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服务开发与安全技术应用方案_第1页
车联网服务开发与安全技术应用方案_第2页
车联网服务开发与安全技术应用方案_第3页
车联网服务开发与安全技术应用方案_第4页
车联网服务开发与安全技术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车联网服务开发与安全技术应用方案TOC\o"1-2"\h\u6818第一章绪论 2285761.1车联网服务概述 3212251.2车联网服务发展趋势 3100321.3车联网安全技术需求 3292第二章车联网服务开发基础 4152002.1车联网架构设计 438612.2关键技术概述 4155252.3开发流程与规范 527163第三章车联网数据采集与处理 5283453.1数据采集方法 5275323.2数据预处理 6327623.3数据存储与管理 624877第四章车联网服务功能设计与实现 7257404.1导航与地图服务 777404.1.1功能概述 7152844.1.2设计要点 74794.1.3实现方法 764234.2车辆监控与诊断 715274.2.1功能概述 763194.2.2设计要点 7168114.2.3实现方法 771014.3智能驾驶辅助 8258924.3.1功能概述 8158774.3.2设计要点 882754.3.3实现方法 819978第五章车联网安全通信技术 8134935.1通信协议设计 8102895.2加密与身份认证 9129165.3安全通信机制 95106第六章车联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90496.1数据加密与解密 10316056.1.1加密算法选择 10149426.1.2对称加密算法 10228736.1.3非对称加密算法 1053626.1.4加密密钥管理 10218816.2数据访问控制 10171876.2.1访问控制策略 1043136.2.2身份认证 11138976.2.3权限管理 11251406.2.4审计 11291666.3数据隐私保护策略 1140316.3.1数据脱敏 11309766.3.2数据匿名化 11143516.3.3数据最小化 12406第七章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 12274787.1安全策略设计 1230177.1.1安全目标设定 12162007.1.2安全体系架构 1272837.1.3安全策略实施 12152097.2安全防护技术 1289187.2.1加密技术 13103897.2.2身份认证技术 1321617.2.3访问控制技术 13261157.2.4入侵检测技术 1393617.3安全防护体系评估 13140917.3.1安全防护能力评估 13228827.3.2安全防护功能评估 13226497.3.3安全防护成本评估 1337247.3.4安全防护适应性评估 1324893第八章车联网安全事件监测与处理 1375778.1安全事件监测技术 13209068.2安全事件处理流程 1499158.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43496第九章车联网安全培训与宣传 15145169.1安全意识培养 1585829.1.1培养背景及意义 15196819.1.2培养内容 15282399.1.3培养方式 15247619.2安全技能培训 154619.2.1培训背景及意义 15729.2.2培训内容 16162909.2.3培训方式 16290299.3安全宣传与推广 16276739.3.1宣传背景及意义 16280859.3.2宣传内容 16283249.3.3宣传方式 162496第十章车联网服务安全发展趋势与展望 16438310.1车联网安全发展趋势 16655510.2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72721310.3未来发展展望 17第一章绪论1.1车联网服务概述车联网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领域,是将车辆、道路、行人及交通基础设施等元素通过网络技术相互连接,实现信息共享和智能控制的一种综合系统。车联网服务的核心在于利用先进的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云之间的信息交互,从而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风险、提升驾驶体验,并为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1.2车联网服务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此背景下,车联网服务应运而生,其发展趋势如下:(1)智能化:车联网服务将更加注重智能化,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智能导航、环境感知等功能。(2)网络化:车联网服务将实现更广泛的网络覆盖,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车联网生态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3)个性化:车联网服务将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定制化的导航、娱乐、安全预警等。(4)安全化:车联网服务将加强对车辆、道路、行人的安全监控,降低交通风险,提高道路运输安全。(5)绿色化:车联网服务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实现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的目标。1.3车联网安全技术需求车联网安全技术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安全:车联网服务涉及大量敏感数据,如车辆位置、行驶速度、行驶轨迹等,需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完整性。(2)网络安全:车联网服务需要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防止恶意攻击、非法侵入等网络威胁。(3)隐私保护:车联网服务需加强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保证用户信息不被泄露。(4)系统安全:车联网服务涉及多个系统模块,需保证各系统之间的安全互信和协同工作。(5)应急响应:车联网服务需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如交通、自然灾害等,保证服务的正常运行。(6)法律法规:车联网服务需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服务合规、合法。第二章车联网服务开发基础2.1车联网架构设计车联网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架构设计是实现车联网服务开发的基础。车联网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四个层次。(1)感知层:感知层是车联网的底层,主要负责收集车辆、路侧和行人等实时的信息。感知层设备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2)网络层: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收集到的数据传输到平台层。网络层包括车内网络和车外网络。车内网络主要有CAN、LIN、MOST等总线技术;车外网络则包括WiFi、4G/5G、DSRC等无线通信技术。(3)平台层:平台层是车联网的核心,主要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平台层包括数据处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和业务处理模块。(4)应用层:应用层是车联网服务的具体体现,主要包括导航、远程诊断、智能驾驶等应用。2.2关键技术概述车联网服务开发涉及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技术是车联网感知层的基础,主要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这些传感器可以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为车联网服务提供数据支持。(2)无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是车联网网络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WiFi、4G/5G、DSRC等。这些技术可以实现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传输。(3)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车联网平台层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为车联网服务提供决策支持。(4)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是车联网应用层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自动驾驶、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车联网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提升用户体验。2.3开发流程与规范车联网服务开发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需求分析:明确车联网服务的目标和功能,分析用户需求,确定开发方向。(2)系统设计:根据需求分析,设计车联网系统的架构,明确各模块的功能和接口。(3)模块开发:按照系统设计,分别开发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的模块。(4)集成测试:将各个模块集成在一起,进行功能测试和功能测试,保证系统稳定可靠。(5)部署上线:将开发完成的车联网系统部署到实际环境中,进行上线运行。在开发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规范:(1)遵循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2)采用模块化、分层设计,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3)注重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遵循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用户信息安全。(4)加强团队协作,明确分工,保证开发进度和质量。第三章车联网数据采集与处理3.1数据采集方法车联网数据采集是车联网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车载传感器采集:通过安装在车辆上的各类传感器,如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转向角度传感器等,实时采集车辆的行驶状态信息。(2)车载摄像头采集:利用车载摄像头捕捉道路状况、交通标志、车辆周边环境等图像信息。(3)车载通信模块采集:通过车载通信模块,如4G/5G、WiFi、蓝牙等,实现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如路况信息、导航数据等。(4)车载诊断系统采集:通过车载诊断系统(OBD)采集车辆的故障码、运行数据等。(5)移动网络采集:通过移动网络,如4G/5G网络,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信息、行驶速度等数据。3.2数据预处理车联网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数据清洗: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去除异常值、重复数据等,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整合:将不同来源、格式和结构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便于后续处理。(3)数据加密:对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保证数据安全。(4)数据标准化: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使其具有统一的量纲和数值范围,便于分析和计算。(5)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特征信息,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建模提供支持。3.3数据存储与管理车联网数据存储与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存储系统设计:根据数据类型、数据量和业务需求,设计合适的存储系统,包括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等。(2)数据备份与恢复:制定数据备份策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建立数据恢复机制,以应对可能的数据丢失或损坏情况。(3)数据访问控制:对数据访问进行权限管理,保证授权用户可以访问相关数据。(4)数据安全防护:采取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加密等手段,保证数据在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5)数据维护与优化:定期对存储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优化数据存储结构,提高数据访问效率。(6)数据监控与分析:建立数据监控体系,对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并根据监控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和优化。第四章车联网服务功能设计与实现4.1导航与地图服务4.1.1功能概述导航与地图服务是车联网服务的核心功能之一,旨在为用户提供准确的路线规划和实时的交通信息。该功能通过集成高精度地图、实时路况数据、车辆位置信息等,为驾驶者提供智能化的导航建议,提升驾驶体验。4.1.2设计要点(1)地图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多源地图数据融合技术,保证地图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2)路线规划算法:根据用户需求、路况信息和车辆状况,设计高效的路线规划算法,为用户提供最佳行驶路线。(3)导航界面设计:界面应简洁明了,提供语音导航、实时导航、路线偏好设置等功能。4.1.3实现方法(1)采用地图API接口,获取实时地图数据和路况信息。(2)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用户行驶习惯,优化路线规划算法。(3)利用车联网通信技术,实时传输车辆位置信息,实现精确导航。4.2车辆监控与诊断4.2.1功能概述车辆监控与诊断功能旨在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为用户提供故障诊断和预警服务。该功能包括车辆基本信息展示、故障诊断、远程诊断等功能。4.2.2设计要点(1)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车联网设备,实时采集车辆各项运行数据,包括车速、油耗、发动机状态等。(2)故障诊断算法:采用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等技术,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故障诊断。(3)预警机制:根据故障诊断结果,及时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提醒用户注意车辆状况。4.2.3实现方法(1)利用车联网设备,实时传输车辆运行数据。(2)搭建故障诊断系统,对车辆数据进行实时分析。(3)通过预警算法,为用户提供故障预警服务。4.3智能驾驶辅助4.3.1功能概述智能驾驶辅助功能旨在提高驾驶安全性,减轻驾驶疲劳。该功能包括车道偏离预警、自动紧急刹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4.3.2设计要点(1)传感器融合:采用多种传感器,如摄像头、雷达等,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感知。(2)驾驶行为识别:通过分析驾驶员的操作行为,判断驾驶员的疲劳程度和驾驶状态。(3)智能决策算法:根据环境信息和驾驶行为,为用户提供合理的驾驶辅助建议。4.3.3实现方法(1)集成多种传感器,实现车辆周边环境的感知。(2)运用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等技术,对驾驶员行为进行分析。(3)搭建智能决策系统,为用户提供驾驶辅助服务。第五章车联网安全通信技术5.1通信协议设计车联网系统作为现代交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通信协议设计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的基础。在设计通信协议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通信协议需具备较强的安全性,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篡改和伪造。(2)可靠性:通信协议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失或重复。(3)实时性:车联网系统对实时性要求较高,通信协议需满足实时传输的需求。(4)可扩展性:通信协议应具备可扩展性,以适应车联网系统不断发展的需求。具体通信协议设计如下:(1)采用分层架构:将通信协议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各层之间相互独立,便于维护和扩展。(2)采用面向连接的传输方式:在数据传输前建立连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有序性。(3)引入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性。(4)引入身份认证机制: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防止恶意节点接入。5.2加密与身份认证加密和身份认证是车联网安全通信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1)加密算法选择:针对车联网系统数据传输的特点,选择适合的加密算法,如AES、RSA等。加密算法需具备较强的安全性和较高的计算效率。(2)身份认证机制:采用基于数字证书的身份认证机制,保证通信双方的身份真实性。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数字证书:车联网设备在出厂时数字证书,包括公钥和私钥。(2)证书颁发:车联网设备向权威证书颁发机构申请证书,证书颁发机构验证设备身份后颁发证书。(3)证书验证:通信双方在建立连接前,相互验证对方的数字证书,确认身份真实性。(4)会话密钥协商:通信双方通过数字证书中的公钥交换会话密钥,用于后续数据加密传输。5.3安全通信机制车联网安全通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数据加密:采用加密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保障数据安全性。(2)完整性保护:采用Hash算法对传输数据进行完整性保护,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3)抗重放攻击:采用时间戳和序列号机制,防止恶意节点对数据进行重放攻击。(4)抗欺骗攻击:通过身份认证机制,防止恶意节点冒充合法节点进行通信。(5)抗拒绝服务攻击:采用流量控制、优先级管理等策略,保障车联网系统在遭受拒绝服务攻击时仍能正常运行。(6)抗网络拥堵:通过动态路由选择、拥塞控制等策略,降低网络拥堵对车联网系统的影响。通过以上安全通信机制,车联网系统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类安全威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六章车联网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6.1数据加密与解密6.1.1加密算法选择车联网系统涉及大量敏感数据,数据加密是保证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车联网服务开发过程中,我们选用国际通用的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以保证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6.1.2对称加密算法对称加密算法采用相同的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具有较高的加密效率。在车联网系统中,我们采用AES(高级加密标准)算法进行数据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和篡改。6.1.3非对称加密算法非对称加密算法使用一对密钥,分别为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在车联网系统中,我们采用RSA算法实现非对称加密,保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6.1.4加密密钥管理为保证加密密钥的安全,我们采用以下措施进行密钥管理:(1)采用硬件安全模块(HSM)存储和管理密钥;(2)定期更换加密密钥,以降低密钥泄露风险;(3)采用基于角色的密钥访问控制,保证授权人员才能访问密钥。6.2数据访问控制6.2.1访问控制策略车联网系统中的数据访问控制策略主要包括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审计。6.2.2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保证用户合法访问系统数据的关键环节。我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身份认证:(1)基于用户名和密码的认证;(2)基于数字证书的认证;(3)基于生物特征的认证。6.2.3权限管理权限管理是指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为其分配相应的数据访问权限。我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权限管理:(1)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2)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6.2.4审计审计是指对系统中的数据访问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以便发觉和预防安全风险。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审计:(1)日志记录:记录用户访问系统的时间、操作行为等信息;(2)异常检测:实时监测系统中的异常访问行为;(3)数据分析:对审计日志进行统计分析,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6.3数据隐私保护策略6.3.1数据脱敏为保护用户隐私,我们采用数据脱敏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数据脱敏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隐藏:对敏感数据部分内容进行隐藏;(2)替换:将敏感数据替换为其他不敏感的数据;(3)加密: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处理。6.3.2数据匿名化数据匿名化是指将数据中的个人身份信息去除,使其无法关联到特定个体。我们采用以下方式实现数据匿名化:(1)随机化:对数据中的个人身份信息进行随机化处理;(2)泛化:对数据中的个人身份信息进行泛化处理;(3)差分隐私:在数据发布过程中,引入一定程度的噪声,使攻击者无法准确推断个人隐私。6.3.3数据最小化数据最小化是指仅收集和使用实现业务功能所必需的数据。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数据最小化:(1)明确数据收集目的,保证数据相关性;(2)定期清理无关数据,减少数据存储量;(3)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级,仅对关键数据实施保护措施。通过以上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措施,我们旨在保证车联网系统中的数据安全,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车联网服务。第七章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7.1安全策略设计为保证车联网系统的安全性,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安全策略设计:7.1.1安全目标设定车联网安全策略的设计应以保障用户隐私、防止数据泄露、保证系统稳定运行、抵抗外部攻击等为目标,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车联网服务。7.1.2安全体系架构车联网安全体系应采用分层架构,包括物理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各层次安全策略相互配合,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7.1.3安全策略实施(1)物理层:采用物理隔离、加密传输、防篡改等技术,保证硬件设备的安全性。(2)网络层: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数据加密等技术,保障网络通信的安全性。(3)平台层:实施访问控制、身份认证、数据备份与恢复等措施,保证平台运行安全。(4)应用层:采用安全编程、权限控制、数据加密等技术,保障应用程序的安全性。7.2安全防护技术本节主要介绍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中所采用的关键技术。7.2.1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保障车联网数据传输安全的核心技术。采用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和混合加密等多种加密算法,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7.2.2身份认证技术身份认证技术用于确认用户身份,防止非法用户访问车联网系统。主要包括密码认证、生物识别认证、数字证书认证等方式。7.2.3访问控制技术访问控制技术用于限制用户对车联网资源的访问,防止越权操作。包括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ABAC)等。7.2.4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用于实时监测车联网系统中的异常行为,发觉并报警。包括基于签名的方法、基于异常的方法和基于行为的方法等。7.3安全防护体系评估为保证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的有效性,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7.3.1安全防护能力评估评估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在应对各种安全威胁时的能力,包括攻击防御能力、数据保护能力等。7.3.2安全防护功能评估评估安全防护体系对车联网系统功能的影响,包括延迟、资源消耗等方面。7.3.3安全防护成本评估评估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包括设备投入、人力成本等。7.3.4安全防护适应性评估评估车联网安全防护体系在应对新技术、新业务需求时的适应性,包括扩展性、兼容性等方面。第八章车联网安全事件监测与处理8.1安全事件监测技术车联网安全事件的监测技术是保障车联网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技术:(1)入侵检测技术:通过对车联网系统的流量、协议、行为等进行分析,实时监测并识别潜在的恶意行为和攻击行为。(2)安全审计技术:对车联网系统中用户、设备、应用程序等的行为进行审计,发觉异常行为并安全日志。(3)数据挖掘技术: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车联网系统中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出潜在的攻击模式和安全漏洞。(4)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对车联网系统安全事件的智能识别和预测。8.2安全事件处理流程车联网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事件报告:当安全监测系统发觉安全事件时,应立即向相关部门报告,并详细记录事件相关信息。(2)事件评估:对安全事件的影响范围、严重程度、紧急程度等进行评估,为后续处理工作提供依据。(3)应急响应:根据事件评估结果,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隔离攻击源、修复漏洞等。(4)事件调查:对安全事件的原因、过程、损失等进行深入调查,查找安全隐患,为后续整改提供依据。(5)整改落实:针对调查结果,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隐患,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6)事件通报:将安全事件的处理结果向相关部门和用户进行通报,提高车联网系统的安全意识。8.3安全事件应急响应安全事件应急响应是车联网安全事件处理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应急响应的主要内容:(1)建立应急预案:根据车联网系统的安全风险,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的组织架构、流程、资源等。(2)应急响应演练:定期组织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应急响应能力,保证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应对。(3)应急响应资源保障:保证应急响应所需的资源,如技术支持、设备、人员等,能够在关键时刻投入使用。(4)应急响应协同: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协作,形成应急响应的合力,共同应对车联网安全事件。(5)应急响应评估与改进:对应急响应过程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流程。第九章车联网安全培训与宣传9.1安全意识培养9.1.1培养背景及意义车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提高车联网安全意识,对于保障车联网系统的稳定运行、保护用户隐私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开展车联网安全意识培养工作势在必行。9.1.2培养内容(1)车联网安全基础知识普及:让员工了解车联网的基本概念、技术架构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2)安全意识教育:强化员工对车联网安全的认识,使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自觉关注和防范信息安全问题。(3)案例分析与讨论:通过分析车联网安全事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使其能够从案例中吸取经验教训。9.1.3培养方式(1)开展内部培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车联网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2)制作宣传材料:利用海报、宣传册等形式,普及车联网安全知识。(3)网络学习平台:搭建车联网安全学习平台,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方便员工自主学习。9.2安全技能培训9.2.1培训背景及意义车联网安全技能培训旨在提高员工在车联网系统开发、运维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能力,降低安全风险。9.2.2培训内容(1)车联网安全防护技术:教授员工车联网安全防护的基本原理、技术手段和实际应用。(2)安全编程规范:培养员工遵循安全编程规范,提高代码安全性。(3)安全漏洞分析与修复:教授员工如何发觉和修复车联网系统中的安全漏洞。9.2.3培训方式(1)邀请专家授课:邀请车联网安全领域的专家进行授课,分享实践经验。(2)实战演练:组织员工进行车联网安全攻防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3)在线培训平台:搭建在线培训平台,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方便员工随时学习。9.3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