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问题调研手册TOC\o"1-2"\h\u11314第一章绪论 26471.1研究背景与意义 216951.2研究目的与任务 315678第二章三农问题概述 320752.1农业发展现状 3299562.2农村经济状况 4145212.3农民生活水平 413689第三章农业生产力与技术创新 4291943.1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 4175583.2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 546483.3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 56第四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6294.1农村产业结构现状 6313474.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 6216524.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632757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7207235.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790335.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246475.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 816765第六章农村金融服务 9309026.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961916.1.1金融服务基础设施 9105706.1.2金融服务产品 9108996.1.3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 9162166.1.4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9214686.2农村金融服务创新 919956.2.1互联网金融服务 965876.2.2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951486.2.3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 9102626.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 10265626.3.1政策引导与支持 10263996.3.2金融监管政策 10231296.3.3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10264786.3.4农村金融合作与交流 107125第七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 10317107.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10295637.2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 11223157.3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教育 1122392第八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1296068.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 11108268.1.1覆盖范围 11321328.1.2保障水平 1252088.1.3管理体制 12318778.2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12254558.2.1政策目标 1282108.2.2政策内容 12263628.2.3政策实施 12268768.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2141318.3.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1216688.3.2优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13103268.3.3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衔接 1322667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3219099.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331809.1.1生态环境概述 1364559.1.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13279869.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456919.2.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 14117199.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272569.3农村可持续发展路径 14153179.3.1生态农业发展 14156499.3.2产业结构调整 14302129.3.3人力资源开发 14323069.3.4政策支持与引导 14208849.3.5社会参与与监督 1418008第十章调研方法与数据分析 141721710.1调研方法选择 1579310.2数据收集与处理 15186310.3调研结果分析与建议 15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问题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三农问题涉及农业、农村、农民三大领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支持力度,以期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在此背景下,对三农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城市发展的后盾,农民是国家的根基。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三农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农村改革和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重要任务。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民福祉和农村社会进步。通过研究三农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1.2研究目的与任务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具体研究任务如下:(1)梳理我国三农问题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其发展规律和特点。(2)深入调查当前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包括农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3)探讨我国三农问题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分析影响三农问题发展的主要因素。(4)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提供参考。(5)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政策建议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研究将系统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第二章三农问题概述2.1农业发展现状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现状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平衡和农民增收。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逐渐合理。同时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得到快速发展。(2)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作物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成熟,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迅速崛起,促进了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4)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政策逐步落实,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民增收。2.2农村经济状况农村经济状况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家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农民人均收入逐年提高。(2)农村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明显成效。(3)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4)农村市场潜力逐渐释放。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3农民生活水平农民生活水平是衡量三农问题解决程度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农民生活水平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农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3)农民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农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4)农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农民生活环境得到较大改善。第三章农业生产力与技术创新3.1农业生产力发展状况农业生产力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2)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比例更加合理,农业产业链逐渐完善。(3)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生产率逐年上升。(4)农业区域布局逐步优化。我国农业区域布局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以粮食生产为主、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格局。3.2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农业技术创新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以下成果:(1)农业科研创新能力增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提高,为农业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如节水灌溉、智能农业、生物技术等现代农业技术得到广泛应用。(4)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物联网等新型农业经营模式逐渐成熟。3.3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我国建立了从到地方的多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组织保障。(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包括农业技术培训、农业技术咨询、农业技术服务等。(3)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我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了示范引领作用。(4)农业科技企业。我国农业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推动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第四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4.1农村产业结构现状农村产业结构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组成部分,涵盖了农业、农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当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以下特点:农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尽管近年来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农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以及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转型,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村工业和农村服务业。农村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则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服务。但是农村产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较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导致农业附加值较低;另,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发展滞后,农村服务业发展不足。4.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针对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和问题,以下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当减少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农业附加值。同时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加快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工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工业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提高农村工业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尤其是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例如,发展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等产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发展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服务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为农村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4.3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以下特点:产业链条延伸。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将农业与农村非农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条。这有助于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资源要素整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整合农村各类资源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例如,农村土地、劳动力、资本等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产业发展协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实现了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共赢。农民增收致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有助于农民增收致富。为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制定相关政策。应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应用。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五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5.1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其现状直接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交通设施方面,农村公路、桥梁等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部分地区农村道路状况仍然较差,通行条件不佳。农村公共交通体系尚不完善,农民出行仍存在一定困难。在水利设施方面,我国农村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地区农村水利设施仍存在老化、损坏等问题,导致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在能源设施方面,农村电力供应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仍以传统能源为主,新能源利用比例较低。在通信设施方面,农村通信网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但部分地区农村网络信号仍不稳定,影响农民信息获取和交流。在卫生设施方面,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农村卫生条件仍有待改善,部分地区农村厕所建设滞后。5.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我国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是加强交通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提高农村通行条件,逐步实现农村公共交通体系全覆盖。二是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水利设施的投入,提高农田灌溉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农村供水安全。三是优化能源设施布局。推广新能源利用,提高农村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农村环境污染。四是提升通信设施水平。加强农村通信网络覆盖,提高网络信号稳定性,促进农民信息交流。五是改善卫生设施条件。加强农村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条件,保障农民健康。5.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投资方面,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合理规划投资方向,保证投资效益最大化。在管理方面,应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项目监管,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要提高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管理还需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审批制度,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后期维护管理,保障设施正常运行。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水平。四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与社会资本合作,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五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和支持。第六章农村金融服务6.1农村金融服务现状6.1.1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尚不完善,部分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较低,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不足。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银行网点、POS机、ATM机等,这些基础设施的缺乏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的普及。6.1.2金融服务产品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存款、贷款、支付结算、保险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产品设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如贷款利率较高、审批流程复杂等。6.1.3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低,导致农村居民金融服务需求难以得到充分满足。6.1.4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农村金融服务质量总体不高,部分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满意度较低,金融服务在农村市场的竞争力较弱。6.2农村金融服务创新6.2.1互联网金融服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逐渐在农村市场崭露头角。通过手机银行、网络支付等渠道,农村居民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有助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覆盖率和质量。6.2.2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针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可以尝试开展多元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如农村产业扶贫贷款、农村电商融资等。这些创新模式有助于满足农村居民个性化的金融需求。6.2.3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力度,开发适应农村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例如,推出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贷款产品,以及为农村居民量身定制的保险产品。6.3农村金融服务政策6.3.1政策引导与支持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金融服务。政策支持可以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6.3.2金融监管政策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监管,保证农村金融服务市场秩序井然。监管部门要关注农村金融服务风险,及时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6.3.3农村金融人才培养应重视农村金融人才培养,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金融机构也应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升整体服务水平。6.3.4农村金融合作与交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合作与交流,促进金融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同时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第七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7.1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转移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规模逐年扩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已超过2.8亿。(2)转移结构逐渐优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最初的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逐渐转向技能型、知识型劳动力。转移领域也由传统的建筑业、制造业拓展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3)转移方式多样化。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由过去的自发转移、季节性转移逐渐转向有序转移、长期转移。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了多元化的转移模式。7.2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的拓展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关键。以下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1)农业内部就业。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2)非农产业就业。农村劳动力可进入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实现就业转移。(3)外出就业。农村劳动力可选择到城市就业,参与城市建设与发展。(4)自主创业。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方式,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创业就业。7.3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教育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就业转移的重要途径。以下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教育的主要内容:(1)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需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2)学历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3)创业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创业培训,培养农村劳动力创业意识和能力。(4)政策法规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政策法规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5)综合素质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心理健康、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与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有力保障。第八章农村社会保障体系8.1农村社会保障现状8.1.1覆盖范围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已取得显著成效,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主要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特困供养、农村住房保障等多个方面。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程度仍存在一定差异。8.1.2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基础养老金待遇不断提高,部分农村地区还实施了高龄补贴政策。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有效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但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保障水平仍有待提高。8.1.3管理体制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管理格局。但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管理不规范、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8.2农村社会保障政策8.2.1政策目标农村社会保障政策旨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的衔接。8.2.2政策内容(1)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包括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高龄补贴等。(2)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包括基本医疗报销、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4)农村住房保障政策:包括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公租房等。8.2.3政策实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形成社会、市场共同参与的局面。8.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8.3.1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保证农村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具体措施包括:(1)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待遇,逐步实现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报销比例和报销范围,减轻农民医疗负担。(3)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保证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8.3.2优化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社会保障资金的合理使用。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监管,防止资金滥用和浪费。(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互通。(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队伍建设,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8.3.3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衔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实现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权益的平等。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衔接。(2)推动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社会保障权益的转移接续。(3)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促进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9.1农村生态环境现状9.1.1生态环境概述农村生态环境是指在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复合生态系统。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改善,但仍存在诸多问题。9.1.2农村生态环境问题(1)农业生产污染: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污染,影响农业生态环境。(2)农村生活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禽畜粪便等农村生活污染源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3)生态环境破坏:过度开发、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4)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足:农村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面临巨大压力。9.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9.2.1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规我国高度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及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等。9.2.2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2)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加大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4)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农村土地利用,保障生态环境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霍乱弧菌课程设计
- 香烟包装盒课程设计
- 高压配电网供电课程设计
- 音乐喷泉课程设计依据
- 酷家乐全屋定制课程设计
- 采矿课程设计题目三
- 西餐短期课程设计
- 饲料粉碎机课程设计
- 走进无土栽培课程设计
- 道法课课程设计
-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及施工现场易发生重大事故的部位、环节的预防监控措施
- 继电保护试题库(含参考答案)
- 《榜样9》观后感心得体会四
- 2023事业单位笔试《公共基础知识》备考题库(含答案)
- 《水下抛石基床振动夯实及整平施工规程》
- 2025年云南大理州工业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31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风电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
- 《教师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课程教学大纲
- 儿童传染病预防课件
- 护理组长年底述职报告
- 《住院患者身体约束的护理》团体标准解读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