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语文期中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专项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阅读下面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的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这里节选的内容选自《西行漫记》,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什么?这另一个名字有什么深刻含义?从选文可知,少年参加红军的原因有哪些?联系作品,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4.下图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小鬼”的插图,请联系你印象最深的其中一个情节,谈谈这群“红小鬼”的性格特征。5.名著积累,阅读下列面文段,完成题目。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A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1)文段中的A是谁?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者对他的第一印象怎样?(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6.作品的名称往往蕴含深意,请联系整本书,简析《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内涵及作者用这书名的用意。7.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_________________的真实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8.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目的性宣传明确的稿件,作者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其作品的真实与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基本因素。C.该书以作者1936年的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同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9.《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认识了一群“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下列关于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虽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但他生活简朴,吃苦耐劳。B.朱德天性温和,说话朴实,亲近民众,忠于党的事业。C.彭德怀精力过人,身体极为健康,并且爱惜部下,顽强不屈。D.贺龙是个大个子,英勇善战,而且乒乓球打得很好,威望很高。10.《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长征”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进行了深刻地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精神是什么?1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A__________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1)语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又名__________。语段中的A是__________(人名)。(2)在作者笔下,A是怎样的一个人?蒋介石被扣留(节选)①对于西安所上演的这出高潮迭起的大戏,无论如何评价其动机或者背后的政治背景,我们都必须承认,它选择的时机和实施的过程都手段高超。兵变计划事先没有向敌方泄露只言片语。等到12月12日早晨6时事件就已完全结束,西安处在东北军和西北军部队的掌控之下。蓝衣社特务尚在梦中,出其不意被缴械逮捕;几乎整个参谋总部人员都被包围在西安宾馆,监禁起来;邵力子和警察局长也被俘虏;西安警察部队向起事部队投降;南京方面的50架轰炸机和飞行员被扣留在机场。②不过,抓捕蒋介石的行动却成为流血事件。蒋介石下榻在10英里外闻名遐迩的温泉胜地临潼,其他客人此前都已经被请走。张学良的卫队长、26岁的孙铭九上尉于午夜时分赶赴临潼。他带领200名东北军官兵,于凌晨3时驱车抵达临潼郊外。他们在那里一直等到5时,第一辆卡车轰鸣着,载着15名官兵开到宾馆门口,被哨兵喝住,双方开了火。③东北军这批先遣队的增援力量很快赶到,孙铭九率部向委员长的住处发起攻击。蒋介石的卫队猝不及防,只进行了短暂的枪战——不过这点时间足以让惊慌失措的蒋介石逃走。当孙铭九到达蒋介石的卧室时,他已经逃跑了。孙铭九带领搜索队爬上蒋介石下榻地后面岩石林立、白雪皑皑的小山,很快发现了蒋介石的贴身侍从,不久之后就找到了蒋介石本人。他只穿着长睡衣,外面披着宽松的长袍,手脚都光着,匆忙攀山逃走时划伤了,在严寒中瑟瑟发抖,他也没戴假牙,蜷缩在一块硕大岩石旁的山洞里。(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篇,作者:埃德加·斯诺)上述文字所记载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作者认为:“对于西安所上演的这出高潮迭起的大戏,无论如何评价其动机或者背后的政治背景,我们都必须承认,它选择的时机和实施的过程都手段高超。”结合作品,你认为高超在哪里?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结尾处的画线句。15.结合作品前面内容,说说选文中蒋介石去西安的本来目的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发生转变?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专项复习专题10:名著阅读阅读下面选段,按要求回答问题。有一个农村少年是在四川参加红军的,我问他为什么参加。他告诉我说,他的父母是贫农,只有四亩田(不到一英亩),不够养活他和两个姊妹。他说,红军到他村子来时,全体农民都欢迎他们,给他们喝热茶,做糖给他们吃。红军剧团演了戏。大家很快活。只有地主逃跑了。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因此他参加穷人的军队时,他们并不难过,反而很高兴。另一个少年大约十九岁,在湖南当过铁匠学徒,外号叫“铁老虎”。红军到他县里时,他放下风箱、锅盘,不再当学徒了,只穿了一双草鞋、一条裤子就赶紧去参军。为什么?因为他要同那些不让学徒吃饱的师傅打仗,同剥削他的父母的地主打仗。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他拉起裤腿,给我看一条长长的白色伤疤,那是战斗的纪念。还有一个少年是福建来的,一个是浙江来的,还有几个是江西和四川来的,但是大多数是陕西和甘肃本地人。有的已从少年先锋队“毕业”,虽然看上去还像孩子,却已当了几年红军了。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有两个是为了要逃脱奴役,三个是从国民党军队中逃过来的,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参加红军“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1.这里节选的内容选自《西行漫记》,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什么?这另一个名字有什么深刻含义?2.从选文可知,少年参加红军的原因有哪些?3.联系作品,在这样动荡的背景下,红军为什么能得民心?【答案】1.《红星照耀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终将取得胜利。

2.①分得了土地。②为革命打仗,解放穷人。③打日本和帝国主义。

3.①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②他们给予农民土地。③他们抗日。【解析】1.考查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红星照耀中国”这一题目运用比喻的修辞,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世界。2.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可得:分到了土地。根据第二段中的“他是为革命打仗,革命要解放穷人”可得:为革命打仗,解放穷人。根据第本段中的“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和“因为红军是革命的军队,打地主和帝国主义”可得:打日本和帝国主义。3.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和第二段中的“红军对人民很好,不抢不打,不像白军”可得:他们尊重百姓、纪律严明、乐于帮忙。根据第一段中的“分配土地后,他的父母也分到了地”可得:他们给予农民土地。根据第三段中的“有的参加红军是为了打日本”可得:他们抗日。4.下图是《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小鬼”的插图,请联系你印象最深的其中一个情节,谈谈这群“红小鬼”的性格特征。【答案】示例:这群“红小鬼”虽然生活艰苦,但精神乐观,勇敢顽强,做事认真负责。比如哪怕他们穿的军服都太肥大,袖子垂到膝部,上衣几乎拖到地面,经常流着鼻涕,可他们却觉得整个世界是他们的;又如他们并没有要求被作为小孩照顾,而是同成年游击队并肩作战,甚至跟敌人拼刺刀;再如,他们十分认真地在苏区后方检查过路旅客,把没有路条的旅客带到当地苏维埃去盘问,连彭德怀也不能例外。【详解】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分析。答好此题,需对名著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熟悉了解。本题需联系你印象最深的其中一个情节,谈谈“红小鬼”的性格特征。先梳理出与“红小鬼”相关的印象深刻的情节,再结合情节,从勇敢顽强、做事认真负责、有强烈的爱国心、做事耐心、乐观等角度分析“红小鬼”的性格特征。示例:《红星照耀中国》中的“红小鬼”有强烈的爱国心,做事认真责任、有耐心,且很讲原则。印象最深刻的是,两“小鬼”一开始面对毫无礼貌的斯诺,不理不睬,但当斯诺经别人提醒,向他们道谢时,他俩才有礼貌地回答不用道谢,都是革命工作。这样有原则的红小鬼正是中国的希望。红军队伍里有许多“红小鬼”,他们活跃在部队里,并没有要求被作为小孩照顾,而是充当号手、勤务兵,和成年游击队员并肩作战,甚至跟敌人拼刺刀,他们尽管出身不同,但是身上的强烈的爱国心、做事认真负责、讲原则、刚毅勇敢的精神令人叹服。他们对红军忠贞不二,坚定如一。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被斯诺称为“国家的希望”。5.名著积累,阅读下列面文段,完成题目。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我第二次看见他是傍晚的时候,A光着头在街上走,一边和两个年轻的农民谈着话,一边认真地在做着手势。我起先认不出是他,后来等到别人指出才知道。南京虽然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1)文段中的A是谁?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者对他的第一印象怎样?(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答案】(1)毛泽东、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作者的第一印象是他很精明。(2)运用对比的手法,敌人重金悬赏,毛泽东却毫不在意,体现了毛泽东对敌人的蔑视,同时也说明毛泽东与边区人民关系融洽。【解析】(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文段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根据“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悬赏二十五万元要他的首级”等描写可知,A为毛泽东。文段描写了毛泽东的面容、个子、头发、双眼等,属于外貌描写。根据“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知,作者对毛泽东的第一印象是非常精明。(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南京政府悬赏二十五万元要毛泽东的首级,可以看出毛泽东所处的危险境地。“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和前句内容形成对比,可以看出毛泽东面对危险的泰然处之和对敌人的蔑视,也表达出毛泽东亲民爱民的形象。6.作品的名称往往蕴含深意,请联系整本书,简析《红星照耀中国》书名的内涵及作者用这书名的用意。【答案】书名的内涵: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象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作者用意:饱含作者对“中国红色革命”伟大精神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期望。【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题目理解。《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观的评价。“红星”象征中国共产党,“红星照耀中国”象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以《红星照耀中国》命名,饱含了作者对“中国红色革命”伟大精神的赞美和对革命胜利的期望。《红星照耀中国》在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7.名著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____》,是美国著名记者_________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_____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_________________的真实情况,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答案】

《西行漫记》

埃德加•斯诺;

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

共产党和红军【详解】考查名著作者及有关内容。第一、二空,《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当时为了在国民党统治区出版方便,曾易名为《西行漫记》;第三、四空,《红星照耀中国》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某班举行“《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请你参与其中,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8.下列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里的“大迁移”指的是红军长征。B.这是一部具有新闻报道性的作品,目的性宣传明确的稿件,作者采用采访,叙述,日记等多种形式,其作品的真实与及时是他畅销不衰的基本因素。C.该书以作者1936年的陕北之行的经历为线索,切实报道共产党人的生活和精神。我们得以窥见红色中国的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D.此书充满激情的政论,忠于客观事实,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威力。同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乐观,自由,平等,和谐的“红色之邦”。9.《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认识了一群“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下列关于人物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虽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但他生活简朴,吃苦耐劳。B.朱德天性温和,说话朴实,亲近民众,忠于党的事业。C.彭德怀精力过人,身体极为健康,并且爱惜部下,顽强不屈。D.贺龙是个大个子,英勇善战,而且乒乓球打得很好,威望很高。10.《红星照耀中国》中对“红军长征”进行了详细地介绍,并进行了深刻地分析。红军长征的原因是什么?长征的精神是什么?【答案】8.B

9.D

10.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长征精神: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百折不挠的高尚品德。【解析】8.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B.《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其畅销不衰的基本因素是真实性,并非及时性。故选B。9.本题考查名著的识记。D.乒乓球打得很好的人是朱德,不是贺龙。故选D。10.本题考查名著的理解。书中描写长征的章节中写道“因为到一九三三年十月,南京已发动了它的第五次,也是最大的一次反共战争,一年之后,红军终于被迫实行总退却”“红军在瑞金举行了一次军事会议,决定撤出,把红军主力转移到一个新根据地去”可知,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主力需要转移到新的根据地。根据书中“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可知长征精神是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勇气,也是积极向上,永不言败的品德。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答即可。11.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我正好同他在一起,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A__________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1)语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该书又名__________。语段中的A是__________(人名)。(2)在作者笔下,A是怎样的一个人?【答案】(1)

《西行漫记》

彭德怀(2)乐观豁达;率真敏捷;精力旺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识记和分析能力。解答文学名著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对于“课标”推荐的中外文学名著,要熟记其名称、作者、主要人物形象、精彩的故事情节、艺术特色等,并反复阅读书中的精彩片段,以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第一空:根据文题“语段出自《红星照耀中国》”及材料的叙述可知,这段文字节选自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该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这部书的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故答案为:西行漫记。第二空:根据材料“‘冲到顶上去!’A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可知语段中的A是彭德怀。在第八篇第二节《彭德怀印象》中对他做了详细介绍,彭德怀精力过人,直率,工作勤勉、热情。(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彭德怀为人忠诚、直率,乐观豁达,率真敏捷,精力旺盛,工作勤勉、热情,还具有极强的幽默感。“‘冲到顶上去!’A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一句写在演习时,面对陡峭的小山,突然提出要冲到顶上去,这充分表现了他精力旺盛、率真敏捷。从“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一句可知,彭德怀乐观豁达,精力旺盛,善于在平时的工作中找乐趣,激发大家的斗志。蒋介石被扣留(节选)①对于西安所上演的这出高潮迭起的大戏,无论如何评价其动机或者背后的政治背景,我们都必须承认,它选择的时机和实施的过程都手段高超。兵变计划事先没有向敌方泄露只言片语。等到12月12日早晨6时事件就已完全结束,西安处在东北军和西北军部队的掌控之下。蓝衣社特务尚在梦中,出其不意被缴械逮捕;几乎整个参谋总部人员都被包围在西安宾馆,监禁起来;邵力子和警察局长也被俘虏;西安警察部队向起事部队投降;南京方面的50架轰炸机和飞行员被扣留在机场。②不过,抓捕蒋介石的行动却成为流血事件。蒋介石下榻在10英里外闻名遐迩的温泉胜地临潼,其他客人此前都已经被请走。张学良的卫队长、26岁的孙铭九上尉于午夜时分赶赴临潼。他带领200名东北军官兵,于凌晨3时驱车抵达临潼郊外。他们在那里一直等到5时,第一辆卡车轰鸣着,载着15名官兵开到宾馆门口,被哨兵喝住,双方开了火。③东北军这批先遣队的增援力量很快赶到,孙铭九率部向委员长的住处发起攻击。蒋介石的卫队猝不及防,只进行了短暂的枪战——不过这点时间足以让惊慌失措的蒋介石逃走。当孙铭九到达蒋介石的卧室时,他已经逃跑了。孙铭九带领搜索队爬上蒋介石下榻地后面岩石林立、白雪皑皑的小山,很快发现了蒋介石的贴身侍从,不久之后就找到了蒋介石本人。他只穿着长睡衣,外面披着宽松的长袍,手脚都光着,匆忙攀山逃走时划伤了,在严寒中瑟瑟发抖,他也没戴假牙,蜷缩在一块硕大岩石旁的山洞里。(选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二篇,作者:埃德加·斯诺)12.上述文字所记载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3.作者认为:“对于西安所上演的这出高潮迭起的大戏,无论如何评价其动机或者背后的政治背景,我们都必须承认,它选择的时机和实施的过程都手段高超。”结合作品,你认为高超在哪里?14.试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结尾处的画线句。15.结合作品前面内容,说说选文中蒋介石去西安的本来目的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发生转变?【答案】12.西安事变

13.兵变计划事先没有向敌方泄露只言片语。12月11日晚召开东北军和西北军师以上指挥官联合会议,12月12日早晨6时事件就已结束。整个过程时间短、行动快、保密性高。

14.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形象地写出了蒋介石的慌张与狼狈。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