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潍坊市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记载“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其意在强调()A.恢复先秦的礼乐制度 B.抨击君主的腐化堕落C.落实儒家的仁政思想 D.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致意思是先王制定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感官和物质的享受,而是为了教育人民,使他们在好恶上保持平衡,践行道理和正义。这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但没有强调恢复先秦礼乐,也没有强调要落实儒家仁政思想,排除A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礼乐制度作用,没有抨击君主,排除B项。故选D项。2.据《商君书》记载,“(秦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表明秦国()A.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 B.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C.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D.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生者著,死者削”说明秦国对人口的生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这反映了对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户籍登记,但没有涉及分类登记,排除A项;战国四期,男女地位并不平等,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重视,没有涉及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3.有学者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材料意在说明,秦制()A.具有开创性 B.影响深远 C.核心是“大一统” D.源于历史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提到“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这表明秦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材料意在说明秦制源于历史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秦制的历史渊源,并非开创性,排除A项;秦制影响深远是材料部分意思反映,并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到秦制核心是大一统,但更强调的是大一统的历史渊源,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据此可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旨在()A.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 B.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C.推广中原的生产方式 D.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域都护的职责如统辖诸国、管理屯田、颁行号令、发兵征讨等来看,这些都是为了加强西汉政府对西域这一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直接体现促进各民族间交流的相关表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能是军政管理方面的,促进民族交流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都护设置之间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不是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虽然材料提到管理屯田,但这只是其职责的一部分,不能说明是为了推广中原生产方式而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C项。故选D项。5.《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诸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上述变化说明宋代律法()A.倡导社会自由 B.维护礼制传统C.更加务实理性 D.深受理学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说明宋代律法更加务实理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丧期嫁娶,与倡导社会自由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宋代律法更加务实理性,不是维护礼制传统,排除B项;北宋立法灵活变通,理学则维护伦理纲常,所以不是受理学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1905年11月《申报》记载,“湖北各州县来省投考学堂者日渐甚多,目下省城大小客栈几无下榻之地,调查统计不下一万余人”。这主要是因为()A.新政变革了传统选官方式 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阶层流动C.学堂传播了新式教育理念 D.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05年9月,清朝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学堂选官,促进了投考学堂者日渐甚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式教育理念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废除,无法得出国人救亡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1937年2月,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上述调整旨在()A.推动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顺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 D.适应国民党抗战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采取了不断变化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战的影响,而非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民党抗战政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战争”“建设”的使用频率。其中①②③分别是()A.战争和平建设 B.建设战争和平 C.和平战争建设 D.建设和平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提出以后,中国的外交环境趋于改善,同时从1953年实行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可以得出“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因而①是建设,②是和平,③是战争,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9.如表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则深入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A.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南京路上商店的变化和营业员的先进经验,这些变化和经验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新成就,因此,报道的目的是宣传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的新成就,C项正确;对顾客笑脸相迎并非思想道德品质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店的变化和营业员的先进经验,不涉及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的新风尚,营业员笑脸相迎、照顾细致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以来进行的部分调整。这反映了我国()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中显示的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逐步提高,这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提高了个税免征额,以减轻居民的税收负担,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个税的征收额上升,没有涉及总税收的情况,不能得知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排除B项;个税提高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个税的提高能够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据材料不能得知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中世纪前期,英国教士和知识分子都把通用拉丁语视为法定语言,用于宗教活动或者读书写作。14世纪,英国出现英文版《圣经》,威克里夫等教士开始用英文为普通民众讲解教义,乔伊等著名诗人更是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C.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D.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4世纪英国出现英文版《圣经》以及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语言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文化和宗教传播的重要工具,B项正确;文艺复兴主要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未主要凸显各自语言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使用语言的转变而非书籍的广泛传播,与印刷术的传播关系不大,排除C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英国1215年颁布《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权,保障封建领主与教会的特权以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到17世纪,英国学者对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将其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与法治的法律依据。这一变化()A.反映了王权教权斗争激烈 B.推动了城市的自治斗争C.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宣告了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宪章的内涵随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改变,C项正确;宪章主要体现的是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与教会无关,排除A项;英国城市自治发生于中世纪,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为1782年英国下院通过的法案。这些法案()法案内容《伯克法》废除了政府和王室对闲职的任命,更加严密地监督王室使用经费。《克鲁克法》禁止由王室提名财政官员担任议员。《克拉克法》禁止政府承包商担任议员。A.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建立 B.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C.说明内阁掌握政府实权 D.进一步发展了英国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2年英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此时期英国进一步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得到完善,D项正确;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明议会颁布法律完善政治制度,与内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上述举措()A.增强了政府工作稳定性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 D.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水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是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时期,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C项正确;政府简化职能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政府通过采用市场竞争机制来进行地方自治,这有助于激活地方自治的活力,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不会降低基层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15.1982年,联合国颁布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表为该公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公约()◆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对渔业的专属管辖权。A.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B.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C.旨在公平利用海洋资源 D.妥善解决了各国间的分歧【答案】C【解析】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2年(世界)。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1982年,联合国颁布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公海的开放对象面向全体国家以及沿海国家相应范围内具有管辖权,这反映出该条约旨在公平利用海洋资源,C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涉及经济交往,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该条约涉及全部国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妥善解决了”过于绝对,沿海国家存在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吕新吾乡约思想材料明万历二年(1574年)吕新吾任山西襄垣令时说,“夫邑之有乡约,以崇圣训也,士民暇则与聚焉,谈礼义,敦情好,以保其丘卢,而俗益长厚,盖有邑则有之矣。向余念弗及此,实阙然有遗罪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山西巡抚的吕新吾大力推广乡约,并发明了一种圣谕格叶(格式)。评析吕新吾的乡约思想。【答案】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强调通过乡约制度来弘扬圣训,体现儒家思想在基层治理的重要地位通过乡约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内容全面,涵盖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诸多方面,试图对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社会治理。注重农业生产和经济规划,希望通过乡约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也具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双重约束,试图从道德和行为准则两个层面塑造理想社会秩序。是基层治理的手段之一,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也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夫邑之有乡约,以崇圣训也,士民暇则与聚焉,谈礼义,敦情好,以保其丘卢,而俗益长厚,盖有邑则有之矣。向余念弗及此,实阙然有遗罪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相约的内容、特点、作用和结论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如: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强调通过乡约制度来弘扬圣训,体现儒家思想在基层治理的重要地位通过乡约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内容全面,涵盖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诸多方面,试图对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社会治理。注重农业生产和经济规划,希望通过乡约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也具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双重约束,试图从道德和行为准则两个层面塑造理想社会秩序。是基层治理的手段之一,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也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制,令不可得摩取鋊(铅)。”“悉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至此,西汉货币制度得以稳定并沿用至隋,其间在王莽当政时曾遭到破坏,但后来又恢复。——摘编自方小玉《从秦汉货币统一看楚称金衰亡过程》材料二16世纪,白银在流通领域快速崛起,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国计与民生两方面探讨白银货币化过程,货币化即市场化,这一过程打乱了明初原有的几乎所有的制度安排,引发了国家一系列制度改革,市场与国家合力推动白银货币化发展进程,这正是前近代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早期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一转型,推动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大合流。——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答案】(1)措施:禁止地方铸币,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销毁郡国钱,流通三官钱;废除三铢钱,通行五铢钱;影响:稳定了西汉的货币制度,使得货币制度得以长期沿用:减少了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稳定经济秩序;加强中央集权。(2)新变化:白银货币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需要的推动;政府进行的“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解析】【小问1】时空是汉朝(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悉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可知,禁止地方铸币,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根据材料一“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可知,废除三铢钱,通行五铢钱;根据材料一“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可知,销毁郡国钱,流通三官钱。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西汉货币制度得以稳定并沿用至隋,其间在王莽当政时曾遭到破坏,但后来又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了西汉的货币制度,使得货币制度得以长期沿用;根据材料一“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稳定经济秩序;根据材料一“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小问2】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16世纪,白银在流通领域快速崛起,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可知,其新变化是白银货币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国计与民生两方面探讨白银货币化过程,货币化即市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要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引发了国家一系列制度改革,市场与国家合力推动白银货币化发展进程”可知,政府进行的“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材料二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你是否同意以下说很赞同比较赞同说不准不太赞同很不赞同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2.94.38.223.061.1父母在,不远游7.215.121.834.920.8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45.429.217.55.02.6富贵贫贱是命定的6.811.215.425.141.2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去乡镇企业工作读书上大学去大城市打工继续种田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35.214.131.82.78.5——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结合材料,以“时代发展与民众择业观念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论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论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因此,时代发展影响民众择业观念变,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1978年——1995年的中国。本题主要依据对农民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材料二“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的数据可以看出,很赞同的比重为45.2%,比较赞同的为29.2%,同时结合“如果有机会重新作选择你将选择”,选择经商和去乡镇企业工作的分别为35.2%和14.1%,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农民认同经商创业。因此结合以上两个数据可以分析得出“改革开放逐步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转变”这一论题。论述时结合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及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同时联系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与发展等相关史实展开论述。如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认知与推崇,农民也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小农意识,想要下海经商,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最后总结,时代发展影响民众择业观念变,只有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才能进一步带动思想的解放。表述完整。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大事记材料时间外交活动1978年中美发表《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两国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0年中国决定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论坛的成员为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2001年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2009年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2015年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中国外交历程》提取材料信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特点加以阐释。【答案】中国在新时期的外交活动中,注重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强调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并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边合作与全球参与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显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角色。在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方面,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平等互利合作,强调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在主权与领土完整方面,通过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成功恢复对香港的主权,体现了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在国际责任与贡献方面,中国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愿景。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设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对新时期中国外交活动的特点加以阐释。据材料“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等国在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贸组织第143个成员”“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五国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积极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进程”可知,在多边合作与全球参与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显示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角色。据材料“中非合作论坛成立,论坛的宗旨是平等互利、平等磋商。论坛的成员为与中国建交的53个非洲国家以及非洲联盟”可知,在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方面,中国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推动与其他国家的平等互利合作,强调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据材料“签署《中英联合声明》,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可知,在主权与领土完整方面,通过签署《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成功恢复对香港的主权,体现了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视。据材料“中国决定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执行维和任务”可知,在国际责任与贡献方面,中国每年向联合国派遣军事观察员,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责任担当。据材料“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可知,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反映了中国对全球合作与发展的愿景。综上所述,这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益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山东省潍坊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礼记》记载“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特以欢耳目、极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行理义也”。其意在强调()A.恢复先秦的礼乐制度 B.抨击君主的腐化堕落C.落实儒家的仁政思想 D.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大致意思是先王制定礼乐制度,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感官和物质的享受,而是为了教育人民,使他们在好恶上保持平衡,践行道理和正义。这强调了礼乐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的道德教化功能,但没有强调恢复先秦礼乐,也没有强调要落实儒家仁政思想,排除A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礼乐制度作用,没有抨击君主,排除B项。故选D项。2.据《商君书》记载,“(秦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这表明秦国()A.实行户籍分类登记制度 B.男女社会地位相对平等C.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D.严格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题干中提到的“生者著,死者削”说明秦国对人口的生死情况进行详细记录,这反映了对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重视,C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户籍登记,但没有涉及分类登记,排除A项;战国四期,男女地位并不平等,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对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的重视,没有涉及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3.有学者指出:“自汉而后两千年,国家控制方略时有变异,由秦开创的大一统体制则一脉相承,分久则必合。然追究秦制,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材料意在说明,秦制()A.具有开创性 B.影响深远 C.核心是“大一统” D.源于历史发展【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中提到“由涓涓之流汇成江河,实为春秋战国社会变迁的集大成者,其变由来已久”,这表明秦制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材料意在说明秦制源于历史发展,D项正确;材料强调秦制的历史渊源,并非开创性,排除A项;秦制影响深远是材料部分意思反映,并不全面,排除B项;材料虽然涉及到秦制核心是大一统,但更强调的是大一统的历史渊源,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据此可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旨在()A.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 B.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C.推广中原的生产方式 D.加强对边疆地区管理【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西域都护是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其级别相当于郡太守,职责是统辖西域诸国,管理屯田,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域都护的职责如统辖诸国、管理屯田、颁行号令、发兵征讨等来看,这些都是为了加强西汉政府对西域这一边疆地区的管理,D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直接体现促进各民族间交流的相关表述,西域都护的主要职能是军政管理方面的,促进民族交流是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丝绸之路的畅通与西域都护设置之间的联系,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不是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虽然材料提到管理屯田,但这只是其职责的一部分,不能说明是为了推广中原生产方式而设置西域都护府,排除C项。故选D项。5.《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诸民庶之家,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上述变化说明宋代律法()A.倡导社会自由 B.维护礼制传统C.更加务实理性 D.深受理学影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唐律疏议》规定在父母丧期时嫁娶的,处以徒三年的惩罚,宋代律法规定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供侍,子孙居丧者,听尊长自陈,验实婚娶,说明宋代律法更加务实理性,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丧期嫁娶,与倡导社会自由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宋代律法更加务实理性,不是维护礼制传统,排除B项;北宋立法灵活变通,理学则维护伦理纲常,所以不是受理学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1905年11月《申报》记载,“湖北各州县来省投考学堂者日渐甚多,目下省城大小客栈几无下榻之地,调查统计不下一万余人”。这主要是因为()A.新政变革了传统选官方式 B.科举制的废除推动了阶层流动C.学堂传播了新式教育理念 D.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救亡意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5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05年9月,清朝政府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实行学堂选官,促进了投考学堂者日渐甚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阶层流动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新式教育理念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制的废除,无法得出国人救亡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7.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政策调整为:给一切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停止没收富农的土地及财产,允许有产阶级代表参加苏区政权管理工作。1937年2月,又提出将“工农民主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上述调整旨在()A.推动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B.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顺应抗战形势的发展变化 D.适应国民党抗战政策的改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随着全国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采取了不断变化的政策,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抗战的影响,而非民主政治建设,排除A项;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国民党抗战政策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8.如图为1949~1956年《人民日报》中“和平”“战争”“建设”的使用频率。其中①②③分别是()A.战争和平建设 B.建设战争和平 C.和平战争建设 D.建设和平战争【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局势趋于稳定,50年代以来,特别是和平共处项原则提出以后,中国的外交环境趋于改善,同时从1953年实行一五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可以得出“战争”一词使用频率下降,“建设”“和平”词汇使用频率上升,因而①是建设,②是和平,③是战争,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9.如表为1982年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报道。该报道旨在()3月16日,《春风吹拂南京路》则深入一步反映了南京路上四百多家商店的变化,生动地描绘了“万人夸”营业员的先进经验已遍及十里长街。请看:顾客进门——总招待笑脸相迎顾客近柜——营业员开口有请顾客挑选——营业员百拿不厌顾客特殊——服务员细致照顾顾客焦急——药剂员急人所难A.提高营业员思想道德品质 B.推动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C.宣传上海改革开放新成就 D.倡导社会主义建设新风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从题干中可以看出,报道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南京路上商店的变化和营业员的先进经验,这些变化和经验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新成就,因此,报道的目的是宣传上海在改革开放中的新成就,C项正确;对顾客笑脸相迎并非思想道德品质的体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商店的变化和营业员的先进经验,不涉及商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改革开放的新风尚,营业员笑脸相迎、照顾细致不属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0.如图是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实行以来进行的部分调整。这反映了我国()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C.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D.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图中显示的是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逐步提高,这反映了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提高了个税免征额,以减轻居民的税收负担,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个税的征收额上升,没有涉及总税收的情况,不能得知个税在税收中地位下降,排除B项;个税提高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个税的提高能够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但据材料不能得知推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项。故选A项。11.中世纪前期,英国教士和知识分子都把通用拉丁语视为法定语言,用于宗教活动或者读书写作。14世纪,英国出现英文版《圣经》,威克里夫等教士开始用英文为普通民众讲解教义,乔伊等著名诗人更是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B.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C.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D.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4世纪的英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14世纪英国出现英文版《圣经》以及用英语进行文学创作的现象,主要反映了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民族国家的形成,民族语言逐渐受到重视,成为文化和宗教传播的重要工具,B项正确;文艺复兴主要是复兴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以人文主义为核心,未主要凸显各自语言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使用语言的转变而非书籍的广泛传播,与印刷术的传播关系不大,排除C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2.英国1215年颁布《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限制王权,保障封建领主与教会的特权以及骑士、市民的某些利益。到17世纪,英国学者对宪章内容作了新的解释,将其作为要求公民权利、商业自由与法治的法律依据。这一变化()A.反映了王权教权斗争激烈 B.推动了城市的自治斗争C.顺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宣告了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宪章的内涵随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改变,C项正确;宪章主要体现的是议会与王权的斗争,与教会无关,排除A项;英国城市自治发生于中世纪,排除B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排除D项。故选C项。13.如表为1782年英国下院通过的法案。这些法案()法案内容《伯克法》废除了政府和王室对闲职的任命,更加严密地监督王室使用经费。《克鲁克法》禁止由王室提名财政官员担任议员。《克拉克法》禁止政府承包商担任议员。A.标志着文官制度的建立 B.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C.说明内阁掌握政府实权 D.进一步发展了英国政治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82年英国。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此时期英国进一步限制王权,资产阶级代议制逐步得到完善,D项正确;1870年6月4日英政府颁布的正式确立公开竞争考试制度的枢密令,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排除A项;1832年议会改革,实现了工业资产阶级的诉求,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明议会颁布法律完善政治制度,与内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上述举措()A.增强了政府工作稳定性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矛盾C.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 D.降低了基层治理的水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正是英国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时期,英国政府提倡社区治理以简化政府职能、缩减政府开支为核心,通过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来促进资本的自由流通,顺应了当时经济发展形势,C项正确;政府简化职能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政府通过采用市场竞争机制来进行地方自治,这有助于激活地方自治的活力,提高基层治理的效率,不会降低基层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15.1982年,联合国颁布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如表为该公约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该公约()◆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对渔业的专属管辖权。A.有利于经济全球化发展 B.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要求C.旨在公平利用海洋资源 D.妥善解决了各国间的分歧【答案】C【解析】根据设问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82年(世界)。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可知,1982年,联合国颁布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公海的开放对象面向全体国家以及沿海国家相应范围内具有管辖权,这反映出该条约旨在公平利用海洋资源,C项正确;材料中并不涉及经济交往,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该条约涉及全部国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排除B项;“妥善解决了”过于绝对,沿海国家存在挑战,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16题14分,17题15分,18题12分,19题14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吕新吾乡约思想材料明万历二年(1574年)吕新吾任山西襄垣令时说,“夫邑之有乡约,以崇圣训也,士民暇则与聚焉,谈礼义,敦情好,以保其丘卢,而俗益长厚,盖有邑则有之矣。向余念弗及此,实阙然有遗罪焉”。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任山西巡抚的吕新吾大力推广乡约,并发明了一种圣谕格叶(格式)。评析吕新吾的乡约思想。【答案】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强调通过乡约制度来弘扬圣训,体现儒家思想在基层治理的重要地位通过乡约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内容全面,涵盖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诸多方面,试图对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社会治理。注重农业生产和经济规划,希望通过乡约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也具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双重约束,试图从道德和行为准则两个层面塑造理想社会秩序。是基层治理的手段之一,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也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中国)。根据材料“夫邑之有乡约,以崇圣训也,士民暇则与聚焉,谈礼义,敦情好,以保其丘卢,而俗益长厚,盖有邑则有之矣。向余念弗及此,实阙然有遗罪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相约的内容、特点、作用和结论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如: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强调通过乡约制度来弘扬圣训,体现儒家思想在基层治理的重要地位通过乡约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吕新吾的乡约思想内容全面,涵盖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关系、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和社会秩序诸多方面,试图对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引导,加强社会治理。注重农业生产和经济规划,希望通过乡约促进农业生产,同时也具有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双重约束,试图从道德和行为准则两个层面塑造理想社会秩序。是基层治理的手段之一,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但也加强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周郭其制,令不可得摩取鋊(铅)。”“悉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唯真工大奸乃盗为之。”至此,西汉货币制度得以稳定并沿用至隋,其间在王莽当政时曾遭到破坏,但后来又恢复。——摘编自方小玉《从秦汉货币统一看楚称金衰亡过程》材料二16世纪,白银在流通领域快速崛起,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国计与民生两方面探讨白银货币化过程,货币化即市场化,这一过程打乱了明初原有的几乎所有的制度安排,引发了国家一系列制度改革,市场与国家合力推动白银货币化发展进程,这正是前近代中国经济从传统经济向早期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这一转型,推动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大合流。——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币制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答案】(1)措施:禁止地方铸币,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销毁郡国钱,流通三官钱;废除三铢钱,通行五铢钱;影响:稳定了西汉的货币制度,使得货币制度得以长期沿用:减少了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稳定经济秩序;加强中央集权。(2)新变化:白银货币化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需要的推动;政府进行的“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解析】【小问1】时空是汉朝(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一“悉郡国毋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可知,禁止地方铸币,将铸币权集中于中央;根据材料一“有司言三铢钱轻,轻钱易作奸诈,乃更请郡国铸五铢钱”可知,废除三铢钱,通行五铢钱;根据材料一“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可知,销毁郡国钱,流通三官钱。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一“西汉货币制度得以稳定并沿用至隋,其间在王莽当政时曾遭到破坏,但后来又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了西汉的货币制度,使得货币制度得以长期沿用;根据材料一“而民之铸钱益少,计其费不能相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减少了民间私铸钱币的现象,稳定经济秩序;根据材料一“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入其铜三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小问2】时空是明朝(中国)。第一小问新变化,根据材料二“16世纪,白银在流通领域快速崛起,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可知,其新变化是白银货币化。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在市场作用下,国家对于白银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从国计与民生两方面探讨白银货币化过程,货币化即市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需要的推动;根据材料二“引发了国家一系列制度改革,市场与国家合力推动白银货币化发展进程”可知,政府进行的“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材料二下表摘自1995年7——8月对江苏昆山,浙江乐清的部分农民进行的调查统计,调查对象中近60%为18——35岁的青壮年。1995年7——8月江苏昆山、浙江乐清部分农民调查统计单位:%选择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你是否同意以下说很赞同比较赞同说不准不太赞同很不赞同农民的孩子应以种田为本2.94.38.223.061.1父母在,不远游7.215.121.834.920.8改革虽然有风险,但比吃大锅饭强45.429.217.55.02.6富贵贫贱是命定的6.811.215.425.141.2重新选择职业意向明确的统计结果

经商去乡镇企业工作读书上大学去大城市打工继续种田如果有机会重作选择,你将选择35.214.131.82.78.5——据周晓虹《传统与变迁》结合材料,以“时代发展与民众择业观念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论题: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逐步带动就业观念的转变论述: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农村地区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而城市中开展了国有企业的改革。这一系列变化使改革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于大胆改革有了新的认识,不再是过去吃大锅饭的理念了。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农民就业的选择更多了,“进厂不进城”,选择到乡镇的企业中从事劳动,不再局限于在土地上。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经济被人们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