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件-郑伯克段于鄢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B/0E/wKhkGWeAuCGACLAvAANXCWwtTV0410.jpg)
![古代汉语课件-郑伯克段于鄢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B/0E/wKhkGWeAuCGACLAvAANXCWwtTV04102.jpg)
![古代汉语课件-郑伯克段于鄢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B/0E/wKhkGWeAuCGACLAvAANXCWwtTV04103.jpg)
![古代汉语课件-郑伯克段于鄢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B/0E/wKhkGWeAuCGACLAvAANXCWwtTV04104.jpg)
![古代汉语课件-郑伯克段于鄢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8/1B/0E/wKhkGWeAuCGACLAvAANXCWwtTV041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左传》简介1.书名:《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2.作者:《左传》作者各说不一。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班固、刘歆也同意此观点。关于左丘明,《论语•公冶长》里记载有孔子谈到左丘明的话:“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此人还存在许多争论,例如他的名字、他的时代。不管怎样,都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表明他就是《左传》的作者。但一般还是认为作者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后来经过许多人增益。《左传》简介3.性质:《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记事的史书。我国史书有三种体例:一是编年体,即按年月日顺序编写史书的体裁。我国古代记载史事,从《竹书纪年》《春秋》《左传》,到后来的《汉书》《后汉书》、历朝起居注、实录等与《资治通鉴》均为这种体裁。二是纪传体,它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司马迁的《史记》。三是纪事本末体,它以历史事件为主写史,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顺序编写,可补编年、纪传体之不足。《左传》简介3.性质: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春秋》是鲁国一部大事年表性质的历史书。据说是孔子所编,汉代尊为“经”。“传(zhuàn)”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也就是阐明经义。后来为《春秋》作“传”的有三家:齐人公羊高《公羊传》;鲁人谷梁赤《谷梁传》及鲁国左丘明的《左传》。在西晋之前,《春秋》和《左传》是分别单独流传的,到西晋时杜预为《左传》作注,才把经、传合编到一起。《左传》简介4.内容:《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迄年比《春秋》晚28年。《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书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灭亡)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一定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5.特色:《左传》尤长于记述战争。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战前策划,交锋过程,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精炼、严密而有力。对后世的《战国策》《史记》《三国演义》等都有重要影响,
《左传》又善于刻画人物,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笔下人物不论正反皆具特色。如虚伪诡诈的秦穆公,忍辱负重的晋文公,假仁假义的宋襄公,用人不疑的齐桓公,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书中还善于描写外交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左传》简介6.史学价值:《左传》是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从而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学价值。《左传》简介7.注本:
《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诂》,清洪亮吉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清刘文淇等撰。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撰。《左传》简介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1.伯:爵位。春秋时有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2.郑武公:姬姓,名掘突,桓公之子。桓公名友,为周宣王庶弟。《史记•郑世家》:“郑桓公友者,周厉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郑。”郑庄公:姬姓,名寤生,郑武公之子,郑国第三任国君,多次打败诸侯联军,使郑国空前强盛,连当时的大国齐国也跟着郑国东征西讨,因此被称为“春秋小霸”。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2.“武”“庄”: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一般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有些往往是虚伪不符合事实的。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谥号是固定的一些字,这些字被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谥号大致可分为三类: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2.(1)表扬的,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叡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2)批评的,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2.(3)同情的:如: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慈仁短折曰怀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用两三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齐桓公、秦穆公、魏安釐王、赵孝成王、贞惠文子。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如:宣成侯(霍光)、忠武侯(诸葛亮)、文忠公(欧阳修)、武穆王(岳飞)。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2.此外,还有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如东汉时陈寔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谥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叙述死者生前事迹,表示哀悼,后来成为一种哀祭的文体),谥为靖节徵士等。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3.武姜:“武”,表示丈夫的谥号为“武”,“姜”表示母家姓姜。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联系。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3.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如:齐姜晋姬秦赢陈妫guī
(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3.(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封邑名,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或本人的谥号,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公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4.先秦语言中分数的几种表示法:(1)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兵,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2)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元年》)郑伯克段于鄢一、常识4.先秦语言中分数的几种表示法:(3)分母—之—分子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元年》)(4)分母—分子借弟令毋断,而成死者固十六七。(《史记•陈涉世家》)(5)分母—分—之—分子将不胜其岔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孙子兵法•谋攻》)二、课文串讲郑伯克段于鄢郑伯克段于鄢
克:战胜。于:介词,在。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gōng叔段。庄公寤生,
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初:开初。《左传》里在讲某一事件时,如果需要从多少年以前的事讲起,就写“初”。郑伯克段于鄢发生在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但原因要追溯到到庄公母亲嫁来郑国之初(前761年),离克段39年。郑武公在武公十年时娶武姜,十四年生郑伯(庄公),十七年生段,所以庄公35岁,段32岁。娶:娶妻;于:介词,从。申:申国,姜姓。寤:本义睡醒,此通“啎”,倒着。
惊,使…惊,使动用法。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后面省略宾语“之”。遂:副词,就;恶:讨厌、憎恨。亟:屡次;请:请求,承前省略直接宾语;于:介词,向。弗:不;许:答应。及庄公即位,及,会意字。甲骨文像手从后面抓住人之状。《说文·又部》:“及,逮也。从又(手),从人。”本义为赶上抓住,追上。引申为等到、到了……时候。即,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皀(bī,盛满食物的器具),从卩
(jié,跪坐的人),会人正在就食吃饭之意,卩也兼表声。《说文·皀部》:“即,即食也。从皀,卩
声。”本义为就食,正在吃饭。这里引申为登上。这句是表时间的状语。为之请制。主语“姜氏”省略。为,介词,替。请,请求。制,又名虎牢,在今河南省巩县东。原属东虢国的领地,被郑吞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判断句。岩,形声兼会意字。《说文·山部》:“巖,岸也。从山,嚴声。”后来简化作岩,成了从山从石会意。本义为险峻的山崖。引申为险要;邑,会意字。甲骨文从口(区域范围),从卪(卩,跪坐之人),会人居住的地方之意。《说文·邑部》:“邑,国也。从口。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本义为人聚居的地方。此处引申为城邑。焉,象形字。篆文象头上有毛角的鸟形。《说文·鸟部》:“焉,焉鸟,黄色,出于江淮。象形。”本义为一种黄色的鸟。后为借义所专用,遂失去本义。这里用作兼词,相当于于是,兼介词和指示代词。佗同“他”,异体字。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形式,唯……是,是一种凝固格式,表强调,也是宾语前置标志。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主语姜氏、庄公、人们省略。双宾语。大,通“太”。第一段译文
当初,郑武公从申国娶了妻子,名字叫武姜。生了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难产,使姜氏受惊,所以取名叫“寤生”,从此就嫌恶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答应。等到庄公当了国君后,姜氏替共叔段请求制这个地方。庄公说:’‘制这个地方,是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的地方一定听从您。”姜氏请求京地,庄公便让共叔段住在那里,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都,形声字。金文从邑,者声。《说文·邑部》:“都,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从邑,者声。”本义为有先君宗庙的城邑。这里指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会意兼形声字。《说文·土部》:“城,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为城墙,此处用本义。雉,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隹(鸟),从矢,会用箭射取野鸡之意,矢也兼表声。《说文·隹部》:“雉,有十四种:卢诸雉、乔雉……从隹,矢声。”本义为雉科部分鸟的通称,形状像鸡。此处借为量词,长一丈高一丈为堵,三堵为一雉。国,《说文·口部》:國,邦也。从口,从或。本义为邦国,古代王侯的封地,指以一座城邑为中心的及其周围的地区。此处用本义。判断句。制,制度。国,这里指国都;参国之一,参同三,用为动词,指将国都三等分,参国之一,就是指三分国有其一,也就是国都的三分之一;五之一,五分之一;九之一,九分之一。度,形声字。篆文从又(手),表示伸张两臂量的长短,庶省声。《说文·又部》:“度,法制也。从又,庶省声。”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伸张两臂量的长短。这里是引申义法度,且名用作动,合法度。制,先王的制度。堪,形声字。《说文·土部》:“堪,地突也。从土,甚声。”本义为地面突起的地方。这里是引申义:经得起,受得住。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作状语。辟,会意字。甲骨文从卩(跪人),从辛(刑刀),会对人施加刑罚之意。《说文·辟部》:“辟,法也。从卩,从辛。”本义为行刑,惩罚,又特指施加死刑,这里借来表示躲避、避开之意,与后起的“避”为古今字。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厌,形声字。金文“猒”意为满足,篆文另加义符厂(hàn,山崖),从猒声,表示山崖崩毁,有所覆压。《说文·厂部》:“厭,笮
(zé,压迫)也。从厂,猒声。”本义为覆压,是“压”的本字。后来借用作“猒”,遂有饱足、满足之意。此处为“满足”义。此句为宾语前置句,之,代词,复指提前的宾语“厌”。为之所,是双宾句句,之是间接宾语,所是直接宾语。为,是一个比较虚的动词,具体意义要具体分析,此处为安排之意。所,形声字,金文和篆文从斤(斧子),户声。《说文·斤部》:“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本义为砍伐木头的声音,后借以表示地方、处所。。无,通“毋”,副词,不要;滋蔓:滋长蔓延。图:图谋、谋划。犹,尚且,还;宠:尊,处于尊荣地位。乎,呢。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毙,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犬,从敝(破败),会犬倒仆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獘,异体作斃,从死从敝会意,敝也兼表声;如今简化作毙,改为比声,是獘的换旁分化字。现在一般用毙。《说文·犬部》:“獘,顿仆也。从犬,敝声。斃,獘或从死。”本义为仆倒,倒下。此处用本义。子,您,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姑,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女,从古,用前代妇女会婆母之意,古也兼表声。《说文·女部》:“姑,夫母也。从女,古声。”本义为丈夫的母亲,如今称婆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姑从古,有前后相藉之义,故又用作副词,表示时间短暂,相当于暂且、将就。此处即为暂且、姑且义。第二段译文
祭仲说:“封邑的城墙超过百雉,就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大城邑的城墙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规模不符合法度,不是先王的制度。您将要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不如早点给太叔安排个地方,不要使他滋长蔓延,一旦蔓延就难以图谋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何况是您地位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然会自己倒下去,您姑且等着它吧。”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会意字。甲骨文从皀(bī盛满食物的器具),从旡(jì,人吃饱饭后扭头张口打嗝),会吃完饭之意。《说文·皀部》:“既,小食也。从皀,旡声。”解说不确。本义当为吃完饭。既而,由动词“既”和连词“而”构成,表示在前一个动作后又发生了下边的动作,义为过后又,后凝固为副词,作状语,表示时间,相当于”不久”。鄙,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本作啚(bǐ
),上从口(表示范围),下从亩(粮仓),会郊野收藏谷物之处之义。金文大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啚。由于“啚”作了偏旁,其义便另加义符邑(右阝)写作“鄙”来表示,成从邑从啚会意,啚也兼表声。是啚的加旁分化字。《说文·邑部》:“鄙,五酂(一百家)为鄙。从邑,啚声。”释为行政区划名,是引申义。本义当为边邑。贰,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鼎,从弍,会二鼎相匹配之意,弍也兼表声。由于古文字中鼎与貝形近,篆文遂将鼎讹为貝。隶变后楷书写作贰。如今简化作贰。《说文·贝部》:“贰,副也,益也。从貝,弍声。弍,古文二。”析形是就篆文所作的解说,所释为引申义。本义为相比并,相匹配。此处引申为不专一、有异心、两属,即既臣属于郑庄公,又臣属于共叔段。于,介词,到。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若之何,“若……何”是一种固定格式,意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若之何”即“把它怎么办?”与,会意字。金文最初当是两手相拉形,表示握手结交,后另加舁
(yú,众人四手共举)和口(表结好),用手拉口说以强调握手结交之意。篆文省去一口。隶变后楷书写作與,如今规范化用与。《说文·舁部》:“與,党與也。从舁,从与。”本义为党与,即徒众。此为动词引申义给予。请,形声字。金文和篆文皆从言,青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請。如今简化作请。《说文·言部》:“請,谒也。从言,青声。”本义为谒见有所禀告,求告。引申指(1)求对方做某事(请京),(2)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这里前一个是(2)义,后一个是(1)义。事,会意字。在甲骨文中事是手持一猎叉从事打猎之状,古代狩猎是大事,故以此会做事之意。《说文·史部》:“事,职也。从史,之省声。”析形不确,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从事打猎。此处为引申义侍奉。无,通“毋”,表禁止的副词,不要;生,使动用法,使……产生。心,想法。公曰:“无庸,将自及。”庸,会意字。甲骨文从用(使用),从庚(乐器),借使用乐器大钟会使用之意。《说文·用部》:“庸,用也。从用,从庚。”本义为用,此处用本义,无庸,即不用,用不着。及,本义“赶上”。第三段译文不久太叔命令西部北部两个边邑在臣属于庄公的同时也臣属于自己。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您将怎么办?如果想把郑国送给太叔,臣请求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给,就请求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自己赶上灾祸。”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
收,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攴(手持刑杖)从丩(表纠结),会拘捕犯人之意,丩也兼表声。《说文·攴部》:“收,捕也。从攴,丩声。”本义为逮捕,拘押。这里是引申义取得、占取。贰,名词,指以前两属的西鄙、北鄙。至,到。
厚,会意兼形声字。甲骨文从厂(hàn,山岩)从㫗(hòu,酒味醇厚)会意,㫗也兼表声。《说文·㫗部》:“厚,山陵之厚也。从㫗,从厂。垕,古文厚,从后、土。”本义为山陵高厚,即山陵庞然高大。引申指(各种事物的)数量、质量、重量的多、重、大。这里指土地扩大。公曰:“不义不暱nì,厚将崩。”
不义不暱,
如果行不义之事就会使人民不亲近。暱同“昵”。昵,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日从尼(亲近)会意,尼也兼表声。异体作暱,改为匿声。如今规范化,以昵为正体。《说文·日部》:“暱,日近也。从日,匿声。昵,暱或从尼。”本义为日益亲近。此处用本义。崩,《说文·山部》:“崩,山坏也。从山,朋声。”本义为山迸裂倒塌,这里指引申义崩溃、垮台。此句为条件复句,两分句也是紧缩条件复句。第四段译文太叔又收取两属的边邑为自己所有,一直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土地扩大将会得到民心。”庄公说:“做不义的事就不能笼住民心,土地扩大了也将垮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完,《说文·宀部》:“完,全也。从宀(mián),元声。”本义为房屋完好无缺损,完全。引申为坚固、使坚固,这里指修城墙。聚,会意兼形声字,篆文从乑(yín,众),从取,会召集民众会聚一起之意,取也兼表声。《说文·乑部》:“聚,会也。从乑,取声。”本义为聚集人,这里用引申义,指聚集粮食。缮,形声字,《说文·糸部》:“繕,补也。从糸(mì
),善声。”本义为修补,修理。这里用本义。甲,铠甲。兵,会意字。甲骨文从斤(斧),从两手,会两手举斧之意,表示拿的是武器。《说文·廾部》:“兵,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之貌。”本义为武器。此处用本义。具,会意字。甲骨文从廾(双手),从鼎(食具),会两手举鼎供设酒食之意。金文鼎讹为貝。篆文整齐化,鼎又省为目。隶变后楷书写作具。《说文·廾部》:“具,共置也。从廾,从貝省。古以贝为货。”析形不确。本义为供设酒食,此处是引申义准备。卒乘(shèng),战士,卒,步兵,乘,车兵。袭,《说文·衣部》:“襲,左衽袍。从衣,龖((dá)省声。”本义为死者穿的衣襟在左边的内衣,引申为穿衣、衣上加衣、重叠、重复、承袭等义,再引申为乘人不备而加兵,偷袭。此处为”偷袭“义。当时,敲着钟鼓去进攻对方叫伐,不用敲钟,部队轻装,不让对方知道叫袭,即偷袭。启,会意字。甲骨文象以手开门形,表示开门,这里指打开(城门),且是为动用法,为……打开(城门)。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期,段袭郑的日期。
帅,通“率”。先秦率领的率常写成帅。车二百乘,乘,指车队组织的单位。春秋时都是车战,兵车一乘有甲士(带盔甲的兵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600人,步卒14400人。以,相当于连词“而”。伐,大张旗鼓地正式讨伐。于,介词,到。
诸,“诸”是从“者”分化出的一个形声字,西周金文中“者侯”即“诸侯”,“者”“诸”义也相通。《说文·言部》:“諸,辩(词)也。从言,者声。”本义为用以区别人、物、事、时的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辅助性代词”。这里是“之于”的合音词。
五月辛丑,古人以干支纪日,五月辛丑,即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出奔,指逃到外国避难。奔,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前倾甩手快跑的人形,下边是三止(脚),用脚印连连,会快跑之意。篆文变为从夭,从卉。《说文·夭部》:“奔,走也。从夭,賁省声。”析形不确。本义为疾走,快跑。
这里用引申义逃跑。第五段译文太叔修葺城墙聚集百姓,修造铠甲兵器,准备步兵和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国都。武姜将为他打开城门。庄公听到共叔段袭击郑国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兵车去讨伐京邑。京邑人民背叛了太叔段。段逃到鄢地。庄公到鄢讨伐他。五月辛丑这天,太叔逃亡到共避难。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旣而悔之。寘:形声字。从宀,真声。本义是放置、安放。这里有放逐的意思。于,介词,到。而,连词,表示进一步,进而。誓,形声字,从言,折声。《说文》:“誓,约束也。”本义是告诫将士的言辞,后引申为发誓、誓言。此指向姜氏发誓。黄泉,地下泉水,黄色,这里指地下,死后之地。这句话意思说不到死后不相见,即这辈子不见面了。无,通“毋”,表禁止的副词,不要。既而,不久。第六段译文庄公于是把姜氏安顿在城颖,并对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要相见。”不久又后悔这件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封人,管理边界的官吏。封,会意字。甲骨文下像土堆,上为树木,全字为植树于土上之形,即“丰”字,表示植树于土堆以为界。金文加“又”符,小篆木讹为之,又(手)改为寸(亦为手),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封。《说文·土部》:“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守其制度也。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析形不确,所释为引申义。本义当为堆土植树以为界。这里是引申义疆界。献,会意字。甲骨文从犬,从鬲(烹煮鼎器),会以犬牲献祭之意。金文另加虍(hū)声。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獻。俗简作献。如今规范化用献。《说文·犬部》:“獻,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从犬,鬳(yàn)声。”本义为奉祭神祖的犬牲,引申为“进献”,这里作名词,献上的东西。于,介词,对。赐,形声字。从貝,易声,本义指赏赐。商代文字假借“易”字来表示;西周文字因之,后又改借本义为“目疾视”的“睗”(音shì)字;春秋文字将“睗”所从之“目”改为“貝”,分化出“賜”字,为后世所本。《说文·贝部》:“賜,予也。从貝,易声。”本义为赏给,给予,即上位者给予下位者恩惠或财物等。这里是本义。此句为双宾语,“之”间接宾语,“食”直接宾语。舍,象形字。舍是建筑在台基上的高级房屋形。金文上象构木为屋之形,下象台基。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舍。《说文·亼部》:“舍,市居曰舍。从亼(jí)、屮(chè),口象筑也。”本义为客馆。用作动词引申为止宿、止息,再引申为停止、放弃。这里即为”放着“义,与“捨”为古今字。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羮。请以遗之。”
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尝,《说文·旨部》:“嘗,口味之也。从旨,尚声。”本义为辨别滋味,这里是引申义“吃”的意思。羮,小篆从羔,从美,会羊肉味道鲜美之意,本义为用肉调和五味做的有浓汁的食物。这里用本义。遗,会意兼形声字。金文从彳从貴(贝从筐中漏下)会意,貴也兼表声。篆文改彳为从辵(chuò
)。隶变后楷书写作遺。如今简化作遗。《说文·辵部》:“遺,亡也。从辵,貴声。”本义为(因为疏忽而)丢失,落(la)下。引申为遗失或遗漏的东西、遗弃、遗留等义,又因为送给别人,自己也就失去,故又引申指给与、赠送,此义读wèi。这里即是送给、留给的意思。繄(yī
),形声字,《说文·糸部》:“繄,戟衣也。从糸(mì
),殹(yì)声。一曰赤黑色缯。”本义为矛戟的外套。后借用作语气词,用在句首,表示范围,相当于唯、只有,这里即此义。敢问何谓也,敢:表敬副词,表自谦,意思是从地位上说不该这么问,有大胆,冒昧的意思。此句“问”的宾语是“何谓”,同时“何谓”又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谓”的宾语前置。语(yù):告诉。语之故,把缘故告诉他;告之悔,把心里后悔的事告诉了他。都是双宾语句。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患,形声字。从心,串声。本义为忧虑、担忧。《说文》:“患,忧也。”此为本义。焉,代词,代庄公所说的事。阙,《说文·门部》:“闕,门观也。从門,欮声。”本义为宫门外两边的楼台,宫城上的楼观。这里通“掘”,表示挖掘。隧,《玉篇·阜部》:“隧,墓道也。”本义为墓道。古代墓道,天子用隧道,上面覆土;诸侯以下用羡道,上面不覆土,即露在地面。这里的“隧”是名词用作动词,指挖掘隧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高精度磨削液H-1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餐饮连锁销售经理合同
- 养殖棚出租合同范本
- 代理记账返税合同范本
- 公司请律师合同范例
- 加盟店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工业污染源整治环境整治施工合同
- 凭证附件采购合同范本
- 冠名授权合同范本
- 临时混凝土采购合同范例
- 2 找春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件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443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处方点评知识培训
- 2025年新合同管理工作计划
- 2024年02月北京2024年中信银行北京分行社会招考(0223)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阅读简答题答题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