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_第1页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_第2页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_第3页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_第4页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登泰山记》(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必修上册)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班级授课人数授课地点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分析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登泰山记》,选自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教材第16课。本节课我们将重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语言特色以及作者姚鼐对泰山的描绘与感悟。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一些山水游记类的文章,对游记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技巧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通过学习《登泰山记》,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游记的写作方法,提高欣赏和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同时,文章中涉及到的泰山文化、古代礼仪等知识点,也与学生已有的文化常识知识相衔接。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登泰山记》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的能力,增强语言感受力和表达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通过文本解读,进行推理、判断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理解作者对泰山的感悟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感受古代文人的山水情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古典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创作实践提升个人的审美水平。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重点

①理解《登泰山记》的结构布局和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线索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②掌握文章中的关键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提高学生对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

①深入领会作者姚鼐对泰山的情感态度和哲学思考,理解其游记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文化内涵。

②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并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技巧。同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抒发个人情感。教学资源准备1.教材: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一语文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教材或电子版学习资料。

2.辅助材料:收集《登泰山记》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泰山的历史文化介绍、作者姚鼐的简介等,以及相关的图片资料,如泰山风光图、姚鼐画像等。

3.多媒体资源: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如泰山日出、课文朗读视频等,以及古典音乐背景,以增强课堂氛围。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提前在教室中布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泰山风光图片或视频为背景,播放轻松愉快的古典音乐,引导学生关注泰山的美丽与壮丽,提出问题:“你们对泰山有什么了解?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特殊意义?”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山水游记类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类文章的共同特点。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及其生平,解释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分析课文的结构布局,讲解关键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展示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描绘泰山的美景,以及如何通过景物抒发情感。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文章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作者在登山过程中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对你有何启示?

-你认为文章中的哪些修辞手法最有效?试着在小组内分享并讨论。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出生词和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解释和讨论。

教师指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纠正和补充。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登泰山记》在语言运用、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方面的学习要点。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本节课中的收获和感悟。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以下作业:

-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写一篇关于泰山的短文,要求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收集并整理有关泰山的其他文学作品,下节课分享给全班同学。

(注:以上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仅供参考,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知识点梳理1.作者及背景介绍

-姚鼐:清代文学家,与袁枚、赵执信并称为“后七子”,其文学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

-《登泰山记》创作背景:姚鼐在乾隆年间登泰山,后将此次游历所见所感整理成文。

2.文章结构分析

-开篇:交代作者登山的时间和动机,以及泰山的基本情况。

-中间:详细描绘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包括景物描写和内心体验。

-结尾:抒发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3.语言特色

-实词、虚词的运用:文章中使用了丰富的实词和虚词,如“愈”、“乃”、“遂”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景物描写

-细节描写:文章中对泰山景物的细节描写十分细腻,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等。

-情景交融:作者将自身的情感体验与自然景物相结合,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等。

5.文化内涵

-泰山文化: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中体现了对泰山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古代礼仪:文章中提及的“封禅”、“祭拜”等礼仪,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礼制。

6.情感态度

-敬仰之情:作者对泰山的敬仰之情溢于言表,如“泰山,天下之奇观也”。

-人生感悟:文章通过对泰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7.写作技巧

-线索运用:文章以登山路线为线索,串联起整个故事。

-情感抒发:作者通过对泰山的描绘,巧妙地抒发了自身的情感。

8.阅读理解

-文章主旨: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即对泰山的敬仰和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文章风格:分析文章的风格特点,如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等。

9.实用表达

-仿写练习:根据文章中的描写,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让学生口头描述自己对某一景物的感受,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10.思维拓展

-比较阅读:将《登泰山记》与其他山水游记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

-文化探索:深入研究泰山文化,了解其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内容逻辑关系1.文章结构与内容安排

①开篇明义,介绍登山时间和动机,为下文铺垫;

②中间部分详细记录登山过程,描绘景物,抒发情感;

③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抒发对泰山的敬仰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语言特色与修辞手法

①实词的准确运用,如“苍山负雪”、“道中迷雾冰滑”;

②虚词的巧妙搭配,如“至于泰安”、“愈见奇伟”;

③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明烛天南”、夸张“天门云际”。

3.情感态度与哲学思考

①对泰山壮丽景色的赞美,如“泰山,天下之奇观也”;

②对登山过程中自身感悟的描述,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③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如“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4.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

①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如“封禅”仪式的介绍;

②古代礼仪的体现,如“祭拜”活动的描述;

③作者姚鼐的时代背景,与清代文学发展关系的分析。

5.写作技巧与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