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五首》教案
《诗五首》教案(精选17篇)
《诗五首》教案篇1
25、诗五首教案(语文版)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背诵理解诗词,体会诗歌意境。
2、过程与方法:教会同学诵读,让同学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引导同学
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悟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关心同学了解有关诗歌产生
的历史背景以及的生平、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尝和
审美力量。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第一首《回乡偶书》
1、简介及导入课题:贺知章,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当,直到八十六岁才
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
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一般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家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揭示题目:今日,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2、据题质疑:
团这里的“偶书”是什么意思?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
登记来
团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3、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看,你发觉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沟通;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团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订正②齐读生字新词。(3①指名
读诗②范读,生画节奏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4、细读品尝,感悟理解
思索:
(1)几十年后还回到家乡来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假如你是,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哺育了自己的家乡与家乡的
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闹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肯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
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
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看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
句。
(2)当儿童笑问客人的时候。你能想像出当时的心情吗?(无奈、悲伤)谁能通过
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团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指名讲,同
桌互讲,全班沟通)回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团小结:是啊,“月是家乡明,人是家
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
了,一切都可以转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
时又有淡淡的悲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悲伤读一读这首诗。
5、主题:《回乡偶书》通过写诗人年老回乡的感慨和见闻,表达了他深感人生易老、
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夜雨寄北》
1、同学齐读诗歌。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
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唐代诗人。25岁时中了进士,因受到党争的牵连,屡遭排斥,
没有担当过重要官职,一生穷愁潦倒。他的诗多表现个人穷愁潦倒的生活、伤感哀苦的心情
以及对爱情的追求。但他开创了诗歌上新的风格、新的流派,在艺术技巧上他对我国的古典
诗歌有所进展和丰富。
这首诗是李商隐留滞巴蜀时寄怀他的妻子王氏之作。也有人说是写给友人的。
3、品尝感悟。
(1)“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中是谁在问谁?
是妻子在问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并非
一处,是彼此相隔一方;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
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
(2)“何当”体现出仆人公一种怎样的心情?
体现仆人公当时急迫回家见妻的心情,突出今夜的心境之郁闷、孤寂和内心的相思之
苦。
4、主题:《夜雨寄北》通过写巴山夜雨景象和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表达了游子羁旅巴
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5、课堂小结。
《回乡偶书》抒写久客伤老之情。这首诗不事雕琢,言辞亲切平和,却深情表达了回
乡的喜悦和对岁月流失的感伤。《夜雨寄北》(又称《夜雨寄内》),是爱情诗,表达诗人思念
妻子的感情。诗人把秋雨夜景与思念家人的愁绪结合起来写,写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淡
淡的四句小诗,产生了不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其次课时
一、复习。
背诵上节课学习的两首古诗。
二、《淮上与友人别》
1、诗人简介,见课文。
2、齐读全诗。
3、品析诗句:
(1)诗中第①②句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握别的时间和地点,美妙的春光。在这大好的春天,伴侣之间却要分手,心中
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亮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
唤起一层层浪迹天际、不堪羁旅的愁思。“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
(2)诗中的"风笛"、"离亭〃有什么意蕴?
烘托了离人的特别的情境。
4、主题:《淮上与友人别》通过写春天里的离别,表达了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放录音,要求同学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留意两诗的节奏划
分规律。
2、同学回答,总结规律
老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瓦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
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
二或二二二一O"
3、同学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把握读诗的方法。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
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概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
内存知己,天际若比邻〃表达了•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
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5、主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
情的豁达态度。
6、有感情地背诵。
四、《酬乐天扬州动迁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留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刘禹锡(77—842),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
代诗人。他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
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
十八使君》,对刘长期患病贬谪表示怜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
对刺史的称呼。
3、评点:
4、名句赏析;
(1)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
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在当时这些地方都是很荒僻偏远的。
(2)怀旧空吟闻窗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伴侣。嵇康因不满当时把握
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
写了《思旧赋》。意思为想起当年因政治改革失败被杀被贬的伴侣,不胜怀念。“烂柯人〃指
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观察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
手中的斧炳己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此处以王质自比,写自己被贬离京虽
然只有二十余年,但心里却有隔世之感。这两句活用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病树”为诗人自喻。这两句针对白居易赠诗中“举眼风光长孤独,满朝官
职独蹉跖〃两句而发。白诗的意思是您是个这么有才能的人长期被贬边远地区,孤独地
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全诗应读得舒缓、悠闲。
(二)诵读《行路难》
1、老师配乐朗读全诗,同学循声低和。
2、朗读节奏提示: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律/直万钱。(这首诗七字句均为"二二三"式)
3、同学自由练读,留意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三)诵读《己亥杂诗》
(四)诵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体裁介绍:
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古乐府诗中的一类。专指汉魏以后乐府中题名为"歌""行"的
诗歌。“行〃是乐曲的意思。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分。歌行的音节、格律一般
比较自由,形式采纳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李白的《长歌行》《秋浦歌》,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属于这一类。
2.朗读指导:
0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同学循声低和,初步感知诗意。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胃(juan)衾(qin)庇(bi)坳(5o)
重:ch6ng(三重茅)长:zh£ng(成长)丧:sang(丧乱)
zhong(重量)chang(长林梢)sang(丢失)
见:jian(观察)
xian(现此屋)
0同学大声读诗歌,留意把握歌行体的朗读节奏。
(五)诵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听录音朗读,辨别节奏。
2.师生朗读,明确节奏。
三.词句理解:
(一)《饮酒》词句:
①《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间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
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
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②人境:指朴实的田园;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
(3)尔:作如此、如是讲,概指前面两句。
④菊:陶渊明爱菊、咏菊,寄予着高洁的情致。
东篱:东边的篱笆,后多象征远离尘俗。
⑤真,指人的自然本性,萧统《陶渊明传》言其"任真得意",陶在田园中保全了
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真意,即真趣。
(二)《行路难》词句:
①茫然:迷惘的样子。
(2)歧路:岔路。《淮南子说林》里说,战国时杨朱见到歧路便哭起来。今安在:现
在要走的路在哪里呢?
(=)《己亥杂诗》词句:
由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13吟鞭:诗人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际:指离京都遥远。
团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回花:比方国家。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词句:
1.解题。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
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感。
2.质疑字词。
⑴虚词。
俄顷:时间副词,一会儿。向:副词,慢慢。安: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风雨: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词句: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2、胡天:指西域的气候。
3、辕门:古代军营前以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门,后遂称营门为辕门
四.意旨品读:
(一)《饮酒》意旨:
《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
居,却无车马吵闹的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由于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
显得偏僻宁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其次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观赏中,得到美
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
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专心体会,却难以言传
(二)《行路难》意旨:
写作背景简介:"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的诗有三首,大约写于天宝三年
(744)o其时,应召入长安已两年,未能受到重用,“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无法实现,愤
而写了这组诗。这首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抱负的执著追求。
金杯里盛着上等酒,这种酒一斗就值十千钱;玉盘里盛的精致菜肴更是昂贵,这菜一
盘就值一万钱。李白对着这样宝贵的杯盘和酒菜,却停住了杯子,放下了筷子,一口也吃不
下去。他拔出剑来向四周看看,心里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他心里说;“我要渡过黄河,
河上却冰块堵塞。我要爬上太行山,却遇上漫天大雪。”闲来无事,他只似乎吕尚一样,坐
在溪边垂钓,一会儿又像伊尹一样,梦见自己乘船经过太阳旁边。他不禁连连叹息:“行路
难!行路难!”又愤慨地责问上苍:"都说人生的道路很宽阔,我现的路在哪儿呢?"他无路
可走,但并不悲观绝望,反以言明志。“施展壮志雄心的机会,将来总会有的。到了那时候,
我要挂起高耸入云的风帆,乘长风破万里浪,始终驶过大海。"他坚信自己的抱负将来总会
实现的。
《行路难》前四句以金樽玉盘的酒宴,消退不了诗人心头的郁抑不平来写诗人内心的
苦闷、孤独和惆怅。五、六句以“冰塞川”“雪满山”来比方人生道路的困难和仕途的堵
塞,交待了诗人惆怅的缘由。七、八句写诗人面对黑暗现实,想隐退闲居,可又幻想随时能
受君命,实现“安黎元”"济苍生”的宏愿。"行路难......今安在?”是诗人抱负理想不能实现而发
生的悲愤的慨叹和苦痛的呼号。“长风破浪……〃两句展现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信任
将来是特别光明的。
(三)《己亥杂诗》意旨:
(1)了解:龚自珍(1792〜1841),字瑙人,号定庵,仁和1今浙江杭州)人,清
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礼部主事等小官,后辞官南归,两年后暴卒于
丹阳云阳书院。他学识渊博,对于经学、史学、文学等有很深的造诣,与林则徐、魏源等结
成“宣南诗社〃,讲求“经世致用"的学问,主见改良内政,抵挡外侮,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
动的先驱之一。他的诗,多取材于社会现实,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语言瑰丽,气概挺
立,颇有特色。他是晚清重要的诗人,著有《定庵全集》。
0了解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家眷,来回途中写成这组
诗,共三百五十首,杂述见闻、感想以及往事、回忆等。
(3)概括意旨:这首诗四句两层意思。一、二句写诗人愤然群官后扬鞭东去远赴天
际;三、四句写诗人愿像护花的春泥一样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
这首诗既表达了辞官南归的苦痛心情,同时也表现了不畏挫折不甘心沉沦、立志始终
都要为国效力的顽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旨:
1、及背景简介: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人称“杜工部。他
自幼学习刻苦,七岁时便学会做诗,到了十四五岁,其诗已备受前辈诗人的赞扬。他曾在洛
阳住过三年,与李白成为好友。杜甫三十五岁来到长安,本想为国家做一番事业,可是到处
受到排挤、打击,就连小儿了•也活活地饿死了,这苦难凄惨的遭受,使他熟悉到了社会的黑
暗,于是开头用诗歌反映人民的苦痛,批判封建统治者,闻名的“三吏"(《潼关吏》《新安史》
《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也就应运而生了。他的诗真实反映了
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杜甫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他对诗歌的进展做出了历
史性的贡献。晚年他流浪在潭洲、衡洲、耒阳一带,船成了他的家,长期在水上生活,使杜
甫患上了严峻的风湿病。公元770年冬天,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时年五十九岁。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
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关心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起了
临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欢乐和自足,于是唱歌春雨,寻花闲逛,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
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困,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
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攻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
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概括诗意,明确:全诗共四段。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其次段写对“群童抱茅〃
的感叹;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深秋季节,天空高阔辽远,狂风怒吼,卷走了草堂顶上的茅草c茅草被风卷着,飞过
了江,散落在江边上,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上,低的飘来飘去,落在积水的凹地里。南村的
一群孩子欺侮我老了,没有力气了,竟忍心这样当面抢起东西来,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
里去。我喊他们不转来。只好回到家里,倚着拐杖独自叹气。
一会儿风停了,云的颜色像墨一样。秋天的天空迷迷漫蒙的。慢慢进入黄昏,进入黑
夜。盖了多年的布被冷得像铁似的。珍宝儿子睡相不好,把布被的里子都蹬裂了。屋顶漏了
雨水,淋下来,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阵雨虽然过了,小雨还密密麻麻地不断地下着。这样长
的夜晚,床上湿淋淋的怎么挨到天亮呢?这一夜由于很难挨过,所以觉得夜更长了。
杜甫睡不着觉,想到在这个“丧乱”的年月里,不知有多少穷苦的读书人跟他一样流离
失所。他想:怎么才能有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庇护天下全部的读书人,让他们一个个喜笑颜
开呢?想到这里,他不由得长叹一声:什么时候在我的眼前能消失这样的高屋华舍,那么,
即使我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小结: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生活的不幸遭受和思想上的苦痛,并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
关怀民生疾苦的宽广胸襟和济世情怀,抒发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切怜悯和对人类美妙生活
的憧憬之情。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意旨:
1.及背景筒介:岑参(公元715〜770),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
伯祖父、伯父都做过宰相,所谓“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但他的伯祖父和伯父都是获罪被杀
的,父亲岑植做过刺史,在岑参幼年时便已死去。由于父亲早死,家道中落,他从小便刻苦
读书,以求出路。30岁中进士,授兵曹参军。时值西北边疆一带战斗频繁,岑参憧憬建功
立业,曾两度从军到西北边防军队工作,有舍身抗敌的雄心壮志。晚年迁嘉州刺史,所以世
称岑嘉州。56岁那年,客死于成都,有《岑嘉州集》传世。
岑参现存诗360多首,其中以写边塞生活的诗最为精彩。他曾两度出塞,边地风光,
戎马生活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写出很多气概豪迈、布满报国激情的边塞诗。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疆战事不断,很多文人也纷纷投入军人幕
府,寻求个人进展,并体验到边塞紧急激烈的军旅生活和新颖独特的自然风光。《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就是岑参在出塞的时候创作的。
2.体会诗意:
全诗有两个主要内容:咏雪和送别。开头四句写胡地秀丽的雪景。"北风卷地白草折〃
写风,“卷”字写北风席卷大地的态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写雪,先点明时间、地点,突出飞
雪之早,气概之奇。“即〃字足见惊诧之情。"飞”表雪下得猛而紧,与〃卷〃照应,写出风雪交
加的恶劣环境。“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状写飞雪落缀在千树万树上的奇景,用
梨花喻飞雪,而且以千万株梨树枝上的繁英喻玉树琼枝上的雪花,奇异夺目,气象万千。
“散入珠帘湿罗幕......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笔锋由帐外转入帐内,写军中将士的苦
寒生活,侧面写大雪的寒威。风吹散雪花点点入帘湿幕,四周骤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锦
衾嫌薄,将军的硬弓拉不开,都护的盔甲冷难看,实在奇寒难忍。
“瀚海阑干百丈冰......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雪中送别归客。“瀚海”两句,万里阴云,百
丈坚冰,是雪的陪衬。这两句过渡,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
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中军”两句,中军置酒:众乐齐奏,一时喧闹,却提不起送别人的
兴致。"纷纷〃以下六句,写酒宴后送别的情景。别宴持续到垂暮,终须散席;送客从辕门外
直到轮台东门,总要分手。出得辕门,环顾四周,但见洁白世界中的一面鲜红旗帜。它在茫
茫雪原中显得如此鲜亮;在北风的猛烈拉掣和冰棱的掩盖下欲翻不能,显得特别顽强。再看
归客前程,雪满天山,归途艰险。归客远上,山回路转,不见人影,只在雪地上留下数行马
蹄印迹,惹得诗人凝思慨叹。
五.名句鉴赏或联想;
(~)《饮酒》品尝与联想:
(1)“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不仅抒写了“处士胸中别有春,田园寄予写天真〃
的淡泊情怀,而且生动地塑造了诗人飘逸潇洒的自我形象,我们仿佛看到徘徊东篱的诗人沐
浴着秋菊的馨香,在不经意间好像观察那莽莽苍苍的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南
山的美丽景致。南山浮荡着山岚和暮霭,沐浴着夕阳的余辉,禽鸟结伴飞回自家之巢,鸟声
明啾,给山的幽静增加了活力和动感,生气盎然,也示意着诗人回归田园的怡然得意。全诗
融景、情、理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
(2)“心远地自偏”说出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可以影响人,但人也可作用于环境,
隐居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假如心灵的"焦距〃调好,处
闹市若幽谷。
(二)《行路难品尝与》品尝与联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诗人那种乐观用世的剧烈要求,最终使他再次
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的布满信念与展望的强音。
他信任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宗忐(que)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
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抱负的彼岸。这两句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抱负的
执著追求,为我们后来人供应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充分展现了诗人的人格魅力和共性精
神。
(三)《己亥杂诗》品尝与联想:
(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际"一一用"浩荡"修饰离愁,用“白日斜”"天际”
来烘托衬托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是极度苦痛的。当时政治腐败,官场黑暗,诗人
的抱负理想无法实现,所以才愤而辞官去查找另一种方式去连续为国效力。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一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
风飘泗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全诗移情于物,奇妙构思、寓意深刻。尤
其一个“更”字,鲜亮地表达了以身献国的高尚情操,令人肃然起敬。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一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
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宣誓:我
们这片落花啊,绝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终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将来的
花,去孕育将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
今日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妙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即使自己像花一样凋谢了,也要化作
“春泥”去护花,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品尝与联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一杜甫身处漏雨茅屋,怎么会突发狂想,
要“大庇天下寒士”呢?这和杜甫的思想是亲密相关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地主家
庭,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对他影响特别大,使他从小就立下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的志向。由于仕途不顺,生计窘迫,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下层社会,关怀民生疾苦,
写出了很多反映现实的诗篇。他晚年客居成都,靠伴侣接济为生,但忧国忧民之心不减,他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一事发出的不止是身世之慨,更有推己及人的博爱情怀。诗人由自己的
苦难想到“天下寒士”,在这受冻的长夜,诗人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他甚至说:只要能看
到这样的广厦,冻死也心甘情愿。总之,杜甫的感情是真挚的,是不容置疑的。
(五)《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品尝与联想: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写出边塞气象变幻奇妙,而且传达出诗
人迎风赏雪的惊喜之情。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不仅写冰天雪地,阴云低垂,而且传达出诗
人送友离别的伤感心情。
3:"风掣红旗冻不翻”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雪中顽强直立也喻指边塞
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他们心中奔涌的豪情。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以景作结却不离送别,景中融情,耐人寻味:
友人已去,诗人不顾风雪侵衣,看着雪上马蹄印迹,在想什么?不尽思潮,分散笔端。而巍
巍天山、茫茫雪海为背景,为送别增加豪壮的气氛。
六.巩固练习:
(一)背诵五首诗。
(二)【活动与探究】
1、七、八班级我们已接触过60多首古典诗歌,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以“古诗中的
〃为题,围绕你选定的专题,把你所学过的古诗辑录到一起,编成一本专题诗集。
如古诗中的离情别绪、古诗中的山水风光、古诗中的名胜古迹、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可以
为自己编辑的诗集起一个新奇别致的名字,为每一首诗作一题解,说明、朝代,并对原诗内
容做简要介绍,对摘录的诗句加以点评。
2、艺术是相通的。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只要留心品尝,就会发觉,很
多诗歌可以绘成画、谱上曲、编成舞来观赏。请换一种艺术样式来表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的内容,如绘--幅画或改编成诗剧来表演。
3、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首诗歌,配乐朗诵,力求声情并茂,并把它录制成磁带,参与
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竞赛。
(三)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今人分析唐诗的一段言论,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际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盛唐之音在诗歌上的顶峰当然应推李白,无论从内容或形式,都如此。由于这里不只
是一般的青山、边塞、江山、美景,而是笑傲王侯,蔑视世俗,不满现实、指斥人生,饮酒
赋诗,尽情欢快。......深刻地反映了那整个一代初露头角的学问分子的情感、要求和憧憬:
他们要求突破各种传统约束羁勒;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猎取功名富贵,进入社会上层;他们
理想满怀,尽情欢快,傲岸不驯I,恣意抵抗。而全部这些,又恰恰只有当他们这个阶级走上
坡路,整个社会处于欣欣向荣并无束缚的历史时期才可能存在。......盛唐艺术在这里奏出了
最强音。痛快淋漓,天才极致,好像没有任何约束,好像毫无规范可循:一切都是冲口而出,
随便制造,却都是这样的奇妙奇异、层出不穷和不行思议。……李白的天才作品确已达到了
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音乐的极峰。然而这个极峰,与文学上很多浪漫主义峰巅一样,它只
是一个相当短促的时期,很快就转入另一个比较持续的现实典范阶段。那就是以杜甫为"诗
圣”的另一种盛唐,其实那已不是盛唐之音了。
(李泽厚《美的历程》选段)
1、请依据有关唐诗学问分析推断上述一首唐诗的是李白还是杜甫,并简述理由。
2、为什么说“诗圣”杜甫已不是盛唐之音?请参照上文来回答。
提示:这是一个探究性问题,在初步了解李白、杜甫的诗作后,感受诗人的不同风格。
这首诗应当为杜甫作品。由于这首诗具有杜诗的沉郁顿挫,深刻悲壮、气概磅礴的现实主义
风格。
杜诗更多地关注国运民生,且布满忧患意识,不似李白那么飘逸潇洒,也明显地蕴含
了这个阶级的停滞和走下坡路的趋势。因而李白与杜甫是两种风度,两种意境,两种格调。
《诗五首》教案篇3
14.
1.文本全解。
山居秋暝
(1)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
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
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
贼官论罪。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隐居蓝田辆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奉
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
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美雄阔,或清幽恬澹。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
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
音乐之理通于其中,擅长运用自然而又精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善无
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
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书蓝田烟雨图》)他的诗各体擅长,其
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28卷。
(2)基本解读。
这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也许是他后半生隐居辆川别墅时写的。这首诗写了山中秋雨
过后黄昏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诗境空明安静而又布满勃勃
生气,动与静完善结合。
首联铺设了整个画面的基调。寥寥数字,精炼精确,极富表现力。空山、新雨、
晚来、秋,几个平淡朴实的词语,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更营造出一种清幽境界。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爽,景色之奇妙,是多么宜人!这
一联中,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村的安静空旷,而且借“空”字以抒发归隐的情怀。
颔联写山中的详细景色。与上联山中秋日黄昏新雨的大背景紧密相连。雨后碧空无尘,
松针如洗,皎洁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诗人特殊用一“照〃字,启示人们去体会那珠水晶莹的
景象。一场秋雨之后,山泉水势必增,诗人又特殊用一“流”字,让人们去体会那水石相激的
净净淙淙的声音。月色泉声,视听交织,可触可感。清泉而云“石上流”,则月光下涧水清澄
见底。这一联给山中清幽之景又涂上了一层明净的色调。
颈联写山中的人事生活。竹林深处传来•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妇女们结伴归
去;莲叶摇动,渔船返航顺水而下。只听见竹林中的喧声而不见其人,只见到莲株的摇动而
不见行舟。不打破山中的静谧,却有一层生动温馨之美。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生气盎然。
尾联借《楚辞招隐士)末句之词:"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行久留。”原意是招王孙
出山,说山中不行久留。而在王维的笔下,"随便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虽然自然而
然地消歇了,但秋光一样漂亮,“王孙”自可不必归去了。反用其意,构思奇妙,趣味横生。
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沉迷之情,跃然纸上。同时也暗寓了的隐逸之情。这一联中“春芳歌"与首
联的“晚来秋”形成对比,相得益彰。对句中的最末一字“留〃,又和首联中起头一字“空〃,遥
相呼应,见出“自可留"于"空山"之意,使全诗的意境更加完善。
(3)精华鉴赏。
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本诗就是“诗中有画”
的一个典型例子。首联点明白季节("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
雨后”),为画面定好了基本色调和轮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
下渔舟〃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的确具
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流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
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王维精通音律,在音乐方面有很高造诣,他的诗也有音调和谐、节奏铿锵,富于音乐
性的显著特点。本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前者
用二二一节奏句式,后者却换了二一二节奏句式,造成了音节上的节奏变化。颔联中的动词
“照"和"流"用在句末,颈联中的动词"归"和"下"用在句中,不只是避开了句式的重复,而且
使诗歌音调和谐铿锵,富有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亮,富有音乐感。
从军行(之四)
(1)简介。
王昌龄(698一约757),字少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说京兆万年(今陕
西西安市)人,唐代闻名诗人。盾开元十五年(727)进士,授汜水尉。开元二十二年(734)
又中博学宏词科,官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
县)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与李白、王维、高适等人交游酬唱,诗名轰动一时。擅长绝句,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王江宁〃之称。其边塞军旅、宫怨、闺情及送别之作深厚婉丽、风神摇曳,为后人所赞誉。
《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屑《相和歌辞平调曲》,共有7首,这里所选的是第四首。
(2)基本解读。
内容叙述军旅战斗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首句写出边塞的荒芜艰苦,写景壮阔悲
凉。"青海",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雪山",祁连山,在青海东北;又青海南有积石山,亦
称雪山。长云,指天空大片的阴云。青海湖上升起大片浓云,绵亘低垂,遮挡着远处的
雪山。
次句写孤城戍守,四望荒芜,遥望来路上玉关)®立,而思乡之情因之倍增。正常的语
序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孤城,即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由于关隘是筑在边疆的
险要地方,用以防备敌人攻击的,所以总给人孤零零的感觉。玉门关自己为出入西域的要道,
汉武帝曾遣使者把守,不准西征将士擅人。东汉班超久在西域,年老思归,上书说:“臣不
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所以玉门在当时已成了远戍将士思乡盼归的情怀所寄。
末两句,写万里边塞虽然环境艰苦,但男儿卫国的一腔热血,并不因此而削减。大漠
百战,金甲磨穿,不灭强敌,誓天归还。一股豪勇壮烈之气撼人心扉。“楼兰”,西域古国
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翔善县东南),此处指侵扰西北的敌人。汉时楼兰王勾结匈奴,
数次截杀汉使。傅介子出访西域时,袭杀匈奴王。这里用典故,借汉喻唐,表明为国捐躯的
大无畏精神和必胜的信念,豪气冲天,令人兴奋。•个“还”字,又把战斗的正义性交代得清
清晰楚。
一般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写了身经百战的将士誓扫边尘,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但也
有不同的理解。如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日:“作豪语看亦可,然作
归期五日看,倍有诗味。"今人刘永济也说:“用一,终,字,而使人读之凄然。盖,终不还,者,
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本意
矣。"(《唐人绝句精华》)故此诗可作多种阅读理解。
(3)精华鉴赏。
①精炼是王昌龄七绝的一大特点。本诗仅仅四句二十八字,却包含很丰富的内容。
边塞景色的荒芜,孤城戍守的艰苦、漫长,战斗的频繁和残酷,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和思归
之情等,都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句诗中,言少意多,内涵丰富。
②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将之组合在一个画面之中,如同中国画中的散
点透视,突破了空间的界限,有一种磅礴的气概,旨在形容战区之宽阔,从而气象浑茫、,
含蕴丰富地呈现了边塞将士的生活和战斗环境。
登高
(1)与写作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上曾从原籍京兆迁往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曾祖
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青少年时期,南游吴越,北游
齐赵。后到长安,困顿十年。
安史之乱起,颠沛流亡.肃宗时曾任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到成都,曾在西川节度使严
武幕中任职,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晚年漂泊鄂、湘一带,最
终病死于赴郴州途中。
杜甫一生贫困潦倒,饱经忧患。他的诗歌全面、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宽阔的社
会生活和民生疾苦,有很强的人民性,被誉为“诗史〃。在诗歌创作上,他各体兼善,精益求
精,形成独特的沉郁顿挫的诗风。元稹评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夺曹刘,
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式,而兼人人之所独专”(《杜工部墓系铭并
序》)。在唐代诗坛与李白双峰并峙,并称“李杜”,影响深远。今存诗一千四百多首。
这首诗作于唐代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客居夔州(今四川奉节)期间,其时距
他去世只有三年时间。当年吐蕃入侵,唐王朝内忧外患,而诗人也身患严峻的肺病,生活困
顿。重阳之节,登高望远,想到国事不宁,自己又贫病交加,不禁悲从中来。全诗通过写登
高所见凄清的秋江景色,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逝寄寓异乡的悲苦,慷慨激越,动人
心弦。清杨伦赞曰:“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明胡应麟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2)基本解读。
首联和颔联写景。
首联写秋风劲急、天朗气清,远处传来一声声悲伤的猿啼;江边洲渚沙滩历历在目,
空中飞鸟回旋。这一联中,诗人写了风、天、猿、渚、沙、鸟,用急、高、哀、清、白、飞
六字形容,指明白季节与环境,写出了秋天的肃杀凄厉。这两句不仅句与句之间是工整的偶
对,而且是句中自对,如“风急”充"天高〃,”渚清〃对"沙白”。句法严谨,语言精炼。
颔联写四周秋山重叠,远望秋山,俯瞰江水,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飘落,如细雨般沙
沙作响;万里长江奔腾澎湃,滚滚东流。"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
化,空间在横向纵向无限扩大,不仅使世人联想到落木寒寒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传达出
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气概磅礴,沉郁悲凉。此句被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江水流来又去,岁月也如水一样,不断流走消逝,引起下面两联的迟暮之叹。
颈联和尾联点出了“悲秋〃的中心。缘情写景,借景抒情。
颈联:"万里"指远离家乡。“常〃表明常年如此;百年指年老。生四处漂泊,客居
他乡,年暮多病,在这样萧索的秋天,独自一人登上高处。贫病交加、孤独无援的逆境可以
想像。这一联写悲秋之情,包含了好多层“悲”的意思,高度浓缩,极为精炼。
尾联:“困难〃,指时局困难。“苦恨〃,苦痛地抱恨,圆满。“潦倒〃,指生活困苦而
衰颓。时世艰辛,自己一无所就,只落得满头白发,以致抱恨终生。在这样的境况中,企图
以酒解愁,但穷困潦倒,又加上有病,最近连酒也喝不成了。其哀思之情,更加深了一层。
诗人忧国伤时的悲情到了极致。
(3)精华鉴赏。
全诗以一、二句写景“起”,着重刻画眼前具象,似画中工笔,形、色、态俱备,境界
高阔,气象宏大,气氛悲凉。三、四句"承"上写景,重在渲染气氛,似画中写意,贵在神,
留给读者丰富的想像补充空间。五、六句“转〃而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身,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忧愁苦闷,本可借酒消愁,得到临时
的解脱,但贫病交加,连酒也喝不上了,亦即借酒浇愁的权力都没有了。末联以哀病愁苦的
自我形象收合,使情悲到了顶点。睹景一一登高一一伤情一一黯神,全诗起承转合,一气呵
成,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格律精严,不着痕迹,也是本诗显著特点。诗人把博大肤浅的感情纳入严格的七律诗
形式中,全诗四联都对仗,而且句中还有对,对仗特别工整精致。以这种严密的形式制造出
如此高妙的艺术境界,无怪受到历代评论家的推崇。
本诗语言极为精炼。宋人罗大经《鹤林玉器》称此诗颔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
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也;作客,羁旅
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集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其实,诗的末联意蕴也极为丰富。由此可见,杜甫诗的语言是特别精炼、精确的,简
直到了"难易一字"的地步。
石头城
(1)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人),中唐闻名诗人。德宗贞
元九年(793)进士,又举博学宏词科,授太子校书,后迁监察御史。曾和柳宗元等参与
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贬郎州司马,历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后入朝为主客郎
中,以太子来宾分司东都,世称文J来宾。官终检校礼部尚书,晚年有“诗豪〃之称。与白居易
齐名,并称刘白。其诗镇静稳练,风调自然,而格律精切,其仿民歌的《竹枝词》等,于唐
诗中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存诗800余首。
有《刘梦得文集》10卷。
(2)基本解读。
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作《金陵五题》组诗,以联章的方式歌咏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
训。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一首。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凉爽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后改用此名。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盘,石头虎踞,
帝王之宅也〃。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都以此为都城。当时殿阁富丽、
声色喧嚣,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
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便渐渐荒芜,成为历代文人凭吊历史的对象。
据小序,诗人写作此诗时并未到过石头城,因此诗中所写都是凭空虚构的。空城与孤
独表达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好像一篇金陵的历史浓缩小结。
首联写石头城的险要形势与眼下的冷落荒芜。偶句发端,笔势雄浑。“山围”、"潮
打"仅四字,便标出石头城的位置。而地形之险见于言外。故国,因金陵乃六朝故都,所以
唐人常以“故国〃称之。南朝视为重地,不断地加固城墙,因此,尽管历经数百年之久,而城
墙依旧完好。诗中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绿色生态建筑农民工劳动合同示范3篇
- 二零二五年度防盗门行业市场分析报告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加油站智能监控与数据分析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白云区观白活力中心房地产合作开发投资框架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电产品研发与销售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养殖企业与个体养牛户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数据中心机房租赁及数据备份服务合同2篇
- 基于2025年度5G网络技术研发合作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拌和站产品质量追溯与售后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土方中介合同纠纷调解机制3篇
- 课题申报书:GenAI赋能新质人才培养的生成式学习设计研究
- 外配处方章管理制度
- 2025年四川长宁县城投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骆驼祥子-(一)-剧本
- 《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
- 全国医院数量统计
- 【MOOC】PLC技术及应用(三菱FX系列)-职教MOOC建设委员会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2023七年级英语下册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A 第1课时(1a-2e)教案 (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泌尿科主任述职报告
- 2024年医美行业社媒平台人群趋势洞察报告-医美行业观察星秀传媒
- 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