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技术推广方案TOC\o"1-2"\h\u26733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1186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 3109871.1.1绿色建筑的内涵 332103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214381.2.1发展现状 4133191.2.2发展趋势 417201第2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 4142892.1节能减排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474382.2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效果 5265422.2.1节能技术 535082.2.2减排技术 5274232.2.3绿色建材技术 5216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体系 683023.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 680293.1.1设计原则 6188563.1.2设计方法 621740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应用 6221153.2.1评价体系概述 6253833.2.2评价指标 6226693.2.3应用案例 730647第4章建筑节能技术 7258174.1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790904.1.1外墙保温技术 7254864.1.2屋面保温技术 7176054.1.3门窗保温技术 8155484.2建筑通风与采光技术 8171414.2.1自然通风技术 8253784.2.2采光技术 8129324.3高效能源设备与应用 869914.3.1高效空调设备 8266304.3.2高效照明设备 922464.3.3可再生能源利用 932075第5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964335.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 982865.1.1概述 9260055.1.2太阳能光伏发电 99225.1.3太阳能热水 995345.2地热能利用技术 10161695.2.1概述 10243455.2.2地源热泵技术 10142445.3风能利用技术 10165465.3.1概述 10314205.3.2建筑风力发电 10262095.3.3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 1018954第6章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1135716.1建筑节水技术 1134506.1.1节水型卫浴产品 1195556.1.2管道保温与防漏 11291626.1.3智能调控给水系统 1124156.2雨水收集与利用 11240566.2.1雨水收集系统 1157006.2.2雨水净化处理 11302326.2.3雨水利用设施设计 11320356.3中水处理与回用 11292796.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 11147906.3.2中水回用途径 12234676.3.3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121373第7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130747.1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 12242577.1.1分类收集技术 12239967.1.2破碎与筛分技术 12146937.1.3固废处理技术 12165297.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124867.2.1再生骨料制备技术 1247147.2.2再生混凝土制备技术 12195607.2.3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12247347.3循环经济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 131597.3.1建筑废弃物回收体系构建 13248657.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150297.3.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3180787.3.4技术创新与推广 1331531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推广 13118058.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 13223168.2环保型建筑材料 13151698.2.1生态混凝土 13170018.2.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13243618.2.3生物质材料 14196988.3节能型建筑材料 14264698.3.1保温材料 1473788.3.2高效节能玻璃 1475978.3.3节能门窗 1426986第9章建筑绿化与生态修复技术 14179769.1屋顶绿化技术 14120129.1.1概述 14312079.1.2技术要点 14169939.2墙体绿化技术 156699.2.1概述 15294689.2.2技术要点 15213699.3生态修复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 1532099.3.1概述 15173629.3.2技术要点 15255319.3.3案例分析 1511044第10章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政策与推广策略 161386510.1政策体系与扶持措施 161159910.1.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6292510.1.2政策扶持与激励 161685110.1.3政策监管与评价 16667410.2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市场推广策略 16561710.2.1市场需求引导 162859010.2.2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 161045910.2.3市场监管与公平竞争 162427710.3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 161493510.3.1深化产学研合作 16247810.3.2人才培养与交流 161011310.3.3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内涵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低碳减排、以人为本的原则,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方法,以降低建筑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影响,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建筑。1.1.1绿色建筑的内涵绿色建筑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保:绿色建筑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植被等因素,保护生态环境,降低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节能降耗:绿色建筑采用节能材料、设备和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3)低碳减排:绿色建筑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对气候变化的影响。(4)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关注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使用空间。(5)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绿色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1.2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趋势1.2.1发展现状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政策,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市场逐步扩大,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2.2发展趋势(1)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推动绿色建筑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2)绿色建筑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新型节能材料、设备和技术在绿色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3)绿色建筑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智能化、信息化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4)绿色建筑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升级。(5)绿色建筑国际合作不断加强,国内外绿色建筑标准逐步接轨,推动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与应用。第2章节能减排技术概述2.1节能减排技术的定义与分类节能减排技术是指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和减轻环境负荷的技术。在建筑行业中,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技术性质和作用,可以将节能减排技术分为以下几类:(1)节能技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主要包括建筑保温隔热技术、高效能源设备应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2)减排技术: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污染物治理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碳排放减少技术等。(3)绿色建材技术:采用环保型、低碳型建筑材料,降低建筑行业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主要包括绿色混凝土技术、绿色陶瓷技术、绿色玻璃技术等。2.2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与效果2.2.1节能技术(1)建筑保温隔热技术: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降低建筑物的热损失,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应用该技术可以有效减少供暖、空调等设备的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2)高效能源设备应用技术:采用高效能源设备,如高效空调、节能灯具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3)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例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技术,既环保又节能。2.2.2减排技术(1)污染物治理技术:采用先进的污染治理设备,如脱硫、脱硝、除尘设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回收、再生利用,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3)碳排放减少技术: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低碳技术,降低建筑行业的碳排放。如建筑节能设计、绿色施工等。2.2.3绿色建材技术(1)绿色混凝土技术:采用废弃混凝土、粉煤灰等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绿色混凝土,降低对天然资源的消耗。(2)绿色陶瓷技术: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生产环保型陶瓷产品。(3)绿色玻璃技术:采用低辐射镀膜玻璃、中空玻璃等节能型玻璃产品,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源消耗。通过以上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建筑行业在降低能源消耗、减轻环境负荷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些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实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3章绿色建筑设计与评价体系3.1绿色建筑设计原则与方法3.1.1设计原则绿色建筑设计遵循以下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节能降耗原则: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调系统及照明系统设计,降低建筑能源消耗。(3)环保原则:选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材料,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污染。(4)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建筑使用者的健康、舒适和满意度,提高室内外环境品质。3.1.2设计方法绿色建筑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规划:结合地形、气候、水资源等条件,进行建筑布局和形态设计,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2)被动式设计:利用自然采光、通风、遮阳等手段,降低建筑对能源的依赖。(3)绿色建筑技术:运用先进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绿色景观设计:注重室外景观的生态性、美观性和功能性,提高室外环境品质。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及其应用3.2.1评价体系概述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的工具。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和各类地方标准。3.2.2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以下指标:(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能源消耗、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2)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3)室外环境质量:评价建筑室外景观、生态保护、噪声控制等方面。(4)水资源利用:评价建筑节水、污水治理、雨水利用等方面。(5)材料与资源利用:评价建筑材料的环保功能、资源消耗等方面。(6)施工与管理:评价施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废弃物处理等方面。(7)运营与管理:评价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源管理、设施维护等方面。3.2.3应用案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我国建筑行业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北京市某绿色办公建筑、上海市某绿色住宅小区等。这些项目在评价过程中,针对各项指标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建筑的绿色功能,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第4章建筑节能技术4.1建筑保温隔热技术建筑保温隔热技术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手段,对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建筑保温隔热技术:4.1.1外墙保温技术外墙保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物热量的传递,提高外墙的热阻值。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膨胀聚苯板(EPS)保温系统;(2)挤塑聚苯板(XPS)保温系统;(3)岩棉板保温系统;(4)玻璃棉板保温系统。4.1.2屋面保温技术屋面保温技术对降低建筑能耗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倒置式屋面保温系统;(2)正置式屋面保温系统;(3)绿化屋面保温系统;(4)蓄水屋面保温系统。4.1.3门窗保温技术门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采用以下保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门窗能耗:(1)断桥铝合金门窗;(2)塑钢门窗;(3)双层中空玻璃;(4)LowE低辐射玻璃。4.2建筑通风与采光技术建筑通风与采光技术对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作用。以下为几种常见的通风与采光技术:4.2.1自然通风技术自然通风技术可以降低空调依赖,提高室内空气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建筑朝向优化;(2)建筑布局优化;(3)通风道设计;(4)热压与风压通风。4.2.2采光技术采光技术可以有效利用自然光,降低照明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天窗采光;(2)侧窗采光;(3)导光系统;(4)反光系统。4.3高效能源设备与应用高效能源设备与应用对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几种高效能源设备与应用:4.3.1高效空调设备高效空调设备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变频空调;(2)热泵技术;(3)多联机系统;(4)新风处理系统。4.3.2高效照明设备高效照明设备可以降低照明能耗,提高照明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LED灯具;(2)荧光灯具;(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4)太阳能照明。4.3.3可再生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是实现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太阳能热水系统;(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3)风力发电系统;(4)地热能利用系统。第5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5.1太阳能建筑一体化5.1.1概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指将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热水、太阳能通风等功能与建筑有机结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太阳能作为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5.1.2太阳能光伏发电(1)光伏组件选型与布置:根据建筑特点,选择高效、可靠的光伏组件,合理布置在建筑屋顶、墙面等部位。(2)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结合建筑用电需求,设计合理的光伏发电系统,保证系统稳定运行。(3)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美观性。5.1.3太阳能热水(1)太阳能热水系统选型:根据建筑用途和用水需求,选择合适的太阳能热水系统。(2)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结合当地气候、水资源条件,设计高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3)太阳能热水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美观性。5.2地热能利用技术5.2.1概述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稳定性好、利用率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利用地热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5.2.2地源热泵技术(1)地源热泵选型:根据建筑负荷和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地源热泵系统。(2)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充分考虑建筑用能需求,设计高效、可靠的地源热泵系统。(3)地源热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美观性。5.3风能利用技术5.3.1概述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建筑中利用风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3.2建筑风力发电(1)风力发电设备选型:根据建筑所在地的风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风力发电设备。(2)风力发电系统设计:结合建筑用电需求,设计合理的风力发电系统。(3)风力发电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充分考虑风力发电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美观性。5.3.3建筑通风与风能利用(1)自然通风设计:根据建筑结构和当地气候条件,优化自然通风设计,提高室内空气质量。(2)风能辅助通风技术:在自然通风的基础上,利用风能辅助通风,提高通风效率。(3)风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施工阶段,保证风能利用系统的安装、维护和美观性。第6章建筑节水与水资源利用6.1建筑节水技术6.1.1节水型卫浴产品在建筑中推广使用节水型卫浴产品,如节水型马桶、节水型洗手盆等,可有效降低建筑用水量。此类产品通过改进冲水方式、优化给水系统设计等手段,实现节水目的。6.1.2管道保温与防漏为减少管道热量损失和水资源浪费,对建筑给排水管道进行保温处理,降低水温下降速度,提高用水效率。同时加强管道检查与维护,降低漏损率。6.1.3智能调控给水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给水系统的智能化调控。通过用水数据分析,自动调整给水压力和流量,满足不同用水场景需求,降低无效用水。6.2雨水收集与利用6.2.1雨水收集系统在建筑屋顶、庭院等区域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绿化、冲厕、清洗等非饮用水用途,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6.2.2雨水净化处理针对收集的雨水,采用物理、生物等处理方法,如过滤、沉淀、消毒等,保证雨水质量满足使用要求。6.2.3雨水利用设施设计根据建筑特点及用水需求,合理设计雨水利用设施,如蓄水池、渗透设施等,提高雨水利用率。6.3中水处理与回用6.3.1中水来源及处理工艺将建筑内的生活污水、冷却水等非饮用水进行集中收集,采用生物处理、膜处理等技术,对中水进行处理,保证其满足回用要求。6.3.2中水回用途径中水处理达标后,可回用于建筑内的绿化、冲厕、洗车等用水场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6.3.3中水回用系统设计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中水回用系统,保证系统运行稳定、高效,降低运行成本。同时关注中水回用过程中的水质监测与保障,保证用水安全。第7章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7.1建筑废弃物处理技术7.1.1分类收集技术建筑废弃物分类收集是处理过程中的首要环节。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将可回收物质与有害物质分离,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分类收集技术主要包括:人工分选、机械分选和自动化分选。7.1.2破碎与筛分技术破碎与筛分技术是提高建筑废弃物利用率的关键环节。该技术通过将大块废弃物破碎成小颗粒,再通过筛分设备进行粒度分级,为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原料。7.1.3固废处理技术针对建筑废弃物中的有害物质,采用固化/稳定化处理技术,降低其对环境的危害。主要包括:水泥固化、石灰固化、聚合物固化等。7.2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7.2.1再生骨料制备技术通过对建筑废弃物中的混凝土、砖块等材料进行破碎、清洗、筛分等处理,制备成再生骨料,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再生砖等建筑材料。7.2.2再生混凝土制备技术利用再生骨料、再生砂浆等废弃物资源,结合新型高功能混凝土制备技术,生产出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再生混凝土。7.2.3废弃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将建筑废弃物中的部分材料应用于道路工程,如再生骨料沥青混合料、再生骨料水泥稳定基层等,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7.3循环经济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7.3.1建筑废弃物回收体系构建建立完善的建筑废弃物回收体系,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提高建筑行业资源利用率。7.3.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引导建筑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降低建筑废弃物产生。7.3.3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7.3.4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强建筑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推动成熟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第8章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推广8.1绿色建筑材料概述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能够降低对环境和资源影响,具有节能、减排、环保、健康等特性的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推广是建筑行业实现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从绿色建筑材料的定义、分类、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概述。8.2环保型建筑材料环保型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建筑材料。这类材料具有以下特点: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可循环利用、无毒无害等。以下为几种常见的环保型建筑材料:8.2.1生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是一种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效益的建筑材料,其特点为:原材料环保、生产过程低污染、强度高、耐久性好、可循环利用等。生态混凝土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路面、广场等领域。8.2.2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腐蚀、可设计性强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保温等领域。这类材料可减少对传统木材、钢材等资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8.2.3生物质材料生物质材料来源于可再生资源,如农作物秸秆、竹子等。这类材料具有低碳、环保、可降解等特点,可应用于建筑结构、装饰、保温等领域。8.3节能型建筑材料节能型建筑材料是指能够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建筑能耗的建筑材料。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节能型建筑材料:8.3.1保温材料保温材料具有优良的保温隔热功能,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常见的保温材料有聚苯板、挤塑板、岩棉板等。这些材料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8.3.2高效节能玻璃高效节能玻璃具有较高的透光率和较低的传热系数,可减少建筑物的空调和照明能耗。这类玻璃包括低辐射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等。8.3.3节能门窗节能门窗采用节能型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具有优良的气密性、水密性和抗风压功能。这类门窗可降低建筑物的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通过以上各类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与推广,我国建筑行业将逐步实现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9章建筑绿化与生态修复技术9.1屋顶绿化技术9.1.1概述屋顶绿化技术是一种在建筑物的屋顶上进行植被种植的绿色建筑技术,具有节能减排、美化环境、改善城市热岛效应等多重效益。9.1.2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根据屋顶绿化区域的气候条件、屋顶承重能力及水源情况,选择具有较强适应性、生长缓慢、耐旱、抗风、抗污染的植物。(2)绿化基质:采用轻质、透气、保水的绿化基质,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3)屋顶防水与排水:保证屋顶绿化的防水层和排水系统安全可靠,防止绿化植物对屋顶结构造成破坏。(4)养护管理:制定合理的养护计划,保证屋顶绿化植物的成活率及景观效果。9.2墙体绿化技术9.2.1概述墙体绿化技术是将植物种植在建筑物的墙体上,以达到美化环境、节能减排的目的。9.2.2技术要点(1)植物选择:选择具有攀爬性、吸附性、耐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逼妻子写协议书
- 股权入伙协议书
- 工程劳务合同和协议书
- 建烟花爆竹入股协议书
- 管件采购协议书
- 电线产品协议书
- 换热站安全施工协议书
- 芯片代理协议书
- 退还补贴协议书
- 美甲学员协议书
- 工厂计件管理方案
- word个人简历空白
- SHAFER气液联动执行机构培训
- 驾驶员情绪与驾驶状态
- 无人快递驿站项目计划书
- 《管理学原理》案例分析
- 网络优化低PHR高占比提升优化处理案例总结
-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3660-2020)【可编辑】
- 2023-2024学年安徽省合肥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含答案)
- 华为认证安全方向HCIP-Security H12-725 V4.0更新题库汇总(含答案)
- 中国城市区域划分表(超实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