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什么是新乐府?人们通常依据的是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但由于郭茂倩依据了丰富的音乐文献,且依据的音乐文献大多失传,其界定的具体依据,今天我们是无从得知的,这就给后人造成了困扰,比如,哪些作品曾经是唐代的新歌曲?《乐府诗集》收录的新乐府并不完整,究竟应该如何界定、补辑,一直处在争论之中。早在1995年葛晓音《新乐府的缘起和界定》一文,对新乐府应该如何界定做出了深入的探讨,她对“唐世之新歌”予以绝对的认可,据此进一步提出新乐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狭义的新乐府指广义的新乐府中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的部分歌诗。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有些乐府并不具有典型的歌辞性标题,如白居易的新乐府中绝大部分就不是这类题目,所以若以此衡量恐怕会遗漏一批新乐府辞;有些诗题虽带有“歌”“行”“曲”等标志,但未必就是乐府诗。如刘禹锡的《城西行》就不在其乐府卷中。因此,此标准仍然有待完善。其后,人们纷纷尝试制订更为具体的判定标准。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采用新乐府的形式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追求理想政治,也是中国古代士人艺术理想与政治理想的完美结合。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拟定的标准或过于宽泛,或过于狭窄,都不能完美诠释唐代新乐府,这里就给研究者留下进一步开拓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还有新题乐府的概念。新题乐府侧重于表达题目的创新,其实和新乐府是一回事。根据实际创作情况来看,唐人所说的新乐府很丰富,既包括如元(稹)白(居易)新乐府那样揭露现实、批评政治的作品,也包括如娱乐场合演唱的作品。至于唐后,历代不乏题为新乐府的作品,都属于诗人的拟作了。(摘编自张煜《新乐府相关问题辨析》)材料二: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常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人们在解读时,基本是将“常”通假为“尝”,认为是“未尝被于声”。如2017年版中华书局点校整理本的《乐府诗集》,在其“出版说明”中直说新乐府辞是“辞拟乐府而未配乐”;有的学者在引用该文献时,也是径直改为“未尝被于声”,如黄耀堃《音乐与讽刺——新乐府考》等。据此理解就导致“唐世之新歌”与“未尝被于声”互相矛盾,导致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其未诏伶人者,远之若曹陆依拟古题之乐府,近之若唐人自撰新题之乐府,皆当归之于诗,不宜与乐府清溷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张煜《新乐府辞研究》指出,“声”与“歌”在文献出现的不同场合有不同含义,郭茂倩对新乐府辞的界定是有其标准的,而“新乐府辞是当时已经入乐演唱的或是清唱的乐府歌辞”。2017年,乐府学研究用力最深的吴相洲先生又对这段话重新进行解读,并在《文学遗产》发表《论郭茂倩新乐府含义、范围及入乐问题》,该文认为“‘唐世之新歌’,意为唐代乐府新歌辞,名称来自《乐府新歌》等歌录;‘辞实乐府’,是说其乐府性质确切无疑;‘未常被于声’,意为不经常表演,而非从不表演”。这就解决了郭茂倩关于新乐府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从现存文献来看,《乐府诗集》所录新乐府,部分确有入乐的记载。如李峤《汾阴行》孟棨《本事诗》所载,云:“天宝末,玄宗尝乘月登勤政楼,命梨园弟子歌数阕。有唱李峤诗者云:‘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不终曲而起,曰:‘李峤真才子也。’”其他如刘禹锡的《泰娘歌》《捣衣曲》等。因此,新乐府是以歌辞性质被收录于《乐府诗集》的,这些歌辞虽不常配乐演奏,但仍有被采入乐府机构演唱的机会,从而实现乐府诗的相应功能,实现创作者的心理期待。白居易的《新乐府》组诗正反复表达了这种被采诗的愿望。(摘编自万紫燕《论新乐府的歌辞性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如果我们依据郭茂倩对新乐府界定的标准,我们会很难确定哪些是唐代的新歌曲,且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B.葛晓音提出的新乐府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存在问题,如果单从歌辞性标题上看,我们无法区分所有的新乐府诗。C.因为郭茂倩制定的新乐府诗的标准无法实施,后人重新拟定标准,纳入了一些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兴亡的乐府作品。D.对“未常被于声”中“常”字理解为通假字“尝”,导致了人们对新乐府概念的怀疑,甚至否定新乐府运动存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府诗集》收录的乐府诗不完整,且如何界定、补辑处于争论之中,说明了郭茂倩的分类标准在当代还需要不断完善。B.按照葛晓音对新乐府的分类标准,李峤《汾阴行》应该纳入广义的新乐府诗,属于以“行”为主的新题歌诗。C.材料二列举吴相洲对《乐府诗集》内容重新解读的事例,意在说明郭茂倩对乐府诗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D.材料二认为,新乐府作品有的已入乐,有的未入乐,但创作者们还是有被采诗入乐的心理期待。3.下列选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论证新乐府具有歌辞性质观点的一项是()A.“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李忱《吊白居易》)B.“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绢词。”(任华《寄杜拾遗》)C.“文人乐府,亦有不谐钟吕,直自为诗者矣。”(冯班《钝吟杂录》)D.“其乐府词数十篇,至于云韶乐工,无不讽诵。”(《旧唐书·李贺传》)4.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归入新乐府的理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铁凝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地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学校有反映。”“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你们哪天评选?”“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文本有删改)【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7.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8.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节选自清代刘开君《问说》,有删改)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古之人A虚中乐善B不择事C而问焉D不择人E而问焉F取其有益G于身而已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或不达于事”与“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或”字含义不同。B.“所谓交相问难”与“幽咽泉流冰下难”(《琵琶行》)两句中的“难”字含义不同。C.“夫子贤之”的“贤”与“不耻相师”(《师说》)的“耻”用法不同。D.“俗之同病”与“冰,水为之”(《劝学》)两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说明、议论,刘开的《问说》属于议论文。B.《问说》开篇提出好学尤其应当勤问的观点,接着着重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为什么要勤问,最后申说自己的主张。C.《问说》认为今人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的原因之一,是问一些与众不同的文章和令人轻视的事物来使自己言语犀利。D.《问说》在规劝世人提高修养方面强调做学问要虚心,询问、学习的对象不分高低贵贱。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2)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13.文中提出求学过程中善“问”所带来的益处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水调歌头·闻采石矶战胜①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然犀处②,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注】①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宰相虞允文在采石矶大胜金兵,当时张孝祥正任抚州(楚地)知州,捷报传来,他欣喜欲狂,当即写了该词。②剩喜:甚喜。然犀处:指采石矶,典出《晋书·温峤传》:相传采石矶下多怪物,温峤经过此地,便燃点犀角来照,奇形怪状的水怪不久便覆灭了。③周与谢:指三国的周瑜和东晋的谢玄。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约楚云留”中的“楚”字侧面交代了自己身在楚地后方,不能亲临战场杀敌的遗憾。B.“剪烛看吴钩”一句借助夜看吴钩,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C.结尾用祖逖“中流击楫”典故,与上阕“平生豪气”相呼应,表达恢复中原的报国志向。D.全词运用联想和想象,将历史伟业与现实场景融合,用典贴切自然,喜中寓愁,悲中带壮。15.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运用了周瑜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琵琶行》中,“,”同时使用了互文和借代的修辞手法。(2)《荀子·劝学》中“,”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的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4)《师说》中,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五、语言文字运用(本大题共2小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古诗词中,毛毛细雨是十分常见的意象,比如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又比如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些诗句无不勾勒着一幅水汽氤氲下的江南图景,透露出细雨纷飞的朦胧柔美。然而在当代,这种富有文艺气息的毛毛细雨,我们似乎见得越来越少了。你可能不由得产生疑惑,毛毛雨不见了,到底是因为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少了仰望天空的A,还是它真的悄悄离我们远去了呢?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要确定,朦胧细雨是不是真的越来越少了?答案是,的确减少了!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它越来越少呢?目前,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抑制朦胧细雨产生的两大元凶。首先就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增加了大气的持水能力,大气在饱和继而降水前需要吸收更多的水汽,水汽的增多会促使更多积雨云的形成,降水强度也就增大。简单来说,大气这个“蓄水池”的蓄水能力增加了,因此排水的频率降低,但是,每次的排水量却增加了。其次,空气污染也是元凶之一。雾霾、沙尘暴中的悬浮颗粒物会成为雨滴的凝结核。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依托凝结核形成的雨滴数量相应增多,在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因此雨滴不容易长大,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并形成降水。这样一来,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待到雨滴长得足够大,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雨滴下落过程中更容易碰并增长(大小雨滴之间发生碰撞后合并并增长的过程),最终落到我们头上的,也就成了大雨滴。诚然,小雨的减少只是一个B的现象,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小雨可以看作一种比较温和的天气现象,而小雨的减少意味着干旱和暴雨的增多,这才是这一现象背后的隐患。17.下列各句中,与画波浪线诗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B.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廉颇老矣,尚能饭否?D.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通俗生动、活泼有趣,这一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阿嚏!”感冒来了如山倒,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吧。有一个很让人困扰的问题:①?有人一感冒甚至还没感冒就恨不得立马吞两片药,美其名曰“预防”;有人认为感冒吃药对病情毫无帮助,即使不吃药,感冒一个星期也会好,生扛过这场与感冒的对弈。眼看天气变冷,又到了感冒高发的时节。讲真的,不到万不得已,感冒药真的没必要吃,具体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看。感冒是怎么来的?感冒的病因真的五花八门:受凉了会感冒,过度疲劳会感冒,就连缺乏运动都会感冒。但其实,全都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感冒的病原体有200多种,如鼻病毒、腺病毒和呼吸道合孢病毒……根本没有“细菌性感冒”这回事。如果你感觉嗓子干、喉咙痛、吞咽时不舒服,并伴有流鼻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那么你就有可能患上了普通感冒。感冒的这些常见症状其实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流鼻涕、打喷嚏可以赶走病毒,鼻塞可以阻止病毒侵入。感冒不吃药就能好?是的。①普通感冒具有自限性,②病程约7~14天左右之后自然会好。③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④被病毒感染说明此刻免疫力突破了防线,⑤老弱病残孕这些免疫力较弱的群体,⑥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⑦假如感染肺炎链球菌,⑧就有可能患上肺炎,⑨在这种情况下,⑩及时就医接受治疗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我们而言,为了预防感冒,我们可以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勤洗手,讲卫生。普通感冒大部分是通过接触传播的,患者的鼻涕、痰液等分泌物里的病毒,接触到电话、桌面、门把手等地方之后,能保持数小时的活力,②,就可能通过吃饭、揉眼、挖鼻屎等动作把病毒送进自己体内。所以切断这个传播途径的方法就是勤洗手,感冒患者自己也应佩戴口罩,以防病毒传播。③。这是最好的预防,因为强大的免疫力是机体抵抗各种疾病的基础。合理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放松的精神、适度的锻炼都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以预防所有外来病原体对身体的入侵。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第四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周游列国,以宣扬其仁政主张,历经多年未能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他却并不放弃,被人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身处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面对所有问题,都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B2.C3.C4.①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②诗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属于“行”这种新题歌诗。③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且乐府与诗的边界也不清晰”错误,根据原文“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可知,是因为人们对《乐府诗集》内容的解读有争议,并不意味着唐代的新歌曲和乐府与诗的边界完全不清晰。C.“标准无法实施”错误,根据原文“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歌辞性标题只能是代表了一部分的乐府……”可知,郭茂倩的标准并没有完全“无法实施”,而是由于音乐文献的缺失导致理解上的争议,标准有待完善。D.“导致了人们对新乐府概念的怀疑,甚至否定新乐府运动存在”错,结合材料二原文“认为新乐府概念不明而质疑新乐府运动存在的观点,主要源于对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序》的误解”可知,不是怀疑新乐府概念,而是说概念不明,后者也不是否定,而是质疑。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意在说明郭茂倩对乐府诗的界定前后矛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错误,根据原文“然而由于人们对《新乐府序》的解读不同,新乐府的界定标准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可知,郭茂倩对乐府新诗的界定标准没有前后矛盾,是人们解读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这句诗歌反映了新乐府诗的广泛传播,能够被吟唱,因此支持了新乐府的歌辞性质。B.这句话强调了乐府诗被吟诵的传统,也符合歌辞性质。C.这句话强调的是有些文人创作的乐府诗未必符合乐律(钟吕指音乐),更多的是独立的诗作,而非与音乐结合的乐府歌辞。将新乐府仅仅规于“诗”,认为“不谐钟吕”,否定新乐府的歌辞性质。D.这句话表明乐府诗在云韶乐工中被吟诵,因此符合歌辞性质。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原文“其收录标准说得明白:一是唐世,二是新歌曲”可知,新乐府的收录标准一是唐代的,二是新的,《琵琶行并序》作者白居易是唐代诗人。根据原文“广义的新乐府指从旧题乐府中派生的新题,或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取法汉魏古乐府,形成以“行”“怨”“词”“曲”为主的新题歌诗”可知,“行”属于新题歌诗,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并序》时,采用了“行”这种诗体。继承了古代乐府的叙事传统。根据原文“人们之所以不断探讨新乐府判定标准,就是因为看到了新乐府蕴含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其中反映时事、为民请命、总结一代之兴亡经验教训的乐府作品,体现了新乐府诗人的艺术成就和社会良知,具有珍贵的历史与文学价值”可知,新乐府有记录历史、反映现实民生的作用,追求理想政治,与古代士人的艺术理想和政治理想相结合。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通过对歌妓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不幸人生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可见,诗歌内容上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表达了诗人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符合“兴谕规刺”内容标准。【答案】5.C6.B7.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8.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红火、炽热、希望。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独立的自我人格精神。【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C.“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错误,姐姐安然一方面从内心里认同妹妹的观点和行为,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担心妹妹的处境,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爱护。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错误,本文中没有出现“外貌描写”。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她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她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她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要选举时“更”穿。她颇有主见,坚持自我。8.本题考查学生小说物象意义的能力。“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和传统衣服区别很大,颜色和样式象征着青春的独特气息:创造力,红火、炽热、希望。“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是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穿着,而“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则是突破了庸常,别具一格的衣服,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安然没有听从“我”的建议,即使知道有来自学校的反对,依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无惧因此落选,象征着一种独立的自我人格精神。【答案】9.BDF10.C11.C12.(1)“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2)(对)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比不上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屑于向他问。13.①破除疑难问题,求得正确见解;②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③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古之人虚中乐善”是主谓结构,句意完整,在“善”后B处断开;“不择事而问焉”与“不择人而问焉”结构一致,分别独立成句,前后断开,即DF处断开。“于身”是状语修饰“有益”,中间不断开。故选BDF。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或许、可能/有时。句意: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时可以看见。B.正确。诘问/困难、不畅。句意: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一会像泉水在冰下流动滞涩不畅。C.错误,相同。都是意动用法。贤,认为……贤/耻,以……为耻。句意: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不以互相学习为耻。D.正确。助词,的/代词,代指冰。句意:(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冰是水凝结而成的。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问一些与众不同的文章和令人轻视的事物来使自己言语犀利”错,曲解文意。原文“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意思是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庸俗浅陋之事来使言论畅快,而不是问一些与众不同的文章和令人轻视的事物来使自己言语犀利。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者也”表判断;“无以”,没有办法;“致疑”,提出疑问;“广”,增加。(2)“贤于己者”,状语后置,即“于己贤者”,比自己贤能的人;“焉”,代词,他;“轻”,以……为轻,轻视。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根据“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意即(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由此可知益处有:善问能破除疑难问题,判定是非,求得正确见解。②根据“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意即(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由此可知益处有:善问能让自己和他人共同研究讨论,丰富自己的学问知识。③根据“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等内容,意即(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并且引用子思的说法,子思在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由此可知益处有:善问也可以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那么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

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庸俗浅陋之事来使言论畅快;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会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这样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答案】14.B15.同:两词均表露出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均反映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异:(1)《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赞美虞允文深得周瑜风流儒雅之余风,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但同时词人自负年少有为,渴望建功立业,也借此流露出触景伤情之感。(2)苏词则借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反衬自己年华老去却功业无成的感伤。【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塑造了宰相虞允文把玩宝剑,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说法有误。这句话是说自己夜间燃烛抚摸宝剑,心潮难平,表现的是作者自己的抱负。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两词中,“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的都是周瑜早年人生得意完满,意气风发的景象,都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歌颂。而他们之所以歌颂周瑜,是因为他身上寄寓着作者同样的人生态度与抱负,那就是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业与风流意气于一身的人生观。“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巧妙地举出两大战役的名将,破曹的周瑜和击溃苻坚的谢玄以喻虞允文。虞和他们一样年丰力强而战功卓著,都是从容不迫地建立了功业。因此,本词引用周瑜典故有表达对虞允文战功卓著、建功立业的赞美和仰慕。但如此重要的场合,词人却不能亲身参与,而只能“剪烛看吴钩”,因此这里也暗含了自己虽有抱负却没有机会得以施展的触景伤情之感。苏轼词中极写周瑜的年轻英俊,而功业盖世,塑造出其风度翩翩又年少即建功立业的儒将形象,其实是为了反衬出自己已近中年,却被贬黄州,可以说“一事无成”的怅然失意,表达自己年华已逝而“早生华发”,难以实现壮志的伤感。16.【答案】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有:“驽”“受”。【答案】17.D18.A闲情逸致(闲情雅致)B微不足道(不足挂齿)19.①用词通俗:“游游走”“大块头”等词语通俗平易,亲切形象。②修辞生动:将积雨云和雨滴拟作人来写,形象生动又活泼俏皮,有画面感。③句式活泼:长句和短句相结合,参差错落,活泼灵动。【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波浪线的诗句用了夸张,“四百八十”极言寺庙之多。A.比喻,“羁鸟”“池鱼”比喻自己,“旧林”“故渊”比喻田园;拟人,“恋”“思”赋予“羁鸟”“池鱼”人的情感;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结构一致。B.比喻,把“浪花”比作“雪”。C.用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D.夸张,“四万八千丈”极言山之高。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语境是说在繁忙的学习工作中,缺少了去仰望天空欣赏毛毛细雨的那种悠然、闲适的情致,可填“闲情逸致”或“闲情雅致”。“闲情逸致”是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闲情雅致”是指悠闲的心情和安逸的兴致。B处:前面提到小雨的减少只是一种现象,而后文又指出其背后隐藏着如干旱和暴雨增多等隐患,说明小雨减少这个现象本身看起来好像是比较微小、不值得过分在意的,可填“微不足道”或“不足挂齿”。“微不足道”是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不足挂齿”是不值得一提。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用词通俗方面:划线句使用了“游走”一词,这个词通俗易懂,把积雨云拟人化的同时,用一种日常化、口语化的词汇,描绘出积雨云带着雨滴在空气中移动以吸收水汽的状态,非常形象亲切。“大块头”是很通俗平常的口语词汇,用来形容积雨云在雨滴不断吸收水汽长大的过程中自身变得很大的样子,给人一种直观又诙谐的感觉,使整个描述更加平易好懂。②修辞生动方面:划线句赋予了积雨云“无奈”的情感以及“游走”的行为动作,将积雨云当作人来写,让原本抽象的积雨云的活动变得生动可感。“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也是把积雨云拟人化,用形容人体型的“大块头”来表现积雨云的状态,使语句充满了趣味性和画面感,更易理解和接受对积雨云变化情况的说明。③句式活泼方面:有像“当它们的含量增加时……每个雨滴分到的水汽变少”这样相对较长、用于阐述原理的句子,也有“积雨云只能无奈地带着大量的小雨滴不断游走吸收水汽”“积雨云也变成了一个‘大块头’”等简短生动的句子,长短句交错结合,使语句的节奏富有变化,不会显得呆板单调,读起来活泼灵动,符合科普类文章的表达需求。【答案】20.①感冒了要不要吃药②健康的人一旦接触又没洗手③提高机体免疫力21.②病程7~14天之后自然会好④被病毒感染说明此刻免疫力被突破了防线【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后文提到了人们对于感冒吃药存在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是一感冒甚至没感冒就赶紧吃药“预防”,另一种是生扛着不吃药,所以此处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围绕感冒了到底要不要吃药展开,故应补写“感冒了要不要吃药”。②处:前面说普通感冒大多通过接触传播,病毒能在一些物体表面保持数小时活力,后面提到通过一些动作把病毒送进自己体内,中间缺少的环节就是接触了这些有病毒的物体且没洗手的情况,所以应补写“健康的人一旦接触又没洗手”。③处,后面内容强调强大的免疫力是抵抗疾病的基础,合理饮食等做法都是为了增强免疫力以预防病原体入侵,此处应是概括性语句,可补写“提高机体免疫力”。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处:“约7~14天左右”不合逻辑,“约”和“左右”表意重复,都表示大概的意思,且“约”“左右”都是和缺数搭配,“7~14”为概数,故应把“约”“左右”删去。④处:“免疫力突破了防线”成分残缺,从逻辑角度看,应该是免疫力被病毒突破了防线,所以应在“突破了防线”的前面加“被”,使语义准确,更合理。22.【答案】例文:临不可之问题,可为亦可不为孔子周游列国历经艰险而未成功,他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尽管如此却仍不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之。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我认为,既已知其为不可之事,则需对不可之事作具体判断,为天下大者,即便不可为亦要为之,反之,则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做出合理的取舍,不可盲目为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面对那些具有长远意义、关乎人类共同福祉的问题,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精神和希望。人生中会有许多岔路口需要我们选择,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和解决,知其不可而为之,彰显的是一种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践行的是无悔人生的理念。孔子周游列国,为天下苍生奔走,知其不可而为之,纵然当时未被施用,却在一百多年后被推崇为国家正统;在抗战初期,中国处于极度弱势之境,无数仁人志士皆是抱着以身殉国之想上战场,正是因为有前辈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换来伟大的新中国。由此观之,生活中的有些问题的确需要知其不可而为之,纵结果未知,仍全力以赴。范蠡五湖收远迹,管宁沧海寄余生。面对那些难以解决又不关乎大计的问题,知其不可而不为,是一种理性与智慧。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显著增加,国际社会矛盾频出。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不可之事一味为之,大把浪费自己宝贵的生命与时间,这无亦于是在舍弃自己更多宝贵的机会与成就。古人言“舍得舍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