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145-2012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_第1页
DBJT 13-145-2012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_第2页
DBJT 13-145-2012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_第3页
DBJT 13-145-2012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_第4页
DBJT 13-145-2012 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inspecticompressivestrengthbypomethodDBJ/T13-145-2012J11958-2012批准部门: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福州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的通知闽建科[2012]1号各设区市建设局(建委)、厦门市市政园林局、泉州市市政公用局、平潭综合实验区交通与建设局: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经审查,批准为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为DBJ/T13-145-2012,自2012年2月1日起执程中,有什么问题和意见请函告省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该标准由省厅负责管理。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O一二年一月一日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你厅《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文件管理规程>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1]180号)、《关于报送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备案的函》(闽建科函[2012]1号)收悉。经研究,同意该两项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备案,其备《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文件管理规程》J10352-2012《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11958-2012该两项标准的备案公告,将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二日根据《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10年第二批建设科学技术计划的通知》(闽建科[2010]173号)的要求,编制组在广泛深入调查和试验研究,根据我省混凝土的科研、生产与施工现状,通过大量的实验,参考国内外有关技术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规程。本规程规定了后锚固法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后锚固法试验装置的性能要求,后锚固法检测技术及混凝土强度推定等。本标准由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执行过程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建筑节能与科技处。(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本规程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中路162号;邮政编码:350025)本规程参编单位:福州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泉州市丰泽区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福州国泰混凝土有限公司中泰(福建)混凝土发展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林建京张奋强刘祥民薛宗明本规程主要审查人:童寿兴黄可明王锭一练钢黄海涛王绍林高卫国 3后锚固法试验装置 3.3钻孔机 3.4锚固胶 3.5定位圆盘 4检测技术 4.3清孔与锚固 4.4拔出试验 5.1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5.2钻芯修正 5.3单个检测 5.4抽样检测 附录A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 本规程用词说明 CONTENTS 3DeviceofPost-installedAdhesiveAnchorageMethod 3.2PulloutMachine 3.4AnchorageAdhesive 3.5PositioningPlate 4TestingTechnology 4.1GeneralRequirements 4.2DrillingHole 4.3CleaningHoleandAnchorage 5.1ConversionStrengthofTestPoint AppendixAConversionStrengthofTestPoint AppendixBGrubsExaminationforCorrectionvaluesbydrillingcore 22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pecification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为规范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以下简称混凝土强度)技术,提高我省后锚固法检测精度,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采用后锚固法检测和推定福建地区建筑工程中强度范围(10~85)MPa的混凝土强度。1.0.3对新建工程,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执行。当需要推定在建或既有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可作为评价混1.0.4当混凝土表层与内部的质量有明显差异时,应将表层混凝土1.0.5采用后锚固法进行检测的人员均应通过专项培训并考核合1.0.6采用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遵守有关安全环保规定及其他有关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22.1.1后锚固法post-installedadhesiveanchoragemethod剂固化后进行拔出试验,根据拔出力来推定该结构或构件混凝土强度的方法。2.1.2混凝土结构concretestructure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2.1.3构件member按照检测要求确定的各层轴线与轴线间的梁、板、柱、墙等混凝土结构单元或按照同一成型工艺制作的一个预制混凝土结构单体。按本规程要求布置在结构构件上进行后锚固法测试的位置。2.1.5检验批inspectionlot一致且龄期相近,由一定数量的同类构件组成的检测对象。2.1.6抽样检测samplinginspection的检测方法。2.1.7混凝土强度换算值conversionvalueofconcretestrength通过测强曲线计算得到的现龄期混凝土强度值。相当于被测结构3或构件测试部位在所处条件及龄期下,边长为150mm立方体试块的抗压强度值。2.1.6混凝土强度推定值estimatedvalueofconcretestrength相当于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总体分布中保证率不低于95%的抗压强度值。fcor,mfcuefcuihefhmnSrt△反力支撑圆环内径;反力支撑圆环外径;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的平均值;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构件第i个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锚固深度;反力支撑圆环高度;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参与统计计算的试样或测点总数;拔出力;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反力支撑圆环上壁厚度;修正量。43.1.1后锚固法试验装置由拔出仪、锚固件、钻孔机、定位圆盘及3.1.2后锚固法试验装置必须具有产品合格证,拔出仪应经过法定计量机构的校准,其力学指标应符合本规程3.2.2的规定。3.1.3后锚固拔出试验装置的反力支承圆环内径应为120mm,外径为±0.1mm;锚固深度应为(30±0.5)mm,锚固件(图3.1.3)尺寸允许误差应为±0.1mm。反力支承圆环和锚固件应采用屈服强度不小于355MPa的金属材料制作。图3.1.3后锚固拔出试验装置示意图51—锚固件;2—锚固胶;3—橡胶套;4—定位圆盘;5—拉杆;6—反力支承圆环;7—拔出仪d₁—反力支撑圆环内径;d₂—反力支撑圆环外径;h—反力支撑圆环高度;t—反力支承圆环上壁厚度;h—锚固深度1预计最大拔出力值应在额定最大拔出力的(20~80)%范围以2工作行程不应小于6mm;3允许示值误差应为仪器额定最大拔出力的±2%;6心钻宜有水冷却装置。表3.4.1锚固胶性能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抗拉强度(MPa)受拉弹性模量(MPa)伸长率(%)抗压强度(MPa)GB/T2567钢-钢拉伸剪切强度(MPa)GB/T2567定锚固深度。7图3.5.2后锚固法定位圆盘安装示意图1—锚固件;2—定位圆盘;3—圆盘注胶孔;4—圆盘排气孔;5—持压漏斗;6—橡胶套81工程名称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名称;2被测构件名称、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及施工图纸;3粗骨料品种、最大粒径、水泥安定性;4混凝土浇筑和养护情况及混凝土的龄期;6检测原因。1单个检测:适用于单个构件的检测,其检测结果不得扩大到未检测的构件或结构部位。2抽样检测:同一检验批构件总数不应少于9个,否则,应按单个检测。4.1.3抽样检测时,应进行随机抽样,当同一检验批构件总数少于26个时,抽样构件最小数量不应少于5个,当同一检验批构件总数不少于26个时,抽样构件最小数量应符合表4.1.3的规定。9同一检验批构件总数91~150抽测构件最小数量8同一检验批构件总数281~500501~12003201~10000抽测构件最小数量4.1.4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每一构件应均匀布置3个测点,最大拔出力或最小拔出力与中间值之差大于中间值的15%时,应在最小拔出力测点附近再加测2个测点;3测点距构件端部或施工缝边缘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m,且不宜大于500mm;4相邻两测点的间距不应小于300mm,测点距构件边缘不应小5测点应避开接缝、蜂窝、麻面部位,且应确保后锚固法破坏4.2.1在钻孔过程中,钻头应始终与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4.2.2成孔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1钻孔直径应为(27±1)mm;2钻孔深度应为(45±5)mm。4.3.1钻孔完毕后,应除净孔内粉尘。注胶时,应保持孔壁清洁、4.3.2应将定位圆盘与锚固件连接后注射锚固胶。待锚固胶完全固4.4拔出试验4.4.1拔出试验过程中,施加拔出力应连续、均匀,其速度应控制在(0.5~1.0)kN/s。4.4.2施加拔出力至拔出仪测力装置读数不再增加为止,记录极限拔出力值,精确至0.1kN。4.4.3后锚固法试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试验装置脱落。4.4.4当后锚固法试验出现下列异常情况之一时,应作详细记录,并将该值舍去,在其附近补测一个测点。1后锚固法破坏体呈非完整锥体破坏状态;2后锚固法破坏体的锥体破坏面上,有显著影响检测精度的钢筋、缺陷或异物;效修补。5混凝土强度推定fcu.;=1.8259P;+5.6419(5.1.1)1符合普通混凝土用材料,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40mm;4自然养护14d或蒸汽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缘最小距离不宜大于100mm,且不宜小于50mm。2宜采用公称直径为100mm,高径比为1:1的标准芯样试件,为1:1,芯样试件的数量应适当增加。3标准芯样试件数量不宜少于6个,小直径芯样试件数量不宜少于9个。4抽样检测时,符合同一检验批的被检测构件应采用同一修正量。5.2.2钻芯法修正应采用修正量法。修正后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式中fcu,io修正前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fcu;修正后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修正量,精确至0.1MPa;fcor.m——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的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fu,m——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后锚固法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MPa),精确至0.1MPa;fcor;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MPa),精确至0.1MPa;fcu,j与钻芯部位相应的后锚固法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n芯样数量。5.2.3计算修正量时,可将每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与其对应的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进行一一比较,必要时,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的要求对其中的离群值进行检验、舍弃,具体方法可参照附录B。1当构件3个拔出力中的最大和最小值与中间值之差均小于中间值的15%时,应取最小值作为该构件拔出力计算值;2当按本规程第4.1.3条第1款加测时,加测的2个拔出力应和最小拔出力一起取平均值,再与前一次的拔出力中间值比较,取较小值作为该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5.3.2根据单个构件的拔出力计算值,应按本规程5.1.1条计算其强度换算值,钻芯修正时应按5.2的要求计算修正后的强度换算值,应将此强度换算值作为单个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当混凝土强度推定值<10.0MPa或>85.0MPa时,宜进一步核查检测数据,并应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说明,必要的情况下采用其它检测手段进行检测。5.4抽样检测5.4.1抽样检测时,应按本规程5.1.1条计算每个测点混凝土强度换5.4.2检验批混凝土的强度换算值的平均值、标准差应按下列公式m第i个测点(或经修正后的)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0.1MPa;S——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标准差(MPa),精确至n测点数。5.4.3检验批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应按下式计算:fu,e=m-1.645s式中fu,e——检验批混凝土强度推定值(MPa),精确至0.1MPa。5.4.4由钻芯修正方法确定检验批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时,应采用修正后的样本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按本规程第5.4.3条规定的方法确定。5.4.5抽样检测时,检验批混凝土强度标准差限值应控制在表5.4.5的范围内,否则,应按本规程第5.4.6条的要求进行处理。强度平均值m(MPa)25≤m≤6060<m≤85强度标准差最大限值(MPa)4.55.4.6当不能满足本规程第5.4.5条要求时,应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采取下列措施,并在检测报告中注明:1分析施工条件及检测结果,重新划分检验批。2当采取上述措施仍不能满足要求或没有条件采取上述措施时,宜按本规程第5.3节提供单个检测的结果。附录A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表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拔出力值强度换算值40.640.841.041.241.441.641.842.042.242.442.642.843.043.240.043.440.2一一40.4一一说明:本表数据系根据本规程式5.1.1计算得到,未列数据可采用内插法计算,不得外推。附录B后锚固法钻芯修正偏差量格拉布斯检验法5.1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存在疑问时,可依据《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采用格拉布斯准则进行检验。B.0.2首先按下式计算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及其对应的测点δ₁=fcor;-fcu.(B.0.2)式中fcori第i个芯样试件混凝土抗压强度值(MPa),精确至0.1MPa;fcu;对应第i个芯样试件的后锚固法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MPa),精确至0.1MPa。δn-1、δn,按下式计算偏差量的平均值、标准差:式中:△——偏差量平均值;(B.0.3-1)(B.0.3-2)22SA——偏差量标准差。B.0.4计算统计量:G,'区△-δ)/sA(B.0.4-2)δn——偏差量最大值;δ1——偏差量最小值;B.0.5取检出水平α为5%,剔除水平α'为1%,按照双侧检验,检出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₀.975,剔除水平对应临界值为G₀.995。G₀.975、G₀.995为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按照芯样数量由查表B.0.5可得。为高度离群值,可考虑剔除;若Gn'>Gn,且Gn'>G₀.995,则判断δ1为高度离群值,可考虑剔23表B.0.5格拉布斯检验临界值表试样数量Go.975G₀.995试样数量G₀.975G₀.995试样数量G₀.975G₀.99542.7092.99152.73362.75872.0202.1392.78182.1262.2742.80292.2152.3872.8222.2902.4822.8412.3552.5642.8592.4122.6362.8762.4622.6992.8932.5072.7552.9082.5492.8062.9242.5852.8522.9382.6202.8942.9522.6512.9322.9652.6812.9682.979(说明:本表来自《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4883,对于试样数量大于51的情况可查阅GB/T4883。)24B.0.6若检出离群值,应分析离群值出现的原因,判断其是否舍弃,对于舍弃的数据,宜在其附近补充钻取芯样,然后采用相同的检出水平、剔除水平,按照上述方法对剩余的偏差量继续进行检验,直至不条的规定,否则应补充抽取芯样并可再次进行检验、剔除直至无值。本规程用词说明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2条文中指定应按其它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应符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1.《树脂浇铸体性能试验方法》GB/T25672.《数据的统计处理和解释正态样本离群值的判断和处理》GB/T3.《塑料环氧树脂黏度测定方法》GB/T223144.《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DBJ/T13-145-2012制订说明 (DBJ/T13-145-2012),经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年1月1日以闽建科[2012]1号批准发布,并于2012年1月12日经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以建标标备[2012]2号文同意备案,备案号为便于检测、科研及相关人员在使用本规程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标准编制组按章、节、条的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供使用者参考。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本标准条文说明有不妥之处,请将意见函寄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检测研究所(地址:福州市鼓楼区杨桥中路162号)。 35 3后锚固试验装置 3.2拔出仪 3.3钻孔机 3.4锚固胶 3.5定位圆盘 4检测技术 4.3清孔与锚固 4.4拔出试验 5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5.1测点混凝土强度换算值 5.2钻芯修正 5.3单个检测 5.4抽样检测 1.0.1随着建设部标准《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08-2010的颁布实施,表明后锚固法作为一种新的微破损方法,具有检测精度高、对结构损伤小、操作简单便捷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为规范使用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的方法,提高该方法在我省的检测精度,提高我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水平,制定本规程。1.0.2本条所指的混凝土是干密度为(2000~2800)kg/m³、采用普通成型工艺生产制造的水泥混凝土,其强度范围为(10~85)MPa。1.0.3本规程的混凝土检测方法适用于新建工程非正常验收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和既有建筑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在正常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的检验与评定应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及《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50107执行。但是,在下列情况时,可按本规程进行检测及推定混凝土强度,并作为评价混凝土质量的依据:1混凝土试块与结构的混凝土质量不一致或对试块检验结果有怀2供试验用的混凝土试块数量不足时;3混凝土试块检验结果不予评定或无法评定时;4待改建或扩建的旧结构物需要推定其混凝土强度时;5其他需要检测、推定混凝土强度的情况。1.0.4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是通过测定混凝土表层30mm范围内后锚固法破坏体的拔出力,根据拔出力推定构件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因此采用后锚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时,要求被检测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一致。当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时,应根据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后方可进行检测。例如,遭受冻害、化学腐蚀、火灾及高温等损伤属于表层范围内时,应将受损伤混凝土清除干净后进行检1.0.5后锚固法是专业性较强的检测工作,检测人员应经培训合格后方可掌握。2.1.5由于混凝土原材料的含水率等状态在不断变化,其施工配合比也应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并且不同盘配制的混凝土,其原材料的称量存在微小的差别,养护条件随着构件所处的部位不同也有细微差别,因此其原材料、配合比和养护条件只能达到基本一致。d₁、d₂:d表示直径,用下标区分反力支撑圆环内外径。fcor;、for.m:f表示混凝土强度,其下标cor表示混凝土芯样,i表fcu.e、fcu,;:f表示混凝土强度,其下标cu表示混凝土立方体试块,e表示推定值,上标c表示换算值,i的意义同前。hef、h:h表示深度,下标ef表示锚固件,r表示反力支承圆环。fcn:常用于表示一批样本的数量。P;:P表示拔出力,下标i的意义同前。s:s表示标准差,下标意义同前。t:t表示厚度。△:△表示偏差量、修正量,f表示强度。3.1.1~3.1.3基本采用JGJ/T208-2010相关条文,对其中拔出仪的计量校准规定作了适当修改,因为对拔出力的计量校准结果合格与否主3.2.1~3.2.3等同采用JGJ/T208-2010相关条文。3.4.1等同采用JGJ/T208-2010相关条文。3.5定位圆盘4.1.1现场工程检测之前,应进行必要的资料准备,尽可能的全面了解有关原始记录和资料,为正确选择检测方案和推定混凝土强度打下对于水泥的安定性,若安定性不合格,则不能采用后锚固法检测。因为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会造成混凝土硬化以后,内部的游离氧化钙、氧化镁、三氧化硫等二次水化、体积膨胀,造成混凝土开裂,强度下降,危害结构安全。但水泥安定性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影响不显著,并且无法通过后锚固法检测出来。为了结构安全,在进行后锚固法检测时,宜了解水泥的安定性。4.1.2单个检测用于单个板、柱、梁、墙、基础等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检测,单个构件可按《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144或《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划分。某些大型结构如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可按施工顺序划分为若干个检测区域,每个检测区域作为一个独立构件,根据检测区域数量,可选择单个检测,也可选择抽样检测。4.1.3依据《计数抽样检验程序第1部分:按接收质量限(AQL)检索的逐批检验抽样计划》GB/T2828.1-2003,规定抽样检测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检测过程中,以构件总数作为检验批的容量,随机抽测构件最小数量应满足表4.1.3中的要求;也可在大型构件上布置若干个检测区域,以检测区域总数作为检验批的容量。4.1.4检测时应注意:1后锚固法试验给构件测点部位造成局部损伤,所以在单个构件上不宜布置较多的测点。按单个检测时,在一个构件上先布置3个测点,然后根据3个测点拔出力的离散程度决定是否增加测点,当最大拔出力或最小拔出力与中间值之差不大于中间值的15%时则可认为离散不大,不满足该条件则认为离散较大,应加测2个测点。加测的2个测点应在最小拔出力测点附近,该2个测点反力支承圆环外边缘与最小拔出力测点的破坏面边缘最小距离不宜超过300mm。2编制组试验分析表明:混凝土浇筑底面的数据离散性较大,不应布置测点。侧面和顶面可布置测点,测强曲线是建立在混凝土试件浇筑成型侧面的基础上,因此规定优先检测混凝土浇筑侧面。检测面应平整,反力支承圆环面应与混凝土面完全接触。当检测面不平整时,反力支承边界约束条件不能保证。因此检测面应平整,如平整度较差时应进行磨平处理。3由于拔出力的数值受混凝土中钢筋影响较大,为确保破坏体破坏面无外露钢筋,需要采用钢筋探测仪进行钢筋定位后,在钢筋影响较小的部位布置测点。4.1.5在构件上标记测点的目的是:便于观察和分析不同构件、不同部位混凝土质量状况;查找最小拔出力测点部位,以便在其附近增加测点;当试验出现异常时便于分析其原因。4.2钻孔4.2.1钻孔垂直度偏差直接影响锚固件的安装质量。因此,在钻孔过程中,钻头应始终与混凝土表面保持垂直。4.2.2为锚固可靠及保证检测精度,本条规定了成孔尺寸要求。4.3清孔与锚固4.3.1孔壁残留的粉尘与水分会降低胶粘剂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效果。采用薄壁空心钻时,由于需要采用冷却水,钻孔后可采用电吹风等工具进行干燥处理。为保证检测精度,应保证清孔的质量,避免出现异常破坏。4.3.2锚固胶完全固化后方可进行拉拔试验,由于锚固胶种类不同,其完全固化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应依据锚固胶产品的说明书以及锚固胶的外观状况判断其是否完全固化。4.4拔出试验4.4.1施加拔出力的速度对后锚固法破坏体的拔出力有影响,如果速度快,将导致拔出力偏高;如果速度慢,将导致拔出力偏低。为避免这一影响,实际操作时施加拔出力的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