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1页
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2页
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3页
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4页
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解析版)-2021年高考历史专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难点01先秦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考情概览】近五年高考全国卷考情概览表年份试卷考题考点主题20161卷2卷3卷24题宗法制影响家国情怀20171卷24题分封制作用国家治理-大一统2卷24题先秦贸易商业发展3卷24题先秦文字变迁弘扬传统文化20181卷24题先秦科技弘扬传统文化2卷24题商朝的建立弘扬传统文化3卷24题先秦经济中外交往20191卷24题王位世袭宗法秩序2卷24题先秦国家经济职能国家治理-大一统3卷24题宗法制影响礼乐秩序与宗法20201卷24题分封制受冲击旧秩序瓦解2卷3卷24题先秦到秦汉的货币演变大一统【备考提示】先秦时期考察主题相对固定,强化学生对大一统观念形成的理解,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特征的认知是常见主题。其中考查频次较高的有:早期国家特征、分封宗法制、先秦经济发展特征、代表性文化和科技成就。【必背规律】分封扩大了疆域,促进了文化认同;宗法维系了内部稳定;解读:分封宗法互为表里,但是作用不完全相同。分封更多是对地方的管理价值,而宗法更多是宗族内部权力调节价值。涉及血缘选宗法,反之不选。解读:分封宗法相关选项辨析过程中,判断的重要标志是材料信息是否包含血缘关系影响,如果涉及血缘那正确答案应当与宗法相关,否则就是分封或者礼乐制度的问题。集体议政体现了民主,占卜祭祀体现了神权解读:王权和神权结合,政权和族权结合是早期政治的重要特征。在考试中涉及占卜、祈祷等话题多数是神权问题,涉及集体议政一般是民主问题,注意这里的民主和西方近代代议制民主完全是不同的概念。中国传统民主有人民的主人的含义,这里说的体现了民主只是有共同商议的过程。这一现象在先秦到明清其实都存在,所以钱穆先生会说中国古代不能用专制一词简单的一以概之。人伦秩序利于巩固王权,嫡子继位可能弱化王权解读:古代从王权到皇权都是专制不断强化的过程,但是有一个例外——嫡长子继承制,因为嫡长子继承不能保证皇位继承人能力,会导致皇权旁落。而父系家长制为主的人伦秩序规则是古代强化王权的重要手段,因为父权是比王权更早的权威,利用这一点可以增强王权的威信。天下归周是分封、天下归宗是血缘宗法、天下归心是礼乐秩序解读:分封是宗法在政治制度的表现,礼乐是宗法在秩序规范的表现,遇到根本原因分析要选宗法。遇到现象分析,最表象的是礼崩乐坏,其次是分封瓦解,最后是宗法受冲击。家天下是血缘政治,公天下是选贤任能和官员流动解读:公天下的表现主义包括禅让、郡县、科举、任期和考核等。家天下一直到辛亥革命才结束。封建制不等于封建社会,君主制不等于君主专制解读:封建社会是近代西学引入之后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说法,不完全适应中国古代社会。但已约定俗成所以仍然被使用,于是我们必须区分,封建制说的是分封宗法,时间段主要是先秦,封建社会则是形容小农经济为基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儒家思想占主导的社会发展阶段,时间段主要是秦到清。而君主专制只是君主制的一种表现,因为君主立宪也是君主制,这个点区分的主要意义在于晚清和民国的史料阅读中,不把作者的态度搞混。春秋战国的结束不等于分封宗法的结束解读:秦统一之后分封和宗法在后代都反复被利用,汉代恢复过郡国并行,嫡长子继承是历代君主继承的重要原则。小农经济的前提是土地私有,经营方式是家庭经营,生产方式是精耕细作。解读:小农经济是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建立在土地私有的基础之上。但是不能说土地私有建立后就没有土地公有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土地私有制结束也就不再有小农经济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是中央集权政府建立的根本原因。解读:古代世界统治者需要稳定的赋税和兵役徭役来源,小农需要强大的国防和公共工程建设能力,由此而形成的“治水社会”是古代中国建立集权政府并且稳定运行多年的根本逻辑。德政,仁政,民本,秩序减弱,民生增加;(前提都是维护统治者利益)解读:儒家的政治逻辑以道德秩序为核心,强调对民众利益的关注,所以在战乱时代难以受到重用,但后世却往往成为统治者做好的门面装饰。从孔子到孟子对施政的侧重点最大的变化是对旧道德秩序的态度,孟子更加回归仁义本身。儒墨道法都关心社会现实,只是解决方案不同解读:一切思想都是现实政治经济的反映,儒墨道法看似方案千差万别,但是目标都是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算是殊途同归。儒家入世,道家出世,但都认同客观规律解读:儒家更强调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道家更强调遵守规律,顺其自然。但都没有否认规律的存在。儒家强调教化治国,法家注重严刑峻法,但是都注重重构秩序解读:儒家要恢复旧秩序,法家要建立新秩序。法家奖励耕战,鼓励消费;墨家主张非攻,强调节俭,但是都注重利益。解读:法家维护地主阶级统治者利益,墨家维护小生产者利益。仁爱是恩宠,兼爱有平等;孔子尚治国圣贤,墨子重技术人才。解读:儒家的天下是统治者的天下,墨家的天下是百姓汇合而成的天下,所以儒家更强调上层要做“仁者”,墨家更强调人人要做好自己。【核心知识框架】【限时检测】(建议用时:30分钟)1.(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强化分封制、宗法制中的等级部分,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等级、身份,题干信息与礼乐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另外,题干信息只有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一个事例,不能得出“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的普遍结论,排除A。题干信息没有涉及王位世袭制度;另外,王位世袭制度当时也没有消亡,不合史实,排除B。宗法制度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小宗服从大宗等,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宗法制度,C不正确。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2.(2020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图5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商周贝币春秋战国布币汉五铢钱图5A.铸铁技术的进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审美观念的不同 D.国家统一的推动【答案】B【解析】商周的贝币、春秋战国的布币和汉代的五铢钱都是当时流通的货币,在形制方面都体现出便于携带的特征,这种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说明这些货币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动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B正确;商周货币是贝壳,春秋战国布币是青铜货币,都不属于铸铁货币,排除A;题干设问中要求的是“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寻找同一性,C选项中的“审美观念不同”强调的是差异性,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国家并不统一,排除D。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国家对社会控制能力较强,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战国后期秦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选项符合题意。商鞅变法时期确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坏,A选项说法错误;铁制生产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国一地,B选项排除;秦国的交通运输与其他地区相比并没有多大优势,C选项排除。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代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11代出现12位王,平均每代有王,从而可以推导出周代的王基本是代际相传,其王位继承方式已经不是兄终弟及,故答案为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夏王朝建立后,“传贤”变为“传子”,禅让制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商代诸王和西周诸王的寿命有明显差别,排除C项;西周实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关系是强化而非弱化,排除D项。5.(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根据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可知突出的是血缘关系,A选项符合题意。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6.(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墨子》中的“圆”“直线”“正方形”“倍”等定义和农业有关,杠杆原理、机械制造等和手工业有关,这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在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总结的劳动成果,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就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7.(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答案】D【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学%科网8.(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4)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答案】A【解析】商汤认为野外捕鸟之人设的四面密实的网会将鸟兽杀绝,所以采取了“去其三面”的做法,这表面看是对鸟兽的仁慈,不赶尽杀绝,实际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有意在说商汤能够建立商朝是其仁德的结果,故选A;夏商时期我国华夏族居民大多已经过上定居的生活,所以农耕应该是主要的经济活动,故B不符合史实;保护生态环境不是题目的主旨,而且题干没有说到商朝建立之后的事情,故排除C;题干提到的是商汤的举动与夏商更替的关系,而不是资源争夺,故排除D。9.(广东省2020届高三调研考试Ⅰ)《逸周书》记载,周武王向殷商遗民声明诛杀纣王不是他个人意愿,完全是执行上帝之命。周武王说自己的命令出自天,如有不听天命而作乱者,就致罚于他,同时又说商民是无罪的。武王对殷商遗民的这些言论旨在A.告诫殷商遗民安居故土B.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C.传播“天人感应“的理论D.展示周朝的仁德之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武王伐纣后西周对殷商遗民的统治,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周武王向殷商遗民宣称自己伐纣是出于上天的命令,如不听从上天的命令,上天将会降灾于他,这是在强调周灭殷商的合法性,从而达到使殷商内服势力安居故土的目的,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反对苛政和刑罚,故排除B项;“天人感应”理论首创于汉代的董仲舒,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周朝的仁德之心,故排除D项。10.(湖北省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等八校2020届高三联考)“人文”一词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文中“人文”一词意思最为接近的是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C.礼乐教化 D.社会风俗【答案】C【解析】所谓“天文”是指阴阳迭运、刚柔交错的自然变化过程与法则,而“人文”是指人类制作的礼乐典章制度及其对人的行为的规范教化作用。故答案选C。11.(贵州省2020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西周时,修建了从镐京到洛邑的“周道”(又称“王道”)和通往四方各国的大路“周行”,形成了以都城为中心、通达各地的公路交通网。“周道”“周行”的修建A.便于中央有效统治地方B.适应了集权制度的需要C.壮大了各诸侯国的实力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答案】A【解析】西周时期修建“周道”“周行”是为了提高自上而下传达周天子命令的时效性,提供自下而上诸侯朝觐周天子的便捷性,提升军队行动和军事打击的机动性,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统治,故选A项。集权制度创立于秦朝,排除B项;交通进步有利于增强一些诸侯国的实力,但“各诸侯国”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与题干所述无关,排除D项。12.(2020·云南省高三三模)西周青铜器以礼器为主,纹饰以重环纹、波带纹、窃曲纹较为流行,种类不多,风格简洁朴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用途转向实用化,纹饰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并出现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题材,呈现多样化的风格。这种变化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A.尚武风气成为主流 B.青铜纹饰趋向生活化C.政治秩序出现变革 D.审美观念趋于感性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期青铜器中礼器种类不多,是礼乐等级制度的体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转为实用性,风格多样,突破了原本礼乐制度对等级的严格要求,出现“礼崩乐坏”的变革,故C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尚武风气,故排除A;青铜器纹饰趋向生活化是变化的具体表现而不是变化反应的实质问题,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感性和理性的分析,故排除D。13(2020年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1月诊断)商王通过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与神沟通则依赖于乐,所谓“乐以致神”;到了西周,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这些现象说明“乐”A.具有强大辅政功能B.使王权充满神秘色彩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成为商周联系的纽带【答案】A【解析】商王通过“乐”与神沟通来强化王权,周公在“制礼”的同时也不忘记“作乐”。材料信息在强调商周通过“作乐”来强化王权,这说明“乐”具有强大的辅政功能,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神秘色彩,故B错误;商周时期不存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说法,故C项错误;礼乐制是周继承商并进一步发展的,不是商周联系的纽带,故D项错误。14.(2020·山西阳泉一模·24)春秋战国时期,秦律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田氏代齐后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自称“夏王”。这表明这些诸侯国力图()A.推动祖国境内各族的融合

B.以华夏文明的继承者自居C.表达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

D.追溯各自国家早期的历史【解析】根据材料“秦律规定秦国女子所生之子为‘夏子’,田氏代齐后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夏朝始祖大禹的后人,魏国将中原一带的地域定义为‘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尽力证明自己的血统正宗,力图以华夏文明的正统继承者自居,故选B项;“推动祖国境内各族的融合”是民族政策的客观作用,与诸侯国主观愿望无关,排除A项;“政治统一”指把四分五裂的领土达到一个中央政府的控制下,与材料主旨诸侯国尽力证明自己的华夏血统正宗不符,排除C项;诸侯国尽力证明自己的血统正宗,这是诸侯国的自我标榜,并非各国的真正历史,排除D项。【答案】B15.(2020·安徽淮北一模·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解析】由材料“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可知殷人治国强调虔诚,由材料“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可知周朝治国强调道德,与商朝相比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治国理念的变化而非神权王权观念,排除B项;“已经确立”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神的地位”,排除D项。【答案】A16.(2020·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4)“母弟”在先秦文献中一般指的是国君或宗子的同母弟。在《春秋》《左传》《公羊传》等文献记载中,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这主要是为了()A.体现礼乐教化

B.强化宗法观念

C.维护母系权威

D.突出分封差别【解析】据材料周朝时期,只有诸侯的“母弟”才称“弟”,异母弟则称之为“公子”可得出周朝是为了强化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礼乐制度主要是体现等级差异,排除A项;母系权威在先秦时期已经消失,排除C项;分封制主要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D项。【答案】B17.(湖南长郡、雅礼中学、河南南阳一中、信阳高中等湘豫名校2020届高三12月联考)至春秋时期,家臣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异姓家臣的任用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家臣的职能由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家臣权力上升且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制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B.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推动了宗法制的发展完善D.社会阶层固化趋势逐步增强【答案】A【解析】从材料看,家臣势力逐渐增强,“管理卿大夫家事扩展到执掌国家政权”“异姓家臣的任用”“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体现了春秋时期血缘宗法制受到严重冲击,其结果是家臣制逐渐发展成为后世帝国时期的官僚制,故A项正确;家臣制冲击了宗法制度,也冲击着西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国一体”的观念,B、C两项错误;“家臣身份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家臣的选任逐渐突出贤能的重要性”反映出社会流动性增强,故D项错误。18.(2020·河南南阳一中、信阳高中、漯河中学、平顶山一中四校3月线上联合考试·25)学者王家范说,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作为最大、也是最小的生产单元,物资再生产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合而为一,使得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下列各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小农经济因其规模小而十分脆弱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很难发展为复杂的经济机制C.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小农经济的存在有其合理性D.小农经济有利于物资和人口快速增长【解析】据材料“这种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具有顽强的自生产自组织的再生机制”,可知强调小农经济因简单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强调其顽强性,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小农经济的顽强性而非脆弱性,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部分小农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精耕细作下的小农经济使得粮食作物和人口实现增长,但并不是快速增长,排除D项。【答案】C19.(2020·广东广州高三年级阶段训练·27)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即使没有多少纵向(诸如国家和地方行政资助)和横向(诸如与其他劳动者的联合)的支持,也可以在封闭的系统内自我扩张。”“自我扩张”是指()A.扩大生产规模

B.加强社会分工

C.转移经济重心

D.注重精耕细作【解析】据材料中国传统社会小农生产结构系列简单可以在封闭的系统内自我扩张,结合所学知识是指注重精耕细作,故选D项;扩大生产规模是指纵向横向联合,排除A项;加强社会分工是指横向联合,排除B项;转移经济重心是指纵向联合,排除C项。【答案】D20.(2020·河南省高三部分重点中学联考)有学者说,西周以前的城市只能“看作王公的营垒,看作真正的经济结构上的赘疣”,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则摆脱了完全寄生的状态。这一观点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城市管理体制较成熟 B.工商业城市发展迅速C.城乡间商品交换活跃 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答案】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则摆脱了完全寄生的状态”是指此时的城市已经不在是“经济结构上的赘疣”,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的管理,排除A项;工商业城市发展迅速不符合春秋战国的史实,材料也没有体现,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城乡的关系,排除C项。21.(2020·辽宁省高三模拟)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后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 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 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选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完善的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22.(中原名校2019—2020学年第四次质量考评)荀子反对仲尼之徒“羞称乎五伯(霸)”的政治观,认为“王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