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科2哺乳纲_第1页
2025年生科2哺乳纲_第2页
2025年生科2哺乳纲_第3页
2025年生科2哺乳纲_第4页
2025年生科2哺乳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哺乳纲分类组员:张瑾孙敏张重雄王维禅王璐萍按照世界哺乳动物物种(MammalSpeciesoftheWorld)一书在2005年的资料,哺乳纲目前有约5676个(2008版的IUCN红皮书为5488个)不同物种,分布在1229个属,153个科和29个目中,约占脊索动物门的10%,地球所有物种的0.4%。哺乳动物广泛分布世界各地,营陆上、地下、水栖和空中飞翔等生活方式;营养方式有草食、肉食和杂食3种类型。原兽亚纲包括现存哺乳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仍保留着许多近似爬行动物的原始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产带卵壳富含卵黄的卵,卵大,其直径达14毫米。母兽还有孵卵的习性(鸭嘴兽),或把卵置入特殊的育儿袋内哺育(针鼹);雄性的精巢位于体内,体外无阴囊。有泄殖腔,以单一的泄殖腔孔开口体外,故又名单孔类。口缘无肉质唇而具扁喙。肩带仍似爬行类有独立的乌喙骨、前乌喙骨和发达的间锁骨。大脑皮层不发达,大脑半球之间尚无胼胝体。但已具备哺乳动物的特征,为原始的哺乳动物。如体表有毛,有乳腺,但不具乳头,乳腺管开口在腹壁的乳腺区,由仔兽舐吮乳汁。具肌肉质横膈。下颌由单一的齿骨组成。体温波动在26~35℃,处于由变温向恒温过渡的阶段。只有1目(单孔目)2科3属5种,只分布在大洋洲地区。鸭嘴兽科:现存的仅一属一种,即世界闻名的珍稀动物——鸭嘴兽。针鼹科:现存的有2属3种,即针鼹和两种原针鼹。鸭嘴兽科鸭嘴兽是一种半水栖的动物,具有一系列适应水栖的特征。体被短而浓密的褐色毛,长久在水中也不致浸透。嘴宽扁,无肉质唇而具有角质鞘,嘴两侧有缺刻,可过滤食物,形似鸭嘴,故名鸭嘴兽。尾扁阔,四趾间具蹼,前肢蹼特别发达,善于在水中游泳或潜水。以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及水生昆虫为食。栖于河边,其洞穴的一端开口于水中,另一端在岸上扩大成巢。在水中交配,在巢中孵卵。每窝产蛋两个,孵化期14天,孵化出来的小兽裸露无毛,靠吃奶长大,4个月后营独立生活。鸭嘴兽代表着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阶段,是最珍贵的“活化石”。针鼹科外形似刺猬,尾很短,体长约40~50厘米。体毛有的变成坚硬的刺,刺间和腹面有细毛。吻尖短而直,外包有角质鞘。无齿,舌细长如线,上有粘液,能伸出口外粘捕食物。腿短,前后肢各有5爪,长而锐利,适于挖掘。似鼹鼠,多夜间活动,穴居,以白蚁、蚁类和其他虫类为食。卵生,通常每次仅产1个卵。生殖期雌兽腹面皮肤褶襞成囊状,即临时性的育儿袋。卵在袋中约7~10天孵化。乳区位于育儿袋内。有冬眠现象。仅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后兽亚纲胎生,但大多数无真正的胎盘,母兽具特殊的育儿袋。发育不完全的幼仔生下后在育儿袋内继续完成发育。乳腺具乳头,乳头就开口在育儿袋内。骨骼已接近于有胎盘哺乳类,肩带中乌喙骨、前乌喙骨、间锁骨均已退化。腰带上具上耻骨(袋骨),用以支持育儿袋。大脑半球体积小,无沟回,也没有胼胝体。体温接近于恒温,在33~35℃之间波动。雌性具子宫、双阴道。与此相应,雄性阴茎的末端也分两叉,交配时每一分叉进入一个阴道。雄性体外具阴囊。牙齿为异型齿,门齿数目较多且多变化。

本亚纲主要分布于澳洲及其附近的岛屿上,少数种类分布在南美和中美,仅一种分布在北美。现存的只有一个目,即有袋目。进化地位介于单孔类(原兽亚纲)和胎盘类(真兽亚纲)之间。美洲有袋超目

Ameridelphia负鼠目

Didelphimorphia鼩负鼠目

Paucituberculata澳洲有袋超目

Australidelphia微兽目

Microbiotheria袋鼬目

Dasyuromorphia袋狸目

Peramelemorphia袋鼹目

Notoryctemorphia双门齿目

Diprotodontia袋犬目

Sparassodonta†Yalkaparidontia†

(一)多门齿亚目包括大多数的有袋目动物,分布在澳洲、南美和北美,有陆栖的、树栖的和水栖的种类。大都为食虫和食肉的类型。其特征是:上颌每侧有4—5枚门齿,下颌每侧有3—4枚门齿,犬齿强大,臼齿具尖锐的突起。负鼠中、小型兽类。大多数具有能缠绕的长尾,因此母负鼠能随身携带幼鼠到处奔跑。尾毛稀疏并覆以鳞片。少数种类尾短而具厚毛。四肢短,均具5趾。拇指大,无爪,能对握。共12属66种。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向南通过美国东部和墨西哥到达阿根廷境内南纬47°的地区。北美大负鼠、灰四眼负鼠、水负鼠3属具清楚的袋囊,其余的属或不具袋囊或仅有两条皮褶。雌兽具7~25个乳头。负鼠装死负鼠在躲避敌害时还有一个“装死”的绝招,十分灵验,可以迷惑许多敌害。它在即将被擒时,会立即躺倒在地,脸色突然变淡,张开嘴巴,伸出舌头,眼睛紧闭,将长尾巴一直卷在上下颌中间,肚皮鼓得老大,呼吸和心跳中止,身体不停地剧烈抖动,表情十分痛苦的做假死状,使追捕者一时产生恐惧之感,在反常心理作用下,不再去捕食它。如果这种戏剧性的翻倒还不足以迷惑对方的话,负鼠会从肛门旁边的臭腺排出一种恶臭的黄色液体,这种液体能使对方更加相信它已经死了,而且腐烂了。此刻,当追捕者触摸其身体的任何部位时,它都纹丝不动。大多数捕食者都喜欢新鲜的肉,一旦死了,身体就会腐烂并且全身布满病菌,这时,捕食者就会离去。因此,不少食肉动物看见负鼠的确已经“死”了,鼻孔中一点气也不出,连体温都下降了许多,所以就不再管它了。待敌害远离,短则几分钟,长则几个小时,负鼠便恢复正常,见周围已没有什么危险,就立即爬起来逃走,拣得一条性命。

袋鼬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体长5~22公分(2~9寸),尾似帚,与身体等长。皮毛一般为纯灰色、浅黄色或褐色,少数种有斑点。形似鼠。多为夜行性,以昆虫和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二)新袋鼠亚目种类和数量均不多,分布在南美,栖于山地森林中,营夜间生活,以虫为食。已知的有2属。新袋鼠共含7个种。有46∼48枚牙齿,上耻骨长并与骨盆相连。成体无腹袋。毛厚而软,呈灰褐色。新袋鼠属的5个种均栖息在厄瓜多尔和玻利维亚的云雾林和高谷中。秘鲁袋鼠分布于秘鲁的类似地区,智利袋鼠栖息于智利的海岸森林。新袋鼠的生活习性尚不清楚。(三)双门齿亚目分布在澳洲,营陆栖或树栖生活,大多是大型食草的类型。特征是:上颌门齿每侧有1—3枚,下颌每侧有1枚,犬齿形小或退化,臼齿具钝的疣状突,适于研磨草料。后肢的第二趾与第三趾愈合,称并趾。袋貂袋貂科包括袋貂、鳞尾袋貂和扫尾袋貂属,均为以植食为主食的较大型树栖动物。除了扫尾袋貂有蓬松多毛的尾部以外,其余均为可缠绕性的尾部,适应树栖生活。鳞尾袋貂和扫尾袋貂分布于澳大利亚,而袋貂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东部岛屿,最远可以到达苏拉威西岛,在那里,袋貂和猴子成为竞争者。扫尾袋貂是澳大利亚最常见的哺乳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沿海地区,适应力比较强,现在被引进新西兰,因没有天敌而大量繁殖,成为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扫尾袋貂原本在澳大利亚内陆也有广泛分布,但是现在内陆的种群已趋于灭绝。袋鼠袋鼠是食草动物,吃多种植物,有的还吃真菌类。它们大多在夜间活动,但也有些在清晨或傍晚活动。不同种类的袋鼠在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所有袋鼠,不管体积多大,有一个共同点:长着长脚的后腿强健而有力。袋鼠以跳代跑,最高可跳到4米,最远可跳至13米,可以说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大多数袋鼠在地面生活,从它们强健的后腿跳越的方式很容易便能将其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进行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袋鼠的尾巴又粗又长,长满肌肉。它既能在袋鼠休息时支撑袋鼠的身体,又能在袋鼠跳跃起帮助袋鼠跳得更快更远。所有雌性袋鼠都长有前开的育儿袋,但雄性没有,育儿袋里有四个乳头。“幼崽”或小袋鼠就在育儿袋里被抚养长大,直到它们能在外部世界生存。袋熊体形粗壮似熊,眼小,脸似鼠。体重可达35千克。袋熊头骨略扁平,鼻面部相对较短。所有牙齿无齿根,终生生长,尾退化。育儿袋向后开口,内有一对乳头。四肢短而有力,前足5趾,宽而具长爪,后足第3和第4趾合并。富有挖掘能力,穴长往往超过30米,洞穴向外开着,或位于岩石堆下。主要吃草,但也吃根或树皮。它的体型比树袋熊还短粗,显得很可笑。袋狼袋狼,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祖先可能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属于有袋类,和袋鼠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不成熟的幼仔,并且为夜行性。最后一只袋狼,是于1936年9月7日死亡的。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真兽亚纲又称有胎盘亚纲。为哺乳类中最高等的类群。主要特征是:胎生,具有真正的胎盘。胚胎在母体子宫内发育时间较长,通过胎盘吸取母体的营养,产出的幼仔发育完全,能自己吮吸乳汁。乳腺发达,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两大脑半球间有胼胝体相连。体温高而恒定,乳齿与恒齿更换明显。肩带为单一的肩胛骨,乌喙骨退化成为肩胛骨上的乌喙突。不具泄殖腔,肠管单独以肛门开口体外,排泄与生殖管道汇入泄殖窦,以泄殖孔开口体外。大西洋兽类非洲兽总目Afrotheria非洲食虫类Afroinsectiphilia非洲鼩目Afrosoricida假有蹄类Pseudungulata象鼩目Macroscelidea管齿目Tubulidentata马达加斯加管齿目Bibymalagasia?†欧食蚁兽目Afredentata?†目Ptolemaiida†近蹄类Paenungulata蹄兔目Hyracoidea重脚目Embrithopoda†特提斯兽类Tethytheria海牛目Sirenia索齿兽目Desmostylia†长鼻目Proboscidea南美有蹄类Meridiungulata†焦兽目Pyrotheria†闪兽目Astrapotheria†南方有蹄目Notoungulata†滑距骨目Litopterna†贫齿总目Xenarthra有甲目Cingulata披毛目Pilosa北方真兽类劳亚兽总目Laurasiatheria真盲缺类Eulipotyphla猬形目Erinaceomorpha鼩鼱目Soricomorpha翼手目Chiroptera鲸偶蹄类Cetartiodactyla鲸目Cetacea偶蹄目Artiodactyla朋兽类Zooamata奇蹄目Perissodactyla猛兽类Ferae鳞甲目Pholidota食肉目Carnivora灵长总目Euarchontoglires啮形大目Glires犭亚兽目Anagaloidea?†模鼠兔目Mimotonida†兔形目Lagomorpha啮齿目Rodentia真灵长大目Euarchonta树鼩目Scandentia灵长型小目Primatomorpha皮翼目Dermoptera更猴目Plesiadapiformes†灵长目Primates灭绝的目

恐角目Dinocerata基有蹄目Procreodi踝节目Condylarthra泛美有蹄目Panameriungulata北柱兽目Arctostylopida中爪兽目Mesonychia伪齿兽目Phenacodonta带齿兽目Cimolesta厄纳齿兽目Ernodonta拟负鼠目Didelphodonta幻兽目Apatotheria纽齿兽目Taeniodonta裂齿兽目Tillodonta全齿目Pantodonta大古猬目Pantolesta肉齿目Creodonta此类包括绝大多数现代生存的哺乳动物,本亚纲的现存的种类有18个目,主要的有食虫目、皮翼目、翼手目、贫齿目、鳞甲目、复齿目(兔形目)、啮齿目、食肉目、鳍足目、鲸目、偶蹄目、奇蹄目、蹄兔目、长鼻目、海牛目、管齿目、灵长目、树鼩目。管齿目特产于非洲的一个小目。虽然趾端无蹄而具发达的爪,却和有蹄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能起源于踝节类这样的古有蹄类,但和非洲其它的有蹄类关系较远。管齿目的牙齿自中央髓腔发出多数平型管状延长部,咀嚼面上呈现多角型小管的集合体。

管齿目现存仅1种,即土豚。仅分布于非洲。无蹄有锋利的爪,且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与其他有蹄类关系较远,曾一度被列为贫赤总目的一个成员。直到后来科学家知道了它的起源—踝节目,才被分化为有蹄总目。管齿目是正在衰亡的一个类群。化石不多,但是非洲的土豚尚没有受到威胁。海牛目通称海牛。外形呈纺锤形,颇似小鲸,但有短颈,与鲸不同。体长2.5~4.0米,体重达360千克左右;海牛皮下储存大量脂肪,能在海水中保持体温;前肢特化呈桨状鳍肢,没有后肢,但仍保留着一个退化的骨盆;有一个大而多肉的扁平尾鳍;胚胎期有毛,初生的幼兽尚有稀疏的短毛,至成体则躯干基本无毛,仅嘴唇周围有须,头部有触毛;头大而圆,唇大,由于短颈,头能灵活地活动,便于取食;鼻孔的位置在吻部的上方,适于在水面呼吸,鼻孔有瓣膜,潜水时封住鼻孔;肠的长度超过20米;胃分两室,贲门室有腺状囊,幽门室有1对盲囊;眼小,视觉不佳;听觉良好。肺窄而长,无肺小叶;头骨大,但颅室较小,脑不发达。蹄兔目为陆栖或树栖的小型兽类,因有蹄状趾甲而得名。喜嚎叫,又名啼兔。体长30~60厘米。尾长1~3厘米或无外尾。外貌似穴兔,但前足4趾,有似蹄状的趾甲;后足3趾,其内趾和第2趾有一长而弯的爪,另一趾短,有扁平、蹄状的趾甲。脚掌有具特殊附着力的无毛足垫,有腺体分泌以保持足垫湿润,足垫肌肉排列是周围高而中央凹,为具吸盘作用的肉窝,有攀登能力,蹠行。毛被针毛,粗硬而蓬松。背部有一腺体,腺体所在处的毛色与周围的体色不同。蹄兔受惊或愤怒,斑块处的毛竖起,腺体外露。腺分泌有异味,可驱避天敌。有1对单尖、锐利、断面呈三角形、不断生长的上门齿,下门齿两对,如凿状,臼齿为脊齿。头骨顶间骨大;有眶后条;侧枕突大,视觉和听觉均敏锐。分布于非洲、西奈半岛、以色列和叙利亚。以植物和昆虫为食。皮翼目皮翼目现存代表仅包括鼯猴科一科一属,特产于东南亚,有两种。菲律宾鼯猴分布于菲律宾群岛,马来西亚鼯猴(斑鼯猴)分布于中南半岛南部到大巽他群岛一带。鼯猴看起来好似狐猴和鼯鼠的结合,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拥有鼯鼠一样的用于滑翔的皮膜。其皮膜的表面积比其他滑翔哺乳动物更大,滑翔能力非常强。鼯猴是植食性动物,高度树栖性,爪子强壮,可以牢牢地抓在树上,幼兽则用爪子牢牢地抓住母兽的腹部。鼯猴现在数量尚多,没有灭绝的危险,但由于其高度树栖性,热带雨林的减少会对其有一定的威胁。鼯猴的主要天敌为大型猛禽等,其中菲律宾鼯猴是食猿雕的主要食物。食虫目刺猬鼩鼱缺齿鼹个体较小,吻部细尖,四肢多短小,指(趾)端具爪,适于掘土。树鼩目树鼩嗅叶较小,脑颅宽大,有完整的骨质眼眶环。树鼩:分布于云南、广西、海南岛。由于体小,易于饲养,形态和生理的某些方面似低等灵长目动物,因此是理想的实验动物,受重视的研究对象。翼手目东方蝙蝠飞翔的哺乳动物,前肢特化,具特别延长的指骨。由指骨末端至肱骨、体侧、后肢及尾间,着生有薄而柔韧的翼膜。前肢仅第一或第二指具爪。后肢短小,具长而弯的钩爪,适于悬挂栖息。胸骨具胸骨突起,锁骨发达。齿尖锐,适于食虫,夜行性。灵长目树栖生活,拇指多能与它指相对,适于树栖攀缘及握物。锁骨发达,手掌裸露,并具有两行皮垫,有利于攀缘。指端多具指甲。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眶周缘具骨,两眼前视,视觉发达,嗅觉退化。雌兽有月经。懒猴科蜂猴体小,四肢细长,尾很短。第二趾端尚具爪。树栖性强,昼伏夜出,行动迟缓。卷尾猴科白喉卷尾猴鼻间隔宽阔,左右鼻孔距离很远且向两侧开口,称阔鼻类(仅分布于西半球南部)其余为狭鼻类,尾长具缠绕性,有“手”的功能,拇指不能与它指相对,口内不具颊囊。臀部不具臀胼胝。猴科猕猴川金丝猴鼻间隔狭窄,鼻孔向下开口,拇指能与它指相对。尾不具缠绕性。多具颊囊和臀胼胝。脸部有裸区。后肢一般比前肢长。分布于南非及亚洲温热带区域。长臂猿科黑冠长臂猿臂特长,站立时手可及地。无尾,具小的臀胼胝。不具颊囊。黑冠长臂猿分布于我国云南南部。猩猩科猩猩黑猩猩大猩猩与长臂猿类似,但体型较大,不具臀胼胝,前肢长可过膝,耳与脸部少毛。除黑猩猩产于加里曼丹、苏门答腊外,其余两种均在非洲热带雨林内分布。大脑发达,行为复杂,在分类地位上接近人类。人科直立步行,臂长不过膝,体毛退化,手足分工,大脑极为发达,有语言,劳动和语言使人类与猿类有本质的不同。5.贫齿目牙齿趋于退化,无门齿和犬齿,齿可终生生长。这些牙齿构造简单,均为单根齿,没有釉质。大脑几无沟回。(所以是现存最古老的真兽类)后足5趾,前足2~3趾发达,具有利爪以掘穴分布地:美洲这些动物骨骼上的显著特点是:1.在脊柱的后部胸椎和腰椎上,发展了附加的关节。由于具有这一特殊的结构特征,贫齿目通常又被称为异节目。2.坐骨与近端尾椎愈合,形成坐尾联合。3.有的类型中出现骨板覆盖于皮肤表面。此外,这类动物还保留了一些其他有胎盘哺乳动物所没有的原始特征,如:吻端保留隔颌骨;一些现生类型维持体温恒定的能力较差等。犰狳科皮肤高度特化而形成作为防御用的骨板强有力的挖掘者通常以虫、蚂蚁、无脊椎动物、小脊椎动物、植物为食食蚁兽科它们牙齿完全消失有一伸长的吻区及管状的嘴,还有很长的舌,当摄食时,舌上敷满从唾液腺分泌出的非常粘的分泌物大食蚁兽体长可达1.8-2.4米。体重通常为29-65公斤。一天最多可食30,000只昆虫树懒科严格的树栖者和单纯的植食者树懒是唯一身上长有植物的野生动物,它虽然有脚但是却不能走路,靠得是前肢拖动身体前行。所以它要移动2公里的距离,需要用时1个月。面临危险的时刻,其逃跑的速度还超不过0.2米/秒。体温低,代谢速度很慢。6.鳞甲目身体细长,体外覆角质鳞甲,无齿。吻尖,舌发达,前爪长适于挖掘蚁穴头、嘴和眼均小,耳壳有或缺;四肢短粗,各具5指(趾);具双角子宫和散布胎盘仅包含鲮鲤科穿山甲属穿山甲7.兔形目重齿类:上颌具有两对前后着生的门齿,后一对很小隐于前一对后方。门牙前后缘均具珐琅质,无犬齿。门齿与臼齿间有空隙便于食草时泥土与杂物溢出。上唇有唇裂具有双重消化功能。它们的粪便有两种,一种是圆形的硬粪便,是一边取食一边排出的;另一种是由盲肠富集了大量维生素和蛋白质,由胶膜裹着的软粪便,常常在休息时排出,这时它们就将嘴伸到尾下接住,再重新吃掉,以充分利用其中比普通粪便中多4—5倍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双重消化的功能,它们才能忍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避免天敌的侵袭。分化为两支:一支是耳朵短圆、四肢几乎等长但都比较短、尾巴退化得只剩下痕迹的鼠兔类;另一支是向快速奔跑方向发展的兔类,耳朵长,前腿短,适于着地,后腿较长,适于跳跃和奔跑。兔形目动物分布于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广大地区。兔形目共有2科,即:鼠兔科ochotonidae(17种)和兔科leporidae(44种)。鼠兔科:草原杀手兔科草兔穴兔:家兔始祖8.啮齿目哺乳动物中种类及数量最多的类群(总数1/3)。适应多种生态环境,分布极广。大多种类繁殖能力很强上下颌各具一段门齿,仅前面被釉质,凿状终生生长。无犬齿松鼠科适于树栖,半树栖,地栖等多种方式头骨具眶后突,颧骨发达,构成颧弓的主要骨骼臼齿(包括前臼齿)在颌的两侧各为5/4,上臼齿一般为5枚,前后肢间无皮翼。松鼠科不等于狭义上的松鼠!圆尾地松鼠一家灰松鼠:最常见的松鼠花鼠(金花鼠)达乌尔黄鼠(草原黄鼠)草原旱獭(土拨鼠)复齿鼯鼠(飞鼠,寒号鸟)河狸科半水栖大型啮齿动物全世界仅两种体型肥壮,头短而钝、眼小、耳小及颈短。门齿锋利,咬肌尤为发达,一棵40cm的树只需2h就能咬断。前肢短宽。无前蹼,后肢粗大,趾间具全蹼,并有搔痒趾。常以树枝泥巴等筑坝蓄水以保护洞口位于水下以防天敌。夜行。在我国分布于新疆仓鼠科哺乳动物最大的一科,不具前臼齿,颧骨不发达,构成颧弓偏后方的极小部分以新大陆种类最多仓鼠亚科统称仓鼠两颊有颊囊,可将食物暂存口内,搬运到洞内贮藏仓鼠有一对不断生长的门牙,三对臼齿,齿型为:1003,成交错排列的三棱体。臼齿具齿根,或不具齿根而终生能生长。田鼠亚科布氏田鼠著名的旅鼠其他亚科就不做介绍了~中华鼢鼠麝鼠长爪沙鼠鼠科颧弓结构与仓鼠科近似,无前臼齿。臼齿齿尖常排成三纵列。多具长而裸露,外被鳞片的尾。黑家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鼷鼠)随着人类到达了世界各地,是最成功的哺乳动物褐家鼠老鼠基因密码链的长度与人类相差无几,老鼠为25亿对核苷酸,略少于人类的29亿对核苷酸。80%的人类基因与老鼠完全相同,99%的人类基因与老鼠非常相似。所有这些指标,是在外形上与人类更为接近的猴子都没有达到的。小家鼠老鼠能传播30多种疾病,其中危害严重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病、钩端螺旋体病和恙虫病等。老鼠对人类造成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为:1、糟蹋粮食。据四川粮食部门报道,农民每年收获的粮食被老鼠糟蹋占18%;2、危害牧场草地。3、损坏森林树木。4、咬坏电缆、电线,造成停电或短路;破坏通讯线路和计算机系统。5、在大坝挖洞,导致水灾。黑家鼠鼠对人类贡献也很大。仅是从褐家鼠和小家鼠白化变异而来的大、小白鼠,作为科学和医药方面的实验动物,每年的使用量高达几千万只。此外,家鼠的毛是硬蛋白质之一,水解后可制水解蛋白,也可制胱氨酸、半胱氨酸等药物。科学家普遍借助老鼠从事治疗人类疾病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通过老鼠研究基因的功能情况,比通过人体更容易一些。据生物学家猜测,如果有全球性灾难致使生物大量灭绝,鼠将会是哺乳类最后灭绝的生物。跳鼠科荒漠鼠类,后肢显著加长,为前肢长3~4倍,跖骨与趾骨趋于愈合适于跳跃在跳跃时用以保持身体平衡,并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跃中突然转弯,改变前进方向,以躲避天敌的捕捉;多数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两色毛组成的毛穗有冬眠习性生活在北美洲及欧亚大陆的北部还有一些科不做介绍。比如栗鼠科的南美洲栗鼠。传说中的龙猫~哺乳纲-后兽亚纲——鲸目鲸目为水栖兽类,具有哺乳类的很多特点。但一般认为鲸类由于在水中生活因而发展出了一系列适应于水生生活的特点。外部形态上:具有“背鳍”和水平的叉状“尾鳍”外鼻孔有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一般鼻孔位置越靠后者进化程度越高。鲸每隔一段时间必须要到水面上来呼吸。浮出水面时,会喷出水柱。不同的鲸的水柱也会不一样。鲸体温恒定,大约为35.5℃左右。头骨发达,但脑颅部小,颜面部大,前额骨和上颌骨显著延长,形成很长的吻部。颈部不明显,颈椎有愈合现象,头与躯干直接连接。它们的眼睛都很小,没有泪腺和瞬膜,视力较差。没有外耳壳,外耳道也很细,但听觉却十分灵敏,而且能感受超声波,靠回声定位来寻找食物、联系同伴或逃避敌害。前肢呈鳍状,趾不分开,没有爪,肘和腕的关节不能灵活运动,适于在水中游泳。后肢退化,但尚有骨盆和股骨的残迹,呈残存的骨片。尾巴退化成鳍,末端的皮肤左右向水平方向扩展,形成一对大的尾叶,但并不是由骨骼支持的,脊椎骨在狭长的尾干部逐渐变细,最后在进入尾鳍之前消失。内部生理结构上:呼吸器官:鲸用肺呼吸,左右各有一叶肺,其中有许多毛细血管,富有弹性,能有助于氧的流通,适应在水面上进行的气体交换。胃分为4个室。肾脏大多为瘤状。生殖:胎生。雄兽睾丸终生位于腹腔内,雌兽在生殖孔两侧有一对乳房,授乳时借特殊肌肉的收缩能力将乳汁喷入仔鲸口内。分类:1、须鲸类,无齿,有鲸须,有两个鼻孔,有长须鲸、蓝鲸、座头鲸、灰鲸等种类,比较温和,一般吃微生物和小鱼小虾;不具齿,蓝鲸为现存最大的哺乳动物。齿鲸类,有锋利的牙齿,无鲸须,鼻孔一般一到两个,有抹香鲸、独角鲸、虎鲸等种类,比较凶猛一般食肉。食肉目猛兽性兽类。牙齿尖锐而有力,门齿小,具食肉齿(裂齿),即上颌最后1枚前臼齿和下颌最前1枚臼齿。上裂齿两个大齿尖和下裂齿外侧的2大齿尖在咬合时好似铡刀,可将韧带、软骨切断。大齿异常粗大,长而尖,颇锋利,起穿刺作用。长具利爪以撕裂食物。食性脑及感官发达毛厚密且多具色泽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单独生活,如狮子等每个成体往往占据一定面积的活动区域,作为独自寻食的游猎区,并竭力守卫自己的“领地”。不少种类均具较为发达的分泌腺,北美臭鼬类的分泌物气味强烈,可使人一时昏厥。分泌腺既是自卫的武器,又是通讯联络和标记领域的手段。食肉动物多昼伏夜出。分类:犬科(犬属非洲野犬属豺属……)中等体型,体形矫健,四肢细长,善跑,颜面部长,吻端突出,耳较大,直立。前足5指,后足4趾。爪钝不能伸缩,趾行性。具有臭腺和肛腺。犬齿粗大,裂齿较发达。嗅、听、视觉灵敏。营地面生活,不会爬树,但能游泳。肉食性。熊科体型粗大有力,裂齿不发达,头圆,颜面部长,尾极短,具5趾,爪不能伸缩。出生的幼兽常发育不完全。大熊猫科体型与熊科类似但吻短,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以竹叶为主食,但有时也食肉。关于大熊猫的分类。。。目前关于大熊猫的分类位置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它和熊类更接近。有人把它和原归入浣熊科的小熊猫合在一起,建立猫熊科(Ailuridae)。也有人把大熊猫单独建立一科(Ailuropodidae)。我国学者持后一种见解的较多。最近从禄丰古猿地点发现的原始大熊猫化石表明,它还是和熊科的关系更接近。熊猫科现生种局限于东洋界的北部,最早的化石发现于全北界的上上新统。中国在上上新统至中更新统中发现的化石.

鼬科中小型兽类,躯体细长,四肢较短。体毛软,多无斑纹。前后足均5指(趾);蹠行性或半蹠行性;爪锋利,不可伸缩。尾一般细长而尖,有些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