨水排放系统进入外界水体,将造成河道污染。为此,要将事故发生后产生的消防废水作为事故处理过程中的伴生/次生污染予以严肃对待,并要采取相应的紧急防范措施。②火灾事故发生后产生的热辐射和烟气火灾发生后进入环境的主要是有害气体以及燃烧产物CO、CO2、NOX等,对环境空气和人群健康造成危害。当易燃物质发生火灾时,其燃烧火焰的温度高,火势蔓延迅速,直接对火源周围的人员、设备、建(构)筑物构成极大的威胁。火灾风险对周围环境的主要危害包括以下方面:A.热辐射:燃烧时由于其遇热挥发和易于流散,燃烧速度快,燃烧面积大,并放出大量的辐射热。不但危及火区周围人员的生命和毗连建、构筑物及设备安全,而且会使建、构筑物因温度升高、强度降低造成新的灾害事故。B.浓烟:火灾在放出大量辐射热的同时,还散发出大量的浓烟。它是由燃烧物质释放出的高温蒸汽和毒气,被分解和凝聚的未燃物质和被火焰加热而带入上升气流中的大量空气等三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不但含有大量的热量,而且还含有蒸汽、有毒气体和弥散的固体微粒,对火场周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和破坏。③爆炸事故的伴生/次生危险性分析爆炸和燃烧本质上都是可燃物质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爆炸与燃烧的区别在于氧化速度的不同。决定氧化速度的因素是在点火前可燃物与助燃物是否按一定比例均匀混合,由于燃烧速度快,热量来不及散尽,温度急剧上升,气体因高热而急剧膨胀就成为爆炸。爆炸发生同样主要生成CO、CO2、NOX等,也有部分杂质气体飞溅散发进入大气造成局部大气环境污染。爆炸对周围造成的破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A.爆炸震荡:在遍及爆炸破坏作用内,有一个能使物质震荡、使之松散的力量。它将削弱生产装置建、构筑物和设备的基础强度,甚至使之解体。B.冲击波:爆炸冲击波最初出现正压力,而后又出现负压力。它与爆炸物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它将对爆炸区域周围的建、构筑物产生一个强大的冲击荷载,并摧毁其中的部分建、构筑物。C.碎片冲击:机械设备、装置、容器等爆炸后产生的大量碎片,飞出后会在相当大的范围内造成危害,一般碎片的飞散范围在10~150m左右。D.造成新火灾:爆炸的余热或残余火种会点燃破碎设备内不断流出的可燃气体或易燃、易爆液体蒸汽而造成新的火灾。④泄漏事故的伴生/次生危险性分析当生产装置和贮罐的管道、阀门发生泄漏,油类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泄漏出来的物质会首先被收集在储罐和工艺生产区的围堰内,进入水体、土壤和装置外环境的可能性很小。泄漏物料一般可由围堰或防火堤收集,在装置区易进入污水系统,造成后续污水处理装置的冲击,故应采取措施回收物料后,再将事故废水送处理装置处理,将次生危害降至最低。为了减少上述继发或次生事故的潜在危害,装置在设计和生产中执行严格的设计规范和生产管理制度,比如保证合理的安全防火间距,设置水幕喷淋冷却系统和消防设施,设置紧急切断和连锁停车系统,装置区设置围堰或防火堤,采用密闭的容器和设备,设有紧急泄放系统等。在事故处理过程中应重点防范消防过程中的污水经雨排系统排出厂外,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料。因此雨排系统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