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第二版) 课件 第1章 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第2章 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_第1页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第二版) 课件 第1章 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第2章 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_第2页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第二版) 课件 第1章 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第2章 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_第3页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第二版) 课件 第1章 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第2章 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_第4页
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第二版) 课件 第1章 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第2章 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锐昕主编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第二版)上篇电子政府的理论框架第1章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及动因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电子政府提出的动因信息技术的构成1.1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1.1.1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电子政府的构建提供机遇社会生活的高度复杂化使政府公共管理必须采取信息化方法。产业结构的高新技术化使智力劳动阶层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这一阶层的比重的增加对政府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的“信息大爆炸”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社会公众对政治参与的要求和政治参与的程度迅速提高,因而必然要求政府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在当代社会成本效益核算的标准下,要保证政府管理的高效率,就必须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事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网络大国。信息技术的内涵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获取、传输、存储、分析、处理、显示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是当代高新技术的前导。它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是包括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内的一个高新技术群。信息技术包括:1.1.2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电子政府的构建创造条件感测与识别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处理与再生技术信息施用技术1.2电子政府提出的动因1.2.1政府信息化建设、适应社会网络化发展的需要电子政府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和社会网络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政府的管理特点也明显不同。农业社会和市场经济早期发展阶段,市场独立运作,政府充当“守夜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市场自身不足越来越突出,于是,政府(主要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开始对宏观经济层面和产业结构层面进行干预。近几十年来,政府执政重点放在创造和培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良环境上。目前,世界各国都把经济信息化当作21世纪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目标,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府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网络经济发展,信息产业腾飞,社会正因网络的发展而日新月异地改变着,客观上都要求政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社会的管理与服务。1.2.2政府树立全新形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电子政府的构建为服务型政府的高效运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公众支持建立电子政府。电子政府的优势增加政府的透明度节约公众的办事时间避免公众在与政府打交道时可能遇到的麻烦防止“情面”因素的干扰,减少腐败滋生的土壤1.2.3政府转变自身职能、进行机构改革的需要实践证明,精简高效的政府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成功的保证。传统政府的组织结构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垂直式的管理结构内耗大,效率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机构改革精简又膨胀政府要应对社会飞速发展的局面,只能采用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的方式政府的网络化社会信息、指令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政府机构的每一个层面信息反馈及有目的的信息高效采集,能够做到范围广、速度快、效率高,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和决策水平1.2.4政府提升自身竞争力、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要在网上公开政府的组织机构、人员设置及职能定位,实现政务公开和在线服务,增加了政府的亲和力,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有利于政府工作人员廉洁、公开、务实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自觉维护政府的形象。加入WTO后的中国迫切需要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一系列变革,以满足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多元化的需求。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也给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政府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以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在以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为基础的全球新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改变在旧的经济秩序中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加快政府信息化的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向信息化迈进,顺应国际潮流的发展。本章小结本章分析了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和动因。其中,背景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信息时代的宏观环境与电子政府建设的历史机遇;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电子政府建设的可行性。动因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内容:政府信息化建设、适应社会网络化发展的需要;政府树立全新形象、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政府转变自身职能、进行机构改革的需要;政府提升自身竞争力、顺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关键术语信息技术国际互联网政府信息化电子政府电子政务复习思考题1.简述电子政府提出的背景。2.简述电子政府提出的动因。3.信息技术由哪些技术构成?其技术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张锐昕主编电子政府与电子政务

(第二版)第2章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外延政府上网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政府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政务的内涵和外延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2.1办公自动化2.1.1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办公自动化(officeautomation,OA)是以管理科学为前提,以行为科学为主导,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把科学社会学、人机工程、系统工程学、决策学等多门社会科学与技术科学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来研究如何实现各项办公业务活动自动化的一门文理交叉型综合性学科。通常所说的办公自动化,就是要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办公业务活动的自动化。它的实现形式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简称OA系统或OAS(OAS:officeautomationsystem.)。2.1.2办公自动化的外延OAS发展阶段的递进性事务处理层电子数据处理(EDP)的簿记功能信息管理层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层辅助决策系统或称决策支持系统(DSS)以横向应用领域为标准分类通用型包括电子账务、电子邮件、信息发布、信息检索、电子会议,以及文字处理、文档管理等应用主要功能包括:1)对各类设备的运行状况、状态信息及维护进行管理。2)实现文件管理、邮件管理、表单管理、档案管理、人事管理、日程安排、资产管理、权限管理等。3)建立公用信息库,提供信息采集、检索、查询、发布等功能。4)具有管理各子系统的功能。专用型除具有通用型OAS的功能外,还根据其特定的业务需求,具有适用于专业领域的特殊功能,如银行业务系统、商场POS系统、酒店管理系统、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各类企业管理系统等。以纵向功能层次为标准分类事务处理型大体上可分为办公事务处理(如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电子邮件等)和行政事务处理(如公文流转、日常办公事务处理等)两大部分的应用。信息管理型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维护和使用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决策支持型DSS是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帮助决策者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应用系统。还有针对不同工作性质、不同任务的组织机构开发建设的OAS,即面向不同办公业务特点的OAS,一般划分为八类,分别是政府机关型OAS、工厂企业型OAS、经营公司型OAS、事务型OAS、事业型OAS、案例型OAS、专业型OAS、机房型OAS。本书研究的OAS的内容范围局限在以政府为主导或主体开发的OAS应该建设、能够建设且可以发挥作用的功能、空间和关系等方面,即只涉及政府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和政府机关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办公。2.2政府上网2.2.1政府上网的内涵通常“政府上网”的概念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政府,实现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以更好地服务于公众,最终实现政府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没有强调或体现出包括“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在内的政府上网的整个过程中政府自身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界定政府上网的概念政府上网是政府为适应科技和社会发展潮流,实现办公自动化和资源共享的目标,在行政管理体制、职能和方式不断作出适应性改革和转变的基础上,联合IT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建立一个虚拟政府,以加强和完善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2.2.2政府上网的外延政府职能上网的内容范围从技术角度看政府职能基本上都可以在网上实现从政府信息公开原则要求看除国家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外,凡是可以公开的信息,都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予以公开从实践方面看应该把上网的目的性与自身的能力限度结合起来权衡上网内容,循序渐进地拓展网上职能范围要以政府的素质和能力作为界定网上管理职能内容实现的参照。政府的素质和能力逐步提高以后,网上职能也不可以任意扩展。政府不能把其改革后保留的所有职能都搬上互联网。从发展趋势上看,政府应采取逐渐缩小管理职能,并仅把其中一部分能在网上有效运行的管理职能搬上网络的做法。实际上,政府究竟应把它自身承担的哪部分职能搬上网络由政府决定,这些职能能否上网运行受技术制约,而这些职能的有效运作则依赖于政府的素质、信息系统的能力以及安全体系的效能。政府上网的外延是不断变化的。2.3电子政府2.3.1电子政府的内涵使用的工具和手段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等信息服务设施。运行的内容是信息、管理和服务职能,主要形式是电子服务、电子民主、电子商务和电子管理。构建的前提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转变政府的内外部关系,公众参与。构建的目的是为改革行政体制提供最好的服务,构建更好的政府。构建的效用是能通过提供信息向公民赋权,可引导社会进程,实现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电子政府内涵的典型说法工具说系统说能力说机制说模式说形态说服务说改革说过程说政府说归纳要素电子政府内涵指的是政府机构全面应用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等信息服务设施,在进行组织变革和内外部关系转变的基础上,将其信息和管理服务职能移到网络中去运行,以改革行政体制,构建更好的政府。需要说明的是,受现阶段认识水平的限制,这一界定也只能是对电子政府现阶段发生过程的一种描述,其局限性亦在所难免,有待于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正。2.3.2电子政府的外延特点:变化性、发展性和不确定性从治理和公共行政来看电子政府主要涵盖治理和公共行政的四个领域: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计划;电子政府与公民和法治之间的关系(电子民主);电子政府的内部操作;电子政府与国际环境的关系。从政府职能关键维度来看电子政府包括电子服务、电子民主、电子商务和电子管理。从构建次序来看电子政府由这样一个递进的序列组成:一是政府机构中有效率的个体,二是部门中高绩效的办公自动化小组,三是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四是政府信息内容数字化,五是开放的电子化政府。从构成形态来看电子政府主要分为后台办公室(backoffice)和前台办公室(frontoffice)。从表现形式视角电子政府主要包括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网络(包括政务内网、外网,有的还有专网)及其上运行的系统和内容、行政服务中心2.4电子政务2.4.1电子政务的内涵电子政务是指各级政务部门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综合运用信息技术,在对传统政务进行持续不断的革新和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将其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集成,超越时间、空间的界限,打破部门分割的制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标准的管理和服务,实现公务、政务、商务、事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管理与运行。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是电子政务的物质基础;电子政务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务部门,客体是与公共权力行使相关的公共事务,主客体统一于作为物质基础的工具化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务原封不动地搬上网络,而是要对政务部门的传统政务进行革新和改善,对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优化,使其更适应于行政网络环境的发展,也有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最终是要实现公务、政务、商务、事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一体化。2.4.2电子政务的外延组成部分政务部门内部部门之间部门与公众之间实现内容部门上网信息上网日常活动上网办公活动上网监管上网建设主体政府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服务对象政府对公众政府对企业政府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之间应用形式电子办公系统、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等等。详见第6章。电子政务绝不是一个相对固定的单一事物,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范畴,其外延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电子政务外延建设的主要途径是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本质上讲是程序系统。狭义的电子政务系统,仅指程序系统本身。广义的电子政务系统,却包括网络平台、存储平台、应用平台、硬件设备、程序系统和组织建设等诸多组成要素。本章小结电子政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充满变量的系统。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样的系统,就必须从科学、合理地构建这个系统的概念体系入手。而科学、准确地把握概念体系中的关键概念,是我们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逻辑起点。为此,本章比较详尽地分析了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电子政府和电子政务的内涵与外延,并简要探讨了电子政府的概念体系的组成要素,目的是帮助读者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电子政府及其相关概念,并深刻体认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在统一认识、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为电子政府构建和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概念基础与思想基础。关键术语信息技术(IT)信息和通信技术(ICT)国际互联网(Internet)办公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政府上网网上政府电子政府数字政府虚拟政府虚拟机构电子化政府前台办公室后台办公室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系统复习思考题1.电子政府概念体系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简述办公自动化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