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化学复习答案-石油大学_第1页
固体表面化学复习答案-石油大学_第2页
固体表面化学复习答案-石油大学_第3页
固体表面化学复习答案-石油大学_第4页
固体表面化学复习答案-石油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rvingLangmuir欧文·朗缪尔1932;\o"查看图片"

GerhardErtl格哈德·埃特尔2007;GaborA.Somorjai;Brunauer,Emmett,TellerLangmuir;JournalofCatalysis;JournalofMolecularCatalysis;Angew.chem.Int.Ed;JACS(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1、从催化作用的角度,谈谈高分散金属催化剂上,金属原子如何排列?1.催化反应过程中,要完成催化作用,反应物分子必须被吸附到金属活性位上。被吸附的反应物分子数量越多,活化的几率就越高,相应生成物也越多。所以,金属表面的吸附性能很重要,关系到催化剂的选择性和催化效率的高低。2.在催化剂表面金属原子的排列有三种类型,处于晶角,晶棱和晶面上三种。金属原子的吸附性与原子的不饱和度是成正相关的,而处于晶角和晶棱上的金属的不饱和度比晶面上的要高,另外,如果金属出现晶格缺陷时,也会提高不饱和度,从而提高吸附性能。3.所以,一定程度上,金属催化剂上金属原子排列的越不规整,边,角,褶皱等处的原子越多,则这种金属催化剂的吸附性就好,其催化性能也会相应提高。2、从表面热力学角度出发,谈谈高分散金属催化剂上,金属原子如何排列才能达到最佳?从表面热力学角度讲,表面自由能越低,表面就越稳定。经验的规律是:表面原子的密度和配位数越高,稳定性越好。这可以通过减小晶粒的比表面积并且确保只有低表面自由能的表面暴露在外来实现。球型催化剂最稳定,但考虑到活性的因素,金属颗粒通常被做成削角八面体的。3.什么叫表面驰豫?什么叫表面重构?在催化研究中如何利用这两种过程?表面弛豫是指在降低表面自由能趋势的作用下,表面层发生微小的重排,表面原子趋向于体相,表面晶格收缩,导致垂直于表面的层间距发生改变,而平行于表面层的周期性和表面对称性不变的现象。其中表面结构与体相基本相同,点阵参数略有差异,特别表现在垂直于表面质点方向上。表面弛豫特点:a.表面原子局部调整,表面原子凹凸不平,b.表面对称性改变,周期性差。表面重构指在降低表面自由能趋势的作用下,表面原子在原子尺度上发生较大移动,导致表面结构周期性甚至于表面对称性发生改变的现象,可以通过某些原子或行列的缺失,吸附外来原子与表面原子作用等方式实现,结果使悬挂键的数目减少。弛豫和重构过程的细节了解对改善催化剂操作性能具有关键的作用,重构促进并稳定了对催化剂的修饰,反之若重构起破坏作用,就要设法抑制它。弛豫会使表面的对称性降低,周期性变弱,表面原子的光滑性变差,表面原子受力不均,向体相靠近,使得结构变化。因此,在催化研究中要通过控制弛豫和重构的形成过程,得高活性表面结构,从而提高催化剂性能。4、表面自由能总是正值,可靠吗?从热力学定律进行分析。表面自由能恒为正。分析如下:由封闭体系热力学公式可得:dG=-SdT+Vdp+δW’=-SdT+Vdp+γdAS,在恒温恒压下,可得:γ=(∂G/∂AS)T,P而要使材料的表面增加,例如通过粉碎材料或表面打洞,都需要外界对表面做功,即dG>0,故γ>0。所以表面自由能总为正值。另外,因为切开固体表面形成新表面必须要使原子间键发生断裂,而断键需要能量这就需要对系统做功,这就导致表面总处于热力学不稳定状态,表面自由能为正值。不可靠,当温度达到临界状态时液体的表面张力趋于零,即可认为此时液体表面自由能为零。5为什么金属密堆积方式只有三种?他们分别是什么?比较其密堆积方式,配位数及其空间占有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金属密堆积的三种方式:六方紧密堆积,面心立方紧密堆积,体心立方紧密堆积。六方紧密堆积,第三层球的排列是再四面体空隙上进行的。形成ABABA.....结构,配位数为12,空间利用率为74.05%;面心立方紧密堆积,在由六个球围成的八面体空隙上进行,形成ABCABC......结构,配位数为12,空间利用率为74.05%;立方体心堆积,位于顶点的八个圆球只与位于体心的圆球接触,配位数为8,空间利用率为68.02%;之所以会形成三种密堆积的方式,是因为原子和离子都具有一定的有效半径,可以看成是具有一定大小的球体。在金属晶体中,金属键、离子键、范德华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晶体具有最小内能性,原子相互结合时,相互间的引力和斥力处于平衡状态,这就相当于要求球体间做紧密堆。所以金属晶体中,微粒总是趋向于相互配位数高,能充分利用空间的密度大的紧密堆积结构。从几何角度看,金属原子之间或者粒子之间的相互结合,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球体间的相互堆积。如果将金属原子视为等体积的圆球,按照几何角度密堆积只会出现三种堆积方式。6指出hcp,fcc和bcc金属晶面的可能吸附位种类、对称性及其配位数,并通过比较,指出其差异性与共同性。(1)fcc的100面:可能吸附位种类:On-topsites,Atopsites(A)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B)Hollowsites,betweenfouratoms,four-holdhollow(F)对称性:4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8fcc的110面:可能吸附位种类:On-topsites(A);Short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inasinglerow(SB);Long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inadjacentrows(LB);Highercoordinationsites(inthetroughs)(T);对称性:2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7第二层原子的配位数:11fcc的111面:可能吸附位种类:On-topsites(A)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B)Hollowsites,betweenthreeatoms(T)对称性:3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9(2)hcp的0001面(与fcc的111面一样)可能吸附位种类:On-topsites(A)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B)Hollowsites,betweenthreeatoms(T)对称性:3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9(3)bcc的100面:对称性:4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4第二层原子配位数:8bcc的110面:对称性:2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6bcc的111面:可能吸附位种类:On-topsites;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Hollowsites,betweenthreeatoms对称性:3面对称表面原子配位数:4第二层原子配位数:7异同比较:fcc的100面与fcc的110面有相似之处,但是110面表面原子各列之间存在间隙,存在各向异性,第二层原子裸露的更明显,甚至可以接触气气相分子;fcc的100面与bcc的100面也有相似之处,但bcc的100面表面原子纵向和横向之间都存在间隙,排列较为松散,配位数低;fcc的110面和bcc的110差别较大,fcc的110面表面纵向原子紧靠,各列间有间隙,而bcc的110面表面原子接近于六方排列;fcc的111面与hcp的0001面完全一样,但是与bcc的111面之间有差异,表现为bcc的111面第二、第三层原子清从表面清晰可见,可以接触气相分子。除了所提及的表面外,其余表面原子都是等同的,在原子尺度是相对光滑的,并且表面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吸附位。补充吸附种类:六方紧密堆积—IIIB,IVB面心立方紧密堆积—IB,Ni,Pd,Pt立方体心堆积—IA,VB,VIB对称性:六方紧密堆积:4重对称面心立方紧密堆积:2重对称立方体心堆积:4重对称配位数:六方紧密堆积:12面心立方紧密堆积:12立方体心堆积:87.试比较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的异同点?如何理解物理吸附的普遍性和化学吸附的特殊性?物理吸附基于范德华力、氢键、静电力,它相当于流体中组分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的凝聚,可以是单分子层,也可以是多分子层,物理吸附一般速度较快且是可逆的,吸附质分子和表面分子电子云密度均没有变化。化学吸附,基于在固体吸附剂表面发生化学反应使使吸附质和吸附剂之间以化学键力结合的吸附过程,因此,选择性较强,化学吸附一般速度较慢,只能形成单分子层,且是不可逆的,包括电子重排,形成离子键或共价键,一般而言,较低温度有利于物理吸附,较高温度(有时可超过200度)有利于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作用力范德华力化学键力吸附热低(10~40kJ/mol),接近于液化热高(100~400kJ/mol),接近于化学反应热吸附方式单层或多层吸附单层吸附选择性低高可逆自发性自发可逆过程可逆性不确定吸附温度低于吸附质临界温度高温下(>200℃),远高于吸附质沸点吸附速率快,活化能小慢,活化能大吸附压力范围相对压力>0.1相对压力低物理吸附热与泠凝热在一个数量级上,而化学吸附热与反应热在一个数量级。适宜温度和压力下,所有的气-固体系中都将发生物理吸附,而化学吸附只有当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能形成化学键时才发生;物理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也可以是多分子层,而化学吸附通常只是单分子吸附,物理吸附是化学吸附的前提,物理吸附瞬时发生而化学吸附需要达到一定的活化能后才发生,由此可以理解物理吸附的普遍性和化学吸附的特殊性。8从表面活化与催化反应的角度,谈谈如何在设计催化剂时,利用化学吸附相关理论催化反应中分子首先吸附在催化剂的活性位上,吸附分子数越多越有利于反应,因而设计时要保证催化剂具有高的分散度,较多的活性位;所有的表面自由能为正,趋向于吸附分子来降低能量,将催化剂设计成较小的颗粒或多孔材料可增大其比表面积,有利于吸附;催化剂的孔径要大于吸附质的尺寸且孔径要有适宜的分布,保证吸附质分子能扩散到催化剂孔道中;设计催化剂时可以加入其它一些组分如结构导向剂,诱导形成不同的晶面,或选择合适的载体,通过改变活性组分与载体的相互作用改变其形状,从而改变表面原子的配位数,提高吸附活性。9.查阅文献,以实例比较吸附(Adsorption)、吸收(Absorption)的异同点。吸附指流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多孔物质接触时,流体中的一种或多种分子传递到多孔物质外表面和微孔内表面并附着在这些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或多分子层的过程,能吸附的原因主要是固体表面层与气体体相相间存在压力差或浓度差,吸附类型主要有两种: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吸收是在一定条件下,固体可以将气体吸收(溶解)到体相内部,被吸收的气体在固相中的分布是均匀的。以CO2的分离为例,说明吸附与吸收。CO2采用特殊的固体材料作为吸附剂,通过加压吸附过程和减压脱附过程反复进行实现CO2的分离回收,CO2吸收主要基于固体金属氧化物与CO2气体的化学反应实现分离,反应生成的金属碳酸盐在高温下重新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和CO2,实现CO2的回收和吸附剂的再生。吸附与吸收虽然都能将CO2分离,但吸附的时候,CO2以分子形式附着在了吸附剂表面,而吸收时它与吸收质分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金属碳酸盐。10Langmuir单层吸附理论为何可用于化学吸附?请从化学吸附的特点出发解释之。Langmuir吸附理论,其基本假设是:(1)单分子层吸附。气体分子只有碰到固体表面上,才有可能被吸附,所以固体表面对气体分子只能发生单分子曾吸附。(2)固体表面是均匀的。(3)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之间无作用力。(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化学吸附过程中,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产生的化学吸附作用力是化学键力,而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是范德华力。化学键力比范德华力强,所以可以忽略被吸附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这与Langmuir理论假设“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之间无作用力”相吻合。而对于物理吸附过程,当表面覆盖度不是很低时,被吸附的分子间存在的作用力往往不可忽略,所以此时Langmuir理论不适用。正是基于化学吸附的特点跟Langmuir吸附理论假设有很多共同点,所以Langmuir理论可以很好的用于化学吸附。11请从吸附动力学出发,推导Langmuir吸附方程,并指出其理想化条件和适用领域。答:k1及k-1分别代表吸附与解吸的速率常数,A代表气体,θ为任一瞬时固体表面被覆盖的分数,称为覆盖率。若以N代表固体表面上具有吸附能力的总的晶格位置数,则吸附速率应与A的压力p及固体表面上的空位数(1-θ)N成正比,所以:吸附速率:ν吸附=k1p(1-θ)N,解析速率应与固体表面上被覆盖的吸附位置数成正比,所以:解吸速率:ν解吸=k-1θN,达到吸附平衡时,这两个速率应相等,即k1p(1-θ)N=k-1θN从上式可得到Langmuir吸附方程:式中b=k1/k-1,单位为Pa-1。Langmuir吸附方程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1)单分子层吸附;(2)固体表面是均匀的;(3)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4)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Langmuir吸附等温式适用与单分子层吸附,它能较好地描述Ⅰ型吸附等温线在不同压力范围内的吸附特征。对于一般的化学吸附及低压高温下的物理吸附,Langmuir吸附等温式能够较好地代表实验结果。12请比较Langmuir、Freundlich、BET、Henry、Polanyi吸附理论,并指出其优缺点答:(1)Langmuir理论:基本假设是单分子层吸附,所有的吸附位是等效的,每个分子碰撞固体表面被吸附的概率是一定的,公式是,此理论适用用吸附热变化不大,覆盖度较小且压力不太大的吸附过程。但是有利于分析反应机理。(2)Freundlich理论:适用于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公式θ=KfCn,V/Vm=αx1/n。此理论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是适用于中等压力范围。对于1/n<1的情况下,Langmuir和Freundlich的曲线形状基本相同,可以近似描述相同的数据,有一定的通用性,缺点是吸附位必须有限。(3)BET理论:基本假设是在均相固体表面上多分子层吸附;公式:θ=θmKbC/(CA–C)[1+(Kb–1)(C/CA)],BET理论可以成功解释吸附等温线中的Ⅰ、Ⅱ、Ⅲ三种类型。适用范围是:相对压力P/P0在0.05-0.35的范围内,缺点是只限于在均相表面的气体吸附。(4)Henry理论:一定温度下,气体在液体溶剂中的溶解度与该气体的压力成正比,适用于稀溶液中。(4)Polanyi理论:吸附剂对吸附质有吸引力,距离表面越近,引力越大,吸附质密度越大。此吸附理论可以解释多物质体系的液相吸附现象,是微孔填充理论的基础。公式:13.请画出O2在Ag(111)表面发生解离化学吸附过程的PE图,并进行解释氧气在Ag(111)发生解离吸附和分子吸附,PE图如下:发生解离化学吸附的过程有两种:一种是分子先解离成原子,再发生吸附,但能耗高,需要较高的温度来实现;另一种是先发生物理吸附,然后转化成化学吸附,较易。氧气分子的键能较大,其解离吸附所需的活化能较高,化学吸附中存在一个坚固的活化能垒,因而曲线拐点位于零以上。解释:当分子距离表面较远时发生物理吸附,引力起主要作用,势能降低至第一个最低点,当分子进一步接近表面时由于电子云互斥势能上升,达到一定能量(即势垒)的分子由物理吸附转化为化学吸附,势能进一步降低直至达到势阱,进一步靠近受内层电子排斥力的作用势能急剧上升。14查阅文献,看看Fe(111)表面氧气的化学吸附键合过程及其键合模式,分析吸附氧被活化解离的原因。Fe(111)面为bcc(111)面,存在三种吸附活性位:On-topsites,Bridgingsitesbetweentwoatoms,Hollowsitesbetweenthreeatoms,因而主要有两种键和模式:一位吸附和二位吸附,开始时主要发生二位吸附,随着覆盖度的增加,一位吸附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活化原因:bcc(111)面具有三面暴露的特点,稳定性低,Fe是一种过渡金属,氧气吸附时将孤对电子提供给Fe,使其d轨道电子激发至反键轨道,弱化了O-O键,同时空出的d轨道又可与O成键,发生氧化作用,达到活化解离作用。15CO和N2分子同属等电子体,请从电子结构角度解释其化学稳定性,并分析Fe(111)表面如何通过化学吸附有效地活化它们?CO电子式为:C≡O:,形成一个σ键,两个π键,其中,C和O各提供两个电子,形成两个共价键,而O提供电子对给C形成一个配位键;N原子的价电子层结构为2s22p3,即有3个成单电子和一对孤电子对,结合时形成两个π键和一个σ键,形成的三键键能大,因而较稳定。Fe是一种过渡金属,吸附时CO和N2均可提供孤对电子给Fe,使其d轨道电子被激发至CO和N2的反键轨道,起到一定的反作用,弱化了C-O键和N-N键,同时空出的d轨道又可与吸附质分子成键,从而达到活化作用。16下图中,CO的化学吸附可形成多种表面吸附态结构。请查阅文献,指出其IR、TPD表征时分别对应的特征吸收峰波数和脱附峰温,并通过其不同的键合方式比较其化学吸附态的活性、稳定性差异。Termi(al("Linear")Bridging(Termi(al("Linear")Bridging(2fsite)Bridging/3fhollowBridging/4fhollow

(allsurfaces)(allsurfaces)(fcc(111))(rare-fcc(100)?(1)(2)(3)(4)由文献知,上述图对应IR特征峰分别为2130-2000cm-1,2000-1880cm-1,1880-1800cm-1,<1800cm-1。(1)图示CO垂直于表面形成线式吸附,每个C对应一个催化剂粒子中心,粒子反馈电子能力强,活性高,稳定性差,在表面覆盖度低时较多,但随着表面覆盖度增加逐渐减弱,;(2)为桥式吸附,C与表面两个原子成键,C对应两个催化剂粒子中心,活性较(1)有所下降,但稳定性增加,随着表面覆盖度增加逐渐加强,;(3)(4)图示为多重中心吸附,仅对于少数催化剂而言,每个C与多个粒子作用,而各个粒子的状态(能量)不同,使得反馈给C原子电子的能力减弱,活性变弱;综上,桥式吸附相对更好,形成可能性较大。17、多相催化反应是典型的表面化学作用过程。通常,多相催化剂往往都是一些多孔材料。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多相催化反应,需要经过哪些基本过程?答:完成多相催化反应,包括以下基本过程:1.外扩散:起始原料通过边界层向催化剂表面的扩散;2.内扩散:起始原料向孔的扩散:3.吸附;孔内表面的吸附;4.反应: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反应;5.脱附:催化剂表面产物的脱附;6.内扩散:离开孔产物的扩散;7.外扩散:脱离催化剂通过边界层向气相的产物扩散18、将天然气吸附储存与吸附原理关联,谈谈天然气吸附剂需要具备哪些结构特性,才能表现出优越的储能特性?天然气吸附剂应具有以下特性:必须是多孔性的、具有较大吸附比表面积。用于天然气脱水的吸附剂比表面积—般都在2000-4000m2/g,比表面积越大,其吸附容量越大。②对流体中的不同组分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亦即对要脱除的组分具有较高的吸附容量。③具有较高的吸附传质速度,在瞬间即可达到相间平衡。④能简便而经济地再生,且在使用过程中能保持较高的吸附容量,使用寿命长。⑤工业用的吸附剂通常是颗粒状的。为了适应工业应用的要求,吸附剂颗粒在大小、几何形状等方面应具有一定的特性。例如,颗粒大小适度而且均匀,同时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以防止破碎和产生粉尘(粉化)等。⑥具有较大的堆积密度。⑦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热稳定性以及价格使宜、原料充足等。目前,在天然气脱水中主要使用的吸附剂有活性铝土和活性氧化铝、硅胶及分子筛三大类。通常,应根据工艺要求进行经济比较后,选择合适的吸附剂。19从吸附理论出发,查阅文献,谈谈氢能的储存方式及其吸附储氢的现状,并指出你认为最有潜力的储氢方式。氢能的储存方式:1、压缩储氢2、液化储氢3、玻璃微球储氢4、金属氢化物储氢5、吸附储氢6、有机化合物储氢吸附储氢现状:目前,用于储氢的吸附剂主要有:①分子筛;②一般活性炭;③比表面积高的活性炭;④新型吸附剂。前3种为常规吸附剂的吸附储氢能力以比表面积高的活性炭为最佳,一般活性炭次之。新型吸附剂为90年代初出现的新型复台材料。1、常规吸附剂:活性炭吸附储氢性能与储氢的温度和压力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温度越低,压力越高,储氢量越大。低温活性炭吸附主要为物理吸附,其吸附等温线为典型的Langmuir型曲线。比表面积高的活性炭与常规活性炭相比,其体积密度普遍较小,若同时考虑体积因素。其储氢量也只比常规活性炭大。因此,在对活性炭进行MACS处理的同时也应采取措施,提高其体积密度。改变体积密度对储氢性能的影响效果往往是表面改性的2倍。2新型吸附剂:新型吸附剂主要有复台吸附剂、MCM-41、层柱粘土、磷铝分子赭、碳纳米管等。各国研究者正致力于纳米吸附材料的研究,纳米储氢材料的研究正在向吸、脱附性能优异、表面处理成本低且能大批量生产的方向。最有潜力的储氢方式碳质吸附储氢已经显示出了一定的优越性,是未来非常有潜力的氢储存方式。此外,作为储氢容量指标,国际能源机构认为必须超过5%(质量分数)。除镁基合金外,其它储氢合金皆不能达到此容量。然而,碳基材料的储氢容量却可以超过这一指标。其中储氢容量最大的吸附材料是碳纳米管,已被证实的储氢容量是10%(质量分数),但是批量生产碳纳米管的技术尚不成熟,其昂贵的价格使其尚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21世纪有望大规模生产的碳基储氢材料是超级活性炭和活性炭纤维,二者与碳纳米管的储氢容量相近,但成本约低10倍。因此,在高比表面积的超级活性炭上吸附储氢,具有吸放氢条件温和、储氢容量较大、成本低的基本素质,展现出规模储氢的希望。21二甲苯有三种异构体,分别是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请设计一种择形吸附剂,对其进行择形吸附分离。在设计吸附剂时,应考虑哪些问题?答:设计的吸附剂应该是属于沸石分子筛系列的,首先要考虑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的动力学尺寸大小,然后对沸石分子筛的尺寸大小进行设计。在设计吸附剂的时候,应该考虑较高的选择性以达到一定的分离要求;较大的吸附容量以减小用量;较好的动力学及传递性质以实现快速吸附;较高的化学及热稳定性,不溶或极难溶于待处理流体以保证吸附剂的数量和性质;较高的硬度及机械强度以减小磨损和侵蚀;并且要考虑粒径分布、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孔隙率、孔容等特性。1、Whatisthemoleculargasdensityforanidealgasat300Kwhenthepressureis10-6Torr?(inmoleculesm-3),Whatthereforewouldbethegasdensityatapressureof10-9Torr?solutions:foranidealgas,themoleculargasdensityisn=(N/V)=P/(kT)

[moleculesm-3]where:P-pressure[Nm-2],k-Boltzmannconstant(=1.38x10-23JK-1),T-temperature[K]

1Torr=133.32Pa,So:n=10-6x133.32/(1.38x10-23x300)=3.22x1016(moleculesm-3)AndwhenP=10-9Torr,n=10-9x133.32/(1.38x10-23x300)=3.22x1013(moleculesm-3)2、MeanFreePathofMoleculesintheGasPhaseCalculatethemeanfreepathofCOmoleculesinavesselatapressureof10-4Torrat300K.(Collisioncrosssection=0.42nm2).NowcalculatethemeanfreepathofCOmolecules,againat300K,atapressureof10-9Torr.Solutions:Wecancalculatethemeanfreepath: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σ-碰撞截面面积mp-压强paκ-波尔兹漫常数1.38065*10-23ForP=10-4Torr,wecangetλ=1.38x10-23x300/(1.414x10-4x133.32x0.42x10-18)=0.523mAndwhenP=10-9Torrλ=1.38x10-23x300/(1.414x10-9x133.32x0.42x10-18)=5.23x104m3、

FluxesofMoleculesIncidentuponaSurfaceCalculatethefluxofmoleculesincidentuponasolidsurfaceunderthefollowingconditions:(Note:1u=1.66

×10-27kg:atomicmasses;m(O)=16

u,m(H)=1

u)(1)Oxygengas(P=1Torr)at300K(2)Oxygengas(P=10-6Torr)at300K(3)Hydrogengas(P=10-6Torr)at300K(4)Hydrogengas(P=10-6Torr)at1000K Solution:Thefulxisgivenbytheequation,1Torr=133.3Pa1u=1.66×10-27kgk=1.38×10-23JK-1(1)Inthecaseof"Oxygengas(P=1Torr)at300K"P=133.3Nm-2,m=32u=32×1.66×10-27kg=5.32×10-26kgSo,Thefluxisdirectlyproportionaltothepressure.Sointhecase"Oxygengas(P=10-6Torr)at300K",theresultis3.58×1024×10-6=3.58×1018,whichisjustadecreaseby6ordersofmagnitude.ThefluxofOxygengasandHydrogengashavetherelationship:wecangetThefluxisinverselyproportionaltothesquarerootofthegasphasetemperature,sobycomparisonwiththepreviousresult4SurfaceCoverages(1)Calculatethesurfacecoverageofatomicnitrogenobtainedbydissociativeadsorptionafterexposuretoapressureof10-8Torrofnitrogengasfor20sat300K-youmaytakethedissociativestickingprobabilityofmolecularnitrogenonthissurfacetobeconstantandequalto0.1Solution:Thefulxisgivenbytheequation1Torr=133.3Pa1u=1.66×10-27kgk=1.38×10-23JK-1Fornitrogen,P=10-8Torr=1.333*10-6Pam=28u=4.648×10-26kgSothefluxofN2:F=3.83×1016molm-2s-1Sincethestickingprobabilityisconstant(s=0.1),theCoverageθ=2×F×s×t=3.83×1016×0.1×20=15.32×1016molm-2Thesaturationcoveragewhichtakentobe6.5×1018molm-2WhenratiotheCoveragetothesaturationcoverage,wecangettheθ=15.32×1016molm-2/6.5×1018molm-2=0.024Calculatethesurfacecoverageobtainedafterexposuretoapressureof10-8TorrofCOfor200sat300K-thestickingprobabilityofCOinthiscaseshouldbetakentovarylinearlywithcoveragebetweenavalueofunityatzerocoverageandavalueofzeroatsaturationcoverage(whichyoushouldtaketobe6.5×1018moleculesm-2).Solution:N(t)isthesurfacecoverageatanytime,t.Then(Langmuirdefinition)SoIntegratethedifferentialequation:Wegettheθl=0.692So,theabsolutecoverageofCO:Coverage=0.692×6.5×1018=4.5×1018molm-2Thestandarddefineofcoverageisθ=(4.5×1018)/(1.0×1019)=0.4502.IUPAC的6类等温线类型I表示在微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情况(Langmuirisotherm);类型II表示在大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情况(吸附剂孔径大小不一,发生多分子层吸附。在分压接近1时,发生毛细管和孔凝现象),此处吸附质与吸附剂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类型III亦表示为在大孔吸附剂上的吸附情况,但此处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间存在较弱的相互作用,吸附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吸附等温线有较大影响(Adsorptionheatequaltoorlessthantheheatofliquefaction);类型IV是有着毛细凝结的单层吸附情况;类型V是有着毛细凝结的多层吸附情况(theamountadsrobedforgivenpressureisalwaysgreateronthedesorptionbranch,Hysteresisloopsaremostlywithmesoporous(介孔)solids);类型Ⅵ多孔吸附剂发生多分子层吸附时会有这种等温线。在比压较高时,有毛细凝聚现象。(一)、界面简介1、什么是界面?什么是表面?二者有何差别?密切接触的两相之间的过渡区(约几个分子的厚度)称为界面(interface)。界面通常有液-气、液-固、液-液、固-气、固-液等。其中一相为气体的界面通常称为表面(surface)。实质上,真正的表面是指固体与真空之间的界面,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的界面。2、举出你认为最熟悉的自然界一些界面现象,并谈谈你对界面作用过程的理解。(1)有些小虫可以在水面上行走、有些小虫被困在水滴中会挣扎不出来、水面上可以漂绣花针、荷叶上水珠合并等,都是自然界中有趣的界面现象;(2)以润湿为例,从宏观讲,是一种流体从固体表面置换另一种流体的过程,微观上看,润湿固体的流体在置换原来在固体表面的流体后,本身与固体表面是在分子水平上接触,它们之间无被置换相的分子,如水在光滑的玻璃表面置换空气而完全铺展。3、纳米技术为何又称为界面技术?表面与界面有何异同点?纳米材料的界面特性到底有哪些?(1)①纳米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0.1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②表面技术指通过对材料基体表面加涂层或改变表面形貌、化学组成、相组成、微观结构、缺陷状态,达到提高材料抵御环境作用能力或赋予材料表面某种功能特性的工艺技术。③纳米技术即是在界面进行各种操作,即可称为界面技术。(2)其中一相为气体的界面通常称为表面。实质上,真正的表面是指固体与真空之间的界面,严格讲表面应是液体和固体与其饱和蒸气之间的界面。(3)①不均匀性:同种材料由于制备、加工不同,会具有不同的表面性质,而且实际晶体的晶面是不完整的,会有晶格缺陷、空位和位错等。②非平衡性:不同位置表面张力不同。③具有表面效应:指纳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数与总原子数之比随粒径的变小而急剧增大后所引起性质上的变化。4、当固体颗粒粒度小到纳米尺度(1~100nm)时,固体颗粒即表现出一些纳米尺度效应。请查阅文献,说明这些纳米尺度效应对固体颗粒物理、化学性能的影响,并指出如何检测与利用这些纳米尺度效应?(1)纳米尺度效应:当纳米粒子尺寸与德布罗意波以及超导态的相干长度或透射深度等物理特征尺寸相当或更小时,对于晶体其周期性的边界条件将被破坏,对于非晶态纳米粒子其表面层附近原子密度减小,这些都会导致电、磁、光、声、热力学等性质的变化。

(2)尺寸小了就会出现一些新的现象、新的特性。从理论层面讲主要是由于尺寸变小导致了比表面的急剧增大。由此很好地揭示了纳米材料良好的催化活性。2、表面重构与表面反应有何异同点?如何确认某一过程属于表面重构,还是表面反应?(1)表面重构:指在降低表面自由能趋势的作用下,表面原子在原子尺度上发生较大移动,导致表面结构的周期性甚至于表面对称性发生改变的现象。可以通过某些原子或行列的缺失,吸附外来原子等方式实现,结果使悬挂键的数目减少。(2)如果金属表面的吸附质与表面原子之间的电负性相差很大,化学亲和力很强时,吸附结果不仅可以在金属表面形成具有强吸附键的化学吸附态,而且有可能形成表面化合物,或者说形成新相。4、请利用自己对吸附的理解,阐述吸附等温线的物理意义,指出吸附等温线能提供哪些表面结构信息?为什么吸附质可以作为了解与探测表面结构与性能的探针?(1)在恒定温度下,对应一定的吸附质压力,固体表面上只能存在一定量的气体吸附。通过测定一系列相对压力下相应的吸附量,可得到吸附等温线。吸附等温线是对吸附现象以及固体的表面与孔进行研究的基本数据,可从中研究表面与孔的性质,计算出比表面积与孔径分布。(2)1.判断吸附现象的本质,如属于分配(线性),还是吸附(非线性)2.寻找吸附剂对特定吸附质的吸附容量3.用于计算吸附剂的孔径、比表面等重要物理参数4、从表面化学吸附知识出发,谈谈多相催化剂设计中如何解决催化剂表面反应物分子的活化问题?催化活性随化学吸附强度升高出现一极大值,两者的关联曲线形状如火山故名volcanoshapecorrelation。化学吸附是多相催化反应的必经步骤,反应物分子化吸在催化剂表面形成表面化物,若化吸很弱形成的表面化物不稳定,反应物表面覆盖度(表面浓度)低,相应的催化活性(表面反应速率)也将低;若化吸很强表面基本被盖满而且形成稳定表面化物,很难进一步转化,相应活性也必低,在极强化吸情况下反应物充当毒物;可见最高催化活性对应于最宜(不强不弱)化吸强度。可用表面化物生成热作为测量化吸强度之参数,如用金属甲酸盐生成热近似地作为测量甲酸在该金属的化吸强度之参数。二、吸附分离1、查阅文献,指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的择形吸附分离原理及其吸附剂类型,并指出其择形吸附分离的工艺流程。(1)分子筛具有空旷的骨架结构,在结构中存在着很多排列得非常整齐而有规则的孔穴,而且孔的直径也很均匀,其大小和一般分子有相近的数量级。只有直径比孔小的分子能进入,直径比孔大的分子则排斥在外。因此,沸石分子筛在吸附时具有筛分分子的作用,或者说对分子的形状大小具有选择作用。利用这一性质,分子筛可进行选择吸附,把物质分离开来。(2)对于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的择形吸附分离来说,正构烷烃分子的临界截面直径是49nm,而其他烃类的临界截面直径均大于50nm,用孔径为50nm的5A分子筛为吸附剂时,则只有正构烷烃能进入笼子中而被吸附,其他烃类则都被排斥在外,这样就可把正构烷烃和其他烃类分离开来,这种过程工业上叫分子筛脱蜡。(3)工艺流程为:3、查阅文献,指出目前用于蛋白质吸附分离的材料,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结构特点?吸附层析,吸附剂(硅石,氧化铝,活性炭)和吸水吸附剂,与待分离分子和杂质分子的吸附与解析能力不同。4、查阅文献,指出可用于空气吸附分离的材料有哪些?应该具有什么特征,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可用于空气吸附分离的材料主要有:沸石分子筛、碳分子筛。(1)①沸石分子筛是硅铝酸盐的晶体。其孔径大小与气体分子直径相近,且非常均匀,它能把小于孔径的分子吸进孔穴内,把大于孔径的分子挡在孔穴外,因此,它可以根据分子的大小把各种组分分离。②它在废水处理、干燥分离、气体分离及清洁油品等领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分子筛用于变压吸附制氮、氧及二氧化碳。变压吸附技术基本原理是利用气体组分在固体材料上吸附特性的差异以及吸附量随压力变化而变化的特性,通过周期性的压力变换过程实现气体的分离或提纯。沸石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氮的原理是基于非极性的O2和N2分子受到极化产生偶极,而O2和N2分子的诱导偶极与吸附剂固有的偶极具有吸附作用。在相同条件下,对N2的诱导力大于O2,因而沸石分子筛吸附N2的量大于O2的量。沸石分子筛变压吸附制氧气原理和氮气相同。(2)碳分子筛:空气的变压吸附过程是目前碳分子筛的一个主要应用领域。碳分子筛上的空气分离是基于动力学分离的原理,利用混合物中不同组分的扩散、吸附速率差来实现的。(3)优良的吸附剂应该具备:①发达的微孔孔容,保证较高的吸附量;②均一、尺寸大小适宜的微孔孔径,保证较高的选择性;③良好的机械性能。(六)、表面结构分析表面测试手段:(1)加热(升温):①TPD程序升温脱附:酸碱性强度、量度②TPR程序升温还原:氧化还原性③TPSR程序升温表面反应:④TDS热重(2)光子①XRDX射线衍射:体相特征、体相周期②LEED低能电子衍射:结构、体相周期③EXAFS扩展X射线吸收谱:结构④IR红外吸收光谱:原子态⑤RAMAN拉曼散射谱:原子态⑥EELS电子能量损失谱:原子有电子态(3)电子能谱技术①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成分;判定组成、浓度大小、分布、成键特性,得到表面、亚表面的信息;元素成份分析、元素定量分析、表面污染分析、化学位移上的应用②UPS紫外光电子能谱:分子及固体的电子态;得到价层电子结合能数据③AES俄歇电子能谱:成分;用于表面定性、定量测量④Mossbauer谱:针对铁磁性物质⑤EPR电子顺磁共振:了解杂化轨道结构。(4)电子显微技术①SEM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形貌②TEM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形貌③STEM扫描投射电子显微技术:形貌④FEIM场发射电子显微技术⑤AFM原子粒显微技术:AFM的主要功能同STM一样。一般而言,STM适于研究导体类样品,而难于研究绝缘样品;由此发展起来的AFM克服了STM的局限性,对导体和非导体样品都适用;由于工作原理和仪器结构不同,AFM分辨本领要略低于STM,且灵敏度和稳定性均不如STM。⑥STM隧道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得到更精细的表面形貌;在原子级水平上分析表面形貌和电子态,后者包括表面能级性质、表面态密分布、表面电荷密度分布和能量分布;高分子形态、纳米结构、链堆砌和构象等。(5)离子谱:SIMS、IonScattering、RBS、LEIS(6)中子谱:SNMS、NeutronScattering1、试说明SEM、TEM、AFM、STM在界面材料研究中的作用,为什么它们是纳米技术研究不可缺少的测试手段?(1)①SEM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形貌②TEM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形貌⑤A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