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培优模拟卷03(解析版)_第1页
期末培优模拟卷03(解析版)_第2页
期末培优模拟卷03(解析版)_第3页
期末培优模拟卷03(解析版)_第4页
期末培优模拟卷03(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试卷第=1页,共=sectionpages33页期末培优模拟卷03(解析版)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生物的进化C.捕食者不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答案】C【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生物进化生物进化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详解】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个体的表型,进而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B、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生物的进化,B正确;C、捕食者往往捕食一些老、弱、病、惨的个体,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C错误;D、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骨头与贝壳等。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重要依据,D正确。故选C。【点睛】2.比较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从科学家对马足进化历程的研究(图)中不可能获得的信息是(

)A.侧趾逐渐退化 B.遗传物质基本相同C.足趾个数逐渐减少 D.足趾逐渐变得发达【答案】B【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始祖马的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中马前后足均有3趾,中趾明显增大;草原古马前后足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现代马四趾完全退化,趾端成为硬蹄,前、后足中趾充分发达,据此分析。【详解】A、由图可知,从始祖马、中马、草原古马到现代马进化历程中,侧趾逐渐退化,A正确;B、根据图示,对马的足的进化历程的研究不能证明马的遗传物质基本相同,B错误;C、据图可知,始祖马的前足4趾着地,中马前后足均有3趾,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现代马四趾完全退化,因此,在进化中马的足趾个数逐渐减少,C正确;D、据分析可知,始祖马的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中马中趾明显增大,草原古马只有中趾着地行走,侧趾退化;现代马前、后足中趾充分发达,中足趾逐渐变得发达,D正确。故选B。3.在人的一生中,体细胞一般能分裂50-60次,而癌细胞分裂却不受限制。这说明癌细胞A.能够无限增殖 B.细胞间的黏着性增大C.形态结构未变化 D.细胞分化能力增强【答案】A【分析】癌细胞的特征:(1)具有无限增殖的能力;(2)细胞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3)细胞表面发生改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降低,导致细胞彼此间的黏着性减小,易于扩散转移;(4)失去接触抑制。【详解】体细胞一般能分裂50-60次,而癌细胞分裂却不受限制。这说明癌细胞具有能够无限增殖的能力,A正确,BCD错误。故选A。4.2021年11月9日,人们在南非检测到一种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2021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取名奥密克戎,该变异株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奥密克戎的变异来源是(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C.染色体结构变异 D.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B【分析】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没有染色体,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详解】A、基因重组指的是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病毒不会进行减数分裂,A错误;B、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任何生物都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奥密克戎的变异来源是基因突变,B正确;C、病毒没有染色体,C错误;D、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的结构,病毒没有染色体,D错误。故选B。5.图表示某生物细胞中两条染色体及其上的部分基因,下列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的是(

)A. B.C. D.【答案】D【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1)缺失:染色体中某一片段的缺失例如,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因为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得名.猫叫综合征患者的两眼距离较远,耳位低下,生长发育迟缓,而且存在严重的智力障碍;果蝇的缺刻翅的形成也是由于一段染色体缺失造成的。(2)重复:染色体增加了某一片段果蝇的棒眼现象就是X染色体上的部分重复引起的。(3)倒位:染色体某一片段的位置颠倒了180度,造成染色体内的重新排列如女性习惯性流产(第9号染色体长臂倒置)。(4)易位: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区域如惯性粒白血病(第14号与第22号染色体部分易位,夜来香也经常发生这样的变异)。【详解】A、图A为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与题意不符,A错误;B、图B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与题意不符,B错误;C、图C与正常染色体相比,表现为染色体片段的颠倒,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与题意不符,C错误;D、图D表示的染色体中基因的顺序与原来的相同,发生了基因突变,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与题意相符,D正确。故选D。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牝鸡司晨”现象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B.患红绿色盲夫妇生的孩子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C.残翅果蝇的幼虫在31℃下培养,会得到一些长翅成虫,可能与温度影响酶活性有关D.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型都相同,表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可能不同【答案】D【分析】生物的性状和基因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地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即生物的性状往往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详解】A、“牝鸡司晨”是指下过蛋的母鸡,变成有鲜艳羽毛会鸣啼的公鸡,该现象现代生物学称之为性反转,性反转的母鸡体内的性染色体仍为ZW,表明性别受遗传物质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A正确;B、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夫妇均患红绿色盲,生的孩子均为含有红绿色盲基因的纯合子,表现均为色盲,说明该性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B正确;C、果蝇的长翅与残翅为一对相对性状,残翅果蝇的幼虫在31℃下培养,会得到一些长翅成虫,说明果蝇的性状与环境有关,可能是温度影响酶活性引起的,C正确;D、表现型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在不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不一定相同,D错误.故选D。7.某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顺序为“…—G—T—A—…”,以它为模板转录的mRNA的对应碱基顺序是(

)A.…—C—A—U—… B.…—C—A—T—… C.…—C—U—T—… D.…—C—A—G—…【答案】A【分析】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转录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与U配对,G与C配对),生成RNA的过程,故如果DNA模板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G—T—A—…”,经转录后得到的mRNA的碱基排列顺序是“…—C—A—U—…”,A正确。故选A。8.奥密克戎(Omicron)是新冠病毒变异株,传播速度快,被世卫组织定性为“密切关注变异株”,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奥密克戎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其装配过程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NA在奥密克戎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决定性作用B.奥密克戎进行翻译所需rRNA、tRNA均由病毒+RNA复制形成C.奥密克戎进行图中的①②③④过程,体现了中心法则的全过程D.噬菌体与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只是碱基种类不同【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冠状病毒的复制过程,即(+)RNA→(-)RNA→(+)RNA,同时正链RNA还可直接作为模板合成RNA复制酶。【详解】A、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在其遗传、变异和蛋白质合成中起决定性作用,A正确;B、由图示可知,合成奥密克戎的翻译在宿主细胞内,所需rRNA、tRNA均由宿主细胞的DNA转录形成,B错误;C、奥密克戎进行图中的①④(翻译)和②③(RNA复制)过程,体现了中心法则的部分过程,缺少DNA的复制、转录和逆转录过程,C错误;D、T2噬菌体与奥密克戎的遗传物质分别是DNA和RNA,因此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碱基种类和五碳糖的种类不同,D错误。故选A。9.如图为DNA分子部分片段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3'端,⑥为5'端B.解旋酶作用于④,DNA聚合酶作用于⑤C.该分子复制时,⑩与尿密啶配对D.结构①②③构成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答案】D【分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的大分子聚合物。脱氧核苷酸由碱基、脱氧核糖和磷酸构成。其中碱基有4种: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其中,A与T形成2个氢键,C与G形成3个氢键。一个一个的脱氧核苷酸依次连接,首位核苷酸的5号碳上只连接一个磷酸基团,故把这一端称作DNA的5'端;处在核苷酸长链尾部的3号碳上,只连接一个羟基,故把这一端称作DNA的3'端。从第一个核苷酸的3号位同下一个核苷酸的磷酸基团相连接,形成两个酯键。【详解】A、根据分析①⑥均为5'端,A选项错误;B、④为磷酸二酯键,⑤为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形成的氢键。DNA解旋酶作用于DNA双链的氢键上;DNA酶一般指DNA水解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键,B选项错误;C、⑩为胸腺嘧啶(T),DNA分子复制时,与腺嘌呤(A)结合形成氢键,C选项错误;D、一个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含氮碱基、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磷酸组成,①为5'端的磷酸基团,②为脱氧核糖,③为腺嘌呤,①②③可构成腺嘌呤脱氧核苷酸,D正确;故选D。10.若DNA的一条单链中,(A+G)/(T+C)=0.4,则在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相应的比例分别是(

)A.0.4,0.4 B.2.5,1 C.2.5,0.4 D.0.4,1【答案】B【分析】双链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其中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数量相等。【详解】根据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DNA分子的两条链上(A+G)/(T+C)的比例是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DNA分子中=1,因此DNA的一条单链中,(A+G)/(T+C)=0.4,互补链上(A+G)/(T+C)的比例为5/2=2.5,整个DNA分子中A+G)/(T+C)=1,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②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③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⑤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②③⑤【答案】D【分析】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其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只含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①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①错误;②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②正确;③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DNA,③正确;④细胞质的遗传物质也是DNA,④错误;⑤新冠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其遗传物质是RNA,⑤正确。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②③⑤。故选D。12.下列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法确定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③染色体就是由基因组成的

④非等位基因一定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⑤萨顿提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答案】A【分析】1、萨顿假说:(1)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2)依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2、摩尔根的实验(1)果蝇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的优点:①个体小,容易饲养;②繁殖速度快,10多天就可以繁殖一代;③有明显的相对性状,便于观察和统计;④后代数量大,一只雌果蝇一生能产生几百个后代;⑤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2)摩尔根的设想:控制白眼的基因用w表示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3)根据设想进行推理验证——测交;(4)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详解】①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①正确;②摩尔根利用果蝇进行杂交实验,运用“假说一演绎”法确定了控制果蝇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②正确;③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③错误;④非等位基因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也可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上,④错误;⑤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即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⑤正确。因此,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有①②⑤。故选A。13.孟德尔利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萨顿提出的假说最终也被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所证实,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包括正交和反交B.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C.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D.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不仅要能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答案】C【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详解】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同时做了正交和反交实验,F1的性状表现相同,A正确;B、摩尔根等人用假说演绎法证实了萨顿的假说,在实验验证环节,他们通过测交等方法验证了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B正确;C、孟德尔在豌豆开花前去雄,在花粉成熟时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C错误;D、孟德尔提出的假说不仅要能解释所要说明的现象,还应该能预测另一些实验结果(如测交实验结果),D正确。故选C。14.基因型为Aa的豌豆连续自交,下图中表示后代中的纯合子比例的曲线是(

)A.A B.B C.C D.D【答案】A【分析】1、基因型为Aa的豌豆种群,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各种50%;Aa连续自交,自交n次产生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1/2n,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是1-1/2n,AA=aa=1/2(1-1/2n);A的基因频率与a的基因频率相等各占50%。2、分析题图可知,A曲线代表自交n代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B代表自交n代AA或aa的基因型频率,C代表自交n代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详解】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A正确。故选A。15.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三带喙库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三带喙库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科研人员对使用了杀虫剂的四个地域的三带喙库蚊种群的基因型进行随机检测,结果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检测总数BB(敏感型)Bb(敏感型)bb(抗药型)甲100422236乙100205426丙100631027丁100494110A.B基因频率由大到小依次是丙、丁、甲、乙B.四个地域的三带喙库蚊种群的基因库可能存在差异C.杀虫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四个地域的三带喙库蚊种群的进化方向相同D.三带喙库蚊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基因型,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答案】A【分析】1、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2、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种群中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生存,不适应环境的个体逐渐被淘汰而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进而使生物向着一定的方向进化。3、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分析表格可知,甲中B基因频率分别为:甲中B=(42+22×1/2)÷100×100%=53%,乙中B=(20+54×1/2)÷100×100%=47%,丙中B=(63+10×1/2)÷100×100%=68%,丁中B=(49+41×1/2)÷100×100%=69.5%,所以B基因频率由大到小依次是丁、丙、甲、乙,A错误;B、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表格中四个基因库中基因频率有差异,基因库有差异,B正确;C、杀虫剂作为自然选择的因素,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四个地域的三带喙库蚊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即四个地域中三带喙库蚊的进化方向相同,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带喙库蚊不同个体有不同的基因型,体现了基因多样性,D正确。故选A。16.人类遗传病有多种诊断方式,下列可以通过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的是(

)A.红绿色盲 B.特纳综合征C.高胆固醇血症 D.蚕豆病【答案】B【分析】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详解】A、红绿色盲为单基因遗传病,属于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起,不能通过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A错误;B、特纳综合征是性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属于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能通过染色体组型分析诊断出来,B正确;C、高胆固醇血症为单基因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起,不能通过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C错误;D、蚕豆病为单基因遗传病,伴X染色体遗传病,由基因突变引起,不能通过染色体组型进行诊断,D错误。故选B。17.人类软骨发育不全是显性基因控制的单基因遗传病,发病率为1/15000~1/77000.病情严重的患者(AA),多在胎儿期或新生儿期死亡;有些患者(Aa)在出生时即有体态异常,表现出躯体矮小、躯干长、四肢短粗、下肢向内弯曲等症状。可推测该遗传病的显性表现类型是(

)A.完全显性 B.不完全显性 C.完全显性 D.不确定【答案】B【分析】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题中显示,AA个体与Aa个体病情不同,所以该病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病,能活到成年人的基因型有Aa和aa,A错误;B、题中显示,AA个体病情重,死于胚胎期;Aa个体病情较轻,身体矮小,有骨化障碍,但智力正常,显然AA个体与Aa个体病情不同,所以该病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病,B正确;C、AA个体与Aa个体病情不同,所以该病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病,C错误;D、题中显示,AA个体病情重,死于胚胎期;Aa个体病情较轻,身体矮小,有骨化障碍,但智力正常,显然AA个体与Aa个体病情不同,所以该病为不完全显性遗传病,D错误。故选B。18.某种蝇的翅形有正常和异常两种类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让翅正常和翅异常两个纯合类型杂交,F1全为正常翅。让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剔除其中翅异常的个体,让翅正常的个体再自由交配,所得F3中,翅正常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为(

)A.1/4 B.4/9 C.1/2 D.1/16【答案】B【分析】让翅正常和翅异常两个纯合类型杂交,F1全为正常翅,可知正常翅为显性,异常翅为隐性,且AA×aa得到的子一代F1是Aa。【详解】由分析可知,F1的基因型为Aa,让F1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得到F2,则F2代中AA:Aa:aa=1:2:1。将翅异常的个体剔除,则剩余的翅正常个体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产生的配子中A为2/3,a为1/3。让F2代中翅正常的个体再自由交配,所得F3中,翅正常纯合个体出现的概率为2/3×2/3=4/9,故选B。19.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答案】A【分析】群体中的基因频率能保持稳定的条件:①群体是极大的;②群体中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③没有突变产生;④没有种群间个体的迁移或基因交流;⑤没有自然选择。【详解】A、随机交配,即随机交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正确;B、基因突变会导致生物的基因发生改变,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错误;D、染色体变异可能会使生物的基因发生变化,可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A。20.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B.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叫做基因突变D.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可使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D【分析】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A错误;B、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B错误;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C错误;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幼苗芽尖分裂旺盛,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可使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故选D。21.某些鸟类以蜗牛及其他小型动物作为食物来源,蜗牛壳上有条纹与无条纹的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研究人员调查了某地区的1000只蜗牛,对存活的个体数和被鸟捕食后剩下的蜗牛空壳数进行统计,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有条纹(显性)无条纹(隐性)合计存活个体数178211389空壳数332279611合计5104901000A.鸟类往往会选择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捕食,这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有条纹的蜗牛和无条纹的蜗牛之间存在生存斗争C.1000只蜗牛中,如果Bb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b的基因频率为65%D.据表中数据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有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增大【答案】D【分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从而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增加物种多样性。基因频率的计算公式:B=BB+1/2Bb,b=bb+1/2Bb。【详解】A、鸟类往往会选择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捕食,从而避免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增加物种多样性,A正确;B、为争夺生活资源和空间,有条纹的蜗牛和无条纹的蜗牛之间存在生存斗争(种内斗争),B正确;C、据表格数据可知,无条纹(bb)占490/1000=49%,如果Bb的基因型频率为32%,则b=bb+1/2Bb=49%+1/2×32%=65%,C正确;D、据表中数据可知,有条纹蜗牛中的空壳数所占比例比无条纹大,说明鸟类更偏向于取食有条纹蜗牛,由此可以推断,经多个世代后,该种群中有条纹基因的频率将会下降,D错误。故选D。22.由于近亲结婚的夫妇,双方有较多相同的基因,容易对生存不利的隐性有害基因在后代中传递。我国目前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据统计,在某地区正常女性中有1/1000的人携带有先天性夜盲症致病基因,下图是某患者家系的系谱图,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先天性夜盲症极有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10号个体与11号个体同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4C.8号和9号再生一个孩子为患者的概率是1/2D.13号与非本家系的一女性结婚,所生孩子为患者的概率是1/1000【答案】C【分析】由于近亲结婚的夫妇,双方有较多相同的基因,容易对生存不利的隐性有害基因在后代中传递,因而容易出生有遗传病的孩子。结合系谱图分析,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详解】A、结合题中系谱图均为男性患病可知,该病极有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假设该病的基因为b,则10号个体为XBXb(10号正常,且5号患病),11号个体也为XBXb(11号正常,且8号患病),因此同为携带者的概率为1,B错误;C、8号(XbY)和9号(XBXb)再生一个孩子为患者(1/4XbXb、1/4XbY)的概率是1/2,C正确;D、由于未告知非本家系是正常还是患病,因此13号与非本家系的一女性结婚,所生孩子的患病率无法计算,D错误。故选C。23.黑腹果蝇(2n)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其4号染色体(点状染色体)缺失一条时也可以存活,而且能够繁殖后代。下图为某黑腹果蝇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数目变异B.该变异类型的果蝇的后代中既有正常果蝇,也有异常果蝇C.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对个体的生存都是有利的D.缺失一条染色体的果蝇减数分裂Ⅰ时可以形成3个四分体【答案】C【分析】1、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2、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详解】A、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一种,由题意可知,该单体果蝇缺失了一条染色体,其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B、由题意可知,该单体果蝇缺失了一条染色体,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可以产生正常配子,也可以产生异常配子(少1条4号染色体),所以该变异类型的果蝇的后代中既有正常果蝇,也有异常果蝇,B正确;C、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存在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表达,但染色体变异大多数对个体的生存是不利的,C错误;D、由于黑腹果蝇是二倍体,且共有8条染色体,但因为缺失一条染色体,细胞含有3对同源染色体,所以果蝇减数分裂Ⅰ时可以形成3个四分体,D正确。故选C。24.下列选项中,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的一组是(

)①染色体互换②姐妹染色单体分离③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①③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以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①③正确;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都发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不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②错误;④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不能影响配子的形成,不属于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④错误。故选C。25.下列有关减数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条姐妹染色单体构成一个四分体B.原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C.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A和a的分离遵循分离定律D.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答案】B【分析】1、四分体指的是在动物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减I)的前期,两条已经自我复制的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的四条染色单体的结合体。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3、基因重组的类型:(1)在生物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2)在减数分裂四分体时期,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而发生交换,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详解】A、四分体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的4条染色单体,没有联会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四分体,A错误;B、原位于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DNA是间期复制形成的,着丝粒分裂后,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的末期分别进入两个子细胞,B正确;C、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而基因的分离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错误;D、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片段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26.有性生殖后代表现出多样性的原因不包括(

)A.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间发生自由组合C.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D.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出现不均等分裂【答案】D【分析】由于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导致不同配子遗传物质的差异,加上受精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同一双亲的后代必然呈现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有利于生物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详解】AB、基因重组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基因重组包括两种类型: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引起的基因重组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引起的基因重组,AB不符合题意;C、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会导致后代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D、卵原细胞减数分裂时出现不均等分裂,不会影响卵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不是有性生殖后代表现出多样性的原因,D符合题意。故选D。27.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与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体内运输水分的导管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细胞分化B.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C.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内容物不会释放,不会引起炎症反应D.紫外线会造成DNA损伤诱发细胞发生癌变【答案】A【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3、自由基学说:我们通常把异常活泼的带电分子或基团称为自由基。自由基产生后,即攻击和破坏细胞内各种执行正常功能的生物分子。最为严重的是,当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的组成成分磷脂分子时,产物同样是自由基。这些新产生的自由基又会去攻击别的分子,由此引发雪崩式的反应,对生物膜损伤比较大。此外,自由基还会攻击DNA,可能引起基因突变;攻击蛋白质,使蛋白质活性下降,导致细胞衰老。【详解】A、导管属于植物的输导组织,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是由一串管状死细胞所组成,只有细胞壁的细胞构成的,而且上下两个细胞是贯通的,因此导管不是细胞分化形成的,A错误;B、自由基会导致细胞衰老,因此清除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B正确;C、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是细胞正常的生命历程,在凋亡过程中细胞内容物并不释放到细胞外,不会影响其他细胞,因而不会引起炎症反应,C正确;D、紫外线会造成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诱发机体细胞发生癌变,D正确。故选A。28.下图为DNA分子中关于基因A的部分碱基序列的示意图。下列有关等位基因A/a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箭头处插入碱基对G—C可导致基因A发生基因突变B.若基因A中的碱基对T—A被碱基对C—G替换,则会导致基因突变C.等位基因A/a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突变为不同的等位基因D.X射线会影响等位基因A/a的突变率,而碱基类似物不会影响其突变率【答案】D【分析】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碱基对的转换可由碱基类似物的掺入造成。例如,5-溴尿嘧啶是一种与胸腺嘧啶类似的化合物,具有酮式和烯醇式两种结构,且两者可以互变,一般酮式较易变为烯醇式。当DNA复制时,酮式BU代替了T,使A-T碱基对变为A-BU;第二次复制时,烯醇式BU能和G配对,故出现G-BU碱基对;第三次复制时,G和C配对,从而出现G-C碱基对,这样,原来的A-T碱基对就变成G-C碱基对。【详解】A、基因内部碱基对的增添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B、基因内部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B正确;C、突变具有普遍性,等位基因A/a在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都可能突变为不同的等位基因,C正确;D、X射线会影响等位基因A/a的突变率,而碱基类似物会影响碱基互补配对,从而影响其突变率,D错误。故选D。29.在一个蜂群中,少数幼虫一直取食蜂王浆而发育成蜂王,而大多数幼虫以花粉和花蜜为食将发育成工蜂。DNMT3蛋白是DNMT3基因表达的一种DNA甲基化转移酶,能使DNA某些区域添加甲基基团(如图所示)。敲除DNMT3基因后,蜜蜂幼虫将发育成蜂王,这与取食蜂王浆有相同的效果。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被甲基化的DNA片段中遗传信息发生了改变B.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D.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对【答案】A【分析】1、DNA甲基化是指DNA序列上特定的碱基在DNA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作用下添加上甲基,虽然不改变DNA序列,但是导致相关基因转录沉默。DNA甲基化在细胞中普遍存在,对维持细胞的生长及代谢等是必需的。DNA的甲基化是由一种酶来控制的,如果让蜜蜂幼虫细胞中的这种酶失去作用,蜜蜂幼虫就会发育成蜂王,和喂它蜂王浆的效果是一样的。2、由题干可以理出一条逻辑线:DNMT3基因转录出某种mRNA再翻译DNMT3蛋白,其作用DNA某些区域甲基化,结果发育成工蜂。【详解】A、从题目干中的图示可以看出,DNA甲基化并没有改变DNA内部的碱基排列顺序,未改变DNA片段的遗传信息,A错误;B、由“逻辑线”可推知“敲除DNMT3基因后,不能翻译DNMT3蛋白,DNA某些区域没有被甲基化,蜜蜂幼虫没有发育成工蜂(将发育成蜂王)”,因此蜂群中蜜蜂幼虫发育成蜂王可能与体内重要基因是否甲基化有关,B正确;C、DNA甲基化后可能干扰了RNA聚合酶等对DNA部分区域的识别和结合,导致转录和翻译过程变化,使生物表现出不同的性状,C正确;D、据图可知,胞嘧啶和5'甲基胞嘧啶结构相似,在DNA分子中都可以与鸟嘌呤配,D正确。故选A。30.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因研究DNA双螺旋结构的成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下列关于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A.DNA分子复制过程中会消耗原料核糖核苷酸和能量B.1个DNA分子复制n次,得到的DNA分子总数为2n-1C.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D.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相等【答案】C【分析】DNA分子的特点:①稳定性:DNA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②多样性: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③特异性: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详解】A、DNA分子复制过程中会消耗原料脱氧核糖核苷酸和能量,A错误;B、1个DNA分子复制n次,得到的DNA分子总数为2n个,B错误;C、DNA分子中每个DNA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所以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DNA分子的特异性,C正确;D、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所以构成基因的碱基总数少于DNA分子的碱基总数,D错误。故选C。31.已知某DNA分子两条链(α+β链)中碱基A占碱基总数的20%,其中α链中碱基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则不可以推测出()A.β链中碱基G的占比 B.β链中碱基(C+T)的占比C.两条链中碱基(C+T)的占比 D.α链中碱基C的占比【答案】B【分析】1、DNA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两条链(a+β链)中碱基A占碱基总数的20%,T=A=20%,C=G=(1-20%-20%)÷2=30%。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如下:(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腺嘌呤)一定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详解】A、据分析可知,DNA分子中G=30%,α链中碱基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β链中碱基G的占比(30%-20%÷2)×2=40%,因此可以推出β链中碱基G的占比,A错误;B、β链中碱基C与α链中碱基G配对,说明β链中碱基C也是20%,但无法知道β链中碱基T的比例,因此β链中碱基(C+T)的占比无法得知,B正确;C、据分析可知,两条链中碱基中C=30%,T=20%,因此两条链C+T的占比为50%,因此可以推出两条链中碱基(C+T)的占比,C错误;D、整个DNA分子中C+G=60%,α链中碱基C+G的占比也是60%,α链中碱基G占该链碱基总数的20%,α链中C的占比为40%,因此可以推出α链中碱基C的占比,D错误。故选B。32.下列有关35S标记噬菌体侵染无标记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35S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沉淀物中也不排除有少量的放射性B.要得到35S标记噬菌体必须直接接种在含35S的动物细胞培养基中才能培养出来C.在该实验中,也可用14C、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D.采用搅拌和离心手段,是为了把蛋白质和DNA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答案】A【分析】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步骤首先获得35S和32P标记的T2噬菌体,然后再与未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然后适时保温后再搅拌、离心,最后通过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高低,从而得出结论。【详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实验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上清液中应有较强的放射性,但沉淀物中可能会因为搅拌不充分等造成有少量的放射性,A正确;B、要得到35S标记的噬菌体必须让其侵染具有35S放射性标记的大肠杆菌才能获得,因为噬菌体是专性寄生细菌的病毒,不能在动物细胞培养基中直接获得,B错误;C、由于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故不能用14C标记DNA,C错误;D、采用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而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D错误。故选A。33.如图为对一个家族中甲、乙两种遗传病调查后得到的系谱图(以A与a,B与b依次表示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以及等位基因)其中Ⅰ-4家族中无乙病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则一定位于X染色体上B.若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则一定位于常染色体上C.就乙病而言,Ⅰ-3和Ⅲ-3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4D.若Ⅲ-2和Ⅲ-3婚配,后代U患病的可能性为25/32【答案】C【分析】题意分析,Ⅱ-1和Ⅱ-2表现正常,却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女性患病为常隐,可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Ⅰ-3和Ⅰ-4均表现正常,却生有一个患乙病的儿子,说明乙病为隐性遗传病,又知Ⅰ-4无乙病史,因此乙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详解】A、由题意可知,甲遗传病为隐性遗传,Ⅲ-1的父亲表现型正常,则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乙遗传病为隐性遗传,Ⅰ-4家族中无乙病史,则可判断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B错误;C、由于Ⅱ-5患有乙病,且乙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所以Ⅰ-3基因型为XBXb,Ⅱ-4的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Ⅱ-3的基因型为XBY,可见Ⅲ-3基因型与Ⅰ-3基因型相同概率为1/2×1/2=1/4,C正确;D、若Ⅰ-4无乙病史,则可得乙病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病,由遗传系谱图可得对于甲病:Ⅲ-2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3,Aa的概率为2/3,Ⅲ-3基因型为Aa,则二者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2/3×1/4=1/6;对于乙病:Ⅲ-2基因型为XBY,Ⅲ-3基因型为3/4XBXB,1/4XBXb,则二者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1/4×1/4=1/16。U患病可能性为:1-(1-1/6)(1-1/16)=7/32,D错误。故选C。3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女病,其父亲和儿子必病B.Ⅱ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C.由于X、Y染色体互为非同源染色体,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D.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Ⅰ片段是X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详解】A、Ⅰ片段是X特有的区域,其上的隐性遗传病(假设相关基因为A和a),女患者基因型为XaXa,其父亲和儿子必病,基因型均为XaY,A正确;B、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性患病率不一定等于女性,如①XaXa×XaYA后代所有显性个体均为男性,所有隐性个体均为女性,故男性患病率可能不等于女性,B正确;C、X、Y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但大小不同,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C错误;D、Ⅲ片段是Y染色体特有的区域,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全为男性,D正确。故选C。35.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B.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C.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D.若后代性别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答案】D【分析】分析题文: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狭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即自然界中不存在XbXb的个体。【详解】A、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基因型为XBY),说明亲本雌性只能产生XB这一种配子,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A错误;B、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说明雄性亲本产生Y和X的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可以知道,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后代的雄性植株全是宽叶,说明雌性亲本只产生一种XB的配子,因此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B错误;C、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狭叶个体各半时,说明亲本雄性个体只能产生含有Y染色体的配子,雌性亲本能产生两种配子,则其亲本基因型为XBXb×XbY,C错误;D、若后代性别比为1:1,说明雄性亲本产生Y和X的两种配子,又根据题意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雄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Y,宽叶个体占3/4,即后代宽叶与狭叶之比是3:1,说明雌性亲本的基因型是XBXb,D正确。故选D。36.果蝇的2对等位基因Mm和Ss位于III号染色体上。若基因型为MmSs的雄性果蝇精巢中的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III号染色体在复制后非姐妹染色单体进行了交换(结果如下图),该过程产生的精原细胞均进入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交换)。减数第一次分裂产生的MMSS的次级精母细胞所占的比例是(

)A.1/2 B.1/4 C.1/8 D.1/16【答案】B【分析】减数分裂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可知,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原细胞,基因型分别是MMSs、mmSs。有丝分裂产生的两个精原细胞均进入减数分裂(不考虑染色体交换),基因型为MMSs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基因型为MMMMSSss,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一个基因型为MMSS和一个基因型为MMss的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mmSs的精原细胞染色体复制后基因型为mmmmSSss,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一个基因型为mmSS和一个基因型为mmss的次级精母细胞。因此MMSS的次级精母细胞所占的比例是1/4。故选B。37.下图是动物细胞减数分裂各期的示意图,正确表示分裂过程顺序的是(

)A.③—④—②—⑥—①—⑤B.④—③—②—⑥—①—⑤C.③—④—⑥—②—①—⑤D.③—⑥—②—④—①—⑤【答案】A【分析】减数分裂过程包括减数分裂前的间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和末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详解】细胞①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②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③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进行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细胞④中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⑤的细胞质已经分裂,将形成四个子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细胞⑥的细胞质已经分裂,但着丝粒没有分裂,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减数分裂过程的正确顺序是③-④-②-⑥-①-⑤。即A正确,BCD错误。故选A。38.番茄的正常叶和缺刻叶受基因A、a控制,绿茎和紫茎受基因D、d控制,两对性状独立遗传。选纯合正常叶绿茎和纯合缺刻叶紫茎植株杂交,F1全为正常叶绿茎,F1自交得F2。最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的是(

)A.F1的基因型为AaDdB.F2中出现紫茎C.F1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D.F2的四种表现型比为9:3:3:1【答案】C【分析】纯合正常叶绿茎和纯合缺刻叶紫茎植株杂交,F1全为正常叶绿茎,可知正常叶和绿茎均为显性性状,F1自交得F2,F2的四种表现型比符合9:3:3:1。【详解】A、纯合正常叶绿茎(AADD)和纯合缺刻叶紫茎(aadd)植株杂交,F1全为正常叶绿茎(AaDd),但未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A不符合题意;B、F1(AaDd)自交,等位基因分离,受精时配子随机结合,F2中会出现紫茎,但未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B不符合题意;C、F1(AaDd)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因而可产生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最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C符合题意;D、F1(AaDd)自交产生的F2的四种表现型比为9:3:3:1,说明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但未能体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实质,D不符合题意。故选C。39.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但有胚胎致死现象(如图)。当取实验一F1中黄色长尾鼠与实验二F1中黑色短尾鼠杂交时,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该是(

)A.9:3:3:1 B.1:1:1:1C.4:2:2:1 D.3:1:3:1【答案】B【分析】实验一种,黄色和黄色杂交后代出现黑色,则黑色为隐性,亲本的黄色的基因型为Aa×Aa(用字母A/a表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黑色=2:1,说明AA纯合致死,同理实验二中假设控制短尾和长尾的基因型用B/b表示,则短尾为显,亲本的基因型为Bb×Bb,也存在BB纯合致死,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由分析可知,黄色对黑色为显,短尾对长尾为显,实验一亲本的杂交组合为Aabb×Aabb,实验一中的F1的黄色短尾的基因型是Aabb,同理实验二中的黑色短尾的基因型是aaBb,Aabb与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短尾:黄色长尾:黑色短尾:黑色长尾=1:1:1:1,B正确,ACD错误。故选B。40.食指长度和无名指长度的比值称为指长比,指长比大于1为长食指,指长比小于1为短食指。该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FS表示短食指基因,FL表示长食指基因)控制,但等位基因的表达受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FS在男性中为显性,在女性中为隐性。一对短食指夫妇,所生的后代中既有长食指又有短食指,则该夫妇先后所生的两个孩子分别为短食指和长食指的概率为(

)A.1/16 B.3/16 C.3/8 D.9/16【答案】C【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FSFL和FSFS。【详解】由题意可知,食指长短受等位基因和激素水平的控制,因此男性短食指基因型为FSFS、FSFL,女性短食指基因型为FSFS。一对短食指夫妇所生后代既有短食指又有长食指,可推出男性基因型为FSFL,女性基因型为FSFS,二者后代基因型为:1/2FSFS(男女均为短食指)、1/2FSFL(只有是男孩时是短食指),该夫妇所生孩子为短食指概率为1/2+1/2×1/2=3/4,长食指概率为1/2×1/2=1/4,两个孩子为一短一长概率为3/4×1/4×2=6/16=3/8,C正确,AB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共20分)41.下列图1—3分别表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的示意图(仅表示部分染色体),图4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模式图(虚线前后表示不同的分裂方式)。(1)该动物的性别为________,图1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_,图2、图3分别对应图4曲线的______段。(2)细胞分裂过程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处于图4曲线中的______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期,处于图4曲线的______段。(3)某研究小组采用被放射性14C完全标记的该动物细胞样本,使其分别在只有12C的培养基内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实验期间收集到分裂细胞样本甲、乙、丙、丁,统计样本放射性标记的染色体数和DNA数如下表:样本标记染色体数标记DNA数甲4080乙2040丙4040丁2020①从上表推断,该生物的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既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又可能处于减数分裂样本的是_________。②若某细胞的标记染色体数为21,标记DNA数为42,则该细胞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雄性

初级精母细胞

HI、CD(2)

AB、FI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FG(3)

40

甲、丙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同时进入该细胞【分析】图1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3细胞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分析图4,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AE表示有丝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1)图1中细胞质均等分裂,说明该细胞所属的动物的性别为雄性,图1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名称是初级精母细胞,图2、图3分别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同源染色体对数加倍),对应图4曲线的HI和CD段。(2)图4中AE表示有丝分裂,FG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HI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分裂过程中,含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包括有丝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属于图4曲线中的AB、FI段。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处于图4曲线的FG段。(3)①样本甲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2,且染色体数为40条,样本乙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2,且染色体数为20条,是样本甲的一半,说明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40。样本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第一次分裂,样本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样本丙染色体数∶核DNA数=1∶1,且染色体数为40条,可能是有丝分裂G1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样本丁染色体数∶核DNA数=1∶1,且染色体数为20条,是减数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故既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又可能处于减数分裂样本的是甲和丙。②若某细胞的标记染色体数为21,标记DNA数为42,即染色体数∶核DNA数=1∶2,染色体数目比正常情况下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多了1条,则该细胞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一对同源染色体未正常分离,同时进入该细胞。42.下图甲、乙为真核细胞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模式图,①—④代表相应的结构。(1)图甲所示可体现出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DNA的基本骨架由________交替排列构成。(2)甲、乙过程所用的原料分别是___________。若图甲中亲代DNA分子的两条母链共含有60个碱基,将该DNA分子放在含有用32P标记的复制原料的培养液中复制6次,则获得的每一个DNA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_________。(3)图乙中③、④分别代表___________,合成它们的模板都是___________,决定②的密码子是___________。(4)生物学中,经常使用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来研究RNA的合成及分布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_。【答案】(1)

边解旋边复制

半保留复制

磷酸和脱氧核糖(2)

脱氧核糖核苷酸、氨基酸

30或60(3)

tRNA、mRNA

DNA单链

UCU(4)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合成RNA的原料,但不能用于合成DNA,因此可用来研究RNA的合成及分布情况【分析】分析题图:甲表示DNA复制过程,乙表示翻译过程,其中①为氨基酸,②为肽链,③为tRNA,④为mRNA。(1)图甲为DNA复制过程,图中显示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DNA的基本骨架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构成。(2)甲为DNA分子复制过程,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脱氧核糖核苷酸;乙为翻译过程,该过程所需的原料是氨基酸。若图甲中亲代DNA分子的两条母链共含有60个碱基,将该DNA分子放在含有用32P标记的复制原料的培养液中复制6次,则获得的子代DNA分子中有2个DNA是一条链为32P,一条链为31P,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30,还有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为32P,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原来增加60。(3)图乙中③、④分别代表tRNA、mRNA,它们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密码子位于mRNA上,因此决定②氨基酸的密码子是UCU。(4)由于组成DNA的碱基是A、C、G、T,而组成RNA的碱基是A、C、G、U,则3H标记的尿嘧啶核糖核苷酸可作为合成RNA的原料,但不能用于合成DNA,因此可用来研究RNA的合成及分布情况。43.如图表示真核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所示①链为_____(填“模板链”或“编码链”),转录过程中,需要_____作为原料,当_____与DNA分子的某一启动部位结合时,包括一个或几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转录过程中通过形成_____键聚合成与该片段DNA相对应的RNA分子。(2)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_____(填“由右向左”或“由左向右”),当核糖体到达③的_____时,⑥的合成结束。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