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部分第一节

文言实词的古今变化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品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二、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三、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四、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五、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中的“目”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六、单音词演变为双音词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饿,旗-旗帜,巩-巩固。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第二节常见偏义复词集锦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偏义复词有如下:1、先帝创业末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车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在“入”,“出”是衬字。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存亡:偏义在“亡”,“存”是衬字。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6、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弟兄:偏义在“兄”,“弟”是衬字。7、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耳目:偏义在“目”,“耳”是衬字。8、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父母:偏义在“母”,“父”是衬字。9、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在“兄”,“父”是衬字。10、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公姥:偏义在“姥”,“公”是衬字。1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家:偏义在“国”,“家”是衬字。12、冀缓急或可救助缓急:偏义在“急”,“缓”是衬字。13、世之有饥馕,天之行也饥馕:偏义在“饥”,“馕”是衬字。14、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利害:偏义在“害”,“利”是衬字。15、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女子:偏义在“女”,“子”是衬字。16、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在“去”,“来”是衬字。17、孰与君少长?少长:偏义在“长”,“少”是衬宇。18、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浅深:偏义在“深”(深度),“浅”是衬字。19、死生,昼夜事也死生:偏义在“死”,“生”是衬字。20、奉使往来,无留北者往来:偏义在“往”,“来”是衬字。21、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虚实:偏义在“实”,“虚”是衬字。22、涉罚臧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在“异”,“同”是衬字。23、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2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远近:偏义在“远”,“近”是衬字。25、噌吰如钟鼓不绝钟鼓:偏义在“钟”,“鼓”是衬字。26、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钟磐:偏义在“钟",“磬”是衬字。27、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息:偏义在“作“,”息“是衬字第三节常见通假字集锦1、案

同“按”;

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

通“疲”;

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

通“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

同“版”;

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

同“曝”;

晒。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暴

同“曝”;

暴露,显露。动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7、倍

通“背”;

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被

通“披”;

顶。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9、被

同“披”;

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10、被

同“披”;

披上。动词。

“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11、被

同“披“;

披散。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俾倪

同“睥睨”;

斜着眼看。动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13、辟

通“避”;

躲避,逃避。动词。

“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14、辟

通“僻”;

行为不正。形容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5、弊

通“敝”;

困顿,失败。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16、弊

通“敝”;

疲惫,衰败。形容词。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7、徧

同“遍”;

遍及,普遍。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8、宾

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名词。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9、不

同“否”;

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20、不

同“否”;

不会。副词。

“王曰:‘不也’”

21、不

同“否”;

吗。疑问语气词。

“汝见我不?”

22、材

同“才”;

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23、裁

通“才”;

仅,只。副词。

“城中兵不满千,户裁及万”

24、裁

通“才”;

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25、采

同“彩”;

彩色,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26、仓

同“苍”;

黑色。名词。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7、藏

同“脏”;脏腑。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8、廛

通“缠”;

捆。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29、钞

同“抄”;

抄写。动词。

“手自钞录”

30、雠

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31、鉏

同“锄”;

锄头。名词。

“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32、绌

通“黜”;

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

33、从

同“纵”;

与“横”相对,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34、淬

通“焠”;

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

“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35、厝

同“措”;

放置。动词。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36、当

通“挡”;

抵挡。动词。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37、当

通“挡”;

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38、得

通“德”;

恩惠。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39、丁宁

同“叮咛”;

嘱咐。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40、读

通“逗”;

即句子的停顿。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41、度

同“渡”;

渡过,越过。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

42、队

通“坠”;

坠落。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43、堕

通“隳”;

毁弃。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44、而

通“尔”;

你,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45、而

同“如”;象。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46、尔

同“耳”;

罢了。语气助词。

“无他,但手熟尔”

47、蕃

通“繁”;

多。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48、反

同“返”;

往返,返回。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9、奉

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50、奉

同“捧”;两手托着。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51、缶

同“缻”;

盛酒浆的瓦器。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52、拂

同“弼”;

辅弼。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53、父

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54、盖

通“盍”;

何不。兼词。

“盖亦反其本矣”

55、盖

通“盍”;

为什么。疑问代词。

“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56、彀

同“够”;

达到。动词。

“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57、估

通“贾”;

商人。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58、函胡

同“含糊”;

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59、曷

同“何”;

什么。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60、衡

通“横”;梗塞,指不顺。动词。

“困于心,衡于虑”

61、衡

通“横”;与纵相对,

“外连衡而斗诸侯”

62、衡

通“横”;

与竖相对,地理上的东西为横,名词。

“左手倚一衡木”

63、华

同“花”;

植物的繁殖器官。名词。

“焜黄华叶衰”

64、画

同“划”;

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65、还

同“环”;

绕。动词。

“秦王还柱而走”

66、还

同“旋”;

回转,掉转。动词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67、皇

通“惶”;

恐惧,惊慌。形容词。

“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68、皇

同“凰”;传说中的雌凤。名词。

“驾鸟凤皇,日以远兮”

69、惠

同“慧”;

聪明。形容词。

“甚矣,汝之不惠”

70、惛

通“昏”;

昏乱糊涂。形容词。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71、混

同“浑”;

水不清,污浊,形容词。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72、溷同“混”;

混浊。形容词。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73、火

同“伙”;

古代军队的组织,十个为“一火”

。“出门看火伴”

74、疾

同“嫉”;嫉妒,憎恨。动词。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5、纪

通“记”;

记载。动词。

“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

76、简

同“拣”;

挑选,选拔。动词。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77、见

同“现”;

暴露,露出来。动词。

“图穷而匕首见”

78、见

同“现”;呈现,露出来。动词。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79、见

同“现”;

现在。副词。

“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

80、介

同“芥”;

小草。名词。

“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81、景

同“影”;

影子。名词。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82、沮

通“阻”;阻止,阻挡。动词。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

83、句

同“勾”;

勾取。动词。

“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84、具

通“俱”;

全,都,引申为详细。副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5、距

同“拒”;

把守。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86、决

通“诀”;诀别,离别。动词。“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87、雷

通“擂”;

敲击。动词。

“擂鼓大震,北军大坏”

88、儽

通“累”;

堆矗,积累。动词。

“即今之儽然在墓者也”

89、累

通“摞”;

捆绑。与“臣”一起指俘虏。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

90、累累

通“垒垒”;

坟墓一个连着一个的样子。形容词。“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91、离

通“罹”;

遭遇。动词。

“‘离骚’者,犹离忧也”

92、慄

同“栗”;

发抖。动词。“

慄深林兮惊层颠”

93、帘

同“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名词。“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94、列

通“裂”;

分裂。动词。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95、廪廪

通“懔懔”;

危惧的样子。形容词。

“而直为此廪廪也”

96、陇同“垄”;

高地。名词。

“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97、录

同“碌”;

平凡,平庸。形容词。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98、戮

通“勠”;并力,尽力。动词。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

99、臝

同“裸”;

裸体。名词。

“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

100、茆

同“茅”;

茅草。名词。

“覆之以茆”

101、没

同“殁”;

死。动词。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102、每

同“们”;

词尾,表人的复数。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当”

103、甿

同“氓”;耕田的人。名词。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

104、俛同“俯”;

低头,表示服从。动词。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105、缪

同“穆”;“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106、陌

通“百”;

量词。

“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

107、莫

同“暮”;

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108、畮

同“亩”;土地面积单位。量词。

“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

109、内

同“纳”;

接纳。动词。

“距关,毋内诸侯”

110、内

同“纳”;

放入。动词。

“公受珠,内所著披袄中,纫之”

111、那

同“挪”;

抽。动词。

“过几时,那工夫来望恩人”

112、女

同“汝”;

你。人称代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113、殴

通“驱”;驱逐。动词。

“今殴民而归之农”

114、畔

通“叛”;

背叛,离开。动词。“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115、齐

同“剂”;

量词。例句中为名词。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116、禽

通“擒”;

捕捉。动词。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117、诎

同“屈”;

弯曲。动词。

“诎右臂支船”

118、取

通“娶”;

把女子接过来成亲。动词。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19、卻

同“却”;

退却。动词。

“大军卻,离城三里止营”

120、阙

通“缺”;

缺点。名词。

“必能裨补阙漏”

121、揉”;

使……弯曲。动词。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122、善

通“缮”;

修治,拭擦。动词。

“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123、沈

同“沉”;

程度深。副词。

“沈醉不知归路”

124、生

同“性”;

资质,禀赋。名词。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25、声

通“伸”;

陈述,说明。动词。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126、识

通“志”;

标志,记号。名词

。“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127、识

通“志”;

记住。动词。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

128、食

同“饲”;

喂。动词。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29、逝

通“誓”;

发誓。动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130、受

同“授”;

给,与。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31、孰

同“熟”;

煮熟。形容词。

“宰夫胹熊蟠不孰,杀之”

132、孰

同“熟”;

仔细。形容词。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133、说

同“悦”;高兴。形容词。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134、竦

同“耸”;

高。形容词。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135、太

通“大”;

大部分。形容词。

“死者太半”

136、汤

同“烫”;

用热水焐。动词。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

137、田

同“畋”;

打猎。动词。

“今王田猎于此”

138、帖

同“贴”;

用标签标出。动词。

“不用,则以纸帖之”

139、帖

同“贴”;

粘附。动词。

“对镜帖花黄”

140、庭

同“廷”;

国君听政的朝堂。名词。

“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141、涂

同“途”;

道路。名词。

“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142、顽

同“玩”;

开玩笑。动词。

“我又不同你顽”

143、亡

同“无”;没有。副词。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

144、罔

同“网”;

罗网。名词。例句中作动词,即张开罗网掳捉。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145、惟

通“唯”;

应答声。象声词。

“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146、惟

通“唯”;

只,只有。副词。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147、文

同“纹”;

纹路,纹理。名词。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48、无

通“毋”;

不要。副词。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149、希

同“稀”;稀疏,少,罕见。形容词。“

有志乎古者希矣”

150、熙同“嬉”;

欢乐,快乐。形容词。

“其余则熙熙而乐”

151、郤

同“隙”;

隔阂,嫌怨。名词。

“令将军与臣有郤”

152、孅

通“纤”;

精细。形容词。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

153、县

同“悬”;

挂着。动词。

“胡瞻尔庭有县廛兮?”

154、乡

同“向”;

对着,朝着。介词。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155、飨

同“享”;

受。动词。

“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156、向

通“响”;

响声。名词。“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

157、邪

同“耶”;

吗,呢;疑问语气词。

“何忧令名不彰邪?”

158、羞

同“馐”;

食物。名词。

“玉盘珍羞直万钱”

159、虚

同“墟”;

集市。名词。

“之虚所卖之”

160、畜

通“蓄”;

积聚,储藏。动词。

“故其畜积足恃”

161、炎

通“焰”;火焰。名词。

“顷之,烟炎张天”

162、奄

同“晻”;

日无光。形容词。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163、厌

通“餍”;

满足。形容词

。“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164、阳

同“佯”;

假装,表面。动词。

“皆阳应曰:‘诺’”

165、邀

同“要”;

要挟。动词。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

166、要

同“邀”;

约。动词。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167、要

同“邀”;

邀请。动词。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68、耶

通“爷”;

父亲。名词。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169、夷

通“怡”;平和,和悦。形容词。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170、已

同“矣”;

了。语气助词。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171、以

同“已”;

止。动词。

“无以,则王乎?”

172、亿同“繶”;

束。量词。

“胡取禾三百亿兮?”

173、佚同“逸”;

安逸,安闲。形容词。

“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

174、益

同“溢”;

涨水。动词。

“澭水暴益”

175、逸

通“佚”;

散佚。动词。“

左忠毅公逸事”

176、翼

通“翌”;

明(天)。名词。

“翼日进宰”

177、有

同“又”;

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副词。“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78、有

同“又”;

再。副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79、与

同“欤”;

呢。疑问语气词

。“是谁之过与?”

180、豫

通“预”;

预先,事先。副词。

“豫备走舸,系于船尾”

181、员

通“圆”;

圆形。名词。

“以精铜铸成,员经八尺”

182、原

同“源”;源泉。名词。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183、芸

同“耘”;

锄草。动词。

“植其杖而芸”

184、蚤

通“早”;形容词。

“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185、责

同“债”;

欠别人的钱财。名词。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186、曾

同“增”;

增加。动词。

“曾益其所不能”

187、振

通“震”;

震动。动词。

“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

188、支

通“肢”;

人或动物的四肢。名词。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89、知

通“智”;

智慧。名词。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0、祗

同“只”;只是。副词。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191、直

通“值”;

价钱。名词。

“昂其直,居为奇货”

192、直

通“值”;

值得。动词。

“史进道:“直什么?”

193、指

同“旨”;

旨趣。名词。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194、质

通“贽”;

见面礼,名词。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195、质

同“锧”;

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名词。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196、属

同“嘱”;

嘱托,托付。动词。

“属予作文以记之”

197、住

通“驻”;

动词,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198、著

同“着”;

穿,动词。

“著我旧时裳”

199、转

通“啭”;

虫、鸟宛转地叫。动词。

“蝉则千转不穷”

200、椎

通“锤”;

兵器。名词。

“右夹大铁椎”

201、濯

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202、兹

通“滋”;

副词。兹,更加。

“赋敛兹重”

203、咨

同“谘”;

询问。动词。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204、卒

通“猝”;

仓猝。形容词。

“五万兵难卒合”

205、尊

通“樽”;

古代盛酒的器具。名词。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06、坐

同“座”;

座位。名词。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第四节新教材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语辑录高中部分《烛之武退秦师》1.无能古义:不能。(否定能愿动词)例: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今义:没有能力。2.东道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今义:请客的主人。例:略尽东道之谊。3.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夫人古义:那个人。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勾践灭吴》5.爪牙古义:武士。例: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今义:坏人的党羽。6.于是古义:①在这里。(表地方)例: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②在此,在这件事上。(表事情)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③对此,对于这种情况。(表问题)例: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④在这时,在那时;从此。(表时间)例: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今义:承接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7.中原古义:原野。例: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今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8.丈夫古义:男子的统称,既可指成年男子,又可指小男孩。例:丈夫二十不取/生丈夫二壶酒,一犬。今义:专指“妻子”的配偶。《邹忌讽齐王纳谏》9.地方古义:土地方圆。例: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今义:空间的一部分。10.左右古义:指侍从。例:宫妇左右莫不私王。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方位名词。或表大概。《触龙说赵太后》11.至于古义:①甚至到。例: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②到达。例: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五人墓碑记》)③以致;以至于;到了……的结局(地步)。(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粘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12.时时.古义:有时,隔一段时间。例: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今义:常常。《季氏将伐颛臾》13.以为古义:①把……当作,让……做。例: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②“以”是顺承连词,“为”是动词。例: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兰亭集序》)今义:认为。《劝学》14.用心古义:因为心思。例:蚓无爪牙之利,……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今义:集中注意力;居心、存心。例:用心听讲/别有用心《鸿门宴》15.山东古义:指战国时崤山以东,也即是函谷关以东地区。例: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义:特指山东省。16.豪杰古义:①英雄人物。例:于是废先王之道,……隳名城,杀豪杰。②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今义:才能出众的人。17.婚姻古义:亲家。例: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今义:结婚的事。18.所以古义:①……的原因/缘故(表原因)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用来……的,……的凭借。(表手段和目的)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19.非常古义:①意外的变故。例: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非同寻常。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今义:副词,很、大。20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今义:指河南、河北两省。21.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例:劳苦而功高如此,……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今义:仔细地说。(今少用)22.鱼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例: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今义:鱼的肉。《兰亭集序》23.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例: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兰亭集序》)今义:抱在怀里,或指胸前。《归去来兮辞》24.扶老古义:手杖。例: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今义:扶着老人。(现很少独用)《秋水》25.大方古义:原指修养高、明白道理的人;后指专家学者,内行的人。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今义:不吝啬,不拘束,不俗气。《谏太宗十思疏》26.根本古义:树根。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今义:主要的;重要的。27.纵情古义:放纵矫情。(贬义)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今义:尽情。(褒义)《师说》28.学者古义:求学的人,治学的人,读书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9.从而古义:从,跟随;而,是连词,而且。例:生乎吾前,……吾从而师之。今义:因此就,连词。30.众人古义:一般人。例: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今义:大家;许多人。31.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例: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2.不必古义:不一定。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副词。《阿房宫赋》33.气候古义:天气。例: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今义: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34收藏、经营、精英古义: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例: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今义:收集保藏/筹划并管理/精华;出类拔萃的人。35.可怜古义:①可惜。例: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怜辜负好韶光。(《林黛玉进贾府》)②可爱。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今义:值得怜悯。《六国论》36.其实古义:①那(它的)实际情况;事情的真相。例: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他实际上。例: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读本《赤壁之战》)③它的果实。例: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读本《晏子使楚》)今义:实际上,副词。37.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例: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今义:父亲的父亲。38.智力古义:智慧势力,智慧力量。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39.故事古义:旧事、前例、先例。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40.不行古义:不去。例: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今义:不可以;不好;不中用。《石钟山记》41.空中古义:中间是空的。例: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今义:天空中。《五人墓碑记》42.行为古义:①道德品行可以作为。例: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②行,出行;为,是。例: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指南录〉后序》)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43.私人古义:党羽、心腹、私党。例: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今义:属于个人或以个人身份从事的;非公家的。44.痛心古义:痛恨。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今义:极端伤心。45.颜色古义:表情,面容。例: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今义:色彩。46.首领古义:头颅,借指性命。例: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今义:头目,长官,领导。《病梅馆记》47.生气古义:生机,生命力,活力。例:有以文人画士孤僻之隐明告鬻梅者,……遏其生气。今义:因不合心意而不愉快。《孔雀东南飞》48.守节古义:遵守规则。例: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今义:不改变节操,特指妇女的不再婚或终身不婚。49.大人古义:婆婆。例:三日断五匹,大人故意嫌迟。今义:成人。50.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例: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今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不受拘束。51.再拜古义:拜了两拜。例: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今义:第二次拜。52.交通古义:①互相通连,交错相连。例: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②结交;勾结。例:交通权贵/交通官府(短语)今义:来往和运输。53.语言古义:话。(特指口语)例: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今义:一般包括书面语和口语。54.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的决定,也指这种处罚的决定。55.逢迎古义:迎接。例: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56.生人古义:①活着的人。例: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②养育人,出生人口。例: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读本《治平篇》)今义:不认识的人。《短歌行》57.几何古义:多少。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意译为“多长”)/年几何矣?(可意译为“多大”)(《触龙说赵太后》)/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可意译为“多久”)(《祭十二郎文》)今义:几何学的简称。《长歌行》58.老大古义:年老,年龄大。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今义:木船上主要的船夫,也泛指船夫。(方言)/排行第一的人。《琵琶行》59.明年古义:过去某一年的第二年。例:明年秋,送客湓浦口。今义:今年的第二年。60.因为古义:因此创作。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今义:表原因的关联词。61.长句古义:七言诗。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今义:与短句子相对,是指成分较复杂的句子。62.突出古义:骤然冲出。例: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今义:冲出;鼓出来;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词七首》63.风流古义: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英雄业绩。例: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③风韵。例: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林黛玉进贾府》)今义:指跟男女间情爱有关。《陈情表》64.成立古义:成人自立,成长立业。例: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祭十二郎文》65.动摇古义:松动。(指具体的“动”)例: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今义:意志等的不坚定。(指抽象的“动”)《愚溪诗序》66.可以古义:①可以用来,可以用。例: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例: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读本《〈指南录〉后序》)②可以凭借。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今义:能够。(能愿动词)67.牢笼古义:包罗。例:予虽不合于俗,……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今义:关住鸟兽的东西。比喻束缚人的事情。《林黛玉进贾府》68.风骚古义:姿容俏丽。例: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义:指妇女举止轻佻。(贬义)69.偏僻古义:偏激,不端正。(指性格方面)例: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今义: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指环境状况方面)70.态度古义:神态。例: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今义:对于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71.便宜古义:方便合适。例: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今义:物品价格低。《逍遥游》72.果然古义:充实之状,食饱之状。例:适莽苍者,三餐而返,腹犹果然。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料相符。(副词)73.虽然古义:即使这样,即使如此。例:虽然,犹有未树也。今义:连词,用在句子上半句中,表示承认所述事情是事实。74.春秋古义:①指四季。例: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②指人的年岁。今义:指春和秋两季。《兵车行》75.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例: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今义:丈夫的配偶。76.县官古义:官府。(其在古代指天子,因为畿内县就是国都,王者官天下,故称“县官”;又指朝廷,引申为官府)例: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今义:县令。(现很少用)《梦游天姥吟留别》77.向来古义:从前,先前。例: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今义:从来,一向。《齐桓晋文之事》78.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例: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报任安书》79.意气古义:情意。例: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今义: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意志和气概。《廉颇蔺相如列传》80.美人古义:指妃嫔。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今义:美貌女子。81.指示古义:指出来给……看。例:璧有瑕,请指示王。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82.约束古义:信约,盟约。(作名词)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今义:限制。(作动词)83.以往古义:以,连词;往,到、向(那里)。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今义:从前。(时间副词)84.因而古义:由此,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今义:表结果的关联词。85.前进古义:走上前进献……。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86.宾客古义:指门客。例: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今义:客人(总称)。87.宣言古义:扬言。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88.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义:旁系亲属。《屈原列传》89.反复古义:扭转形势。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今义:重复。90.形容古义:形体和容貌。例:屈原至于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槁枯。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91.从容古义:指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例: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指举止方面)《信陵君窃符救赵》92.长者古义:指有德行的人。例: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今义:年纪和辈分都高的人。语文读本《赤壁之战》93.更衣古义:指上厕所。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今义:换衣服。94.无日古义:没有一天。(常以“无日不”的否定形式出现)例: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今义:没有多少时候,很快。96.形成古义:形势形成。例: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今义: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97.殷勤古义:恳切慰问。例: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今义:热情而周到。98.北面古义:意指投降。(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朝拜)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义:北向。99.束手古义:投降。例: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义:捆住了手。比喻没有办法。100横行古义:平定,征服。例: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今义:行动蛮横;依仗势力做坏事。(贬义)101不过古义:不超过。例: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102初一古义:刚开始一。例: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今义:农历每月第一天。《〈指南录〉后序》103口舌古义:言辞。例:国事如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今义:因说话而引起的误会或纠纷。104利害古义:指个人的安危。例: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今义:利益和损害。《雁荡山》105具体古义:具,具备;体,形体。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今义:明确,不抽象。《荆柯刺秦王》106不顾古义:不回头。例:于是荆柯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107假借古义:宽容。例: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张衡传》108特征古义:特地征召。例:公车特征拜郎中。今义:特点。《五蠹》109自治古义:自然就不乱。例: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义:民族、团体、地区等除了受所隶属的国家、政府或上级单位领导外,对自己的事物行使一定的权力。110政治古义:政,治政措施;治,治理。例: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今义: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111气力古义:勇气和武力。例: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今义:力气。初中部分112绝境古义:与外界隔绝的境地。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113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同上)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114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今义: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生命。115往往古义:处处。例: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内外多置,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今义:常常。116会计古义:会,聚会;计,商议。例: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同上)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117卑鄙古义:出身低微,为人粗野;卑微鄙陋。常用作谦辞。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118开张古义:广开,扩大。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同上)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119感激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同上)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120垄断古义: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今义:把持和独占。121结束古义:整装。例: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今义:发展或进行到最后阶段,不再继续。122烈士古义: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123鞠躬古义:小心谨慎的样子。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今义:弯身行礼。124有意古义:有某种打算。例: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今义:有心思;故意。125猖獗古义:倾覆。例:遂用猖獗。(同上)今义:肆行无忌。126中间古义:中,当中;间,夹杂。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今义:当中。127青春古义:春天。例: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今义:青年时期。128无赖古义:活泼可爱。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今义: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第五节词的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十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例如:江水又东。(《水经注·江水》)3、能愿动词十名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4、名词十补语例如: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5、所十名词例如: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赤壁之战》)8、从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例如: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例如:l、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囊王。(《屈原列传》)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三)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形容词话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l、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2、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赤壁之战》)(四)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第一,表示比喻。例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例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第三,表示处所。例如: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例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五)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l、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1)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石钟山记》)有时候,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共同带一宾语。这一宾语既是及物动词的受事者,又是主语使得它成为不及物动词的施事者。例如:(1)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1)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促织》)(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3、名词的使动用法A、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2)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B、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例如:令尹南辕反旆。(旆,末端像燕尾的旗)(《左传·宣公十二年》)(六)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A、形容词意动。成以其小,劣之。(《促织》)B、名词意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附:中学课文中部分活用现象一、形容词活用1、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遥远

远地)(《烛之武退秦师》)

供其乏困(缺少

缺少的东西)(困窘

→困乏的东西)(《烛之武退秦师》)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缺少

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勾践灭吴》)

此其利也,不可失也(有利

有利的时机)(《勾践灭吴》)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德才兼备

德才兼备之人)(年轻的

年龄小的人)(年长的

年长的人)(《兰亭集序》)

曾不知老之将至(年老

年老之境)(《兰亭集序》)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幼小

幼儿)(《归去来兮辞》)

人君当神器之重(与“轻”相对

重权)(《谏太宗十思疏》)

终苟免而不怀仁(对人亲善

皇上的仁慈)(《谏太宗十思疏》)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邪恶

邪恶的人)(《谏太宗十思疏》)

择善而从之(好

好的意见)(《谏太宗十思疏》)

信者效其忠(尽心竭力

忠心)(《谏太宗十思疏》)

宾主尽东南之美(美好

美好的人才;俊杰)(《滕王阁序》)

雁阵惊寒(凉、冷

寒气)(《滕王阁序》)

登高而招(与“低”相对

高处)(《劝学》)

积善成德(好

善事)(《劝学》)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明→

圣明的人)(愚蠢→

愚蠢的人)(《师说》)

小学而大遗(细小→小的问题)(与“小”相对

大的问题)(《师说》)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细小→

小的收获)(与“小”相对→大的收获)(《六国论》)

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看见→看见的景物)(《游褒禅山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艰险偏远→艰险偏远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使人迷乱

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智勇多困于所溺(聪明勇敢→

智勇之士)(《伶官传序》)

多可喜,亦多可悲(与“少”相对→

许多事)(《项脊轩志》)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前→表率)(《五人墓碑记》)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混乱→作乱之事)(《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与“小”相对→重大意义)(《五人墓碑记》)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重要→

重要意义)(《五人墓碑记》)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笔直→

笔直的枝条)(繁密→繁密的枝条)(端正→

端正的枝条)(《病梅馆记》)

2、

形容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坏、破旧

损害)(《烛之武退秦师》)

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不多

缺少)(《勾践灭吴》)

且食饮得无衰乎(衰弱

减少)(《触龙说赵太后》)

念悲其远,亦哀之矣(遥远

远嫁)(《触龙说赵太后》)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不合理

非难,责怪)(《逍遥游》)

善万物之得时(好的

喜欢)(《兰亭集序》)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骄傲

轻视)(《谏太宗十思疏》)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永久的

常存)(《滕王阁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人的

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全部→

取尽)(《阿房宫赋》)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完

走到尽头)(《游褒禅山记》)

火尚足以明也(明亮→

照明)(《游褒禅山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错误→弄错)(《游褒禅山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明亮→

说明)(《五人墓碑记》)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丽

认为……美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4、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利益

使……得到好处)(《烛之武退秦师》)

洁其居(整洁

使……整洁)(《勾践灭吴》)

美其服(美丽

使……美丽)(《勾践灭吴》)

饱其食(饱

使……饱)(《勾践灭吴》)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贵

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既来之,则安之(到来

使……到来)(安定

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

眄庭柯以怡颜(愉快

使……现出愉快的神色)(《兰亭集序》)

求木之长者,必先固其根本(坚固

使……坚固)(《谏太宗十思疏》)

思知止以安人(安宁

使……安宁)(《谏太宗十思疏》)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端正

使……端正)(《谏太宗十思疏》)

宏兹九德(宏大

使……宏大)(《谏太宗十思疏》)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温暖→使……充满暖意)(《阿房宫赋》)

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凄冷→使……寒冷)(《阿房宫赋》)

以夭梅病梅为业(奇形怪状→使……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二、名词的活用

1、名词的使动用法

既东封郑(疆界→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使……称王)(《鸿门宴》)

2、名词的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吾从而师之(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耻学于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孔子师郯子、苌弘……(老师→以……为老师)(《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羞耻→以……为羞耻)(《师说》)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镜子→以……为镜子)(《阿房宫赋》)

3、名词活用为一般的动词

与郑人盟(盟约→订立盟约)(《烛之武退秦师》)

赵王之子孙侯者(五爵之第二等→封为侯)(《触龙说赵太后》)

无乃尔是过与?(过错→责备)(《季氏将伐颛臾》)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托辞→找借口)(《季氏将伐颛臾》)

填然鼓之(鼓→击鼓)(《寡人之于国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木→种植)(《寡人之于国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衣服→穿上)(《寡人之于国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寡人之于国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恶→归罪,归咎)(《寡人之于国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河水→游泳)(《劝学》)

而后乃今将图南(南面→南飞)(《逍遥游》)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南面→南行)(《逍遥游》)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南面→南行)(《逍遥游》)

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过秦论》)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过秦论》)

会盟而谋弱秦(盟约→订立盟约)(《过秦论》)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列→排列)(《过秦论》)

籍吏民,封府库(册→造册登记)(《鸿门宴》)

道芷阳间行(路→取道)(《鸿门宴》)

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鸿门宴》)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道义→合乎道义)(《鸿门宴》)

沛公奉卮酒为寿(寿辰→祝寿)(《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军队→驻扎)(《鸿门宴》)

秦地可尽王也(王→称王)(《鸿门宴》)

范增数目项王(眼晴→使眼色)(《鸿门宴》)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寿辰→祝寿)(《鸿门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过失→责备)(《鸿门宴》)

策扶老以流憩(拐杖→拄着,扶着)(《归去来兮辞》)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船桨→划)(《归去来兮辞》)

兰亭已矣,梓泽邱墟(邱墟→变为荒丘和废墟)(《滕王阁序》)

目吴会于云间(眼晴→遥看)(《滕王阁序》)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老师→从师学习)(《师说》)

吾师道也……(老师→学习)(《师说》)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老师→学习)(《师说》)

君子不齿(牙齿→提起)(《师说》)

其下圣人也远矣(下面→低于)(《师说》)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车→乘车)(《阿房宫赋》)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龙→出现龙)(《阿房宫赋》)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彩虹→出现彩虹)(《阿房宫赋》)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丝弦→奏乐)(《阿房宫赋》)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合族之人→灭族)(《阿房宫赋》)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节→以礼相待)(《六国论》)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屋舍→筑舍定居)(《游褒禅山记》)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称→命名)(《游褒禅山记》)

函梁君臣之首(匣子→用匣子装)(《伶官传序》)

本其成败之迹(根源→推究……根源)(《伶官传序》)

而此独以钟名(名称→命名)(《石钟山记》)

垣墙周庭(墙→砌墙)(《项脊轩志》)

乳二世(乳汁→用乳汁喂养)(《项脊轩志》)

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旗帜→表彰)(《五人墓碑记》)

去今之墓而葬焉(坟墓→修墓)(《五人墓碑记》)

其疾病而死(疾病→患病)(《五人墓碑记》)

缇骑按剑而前(前面→走上前)(《五人墓碑记》)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巡抚→担任巡抚)(《五人墓碑记》)

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匣子→用匣子装)(《五人墓碑记》)

明烛天南(蜡烛→照亮)(《登泰山记》)

江浙之梅皆病(病态→成为病态)(《病梅馆记》)

未可明昭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绳子→约束)(《病梅馆记》)

4、名词作状语

A.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面→向上)(下面→向下)(《劝学》)

南取汉中(南→向南)(《过秦论》)

西举巴蜀(西→向西)(《过秦论》)

东割膏腴之地(东→向东)(《六国论》)

北收要害之郡(北→向北)(《过秦论》)

仓皇东出(东面→向东)(《伶官传序》)

汶水西流(西面→向西)(《登泰山记》)

济水东流(东面→向东)(《登泰山记》)

东犬西吠(西面→朝西)(《项脊轩志》)

骊山北构而西折(北面→从北面)(西面→向西面)(《阿房宫赋》)

B.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特征、状态。

席卷天下(席子→像席子)(《过秦论》)

包举宇内(包裹→像包裹)(《过秦论》)

囊括四海(口袋→像口袋)(《过秦论》)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像云)(回声→像回声)(影子→像影子)(《过秦论》)

常以身翼蔽沛公(翅膀→像翅膀一样)(《鸿门宴》)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孔鲤→像孔鲤一样)(《滕王阁序》)

人皆得以隶使之(奴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廊腰缦回(腰→像腰一样)(《阿房宫赋》)

蜂房水涡(蜂窝→像蜂窝)(水涡→像水涡)(《阿房宫赋》)

C.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眼睛→亲眼)(耳朵→亲耳)(《石钟山记》)

吾得兄事之(兄长→以对待兄长之礼)(《鸿门宴》)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脸→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道芷阳间行(小路→抄小路)(《鸿门宴》)

群聚而笑之(人群→成群地)(《师说》)

D.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时间

内立法度(国内→在国内)(《过秦论》)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夜间→在夜间)(《石钟山记》)

有大石侧立千尺(旁边→在旁边)(《石钟山记》)

使不上漏(上面→从上面)(《项脊轩志》)

前辟四室(前面→从前面)(《项脊轩志》)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旁边→从旁边)(《游褒禅山记》)

E.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以瓮)(绳子→以绳子)(《过秦论》)

F.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

日削月割(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天→每天)(《劝学》)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天→一天天地)(《阿房宫赋》)

第六节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5古之遗爱也(恩惠)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