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3轮复习-选择题 学生_第1页
化学3轮复习-选择题 学生_第2页
化学3轮复习-选择题 学生_第3页
化学3轮复习-选择题 学生_第4页
化学3轮复习-选择题 学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选择题专题化学选择题化学选择题知识梳理知识梳理实验操作微粒化学反应模型溶解度氧气和二氧化碳酸碱盐金属除杂和鉴别图形例题分析 例题分析实验操作1.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点燃酒精灯C.加热液体 D.倾倒液体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测溶液pH值 B.检查装置气密性C.过滤 D.氢气还原氧化铜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部分操作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A.仪器连接 B.检查气密性C.加入药品 D.收集气体4.规范操作对实验的安全与正确很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B.称量食盐C.过滤泥水D.稀释浓硫酸微粒5.科学家已研究出高能微粒,其中氮原子N质子数为7,相对原子质量为1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中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 B.每个中含有35个质子和36个电子C.每个中含有35个质子和34个电子 D.是由5个氮原子构成的单质6.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辐射泄漏,日本政府向核电站附近居民发放碘片,以降低放射性碘对人体的伤害。已知碘片中的碘为I-127,不具备放射性,放射性碘为I-131,他们的的核电荷数均为53,则关于这两种碘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I-127和I-131核外电子数不相同B.I-127和I-131属于不同种元素C.I-127和I-131属于同位素D.I-127和I-131的中子数相同7.法国里昂的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只由四个中子构成的粒子,这种粒子称为“四中子”,也有人称之为“零号元素”。下列有关“四中子”粒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粒子不显电性B.该粒子质量数为4C.与氢元素的质子数相同D.该粒子质量比氢原子大8.考古学家通常利用碳-14来测定一些文物的年代,已知碳-14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而碳-12是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则(

)A.碳-12与碳-14是同一种原子 B.碳-12与碳-14是同一种元素C.碳-12与碳-14不是同一种元素 D.碳-12与碳-14含有的质子数不同9.据报道,在大多数化学家放弃尝试很久之后,一个研究小组在2019年终于合成出第一个由18个原子组成的环状纯碳分子。他们从一个由碳和氧组成的三角形分子入手——用电流操纵来制造这个碳-18环。对这种被称为环碳的分子性质进行的初步研究表明,它具有半导体的功能,可以使类似的直碳链成为分子级电子元件。下列关于碳-18环说法正确的是()A.构成碳-18环的微粒含有9个核外电子B.碳-18环和石墨、金刚石一样属于碳单质C.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碳-18环D.碳-18环分子中有108个质子10.探测月壤是探月工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因为月壤中蕴藏着丰富的“氦-3(He-3)".中国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月球上的氦-3在土壤里约有100万吨-500万吨之多,可供人类上万年的能源需求”.下列有关“氦-3”、“氦-4”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互为同位素 B.它们都属氦元素的原子C.它们的质子数与核电荷数相等 D.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化学反应模型11.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丁的化学式为H2O B.图中物质乙、丙、丁都是氧化物C.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D.参加反应的甲、乙的质量比为3:112.模型认知是重要方法之一、下图是用来表示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图中、、分别表示H、O、N原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6 B.反应中乙、丁的分子个数比为2:3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D.反应前后“”表示的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13.建立宏观和微观的联系,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示意图,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示意图中的生成物属于化合物B.使用单原子催化剂能提高生成物的质量C.该反应是化合反应D.参加反应的“”分子和“”分子的个数比为1:214.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分别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对图示模型理解正确的是(

)A.该反应有单质生成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分子个数之比为2:3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的生成物是NH315.“尾气催化转换器”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其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参加反应的甲和乙的质量比是15:11 B.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为2:1C.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重组的过程 D.甲和丙中所含的元素种类相同16.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过程示意图。分析该图,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该反应没有单质生成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D.该化学反应为2H2O2=H2O+O217.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流程可实现太阳能向化学能的转化B.制得H2中氢元素最初来源于水和硫酸C.所有涉及的反应中,有四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D.反应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I2+2H2O=2HI+H2SO4溶解度18.小金查阅NH4Cl和NaCl的溶解度如表所示,对此解理正确的是(

)温度/℃01020304050NH4Cl溶解度/g29.433.337.241.445.850.4NaCl溶解度/g35.735.836.036.336.637.0A.NH4Cl的溶解能力比NaCl的溶解能力强B.20℃时饱和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36%C.50℃时100g饱和NH4Cl溶液,冷却到20℃将有13.2克晶体析出D.在10℃-20℃之间,会出现NaCl与NH4Cl溶解度相等的时刻19.已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小明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各注入100克蒸馏水,然后分别加入30克、40克和50克食盐(如图)。充分溶解后这三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乙<丙20.一定温度下,对固体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实验记录如图:根据上述实验,得到的错误结论是()A.③④溶液为饱和溶液B.④中再加15g水又可以将析出固体完全溶解C.不能确定固体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D.①~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①<②<③<④21.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B.n的数值是12C.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2.高氯酸钾可用作火箭推进剂,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图是有关高氯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操作I一定是加溶质B.②溶液质量一定小于①溶液质量C.②与③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D.②中溶解的溶质多,所以溶解性比③强23.和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温度/2030506080溶解度/g31.645.885.5110169110114121126139A.时,的KNO3饱和溶液中含有31.6gKNO3B.的K2CO3溶液和的KNO3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C.K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D.KNO3和K2CO3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是24.20℃时,取甲、乙、丙、丁四种纯净物各40g,分别加入到四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其溶解情况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8.44018.4所得四杯溶液都是饱和溶液B.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C.20℃时四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为:丁>甲>乙>丙D.向四个烧杯中分别再加入100g20℃的水后,所得溶液质量相等氧气和二氧化碳25.下列实验装置中,关于水的作用解释不合理的是()ABCD装置检查气密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探究燃烧的条件解释烧杯中的水:方便观察有无气泡冒出量筒中的水: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集气瓶底部少量的水:冷却溅落的融熔物,防止集气瓶炸裂烧杯中的水:加热铜片,隔绝空气26.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过量的白磷放入容积为的试管中,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通过导管与容积为且润滑性很好的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B.必须等实验结束装置冷却到室温之后再读数C.若先夹紧弹簧夹,实验结束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沿移动到刻度处D.若不使用弹簧夹,整个实验过程中活塞前沿一直向左移动直至停在刻度处27.已知在空气中,温度超过40℃,白磷就可以自燃,即和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用下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为:集气瓶里先装适量a体积的水,在酒精灯灯焰上把玻璃棒下端加热,装置如图密封。用力把玻璃棒按下与白磷接触,白磷燃烧。燃烧停止后,稍振荡,完全冷却后,量出集气瓶中水的体积(b)和整个集气瓶体积(c)。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集气瓶内液面的变化是先下降后上升B.该实验测得氧气与空气的体积比为(b-a):(c-a)C.燃烧匙中的白磷不可以换成细铁丝或硫粉D.该装置没有用止水夹,实验过程中气体会受热膨胀逸出导致测量结果偏大28.根据下列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A.甲:收集氧气并验满 B.乙:产生氧气C.丙: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D.丁: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29.某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4.6g该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据此判断,该有机物()A.只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B.不能确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氧元素C.化学式为D.分子中C、H、O原子个数比为2:6:130.把一定质量的甲、乙、丙、丁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的质量(g)810125反应后的质量(g)X24216若甲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丁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n,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甲和丁两种物质化学式系数之比为1:1C.甲和丁是反应物D.该反应中,丙、丁质量比是2:16酸碱盐31.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CsOH,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B.CsOH溶液能与反应C.CsOH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D.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32.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加入下列少量的物质后,烧杯内液体的pH几乎没有变化的是()A.氢氧化钡溶液 B.氯化钡溶液 C.氢氧化镁固体 D.碳酸钠溶液33.下列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完全一致的是()A.氢氧化钠、烧碱、NaOH B.氢氧化钙、消石灰、Ca(OH)2C.氧化钙、熟石灰、CaO D.固态二氧化碳、干冰、CO234.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A.无色溶液中:Cu2+、Al3+、Cl-、B.pH=3的溶液中:、Mg2+、、C.pH=11的溶液中:Na+、K+、Cl-、D.含有大量的溶液中:Ba2+、H+、Cl-、35.“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某造纸厂因违规排放废水被相关部门责令关停、整改,经测定该厂废水的pH=1,则在该废水中还能大量检测出的离子可能是()A.Ag+、、Cl﹣、Na+ B.OH﹣、K+、-、Ba2+C.Mg2+、、Al3+、 D.Na+、、Ca2+、Cl﹣36.某NaCl样品中可能混有CuCl2、MgCl2、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取该样品11.7g溶于适量水中,得到无色溶液,然后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得到30.7g白色沉淀,则该样品组成的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A.一定有MgCl2,可能有CuCl2 B.一定有MgCl2,没有BaCl2C.一定有MgCl2,可能有BaCl2 D.一定有MgCl2、BaCl237.某溶液的溶质由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Cl和MgCl2一定存在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C.HCl和H2SO4一定存在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金属38.将质量均为15克的Mg、Fe、Zn三种金属分别放入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均相同的三份稀硫酸中,反应完成后,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不可能的是()A.B.C.D.39.有等质量的镁和铁,镁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中,铁放入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镁有剩余 B.反应后稀硫酸有剩余C.反应后铁可能有剩余 D.反应后稀盐酸可能有剩余40.向一定量的硝酸铜、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固体14g。向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银B.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C.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银7.6gD.滤出的固体中含有铜6.4g41.有一包金属粉末,可能由Mg、Zn、Fe、Al、Ag这几种金属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该样品2.4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只得到0.2gH2和无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样品中一定只含有Mg B.样品中一定不含有Ag,可能含有FeC.该粉末中最多含有3种金属 D.100g稀硫酸中含H2SO4质量为19.6g42.某固体可能含有Ca(NO3)2,Na2SO4,Na2CO3,FeCl3,KCl中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成无色透明溶液。②取少量上述溶液,加过量稀硫酸,有气泡产生。③取②中所得溶液少量,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分析上述现象,对原固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A.肯定有Na2CO3,Na2SO4,一定没有FeCl3,Ca(NO3)2B.肯定有Na2CO3,Na2SO4,一定没有FeCl3C.肯定有Na2CO3,一定没有FeCl3,Ca(NO3)2D.肯定有Na2CO3,一定没有FeCl3,

KCl43.向一定质量的硝酸银和硝酸亚铁溶液中加入mg锌粉,充分反映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滤渣的质量为mg,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无色B.滤渣中的物质最多含有三种,最少含有两种C.取反应后的滤液插入铜丝,铜丝表面有固体附着D.向少量硫酸铜溶液中加入足量滤渣,溶液可能变为浅绿色44.已知,16克CuO与CO得到Cu、混合物13.6克,将此混合物溶于足量的100克稀硫酸中得到9.6克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混合物中含有9.6克铜元素B.将CuO与CO反应得到的混合物与稀硫酸反应,溶液变蓝,证明氧化铜未完全反应C.混合物中铜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8︰9D.CuO与CO反应得到Cu、的混合物,这个化学反应体现了CuO的还原性除杂和鉴别45.下列除去杂质的操作不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杂质除杂试剂提纯方法AFeC12CuC12水、铁粉过滤、蒸发、结晶BNaC1Na2CO3稀盐酸蒸发、结晶CCO2CO石灰水干燥DMnO2KC1水过滤、洗涤、干燥A B.B C.C D.D46.下列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去除杂质的方法ANaCl加入适量的溶液、过滤BCaO加水、过滤CFe(Zn)加过量的溶液、过滤、洗涤、干燥D适量溶液、过滤A.A B.B C.C D.D47.分离、提纯、除杂、鉴别是基本的实验技能,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组实验目的实验设计A除去中混有的少量通过足量溶液后,干燥,收集气体B分离铜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C提纯混有少量的溶液加入过量溶液,振荡、静置、过滤D鉴别、稀、、溶液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微热,观察现象A.A B.B C.C D.D48.下列除杂质的方法错误的是()49.除去下列各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所用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选项物质杂质除杂试剂及操作方法A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通入氧气,点燃B氮气氧气通过足量的灼热铜网C氢氧化钠碳酸钠滴入足量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D生石灰碳酸钙加水,过滤50.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除去N2中混有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铜网B.检验Na2CO3中是否混有NaCl:先加足量稀硝酸,再加入AgNO3溶液,观察现象C.鉴别NaOH固体和NH4NO3固体:加水溶解,观测现象D.除去CaO中混有的少量CaCO3:加入足量水,过滤51.现有3瓶无色液体:水、稀盐酸、稀硫酸,用下列试剂能将三种溶液鉴别出来的是()A.紫色石蕊试液 B.无色酚酞试液C.紫色石蕊试液和氯化钡溶液 D.无色酚酞试液和氯化钡溶液52.有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Ba(OH)2、Na2CO3、NaNO3溶液中的一种,若只用一种试剂将它们一次性鉴别出来,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A.BaCl2 B.H2SO4 C.NaOH D.Ba(OH)253.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法正确的是()A.用水鉴别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O2、CO2、N2三种气体C.用Ba(OH)2溶液鉴别KCl、K2SO4、KNO3三种溶液D.用CO2鉴别NaOH、KOH、Ca(OH)2三种溶液54.用括号内的物质不能将前面三种物质鉴别的一组是()A.NaCl、NaOH、NH4NO3三种固体(水)B.K2CO3、Na2SO4、BaCl2三种溶液(稀硫酸)C.铁粉、碳粉、CuO粉末(稀硫酸)D.NaOH、NaCl、Na2SO4三种溶液(pH试纸)55.下列各组稀溶液,仅用同组稀溶液间的相互反应就可鉴别出来的是()A.HCl、CuCl2、NaNO3、Na2SO4B.Ba(NO3)2、Na2SO4、NaCl、KNO3C.FeCl3、HCl、NaCl、NaOHD.NaOH、NH4NO3、HCl、H2SO4九、图形56.下列图像符合描述情况的是(

)A.①表示:用制取氧气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