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 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 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 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 2《齐桓晋文之事》预习指导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预习指导一、注解《孟子》①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助词,的)事可得闻(使……听到)乎?”②孟子对(回答)曰:“仲尼之徒(这类人)无道(没有谈论。道,谈论,说)桓文之事者,是以(因此)后世无传(没有流传)焉,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无以(不得已。以”,通“已”,止),则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乎?”③曰:“德何如(如何)则可以王(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称王)矣?”④曰:“保民(安民,养民)而王,莫(代词,没有谁)之(代词,他)能御(阻挡,抵挡)也(宾语前置)。”⑤曰:“若(像)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加强疑问语气,“吗”)?”

⑥曰:“可。”

⑦曰:“何由(从何处,怎能)知吾可也(宾语前置)?”⑧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往)?(宾语前置)对曰:将以(用)衅[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做“衅钟”)。王曰:舍(释放)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恐惧战栗的样子),若(如此,这样)无罪而就(走向)死地。对曰: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废衅钟与(通“欤”,语气词)?曰:何可废也?以(用)羊易(换)之。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⑨曰:“有之。”⑩曰:“是(这)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认为)王为爱(吝惜,舍不得)也,臣固(本来)知王之(主谓,取独)不忍也。⑪王曰:“然(是,对),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小(狭小),吾何爱一牛?即(就是)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连词,表转折,却)就死地,故(所以)以羊易之也。”⑫曰:“王无异(对……感到奇怪)于百姓之以(认为)王为爱也(状语后置)。以小(形作名,小的东西)易大(形作名,大的东西),彼(他们)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知之?王若(如果)隐(痛惜,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⑬王笑曰:“是(这)诚(真的)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宜(应当,理所当然)乎百姓之(主谓之间,取独)谓我爱也(主谓倒装)。”⑭曰:“无伤(没有妨害,没有关系)也,是(这)乃仁术(仁道,行仁政的方式)也(判断句),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因此)君子远(形作动,远离)庖厨(厨房)也。”⑮王说(通“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心思),予忖度[cǔnduó](揣测,估量)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孟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判断句)。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的原因)合(符合)于王者,何也?”⑯曰:“有复(禀报)于王者曰(状语后置):‘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重量单位,30斤为一钧),而(却)不足以举一羽;明(形作名,视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所新的细毛的尖端),而不见舆薪(整车的柴火)。’则(那么)王许(认可)之乎?”⑰曰:“否。”⑱“今恩(恩德)足以及(推及)禽兽,而(表转折)功不至于百姓者,独(偏偏,却)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为(因为,是)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⑲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表现),何以(用什么)异(区分)(宾语前置)?”⑳曰:“挟太山以(表目的,来)超(跃过)北海,语[yù](告诉)人曰:‘我不能。’是(这)诚(的确,确实)不能也。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形作动,敬爱)吾老(形作名,老人),以(表递进,进而)及(推广)人之老;幼(形作动,爱护)吾幼(形作名,孩子),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运行,运转)于掌(状语后置)。《诗》云:‘刑(通“型”,名作动,作榜样)于寡妻(正妻;贤妻)(状语后置),至于(到,达到)兄弟,以(表递进)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拿)斯(这)心加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安定)四海,不推恩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保妻子(古,妻子儿女;今,夫人);古之人所以(……的原因)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名作动,称量),然后(这样之后)知轻重;度(丈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厉害,严重)。王请度(考虑,思量)之!㉑抑(表示反问,难道)王兴(发动)甲兵,危(使……受到危害)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状语后置),然后快于心与(状语后置)?”㉒王曰:“否,吾何快于是(状语后置),将以(凭借)求吾所大欲也。”㉓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使……听到)与?”㉔王笑而不言。㉕曰:“为(因为)肥甘(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不足于口与(状语后置)?轻暖(形作名,轻软暖和的衣服)不足于体与(状语后置)?抑(还是)为采色(绚丽的颜色,采,同“彩”)不足视于目与(状语后置)?声音(指音乐)不足听于耳与(状语后置)?便嬖[piánbì](君王左右受宠爱的人)不足使令于前与(状语后置)?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难道)为是(这个)哉?”㉖曰:“否,吾不为是也。”㉗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欲辟(开辟)土地,朝(使动,使……朝见)秦楚,莅(统治)中国(古,指中原地区;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抚(安抚,使……归顺)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也。以若(这样,如此)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爬上树取去找鱼。比喻方向、方法不对,一定达不到目的)也。”㉘王曰:“若是(如此,这样)其(语气词,表揣测)甚(严重)与?”㉙曰:“殆(恐怕,可能)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这样)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㉚曰:“可得闻与?”㉛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觉得孰(疑问代词,谁)胜?”㉜曰:“楚人胜。”㉝曰:“然则小(形作名,小国)固不行以敌大(形作名,大国),寡固不行以敌众,弱固不行以敌强。海内之地,方(方圆)千里者九,齐集(集聚,这里指总计面积)有其一;以一服(使……降服)八,何故异于邹敌楚哉(状语后置)?盖[hé](通“盍”

,何不)亦反(同“返”

,回到)其本(指仁政王道)矣。今王发政施仁(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状语后置),商贾[gǔ]皆欲藏于王之市(状语后置),行旅(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状语后置),全国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诉(奔走求告)于王(状语后置);其(表假设,如果)若是,孰能御之?”㉞王曰:“吾惛[hūn](通“昏”,不明事理,糊涂),不能进于是(达到这一步)矣。愿夫子辅(帮助)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愚钝,谦辞。敏,聪慧),请尝试(试行)之。”㉟曰:“无恒产(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而有恒心者,惟(只有)士(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假使,如果)无恒心,放(放纵)辟[pì](不正)邪侈(过度),无不为已(通“矣”,表确定语气)。及(等到)陷于(在……中)罪,然后从而(接着)刑(名作动,处罚)之,是罔(通“网”,名作动,张网捕捉)民也(判断句)。焉(哪里)有仁人在位,罔民而(表转折)可为也?是故(因此)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对上)足以事(侍奉,赡养)父母,俯足以畜(养活)妻子,乐岁(丰年)终身饱,凶年(荒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表顺承)之(往,走向)善,故民之(主谓,取独)从之(代词,指君主)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只是)救死而(表递进)恐不赡(足,够),奚(何,哪里)暇(空闲)治(讲求)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通“何”,何不)反(通“返”,回归)其本(根本)矣。五亩之宅,树(名作动,种植)之以桑(状语后置),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名作动,穿)矣;鸡、豚(小猪)、狗、彘[zhì](大猪)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耽误,破坏)其时(季节),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形作动,慎重)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之教,申(反复说明,告诫)之以孝悌(善事父母,敬爱兄长)之义(状语后置),颁白(须发花白。颁,通“斑”)者不负(背负东西)戴(顶东西)于道路矣(状语后置)。老者衣帛食肉,黎民(百姓)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宾语前置)”二、知识点一、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同“已”,止)2.然则废衅钟与(通“欤”,语气词)3.王说(同“悦”,高兴)4.为长者折枝(通“肢”,肢体)5.刑于寡妻(通“型”,作榜样)6.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绚丽的颜色,采,同“彩”)7.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9.吾惛(通“昏”,不明事理,糊涂)10.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11.盖亦反其本矣(通“返”,返回)12.是罔民也(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1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通“斑”,斑白)二、古今异义1.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此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来推广到;今义:和。3.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提起另外话题。4.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夫人。5.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国家名。6.然后从而刑之古义:从而,接着就;今义:因此。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  ①王乎(名作动,行王道以统一天下)②刑于寡妻(名作动,作榜样)③权,然后知轻重(名作动,称量)④然后从而刑之(名作动,处罚)⑤是罔民也(通“网”,名作动,张网捕捉)⑥树之以桑(名作动,种植)⑦五十者可以衣帛(名作动,穿)2.形容词作名词①以小易大(形作名,小的东西)②以小易大(形作名,大的东西)③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作名,视力)④老吾老(形作名,老人)⑤幼吾幼(形作名,孩子)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形作名,肥美甘甜的食物)⑦轻暖不足于体与(形作名,轻软暖和的衣服)⑧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形作名,小国)⑨然则小固不行以敌大(形作名,大国)⑩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稀少的国家)⑪寡固不可以敌众(人口众多的国家)⑫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小的国家)⑬弱固不可以敌强(强大的国家)3.形容词作动词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作动,远离)②老吾老(形作动,敬爱)③幼吾幼(形作动,爱护)④谨庠序之教(形作动,慎重)4.使动用法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听到)②危士臣(使……受到危害)③朝秦楚(使动,使……朝见)④莅中国而抚四夷(安抚,使……归顺)⑤以一服八(使……降服)5.意动用法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对……感到奇怪)四、一词多义1.度①予忖度之(揣测,估量)②度,然后知长短(丈量)③王请度之(考虑,思量)2.若①以若所为(如此)②其若是(像)③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如果)3.以①无以,则王乎(同“已”,停止)②以羊易之(用、拿)③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认为)4.何①何由知吾可也(什么)②牛何之(哪里)③何可废也(怎么)五、句式1.判断句 ①是乃仁术也。②夫子之谓也。③是罔民也.2.状语后置句 ①王坐于堂上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④有复于王者曰⑤天下可运于掌⑥刑于寡妻⑦构怨于诸侯⑧然后快于心与⑨吾何快于是⑩为肥甘不足于口与⑪轻暖不足于体与⑫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⑬声音不足听于耳与⑭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⑮何故异于邹敌楚哉⑯全国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⑰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⑱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⑲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⑳皆欲赴诉于王㉑树之以桑㉒申之以孝悌之义㉓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宾语前置①臣未之闻也②莫之能御也③何由知吾可也④牛何之⑤夫子之谓也。⑥然则一羽之不举⑦舆薪之不见⑧何以异⑨未之有也4.主谓倒装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被动句①百姓之不见保三、知识补充一、题目解读1.齐桓公,姓姜,名小白。姜姓齐国第十六位国君(公元前),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避难。在齐襄公和公孙无知相继死去后,抢先回国,夺取君位。任内励精图治,起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2.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3.事: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齐宣王有效仿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大欲,却没有行王政的志向和信心。要在思想上破其所有,立其所无,本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孟子通过亲切生动的举例,浅显恰切的设喻,明确犀利的语言,最终说动了齐宣王,并从正面提出了自己“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孟子与齐宣王这次谈话的记录。二、作者介绍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用。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孟子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尊崇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孟子》是《论语》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汉文帝时列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到南宋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成为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孟子》的特点:善于论辩、极有气势、富于想象。三、写作背景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惨烈局面,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当时,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政、弃霸业的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