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探索求知之路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学问与实力目标1.积累词语,驾驭”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了解驳论文的文体学问,学习反对论证,提高逻辑思维实力;3.了解本文写作背景,品尝关键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实力。(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快速阅读,通过圈点勾画,学习快速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的方法;2.通过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本文干脆反对与间接反对相结合的特点;3.通过自读、跳读、品读等多种方式,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争做“中国的脊梁”增加民族民办法识,增加民族自信念、骄傲感,为祖国美妙的明天而奋斗。1.了解驳论文的文体学问,梳理论证结构,学习反对论证,提高逻辑思维实力;2.理解“中国的脊梁”的深刻内涵,激发学生民族自信力。品尝关键语句,体会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提高语言鉴赏实力。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美丽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始终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家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宏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宏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沟通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说明词语慨叹:kǎi,有所感受而叹息。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行信。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渺茫:本课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哀痛。地大物博:土地广阔,物产丰富。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峻损失。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欺欺人:既欺瞒自己也欺瞒别人。2.文体链接(1)杂文的性质:从广义上来说,杂文就是以争论为主的说理性散文,它的种类很多,例如随感、杂谈、笔记、小品、游记、演说等等,不一而足。狭义上来说,是指在“杂文”这个大家庭中那种以“激烈的战斗看法批判社会现实的杂文”。它实行的是幽默、讽刺的手法,主见干脆为现实的政治斗争服务,正如鲁迅自己所说,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写得“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2)杂文的特点:学问性、文学性、思想性、战斗性。3.背景链接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逼燃眉之急,悲观悲观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闻名的杂文。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泛读,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论不同,驳论写法的特点是什么。【沟通点拨】驳论的写法是先树靶,后射靶,最终得结论。2.再读课文,小组探讨探究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依据什么得出的?【沟通点拨】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沟通点拨】干脆反对(3—5段):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对(6—8段):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沟通点拨】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舍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4)作者最终得出什么结论?【沟通点拨】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二)深层探究速读第1—5段,探讨探究: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沟通点拨】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觉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即“一到求神拜佛……麻醉着自己”,这说明什么?【沟通点拨】“求神拜佛”唯恐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终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语道破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峻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跑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钦佩。请你谈谈近几年来中国之盛事,感受今日中国之自信。【沟通】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胜利实现太空闲逛;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广州亚运会;2011年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交会对接等。其次课时一、新课导入驳论文不仅要反对敌论,还应当树立自己的论点。作者的论点是什么?又是如何提出,如何证明的呢?这就是今日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深层探究1.学生齐读第1—5段,回顾上节课内容。2.品读第6—9段,探讨探究:(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沟通点拨】“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阔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始终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很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很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阔民众的宣扬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2)“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沟通点拨】“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主动力气,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气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3)“埋头苦干的人”“舍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沟通点拨】①“埋头苦干的人”:主要指广阔劳动人民,也指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等。如:李时珍、毕昇、蔡伦、祖冲之、徐霞客、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华罗庚、袁隆平……②“舍命硬干的人”:指历史上起义反对封建统治和抵挡外侮的英雄人物。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③“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范仲淹、白居易、王安石、柳宗元、包拯、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鲁迅……④“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玄奘、鉴真……(4)“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沟通点拨】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阔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加中国人的自信力。(二)语言品析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沟通点拨】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沾沾自喜,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希望着国联”的必定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味道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精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沟通点拨】“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3.这篇文章的论述性语言好在哪里?【沟通点拨】本文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溢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活灵活现地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奇妙地运用了比方、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手法,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劝服力和感染力。尤其是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作者超群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三)写作特色1.总体思路: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批驳:(1)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悲观,“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发展着‘自欺力’”。(2)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2.又“驳”又“立”,紧密结合: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以偏概全。鲁迅从驳斥对方的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3.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1)开头揭示敌论,就有讽刺意味。极其简练地勾画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夜郎自大,继而仰人鼻息,最终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衬托,又从改变中显现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