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指导书TOC\o"1-2"\h\u24099第一章总体规划 2292921.1社区定位与目标 248781.2规划原则与策略 3316531.3规划范围与期限 331130第二章社区布局与空间结构 3212402.1社区空间布局 376422.2公共设施布局 415882.3交通网络规划 4185172.4绿地与景观规划 519920第三章住宅建设与风貌保护 5249503.1住宅建设标准与类型 5253973.1.1建设标准 5279283.1.2住宅类型 547303.2住宅风貌保护与改造 6184023.2.1保护原则 6109953.2.2改造方法 6235673.3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 6197763.3.1保护原则 6291323.3.2利用方法 6191323.4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 680343.4.1设计原则 6106203.4.2实施措施 616316第四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7146594.1基础设施建设 7189534.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7187074.3社区管理与服务 8316314.4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 819011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就业保障 932985.1产业发展方向 9218245.2产业链条构建 9138625.3产业服务平台 10259575.4就业保障与培训 108705第六章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 1032196.1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10116156.2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 1193166.3绿色生活方式 115836.4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1129241第七章文化传承与社区凝聚力 12200367.1文化传承与创新 1272797.1.1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1264547.1.2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26377.2社区文化设施规划 12101157.2.1文化设施布局原则 12222237.2.2文化设施规划内容 12273957.3文化活动与交流 1242397.3.1文化活动策划 12246077.3.2文化交流与合作 13155617.4社区凝聚力建设 13248137.4.1社区凝聚力内涵 13126767.4.2社区凝聚力建设策略 131636第八章教育与人才培养 13314308.1教育设施规划 13122388.2人才培养与培训 13226878.3教育资源共享 14192328.4教育改革与创新 147857第九章社区治理与居民参与 1433129.1社区治理体系 1422559.1.1治理结构 15320169.1.2治理主体 15301139.1.3治理机制 1595059.2居民自治与参与 15162489.2.1居民自治 15226819.2.2居民参与 15278329.3社区矛盾与纠纷调解 1525709.3.1调解机制 15318629.3.2调解人员 16326969.3.3调解程序 16310519.4社区治理评估 1624929.4.1评估指标 1629129.4.2评估方法 16118369.4.3评估周期 1619522第十章实施保障与监测评估 16935610.1政策法规保障 162919310.2资金投入与筹措 173230710.3实施步骤与责任主体 172169810.4监测评估与调整 17第一章总体规划1.1社区定位与目标农村新型社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旨在推动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质量。本社区定位为: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优势,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型农村社区。主要目标如下:(1)优化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农民多元化需求;(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4)弘扬乡村文化,传承民间技艺,提升社区文化内涵;(5)强化社区治理,构建和谐社区,提高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1.2规划原则与策略本社区规划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关注农民需求,保障农民利益;(2)可持续发展,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特色优势;(4)城乡统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5)创新驱动,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提升社区品质。规划策略如下:(1)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合理的功能分区;(2)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3)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4)挖掘乡村文化,打造特色社区;(5)强化社区治理,提升社区管理水平。1.3规划范围与期限本社区规划范围包括:社区内的居民点、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规划期限为近期(20212025年)和远期(20262035年)。近期规划重点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承;远期规划重点为:产业升级、社区治理和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第二章社区布局与空间结构2.1社区空间布局社区空间布局是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内容,应遵循“以人为本,合理布局”的原则。社区空间布局应结合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要素,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环境。具体布局策略如下:(1)居住区:居住区应采用紧凑型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住宅建筑应遵循行列式、周边式或混合式布局,满足居民通风、采光、日照等基本生活需求。(2)公共设施:公共设施布局应遵循“分级、分类、集中、分散”的原则。根据设施性质和服务半径,可分为社区级、小区级和邻里级。社区级公共设施应设置在社区中心区域,便于居民使用。(3)商业服务设施:商业服务设施应结合居住区布局,形成邻里中心、小区中心和社区中心三个层次。邻里中心以小型商业、服务业为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小区中心以中型商业、服务业为主,提供多样化服务;社区中心以大型商业、服务业为主,形成区域商业中心。2.2公共设施布局公共设施布局应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具体布局原则如下:(1)教育设施:教育设施应按照服务半径合理布局,保障居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应分别设置在社区不同区域,方便居民子女就学。(2)医疗卫生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应遵循“分级、分类、集中、分散”的原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设施应布局在社区中心区域,方便居民就医。(3)文化体育设施:文化体育设施应结合社区空间布局,形成文化广场、健身中心等公共活动场所。设施布局应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等需求。2.3交通网络规划交通网络规划应遵循“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原则,形成合理的交通体系。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道路系统:道路系统应分级规划,形成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层次。道路宽度、坡度、线形等指标应符合相关规范,保证交通安全、顺畅。(2)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规划应结合居民出行需求,设置合理的公交线路和站点。鼓励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3)慢行系统:慢行系统应结合地形地貌、自然景观,设置步行道、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应与公共交通站点、公共设施等紧密结合,提高居民出行便利性。2.4绿地与景观规划绿地与景观规划应遵循“生态优先,景观美化”的原则,形成优美的社区环境。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绿地系统:绿地系统应结合地形地貌、自然景观,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网络。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应分布合理,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求。(2)景观规划:景观规划应注重生态保护、景观美化和文化传承。充分利用自然景观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节点。同时注重景观与公共设施、交通网络等的融合,提高社区环境品质。第三章住宅建设与风貌保护3.1住宅建设标准与类型农村新型社区住宅建设应遵循以下标准与类型,以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住品质:3.1.1建设标准(1)住宅设计应遵循安全、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2)住宅建筑应满足抗震设防要求,保证结构安全。(3)住宅建筑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隔热、隔声等功能。(4)住宅建筑应采用环保、节能、低碳的建筑材料和技术。(5)住宅建设应合理规划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3.1.2住宅类型(1)多层住宅:适用于人口密集地区,具有节约土地、提高居住密度的优点。(2)联排住宅:适用于地形较为宽敞的地区,具有私密性较好、邻里关系紧密的优点。(3)独立住宅:适用于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具有独立性强、环境优美的优点。(4)公寓式住宅:适用于城市边缘地区,具有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优点。3.2住宅风貌保护与改造农村新型社区住宅风貌保护与改造应遵循以下原则:3.2.1保护原则(1)保持原有住宅风貌,传承历史文化。(2)尊重居民生活习惯,兼顾现代化需求。(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自然景观。3.2.2改造方法(1)对具有历史价值的住宅进行修复、加固,保持原有风貌。(2)对风貌较差的住宅进行风貌改造,提高居住品质。(3)对老旧住宅进行功能提升,增加现代化设施。3.3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农村新型社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3.3.1保护原则(1)保护传统村落格局,维护原有风貌。(2)挖掘历史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3)尊重居民意愿,提高生活水平。3.3.2利用方法(1)将传统村落打造为文化旅游景点,促进经济发展。(2)开展传统手工艺培训,传承民间技艺。(3)利用传统村落资源,发展特色农业。3.4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农村新型社区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应遵循以下原则:3.4.1设计原则(1)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建筑能效。(2)选用环保、节能、低碳的建筑材料和技术。(3)优化建筑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3.4.2实施措施(1)推广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导住宅建设。(2)加强建筑能耗监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减少传统能源消耗。(4)开展节能减排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第四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4.1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充分考虑社区长远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各类基础设施,保证其与社区其他功能的协调。(2)注重质量,提高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进行,保证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3)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实现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与交通设施。优化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同时规划公共交通设施,提供便捷、安全的交通服务。(2)供水与排水设施。保障社区居民生活用水需求,提高供水质量。加强排水设施建设,保证社区排水系统畅通,减少水患风险。(3)供电与通信设施。优化供电网络,提高供电稳定性。加强通信设施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满足居民信息交流需求。(4)供气与供暖设施。推进供气管道建设,提高天然气普及率。合理规划供暖设施,保障居民冬季供暖需求。4.2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是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满足需求。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2)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根据社区规模和服务半径,合理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注重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设施。规划幼儿园、小学、初中等教育设施,满足社区居民子女的教育需求。(2)医疗设施。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等医疗设施,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3)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丰富居民文化生活。(4)体育设施。规划体育场地、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促进居民身体健康。4.3社区管理与服务社区管理与服务是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社区治理水平、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管理与服务应遵循以下原则:(1)民主管理,居民自治。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实现社区民主管理。(2)优化服务,提高效率。优化社区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满足居民需求。(3)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摸索社区管理与服务新机制,激发社区活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业管理。加强物业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保证社区环境整洁、安全。(2)社区警务。加强社区警务建设,维护社区治安秩序,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3)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提高社区凝聚力。4.4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是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预防工作,及时发觉和处理安全隐患。(2)快速响应,高效处置。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3)全面覆盖,重点突出。保证应急预案覆盖社区各个领域,突出重点环节。安全保障与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针对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制定应急预案,保证社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2)公共卫生应急预案。针对疫情、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事件,制定应急预案,保障社区居民健康。(3)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针对火灾、爆炸等安全生产,制定应急预案,减少损失。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就业保障5.1产业发展方向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发展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明确以下发展方向:(1)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2)农产品加工与流通: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拓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3)乡村旅游业:挖掘乡村景观、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和增收。(4)现代服务业:发展农村电商、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5.2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链条构建是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延伸产业链:以农业为核心,向上游延伸至种子、饲料、化肥等产业,向下游延伸至加工、销售等产业。(2)产业融合: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3)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4)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规划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产业集聚发展。5.3产业服务平台农村新型社区产业服务平台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服务。(2)人才培训平台: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训基地等,提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服务。(3)市场服务平台: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商平台等,提供农产品销售、信息发布等服务。(4)金融服务平台: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站、普惠金融中心等,提供融资、保险等服务。5.4就业保障与培训农村新型社区就业保障与培训工作应从以下方面展开:(1)政策保障:制定有利于农民就业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2)就业服务: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信息、职业介绍等服务。(3)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市场需求,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4)创业扶持:鼓励农民创新创业,提供项目推荐、政策咨询、资金支持等服务。第六章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6.1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应秉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明保证护范围和标准,保证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得到有效保护。(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针对受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恢复植被、土壤和水体功能。(3)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4)加强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提高处理设施建设水平,保证农村环境质量得到改善。6.2生态产业与循环经济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应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1)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水平。(2)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降低产业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消费和废弃物处理的无缝对接。(4)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6.3绿色生活方式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应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1)倡导低碳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减少交通污染。(2)提高居民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居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3)优化社区绿化布局,提高绿化覆盖率,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4)推广绿色建筑,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降低建筑能耗。6.4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为保证农村新型社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应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1)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估,定期发布评估报告,及时掌握生态环境变化趋势。(3)建立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对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进行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4)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为农村新型社区生态环境质量保驾护航。第七章文化传承与社区凝聚力7.1文化传承与创新7.1.1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应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信仰、习俗和智慧。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中,我们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挖掘其内涵,使之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7.1.2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1)挖掘和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古树名木、传统技艺等进行保护和利用。(2)传承民间艺术,鼓励民间艺人创作,培养新一代民间艺术家。(3)创新文化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升社区文化氛围。7.2社区文化设施规划7.2.1文化设施布局原则(1)合理布局,满足居民文化需求。(2)兼顾实用性与美观性,提升社区环境品质。(3)注重可持续发展,为社区文化发展预留空间。7.2.2文化设施规划内容(1)社区图书馆:提供各类图书、杂志、报纸等阅读材料,满足居民阅读需求。(2)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文艺表演等。(3)户外健身设施: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器材等,满足居民健身需求。(4)公园绿地:营造优美的环境,提供休闲、娱乐、社交的场所。7.3文化活动与交流7.3.1文化活动策划(1)定期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2)组织社区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居民参与度和凝聚力。(3)邀请外部文化团队进行文化交流,丰富社区文化生活。7.3.2文化交流与合作(1)与周边社区建立文化交流机制,共享文化资源。(2)加强与城市文化机构的合作,引进优质文化资源。(3)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拓宽视野。7.4社区凝聚力建设7.4.1社区凝聚力内涵社区凝聚力是指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归属感,它是社区稳定和发展的基础。7.4.2社区凝聚力建设策略(1)加强社区组织建设,提高社区管理水平。(2)搭建居民沟通平台,促进居民互动交流。(3)关注弱势群体,营造和谐社区氛围。(4)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第八章教育与人才培养8.1教育设施规划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推进,教育设施规划成为提升社区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为保证农村新型社区教育设施的合理布局与高效利用,以下规划措施应予以实施:(1)合理布局教育设施。根据社区人口结构、地理环境和教育需求,合理规划学校、幼儿园、培训机构等教育设施,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2)优化教育设施规模。依据社区规模和发展趋势,合理确定教育设施的规模,避免资源浪费和不足。(3)提升教育设施质量。注重教育设施的建筑设计、功能布局和设备配置,保证教育教学环境舒适、安全。8.2人才培养与培训农村新型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以下措施旨在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为社区发展提供人力保障:(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村新型社区的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社区居民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开展职业培训。针对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和创业能力。(3)引进优秀人才。鼓励优秀人才到农村新型社区工作,发挥其专业特长,推动社区发展。8.3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是提高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水平的关键。以下措施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共享:(1)建立教育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联网、移动应用等手段,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方便社区居民获取优质教育资源。(2)加强校际合作。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内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享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整合社会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学习机会。8.4教育改革与创新农村新型社区教育改革与创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以下措施旨在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1)更新教育观念。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倡导素质教育,关注学生全面发展。(2)优化教育体系。构建适应农村新型社区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教育需求。(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支专业、敬业的教师队伍,为教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人才保障。(4)推广教育信息技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第九章社区治理与居民参与9.1社区治理体系社区治理体系是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建立健全社区治理结构,明确各治理主体的职责与权限,形成协同治理的格局。9.1.1治理结构社区治理结构应包括社区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协商议事机构等。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负责日常事务管理,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公共服务,协商议事机构负责民主决策和监督。9.1.2治理主体治理主体包括部门、社会组织、居民、企业等。部门负责政策制定和监管,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居民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力量,企业则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9.1.3治理机制社区治理机制包括政策引导、法律法规保障、民主协商、社会监督等。政策引导保证社区治理与国家战略相衔接,法律法规保障社区治理的合法性,民主协商促进居民参与,社会监督保证治理效果。9.2居民自治与参与居民自治与参与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效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9.2.1居民自治居民自治是指居民在社区内依法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居民自治应遵循民主、法治、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居民会议、居民委员会等途径实现。9.2.2居民参与居民参与是指居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通过投票、议政、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管理和公共决策。居民参与有助于提高社区治理的民主性、透明性和有效性。9.3社区矛盾与纠纷调解社区矛盾与纠纷调解是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应建立健全调解机制,提高调解效能。9.3.1调解机制调解机制包括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机制应相互衔接,形成协调有力的调解体系。9.3.2调解人员调解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道德品质和调解能力。社区应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提高调解人员的专业素质。9.3.3调解程序调解程序应规范、公正、透明,保证调解结果合法、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新能源行业销售人员2025年度劳动合同2篇
- 2025年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政策执行效果评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土地互换及农业科技创新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房屋赠与合同附农业科技研发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医疗影像设备加工承揽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租赁车辆驾驶人员考核及培训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与自然人环保项目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家电产品开发合作协议书2篇
- 2025年度网约货车司机兼职服务协议3篇
- 2025年度环保型机械研发与生产合作协议3篇
- GB/T 1094.7-2024电力变压器第7部分:油浸式电力变压器负载导则
- 2025版国家开放大学法律事务专科《法律咨询与调解》期末纸质考试单项选择题题库
- 2024小学数学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版)必考题库附含答案
- DB32/T 2283-2024 公路工程水泥搅拌桩成桩质量检测规程
- 2,3-二甲苯酚的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申报职称:副教授演示课件
- 型滤池计算说明书
- 格力离心机技术服务手册
- 水泥搅拌桩计算(完美)
- 旭化成离子交换膜的介绍
- JJRB轻钢龙骨隔墙施工方案要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