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四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周,“国人”干预政治的方式很多,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职询万民三政,即“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对“国人”干预政治解读正确的是()A.削弱了周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B.说明周代保留了原始民主的传统C.是维护周朝统治的主要手段 D.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依据材料“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可知,西周时期居住在城邦之内的很多平民,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利,向万民咨询表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民主传统,B项正确;秦朝时期真正实现了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周朝并未实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维护周朝统治的主要手段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主要是在春秋时期,且材料并无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执政官需要在卫城与广场两处进行就职宣誓,在誓言中,他们需要向神明表明自己将公正执法,严肃从政,且绝不因职务方便而谋私利,若有违背,则需立一座金像献给神明,以赎罪过。如此宣誓之后方能上任。雅典这一做法()A.有利于捍卫民主政体 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D.可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分析可知,雅典此举主要强调了雅典执政官职责,维护了法律和公民大会的权威以及雅典公民的利益,有利于减少任何损害雅典民主的行为及捍卫民主政体,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执政官通过就职宣誓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而非提高公民参政积极性,排除B项;仅执政官的就职宣誓不能说明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C项说法过于夸大其作用,排除C项;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公职人员,但不能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排除D项。故选A项。3.在陕甘宁边区,制定并出台了《选举条例》,开展民主普选工作。鉴于边区大多数选民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陕甘宁边区采用了适应老百姓情况的选举方法,如“红绿票法”“豆选法”等。这些做法()A.提高了全国民众的参政热情 B.成为解放区民主制度建立的模范C.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D.推动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边区选举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使不同群体都能行使选举权,这推动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陕甘宁边区,不能提高全国民众的参政热情,排除A项;根据陕甘宁边区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并非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4.1898年9月26日,清廷下旨恢复被光绪帝裁撤的机构,禁止官民直接上奏朝廷,恢复被改为学堂的庙宇。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10月14日写给国务卿的信中指出:这些都是“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的最有力的确证,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这是肯定的”。这说明,康格()A.反思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B.承认维新变法的进步趋向C.其意图在于干预清廷内政 D.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材料“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说明维新变法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即便慈禧太后暂时阻挠了变法,最终也会实现维新变法最初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侧重对维新变法的认识和反思,不是整个近代中国,排除A项;根据康格的这句话无法看出西方列强力图干预中国内政,排除C项;戊戌变法的失败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顽固派的阻挠等,并不是材料的侧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5.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胡阳县官员成功挫败了一起冒充朝廷大臣冯毋择之子进行诈骗的案件,理应受到上级的表彰,然而,由于冯毋择的爵位为“卿”,而胡阳县的奏谳文书称其为“五大夫”,结果,审理此案的官员因此受到处罚。由此可见,秦国()①官员分工明确②法律执行严格③吏治有过必纠④文书制度完备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2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胡阳县虽官员立了功,但因为文书上爵位错误受到处罚,说明秦国法律执行严格,其吏治有过必纠,②③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国官员分工内容,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吏治严格,与文书制度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6.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进行改革,规定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在英国完成正规的基础教育,并接受专业培训后,方可赴印度就职。此后,英国政府还专门成立威廉堡学院和海来伯里行政管理学校,为东印度公司培养专业人才。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A.推动了印度民主政治改革 B.旨在提升东印度公司的经济效能C.强化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借鉴了自身文官制度的先进经验【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政府的举措使得英国能够向印度输送更具专业素养的殖民统治人员,从而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C项正确;英国政府这些举措并非是为了促进英国民主改革而是为了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排除A项;提升东印度公司经济效能并非主要目的,其本质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英国文官制度尚未确立,英国文官制度确立于19世纪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务员考试是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的主要渠道,其中党义是必考科目。若应考者党义考试不合格,便会被取消复试资格,彻底丧失此次录取机会。国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如果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先优党员任用,裁员先裁非党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A.具有鲜明的政治偏向性 B.加强了人民的思想控制C.正式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D.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务员考试必考国民党党义并将其成绩作为是否录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明文规定用人先优党员任用,裁员先裁非党员,这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政党性,A项正确;此题主要涉及公务员考试相关要求,并非是针对全体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B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排除C项;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8.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简称中组部)出台文件改革干部管理队伍。改革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统得太死的局面。1984年7月,中组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人数由原来1.3万多人减少到4200多人。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A.提高高层干部法治意识 B.调动中管干部民主建设积极性C.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需要赋予地方和基层干部更多管理权限,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而改革干部管理队伍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D项正确;提高干部法治意识不是改革干部管理队伍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改革干部管理队伍与调动中央干部民主建设积极性关联不大,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是在1992年,排除C项。故选D项。9.下表所示为魏晋时期的相关法律制度。这反映出魏晋时期()时期法律制度内容曹魏时期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对八种特殊身份的人,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功(有大功勋的人)、议贵(高级官员和贵族)、议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的犯罪处罚予以减免西晋时期颁布《泰始律》,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即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定罪量刑A.法律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法律儒家化特征明显C.法律忽视了平民的权益 D.法律制定随意性较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对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的犯罪处罚予以减免;西晋颁布《泰始律》,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依据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定罪量刑,将儒家的等级观念、伦理道德等思想融入法律制度中,这说明魏晋时期法律儒家化特征明显,B项正确;仅从材料中的两项法律制度不能得出魏晋时期法律制度逐渐走向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得出法律忽视了平民权益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定的随意性较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代戏曲中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这反映出清代()A.主流伦理观念的影响 B.官方社会教化异变C.封建君主的故步自封 D.地方社会教化变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清代戏曲塑造了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等形象,表明当时仍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体现了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而这种教化作用通过戏曲呈现,是主流伦理观念影响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仍然是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无法得出官方社会教化异变,排除B项;封建君主的固步自封体现在对外方面,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清代戏曲塑造的形象,没有凸显地方教化的变化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11.法国1791年宪法概括了大革命以来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还强调了人民主权和国民代议制原则。法国1791年宪法的颁布体现了()A.封建王权彻底消亡 B.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追求C.大陆法系正式建立 D.权力制衡原则贯彻落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1年法国。根据材料,权力制衡原则的贯彻落实是三权分立体制的一部分,但更广泛意义上,1791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资产阶级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努力,因为它强调了人民主权和国民代议制原则,推进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B项正确;封建王权彻底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大陆法系正式建立与题干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权力制衡原则是法国1791年宪法的原则,但贯彻落实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B项。12.新中国制定的某部宪法确认了中国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四种经济形式,并且分别规定了国家对四种经济形式的政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B.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 D.社会主义改造正在顺利进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确认了中国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四种经济形式,并且分别规定了国家对四种经济形式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征,说明该宪法颁布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因此这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五四宪法,此时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阶段,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叫社会主体探索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1949年政协会议时期,至1954年人大制度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是在中共十二大,也就是198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并且材料所述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国古代的和亲文化源远流长,唐朝是典型的代表。唐太宗曾说:“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唐朝熟练运用和亲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的和亲()A.是基于弱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B.直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C.总体上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 D.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和亲政策可使边境“亦足三十年安静”,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C项正确;相对于少数民族,中国古代的王朝是强大的,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是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是中外问题,排除B项;中华民族共同体确立是历经多个时期,多种因素推进确立的,D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14.百年战争中,英法的对立状态让两国民众都认识到了彼此的区别,并有了相互区别的文化共识。战争结束后,英国王室和贵族阶层的主要语言从法语转为了英语;战争的伤害让法国种会各个阶层都意识到了他们与英军的对立,保卫国王和法国的意识广泛地深入到普道民众中。这表明,英法百年战争()A.使英法的民族意识增强 B.加深了英法两国的民族矛盾C.形成了欧洲均势局面 D.促使欧洲民众民主意识觉醒【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法)。根据材料,百年战争使英法两国对立状态加深,两国民众在战争中通过对立认识到了彼此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区别,进而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这体现了英法民族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加深了英法两国的民族矛盾只是结果,而非本质,排除B项;欧洲均势的局面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民主意识觉醒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维也纳体系对欧洲领土作出了安排:首先筑起防止法国崛起的一道安全堤坝;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使得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同时也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由此可见,该体系()A.侧重协调英法矛盾 B.维护欧洲封建制度C.践踏弱小民族利益 D.力求保持欧洲均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体系下,限制法国,德意志联邦在中欧活跃,俄国发展局限于东欧,英国扩张重点在海外,可见维也纳体系力求保持欧洲均势,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体系并没有突出协调英法矛盾,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维也纳体系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材料反映了维也纳体系力求保持欧洲均势,排除C项。故选D项。16.1950年4月,周恩来对藏族干部研究班学员指出,维护民族团结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7月,邓小平转达毛主席对西藏问题指示时说,“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决定在西藏建立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制定了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基本方针 D.明确扩大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对于西藏地方的政治前途的规划,中共中央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就已经设计了在西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路径,C项正确;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共中央对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基本方针的制定,没有体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中央对西藏制定的基本方针,并不涉及扩大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制宪的导火线是谢司起义。它之所以引起全美上下巨大的震动,与北美独立之初的贫富差距过大、商业竞争无序有深刻的关联。混乱的状况暴露了美国立法上的缺陷,而谢司起义使得这种缺陷彻底暴露。就在起义被平定的这一年,华盛顿、麦迪逊等开国元勋们再次出山,勇挑重担,商讨制定宪法,主张用宪法来保障民主,制止骚乱,保护民众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此举既是为了切实解决当时美国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也是为了永防专制和实现长治久安。——摘编自薛权开《也谈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析》材料二1789—1875年,法国先后颁布12部宪法,它们分别是:1791年宪法、1793年雅各宾宪法、1795年共和国3年宪法、1799年共和国8年宪法、1801年共和国10年宪法、1803年共和国12年元老院整体决议案、1814年国王路易十八钦定宪章、1830年7月王朝宪章、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宪法、1870年拿破仑第二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去看这些宪法,我们不难发现,宪法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王权和贵族之间利益较量和妥协的过程,这期间利益各方能够达成一致的,通常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和妥协,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宪法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摘编自何萌《以近代宪法发展史为视角看宪法的妥协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共和制确立进程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美、法共和制度确立的共同因素。【答案】(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胜利;邦联制弊端明显;谢司起义的爆发;阶级矛盾激化、商业竞争无序;英国殖民者准备再度入侵。(答出两点,三点)(2)特点:历时长;经历曲折和反复;注重法律保障,强调政权合法性;共和派和君主派斗争激烈。(答出两点,三点)(3)共同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87年(美国)。背景:据材料一“混乱的状况暴露了美国立法上的缺陷,而谢司起义使得这种缺陷彻底暴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美独立战争胜利;邦联制弊端明显;谢司起义的爆发;阶级矛盾激化、商业竞争无序;据材料一“此举既是为了切实解决当时美国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也是为了永防专制和实现长治久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为了解决美国发展中的危机,避免英国殖民者再度入侵。(答出两点,三点)【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特点:据材料二“1789—1875年,法国先后颁布12部宪法,它们分别是……”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历时长;经历曲折和反复;注重法律保障,强调政权合法性;据材料二“从历史发展角度去看这些宪法,我们不难发现,宪法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王权和贵族之间利益较量和妥协的过程,这期间利益各方能够达成一致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共和派和君主派斗争激烈。(答出两点,三点)【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和法国)。共同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等方面回答。(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时期,地方势力表现出逐步摆脱中央集权统治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中央政府的核心统治与皇权的最高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基于此,中央政府在任命地方官员时,制定且形成了以回避官员自身籍贯为主要内容的惯例。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任命各地方行政官员时,正式确立了回避官员自身籍贯的临时性措施,即“除京城外,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东汉元帝时期,中央政府颁布施行的《三互法》是中国古代关于官员任职回避的第一个成文性法规,它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正式形成。材料二自汉朝以后,任官回避制度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将婚姻亲籍的回避主体扩大至五服以内的亲属范畴,并且将回避制度的规制范围由地方扩大至中央;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取士回避制度,继续发展完善着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例如,隋开皇三年(583年)规定:州县的辅佐官员,三年必须更换,不许重任,而且皆选用外地人担任。唐朝的中央政府又将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主体对象由地方行政主官逐渐延伸至中央机关官员。宋朝的官员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细地规定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自身籍贯回避、姻亲属回避、特定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取士任职回避。另外,宋朝还第一次用法定明文的形式确定了中央、地方任职官员对自身籍贯的全面回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延军等《中国古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之辨:历史、制度与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以来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对其进行评价。【答案】(1)目的: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官员勾结豪强;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答出两点即可)(2)演变趋势:官员回避的主体和回避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回避制度朝精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评价:有利于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答出两点即可)其本质是维护集权统治,产生的效果有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目的:据材料“两汉时期,地方势力表现出逐步摆脱中央集权统治的倾向”可得出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的制度是针对地方官员任职得出防止地方官员勾结豪强;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据材料“两汉时期,地方势力表现出逐步摆脱中央集权统治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中央政府的核心统治与皇权的最高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可得出巩固封建统治。(答出两点即可)【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演变趋势: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将婚姻亲籍的回避主体扩大至五服以内的亲属范畴,并且将回避制度的规制范围由地方扩大至中央”可得出官员回避的主体和回避的范围呈扩大趋势;据材料“宋朝的官员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细地规定为四种基本类型”可得出回避制度朝精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评价:据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可得出有利于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宋朝的官员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细地规定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自身籍贯回避、姻亲属回避、特定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取士任职回避”可得出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以来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答出两点即可)其本质是维护集权统治,产生的效果有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它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摘编自[法]让·路易·安贝翰《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渊源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法律发展的认识。【答案】(1)特点:发展历程漫长;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2)历史意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3)认识: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罗马时期。根据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得,发展历程漫长;由材料一“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得出,体系庞大;内容广泛;由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出,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04年法国。根据材料二信息“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及所学知识可得,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过程,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现实的考量和正义的坚持,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反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的领导人把握时代大势,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致力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根据国内国际重大变化对中国外交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提出建立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强调亚太地区更加积极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摘编自于小惠《浅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现代中国外交”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标题: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巩固新生政权,以及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敌视中国,而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接触,出现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建交的高潮。20世纪7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出现了新的建交高潮。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中国具体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总之,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适时作出具体的调整,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也来越重要的作用。示例二:标题:与时俱进的现代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基于现实的明智选择。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孤立,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支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新中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对正义的坚持,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为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和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贡献了力量。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外交进行战略性调整,确立“一条线、一大片”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举措打破了外交僵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现代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标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示例一: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开始”“20世纪60年代初”“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材料内容,可见不同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不同。结合所学外交政策的变化受制于国家利益的影响,因此可拟定论题为“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现实的考量和正义的坚持,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反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首先提出,在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巩固新生政权,以及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提出“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的领导人把握时代大势,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致力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根据国内国际重大变化对中国外交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提出建立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敌视中国,而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中国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接触,出现了与亚非新兴民族国家建交的高潮。接着按照时间顺序提出,到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出现了新的建交高潮。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中国具体的外交政策朝着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进行调整。根据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强调亚太地区更加积极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进行总结,升华主题,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外交政策适时作出具体的调整,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也来越重要的作用。示例二:也可拟定标题为,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特色、分别阐述不同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实行的原因。首先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外交政策,可介绍“一边倒”外交政策实行的原因。结合所学,实行“一边倒”是基于现实的明智选择,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孤立,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则给予支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为新中国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这一政策体现了中国对正义的坚持,也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接着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积极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结合所学,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展现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关注与支持,为推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和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贡献了力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对中国外交进行战略性调整,确立“一条线、一大片”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国与更多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分析这一外交政策的影响,即这一举措打破了外交僵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以及中国推行新外交政策的具体体现,例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为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新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最后进行总结,突出中国外交政策随国情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时俱进,即现代中国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创新,为国家发展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九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前四单元。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西周,“国人”干预政治的方式很多,或决定国君的废立,或过问外交和战,或参议国都迁徙。《周礼·秋官·小司寇》记载,职询万民三政,即“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对“国人”干预政治解读正确的是()A.削弱了周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B.说明周代保留了原始民主的传统C.是维护周朝统治的主要手段 D.折射出宗法制与分封制遭到破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依据材料“掌外朝之政,以致万民而询焉。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可知,西周时期居住在城邦之内的很多平民,原是周族公社农民,与贵族还保存着某种血缘关系,具有一定的参政权利,向万民咨询表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民主传统,B项正确;秦朝时期真正实现了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周朝并未实现君主专制,排除A项;维护周朝统治的主要手段包括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主要是在春秋时期,且材料并无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B项。2.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写道:雅典执政官需要在卫城与广场两处进行就职宣誓,在誓言中,他们需要向神明表明自己将公正执法,严肃从政,且绝不因职务方便而谋私利,若有违背,则需立一座金像献给神明,以赎罪过。如此宣誓之后方能上任。雅典这一做法()A.有利于捍卫民主政体 B.提高了公民参政积极性C.完善了权力运行机制 D.可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材料分析可知,雅典此举主要强调了雅典执政官职责,维护了法律和公民大会的权威以及雅典公民的利益,有利于减少任何损害雅典民主的行为及捍卫民主政体,A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执政官通过就职宣誓对其行为进行约束,而非提高公民参政积极性,排除B项;仅执政官的就职宣誓不能说明权力运行机制的完善,C项说法过于夸大其作用,排除C项;这种做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公职人员,但不能保证公职人员的廉洁,排除D项。故选A项。3.在陕甘宁边区,制定并出台了《选举条例》,开展民主普选工作。鉴于边区大多数选民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陕甘宁边区采用了适应老百姓情况的选举方法,如“红绿票法”“豆选法”等。这些做法()A.提高了全国民众的参政热情 B.成为解放区民主制度建立的模范C.体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 D.推动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本质题、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边区选举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使不同群体都能行使选举权,这推动陕甘宁边区政治民主化进程,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陕甘宁边区,不能提高全国民众的参政热情,排除A项;根据陕甘宁边区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抗日战争时期并非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4.1898年9月26日,清廷下旨恢复被光绪帝裁撤的机构,禁止官民直接上奏朝廷,恢复被改为学堂的庙宇。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在10月14日写给国务卿的信中指出:这些都是“皇太后决心将时钟往后扳的最有力的确证,过不了多久,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这是肯定的”。这说明,康格()A.反思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B.承认维新变法的进步趋向C.其意图在于干预清廷内政 D.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8年(中国)。据材料“进步的钟摆就会摆回到皇帝最近开始起步的地方”,说明维新变法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即便慈禧太后暂时阻挠了变法,最终也会实现维新变法最初的措施,B项正确;材料侧重对维新变法的认识和反思,不是整个近代中国,排除A项;根据康格的这句话无法看出西方列强力图干预中国内政,排除C项;戊戌变法的失败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顽固派的阻挠等,并不是材料的侧重点,排除D项。故选B项。5.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胡阳县官员成功挫败了一起冒充朝廷大臣冯毋择之子进行诈骗的案件,理应受到上级的表彰,然而,由于冯毋择的爵位为“卿”,而胡阳县的奏谳文书称其为“五大夫”,结果,审理此案的官员因此受到处罚。由此可见,秦国()①官员分工明确②法律执行严格③吏治有过必纠④文书制度完备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25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胡阳县虽官员立了功,但因为文书上爵位错误受到处罚,说明秦国法律执行严格,其吏治有过必纠,②③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秦国官员分工内容,①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秦国吏治严格,与文书制度无关,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正确,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6.19世纪初,英国政府对东印度公司进行改革,规定所有公职人员必须在英国完成正规的基础教育,并接受专业培训后,方可赴印度就职。此后,英国政府还专门成立威廉堡学院和海来伯里行政管理学校,为东印度公司培养专业人才。英国政府的这些举措()A.推动了印度民主政治改革 B.旨在提升东印度公司的经济效能C.强化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D.借鉴了自身文官制度的先进经验【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政府的举措使得英国能够向印度输送更具专业素养的殖民统治人员,从而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C项正确;英国政府这些举措并非是为了促进英国民主改革而是为了强化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排除A项;提升东印度公司经济效能并非主要目的,其本质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殖民统治,排除B项;当时英国文官制度尚未确立,英国文官制度确立于19世纪中后期,排除D项。故选C项。7.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务员考试是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的主要渠道,其中党义是必考科目。若应考者党义考试不合格,便会被取消复试资格,彻底丧失此次录取机会。国民政府还明文规定:“如果党员与非党员能力相当时,用人先优党员任用,裁员先裁非党员。”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A.具有鲜明的政治偏向性 B.加强了人民的思想控制C.正式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D.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公务员考试必考国民党党义并将其成绩作为是否录用的必要条件,此外还明文规定用人先优党员任用,裁员先裁非党员,这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政党性,A项正确;此题主要涉及公务员考试相关要求,并非是针对全体民众的思想控制,排除B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着文官制度的正式建立,排除C项;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8.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简称中组部)出台文件改革干部管理队伍。改革打破了过去干部管理统得太死的局面。1984年7月,中组部印发新修订的《中共中央管理的干部职务名称表》。中央直接管理的干部人数由原来1.3万多人减少到4200多人。这些做法主要是为了()A.提高高层干部法治意识 B.调动中管干部民主建设积极性C.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改革开放需要赋予地方和基层干部更多管理权限,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探索,而改革干部管理队伍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D项正确;提高干部法治意识不是改革干部管理队伍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改革干部管理队伍与调动中央干部民主建设积极性关联不大,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是在1992年,排除C项。故选D项。9.下表所示为魏晋时期的相关法律制度。这反映出魏晋时期()时期法律制度内容曹魏时期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对八种特殊身份的人,即议亲(皇亲国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有大德行与影响的人)、议能(有大才能的人)、议功(有大功勋的人)、议贵(高级官员和贵族)、议勤(为国家勤劳服务的人)、议宾(前朝皇室宗亲)的犯罪处罚予以减免西晋时期颁布《泰始律》,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即亲属之间的犯罪行为,依据五服所表示的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定罪量刑A.法律制度逐渐走向完善 B.法律儒家化特征明显C.法律忽视了平民的权益 D.法律制定随意性较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对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的犯罪处罚予以减免;西晋颁布《泰始律》,强调“峻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依据亲属关系远近及尊卑来定罪量刑,将儒家的等级观念、伦理道德等思想融入法律制度中,这说明魏晋时期法律儒家化特征明显,B项正确;仅从材料中的两项法律制度不能得出魏晋时期法律制度逐渐走向完善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不能直接得出法律忽视了平民权益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定的随意性较大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10.清代戏曲中塑造了一大批忠于国家、敢于谏诤、智勇双全的忠臣,孝顺父母、兄友弟恭、光宗耀祖的孝子,坚贞不屈、聪慧贤达的节妇,以及侠义相助、信义行善的义夫。这反映出清代()A.主流伦理观念的影响 B.官方社会教化异变C.封建君主的故步自封 D.地方社会教化变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题干信息可知,清代戏曲塑造了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等形象,表明当时仍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体现了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而这种教化作用通过戏曲呈现,是主流伦理观念影响的体现,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仍然是传统的忠孝节义价值观,无法得出官方社会教化异变,排除B项;封建君主的固步自封体现在对外方面,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只涉及清代戏曲塑造的形象,没有凸显地方教化的变化过程,排除D项。故选A项。11.法国1791年宪法概括了大革命以来的各项反封建法令,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还强调了人民主权和国民代议制原则。法国1791年宪法的颁布体现了()A.封建王权彻底消亡 B.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追求C.大陆法系正式建立 D.权力制衡原则贯彻落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91年法国。根据材料,权力制衡原则的贯彻落实是三权分立体制的一部分,但更广泛意义上,1791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资产阶级追求政治民主化的努力,因为它强调了人民主权和国民代议制原则,推进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权力和欧洲政治民主化进程,B项正确;封建王权彻底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大陆法系正式建立与题干无关,且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权力制衡原则是法国1791年宪法的原则,但贯彻落实不符合实际,排除D项。故选B项。12.新中国制定的某部宪法确认了中国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四种经济形式,并且分别规定了国家对四种经济形式的政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 B.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 D.社会主义改造正在顺利进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中“确认了中国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的四种经济形式,并且分别规定了国家对四种经济形式的政策”并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征,说明该宪法颁布的时候社会主义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因此这部宪法是1954年颁布的五四宪法,此时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阶段,D项正确;据所学可知,1956~1966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也叫社会主体探索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1949年政协会议时期,至1954年人大制度建立,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新局面是在中共十二大,也就是1982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并且材料所述时间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13.中国古代的和亲文化源远流长,唐朝是典型的代表。唐太宗曾说:“若遂其来请,结以婚姻,缓辔羁縻,亦足三十年安静,此亦一策也。”唐朝熟练运用和亲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这可用于说明,中国古代的和亲()A.是基于弱势而采取的权宜之计 B.直接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C.总体上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 D.促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和亲政策可使边境“亦足三十年安静”,与少数民族的和平交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C项正确;相对于少数民族,中国古代的王朝是强大的,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是于少数民族的关系,不是中外问题,排除B项;中华民族共同体确立是历经多个时期,多种因素推进确立的,D表述不全面,排除D项。故选C项。14.百年战争中,英法的对立状态让两国民众都认识到了彼此的区别,并有了相互区别的文化共识。战争结束后,英国王室和贵族阶层的主要语言从法语转为了英语;战争的伤害让法国种会各个阶层都意识到了他们与英军的对立,保卫国王和法国的意识广泛地深入到普道民众中。这表明,英法百年战争()A.使英法的民族意识增强 B.加深了英法两国的民族矛盾C.形成了欧洲均势局面 D.促使欧洲民众民主意识觉醒【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英法)。根据材料,百年战争使英法两国对立状态加深,两国民众在战争中通过对立认识到了彼此的文化和语言上的区别,进而形成了彼此之间的文化共识,这体现了英法民族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加深了英法两国的民族矛盾只是结果,而非本质,排除B项;欧洲均势的局面形成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民主意识觉醒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维也纳体系对欧洲领土作出了安排:首先筑起防止法国崛起的一道安全堤坝;会议所进行的地缘政治安排,使得中欧出现了德意志邦联,同时也使俄国的势力局限于东欧,让英国把扩张重点放在海外。由此可见,该体系()A.侧重协调英法矛盾 B.维护欧洲封建制度C.践踏弱小民族利益 D.力求保持欧洲均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体系下,限制法国,德意志联邦在中欧活跃,俄国发展局限于东欧,英国扩张重点在海外,可见维也纳体系力求保持欧洲均势,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维也纳体系并没有突出协调英法矛盾,排除A项;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维也纳体系践踏弱小民族利益,材料反映了维也纳体系力求保持欧洲均势,排除C项。故选D项。16.1950年4月,周恩来对藏族干部研究班学员指出,维护民族团结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0年7月,邓小平转达毛主席对西藏问题指示时说,“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不吃地方’”。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决定在西藏建立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B.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制定了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基本方针 D.明确扩大民族地区自治的权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对于西藏地方的政治前途的规划,中共中央早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就已经设计了在西藏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制度路径,C项正确;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共中央对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的基本方针的制定,没有体现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内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共中央对西藏制定的基本方针,并不涉及扩大民族地区的自治权限,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制宪的导火线是谢司起义。它之所以引起全美上下巨大的震动,与北美独立之初的贫富差距过大、商业竞争无序有深刻的关联。混乱的状况暴露了美国立法上的缺陷,而谢司起义使得这种缺陷彻底暴露。就在起义被平定的这一年,华盛顿、麦迪逊等开国元勋们再次出山,勇挑重担,商讨制定宪法,主张用宪法来保障民主,制止骚乱,保护民众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此举既是为了切实解决当时美国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也是为了永防专制和实现长治久安。——摘编自薛权开《也谈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析》材料二1789—1875年,法国先后颁布12部宪法,它们分别是:1791年宪法、1793年雅各宾宪法、1795年共和国3年宪法、1799年共和国8年宪法、1801年共和国10年宪法、1803年共和国12年元老院整体决议案、1814年国王路易十八钦定宪章、1830年7月王朝宪章、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宪法、1852年路易·波拿巴的宪法、1870年拿破仑第二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历史发展角度去看这些宪法,我们不难发现,宪法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王权和贵族之间利益较量和妥协的过程,这期间利益各方能够达成一致的,通常都作出了一定的让步和妥协,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宪法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摘编自何萌《以近代宪法发展史为视角看宪法的妥协性》(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共和制确立进程的特点。(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美、法共和制度确立的共同因素。【答案】(1)背景:北美独立战争胜利;邦联制弊端明显;谢司起义的爆发;阶级矛盾激化、商业竞争无序;英国殖民者准备再度入侵。(答出两点,三点)(2)特点:历时长;经历曲折和反复;注重法律保障,强调政权合法性;共和派和君主派斗争激烈。(答出两点,三点)(3)共同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87年(美国)。背景:据材料一“混乱的状况暴露了美国立法上的缺陷,而谢司起义使得这种缺陷彻底暴露”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美独立战争胜利;邦联制弊端明显;谢司起义的爆发;阶级矛盾激化、商业竞争无序;据材料一“此举既是为了切实解决当时美国发展中出现的危机,也是为了永防专制和实现长治久安”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为了解决美国发展中的危机,避免英国殖民者再度入侵。(答出两点,三点)【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特点:据材料二“1789—1875年,法国先后颁布12部宪法,它们分别是……”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共和制确立过程历时长;经历曲折和反复;注重法律保障,强调政权合法性;据材料二“从历史发展角度去看这些宪法,我们不难发现,宪法制定过程实际上就是王权和贵族之间利益较量和妥协的过程,这期间利益各方能够达成一致的,……”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共和派和君主派斗争激烈。(答出两点,三点)【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和法国)。共同因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启蒙思想的传播;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转型)的需要;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等方面回答。(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两汉时期,地方势力表现出逐步摆脱中央集权统治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中央政府的核心统治与皇权的最高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基于此,中央政府在任命地方官员时,制定且形成了以回避官员自身籍贯为主要内容的惯例。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在任命各地方行政官员时,正式确立了回避官员自身籍贯的临时性措施,即“除京城外,刺史不用本州人,郡国守相不用本郡(国)人,县令长不用本县和本部人”;东汉元帝时期,中央政府颁布施行的《三互法》是中国古代关于官员任职回避的第一个成文性法规,它的制定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正式形成。材料二自汉朝以后,任官回避制度的内涵得到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将婚姻亲籍的回避主体扩大至五服以内的亲属范畴,并且将回避制度的规制范围由地方扩大至中央;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取士回避制度,继续发展完善着古代官员回避制度。例如,隋开皇三年(583年)规定:州县的辅佐官员,三年必须更换,不许重任,而且皆选用外地人担任。唐朝的中央政府又将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主体对象由地方行政主官逐渐延伸至中央机关官员。宋朝的官员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细地规定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自身籍贯回避、姻亲属回避、特定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取士任职回避。另外,宋朝还第一次用法定明文的形式确定了中央、地方任职官员对自身籍贯的全面回避。——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程延军等《中国古代官员任职回避制度之辨:历史、制度与价值》(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实行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以来官员任职回避制度演变的趋势并对其进行评价。【答案】(1)目的: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官员勾结豪强;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答出两点即可)(2)演变趋势:官员回避的主体和回避的范围呈扩大趋势;回避制度朝精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评价:有利于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答出两点即可)其本质是维护集权统治,产生的效果有限。【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目的:据材料“两汉时期,地方势力表现出逐步摆脱中央集权统治的倾向”可得出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的制度是针对地方官员任职得出防止地方官员勾结豪强;据所学知识可得出稳定地方社会秩序;据材料“两汉时期,地方势力表现出逐步摆脱中央集权统治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使得中央政府的核心统治与皇权的最高权威受到严重威胁。”可得出巩固封建统治。(答出两点即可)【小问2】本题第一问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演变趋势: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进一步将婚姻亲籍的回避主体扩大至五服以内的亲属范畴,并且将回避制度的规制范围由地方扩大至中央”可得出官员回避的主体和回避的范围呈扩大趋势;据材料“宋朝的官员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细地规定为四种基本类型”可得出回避制度朝精细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本题第二问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评价:据官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目的防范地方割据势力(离心倾向)加强中央集权可得出有利于防范地方势力膨胀,加强中央集权;据材料“宋朝的官员回避制度被完整、精细地规定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自身籍贯回避、姻亲属回避、特定职务回避以及科举取士任职回避”可得出有利于规范官员行为;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汉以来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客观上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提高行政效率”)(答出两点即可)其本质是维护集权统治,产生的效果有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从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如《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罗马法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材料二《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它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体现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绝对、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摘编自[法]让·路易·安贝翰《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渊源与影响》(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3)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西方法律发展的认识。【答案】(1)特点:发展历程漫长;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2)历史意义: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3)认识: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罗马时期。根据材料一“罗马法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可得,发展历程漫长;由材料一“罗马法体系庞大,涵盖了人法、物法、诉讼法等诸多方面”得出,体系庞大;内容广泛;由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万民法逐渐形成,以解决不同民族之间的法律冲突问题”和“对后世法律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出,具有适应性,影响深远。【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04年法国。根据材料二信息“这部法典是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制定的,它对欧洲大陆及世界其他地区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法律时都借鉴了其内容和体系。”及所学知识可得,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其他国家的法律制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是一个复杂多面的过程,近代西方法律发展深受历史传统和重大社会变革影响;近代西方法律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近代西方法律发展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近代西方法律的发展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现实的考量和正义的坚持,中国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反对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世纪50年代开始,党的领导人把握时代大势,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拉国家的接触,致力于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20世纪60年代初,毛泽东根据国内国际重大变化对中国外交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确立了“一条线、一大片”战略与“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提出建立联合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来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要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强调亚太地区更加积极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摘编自于小惠《浅析新时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论内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现代中国外交”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标题:现代中国外交的变化具有深深的时代烙印。新中国成立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为结束百余年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巩固新生政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