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材料二】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曾经历了从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到探索韵律、探索声律,到探索格律等长期的过程。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D.前人对格律的摸索与总结对于自由体的白话诗也有一定意义,闻一多等现代诗人曾进行过白话诗语音规律的探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B.声律“以同为和”,韵律“以异为显”,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C.天才的诗人只要能超越格律的束缚,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卓越才能就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D.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B.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C.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4)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阅读材料一加点词语,请结合杜甫的律诗《登高》的当中两联,指出其“对”的形式与“粘”的形式,说说其作用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①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②“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③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④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⑤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1935年12月1日,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正如《故都的秋》开头概写其“清,静,悲凉”等特点一样,本文开篇先概写了江浙一带的冬天景物总体特点。B.第五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冬景独特。C.本文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D.《故都的秋》叙写的基调是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而本文的基调则是明朗、闲适的,所描写的风景充满生机。(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中“读读书”“写写字”与后面句子⑤中“散散步”等,描述的动作显得轻松舒缓,所蕴含的自身感受与景物特点谐和。B.句子②是说独自一人在江南的山野里散步,作者才真正认同了先前曾阅读过的那位诗人为江南所写诗句中蕴涵着的情感与哲理。C.句子③属场景描写,点染出微雨寒村“悠闲境界”,与下文“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精致描写,烘托出作者轻快喜悦的心情。D.句子④是说江南微雨寒村的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事,都可不顾。(3)第⑧段说“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作者是怎样组合“这几句诗”的?有何表达效果?(4)本文与《故都的秋》都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所写地域季节的特点?请并结合本文加以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颇能A诱厉B后进C馆之者D十六七E虽晨炊F不给G怡然H不介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进士第,一般指古代科举中考中进士,殿试多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以定等次。B.“元和十二年”是用唐宪宗的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C.谈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讌”中“谈讌”的含义相同,指宾主欢饮畅谈。D.“传”意为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考进士时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C.韩愈宽宏通达,善待好友。与孟郊、张籍友好,韩愈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后来他们考中进士,仕途上顺利。D.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理睬。(4)韩愈从中书舍人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原因是什么?(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释】①公元1129年,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②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③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起笔不凡,此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C.五六句“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风格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赵甲老师让学生解释一下成语“爱屋及乌”,李丁朗诵了《诗经•静女》中“,”两句,班中同学不禁鼓起掌来。(2)钱乙同学走在如今的新农村,看到田家庭院绿树环绕,不禁联想起陶潜《归园田居(其一)》的两句诗:“,。”(3)孙丙看到小区草坪里的鹿(雕塑),想到了学过的前人的两句诗文:“,。”(4)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叙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当时的乐曲名。(5)姚鼐《登泰山记》中叙写自己与好友登山时,以“,”两句简省地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以及拾级而上的艰难情形。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6.(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①______。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描写人物,②_____,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③_____。很多情况下,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典型的事,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画面”)。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急诊室内,将要交班的护士急救患者失败,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简短的文字就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便【】了。(1)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请根据画波浪线部分分号的前后内容,再写句子,要求切合语境,表意简明。(4)阅读下面表格及其文字内容,说说相较而言,后面列所对应的是哪种语体风格?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当下新词表达(口头语言)①时间是把杀猪刀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②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③颜值爆表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④有钱,任性家有千金,行止由心⑤宝宝心里累,但宝宝不说孺子含辛,隐忍不嗔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天高地阔,欲往观之四、写作(60分)7.(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闻一多《红烛》)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喜看稻菽千重浪》)以上语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认识。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经历了长期的探索。上古时人们已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但汉语表意文字的性质掩盖了语音因素,增加了探索语音组合美的难度。韵律的探索在《诗经》中已可见,而对声律的探索却较迟。汉代人们对声调的平仄似乎有所意识,五言诗中,不少诗句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异;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注意到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句之间平仄相对的语音组合之美。齐梁时期,诗歌格律的探索进入了与音韵学结合的自觉阶段。受到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以梵文字母拼注汉字语音的启发,中国的音韵学产生。随着韵部的分析和四声的辨定,人们对诗歌语音美的摸索有了理论的指导。沈约首先把音韵学的成果运用于说明诗歌的语音组合,他论述“四声”“八病”之著虽不传,却无疑是关于诗歌语音的理论探讨。齐、梁、陈、隋的诗歌,虽然还未能称之为“律诗”,但已有不少合律之作。完成格律定型化任务的是唐代的宋之问、沈佺期。元稹指出:“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之后,文体之变极焉。”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既是对前人长期摸索尝试的总结,又是后代诗歌形式流变的契机,中国诗史自此进入格律化阶段。在发掘本民族语音组合形式美方面,近体诗将对仗与声律结合,体现了追求和谐的古典审美理想。格律包括声律和韵律两要素。基于汉语以声调表义的语音特征,近体诗找到了“平”和“仄”。如何组合平、仄这对语音因素?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声调在起伏抑扬中互相呼应,体现着和谐、整一的古典审美理想,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一种范式。近体诗在意象组合上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对称美的古典审美理想。近体诗把对称整一原则发挥到完美的境地,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意象的构成、意象的组合都由对称的原则指导。这种古典式对称美的审美理想渗透于诗歌的形式与内容,呈现出匀称和谐的意境,成为古代中国诗美的理想境界。同时,近体诗在艺术风格上体现了中国古代追求含蓄凝炼之美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长期基于血缘关系的比较稳固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沉稳的民族心理,民族的审美意识也趋向精凝、含蓄,追求意在言外,追求韵外之致。近体诗最能体现这种精凝含蓄的审美理想。它以严格的格律,迫使诗人逐字逐句地锤炼,“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它以极精炼的形式,要求诗人把丰富的内容浓缩进去,给读者以最大的想象余地。最佳形式的确立不能代替一切美,它的副作用是对美的追求的拘限,故历来有成就的诗人都呼吁不能“拘限声病”。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但是,前人对格律的摸索、总结是否于自由体的白话诗毫无意义?显然不是。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闻一多等现代诗人鉴于白话诗不能琅琅上口,就进行过诗歌语音规律的探索。这样看来,历史的经验并非没有借鉴价值。(摘编自梁文宁《格律化与民族审美范式——近体诗形成的意义》)【材料二】很多人认为格律只是形式的约束,为了形式美而约束诗人的自由。但也许没有料到,格律却可以充实诗的活力与多层复杂性。对于没有才能的诗人,格律是强加的,自外面来的限制,诗人被迫去遵守。在上世纪初新诗作者抱着解放自己的想法,抛弃了格律倾向写自由体诗。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为了满足格律的声、行、节奏的要求,诗人必须放弃初始比较单纯的逻辑思维与线形进展的主题,而去挖掘自己无意识中或潜意识中库存的生命体验与生活记忆,使之调动起来,进入诗中,满足格律的建构要求。对于白话诗来讲,形式是隐在的,无形的。才能不高的诗人,缺乏形式感,滥用了形式的自由,写出冗长、贫瘠、没有形式美的诗。但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获得这种不自由中的自由所需要的艺术才能是极大的,写古典诗在形式挑战前失败,有目共睹;写白话诗在不可见的形式挑战前失败,却往往不被意识,作者甚至可以以其它因素的成就来遮丑,因此在白话诗中,是珠是鱼目更是真伪难辨。可以断言天下不可能有无形式的好诗。任何优点都可能附带来一些缺点。古典诗形式的严格,使得诗才不高者滥用“典”及套话来过关,这是上世纪初白话文学运动所以能获得大量支持的原因之一,它主张坚决废除陈词滥调,以求创新。但是我们今天回顾几千年诗词的成就,不由得赞叹不已。古人超越了险韵的关山,取得珠玉的诗作,克服不自由后获得的创作自由更喷发了诗歌艺术的奇泉。自由与不自由是相对的,越障的天才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懒散的信步者只浪费了多少诗行。内容呼唤形式,形式延伸内容,二者缺一无法成好诗,一盛一衰也令人扼腕。(摘编自郑敏《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化曾经历了从有意识地追求诗歌的语音美到探索韵律、探索声律,到探索格律等长期的过程。B.宋之问、沈佺期完成了格律定型化的任务,推动了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C.近体诗以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组合平仄,平仄相间形成律句,再以“对”“粘”连结,组成全诗音响整体。D.前人对格律的摸索与总结对于自由体的白话诗也有一定意义,闻一多等现代诗人曾进行过白话诗语音规律的探索。(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A.齐、梁、陈、隋的诗歌尽管已有不少合律的作品,但因为当时还未完成格律定型化的任务,不能称之为“律诗”。B.声律“以同为和”,韵律“以异为显”,二者相互配合,声调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种审美范式。C.天才的诗人只要能超越格律的束缚,凭着自己的毅力与卓越才能就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获得真正的创作自由。D.自由体取代格律体的直接原因是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被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的一项是C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徐志摩《再别康桥》)B.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闻一多《红烛》)C.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的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D.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戴望舒《雨巷》)(4)闻一多曾形象地把格律比作“脚镣”,认为“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阅读材料一加点词语,请结合杜甫的律诗《登高》的当中两联,指出其“对”的形式与“粘”的形式,说说其作用是什么。【解答】(1)B.“宋之问、沈佺期……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偷换概念。使中国诗史从此进入格律化阶段的是“唐代近体诗的形成”。故选B。(2)B.“声律‘以同为和’,韵律‘以异为显’”错。由“声律‘以异为显’的节奏美和韵律‘以同为和’的循环美相配合”可知,“以同为和”与“以异为显”颠倒。C.“天才的诗人只要……就可……”太绝对化,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对于才能卓越的诗人,他意识到那无形而又存在的形式感是很难与之商洽交谈的,因此要用最大的毅力与天才,在不可见的形式要求下获得最大的创作自由”。D.“直接原因”错。由原文“当近代倾向于矛盾、发展、不平衡的审美意识代替了和谐、静止、对称的古典审美意识的时候,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自由体在更高层次上取代了它的地位”可知,格律体渐成诗歌的束缚,使自由体取代格律体,但没有说这是“直接原因”。故选A。(3)格律对白话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形式和音韵上。A.对偶、押韵。B.对偶、押韵。C.既不押韵,也无法形成对偶。D.押韵。故选C。(4)①由材料一原文“平仄、粘对、押韵、对仗等规则不仅对诗歌的形式进行规范,而且对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有所制约”可知,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地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由材料二原文“实则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诗人,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一旦诗人能与格律建成对话,化对抗为相互启迪,格律的要求成了调动诗人生活存储内容的力量和刺激”可知,格律对诗人创作有促进作用,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5)原文“近体诗结合对仗构成两两相对的基本形式,平仄相间而形成律句,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杜甫的律诗《登高》的当中两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对”的形式指颔联与颈联每联的两句第二、四、六字平仄各自(分别)相对。“粘”的形式指全诗第五句(颈联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与全诗第四句(颔联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一致。由原文“以‘对’的形式连结两律句而成‘联’,以‘粘’的形式连结‘联’而组成全诗音响整体。于是一扬一抑,回环往复,节奏鲜明而不呆板,富于变化”可知,讲究粘对能使诗歌的平仄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上形成回环、优美的节奏。答案:(1)B(2)A(3)C(4)①把格律比作“脚镣”,形象体现出格律对诗歌创作的严格规范和制约。②对于优秀的作家来说,格律并非负面的限制,而是对诗才的积极的挑战,有利于诗歌创作。(5)“对”的形式指颔联与颈联每联的两句第二、四、六字平仄各自(分别)相对。“粘”的形式指全诗第五句(颈联上句)“万里悲秋常作客”与全诗第四句(颔联下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第二、四、六字平仄相一致。讲究粘对能使诗歌的平仄富于变化,从而在音律上形成回环、优美的节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①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②“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作题目看来,大约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③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④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⑤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1935年12月1日,有删节)(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正如《故都的秋》开头概写其“清,静,悲凉”等特点一样,本文开篇先概写了江浙一带的冬天景物总体特点。B.第五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个月不落、桕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冬景独特。C.本文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D.《故都的秋》叙写的基调是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而本文的基调则是明朗、闲适的,所描写的风景充满生机。(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相关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A.句子①中“读读书”“写写字”与后面句子⑤中“散散步”等,描述的动作显得轻松舒缓,所蕴含的自身感受与景物特点谐和。B.句子②是说独自一人在江南的山野里散步,作者才真正认同了先前曾阅读过的那位诗人为江南所写诗句中蕴涵着的情感与哲理。C.句子③属场景描写,点染出微雨寒村“悠闲境界”,与下文“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精致描写,烘托出作者轻快喜悦的心情。D.句子④是说江南微雨寒村的景象实在美得诗情画意,人可与自然合一,尘世的碌碌俗务,名利之心,纷争之事,都可不顾。(3)第⑧段说“借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作者是怎样组合“这几句诗”的?有何表达效果?(4)本文与《故都的秋》都采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所写地域季节的特点?请并结合本文加以简要分析。【解答】(1)A.“本文开篇先概写了江浙一带的冬天景物总体特点”错误,由“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可知,本文开篇先具体叙写北国冬天的情景。故选:A。(2)B.“作者才真正认同了……”错误,原文有“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是“最容易体会得到”,并不是“之前不够认同,如今真正认同”。故选:B。(3)解答此题第一问,首先要阅读相关文段,概括大意,理清层次;然后抓住表明行文思路的关键词句,思考其安排材料的顺序特点。解答时,阅读文章第⑧段可知,抓住文中关键词语“晚来、雪夜更深、早晨”,可知作者是按的时间顺序来安排诗文的。第二问,本文第八段写江南雪景时,引用大量诗词间接展现,属于虚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江南日暮的雪景;“柴门闻天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雪夜梅花悄然绽放的情景。这样的方式丰富了雪景意象,写出了江南不同时段以及整体意境之美,语言简练,但意蕴丰富,触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语言的诗意。(4)本文与《故都的秋》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故都的秋》表达对北平秋的喜爱,本文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北国冬天寒冷,好猫冬三个月,江南之冬则暖和的多,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以搁笔去散步,侧面烘托江南冬景诱人。答案:(1)A(2)B(3)①以时间(从日暮到清晨或“从雪前到雪后”)顺序组合,写出了江南不同时段以及整体意境之美。②以虚写实,触发人们对江南雪景的联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语言的诗意。(4)都采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对江南冬景的喜爱。①本文以北国之冬的寒冷有劲,反衬江南之冬的温和可爱;②以闽粤之冬的极和暖来反衬江南冬景的恰到好处;③以搁笔去散步,侧面烘托江南冬景诱人。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而颇能A诱厉B后进C馆之者D十六七E虽晨炊F不给G怡然H不介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登进士第,一般指古代科举中考中进士,殿试多由皇帝在殿廷上亲自策问以定等次。B.“元和十二年”是用唐宪宗的年号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是干支法纪年。C.谈宴,与曹操《短歌行》中“契阔谈讌”中“谈讌”的含义相同,指宾主欢饮畅谈。D.“传”意为人物传记,与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意思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韩愈刻苦自励,擅写文章。他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考进士时把文章投送给公卿,受到郑余庆的称赞。B.韩愈说话直率,直言获罪。他讲话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曾当面向皇帝陈述宫市的弊端,后被贬阳山做县令,移职江陵。C.韩愈宽宏通达,善待好友。与孟郊、张籍友好,韩愈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后来他们考中进士,仕途上顺利。D.韩愈很有史才,傲视权贵。他写了《进学解》自明心志,被委任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多不理睬。(4)韩愈从中书舍人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原因是什么?(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解答】(1)句意: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而颇能诱厉后进”中“诱厉后进”是动宾结构,“后进”是宾语,应在“进”后断开,所以选C;“虽晨炊不给”中“虽”是“虽然”的意思,“虽”引领分句,位于句首,应在“虽”前断开,所以选E;“晨炊不给”是主谓结构,“晨炊”是主语,“不给”是谓语,中间不宜断开,应在“给”后断开,所以选G。故选CEG。(2)D.“意思相同”错误。“传”,人物传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故选D。(3)C.“后来他们考中进士”错误。原文末段“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可看出是说张籍考中了进士。故选C。(4)原文“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由此看出,有人看着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旧事议韩愈;原文“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由此看出,韩愈写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5)①“就”,靠近;“博学”,古今异义,广泛学习;“日”,每天;“参省”,检查省察;“知”,通“智”,智慧或见识。译文: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②“逝”,流逝;“往”,流去;“卒”,终究。译文: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答案:(1)CEG(2)D(3)C(4)有人看着韩愈不顺眼,找出他以前与荆南节度使裴均结交的旧事议韩愈;韩愈写序文为裴均的儿子裴锷送行,礼敬凡俗鄙陋的裴锷;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5)①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就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②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参考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出名,没有官位。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等奖励来督促。等到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作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作掾曹。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作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知制诰,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着韩愈不顺眼的人,找出他以前的旧事,说韩愈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仍然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作他的行军司马。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盛衰,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却很能奖掖鼓励后进,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是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辛弃疾郁孤台②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③,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注释】①公元1129年,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②郁孤台:唐代地方官李勉在贺兰山上修建了郁孤台,借此遥望皇帝的宫阙。③长安:此处代指宋都汴京,公元1175至1176年间,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开头起笔不凡,此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已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C.五六句“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风格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句所寄寓的不同情感。【解答】(1)B.“因而心生恨意”理解有误,三四句是写词人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故选B。(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诗人的情感在此点明是“愁”,愁的原因则从前文找寻,如“行人泪”是为国家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悲伤;“可怜无数山”是对被沦陷国土的怀念;“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诗人身为主战派被主和派排挤后的悲愤与苦闷,又有坚定恢复之志的精神;而“鹧鸪”声有“行不得也哥哥”的谐音,会引起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的家乡正在金兵沦陷区,也有故园难回的苦痛。综合在一起,诗句寄寓了家国沦亡的创痛与收复无望的悲愤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句诗人使用典故意在以廉颇自况(自比),表明自己虽年岁已高,但仍志于积极备战,领兵北伐,收复中原,为国效力;只可惜自己不被重用,壮志难酬。与此同时,词人借这一典故感慨老年廉颇尚且还有赵王派人去探看其身体状况(有一丝被起用的希望),而自己却无人过问,其内心无比失落和愤恨。抒发了对宋朝廷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与渴慕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答案:(1)B(2)本词结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寄寓了家国沦亡的创痛与收复无望的悲愤之情。《永遇乐》词结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了对宋朝廷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与渴慕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我”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夜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的叫声。赏析: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刺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入鄱阳湖注入长江。“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此词抒发对建炎年间国事艰危之沉痛追怀,对靖康以来失去国土之深情萦念,故此一习用已久陶写儿女柔情之小令,竟为南宋爱国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中运用比兴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达到比兴传统意内言外之极高境界。其眼前景不过是清江水、无数山,心上事则包举家国之悲今昔之感种种意念,而一并托诸眼前景写出。显有寄托,又难以一一指实。但其主要寓托则可体认,其一怀襟抱亦可领会。此种以全幅意境寓写整个襟抱、运用比兴寄托又未必一一指实之艺术造诣,实为中国美学理想之一体现。全词一片神行又潜气内转,兼有神理高绝与沉郁顿挫之美,在词史上完全可与李太白同调词相媲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5.(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赵甲老师让学生解释一下成语“爱屋及乌”,李丁朗诵了《诗经•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班中同学不禁鼓起掌来。(2)钱乙同学走在如今的新农村,看到田家庭院绿树环绕,不禁联想起陶潜《归园田居(其一)》的两句诗:“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3)孙丙看到小区草坪里的鹿(雕塑),想到了学过的前人的两句诗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4)白居易《琵琶行》中“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两句,叙写了琵琶女弹奏琵琶的一系列动作以及当时的乐曲名。(5)姚鼐《登泰山记》中叙写自己与好友登山时,以“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两句简省地写出了当时的天气状况以及拾级而上的艰难情形。【解答】故答案为:(1)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重点字:匪)(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重点字:檐)(3)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重点字:呦)(4)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重点字:霓)(5)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重点字:磴)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6.(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我们经常被先进人物事迹感动,是因为这些事迹反映了人间的真善美,表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共同的追求。也许我们身边没有【】的“楷模”和“新闻人物”,但①______。能发现人世间的美好,能从身边找到值得学习、尊敬的人物,生活和写作都会变得有意义。描写人物,②_____,写出人物特征。以千字左右的篇幅写一个人,要让读者对人物有印象,比较好的办法是,选取典型事例、勾勒人物形象,反映他的主要性格和品格。写袁隆平就要突出他【=】的精神,写他坚持真理、不断创新的研究历程;写钟扬,则通过他长期在西藏采集种子的事迹和他有关生命意义的言论,表现他火一般的生命激情。写人要注意体现人物性格的丰富性,避免单一化,可以选取不同的生活侧面真实地表现人物,让人物有“立体感”。和典型事例同样重要的,③_____。很多情况下,能让别人留下深刻印象,不是典型的事,而是生活工作的细节(或“画面”)。公交车上,下班的民工担心自己的工作服太脏,有座位也不肯坐;急诊室内,将要交班的护士急救患者失败,患者家属反而安慰哭泣的护士;……抓住这类细节,只要用简短的文字就能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便【】了。(1)请在文中【】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3)请根据画波浪线部分分号的前后内容,再写句子,要求切合语境,表意简明。(4)阅读下面表格及其文字内容,说说相较而言,后面列所对应的是哪种语体风格?请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当下新词表达(口头语言)①时间是把杀猪刀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②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③颜值爆表众里嫣然通一顾,人间颜色如尘土④有钱,任性家有千金,行止由心⑤宝宝心里累,但宝宝不说孺子含辛,隐忍不嗔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天高地阔,欲往观之【解答】(1)①原文语句:也许我们身边没有【】的“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