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泰安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礼的内容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注]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材料二: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要想在乡村社会推行法治,首先,需要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的藩篱。因为如果人们不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就无法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法治的权利与义务意识,也就无法以此来规范自我的行为,更别提法律的普及了。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破除传统藩篱之前,强行将法律嵌入乡村社会,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一旦使用失当,就会破坏现代法治的形象,激化乡村社会矛盾,现代法治的推行将寸步难行。当然,破除也不是全部摒弃的意思,而是从传统入手,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对原先维系乡土社会秩序的力量保持足够的敬畏之心,寻求二者的平衡状态。其次,深层次挖掘现代法治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时代价值,充分考虑各个村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探索各地区的法治模式,使现代法治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树立法律的权威。再者,为了更加有效地在乡村社会普及法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地送法下乡模式,组织法治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为乡村社会的民众灌输法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普法方式,要从传统的送法下乡模式向主动的迎法下乡模式转变。要借助现代化的媒介,使民众在日常使用电子产品时就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律的熏陶,培养法治意识,自觉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法治理念。要避免拿来主义和硬性的法律移植,要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不然不仅法治无法普及,就连原本的礼治秩序也会遭到破坏。礼治既然可以绵延中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必有其独特之魅力。历史发展证明,礼治在教化民众和治理社会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礼治对于乡土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在几千年以后的当代,我们仍要继续传承这一优秀的治世理念,不断改良与发展,重塑传统礼治的思想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公开场合言明:我们必须有序推进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梳理工作,让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历史文物、文化典籍之类,而应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礼作为历史渊源颇深的传统文化,必须在现代社会进行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传统意义上的礼治。费孝通曾说过我国的文化具有极强的继承性。我国传统文化扎根于乡土社会,故而目前想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就要重塑以礼为代表的乡村共同体,这样才可以为现代法治的传播提供思想动力。基于此,我们要从乡村的基本单位入手,即立足于家庭,重塑家风文明,从而塑造乡风文明。此外,礼治是我们目前乃至今后都要始终坚持的治世理念,要在发展中不断丰富扩展其内涵,使之与时代同行,为普及现代法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显然,道德与法律在实际生活中难免会碰撞,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不符合道德良知的法律不是良法,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配合的。而且,在复杂的社会中,道德与法律各自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即礼治与法治缺一不可,谁都不是万能的。作为乡土大地所特有的内生性礼俗文化,不仅不是乡村社会治理路上的绊脚石,还会成为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大方向。其中所说的法治主要靠政府,德治主要靠优秀的文化,自治靠社会组织。而传统的礼治在乡土社会中融合了“三治”的许多功能,因此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传统的礼治,也要不断落实现代的法治,旨在形成农民内在意识与国家外在制度的有机衔接,探索礼治与法治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实现二者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联动。总的来说,面对现代乡村社会的治理困境,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所在,也要不断地传播现代的法治理念,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局面,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摘编自罗新远《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实践与思考》)【注】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贡想要废除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杀活羊的做法。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镜花缘》描写了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B.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C.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来维持,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D.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藩篱,是在乡村社会顺利推行法治的前提。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礼治与法治的关系,但是,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是个人长期接受教化而自然形成的结果。C.材料二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D.材料二综合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服力强。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人服礼是主动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没有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要求儿子给他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B.《三国演义》第二十回中,关羽看到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就想要杀掉他。C.子路被敌人砍断了帽子上的带子之后说:“君子死而冠不免。”系好帽子才死去。D.在牛郎织女这一民间故事中,织女下凡到人间,嫁给河西的牛郎,过上男耕女织的生活。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证思路。5.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请你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对这句话进行评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平的冬天①梁实秋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过中秋不久,家里就忙着过冬的准备,作“冬防”。阴历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点。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进门,倒在东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着大晴天,三五个煤黑子带着筛子、耙子、铲子、两爪钩子就来了,头上包块布,腰间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烟袋。煤黑子摇煤球的那一套手艺真不含糊。煤末子摊在地上,中间做个坑,好倒水,再加预先备好的黄土,两个大汉就搅拌起来。搅拌好了就把烂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铺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块蛋糕似的,用铲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约一丈见方。这时节煤黑子已经满身大汗,脸上一条条黑汗水淌了下来,该坐下休息抽烟了。休息完毕,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铲子在上面横切竖切,切成小方块,像厨师切菜切萝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来,地上倒扣一个小花盆,把筛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块的煤末子铲进筛子,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然后摊在地上晒。①一筛一筛的摇,一筛一筛的晒。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边看,觉得好有趣。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煤球儿是为厨房大灶和各处小白炉子用的,就是再穷苦不过的人家也不能不预先储备。南方来的朋友们看到北平家家户户忙“冬防”,觉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厉害。②一夜北风寒,大雪纷纷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几个人能有谢道韫女士那样从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我小时候上学,背的书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带墨盒很伤脑筋,必须平平稳稳的拿着,否则墨汁要洒漏出来,不堪设想。有几天还要带写英文字的蓝墨水瓶,更加恼人了。如果伸手提携墨盒墨水瓶,手会冻僵。手套没有用。我大姊给我用绒绳织了两个网子,一装墨盒,一装墨水瓶,同时给我做了一副棉手筒,两手伸进筒内,提着从一个小孔塞进的网绳,于是两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携墨盒墨水瓶了。饶是如此,手指关节还是冻得红肿,作奇痒。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临睡时母亲为我们备热水烫脚,然后钻进被窝,这才觉得一日之中尚有温暖存在。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树顶的干枝上经常落着几只乌鸦,呱呱的叫个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鸦图!但是远不及西安城里的乌鸦多。北平喜鹊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翘着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不知什么人放鸽子,一队鸽子划空而过,盘旋又盘旋,白羽衬青天,哨子忽忽响。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风筝,沙雁蝴蝶龙睛鱼,弦弓上还带着锣鼓。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过新年是冬天生活的高潮。家家贴春联、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其实是孩子们狂欢的季节,换新衣裳、磕头、逛厂甸儿,流着鼻涕举着琉璃喇叭大沙雁儿。五六尺长的大糖葫芦糖稀上沾着一层尘沙。北平的尘沙来头大,是从蒙古戈壁大沙漠刮来的,来时真是胡尘涨宇,八表同昏。脖领里、鼻孔里、牙缝里,无往不是沙尘,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标识。③愚夫愚妇们忙着逛财神庙,白云观去会神仙,甚至赶妙峰山进头炷香,事实上无非是在泥泞沙尘中打滚而已。在北平,裘马轻狂的人固然不少,④但是极大多数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着粗笨臃肿的大棉袍、棉裤、棉袄、棉背心、棉套裤、棉风帽、棉毛窝、棉手套。穿丝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车的、挑水的、掏粪的、换洋取灯儿的、换肥子儿的、抓空儿的、打鼓儿的……哪一个不是衣裳单薄,在寒风里打颤?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北平是大地方,从前是辇毂所在,后来也是首善之区,但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地方。北平冷,其实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阳度过两个冬天。房屋双层玻璃窗,外层凝聚着冰雪,内层若是打开一个小孔,冷气就逼人而来。马路上一层冰一层雪,又一层冰一层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连跌了两跤,大家认为那是寻常事。可是也不容易跌断腿,衣服穿得多。一位老友来看我,觌面不相识,因为他的眉毛须发全都结了霜!路灯电线上踞着一排鸦雀之类的鸟,一声不响,缩着脖子发呆,冷得连叫的力气都没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龙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观。北平比较起来不算顶冷了。冬天实在是很可怕。诗人说:“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但愿如此。【注】①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写中秋过后,家里就忙着作“冬防”,并对煤球的制作过程进行了细致描述,可见作者对此印象深刻。B.作者回忆带墨盒、墨水瓶上学的经历,并特意提及冻得红肿的手指和生冻疮的脚后跟,意在表现北平的冬天给作者带来的烦恼。C.作者饶有兴趣地列举喜鹊报喜、麻雀觅食、晴日放鸽等一些日常性的景物,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D.文末转换场景,由北平的冬天联想到沈阳、黑龙江的冬天,拓展了文章的广度,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感受,深化了主题。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一筛一筛”反复出现,像是用特写镜头呈现煤球的制作过程,有很强的画面感,同时也表现出“煤黑子”的辛苦。B.句子②文白相间,寥寥几笔就营造出了冬天雪夜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意境,典雅中透着几分活泼,别有风味。C.句子③用“事实上”“无非”“打滚”等词评价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节日行为,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D.句子④中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多种日常衣物,不但无堆砌之感,而且使冬季北平人穿着“粗笨臃肿”的形象跃然纸上。8.文章以“北平的冬天”为题,有什么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9.本文字里行间流露着凄冷之声,蕴含着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关怀,请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君子游。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厉行②,以古人自期,而视与已同列者,皆不胜己,则遂以为可矣。其后困益甚,然后取古人之文而读之,始觉其出言用意,与己大异。时复内顾,自思其才,则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由是尽烧曩时所为文数百篇,取《论语》《孟子》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终日以读之者,七八年矣。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然犹未敢自出其言也。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然犹未敢以为是也。(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注]①尸鸠:布谷鸟。②刻意厉行:锻炼意志,砥砺德行。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涂在选择题答题卡上。时A既久B胸中之C言日益D多E不能F自制G试出H而书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中的“焉”和“圣心备焉”的“焉”用法不同。B.之,在文中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与《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中的“之”用法不同。C.“用心一也”中的“用”和“用兵之道,攻心为上”中的“用”意思相同。D.曩,文中是从前、过去之意,与《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中的“曩”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由于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外物包括各种客观条件,其实质指向“学习”本身。B.荀子认为学习要重视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既强调了学习方法,也强调了学习态度。C.苏洵二十五岁才懂得读书的重要。读书过程中,曾“以古人自期”,认为“同列”都不如自己。D.两则材料都聚焦谈论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材料一认为学习比思考重要,材料二的观点恰好相反。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3)(洵)始知读书,从君子游。14.苏洵在研读《论语》《孟子》等著作时,其认知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请简要概括。三、小阅读-课外(本大题共1小题)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示秬秸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注]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B.第三句中的动词使用精准凝练,一“捧”字鲜明地表现出了卖饼儿对饼的珍视。C.颈联巧妙化用了《卖炭翁》中的诗句,并用第一人称刻画出卖饼儿的真实心理。D.诗人用浅易晓畅的语言塑造了令人们同情的卖饼儿形象,并借此警示教育孩子。四、小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16.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陆游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注:①这是诗人得悉均州的武矩报捷官军收复西京洛阳而作的。当时武矩知均州。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皇帝陵墓在洛阳。请简要赏析尾联。五、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的君子,就要“”,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2)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3)《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4)《归园田居》中“,”两句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邪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5)在《蜀道难》中,李白借用“猛虎”“长蛇”极写蜀地的凶险。同样,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借用两种动物的声音,描写登山途中惊骇之景的两句是:“,。”(6)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六、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3小题)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四周黑幽幽的大山让她害怕,寂静叫人心惊肉跳,那声音窸窸窣窣,又让她害怕不已。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树林子啊!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满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嘟啷”地歌唱。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有删改)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情色彩也会发生变化,请赏析材料中划线词语的妙处。19.原句:村舍茅亭之间,樵夫钓客的身影参差隐现,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改句:村舍茅亭之间的樵夫钓客的身影弥漫着萧散淡泊的诗意。原句表达效果比改句好,请加以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近日,“老寒腿不是冻出来的毛病”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专业医学名词中并不存在“老寒腿”一词,医学上准确的叫法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患者,A每当气温骤降时,膝关节就会疼痛,很多人以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但其实,骨性关节炎的病因是关节软骨老化、磨损。目前,人们认为衰老、肥胖、外伤、劳损等因素会加快膝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比如,超重让膝关节负重增加,软骨磨损的机率增大;经常穿高跟鞋走路,膝盖老是弯着,对关节的损伤也很大;B久坐不动也是“膝盖杀手”,会出现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关节腔滑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C虽然受寒和骨性关节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的确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症状。①?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健康体重,给膝关节“减负”。同时,建议减少或避免深蹲、半蹲、爬山、上下楼梯等运动。另外,还要注意保暖,D夏天不要露着膝盖吹空调,秋冬季节适当增添衣物,加强膝关节保暖,来缓解膝关节疼痛。当然,②,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会导致腿疼,因此一旦出现腿疼的症状,建议尽快到正规医院去诊断治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每当气温骤降时,膝关节就会疼痛,很多人以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B.久坐不动也是“膝盖杀手”,会出现下肢血液循环不良、关节腔滑液分泌减少,从而增加下肢关节损伤的风险。C.虽然受寒和骨性关节炎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的确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症状。D.夏天不要露着膝盖吹空调,秋冬季节适当增添衣物,加强膝关节保暖,来缓解膝关节疼痛。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的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能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D2.A3.D4.(1)首先提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的观点,(2)然后指出礼与法的共同点是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3)最后通过对比,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礼”依赖传统维持。)5.(1)存在一定的合理性。要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立善法,依靠国家强制力量推行法治。(2)但又有一定的片面性。①推行法治,要避免强行将法律嵌入社会,要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培养人们法治意识,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②“一国治”不能只靠法治,应将法治、礼治、德治有机结合起来。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部分,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局面。【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由此推测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错误。根据原文“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可知,文中是“不带有”,是“没有”的意思,所以并不能推测出“礼治社会有‘文明’或者‘慈善’的一面”,曲解文意。B.“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错误。根据原文“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恻隐之心并没有使孔子同意取消相当残忍的行为。”可知,这表明孔子比子贡更看重礼,不能说明孔子对礼残酷的一面也是认可的。C.“所以礼治要优于法治”错误。两则材料原文中都谈到了礼治和法治的关系,却没有将两者进行比较,也没有强调哪个优于哪个。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礼治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错误。根据原文,“礼治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可知,选项缺少了限定语“表面看去好像”,曲解文意。C.“立足于家风、乡风文明建设,认为应该着力推动乡土社会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要想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就要在继承过去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新的改良与探索,将依靠国家强制力量保障的法治,和乡土社会长久以来自发形成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的传统乡规民约有机结合起来”可知,材料二应是立足于乡村社会治理中礼治与法治的关系,着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D.“类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错误。文章中没有类比论证。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正确。没做过士大夫的曾子主动要求换掉只有大夫才有资格使用的席子,属于主动服礼。B.正确。曹操“飞扬跋扈、目无君王”,这是不符合礼的表现,而关于看到就想杀他,这是遵从礼维护礼的表现,属于主动服礼。C.正确。子路临死还遵从“君子死而冠不免”的礼,是主动服礼。D.错误。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凡间的人,他们的举动属于违礼,不属于主动服礼。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二段主要有七句话,可以分成三个小部分:第一句为第一层,“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直截了当地提出本段的小分论点。第二三两句为第二层,第二句强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第三句强调“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这两句主要论述的是两者的共同点,即都是对人的行为规范。第四至七句为第三层,第四句是强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第五和六句是讲述“法”依赖国家政治权力推行,第七句是讲述“礼”依赖传统维持,所以是通过对比,论述礼与法的不同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内容的能力。王安石说:“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意思是在一个国家设立拥有善法,那么这个国家就能得到好的治理。结合材料来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首先是合理性一面:材料一原文“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可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法律的推行主要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根据原文“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可知,好的法律就是一种好的行为规范,而好的行为规范是有利于国家治理的。其次是存在的片面性:首先法能够推行实施,结合材料二原文“要想在乡村社会推行法治,首先,需要克服传统法治对人们思想上的错误引导,破除传统的藩篱”“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在破除传统藩篱之前,强行将法律嵌入乡村社会,因为法律具有强制力,一旦使用失当,就会破坏现代法治的形象,激化乡村社会矛盾,现代法治的推行将寸步难行”可知,要想推行法治首先需要破除人们对传统法治的错误认识,避免强行将法律嵌入社会法治,造成负面影响。结合原文“为了更加有效地在乡村社会普及法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自上而下地送法下乡模式,组织法治的宣传与培训活动,为乡村社会的民众灌输法治的思想;另一方面,国家也要注重自下而上的普法方式,要从传统的送法下乡模式向主动的迎法下乡模式转变”可知,想要推行法治,需要要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等多种途径进行普法、宣传,培养人们法治意识,让人们信任法律,主动接受法律。此外,并不是单靠善法就能治理好,还需要多方面的配合。结合原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是当代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大方向。其中所说的法治主要靠政府,德治主要靠优秀的文化,自治靠社会组织”“我们既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所在,也要不断地传播现代的法治理念,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的局面,从而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构建良好的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振兴”可知,法治要与自治、德治有机结合,三管齐下,要继承传统礼治中的精华部分,理顺礼治与法治的关系,实现礼法共生、礼法融合,构建多元共治局面。【刷有所得·拓展】论述类的论证思路/行文思路答题方法:①首先,①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论点明确化,或引出……的论题);②通过……论证方法写……的事例(或趣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设问开篇……②接着,①用……的事例(典故、传说、寓言等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②从……几方面论证论点。(当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③最后,①得出…的结论②总结全文…③归纳论点:…④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答案】6.C7.C8.①表层含义:指北平寒冷的天气。②深层含义:作者运用比喻、象征、双关手法,“北平的冬天”实际上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9.①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②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体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③结尾引用雪莱的诗句并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详解】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C.“非常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错,由“有人说它是来报喜,我不知喜自何来”“麻雀很多,可是竖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觅食,一副可怜相”等可知,并不能表达作者对北平冬景的喜爱与留恋,只是隆冬之中也还点缀着一些情趣。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意在表现作者对封建迷信行为的嘲讽”于文无据。愚夫愚妇们逛财神庙等行为,意在表现北平冬天过新年的景象。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北平的冬天”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来理解。由“说起冬天,不寒而栗。我是在北平长大的,北平冬天好冷”可知,“北平的冬天”表面是指北平寒冷的天气。由“煤黑子实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从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见几个顽皮的野孩子,还不免听到孩子们唱着歌谣嘲笑他”“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几乎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无需走向粥厂门前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饥寒交迫的境况”等可知,“北平的冬天”实际上是喻指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9.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由“万一天色变,雨欲来,煤黑子还得赶来收拾,归拢归拢,盖上点什么,否则煤被雨水冲走,前功尽弃了。这一切他都乐为之,多开发一点酒钱便可。等到完全晒干,他还要再来收煤,才算完满,明年再见”可知,文中写“煤黑子”脸上流淌的黑汗,多开发点酒钱便乐为之,流露出作者对“煤黑子”工作辛苦和收入微薄的同情。由“摇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骆驼驮着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门口……便开始摇了,就像摇元宵一样,慢慢的把方块摇成煤球”“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肤的朔风吹得缩头缩脑,各自忙着做各自的事……脚后跟生冻疮更是稀松平常的事”等可知,文中描述社会底层各种从业者衣裳单薄、北平的冬天到处是萧瑟贫寒的景象,再结合注释“本文写于重庆,时值抗战时期”写的是抗战时期,百姓艰难困苦的生活,现了作者对底层百姓困苦生活的关注和担忧。雪莱的“如果冬天来到,春天还会远么”,预言革命春天即将来临,给生活在黑夜及困境中的人们带来鼓舞和希望。作者发出“但愿如此”的感慨,表达出作者对底层百姓摆脱饥寒交迫生活的期盼。【答案】10.BEG11.C12.D13.(1)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2)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忍。(3)我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一起交往。14.①起初惊异于著作的形式;②接着真正理解内涵,豁然开朗;③最后灵活运用,进行写作。【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时既久”是主谓句,作整个句子的状语,其后即B处应断开。“日益多”作“胸中之言”的谓语,其后即E处应断开。“不能自制”是宾语前置句,“不能克制自己”的意思,“制”后即G处应断开。故选BEG。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兼词,相当于“于此”;/句末语气词。句意:风雨从这里兴起。/圣人之心由此具备。B.正确。都是定语后置标志。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C.“意思相同”错。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使用。句意:这是由于它心思专一啊。/用兵的方法,以征服敌人的人心为上策。D.正确。都是“从前、过去”。句意: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从前和我的祖父一起居住的。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材料二的观点恰好相反”有误。材料二中并没有表现思考比学习重要的观点。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1)“假”,借助;“水”,游泳;“绝”,横渡。(2)“衢道”,歧路;“事”,侍奉;“事两君者不容”,被动句。(3)“始”,才;“君子”,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游”,交往。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理解的能力。苏洵在研读《论语》《孟子》等著作时,其认知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由“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观于其外而骇然以惊”可知,刚开始时,苏洵对著作的形式感到很惊异。②由“及其久也,读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当然者”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苏洵读得也更精细,能真正理解其内涵。③由“时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试出而书之。已而再三读之,浑浑乎觉其来之易矣”可知,苏洵最后能够达到灵活运用、进行写作的程度。参考译文:材料一: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疾劲,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非善于奔走,却能远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在这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还没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拿刀刻东西,中途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因此没有专心致志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会被容忍。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经》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我年轻时不好好学习,活到二十五岁,才知道要读书,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往学习。年龄大了以后,又未能刻苦磨砺意志、付诸行动,期望自己效仿古人,但看到和自己同列的等辈,又都不如自己,于是觉得自己可以了。后来感到写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就拿古人的文章来读,开始觉得古人所发言论,与自己的有很大的不同。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文章的水平,似乎不应该只停留在目前这种状态。于是我把旧时所写的文章几百篇悉数烧掉,而拿起《论语》《孟子》及其他伟人贤士的文章,正襟危坐,整天都阅读它们,花了有七八年时间。刚开始,读进去的内容只觉惶惶然,接着广泛地考察这些文章外在的表达方式,则又害怕得惊叫起来。时间长了,读得也更精细,胸中豁然开朗似的明白了,好像人家的话本来就该是这样的。但我还是不敢提笔也这样写。时间更久了,胸中想说的话更多了,不能克制自己,便试着把它们写出来。以后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读它们,只觉得文思泉涌,好像写出来是很容易的,然而还不敢自以为是啊。
(节选自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15.【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并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方面入手描摹出寒冷空寂的景色”错,“城头月落霜如雪”写视觉,“楼上五更声欲绝”是写听觉。首联没有触觉。故选A。16.【答案】①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②运用想象(虚写)和以景结情的手法,含蓄蕴藉。③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寄寓着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情感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尾联含义:可以料想明年寒食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②手法分析:诗人并未直接描述当前的情景,而是运用想象的手法,描绘了一个未来的美好图景。这种虚写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诗人以“驿路梨花处处开”的美景作为结尾,既是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的形象表达,又留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③情感分析:尾联通过想象和美景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国家中兴的美好愿景。这种情感表达既直接又含蓄,既热烈又深沉。17.【答案】知明而行无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省”“嘉”“贻”“衿”“吠”“颠”“殷”“栗”“巅”“绡”。18.【答案】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处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的活泼可亲。【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怂恿”本意是指鼓动别人去做(多指不好的事情),在文中用来描写“风”,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核桃叶在风的作用下“豁啷啷”地歌唱作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的可爱可亲,这是贬词褒用。19.【答案】①原文使用了三个短句,节奏简洁、明快、有力,改成长句后就没有这个效果了。②原文使用“参差隐现”很好地表现出樵夫钓客的身影状态和朦胧的感觉,“诗意”是“参差隐现”体现出来的,二者是紧密衔接相连的,删掉“参差隐现”后就缺失了这层诗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原句和改句,发现两者两个区别:一是从句式上看,原句是短句,改句是长句;二是改句删掉了“参差隐现”这个词语。①原句是短句,短句的特点是短小、精炼,读起来节奏明快、有力,而前面的句子“画卷上,天地静穆,远山微茫,江阔波渺,林峦浑秀,草木华滋”也是短句,那么原句使用短句就能够与前文风格保持一致,而改句是长句,这就与前文的句子不协调。②“参差隐现”这个词是形容“樵夫钓客的身影”的,这样写富有一种朦胧美,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共同营造一种诗的意境,表现山水长卷的诗意之美;而改成长句并删掉这个词语后,就缺失了朦胧的意境,既不能与后句“萧散淡泊的诗意”协调,也无法体现画作的诗意。因此,还是原句表达效果更好。【答案】20.D21.①如何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呢
②并非所有的腿疼都是“老寒腿”【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导致的”为句式杂糅,应改为“这个疾病的病因是寒冷”或“这个疾病是寒冷导致的”。B.搭配不当,“出现”使用不当,应将“出现”改为“导致”。C.语序不当,应将“虽然”调到“没有”的前面。故选D。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结合第一段陈述对象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目前,人们认为衰老、肥胖、外伤、劳损等因素会加快膝关节表面的软骨磨损”;再由此处为问句,后文“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健康体重,给膝关节‘减负’。同时,建议减少或避免深蹲、半蹲、爬山、上下楼梯等运动。另外,还要注意保暖”说的是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症状的做法,故此处应填“如何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呢
”。第②处,结合后文“类风湿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也会导致腿疼”可知,腿疼并不都是“老寒腿”,故此处可填“并非所有的腿疼都是‘老寒腿’”。【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句子,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恰当与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提取句子主干,看看内容是不是搭配并符合逻辑。22.【答案】例文:坚守底线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坚守底线,坚守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饼干盒印刷课程设计
- 鱼头烹饪课程设计
- 短视频编辑运营课程设计
- 道路勘察课程设计范文
- 申论公文讲话稿课程设计
- 网络数据库课程设计PLSQL
- 铁道桥梁课程设计
- 顶吹课程设计
- 统计课程设计实验建议
- 萤石的课程设计
- GB/T 18476-2001流体输送用聚烯烃管材耐裂纹扩展的测定切口管材裂纹慢速增长的试验方法(切口试验)
- GA 1551.5-2019石油石化系统治安反恐防范要求第5部分:运输企业
- 拘留所教育课件02
- 冲压生产的品质保障
- 《肾脏的结构和功能》课件
- 2023年湖南联通校园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上海市徐汇区、金山区、松江区2023届高一上数学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护士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考核登记表
- 天津市新版就业、劳动合同登记名册
- 产科操作技术规范范本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全册单元测试卷(含期中期末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