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 设计规范》_第1页
《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 设计规范》_第2页
《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 设计规范》_第3页
《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 设计规范》_第4页
《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 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DB44/XXXXX—202X

水库土石坝除险加固设计规范

Designcodeforremovalandreinforcementofreservoirearth-rockdams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送审讨论稿)

(本稿完成日期:2023年1月)

202X-XX-XX发布202X-XX-XX实施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XX/XXXXX—202X

1范围

本文件适用于除面板堆石坝、沥青心墙坝、堆石坝外的各类病险水库土石坝及相关建筑物(包

括金属结构)的除险加固设计。

1

DBXX/XXXXX—202X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

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

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367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

GB5048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5124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标准

GB/T50290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SL55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74水利水电工程钢闸门设计规范

SL106水库工程管理设计规范

SL174水利水电工程混凝土防渗墙施工技术规范

SL189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10土石坝养护修理规程

SL226水利水电工程金属结构报废标准

SL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253溢洪道设计规范

SL274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

SL279水工隧洞设计规范

SL285水利水电工程进水口设计规范

SL30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SL386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

SL486水工建筑物强震动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551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SL564土坝灌浆技术规范

SL616水利水电工程水力学原型观测规范

SL725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设计规范

SL/T62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SL/T619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

DL/T5200水电水利工程高压喷射灌浆技术规范

JGJ/T211建筑工程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

JGJ/T245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

DB44/T2282水利工程白蚁防治技术规范

2

DBXX/XXXXX—202X

3术语和定义

3.1.1病险水库大坝dangerousreservoirdam

实际抗御洪水标准低于工程防洪标准或者工程存在安全隐患,不能按设计标准正常运行的大

坝。

3.1.2脉动灌浆pulsepressuregrouting

灌浆压力随时间围绕某一均值按设定频率跳动变化,并随灌浆进程持续增大,使灌浆浆体对

受灌体不断进行劈裂、压密,直至达到给定结束控制标准的灌浆方法。

3.1.3脉动灌浆帷幕pulsepressuregroutingcurtain

采用脉动灌浆方法形成的由浆液结石体与压密土体相互结合组成的一定厚度的复合防渗体。

3.1.4冲抓回填impact-grabbackfill

利用冲抓机造孔,回填防渗土料,并用夯实锤夯实,形成新的防渗体的施工方法。

3.1.5集中渗漏concentratedleakage

是指穿透水库防渗系统而形成明显渗流的现象,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与建筑物相接等

部位,其重要特征是集中并具有一定的渗流量。

3

DBXX/XXXXX—202X

4总则

4.1.1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内容应以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报告书或核查意见为依据,合理确

定除险加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a)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输水建筑物、基础和两岸坝肩的加固处理。

b)与运行安全有关的闸门、启闭设备等设施改造。

c)必要的水情测报、安全监测、管理设施等。

4.1.2在安全鉴定或检测结论基础上,对水库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复核,充分论证水库

进行除险加固的必要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工作。

4.1.3除险加固工程应根据各水库的病险特点,以消除水库险情和隐患为目标,结合工

程运行调度、施工条件等因素,对除险加固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和论证。

4.1.4除险加固设计方案应贯彻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态优先、环境协调、

文化融合的要求,进行技术、生态、经济多因素方案比选,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高质

量建设。

4.1.5除险加固设计宜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积极稳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新设备,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4.1.6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原则上不应新增永久性移民占地。

4.1.7除险加固设计除应符合本文件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8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应复核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

4.1.9加固部位结构安全标准及耐久性应根据建筑物级别,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执行。

4.1.10工程涉及的机电、移民、水保、环保和概算等专业内容参照现行有关规范执行。

4

DBXX/XXXXX—202X

5基础资料

5.1.1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应加强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应针对性地开展现场调查、

工程测量、地质勘察以及检测等工作,查明工程病害的分布范围、类型及成因,为确定

除险加固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5.1.2水库除险加固应复核水库任务与规模,按SL252复核水库工程等别、建筑物级

别和洪水标准。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原工程任务和规模原则上不得调整,确需改变时应充

分论证,并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5.1.3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设计应收集下列基本资料:

a)水文、气象资料。

b)原地形、地质资料。

c)安全评价报告及批准的安全鉴定报告书。

d)原勘测设计及历次除险加固或改扩建设计、施工、竣工资料。

e)大坝观测设施布置及安全监测资料。

f)水库历年运行管理资料。

g)其他相关资料。

5.1.4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应复核设计洪水,当复核成果小于原设计时,宜采用原设计成

果;当复核成果大于原设计时,为确保工程安全,应采用复核成果。

5.1.5水库除险加固设计应复核水库泄流能力,进行调洪计算,复核水库特征水位。当

复核成果小于原设计时,宜采用原特征水位。当复核成果大于原设计时,应按照复核成

果扩大水库的泄流能力或加高坝顶。

5

DBXX/XXXXX—202X

6除险加固工程布置

6.1工程总体布置

6.1.1除险加固工程总体布置应根据除险加固内容、原工程布置、运行管理、施工组织

设计等综合考虑,并应减少对水库运行的影响。

6.1.2水库防洪能力达标的工程,原则上应维持坝顶高程和泄洪能力不变。水库防洪能

力不达标的,可选择加高挡水建筑物高度,或加大泄洪能力,或两者兼具,应通过方案

比较确定工程布置。

6.1.3工程布置应尽可能布置在水库管理范围内,减少征地。

6.1.4大坝、溢洪道等建筑物应设置防汛道路与外界连通。

6.1.5除险加固工程布置,应尽可能减少对原有监测、观测设施的影响。如原有监测设

施已经失效,应根据规范要求重新布设。

6.1.6按环境影响评价意见改造或增设生态流量泄放设施时,不宜采用坝体穿管布置。

6.1.7金属结构改造宜与建筑物加固相互协调,改善运行管理条件,提升运行管理信息

化水平。

6.1.8除险加固工程应结合水库条件,因地制宜与主体工程加固同步设计布置水文化设

施,同步完成水文化建设。

6.2大坝工程布置

6.2.1病险水库大坝加固,一般不宜调整坝轴线。

6.2.2坝顶布置除应满足自身结构布置要求外,还应满足防汛道路通行要求。

6.3溢洪道工程布置

6.3.1拆除重建的溢洪道布置,宜首选原址;原址重建困难时,在不影响坝体安全的情

况下,宜结合原枢纽布置,按照规范SL253设计。

6.3.2溢洪道拆除重建时,应设置交通桥梁,保证溢洪道对外交通连接顺畅。

6.3.3拆除重建溢洪道布置宜避免出现高边坡。

6.3.4消力池后排洪渠布置宜尽量汇入原河道或下游沟渠,沟渠不满足行洪要求时应进

行改扩建。

6.4输水建筑物工程布置

6.4.1年久失修漏水、难以维修加固的坝下涵管应予以废弃封堵,并重新布置输水建筑

物和相应金属结构设备。

6.4.2输水建筑物另址重建时,不宜采用坝体穿管布置,宜布置在坝肩原状土体内,并

结合原枢纽布置、供水需求、地形地质、施工、征地移民等条件进行方案比选。

6.4.3新建输水建筑物型式宜优先考虑隧洞、顶管、拖拉管等非大开挖方式。

6.4.4新建输水建筑物必须穿坝布置时,应进行专门论证,并设置截渗措施。

6.4.5新建进水口布置应方便设置围堰,并综合考虑与原有供水建筑物的衔接。

6.4.6对不能降低水位运行的水库,新建进水口宜采用竖井式。

6.4.7新建出水口布置应和原有输水设施衔接顺畅。

6

DBXX/XXXXX—202X

7大坝除险加固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大坝除险加固方案应综合考虑历史险情、坝体填筑质量、水库运行要求、施工条

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方案比选,采取有针对性的坝体缺陷、坝坡稳定、大坝防渗等处

理措施。

7.1.2大坝宜采用培厚、加高、加强防渗等方式进行加固。

7.1.3大坝不宜以拆除重建的方式进行除险加固,必须拆除重建的,应进行专题论证。

7.1.4建筑物排水系统需统一设置。

7.2坝顶

7.2.1根据大坝建筑物级别复核坝顶高程,加固后大坝坝顶高程不应低于原高程。

7.2.2加固后坝顶宽度应结合大坝级别、坝高、坝体结构、施工、抗震要求等确定。高

坝的坝顶宽度可选用10~15m,3级以上中坝、低坝可选用5~10m,4级、5级低坝可选

用4~6m。加固后坝顶宽度不宜小于原坝顶宽度。

7.2.3新建的防浪墙可与路灯、电缆沟、人行道等设施结合,其建筑艺术处理应美观大

方,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7.2.4坝顶路面结构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硬化路面。

7.2.5坝顶面横坡根据降雨强度可选择2.0%~3.0%,并连接下游排水系统。

7.2.6坝顶下游侧和不设防浪墙的上游侧,应设栏杆和挡车护栏等安全防护措施,并延

伸至两岸坝肩。

7.2.7对培厚、加高的坝体,应根据沉降计算预留超高填筑量。

7.2.8对坝顶以及坝顶与溢洪道之间的裂缝应采用充填灌浆等方式进行处理。

7.3坝坡

7.3.1坝坡应满足各工况下稳定要求,不满足要求时,可采取培厚、削坡等措施,其坡

比不应陡于1:2。

7.3.2上游护坡重新设置时,宜在原护坡上实施,新老护坡之间不应设置反滤层;对原

护坡下的空洞部位在不扰动原护坡的情况下应进行回填灌浆处理,并设置排水设施。

7.3.3上游护坡顶部应自坝顶起,并与防浪墙连接;底部宜设置在坡脚或死水位以下,

并在适当位置设置抗滑齿槽。下游护坡应由坝顶护至排水棱体或贴坡排水。

7.3.4新建上游护坡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混凝土预制块、干砌石、浆砌石等

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浆砌材料中的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护坡修

理可按照规程SL210执行。

7.3.5下游护坡宜优先采用草皮护坡或其他生态护坡。

7.4坝体

7.4.1坝体培厚包括上游培厚和下游培厚,两种方式坝体结合面应进行清基处理。

a)采用上游培厚方式时,应清除上游坡面的混凝土、浆砌石等护坡结构。

b)采用坝体下游培厚时,应清除下游坡面的植被、腐殖土。

c)清除培厚新增坝基的淤泥质土等软弱层。

7

DBXX/XXXXX—202X

7.4.2大坝培厚应首选下游坡面,必须在上游坡培厚的,宜放空水库或在围堰的保护下

实施。

7.4.3大坝加高受限且不超过1.0m时,可按SL274规定加设防浪墙,或在满足坝坡稳

定条件下以带帽方式直接加高坝顶,上下游均应设置钢筋混凝土“L”挡墙。大坝加高超

过1.0m时应进行培厚。

7.4.4培厚的坝体填料应就地取材,减少征地。

7.4.5土石混合料、高含泥砂砾料、风化岩石、软岩等土石料的设计控制指标根据其物

理力学性质可采用相对密度、孔隙率、压实度或同时采用其中两种进行控制,并同时控

制施工工艺。

7.4.6坝体的培厚水平宽度应根据所采用的施工机械确定,并不宜小于3m。

7.4.7坝体培厚填筑材料宜与原坝体填筑材料性质相近,若性质差异较大时,宜增设过

渡层或反滤层。

7.4.8下游坡培厚时要求使用排水性好的材料。

7.4.9坝体裂缝可根据其所处部位、性状及其成因和危害采取局部挖除回填、裂缝灌浆

等措施处置。

7.4.10坝体抗震加固应对震损出现的坝体裂缝、变形、渗漏等险情及地震液化问题进

行处理。坝体液化抗震加固可采取置换法、抛石压重法、砾石或碎石排水井法等,同时

按SL274和GB51247规定执行。

7.4.11坝体填筑标准对1级、2级、3级和中、高坝按照SL274执行,对4、5级以下

低坝按照SL189执行。

7.4.12当库周单薄山体出现渗漏导致安全不足、采用防渗加固不能满足要求时,可对

山体进行培厚。

7.5排水、反滤

7.5.1坝下游贴坡排水、棱体排水失效的,不应挖除重建,应在原排水体坡面及坝脚设

置符合反滤要求的贴坡排水,其顶部高程应根据计算出逸点和实际监测数据确定,一般

应高于出逸点和原排水体顶高程不小于2m。

7.5.2当坝后坡出现渗漏和湿润时,可在渗水范围及四周设置贴坡反滤排水,并接入排

水沟或坝下游排水体。

7.5.3当需要新增排水棱体或贴坡排水时,不应拆除原坡脚基座,应将其包裹在排水棱

体或贴坡排水结构内。

7.5.4棱体排水、贴坡排水宜符合以下规定:

a)排水体材料应质地致密,抗水性和抗风化性能满足工程运用条件的要求,具有要求

的级配及透水性,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应超过5%。

b)排水体采用堆石填筑,宜用孔隙率为设计控制指标,孔隙率应满足SL274相关规定

要求。

c)排水体坡脚宜设置排水沟,沟内靠坝一侧设置排水孔。

d)排水体材料应满足护坡的要求。

7.5.5原坝顶、坝坡、坝肩、岸坡等部位的集水、截水、排水设施损坏的,应进行修复,

坝坡排水宜与坝体、坝基排水形成相对独立的排水体系。

7.6坝基

7.6.1因坝基抗剪强度低影响坝体或坝基抗滑稳定时,应采取抗滑措施。

8

DBXX/XXXXX—202X

7.6.2坝基液化抗震加固可结合坝体布置情况采取压重法、振冲加密法、排水井法等措

施。

9

DBXX/XXXXX—202X

8防渗系统除险加固设计

8.1一般规定

8.1.1防渗系统包括坝体、坝基、两岸坝肩延伸段、溢洪道控制段和其他穿坝建筑物的

防渗。防渗加固方案宜结合坝体、坝基、坝肩防渗等综合考虑,并尽可能布置于坝体中、

上游侧。防渗标准应满足SL274的要求。

8.1.2应查明防渗系统各部位渗漏的分布范围、类型及成因等,并根据坝体断面设计,

计算复核各工况下的坝体和坝基的渗透稳定性、渗漏量,评价渗透稳定性,提出处理方

案。

8.1.3防渗加固宜在枯水期进行,有条件时应尽量降低水库水位。

8.1.4防渗型式应综合以下因素经比较后确定:

a)水文、地形、地质条件。

b)坝型、坝高及坝体结构分区型式。

c)施工导流、施工进度与分期、施工期度汛和对外交通等条件。

d)工程的实际运用条件。

e)各方案的经济、生态效益情况。

f)环境、水保及移民征地等要求。

8.1.5土石坝拦河枢纽宜采用同一种防渗型式进行加固,当枢纽建筑物型式较多需采用

不同的防渗型式时,应加强防渗体接头的衔接。

8.1.6渗漏处理加固设计,坝体渗透稳定计算结果应满足SL274的要求,防渗体的变

形宜与大坝结构及其他建筑物相协调。

8.2坝体防渗

8.2.1常用坝体渗漏处理方法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脉动灌浆、套阀管灌

浆、冲抓回填、铺土工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合。防渗方案可根据库水位参考表8.2.1选

用:

表8.2.1常见土石坝渗漏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

处理深度<15m15m≤处理深度<30m处理深度≥30m

防渗措施

均质坝心墙坝斜墙坝均质坝心墙坝斜墙坝均质坝心墙坝斜墙坝

土工膜√√√√

冲抓回填√√

塑性砼防渗

墙、脉动灌浆、√√√√√√

套阀管灌浆

高压喷射灌浆√√√√

垂直防渗+土

√√√√√

工膜

注:“√”代表适用。“垂直防渗+土工膜”防渗组合中,垂直防渗型式宜采用高压喷射灌浆、脉动灌浆、

套阀管灌浆。

8.2.2混凝土防渗墙、灌浆、冲抓回填等防渗方案,应根据地质条件、挡水水头、施工

条件、工程经验和相关标准要求等初定设计参数,并经现场试验确定。

10

DBXX/XXXXX—202X

8.2.3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防渗墙墙底高程应根据建筑物级别、坝高、地质条件和工程具体情况确定。

b)塑性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宜为1.0~5.0MPa,弹性模量不宜大于2000MPa;抗渗系数

不宜大于1×10-6cm/s。

c)导墙混凝土的设计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20。

d)其余应符合SL174中的相关规定。

8.2.4高压喷射灌浆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承受水头或深度小于10m的高喷墙,可采用摆喷折接或定喷折接形式。

b)深度小于15m,可采用摆喷折接或旋摆搭接形式,折接摆角宜不小于30°。

c)深度15~25m,可采用单排旋喷套接。

d)当深度大于25m,宜采用两排或三排旋喷套接形式。

e)采用高压喷射灌浆方法宜进行生产性试验,试验段可为围井形式。

f)其余应符合DL/T5200。

8.2.5脉动灌浆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土层和砂卵砾石层、全、强风化岩层、软岩、断层破碎带及强岩溶地层等坝基

和土石坝坝体的渗漏处理可采用脉动灌浆。对粘粒含量较少的粉细砂地层及防渗标准

高的重要工程,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可行性及工艺参数。

b)灌浆孔孔距可为1.0~2.0m,采用多排孔时,排距可为0.8~1.5m。

c)脉动灌浆防渗帷幕幕顶上部覆盖土层厚度不宜小于3.0m。

d)对于不同防渗深度的大坝,灌浆孔排数、灌浆压力和灌浆量,宜符合下列规定:

1)处理深度小于30m时,脉动灌浆帷幕宜布置1排~2排,上部分段终灌脉动

峰值压力不宜小于1.5MPa且最小灌入量大于450L/m;分段终灌脉动峰值压

力应随灌浆深度增加而增大。

2)处理深度小于70m,大于等于30m时,脉动灌浆帷幕宜布置2~3排,分段终

灌脉动峰值压力不宜小于2.0MPa且最小灌入量大于350L/m;分段终灌脉动

峰值压力应随灌浆深度增加而增大。

3)处理深度大于70m,应做专项试验研究确定。

8.2.6套阀管灌浆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土层和砂卵砾石层、全风化岩体、强风化岩体等的松散软弱地层坝基和土石坝

坝体渗漏处理可采用套阀管灌浆;在黏粒含量≤15%的粉细砂地层及防渗标准要求高的

重要工程中,应通过现场试验确定可行性。

b)灌浆孔距可为1.0~2.0m,排距可为0.8~1.5m。

c)处理深度小于30m且大于10m时,灌浆布置不宜少于2排。处理深度大于30m时,灌浆

布置不宜少于3排。

d)套阀管灌浆防渗帷幕幕顶上部覆盖土层厚度不宜小于3.0m。

e)其余应符合SL/T62中的相关规定。

8.2.7充填灌浆工艺不宜作为整体防渗的单一措施,只能用于局部处理。充填灌浆应符

合下列规定:

a)对于坝体及构筑物内、构筑物与岩(土)体之间、岩体内的的较大孔隙、裂隙或洞穴

等的渗漏可采用充填灌浆方法处理。当孔洞直径超过150mm时,可预先填充级配料。

b)灌浆孔可按梅花形布孔,孔排距可为1m~2m,钻孔深度应穿过隐患部位深度1m~2m。

c)其余应符合SL564中的相关规定。

8.2.8采用冲抓回填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1

DBXX/XXXXX—202X

a)对于坝高或处理深度不大于15m的均质土坝及心墙坝,冲抓成孔稳定性良好,且有

合格的回填防渗土料,可采用冲抓回填。

b)应根据回填土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孔径和孔中心距,确保孔与孔的搭接厚度满足抗渗

要求。

c)压实度应满足大坝防渗体压实度要求。

d)冲抓回填防渗范围应向大坝坝肩以外适当延伸,延伸长度宜截断坝肩的绕坝渗漏通

道;套井底部深入相对不透水层或坝基防渗体不宜小于1.5m,顶部高程不应低于正常

运用条件静水位0.3m。

8.2.9采用铺土工膜处理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对于处理坝高小于30m的均质土坝及斜墙坝的渗漏处理可采用铺土工膜方法。

b)土工膜的类型、材质及厚度的选择应按水头、填筑料、垫层条件、工作环境和铺设

部位等确定;并应通过试验确定其物理性能、力学性能、水力学性能、耐久性能;宜

选用复合土工膜,膜厚度不应小于0.5mm。

c)土工膜防渗结构体自下而上宜包括下部支持层、土工膜防渗层、上部防护层;并应

复核斜铺土工膜与保护层和上、下垫层之间的抗滑稳定性。

d)土工膜铺盖防渗可采用逆止阀、排水管、纵横向排水盲沟等措施排除铺盖膜下的积

水、积气。逆止阀间距宜为30~50m;盲沟由卵石、碎石和外包土工织物滤层构成。

e)土工膜可采用锚接或粘结的方式与周边建筑物或其他防渗体紧密连接,构成封闭防

渗系统。

f)应符合GB/T50290中的相关规定。

8.2.10黏土心墙坝坝体的渗漏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a)宜采用垂直防渗方案对心墙进行渗漏处理,材料应与原心墙黏土结合紧密。

b)垂直防渗轴线宜布置在心墙内靠上游侧,并位于坝基截渗槽范围内。

c)防渗处理不应破坏心墙上、下游反滤层。

8.2.11黏土斜墙坝坝体的渗漏处理,采用上游面培厚黏土斜墙的方案时,应符合下列

规定:

a)培厚黏土斜墙厚度应根据水头和土料的允许渗透坡降及施工机械允许最小宽度确

定。

b)与岸坡接头或与其他混凝土建筑物接头处宜适当加厚,厚度应满足渗透稳定要求,

坡比应结合边坡稳定计算确定。

c)培厚斜墙上游应设置保护层,保护层可采用块石、预制块等。

8.2.12均质土坝的渗漏处理,宜符合下列规定:

a)应优先考虑对原防渗体的加固和补强;若不具备条件时,可选择新建坝内垂直防渗

体系或上游新增斜坡防渗体系的处理方案。

b)若大坝坝体有培厚要求,且大坝附近有合适的黏土料源和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采用临水面加筑黏土斜墙结合基础垂直渗漏处理的方案。无合适黏土料时,可采用

筑坝材料培厚,并放缓坝坡,渗透稳定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新建坝内垂直防渗体系或

上游新增斜坡防渗体系的处理方案。

c)当大坝坝体及坝坡满足稳定要求,对于坝高不大于30m的坝体,可采用垂直防渗方

式或在临水坡面铺设土工膜方案;对于坝高大于30m的坝体,宜采用垂直防渗或垂直防

渗和临水坡面铺设土工膜方案。垂直防渗方案宜采用防渗墙。

8.2.13土石坝坝体与混凝土建筑物结合部位,应对防渗体补强,并符合以下规定:

12

DBXX/XXXXX—202X

a)防渗体采用防渗帷幕灌浆时,结合部位搭接长度宜大于帷幕厚度的10倍,厚度宜为

帷幕厚度的3~5倍,灌浆材料应适应接触部位的变形要求。

b)防渗体采用混凝土防渗墙时,结合部位应进行补强灌浆,灌浆搭接长度应不少于防

渗墙厚度的10倍,厚度应不少于防渗墙厚度的5倍。

8.2.14对下部完好、上部渗漏的中、低坝防渗体系,防渗加固可采取悬挂式帷幕或防

渗墙,帷幕或墙体应插入防渗体不小于坝高的1/10且不大于2m。高坝除满足以上规定

外,还应进行渗流计算并结合工程类比确定。

8.2.15土石坝和混凝土坝组成的混合坝,当接头处存在渗漏问题时,可采取充填灌浆、

脉动灌浆、套阀管灌浆等防渗工艺方法,并应符合以上相关规定。

8.3坝基防渗

8.3.1根据土石坝不同的坝体防渗型式及坝基条件可采用垂直防渗或水平防渗,坝基防

渗结构应与坝体防渗紧密有效衔接。

8.3.2大坝坝基防渗可分为基岩防渗和覆盖层防渗。坝基防渗应根据坝基地质条件、大

坝类型及坝高所规定的防渗标准,采用相适应的防渗型式,并符合以下规定:

a)防渗体采用防渗帷幕灌浆时,结合部位搭接长度宜大于帷幕厚度的10倍,厚度宜为

帷幕厚度的3~5倍,灌浆材料应适应接触部位的变形要求。

裂隙基岩、弱风化基岩及较完整的强风化基岩宜采用水泥灌浆防渗。

b)土层、砂层、砂砾石层等覆盖地层、全风化基岩(土层)、较破碎的强风化基岩等

软弱地层宜采用地下连续防渗墙、高压喷射灌浆防渗墙、脉动灌浆帷幕、套阀管法灌

浆帷幕等防渗型式。

c)具备水平防渗条件的,也可结合工程条件采用黏土铺盖、混凝土铺盖、复合土工膜

等水平防渗。

8.3.3采用多种防渗型式的坝基防渗,应考虑不同防渗型式的有效结合,并与坝体防渗

结构、两岸坝肩防渗结构形成封闭的防渗体系。

8.3.4坝基与坝体接触部位,应根据防渗型式与渗透稳定要求确定其防渗结构。其中覆

盖层坝基与混凝土基座等刚性接触部位,宜采用塑性膏状浆液进行防渗补强处理。

8.3.5坝基防渗与坝体的衔接应符合以下规定:

a)坝体、坝基同时采用垂直防渗结构时,防渗轴线可布置于大坝中心线偏上游。

b)坝体采用上游贴坡防渗时,坝基可采用垂直防渗,其防渗轴线布置在坝体上游坝脚

位置。

8.3.6坝基防渗底线的深度,应根据坝基下相对不透水层埋深、地层的抗渗性能、防渗

标准等确定,相对不透水层埋深较浅时,防渗底线应伸入到相对不透水层内3~5m;相对

不透水层埋藏较深或分布无规律时,防渗深度应参照渗流计算,结合工程地质条件等,

采用悬挂式,防渗深度宜不小于0.3~0.7倍水头,且应符合以下规定:

a)坝基及坝肩渗漏应满足抗渗透稳定要求。

b)坝基渗漏量应在设计允许值范围内。

c)当帷幕由多排灌浆孔组成时,宜将其中的一排孔钻灌至设计深度,其余各排孔的孔

深可取设计深度的1/2~2/3。

8.3.7当坝肩及两岸防渗底线较深时,宜分层设置防渗系统,并进行专题研究确定。

8.3.8防渗帷幕的排数、排距及孔距,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大坝类型、作用水头、

防渗要求和灌浆试验确定,并符合SL/T62规定和以下要求:

13

DBXX/XXXXX—202X

a)帷幕排数在考虑帷幕上游区的固结灌浆对加强基础浅层的防渗作用后,坝高70m以

上的坝可采用2~3排,坝高70m以下的可采用1~2排。对地质条件较差、岩体裂隙特别

发育或可能发生渗透变形的地段,可适当增加帷幕排数。

b)帷幕孔距可为1.5m~3m,排距宜比孔距略小。钻孔宜穿过岩体的主要裂隙和层理。

8.3.9采用水泥浆液灌浆难以达到防渗标准时,可采用超细水泥灌浆或化学灌浆。

8.3.10当渗漏部位埋深较深时,宜利用灌浆隧洞进行防渗施工,多层隧洞的上、下层

帷幕的搭接型式可采用斜接式、直接式及错列式等,应保证搭接部位连续封闭和密实;

无灌浆隧洞时,可设置灌浆隧洞或分层设置灌浆平台。

8.3.11处理坝基渗漏的钻孔穿过坝体且坝体钻孔不作为防渗灌浆孔时,应对钻孔穿过

坝体部分采取可靠的保护措施,处理完成后应按规范要求进行封孔,封孔后应满足坝体

防渗要求。

8.3.12坝基帷幕第1段灌浆压力宜取1.0~1.5倍坝前静水头,以下各段可逐渐增加,

不得抬动压浆板,最终应通过生产性试验确定。

8.3.13坝基防渗墙材料可采用塑性混凝土、普通混凝土。成槽方式可采用抓斗成槽、

钻劈法成槽、双轮铣成槽等,并宜与坝体防渗墙工程综合考虑确定。

8.3.14坝基防渗墙结构应根据防渗要求、工程地质条件、运行条件、施工条件等综合

比较确定,按SL174规定执行并符合以下规定:

a)防渗墙厚度应根据幕前水头和防渗要求确定,宜为0.5~1.0m。

b)墙底宜嵌入基岩0.5~1.0m,风化较深或断层破碎带应根据其性状及坝高予以加深。

防渗墙插入土质防渗体高度宜为1/10坝高;高坝可适当降低,根据根据渗流计算确定,

并不小于2m。

c)高坝坝基的混凝土防渗墙,应进行应力应变分析。

d)塑性混凝土防渗墙除应具有所要求的强度外,还应有足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

e)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弹性模量应与坝基覆盖层相适应,宜为地基弹性模量的1~5倍,

且不宜大于2000Mpa。

8.3.15岩溶地区的坝基防渗,应根据岩溶发育情况、充填物性质、水文地质条件、水

头和防渗要求等采用相应防渗措施。

8.3.16坝基采用水平防渗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坝基采用黏土铺盖渗漏处理设计时,铺盖应自上游向下游逐渐加厚,前缘厚度不宜

小于0.5m,末端与坝体防渗体连接处厚度由渗流计算确定,且应满足结构和施工要求。

b)黏土铺盖应有适宜的保护措施,避免施工和运行期间发生裂缝、冰冻和水流淘刷等

破坏。

c)对于均质坝及斜墙坝,上游库内铺盖防渗与均质坝体、土工膜、斜墙等防渗体的连

接处厚度应通过渗流计算确定。

8.4溢洪道防渗

8.4.1靠近坝肩的溢洪道控制段防渗加固设计,防渗系统应与大坝紧密结合,不得布置

在混凝土建筑物基底拉应力区。

8.4.2溢洪道防渗系统向两岸的延伸长度及走向,应根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确定,

宜延伸至相对隔水层或正常水位与蓄水前地下水位线相交处,无相对隔水层或地下水位

较深时,帷幕延伸范围应通过渗流计算和工程类比确定。

8.4.3防渗方式可采用水泥帷幕灌浆、脉动灌浆、高压喷射灌浆、混凝土齿(刺)墙等

单一防渗工艺措施或多种工艺组合的防渗措施。

14

DBXX/XXXXX—202X

8.5集中渗漏封堵

8.5.1集中渗漏封堵应结合土石坝除险加固总体防渗方案并重点处理。

8.5.2土石坝相关部位的集中渗漏应先查明渗漏通道并分析原因。

8.5.3坝体集中渗漏封堵,应先在防渗体的中、上游侧截断渗漏通道,并对通道坝体全

范围进行充填封堵。

8.5.4坝基集中渗漏封堵,其防渗底线应深入集中渗漏通道以下5~10m,且应深入相对

不透水层以下5m。

8.5.5坝肩集中渗漏封堵,其防渗边界应设置在集中渗漏通道以外20m,并满足渗流稳

定要求。

8.5.6大坝与溢洪道控制段接触部位渗漏可采用脉动灌浆、高压喷射灌浆、充填灌浆等

措施处理。

8.5.7集中渗漏通道充填封堵,可采用先填入颗粒或纤维状材料,再灌入抗冲膏浆,逐

步循环加压灌浆封堵密实。

15

DBXX/XXXXX—202X

9溢洪道除险加固设计

9.1一般规定

9.1.1溢洪道除险加固设计包括防洪安全、结构安全、渗流安全和金属结构加固。加固

方案应根据历史险情、安全鉴定,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运行管理和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

采用修复加固、局部拆除重建、原址拆除重建和另址重建等方案。拆除重建溢洪道时应

做方案比较。

9.1.2溢洪道加固设计应进行水力学复核,包括泄流能力、泄槽水面线、消能防冲及高

速水流防空蚀计算等。对于不满足水力要求的建筑物应进行疏通、加固或重建。

9.1.3溢洪道加固方案不得影响其他建筑物的运行安全,当对其他建筑物有影响时,必

须采用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9.1.4若改建副坝为溢洪道,应充分考虑下泄水流的消能、排洪、归槽和占地等问题。

9.1.5设有非常溢洪道的水库,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土地使用情况论证其是否仍

可以在非常情况时下泄洪水。

9.1.6坝肩溢洪道的防渗加固应与水库枢纽防渗系统综合考虑。

9.1.7重建的溢洪道宜原址进行,重建或新建的溢洪道设计应按照SL253执行。

9.1.8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新建溢洪道设计,应采用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9.1.9溢洪道控制段、泄槽、消能设施应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

9.2进水渠

9.2.1进水渠为土渠的溢洪道,应复核各工况是否满足抗冲流速要求,当大于抗冲流速

时,过水断面应进行衬护,并复核渠道衬护后的过流能力。衬护形式可采用现浇混凝土、

预制混凝土块等。

9.2.2现浇混凝土衬砌厚度不宜小于0.3m,可适当配筋,根据气候特点、地基约束情况

及混凝土施工条件等设结构缝。

9.2.3进水渠底板淤积、两侧地形阻水或杂草丛生的,应进行疏通修整。

9.2.4溢洪道进水渠转弯半径不满足SL253要求,经复核后过流能力满足要求时,可不

进行改建。

9.3控制段

9.3.1溢洪道控制段加固,经复核过流能力满足要求,宜维持原堰型结构和堰顶高程不

变。

9.3.2控制段出现裂缝导致渗漏的,可采用灌浆法、充填法、涂刷防渗材料等措施对裂

缝进行修补,或在迎水面加设防渗面板。

9.3.3控制段过流面结构老化破损的,可加设钢筋混凝土面层,其厚度不宜小于0.3m,

并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新老混凝土之间的黏结强度。

9.3.4拆除重建的控制段,闸孔尺寸应根据过流能力确定,并与原进水渠、泄槽段衔接

顺畅。底部应设置齿墙,两侧应加设刺墙与大坝和岸坡衔接,顶部应设置桥梁与两岸衔

接。

9.3.5土基上的控制段应复核泄槽破坏后的结构安全,必要时采取加深齿槽或防冲墙等

措施,确保控制段的挡水安全。

16

DBXX/XXXXX—202X

9.4泄槽

9.4.1泄槽底板及挡墙加设的面层宜采用钢筋混凝土抗冲磨层,厚度根据泄槽水流条件

确定,不宜小于0.1m。新老混凝土间应采取凿毛、插筋等有效措施确保新老混凝土可靠

连接。泄槽表面采用涂刷抗冲磨表面防护涂层处理时,所用涂料应与原底板混凝土具有

足够的粘结强度和耐久性。

9.4.2混凝土过流面的冲蚀磨蚀破坏部位可凿除并浇筑新的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相对原

混凝土应至少提高一级。冲蚀磨蚀较轻部位可采取高性能抗冲磨材料防护处理。过流面

气蚀破坏应专门研究处理措施。

9.4.3对底板脱空的泄槽底板加固,宜以结构段为单元拆除重建,并完善底部排水系统。

9.4.4新建泄槽的横缝间距不宜小于20m,并尽量减少横缝数量。分缝处可采用半搭接

缝、全搭接缝或键槽缝,缝中应设止水。横缝布置宜避开掺气水舌冲击区。

9.4.5新建整体式泄槽宽度小于20m时,不宜设纵缝。泄槽宽度大于20m时,纵缝设计

参见SL253。非整体式泄槽加设的面层混凝土应设结构缝,分缝位置一般与原结构缝一致,

缝内可设置键槽等连接结构,并应设置止水。

9.4.6对土基上新建或重建的泄槽,底板下应设置排水系统,中、小型水库工程应减少

分缝,分缝处应加设止水、键槽、拉接筋等措施,避免下泄水流对地基冲刷破坏;大型

水库工程应做专项设计研究。

9.4.7泄槽布置有弯道时,应复核弯道段横向水位差,两侧边墙根据考虑横向水位差后

的掺气水面线加安全加高确定。

9.4.8对危害泄洪安全的混凝土结构裂缝应采用以下处理措施:

a)贯穿性或深层裂缝可采取裂缝化学灌浆,或沿裂缝凿槽回填混凝土等措施。

b)过流面裂缝可采取表面封闭、灌浆、凿槽嵌填高强砂浆或经论证的其他处理措施。

9.4.9混凝土碳化部位可采取凿除置换或涂刷防碳化材料措施处理。碳化深度大、钢筋

锈蚀明显、危及结构安全的部位,可凿除碳化层后浇筑高强砂浆或高强抗冲磨混凝土;

碳化深度较小的部位,可清除碳化层后涂抹丙乳砂浆、环氧砂浆、硅粉砂浆、氟碳、渗

透结晶等保护材料,材料及工艺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和现场试验确定。

9.5消能防冲设施

9.5.1消力池长度或深度不足时,应加长或加深,消力池末端可采取加长海漫、增加防

冲墙、防冲槽、抛石以及岸坡衬护等措施或拆除重建。

9.5.2消力池底板抗浮稳定不满足要求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增加底板厚度、排水降

压、增设锚筋等加固措施或拆除重建。

9.5.3消能设施增设抗冲磨混凝土面层时,可按照9.4.1条的规定执行。

9.5.4新增或者重建的消能防冲设施,应与出水渠顺畅衔接。

9.6出水渠

9.6.1下泄水流经消能设施后不能直接泄入河道而造成危害时,应增设出水渠。

9.6.2对边墙缺损、高度不够的出水渠段,应进行修复和加高。

17

DBXX/XXXXX—202X

10输水建筑物除险加固设计

10.1一般规定

10.1.1输水建筑物加固设计,包括结构安全加固、渗流安全加固和金属结构安全加固。

加固方案应根据历史险情、安全鉴定,结合地形地质、运用和施工条件等综合考虑,可

采用修复加固、局部拆除重建、另址新建隧洞或涵管等加固方式。

10.1.2输水建筑物加固设计应确保其过流能力满足工程任务、规模要求。

10.1.3坝体加高时,应对输水建筑物进行验算复核。

10.1.4新建的输水隧洞设计,应满足SL279要求。

10.2进水口

10.2.1进水口底高程宜与原建筑物一致,需要调整时,应根据用水需求,隧洞的运用

条件和水库淤积情况等综合论证确定。

10.2.2新建进水口应根据用水任务要求确定是否分层取水。

10.2.3存在安全隐患的卧管进水口,可结合运行管理需要改建成斜拉闸门进水口、单

层或多层取水塔式进水口等型式。

10.3输水涵管或隧洞

10.3.1输水涵管或隧洞除险加固设计可采用建筑物补强、洞内套管、另址新建等方式。

10.3.2采用补强加固的涵管或隧洞,内直径应大于1.2m,并应符合SL279的要求。

10.3.3采用补强加固的涵管隧洞可根据涵管或隧洞病害、围岩条件、建筑材料性状、

施工条件等采用以下补强方式:

a)根据渗漏情况进行回填或固结灌浆,渗水点周边可采用环氧树脂封闭。

b)混凝土涵或隧洞洞身出现冲蚀等表面缺陷,采用不低于原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混凝土、

高强砂浆、环氧砂浆等进行填补。

c)混凝土结构裂缝可根据裂缝宽度、深度和对结构的影响等采用涂补、灌浆、凿槽封

闭的处理方法。

d)洞身混凝土老化严重、钢筋裸露的部位,宜凿除砼,并采用不低于C25的混凝土填

补。

e)对混凝土强度不足的局部结构衬砌,可拆除重建或采用粘贴碳纤维布内衬补强加固,

对围岩固结灌浆。

f)止水破损部位可采用膏状止水材料填充或粘贴橡胶止水,并对缝周围岩进行灌浆。

g)原涵管或隧洞衬砌为钢衬时,可采用焊接修补,修补处应增加横向加筋环。

h)原衬砌为浆砌石时,参照混凝土衬砌的补强方式。

10.3.4涵管或隧洞在满足过流能力的情况下,可采用套管的方式进行加固。套管可采

用钢管、PVC管、PE管或钢筋混凝土管等形式,套管和原涵管或隧洞间空隙应采用混凝

土或水泥浆液进行充填。

10.3.5洞身采用加钢内衬加固时,可采取内衬钢管或粘贴钢板的方式,钢管壁厚应满

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

10.3.6新建输水涵管或隧洞在穿坝肩帷幕时,应设置1~3道环向帷幕,与坝肩防渗系

统搭接,形成整体。

18

DBXX/XXXXX—202X

10.4出水口

10.4.1新建输水建筑物出水口布置应和原渠(管)道顺畅衔接,并应做好新老混凝土

的止水设计。

10.4.2隧洞出水口应根据需要设置消能设施。

10.5废弃输水涵管封堵

10.5.1坝下涵管废弃时,不宜挖除,应采用封堵方式。

10.5.2废弃的坝下涵管应进行全面勘察,并根据其尺寸、破坏程度、工程造价等综合

确定封堵方案,并符合下列要求:

a)封堵体设置应与大坝防渗体系有效搭接,其长度应通过计算并结合坝体地质条件、

坝体结构、渗漏情况等综合确定,有条件时宜坝下范围全管封堵。

b)存在接触渗漏的坝下涵管封堵时,应对接触部位进行回填或固结灌浆。封堵体与帷

幕的相交处应加强截水措施。

c)涵管进、出口封堵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封堵块上应预留灌浆管和排气管。

d)宜采用黏土水泥膏状浆液①及脉动灌浆或套阀管灌浆方法处理土坝坝体或软弱岩体

内涵管的渗漏。

e)封堵材料应与原涵管建筑材料性能相适应。

10.5.3废弃输水隧洞封堵可参照SL279导流洞封堵设计进行,按抗剪断强度计算的抗

滑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3.0。

注:①水泥膏状浆液cementpasteslurry为以水泥、黏土为基础材料配制的具有较大屈服强度和塑性黏度、良

好的触变性能的、状似膏体、平板流动度≤110mm的胶凝性浆液。

19

DBXX/XXXXX—202X

11边坡除险加固设计

11.1.1水库土石坝边坡除险加固范围包括坝肩、溢洪道、输水建筑物等边坡,其级别

确定、相关计算等设计标准见SL386。

11.1.2对出现滑坡、崩塌等现象的失稳边坡,应结合安全监测资料进行必要的地质勘

察,查明原因、范围、性质。

11.1.3大坝、溢洪道、引水隧洞等建筑物拆除重建时,应复核原建筑物拆除后的边坡

稳定以及对其他建筑物的安全影响,必要时采取措施支护,应尽量避免建筑物拆除后增

加新的边坡问题。

11.1.4边坡开挖、加固时,应尽量避免干扰水库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时,应采取相

关措施。

11.1.5库内边坡除险加固,应充分考虑库水位变化对边坡加固过程的影响。

11.1.6库岸水位以上边坡加固宜采用生态护坡。

20

DBXX/XXXXX—202X

12金属结构除险加固设计

12.1.1金属结构除险加固设计应包括闸门及其埋件、拦污栅及其埋件、启闭机、清污

机及压力钢管的维修、改造或更新。

12.1.2金属结构设备除险加固设计应以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维方便、

节能环保为原则,同时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

12.1.3金属结构除险加固设计应现场检查了解各金属结构设备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主

要问题,对照历次汛前汛后安全检查、安全鉴定等资料反映的问题,进行必要的复核计

算,并结合水工建筑物布置方案,提出合理的除险加固设计方案。

12.1.4金属结构除险加固设计方案宜维持设备原布置型式,对于安全等级为“基本安

全”的设备,经检修可恢复安全性能的,应检修;不便检修或检修后仍不能满足安全性

能要求的,应改造。对于安全等级为“不安全”的设备,应改造或更新,宜优先选择成

熟可靠且经济的改造方案,但符合SL226相应报废条件的金属结构设备宜采用更新的方

式。

12.1.5金属结构设备改造与更新应与保留使用的相关设备在结构尺寸上合理衔接,性

能上基本匹配,并与水工建筑物结构相协调。

12.1.6闸门运行条件,结构尺寸与计算参数等发生不利变化时,应复核闸门的挡水高

度,复核主要结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复核启闭机扬程、启闭力是否满足现行规

范要求,必要时进行改造或更新。

12.1.7永久性水工建筑物更新的闸门应明确其合理使用年限,重要的工作门应进行闸

门型式的比选。

12.1.8闸门结构改造可根据运行情况及复核计算结果,通过加高门体结构、贴焊钢板

或增设梁等方式对主要结构件进行补强,更换闸门止水装置、支承装置及紧固件,并进

行除锈防腐处理。闸门结构改造后的外形尺寸宜与原有门槽相适应。

12.1.9拦污栅更新宜采用活动式,若采用固定式,宜采用植筋方式进行固定。污物较

多的或有清污需求的,应增设清污设备。

12.1.10门栅槽埋件改造或更新时,应配合闸门、拦污栅改造或更新同时进行。埋件改

造可对埋件表面处理后防腐,有止水要求的埋件表面可采取打磨除锈、补焊不锈钢板等。

可利用关闭检修闸门挡水、围堰挡水或水下封堵技术实施埋件改造或更新。

12.1.11输水、泄水建筑物工作闸门未设检修设施,实际运行中有检修需求但检修困难

的,改造或更新时宜增设检修闸门。

12.1.12技术落后,运行操作不便的闸门和启闭机,如混凝土闸门、手动启闭机,宜更

新为钢闸门、铸铁闸门、电动或手电两用启闭机。

12.1.13对具有防洪、泄洪功能的工作闸门,改造或更新时应按一门一机布置,且启闭

机应设可靠的备用电源,必要时设置失电应急液控启闭装置。

12.1.14启闭设备改造或更新应根据闸门结构型式、布置和运行条件,选用液压式启闭

机、卷扬式启闭机、螺杆式启闭机等设备,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启闭设备宜加设行

程开关、高度指示器、荷载限制器、行程和位置限制器等安全保护装置,重要的工作闸

门启闭机宜采用现地和远程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12.1.15输水建筑物进口清污设备改造或更新,应根据进水口布置和污物情况,选用抓

斗式清污机、耙斗式清污机、回转式清污机等设备,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

21

DBXX/XXXXX—202X

12.1.16坝下涵管采用压力钢管内衬的,经检测蚀余管壁厚度小于6mm,或漏水严重的,

应封堵报废,另行更新方案。若强度和稳定性计算满足规范,仅局部裂缝或蚀坑处漏水,

宜进行局部补焊或贴板补强进行改造。

12.1.17维修、改造后的金属结构设备除锈后应采用涂料防护,更新的金属结构设备应

结合使用环境及防腐年限采用涂料防护或金属热喷涂加涂料的复合防护方式。输水工程

涂料应具有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2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