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法律与教化(解析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统编版)_第1页
专题03-法律与教化(解析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统编版)_第2页
专题03-法律与教化(解析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统编版)_第3页
专题03-法律与教化(解析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统编版)_第4页
专题03-法律与教化(解析版)-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好题汇编(统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3法律与教化1.(2021·四川遂宁·高二期末)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A.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B.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D.标志着人文精神已经成熟【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殷人通过“求神问卜”的方式为政权提供神学支撑,但周人主张天命不在神,在于统治者的德,进而将政权的合法性从神转向德,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思想基础是基于父系血缘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德”,排除A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指的是国家大政与神祇占卜等有关,材料未体现出,排除B项;从尊神到敬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觉醒,而不是成熟,排除D项。2.(2021·辽宁沈阳·高二期末)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春秋时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是A.公布成文法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B.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C.打破了贵族专断刑律任意处置的局面D.是中西方君主政体中原始民主的遗存【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可知,罗马《十二铜表法》和郑国“铸刑鼎”都是成文法的形式公布法令,这种法律条令公开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原始民主特征,D正确;中西方成文法的公布是新型社会关系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A;罗马法适用范围是公民群体,并未涉及奴隶,因此B中的“全社会”表述不准确,排除;C符合《十二铜表法》,排除。3.(2021·内蒙古集宁新世纪中学高二期末)《秦律·法律答问》记载:“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即继父)盗假子(即继子),何论?当为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秦朝用法律来规范经济关系 B.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C.体现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 D.秦律保护继子的私有财产权【答案】C【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秦律规定父亲与继父在盗窃儿子财物上的判决不同,强调的是亲情关系的不同,实质上也体现了秦律尊卑不同罚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与规范经济关系无关,A项排除;材料没有表明继子未被当做家庭成员看待的说法,B项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父盗子,不为盗”相矛盾,排除。故选C。4.(2021·吉林·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二期末)班固在《汉书》中提出∶“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这说明班固A.主张废除严刑峻法 B.立足儒家视角评判法家C.重塑儒家伦理道德 D.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班固认为法家学说是用来辅助礼制的,单纯的严刑峻法会破坏宗法伦理。由此可见,班固是站在儒家视角对法家进行的评判,故选B;材料中班固认为法家可以辅助礼制,并不主张废除严刑峻法,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班固对法家的评判,并未对儒家伦理道德重新阐述,故排除C;材料只涉及到班固对法家的评判,不能体现班固倡导百家争鸣多元发展的观点,故排除D。5.(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北魏律》规定:对那些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流、徙刑的罪犯,“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允许通过上请,暂不执行原判,“留养其亲”,直至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这一规定A.确立了儒学主流思想地位 B.是礼法结合的典范C.有利于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D.损害了法律的权威【答案】C【详解】北魏法律规定允许罪犯赡养过长辈后再执行判决,体现了对血缘伦理关系的重视,所以这一规定有利于维护儒家伦理道德,故选C;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排除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是典范,排除B;这一规定维护了儒家伦理道德,有助于增强法律的权威,排除D。6.(2021·北京海淀·高二期末)西晋时期、法律规定“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处理亲属相犯的刑事案件时,需要按照五服”之内的血缘关系,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这体现出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约法省禁,慎刑慎罚C.引礼入律,礼法合流 D.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答案】C【详解】“准五服以制罪”是指九族以内的亲属之间的相互侵害行为,依据当事人之间的尊卑、长幼、亲疏定罪,体现出引礼入律,礼法合流,故选C;材料无法体现以吏为师,排除A;约法省禁即法令要简约,刑网要宽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材料也无法体现慎刑慎罚,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律为正文,例为附注,排除D。【点睛】7.(2021·广西桂林·高二期末)《唐六典》规定:诸外任官人,不得将亲属宾客带往任所,请占田宅、营造碾石、与百姓争利等行为都在禁令之列。由此可知唐朝政府A.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 B.法律规定过于严苛残酷C.制定了完善的监察法规 D.强化地方官员异地任职【答案】A【详解】唐代法律明确规定官员宗亲不得与百姓争利,这说明唐朝政府重视立法规避腐败风险,A正确;题干所列法律条文不属于严苛,排除B;C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8.(2021·北京延庆·高二期末)唐朝注重法律的制定。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微四年颁行的律文,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下列关于《唐律疏议》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②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③废除了自汉代以来礼与法的结合④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经验,被认为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蓝本,是我国现存的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说法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律疏议》继承发展而非废除了汉代以来礼法结合的传统,说法③不正确,与之组合的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9.(2021·吉林·辉南县第六中学高二期末)法和律自古以来就不同。夏、商、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称法律为刑;春秋战国之际,改称法律为法;商鞅变法时进一步改法为律。此后,自秦汉至明清,除宋朝律典称刑统,元朝称通制、条格等外,其它各个朝代基本都称法律为律。古代“刑→法→律”演变趋势的合理解释是A.反映法律名称的变化 B.表明社会的本质变化C.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 D.说明治国思想的质变【答案】C【详解】古代法律由“刑→法→律”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效力的加强和使用范围的变化,体现法律制度的发展,故选C;A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古代法律名称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的本质变化,排除B;法律体现的治国思想是法治,但是实质是人治,排除D。【点睛】10.(2021·湖南怀化·高二期末)中国封建社会立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古罗马有着显著的差异,在立法过程中特别强调“秩序、教化”、家族国家本位;罗马法则强调“公平正义”。中国不同于罗马的根本原因是A.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 B.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立法思想的价值取向与古罗马有着显著的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经济基础不同,即中国是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模式,B项正确;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是原因,但不是决定中国古代立法思想价值取向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是影响中古代立法思想的具体原因,而非根本原因,C项错误;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只是客观因素,不是根本原因,D项错误。

11.(2021·辽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期末)《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打父母,不论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A.法自君出 B.轻罪重罚 C.法不阿贵 D.以礼入法【答案】D【详解】“儿子殴打父母”和“父母殴打儿子”处理结果大不相同,这是受贵贱有序的“礼”的影响,体现了以“礼”入法的特点,材料根本就未涉及法自君出、轻罪重罚以及法不阿贵,所以只有选D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2.(2021·辽宁丹东·高二期末)1957年毛泽东说“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自己制定的”。1978年邓小平说“要保证人民在自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014年习近平说“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领导人民执行宪法和法律”。这主要说明在我国A.始终贯彻依法治国方针 B.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源泉C.民主政治有了法律保障 D.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答案】B【详解】毛泽东、邓小平以及习近平都强调了法律制定执行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这说明人民是法治的主体和力量的源泉,B正确;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A;题干主旨是法治而非民主,排除C;题干主题并未涉及公民意识,排除D。13.(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二期末)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景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说明A.实事求是是工作的基本原则 B.引领社会风气变革的是人民C.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 D.坚持群众路线是治国的核心内容【答案】C【详解】由材料“抓精神文明建设要……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可知,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展开精神文明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故选C;之所以要办实事、讲实效,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人民群众对社会风气变革的作用,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精神文明建设只是治国的一项内容,D项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排除。14.(2021·全国·高二期末)2009年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废止了8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对59部法律作出修改;国务院废止了7部行政法规,对107部行政法规作出修改;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废止了455部地方性法规,对1417部地方性法规作出修改。这反映了我国A.法制建设日益完善 B.法律体系基本成熟C.法律法规行之有效 D.民众法制观念增强【答案】A【详解】2009年以来,我国人大常委、国务员以及地方人大常委对对应法律法规做出调整,这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完善,A正确;“基本成熟”不符合我国法律发展的阶段特征,排除B;题干未涉及法律施行情况,排除C;修订法律法规不是因为民众法制观念增强,而是旧有法律法规不适应社会发展,排除D。15.(2021·河北·衡水市第十四中学高二期末)2019年,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上讲话指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这说明我国A.发展经济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根本转移C.改善民生以国家制度改革为前提 D.国家治理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答案】D【详解】根据题干“始终着眼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可知我国国家政权以人民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故D项正确;发展经济的成果需要共享于民才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A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宗旨在于为人民服务,并未改变,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需要通过变革国家制度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排除C项。故选D。16.(2021·湖北十堰·高二期末)2020年8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决定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的国家荣誉称号。这一决定A.丰富了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 B.有利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C.利于中国快速战胜重大疾病 D.对精神文明建设起推动作用【答案】D【详解】2020年8月,国家表彰为抗疫斗争做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等人,宣传了正能量,有利于推动精神文明建设,D项正确;奖励对国家和人民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不能丰富新时代特色“理论体系”,A项错误;国家奖励抗疫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与“全面”提升公民的素养不符,B项错误;国家奖励在这次抗疫斗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不是快速战胜所有重大疾病的重要条件,C项错误。17.(2021·河南·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到17世纪,在允许教会法和教士发挥一定作用的情况下,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法,补充着当代法律和习惯的不足。其意在说明A.教会专权阻碍罗马法的传播 B.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影响巨大C.宗教法规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D.欧洲当代法律不断得到完善【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到17世纪,……查士丁尼的国法大全已经成为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普通法,补充着当代法律和习惯的不足”,并结合所学可知,编订于6世纪的《查士丁尼法典》,到17世纪仍对欧洲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罗马法对近代西方影响巨大,故B项正确;“教会专权阻碍罗马法的传播”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法规所发挥的作用有限”,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欧洲古代法律对欧洲当代法律的影响,不是欧洲当代法律不断得到完善,故D项错误。18.(2021·山东威海·高二期末)《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答案】C【详解】材料反映了《法国民法典》颁布后不断修改调整,随着女子地位提高,废除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随着婚姻观念的变化废除或恢复离婚制度,由此可见,这些调整是伴随着法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而进行的,其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C;材料与自由平等无关,故排除A;1970年的调整与法国革命成果无关,故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法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的关系,故排除D。19.(2021·河南南阳·高二期末)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A.使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 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解放 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答案】C【详解】宗教改革引发了教义争端,此后导致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意味着多教派并存局面,而这种局面客观上有助于思想的解放,C正确;A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基础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大众识字率的提高而非宗教改革,排除B;D表述绝对,而且与题干信息相反,排除。20.(2021·辽宁葫芦岛·高二期末)1764年7月,意大利人贝卡里亚提出:“在法官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的。只要还不能断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他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就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关于材料解读错误的是A.资产阶级提出自己的法律原则 B.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和原则C.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 D.资产阶级注重维护私有财产【答案】D【详解】18世纪启蒙思想家贝卡里亚提出的社会不能取消对嫌疑人的保护的观点,不是资产阶级维护“私有财产”的表现,D项符合题意;贝卡里亚的观点在本质上体现了资产阶级强调法治,反对专制的原则,A项不符合题意;要求法律保护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契约思想和原则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判决之前,一个人是不能被称为罪犯”体现了“无罪推定”原则,C项不符合题意。二、材料分析题21.(2021·全国·高二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构建了“三民主义”的宪政理论,并由此而产生了中华民国的国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是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根本大法的角度,对“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等作了制度性规定,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摘编自郭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研究》材料二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历史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反映了全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意愿。——摘编自中国新闻网《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分析《临时约法》“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开创性”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宪法”的主要原则。【答案】(1)时间:1912年。

表现:是国家根本大法,建立宪法理论;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确立人民主权理念。

(2)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详解】(1)时间:1912年。表现:《临时约法》的开创性意义属于背诵记忆的内容,即《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它是我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成为国家根本大法,建立宪法理论,使国家治理有法可依;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否定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推动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实行责任内阁制;确立人民主权理念。(2)原则:1954年宪法的原则首先是人民民主原则,突出人民在建立国家和建设国家中的作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22.(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法国民法典》和《德意志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代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世纪和近代初期法国的法律是由若干地方习惯法拼凑而成的。罗马法在原则上为法国所米納。到大革命前タ,形成了习惯法、罗马法、王室法、教会法、城市法和商法并存的局面,而现有的法律样式内部又有很多种互不统一的规定。以致于伏尔泰不无朝讽地说:“在这个王国里,每当你从一个驿站到另一个驿站就出现这种情况在每次换乘马匹的时候,法律也就变了”。政治和经济的力量要求制定统一的法律。㊣1791年法国着手制定民法典,㊣1804年拿破仑签署法令领布了《法国民法典》。——摘编自刘春田《法国民法典制定的历史背景》材料二㊣19世纪,德意志法律主要包括全德使用的“共同法”和各邦国的地方法。法学家蒂堡认为“德意志人已经从长时间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社会各阶层都以一种空前的团结同仇敌忾”,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