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4.11.14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这一变化反映了()A.原始宗教发展 B.贫富分化明显C.早期国家产生 D.阶级对立严重【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到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较大,这体现了贫富分化明显,B项正确;材料和原始宗教无关,排除A项;这时期早期国家尚未产生,排除C项;阶级对立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贫富分化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2.史载,孔子整理的《诗》,“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据此可知,孔子提倡“乐教”的目的是()A.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 D.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据材料“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礼崩乐坏,因此孔子提倡“乐教”,其目的是重建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恢复周礼,D项正确;材料强调“反对靡靡之音”,但不是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法家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B项;材料“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如表是不同史书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内容《史记·秦始皇本纪》丑化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磨,豹声宋《太平御览》费美秦始皇: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肩,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翦伯赞《秦汉史》秦始皇并不是后世所想像的生长着一副严肃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A.人物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B.年代久远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C.不同的描述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D.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在史书中对于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史记》对秦始皇有贬损之意,而宋《太平御览》给予了美化的形象,现代学者翦伯赞则持不同的观点,说明这种描述的差异是受到作者所处时代、文化背景和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人物相貌形象本身是不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排除A项;年代久远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影响对人物形象认识主要是受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排除B项;不同的描述的确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但人物相貌应该具有客观性,不同描述是主要受主观因素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起响应,一些原六国旧贵族试图借机复国。他们中有的直接加入农民起义军,有的带领队伍起兵反秦,如项梁、项羽等。此外,秦吏萧何、曹参,儒士叔孙通,市井平民樊哙和周勃等也纷纷投入反秦的浪潮中。这说明当时()A.秦统治遭到各阶层反抗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旧贵族成为反秦的主力D.地方割据势力非常强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末年(中国)。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后,六国贵族、儒生等都纷纷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遭到包括六国旧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儒士、平民等各阶层反抗,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还有平民、儒士等都加入反秦浪潮之中,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旧贵族,还有其他人员参与反秦,排除C项;材料中这些反秦人员并非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5.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学术文化,主要是通过“杀青”后的竹简和丝帛记录下来,因此大多保存于少数精英手中。而汉魏之际的文化已经不仅仅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手中,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也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典籍。据此可以推断()A.纸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的发展B.诸子百家学说促进思想解放C.文化教育的普及推进技术革新D.分科考试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到汉魏之际(中国)。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文化主要依赖于难以大规模制作和传播的竹简和丝帛,因此文化大多集中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到了汉魏之际,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各类典籍,这一变化与纸的发明和普及所带来的书写材料的变革有关。纸作为一种便宜、易于制作和携带的书写材料,极大地推动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诸子百家学说促进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之际,不能解释汉魏之际的变化,排除B项;文化教育普及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分科考试指的是科举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汉以前的中原居民,虽然已有匡床,但是还没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汉以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一种类似后来“交椅”的坐具,当时人称为“胡床”。之后,胡床等高型坐具与中原家具融合,桌椅板凳等高坐具慢慢开始流行。这一现象表明()A.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B.民族之间差异基本消失C.少数民族习俗变迁 D.中原生活方式显著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据材料可知,汉以前的中原居民,没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汉以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一种类似后来“交椅”的坐具,当时人称为“胡床”。之后,胡床等高型坐具与中原家具融合,桌椅板凳等高坐具慢慢开始流行。这一现象表明民族文化双向交流,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坐具”的内传,但民族间的差异并未消失,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坐具”的内传,但未涉及其他习俗的变迁,排除C项;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坐具”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7.公元4世纪初,中原战乱,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中原士子、世族避乱迁徙之地,河西儒学得以繁荣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将大批河西名儒士人迁徙至平城,让他们参与了北魏政权的建设。据此可知,河西儒学的发展()A.稳定了北方政局 B.消除了阶级矛盾C.结束了士族专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原战乱,河西走廊地区成为避乱地,儒学繁荣,北魏统一北方时,迁徙大量河西名儒参与政权建设,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人才在北魏政权的融合中发挥了作用,有助于不同民族或地区的融洽相处和融合,D项正确;北方政局当时并不稳定,排除A项;消除了阶级矛盾说法错误,排除B项;士族专权主要是在南方东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8.隋朝统一后,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兴建宏伟壮丽的洛阳城;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些工程建设的共同影响是()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有利于隋唐经济的繁荣D.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答案】A【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隋统一后,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有利于保障粮食供给,尤其是义仓的设立,为灾荒年头救灾提供了保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大运河的修建,贯通南北,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的稳定,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与仓库的修建不符,排除B项;兴建洛阳城,劳民伤财,是隋朝暴政的表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大运河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兴起,而粮仓和洛阳城的修建,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唐朝以前,蔗糖很少应用于糖食制品。唐太宗和高宗时期,两次派人到印度去学习蔗糖的制作,带回白砂糖和红糖的高级制作技艺,使得唐代的甜食获得很大的发展。到唐中后期,在印度的制糖工艺基础上,我国制糖从业者还发明了利用结晶的方式来制作冰糖的方法。这说明()A.技术进步推动民族交流B.中外交流丰富了社会生活C.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D.中国与东亚邻国交往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据材料“唐朝以前,蔗糖很少应用于糖食制品。唐太宗和高宗时期,两次派人到印度去学习蔗糖的制作,带回白砂糖和红糖的高级制作技艺,使得唐代的甜食获得很大的发展。到唐中后期,在印度的制糖工艺基础上,我国制糖从业者还发明了利用结晶的方式来制作冰糖的方法”可知,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促进了糖食制品的丰富,说明中外交流丰富了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间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从印度引进的“蔗糖制作方法”,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印度属于南亚,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宋代经济史》统计,宋神宗元丰年间,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10个增加到40余个,城市行业从隋唐时期120行发展到南宋时期的410行。这反映了宋代()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手工业技术得到了提升C.城市兴盛引人注目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代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行业种类显著增多,表明城市经济活动繁荣,城市的兴盛程度明显提高,这些特征反映出宋代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城市的兴盛与引人注目,C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城市信息,和农村集镇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体现城市的兴盛,并没有直接指向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布局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疏密关系,大片的空白创造出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荒寒意境,这种创作方式被大量画家所采用。这说明元代山水画()①不强调写实②生活气息深厚③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④重视色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布局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疏密关系,大片的空白创造出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荒寒意境,这说明该画没有写实的特征,①正确;据材料“元代山水画”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山书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不强调写实,③正确,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画面布局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疏密关系,大片的空白创造出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荒寒意境”,画面没有体现生活气息浓厚,②错误,排除A、C项;据图不能体现其注重色彩,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材料表明中国古代()A.军事人才选拔因时而变B.选官制度调整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C.军事学校设置受到重视D.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导致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这些表明中国古代军事人才选拔因时而变,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自西周至明代对军事人才选拔的方式,但未涉及其影响(预防内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设立军事学校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自西周至明代对军事人才选拔的方式,没有涉及“官僚队伍不断膨胀以及财政危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3.康熙时期,奏折使用范围由中央官员发展到地方官员,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曹寅、李煦给康熙的密奏中,就有天气问题、社情民意等,这一做法得到康熙帝肯定后,很多大臣纷纷效仿报告地方的雨水、粮价等等。这说明康熙时期的奏折制度()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弱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牵制了军机大臣的权力D.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信息和依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康熙时期。据材料可知,康熙时期,奏折使用范围由中央官员发展到地方官员,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天气问题、社情民意、地方的雨水、粮价等,这些有利于中央了解地方情况,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信息和依据,D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地方官员奏折的内容,得到康熙的肯定,未涉及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地方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而不是弱化了控制,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的奏折,而军机大臣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军机大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代中叶,在汉阳和汉口一带已经出现了许多纺织作坊,“郡城内外织坊犹近百家,工作恒一二千人”,平均每个织坊中雇佣织工一二十人,长年有一两千织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这体现了()A.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商业资本的集聚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小农经济的解体【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叶(中国)。题干中描述的纺织作坊雇佣大量织工,表明了在此时期手工工场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主,而这些纺织作坊表现出了一定的规模和雇佣劳动者的特征,A项正确;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量的过程,材料仅仅反映雇佣织工,没有体现商业资本集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仅仅反映的是城内纺织作坊情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此时并未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15.明清时期,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休闲去处,也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戏曲和其他表演艺术主要在戏园展演,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书坊不仅出售书籍,还经常举办讲座和文化活动。这些现象()A.得益于统治阶级文明开化的政策B.是市民阶层追求民主表现C.体现城市经济和世俗文化的发展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题干“明清时期,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休闲去处……书坊不仅出售书籍,还经常举办讲座和文化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茶馆、戏园、书坊等场所的繁荣体现了城市经济和世俗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并未实行文明开化政策,也不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干中这些现象主要体现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并非追求民主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中的现象并未直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长城与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形势图材料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有“城彼朔方”之句,即指公元前9世纪北边配有烽火台的小城。战国时,列国竞相修筑“互防”“拒胡”两种长城。如燕国修南长城以“防齐”,赵国修南长城以“防魏”,魏国修河西长城以“防秦”,秦国在洛水西岸筑长城以“防魏”。北方的几个诸侯国,如赵、燕、秦与游牧民族相邻,纷纷筑长城以“限戎马之足”。秦统一全国后,列国“互防”长城失去意义,被拆除,而列国“拒胡”长城则有必要连成一片……秦长城将华夏农耕区围护起来,“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经营边疆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简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长城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说明长城的历史价值。【答案】(1)修筑长城;设置郡县;修建道路;移民实边。(2)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互防”和“拒胡”长城,以防邻国和游牧民族;秦统一后,拆除“互防”长城,连接“拒胡”长城,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汉代在河西走廊修筑烽燧和亭障,拓展至西域,提高对西部的控制。历史价值:防御作用,保护农耕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促进了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作用。【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秦朝形势图可知图中有长城得出修筑长城;图例中有郡县可知设置郡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咸阳城为中心修建不同的道路,如驰道、五尺道等可知修建道路;结合所学秦朝还将部分民众和六国故地人员迁徙进行移民实边。【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演变历程:根据材料“公元前9世纪北边配有烽火台小城。战国时,列国竞相修筑‘互防’‘拒胡’两种长城。如燕国修南长城以‘防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互防”和“拒胡”长城,以防邻国和游牧民族;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后,列国‘互防’长城失去意义,被拆除,而列国‘拒胡’长城则有必要连成一片……秦长城将华夏农耕区围护起来,‘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得出秦统一后,拆除“互防”长城,连接“拒胡”长城,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根据材料“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得出汉代在河西走廊修筑烽燧和亭障,拓展至西域,提高对西部的控制。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有着防御作用,保护农耕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根据材料“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得出促进了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可知历代长城修建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作用。17.【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部分)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数学九章》秦九韶南宋数学理论知识、历法计算、土地面积测算、赋役计算、商品交易。《杨辉算法》杨辉南宋包括“理论数究”和“实用算术”,“实用算术”将传统算术与日常社会经济事例联系。《算法启蒙》朱世杰元中期包含各种日用、商用数学口诀。《透帘细草》佚名元末“题—解—术”的形式承袭以往著作的特点,大量题目涉及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等。《丁巨算法》丁巨元末以钱物换算等经济类问题为主,并且显示珠算已经相当普及。《算法全能集》贾亨元末包含各类度量衡制度、九章名数、大小数单位名,以通俗易懂的算法歌诀将四则运算与日常经济运用相结合。——摘编自武婷婷《中国古代数学的经济运用研究》材料二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著名的《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他们之间还有互借。海外归来后,购买到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各自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数学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数学著作关注经济类问题的原因。【答案】(1)理论与实践结合;数学著作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土地面积测算、赋役计算、商品交易等;实用性强:关注日用、商用数学,提供实用算法歌诀,并应用于日常经济,如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问题;珠算普及:数学书籍涉及珠算内容,表明珠算技术的广泛应用。(2)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活动复杂化;海外贸易繁荣;政府与社会需求。【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包括‘理论数究’和‘实用算术’,‘实用算术’将传统算术与日常社会经济事例联系。”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数学著作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土地面积测算、赋役计算、商品交易等;根据材料“包含各种日用、商用数学口诀。”得出实用性强:关注日用、商用数学,提供实用算法歌诀,并应用于日常经济,如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问题;根据材料“以钱物换算等经济类问题为主,并且显示珠算已经相当普及。”得出珠算普及:数学书籍涉及珠算内容,表明珠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发展;根据材料“‘题—解—术’的形式承袭以往著作的特点,大量题目涉及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等。”得出商品经济活跃;经济活动复杂化;根据材料“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得出海外贸易繁荣;根据所学可知政府与社会需求。18.【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清时期,茶叶是四川销往藏区的第一大宗商品,是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媒介。材料一明清时期,川藏地区的茶叶产量、销售量和贸易规模都相当可观。据统计,当时的茶叶年产量达到数十万担,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其中,川茶产量最大,而且品质上乘,成为川藏茶叶贸易的主要来源。明代川藏茶叶贸易的模式有三种: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和边引贸易。至清代,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退出川藏茶叶贸易,边引贸易成为川茶销藏的主体模式。由明及清,川藏茶叶贸易史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往南、再向西转移的过程。在茶叶贸易的带动下,内地与各藏区的商品交流日益频繁,渐趋发展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共同体。——摘编自何强《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模式变迁研究》材料二通过陕西商帮及其他商帮、青藏土司、头人和寺庙代理人等的贸易推动,陕、青、藏商品流通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对汉藏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通过绵延500年之久的明清汉藏茶叶贸易,使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黄河、长江及其周围汉水流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雪域文化、岭南文化等)和各民族(包括汉、藏等)文化发生持续的交流、竞争和融合,呈现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摘编自刘立云《明清时期陕川藏贸易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答案】(1)特点:茶叶贸易规模较大,以川茶为主;
贸易模式多样,以边引贸易为主;茶叶贸易地区从明代的北往南,到清代向西转移;
茶叶贸易推动汉藏交流频繁。(2)评析:川藏茶叶贸易促进了内地与藏区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茶叶贸易促进了汉族与藏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多地区、多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通过陕西等地的商帮和当地土司的推动,汉藏经济文化网络化、多层次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做出了贡献。【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明清时期,川藏地区的茶叶产量、销售量和贸易规模都相当可观。据统计,当时的茶叶年产量达到数十万担,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其中,川茶产量最大,而且品质上乘,成为川藏茶叶贸易的主要来源。”得出茶叶贸易规模较大,以川茶为主;根据材料“明代川藏茶叶贸易的模式有三种: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和边引贸易。至清代,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退出川藏茶叶贸易,边引贸易成为川茶销藏的主体模式。”得出
贸易模式多样,以边引贸易为主;根据材料“由明及清,川藏茶叶贸易史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往南、再向西转移的过程。”得出茶叶贸易地区从明代的北往南,到清代向西转移;根据材料“在茶叶贸易的带动下,内地与各藏区的商品交流日益频繁,渐趋发展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共同体。”得出茶叶贸易推动汉藏交流。【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评析:根据材料“在茶叶贸易的带动下,内地与各藏区的商品交流日益频繁,渐趋发展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共同体。”得出川藏茶叶贸易促进了内地与藏区的经济联系,推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贸易模式的变化体现了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茶叶贸易促进了汉族与藏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了多地区、多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根据材料“通过绵延500年之久的明清汉藏茶叶贸易,使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发生持续的交流、竞争和融合,呈现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可知通过陕西等地的商帮和当地土司的推动,汉藏经济文化网络化、多层次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做出了贡献。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文化遗存说明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渐走向交融。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曲辕犁在三个地方有重大改进:一是长直辕改为短曲辕,二是加装犁评,三是改进犁壁。这种犁成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耕具。元朝杂剧演出壁画这幅壁画出自山西洪洞广胜寺,绘于寺内明应王殿南壁东侧,描绘了一个杂剧戏班登台谢幕的场景。画中11人,从头戴冠饰、脸谱鬓须、服装道具,可看出净、末等角色皆备,行当齐全。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乾隆皇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按照格鲁派教规,达赖、班禅采用灵童转世的方法选择继承人。乾隆后期作出规定,转世灵童的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来确认,报朝廷批准。金瓶掣签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盛世滋生图》(局部)此图为清朝人徐扬所绘。全图以长卷形式和散点透视技法,描绘了当时苏州繁华的城市风貌,反映了清朝中期苏州商业的繁荣景象。清光绪刊本《红楼梦图咏》这是晚清画家改琦根据《红楼梦》人物形象绘制的木版画册。其中共画有55位《红楼梦》出场人物,下笔流畅,构图生动,反映了《红楼梦》的广泛流传和巨大影响。——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从表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遗存,围绕“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民族融合与技术进步阐述:“晋归义羌侯”印文反映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的交融过程。在西晋时期,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从冲突到逐步走向和平交往甚至融合。这种迁徙与融合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则展示了唐朝时期的农业技术革新。江南农民对耕犁进行改进,使得曲辕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具。这一技术进步显示出中华文明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能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总之,通过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包容、融合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丰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可选择其他遗存,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呈现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遗存,如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元朝杂剧演出壁画、乾隆皇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盛世滋生图》(局部)、清光绪刊本《红楼梦图咏》等,题目要求从表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遗存,围绕“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展开论述。根据要求可以任选两个历史遗存,如“晋归义羌侯”印文和莫高窟壁画中的曲辕犁,可拟论题为历史文化遗存中的民族融合与技术进步。其次根据所选遗存及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论证,论证可从两个文化遗存的介绍入手如根据材料中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侯”印文可知“晋归义羌侯”印文反映了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的交融过程。在西晋时期,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从冲突到逐步走向和平交往甚至融合。这种迁徙与融合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同时也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再说明敦煌莫高窟壁画,壁画中的曲辕犁则展示了唐朝时期的农业技术革新。江南农民对耕犁进行改进,使得曲辕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具。这一技术进步显示出中华文明在农业生产中的创新能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总结,总之,通过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在包容、融合与创新中的不断发展,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丰富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4.11.14本试题卷共8页,19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别。这一变化反映了()A.原始宗教发展 B.贫富分化明显C.早期国家产生 D.阶级对立严重【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由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到墓葬随葬品数量差距较大,这体现了贫富分化明显,B项正确;材料和原始宗教无关,排除A项;这时期早期国家尚未产生,排除C项;阶级对立严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贫富分化明显,排除D项。故选B项。2.史载,孔子整理的《诗》,“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据此可知,孔子提倡“乐教”的目的是()A.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 B.建立中央集权制度C.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 D.重建社会政治秩序【答案】D【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时期。据材料“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礼崩乐坏,因此孔子提倡“乐教”,其目的是重建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恢复周礼,D项正确;材料强调“反对靡靡之音”,但不是反对奢靡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法家思想,与孔子无关,排除B项;材料“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与提高人们的艺术素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3.如表是不同史书和历史人物对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来源内容《史记·秦始皇本纪》丑化秦始皇: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磨,豹声宋《太平御览》费美秦始皇:秦始皇帝名政,虎口,日肩,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翦伯赞《秦汉史》秦始皇并不是后世所想像的生长着一副严肃可怕的面孔,假如他多少有些母亲的遗传,应该是一位英俊而又漂亮的青年A.人物形象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B.年代久远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C.不同的描述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D.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在史书中对于秦始皇相貌的描述存在显著差异,《史记》对秦始皇有贬损之意,而宋《太平御览》给予了美化的形象,现代学者翦伯赞则持不同的观点,说明这种描述的差异是受到作者所处时代、文化背景和立场的影响,D项正确;人物相貌形象本身是不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排除A项;年代久远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影响对人物形象认识主要是受不同的时代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排除B项;不同的描述的确体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但人物相貌应该具有客观性,不同描述是主要受主观因素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4.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起响应,一些原六国旧贵族试图借机复国。他们中有的直接加入农民起义军,有的带领队伍起兵反秦,如项梁、项羽等。此外,秦吏萧何、曹参,儒士叔孙通,市井平民樊哙和周勃等也纷纷投入反秦的浪潮中。这说明当时()A.秦统治遭到各阶层反抗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旧贵族成为反秦的主力D.地方割据势力非常强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末年(中国)。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后,六国贵族、儒生等都纷纷投身于反秦斗争之中,这表明反秦斗争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遭到包括六国旧贵族、统治集团内部、儒士、平民等各阶层反抗,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了统治阶级内部,还有平民、儒士等都加入反秦浪潮之中,排除B项;材料不仅仅涉及旧贵族,还有其他人员参与反秦,排除C项;材料中这些反秦人员并非地方割据势力,排除D项。故选A项。5.战国到西汉时期的学术文化,主要是通过“杀青”后的竹简和丝帛记录下来,因此大多保存于少数精英手中。而汉魏之际的文化已经不仅仅掌握在少数知识分子手中,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也有机会接触到各类典籍。据此可以推断()A.纸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的发展B.诸子百家学说促进思想解放C.文化教育的普及推进技术革新D.分科考试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到汉魏之际(中国)。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文化主要依赖于难以大规模制作和传播的竹简和丝帛,因此文化大多集中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到了汉魏之际,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触到各类典籍,这一变化与纸的发明和普及所带来的书写材料的变革有关。纸作为一种便宜、易于制作和携带的书写材料,极大地推动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A项正确;诸子百家学说促进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之际,不能解释汉魏之际的变化,排除B项;文化教育普及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分科考试指的是科举制,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6.汉以前的中原居民,虽然已有匡床,但是还没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汉以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一种类似后来“交椅”的坐具,当时人称为“胡床”。之后,胡床等高型坐具与中原家具融合,桌椅板凳等高坐具慢慢开始流行。这一现象表明()A.民族文化双向交流 B.民族之间差异基本消失C.少数民族习俗变迁 D.中原生活方式显著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据材料可知,汉以前的中原居民,没有桌椅,常常“席地而坐”。汉以后,从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一种类似后来“交椅”的坐具,当时人称为“胡床”。之后,胡床等高型坐具与中原家具融合,桌椅板凳等高坐具慢慢开始流行。这一现象表明民族文化双向交流,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坐具”的内传,但民族间的差异并未消失,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少数民族“坐具”的内传,但未涉及其他习俗的变迁,排除C项;材料仅仅体现的是“坐具”的变化,没有涉及其他生活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7.公元4世纪初,中原战乱,河西走廊地区成为中原士子、世族避乱迁徙之地,河西儒学得以繁荣发展。北魏统一北方后,将大批河西名儒士人迁徙至平城,让他们参与了北魏政权的建设。据此可知,河西儒学的发展()A.稳定了北方政局 B.消除了阶级矛盾C.结束了士族专权 D.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由于中原战乱,河西走廊地区成为避乱地,儒学繁荣,北魏统一北方时,迁徙大量河西名儒参与政权建设,说明不同地区的文化、人才在北魏政权的融合中发挥了作用,有助于不同民族或地区的融洽相处和融合,D项正确;北方政局当时并不稳定,排除A项;消除了阶级矛盾说法错误,排除B项;士族专权主要是在南方东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8.隋朝统一后,进行了多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兴建宏伟壮丽的洛阳城;开凿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些工程建设的共同影响是()A.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B.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有利于隋唐经济的繁荣D.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兴起【答案】A【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影响题。据本题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隋统一后,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包括供应朝廷粮食的仓库和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有利于保障粮食供给,尤其是义仓的设立,为灾荒年头救灾提供了保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而大运河的修建,贯通南北,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的稳定,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但与仓库的修建不符,排除B项;兴建洛阳城,劳民伤财,是隋朝暴政的表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大运河开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兴起,而粮仓和洛阳城的修建,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9.唐朝以前,蔗糖很少应用于糖食制品。唐太宗和高宗时期,两次派人到印度去学习蔗糖的制作,带回白砂糖和红糖的高级制作技艺,使得唐代的甜食获得很大的发展。到唐中后期,在印度的制糖工艺基础上,我国制糖从业者还发明了利用结晶的方式来制作冰糖的方法。这说明()A.技术进步推动民族交流B.中外交流丰富了社会生活C.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D.中国与东亚邻国交往频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据材料“唐朝以前,蔗糖很少应用于糖食制品。唐太宗和高宗时期,两次派人到印度去学习蔗糖的制作,带回白砂糖和红糖的高级制作技艺,使得唐代的甜食获得很大的发展。到唐中后期,在印度的制糖工艺基础上,我国制糖从业者还发明了利用结晶的方式来制作冰糖的方法”可知,唐朝时期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促进了糖食制品的丰富,说明中外交流丰富了社会生活,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间的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从印度引进的“蔗糖制作方法”,没有涉及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印度属于南亚,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据《宋代经济史》统计,宋神宗元丰年间,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10个增加到40余个,城市行业从隋唐时期120行发展到南宋时期的410行。这反映了宋代()A.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B.手工业技术得到了提升C.城市兴盛引人注目 D.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宋代大城市数量明显增多,行业种类显著增多,表明城市经济活动繁荣,城市的兴盛程度明显提高,这些特征反映出宋代城市作为经济发展中心的重要性,体现了城市的兴盛与引人注目,C项正确;材料是关于城市信息,和农村集镇无关,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体现城市的兴盛,并没有直接指向手工业技术的提升,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南宋,排除D项。故选C项。11.如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布局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疏密关系,大片的空白创造出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荒寒意境,这种创作方式被大量画家所采用。这说明元代山水画()①不强调写实②生活气息深厚③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④重视色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元代画家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画面布局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疏密关系,大片的空白创造出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荒寒意境,这说明该画没有写实的特征,①正确;据材料“元代山水画”并结合所学可知,元代山书画的特点是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不强调写实,③正确,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画面布局有着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疏密关系,大片的空白创造出萧疏空灵、简淡超逸的荒寒意境”,画面没有体现生活气息浓厚,②错误,排除A、C项;据图不能体现其注重色彩,④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2.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材料表明中国古代()A.军事人才选拔因时而变B.选官制度调整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C.军事学校设置受到重视D.官僚队伍不断膨胀导致了财政危机【答案】A【解析】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中国古代。据材料可知,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这些表明中国古代军事人才选拔因时而变,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自西周至明代对军事人才选拔的方式,但未涉及其影响(预防内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设立军事学校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自西周至明代对军事人才选拔的方式,没有涉及“官僚队伍不断膨胀以及财政危机”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3.康熙时期,奏折使用范围由中央官员发展到地方官员,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曹寅、李煦给康熙的密奏中,就有天气问题、社情民意等,这一做法得到康熙帝肯定后,很多大臣纷纷效仿报告地方的雨水、粮价等等。这说明康熙时期的奏折制度()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弱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C.牵制了军机大臣的权力D.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信息和依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康熙时期。据材料可知,康熙时期,奏折使用范围由中央官员发展到地方官员,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如天气问题、社情民意、地方的雨水、粮价等,这些有利于中央了解地方情况,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信息和依据,D项正确;材料仅仅强调地方官员奏折的内容,得到康熙的肯定,未涉及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A项;地方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而不是弱化了控制,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的奏折,而军机大臣是秉承皇帝旨意办事,与军机大臣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代中叶,在汉阳和汉口一带已经出现了许多纺织作坊,“郡城内外织坊犹近百家,工作恒一二千人”,平均每个织坊中雇佣织工一二十人,长年有一两千织工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生。这体现了()A.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商业资本的集聚C.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D.小农经济的解体【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叶(中国)。题干中描述的纺织作坊雇佣大量织工,表明了在此时期手工工场等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家庭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主,而这些纺织作坊表现出了一定的规模和雇佣劳动者的特征,A项正确;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把自身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资本量的过程,材料仅仅反映雇佣织工,没有体现商业资本集聚,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贩运贸易,仅仅反映的是城内纺织作坊情况,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小农经济此时并未解体,排除D项。故选A项。15.明清时期,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休闲去处,也是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戏曲和其他表演艺术主要在戏园展演,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书坊不仅出售书籍,还经常举办讲座和文化活动。这些现象()A.得益于统治阶级文明开化的政策B.是市民阶层追求民主表现C.体现城市经济和世俗文化的发展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答案】C【解析】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题干“明清时期,市民生活丰富多彩。茶馆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休闲去处……书坊不仅出售书籍,还经常举办讲座和文化活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世俗文化的发展。茶馆、戏园、书坊等场所的繁荣体现了城市经济和世俗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并未实行文明开化政策,也不是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题干中这些现象主要体现的是市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并非追求民主的表现,排除B项;题干中的现象并未直接促进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长城与边疆治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朝形势图材料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诗经》有“城彼朔方”之句,即指公元前9世纪北边配有烽火台的小城。战国时,列国竞相修筑“互防”“拒胡”两种长城。如燕国修南长城以“防齐”,赵国修南长城以“防魏”,魏国修河西长城以“防秦”,秦国在洛水西岸筑长城以“防魏”。北方的几个诸侯国,如赵、燕、秦与游牧民族相邻,纷纷筑长城以“限戎马之足”。秦统一全国后,列国“互防”长城失去意义,被拆除,而列国“拒胡”长城则有必要连成一片……秦长城将华夏农耕区围护起来,“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秦朝经营边疆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简述从战国到西汉时期长城的演变历程,并结合所学说明长城的历史价值。【答案】(1)修筑长城;设置郡县;修建道路;移民实边。(2)演变历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互防”和“拒胡”长城,以防邻国和游牧民族;秦统一后,拆除“互防”长城,连接“拒胡”长城,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汉代在河西走廊修筑烽燧和亭障,拓展至西域,提高对西部的控制。历史价值:防御作用,保护农耕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促进了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作用。【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秦朝时期中国。根据秦朝形势图可知图中有长城得出修筑长城;图例中有郡县可知设置郡县;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咸阳城为中心修建不同的道路,如驰道、五尺道等可知修建道路;结合所学秦朝还将部分民众和六国故地人员迁徙进行移民实边。【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演变历程:根据材料“公元前9世纪北边配有烽火台小城。战国时,列国竞相修筑‘互防’‘拒胡’两种长城。如燕国修南长城以‘防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修筑“互防”和“拒胡”长城,以防邻国和游牧民族;根据材料“秦统一全国后,列国‘互防’长城失去意义,被拆除,而列国‘拒胡’长城则有必要连成一片……秦长城将华夏农耕区围护起来,‘却匈奴七百余里’,使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得出秦统一后,拆除“互防”长城,连接“拒胡”长城,形成统一的防御体系;根据材料“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得出汉代在河西走廊修筑烽燧和亭障,拓展至西域,提高对西部的控制。
历史价值: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有着防御作用,保护农耕区免受游牧民族侵袭;根据材料“自汉武帝元狩二年至太初四年,经二十年,沿河西走廊筑起烽燧亭障,直达新疆罗布泊以西,全长超过一万公里,以保障通往中亚、西亚的道路。”得出促进了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根据所学可知历代长城修建也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和开发作用。17.【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元时期的数学著作(部分)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数学九章》秦九韶南宋数学理论知识、历法计算、土地面积测算、赋役计算、商品交易。《杨辉算法》杨辉南宋包括“理论数究”和“实用算术”,“实用算术”将传统算术与日常社会经济事例联系。《算法启蒙》朱世杰元中期包含各种日用、商用数学口诀。《透帘细草》佚名元末“题—解—术”的形式承袭以往著作的特点,大量题目涉及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等。《丁巨算法》丁巨元末以钱物换算等经济类问题为主,并且显示珠算已经相当普及。《算法全能集》贾亨元末包含各类度量衡制度、九章名数、大小数单位名,以通俗易懂的算法歌诀将四则运算与日常经济运用相结合。——摘编自武婷婷《中国古代数学的经济运用研究》材料二南宋数学家秦九韶在著名的《数学九章》中设计了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他们之间还有互借。海外归来后,购买到的商品有沉香、胡椒和象牙。那么,他们各自应该得到多少回报?——摘编自吴晓波《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元时期数学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宋元时期数学著作关注经济类问题的原因。【答案】(1)理论与实践结合;数学著作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土地面积测算、赋役计算、商品交易等;实用性强:关注日用、商用数学,提供实用算法歌诀,并应用于日常经济,如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问题;珠算普及:数学书籍涉及珠算内容,表明珠算技术的广泛应用。(2)小农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活动复杂化;海外贸易繁荣;政府与社会需求。【解析】【小问1】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包括‘理论数究’和‘实用算术’,‘实用算术’将传统算术与日常社会经济事例联系。”得出理论与实践结合;数学著作不仅涉及理论知识,还广泛应用于实际问题,如土地面积测算、赋役计算、商品交易等;根据材料“包含各种日用、商用数学口诀。”得出实用性强:关注日用、商用数学,提供实用算法歌诀,并应用于日常经济,如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问题;根据材料“以钱物换算等经济类问题为主,并且显示珠算已经相当普及。”得出珠算普及:数学书籍涉及珠算内容,表明珠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小问2】本题是材料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所学得出小农经济发展;根据材料“‘题—解—术’的形式承袭以往著作的特点,大量题目涉及物价、买卖、利息及税收等。”得出商品经济活跃;经济活动复杂化;根据材料“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贸易,个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得出海外贸易繁荣;根据所学可知政府与社会需求。18.【历史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明清时期,茶叶是四川销往藏区的第一大宗商品,是沟通内地与藏区的重要媒介。材料一明清时期,川藏地区的茶叶产量、销售量和贸易规模都相当可观。据统计,当时的茶叶年产量达到数十万担,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区。其中,川茶产量最大,而且品质上乘,成为川藏茶叶贸易的主要来源。明代川藏茶叶贸易的模式有三种: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和边引贸易。至清代,官营茶马贸易、朝贡贸易退出川藏茶叶贸易,边引贸易成为川茶销藏的主体模式。由明及清,川藏茶叶贸易史心经历了一个由北往南、再向西转移的过程。在茶叶贸易的带动下,内地与各藏区的商品交流日益频繁,渐趋发展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经济共同体。——摘编自何强《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模式变迁研究》材料二通过陕西商帮及其他商帮、青藏土司、头人和寺庙代理人等的贸易推动,陕、青、藏商品流通的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对汉藏经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通过绵延500年之久的明清汉藏茶叶贸易,使华夏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地域文化(包括黄河、长江及其周围汉水流域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中原文化、巴蜀文化、雪域文化、岭南文化等)和各民族(包括汉、藏等)文化发生持续的交流、竞争和融合,呈现出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多地域、多民族、多层次的立体网络。——摘编自刘立云《明清时期陕川藏贸易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明清时期川藏茶叶贸易。【答案】(1)特点:茶叶贸易规模较大,以川茶为主;
贸易模式多样,以边引贸易为主;茶叶贸易地区从明代的北往南,到清代向西转移;
茶叶贸易推动汉藏交流频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草种交易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2篇
- 2025年度汽车维修技师培训服务合同范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国有房产出售合同(含社区医疗中心)3篇
- 二零二五版数字经济年薪制与数据资产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庭院租赁与餐饮服务合同
- 2025年消防工程维修及消防器材供应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可再生能源贷款担保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金融股权让与担保实施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彩钢棚防火安全检测与整改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财税代理与税收优惠申请合同
- 申根签证申请表模板
-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及附录2023年8月
- 谅解书(标准样本)
- 2022年浙江省事业编制招聘考试《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真题试卷【1000题】
- 认养一头牛IPO上市招股书
- GB/T 3767-2016声学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和声能量级反射面上方近似自由场的工程法
- GB/T 23574-2009金属切削机床油雾浓度的测量方法
- 西班牙语构词.前后缀
- 动物生理学-全套课件(上)
- 河北省衡水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DB32-T 2665-2014机动车维修费用结算规范-(高清现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