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手册_第1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手册_第2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手册_第3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手册_第4页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手册TOC\o"1-2"\h\u26461第一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2601.1可持续发展理念 221509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目标 2286261.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63651.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2584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 391182.1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 3315122.2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 492592.3土壤水分管理 425505第三章作物种植与轮作制度 4229473.1作物品种选择与种植技术 5279333.2轮作制度的优化与应用 5230693.3抗逆性作物研究与应用 517672第四章农业水资源管理 6138134.1农业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6142914.2节水灌溉技术 7141404.3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724870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13885.1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与保护措施 790205.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861015.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817953第六章农业病虫害防治 9297966.1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9260736.1.1监测方法 9260326.1.2预警系统 9201506.2生物防治技术 9272566.3化学防治技术 1085506.3.1化学农药 10291686.3.2化学防治策略 109352第七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 10213897.1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1060847.2农业自动化技术 1197867.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选型与应用 1115543第八章农业信息化与大数据 12312518.1农业信息化建设 12113198.2农业大数据应用 12207618.3农业电子商务 13693第九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 13221519.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312339.1.1作用 1345139.1.2企业作用 1495579.1.3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 14307809.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4246229.2.1成果转化机制 1498119.2.2成果转化途径 14148859.2.3成果转化效果评价 14274849.3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 14295389.3.1推广服务体系 1590259.3.2推广方法 15110069.3.3推广效果评价 1516425第十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法规 152564810.1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体系 152136310.1.1政策目标 15866510.1.2政策内容 15602510.2农业法律法规 161318110.2.1法律法规体系 161882410.2.2法律法规内容 162634010.3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与监管 162272210.3.1政策实施 161126710.3.2政策监管 16第一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1.1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源于20世纪80年代,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这一理念的核心在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平衡。在农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张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进步。1.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目标1.2.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需求得到满足。(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3)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平衡。(4)提高农业竞争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现代化。1.2.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2)保障粮食安全:保证国家粮食需求得到满足,提高粮食自给水平。(3)保护生态环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4)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等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5)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6)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农业新兴产业,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政策、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的作用,加强农业内部各要素的整合,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第二章土壤管理与改良技术2.1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土壤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可以及时了解土壤状况,为土壤改良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土壤质量监测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质地、容重、孔隙度、水分等参数的测定。(2)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测定。(3)土壤生物性质: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土壤动物等指标的测定。(4)土壤环境质量:包括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等指标的测定。(5)土壤生产力评价:通过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判断土壤的生产力水平。2.2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是提高土壤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土壤改良与施肥技术:(1)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常用的有机肥料有动物粪便、绿肥、作物秸秆等。(2)施用化肥:化肥具有养分含量高、效果快的优点,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合理施用化肥。(3)土壤调理剂:土壤调理剂能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土壤调理剂有石灰、石膏、膨润土等。(4)深耕与轮作: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孔隙度;轮作可以减轻土壤病虫害,提高土壤肥力。(5)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包括微生物肥料、抗生菌肥料等,具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用量、改善作物品质等作用。2.3土壤水分管理土壤水分管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可以保证作物生长所需的水分供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管理措施值得借鉴:(1)合理灌溉:根据作物需水量、土壤水分状况和气象条件,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2)保水措施:采用地膜覆盖、深耕、镇压等手段,减少土壤水分蒸发。(3)排水措施:对于低洼地区,及时排除积水,降低土壤湿度,防止土壤盐渍化。(4)水分监测与预报:通过土壤水分监测和天气预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5)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优化作物布局等手段,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第三章作物种植与轮作制度3.1作物品种选择与种植技术作物品种的选择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适宜的品种选择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以及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选择作物品种时,应根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特性、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要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例如,在干旱地区选择耐旱性较强的作物品种,在寒冷地区选择抗寒性较强的作物品种。要考虑土壤特性,选择适宜的作物品种。如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茶树、桑树等,碱性土壤适宜种植小麦、玉米等。在种植技术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密植,根据作物品种、土壤肥力等因素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2)科学施肥,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3)水分管理,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气候条件,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作物生长需求。(4)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3.2轮作制度的优化与应用轮作制度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合理的轮作制度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压力、促进作物生长。优化轮作制度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1)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2)调整作物种植比例,根据市场需求、气候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各类作物的种植面积。(3)延长轮作周期,增加作物种类,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4)采用间作、套作等种植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市场需求等条件,优化轮作制度。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可以采取稻麦豆轮作制度,充分利用水资源和气候资源;在北方地区,可以采取玉米大豆小麦轮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3.3抗逆性作物研究与应用抗逆性作物研究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抗逆性作物具有较好的适应性、抗病虫害能力和较高的产量。抗逆性作物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抗逆性品种选育,通过遗传育种手段,培育具有抗逆性的作物品种。(2)抗逆性机制研究,探讨作物抗逆性的生理、生化机制,为抗逆性作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3)抗逆性评价方法研究,建立科学的抗逆性评价体系,为抗逆性作物筛选和推广提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抗逆性作物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例如,抗旱性小麦品种的推广,提高了我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抗病性水稻品种的推广,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保证了粮食安全。为进一步提高抗逆性作物的应用效果,今后应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1)加强抗逆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高作物抗逆性水平。(2)深入开展抗逆性机制研究,为抗逆性作物育种提供理论支持。(3)加强抗逆性作物栽培技术研究,提高抗逆性作物的产量和品质。(4)加强抗逆性作物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农业水资源管理4.1农业水资源调查与评价农业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对农业水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监测和评价,为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提供科学依据。应开展农业水资源的调查工作,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资源的调查。调查内容应包括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动态变化等方面。在调查过程中,应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调查数据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对农业水资源进行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水资源承载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评价方法可采取综合评价、单项评价和模型评价等,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客观、全面地评价农业水资源的现状和潜力。4.2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在保证作物生长需求的前提下,降低灌溉用水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滴灌是将水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实现了精确供水,可降低灌溉用水量30%以上;喷灌是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喷洒到作物上,减少了水的蒸发和径流损失,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0%以上;微灌则是一种介于滴灌和喷灌之间的灌溉方式,适用于经济作物和蔬菜等。还应加强灌溉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如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等,以及改进灌溉管理方式,如智能化灌溉、合同灌溉等。4.3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农业水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旨在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治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对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进行综合防治,保证水资源质量达到农业生产用水标准。同时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治理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根据水资源条件,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水资源调配,实现区域间、季节间和作物间的水资源合理分配。建立健全农业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管,保证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意识。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5.1农业生态系统特点与保护措施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田、森林、水体、野生动物等多种生态因子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生态特点。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受气候、土壤、水分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产力,能够满足人类对粮食、纤维等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自然灾害和人为干扰。针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以下提出几点保护措施:(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农业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适宜的农业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推广农业生态工程技术,降低农业环境污染。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施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3)加强农业生态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生态系统变化。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监测体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觉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4)强化农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管。完善农业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5.2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物,如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对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提出几点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措施:(1)推进农业废弃物分类收集和处理。根据废弃物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收集,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如堆肥、发酵、焚烧等。(2)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质能源、生物材料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提高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4)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适宜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5.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农业生产系统中各种生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态功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于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提出几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1)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对农业生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2)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制定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明保证护目标和措施,建立保护网络体系。(3)推广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采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4)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宣传与教育。提高农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引导农民参与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氛围。第六章农业病虫害防治6.1病虫害监测与预警6.1.1监测方法农业病虫害监测是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包括:(1)视觉监测:通过人工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及害虫的活动规律等,对病虫害进行初步判断。(2)物理监测:利用各种物理传感器,如红外线、超声波、光学传感器等,对病虫害进行监测。(3)生物监测:通过监测昆虫的天敌、病原菌等生物因素,了解病虫害的发生动态。6.1.2预警系统预警系统是病虫害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数据采集:收集气象、土壤、植物生长等方面的数据,为预警提供基础信息。(2)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病虫害发生的数学模型,预测病虫害的发展趋势。(3)预警发布:根据预测结果,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防治措施。6.2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调控生物种群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天敌昆虫的应用:利用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捕食或寄生,以达到防治目的。(2)微生物防治:利用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对植物病原菌或害虫进行抑制。(3)植物抗性育种:通过培育具有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6.3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化学药品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6.3.1化学农药化学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作用机理包括:(1)杀虫剂:通过破坏害虫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使其死亡。(2)杀菌剂:通过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3)除草剂:通过破坏杂草的生长发育,达到除草的目的。6.3.2化学防治策略为了保证化学防治效果,应采取以下策略:(1)合理选择农药:根据病虫害种类、防治对象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农药。(2)适时施药: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高峰期进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3)交替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单一农药,减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4)保护生态环境:在防治过程中,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非靶生物的影响。第七章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7.1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个主要趋势:(1)高效节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将成为主流。这类机械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耗,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化农业机械将逐渐替代传统农业机械。这些机械能够实现自动导航、自动作业、故障自诊断等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3)精准农业。精准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精准管理。农业机械化与精准农业的结合,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4)绿色环保。绿色环保型农业机械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这类机械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还能够减少对土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7.2农业自动化技术农业自动化技术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下是农业自动化技术的几个主要方面:(1)作物种植自动化。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作物的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的自动化作业。(2)设施农业自动化。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环境的智能调控,提高作物生长速度和品质。(3)农业机械自动化。通过集成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农业物流自动化。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的快速、高效、低成本流通。7.3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选型与应用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的选型与应用,应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需求,遵循以下原则:(1)适用性。选用设备时,应考虑其是否适应本地农业生产条件,包括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种植模式等。(2)可靠性。设备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应具备稳定的功能和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3)经济性。在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的前提下,选用设备时应考虑其经济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4)环保性。选用设备时,应关注其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选用绿色环保型设备。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设备选型与应用实例:(1)播种机械。根据作物种类和种植模式,选用合适的播种机械,如谷物播种机、蔬菜播种机等。(2)施肥机械。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状况,选用合适的施肥机械,如化肥撒施机、有机肥撒施机等。(3)植保机械。针对不同病虫害,选用合适的植保机械,如喷雾机、喷粉机等。(4)收割机械。根据作物种类和收割方式,选用合适的收割机械,如谷物收割机、蔬菜收割机等。(5)农产品加工机械。根据农产品加工需求,选用合适的加工机械,如粮食加工机械、果蔬加工机械等。第八章农业信息化与大数据8.1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农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包括农田、水利、气象、土壤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为农业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2)农业技术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科研、推广、培训等方面,提高农业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效率。(3)农业管理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业资源、市场、政策等方面的有效管理,提高农业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农业服务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科技服务、金融保险等多元化服务,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和收入水平。8.2农业大数据应用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消费等环节产生的海量数据。农业大数据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益。(2)农产品市场分析: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供需、行情等信息,为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市场指导。(3)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防治: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4)农业资源与环境监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农业资源与环境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8.3农业电子商务农业电子商务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交易、信息传播、金融服务等功能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农业电子商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产品在线交易: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农产品价格。(2)农业信息服务:电商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市场行情、科技知识、政策法规等信息,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3)农业金融服务:电商平台可以提供农产品贷款、保险等金融服务,解决农民融资难题。(4)农业物流配送:电商平台可以整合物流资源,为农产品提供快速、高效的配送服务。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大数据应用和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我国农业将实现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高效化,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第九章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9.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该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涵盖农业科学研究与开发、技术创新与推广、产业转化与应用等多个环节。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创新网络。9.1.1作用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引导和推动的角色。通过制定政策、规划计划,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方向和保障。还通过资金投入、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措施,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9.1.2企业作用企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式,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企业也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应用者。9.1.3高校和科研机构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承担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任务,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还通过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9.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的过程,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9.2.1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包括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产学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9.2.2成果转化途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包括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应根据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成果转化途径,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最大化。9.2.3成果转化效果评价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评价体系应包括成果的技术水平、市场前景、经济效益等多个指标,以全面反映成果转化的效果。9.3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农业技术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3.1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包括推广机构、民间组织、企业等。推广机构负责政策宣传、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等工作;民间组织和企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辅助作用,提供技术咨询、培训等服务。9.3.2推广方法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包括传统推广方法和现代推广方法。传统推广方法主要依靠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推广,如现场演示、技术培训等;现代推广方法则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推广效率。9.3.3推广效果评价对农业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评价,有助于了解推广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