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_第1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_第2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_第3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_第4页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宏观经济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4193004

课程学分:3

课程总学时:42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总体经济活动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

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相关关系的经济学基础理论学科。《宏观经济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

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针对已经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科生开设。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

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富学生运用宏

观经济理论分析宏观经济问题与政策的能力,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程打基础。

本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先导课程是《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

学》,后续课程有《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管理》、《饭店管理概论》

和《旅游资源与开发》。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

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本人的学习动机和需求是

学生学习的内因,内因是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的关键。另外,教学过

程是由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组成的。教师教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学,检验教学绩效的

最终尺度是学生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通过贯穿始终的案例教学,讨论式、启发式教学,

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学生潜在的积极因素。

2.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课程教学时主要采用了以下组织方式:(1)注重夯实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于这一

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由教师作深入浅出的讲解,力求使学生学懂弄通。注重对学生

宏观经济学知识的灌输,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2)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

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3.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1)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组织学生讨论宏观经济理论在现实

中运用"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修正和安排教学计划,同时给学生提

供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巩固学过的知识,补充和完善

未曾学过的知识,增强实际本领。

(2)注重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即通过教师的暗示、提示和必

要的背景说明等,让学生自悟出某些原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变

教师的单向思维为师生的双向思维,增强学习效果。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讨论式教学。即设计某些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以加深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消化和理解.运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变被

动地听为主动地讲,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木门课程建议学时为42学时。

二、课程目标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能够分析现实中

的经济现象。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趋势;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3.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1.具备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宏观经济现象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国民收入指标体系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等内容。

对学生要求是熟练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和指标体系,掌握两部分、三部门、四部门宏观经

济的循环模型和恒等关系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的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

第二节国民收入指标体系

一、国民收入定义

二、国民收入的指标及其关系

三、国内生产总值定义及其要点

第三节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一、计算国民收入的基本方法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纵横比较

第四节国民收入核算的述析

一、国民收入的局限性

学时:6

第二章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重点介绍简单国民收入理论和IS-LM模型。对学生要求理解并掌握消费函数、

储蓄函数、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投资函数的概念,熟练掌握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

次定、三部分均衡国民收入的次定、IS曲线的推导及水平移动、LM曲线的推导及水平移动、

IS-LM模型的内涵及其经济学含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消费函数

一、消费倾向

二、消费曲线与消费函数

三、消费函数理论的发展

笫二节储蓄函数

一、储蓄倾向的定义

二、储蓄曲线与储蓄函数

三、储蓄函数与消费函数的关系

第三节投资函数

一、投资的定义与分类

二、资本边际效率与投资边际效率

二、乘数原埋与投资乘数

第四节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均衡收入与均衡条件

二、两部门的收入决定

三、三部门的收入决定

第五节IS-LM模型

一、IS模型推导

二、IS模型的移动

三、LM模型推导

四、LM模型的移动

五、IS-LM模型

学时:10

第三南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为宏观经济稳定运行而设计和提出的各种经济政策,通过系统学习财政政

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的内容、作用机理,使学生掌握各种经济政策的作用范

围和作用方式,了解财政攻策和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政策概论

一、经济政策

二、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的关系

三、经济政策学

四、经济政策目标

五、经济政策手段

第二节财政政策

一、财政体系

二、自动稳定器

三、酌情使用的财政玫策

第三节货币政策

一、货币与银行

二、酌情使用的货币政策

三、货币政策的三个工具及其运用

四、其他货币政策手段

第四节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一、收入政策

二、人力政策

第五节相机抉择和政策目标的矛盾与协调

学时:6

第四章AS-AD模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重点介绍总供给-总需求的理论模型。通过系统学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使学生掌

握总供给曲线的定义、总需求曲线及其推导、AD-AS模型的含义及推导。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供给函数

一、总供给曲线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二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三节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学时:8

第五章通货膨胀和失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介绍通货膨胀理论和失业理论,对学生要求掌握通货膨胀定义、类型、影

响与成因,掌握失业的的定义、种类与原因,熟练掌握菲利普斯曲线。

教学内容: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影响

一、通货膨胀的定义和衡量

二、通货膨胀的类型

三、通货膨胀的影响

笫二节通货膨胀的原囚

一、需求拉动的通货影胀

二、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三、供给混合型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第三节失业和菲利普斯曲线

一、失业与奥肯定律

二、失业的种类与原因

三、菲利普斯曲线

四、停滞膨胀

学时:6

第六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增长理论,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熟

练掌握经济周期的内涵与类型,了解各种经济周期的理论模型,掌握经济增长的内涵、衡最

及其经济增长源泉,熟练掌握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和新经济增长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类型

二、非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

三、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

四、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周期论

五、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二节经济增长

一、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三、新娇俏经济增长模型

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五、经济增长极限论

第三节新经济增长理论

一、罗默尔的新经济增长论

二、卢卡斯新经济增长论

三、斯科特的新经济增长论

学时:6

四、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课程十分重视教学内容和课堂体系的创新,在教学方法方面,充分采用多媒体、案例

教学等形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

本课程的考核范围不仪限于课堂,还包括学生的课后作.业、调查与训练;不仅限于最终

结果的考核,更强调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不仅限于基本知识和技能,更强调综合运用

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考核。

(二)教学评价

1、总评成绩实行百分制,注重评价的多元性,将课堂讨论、学生作业、项目考核作为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