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30小题共60分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A.旨在平衡阶级关系 B.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C.导致诸侯权力过大 D.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初期根据不同的爵位分封不同面积的土地和不同份额的食邑,这表明分封制通过明确等级秩序和权利义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统治结构,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层面的等级和权益划分,而非平衡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诸侯权力过大,分封制在初期通过等级和权益明确划分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侯权力的过度膨胀,排除C项;西周的分封制是按照爵位高低而进行划分的,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并未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2.汉初,朝廷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和同姓诸侯国。朝廷以“同姓一家”对诸侯王进行道德约束,而诸侯王认为“家”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朝廷节制,随意驱逐朝廷在王国设立的官员,自行处置王国相到县一级官员的选用以及封爵禄。这表明当时()A.官员任免成为矛盾焦点 B.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C.宗法血缘观念日渐淡化 D.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初诸侯王“不听中央节制”“随意驱逐”“自行处量”可以看出,汉初王国势力增长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D项正确;材料提及朝廷与诸侯王在官员任免方面的矛盾,但朝廷与诸侯王的矛盾包括多个方面,不能断定双方矛盾以此为焦点,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官员选用任免,而非监察,排除B项;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说明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且朝廷与诸侯王的矛盾根本上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非是由于宗法观念的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3.六部九卿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秦汉时,“九卿”所管理的事务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近似皇帝的近臣,而隋唐以降,“六部”取代了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成为专门管理国家事务的核心部门。这反映出()A.中央行政制度得到发展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君主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文官政治得到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隋唐以后,六部逐渐取代了九卿的职权,成为管理骨架事务的核心部门,由此说明中央行政制度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君主专制并没有遭到削弱,更不能说明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文官政治得到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4.恺撒曾在罗马平民欢呼他为国王时说:“我是恺撒,不是国王。”与此同时,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这体现了古罗马()A.平民话语的提升 B.政治仪式的庄重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共和政体的异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据材料“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所学可知,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把所有的荣誉都加在恺撒身上,他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为期十年的执政官、终身保民官,还获得“祖国之父”的光荣称号,罗马名义上还是共和政体,实际上恺撒已是极权的君主,改变古老的共和传统,D项正确。恺撒授予“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及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并非平民所为,材料未涉及平民的话语权,排除A项;“政治仪式的庄重”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此时罗马还处在共和国时期,君主专制的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5.美国总统否决权与国会立法权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否决权也属于广义上立法权的一种。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据此可知,美国()A谨慎对待国家权力 B.总统权力有所扩张C.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D.国会立法日益萎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可知,材料所述意在强调美国谨慎对待国家权力,A项正确;否决权是宪法赋予美国总统的权力,不是总统权力的扩张,排除B项;材料属于三权分立内部的制衡关系,并非三权分立形同虚设,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体系中,国会拥有立法权,且材料没有涉及国会立法权萎缩,排除D项。故选A项。6.“商鞅变法在精神文化层面保留了秦朝的文化传统,进而获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大量吸收了汉文化,腐蚀了跋族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埋下了六镇之乱的祸根”。该历史表达旨在强调,改革要()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依托本民族的文化 D.采取多样化的策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将商鞅变法保留了文化传统而成功与北魏扬弃传统而埋下六政之乱做对比,旨在强调依托本民族文化进行改革的重要性,C项正确;A项错误,不管是商鞅变法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均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改革与强化地方控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改革要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材料强调了改革要依托本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导向,B项正确;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材料“不娶五姓女”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历史传承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势力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8.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中华民国的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官员的选拔问题,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对文官的选拔注重政治立场和革命热情。拿破仑执政后,强调文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A.政治局势的混乱 B.文官制度的完善 C.人才观念的转变 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文官选拔注重政治立场和革命热情,拿破仑执政后强调文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从注重政治因素到更看重专业能力和经验,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人才观念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出政治局势的混乱,排除A项;仅从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能得出法国文官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行政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一定就能立刻带来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0.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警方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对大量嫌疑人提起讼诉,然而最终裁定结果为无罪开释。原因是警方遵循间接证据运用规则,在取证过程中未能使证据符合“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表明()A.西方司法实践注重保障个人权利 B.欧美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C.社会网络舆论影响欧美司法实践 D.西方严格贯彻立法司法独立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严格遵循定罪的标准和原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注重保障个人权利,A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未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与社会舆论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不吻合,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欧美司法实践的现象,未体现立法司法独立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11.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9月15日(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项正确;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2010年,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大清新律令》的制定,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依法治国的提出时间是199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2.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并非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93年起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2012年以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实现有法可依。截至2024年6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4万余件。这说明()A.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更加有力 B.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C.法治服务保障大局的作用彰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题干中提到的通过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表明我国在努力完善法律体系。现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4万余件,显示出法律体系的广泛性和纵深化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共二十大的召开宣告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4.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A.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所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夏、商、周政权控制的各族人,到后来包括了楚国、秦国以及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这体现了不同民族在政治和地域上的融合,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A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到了秦汉时期的“中国”,但重点是在阐述“中国”概念所包含范围的变化,并非主要强调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排除B项;题干关于“中国”所指范围的演变,对于中央集权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直接的体现和描述,排除C项;司马迁通过独特的历史观、独立的史料收集与考证、强烈的批判精神以及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一家之言”,与题干体现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唐代,长安城西市是专门的胡商聚集地,许多突厥商人在此贩卖货物。这些突厥商人把从突厥带来的货物卖到中原,然后把中原货物运到突厥地区贩卖。当时也有很多中原人到突厥地区从事商贸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经济交往以陆路为主 B.民族间商品贸易频繁C.唐代对周边影响巨大 D.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唐代,突厥商人经常从事中原和突厥地区之间的贸易,同时,“也有很多中原人到突厥地区从事商贸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民族间商品贸易频繁,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是否以陆路为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品贸易交流,而非对周边的影响,排除C项;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孙中山的老师及好友多方周旋均未有结果。直到《地球报》记者刊登了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后,才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强烈反响,英国首相要求清公使馆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立即释放孙中山,才得以获救。材料旨在说明()A.中英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B.国际法能有效地维护正义C.满清政府外交上的软弱无能 D.报刊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英国、中国)。据材料“《地球报》记者刊登了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后,才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可见,报刊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D项正确。据材料“英国首相要求清公使馆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可知,中英两国已经有外交关系,排除A项;“国际法能有效地维护正义”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立即释放孙中山”可知,并非体现满清政府外交上的软弱无能,排除C项。故选D项。17.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也纳会议后(欧洲)。材料主要讲述基辛格认为欧洲局势相对稳定是由于各国在势力和道德上处于均衡,这种均衡状态降低战争的可能,因此欧洲均势是降低战争可能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权力均衡也就是均势降低战争爆发概率,而非协调降低战争概率,排除B项;欧洲集体安全体制建立在一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权力均衡,而非大国一致原则,且大国一致原则是二战后联合国遵循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18.西藏地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全国平均水平(5.2%)高出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1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69亿元,增长9.9%。西藏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 B.党治藏政策的正确和精准C.“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D.西藏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藏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的方针政策,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的时间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一带一路”主要涉及到西北地区,排除C项;地理位置和资源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9.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号召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思想,学习民族政策,提高干部的民族政策水平。该通知()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彻底解决了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C.促进了首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建立 D.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1952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D项正确;‌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文献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首个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在1947年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20.1963年,林登·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后,延续了艾森豪威尔的“强硬关门”政策。但从1966年开始,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转向“遏制而不孤立”。这一政策调整主要是基于中国()A.逐渐放弃反美的政治立场 B.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C.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中国)。196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上开始发展与更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苏联关系的破裂,标志了中国不再完全依赖苏联,这种政策转变打破了此前“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使得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有所调整,转为“遏制而不孤立”,因为美国意识到中国正在拓展其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单纯地反美、附苏,B项正确反映了这一政策背景,B项正确;此时期中国并没有放弃反美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此时期虽然中国国际影响力在上升,但此时并非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排除C项;1963年,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21.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郑重申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这说明()A.中国外交迎来了新的时代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C.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 D.中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2至198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从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外交迎来了新的时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交全方位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A.四川农业歉收的原因 B.宋代交子诞生的原因C.四川工业发达的原因 D.宋代国力下降的原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可知,材料反映四川使用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B项正确;题干中所描述的铁钱重量问题与农业歉收毫无关联,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四川工业方面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四川工业发达的原因”,排除C项;铁钱的重量问题不能直接反映宋代国力下降,两者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3.在明朝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逐渐货币化,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即中国商品和和世界白银的交换关系,根据所学可知,以下不是促成这一交换关系的因素有A.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兴盛 B.西葡两国掠夺了大量白银C.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对白银的市场需求大 D.中国内地和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答案】D【解析】〖祥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兴盛起来,西葡两国用掠夺的大量白银换取中国商品,由此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即中国商品和和世界白银的交换关系;中国内地和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这一关系没有联系,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24.1950年2月1日,陈云在向中共中央的财经要事报告中明确强调,2月底以前建立国库。随后,政务院发布《中央金库条例》。在政务院严格督促下,加上地方的积极配合,到5月末全国建成金库1657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国财政金库体系。这些举措有利于()A.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 B.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C.快速筹集战争需要物资 D.健全人民币的管理体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建立全国财政金库体系,加强对财政和货币流通的控制,显然有助于健全人民币的管理体制。这一举措有助于规范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维护货币的稳定和信誉,从而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D项正确;“彻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这一说法过于绝对。通货膨胀单纯依靠建立金库体系并不能完全解决,排除A项;计划经济体制模式的完善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管理的加强等多个方面。而建立全国财政金库体系主要是加强财政管理和货币流通的控制,虽然与计划经济体制有关,但并不能直接等同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排除B项;材料中的时间背景是1950年,此时新中国已经建立,并进入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虽然面临一些外部威胁和挑战,但并未处于战争状态,排除C项。故选D项。25.松江税粮宋绍兴时只有十八万石,到明朝增加到九十七万石,其他杂费又相当于正赋,负担特别重,主要是依靠纺织工业的收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这一变化()A.增加了商人负担 B.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材料反映出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的变化,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明朝时期松江地区税粮增加,而且主要依靠纺织工业的收入,很显然赋税征发与这一地区的手工业发展联系紧密,这就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不是专门针对商人的,不能体现增加商人负担,排除A项;手工业发展不代表制约农业,两者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松江地区赋税越来越依赖手工业会推动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减弱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B项。26.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A.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B.加速了官僚资本的膨胀C.表明关税自主权完全收回 D.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年至193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概括可知:依据“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可知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调整有利于减轻近代民族工业的负担,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避免了经济危机的冲击叙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世界范围的,中国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会受到其影响,排除A项;官僚资本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发展垄断性的产业,材料涉及的是对进出口税率的调整,涉及的是中国所有的企业,排除B项;此时中国尚未独立,社会性质未发生变化,不能得出完全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排除C项。故选D项。27.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A.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 B.完善了救灾响应机制C.扼制了官场贪腐风气 D.加速了南北统一进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隋朝。据材料可知,隋朝鼓励各地在乡间遍置义仓,但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这一做法顺应了中央集权要求,A项正确;材料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但未涉及救灾机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只是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但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规定地方官开仓赈济百姓前必须上报中央并获得批准,不可擅自做主”,材料不能“加速南北统一进程”,排除D项。故选A项。28.秦及汉初,各县以下普遍设置士吏,与发弩(弩兵之长)、髳长(持矛类步兵之长)协助县尉开展兵卒管理、军事治安等活动。武帝以后,县中基本不见士吏、髳长、发弩的身影,仅在边郡军事组织有部分保留。县下属吏的变动反映出西汉()A.边疆形势日益紧张 B.地方事权被朝廷分化C.基层组织逐渐完备 D.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士吏、髳长、发弩在汉初的各县以下普遍设置,协助县尉开展兵卒管理、军事治安等活动,与当时社会不稳、需要加强军备与治安工作有关。随着大一统秩序日趋稳定,地方不再需要很多负责军事和治安的官吏,因此士吏、髳长、发弩的设置很多不再保留,D项正确;材料所述变动为内地不再设置士吏、髳长、发弩,反映内地而非边疆的形势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负责军事和治安的人员减少,反映相关权力、相关职能的弱化而非相关权力被分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负责军事和治安的官吏减少,一般而言基层组织完备与机构和官员设置的增多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29.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其内容包括各项劳动保险待遇的规定等。这部条例的颁布意在()A.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B.推动社会主义改造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51年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劳动者应该享有的各项劳动保险待遇,目的是保护劳动者的利益,A项正确;三大改造1953年开始,排除B项;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C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排除D项。故选A项。30.1997年,《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下发,城市低保制度在中国正式确立。截至1999年,共有531.6万名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乡居民得到了救助。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A.实现了收入合理分配 B.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C.践行了脱贫攻坚战略 D.推动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题干“1997年”“199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7年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企业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带来了一些人员的生活困难问题。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为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受到影响的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项正确。题干关键信息“城市低保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仅靠这一种制度还不能完全实现收入的合理分配,因为实现收入合理分配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种政策和措施的综合作用,排除A项;脱贫攻坚战略是在2015年提出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城市低保制度的建立主要是为了保障困难群众的生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政府管理职能产生影响,但不能说直接推动了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6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据漆侠《中国改革史》材料二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单位:钱项目数量备注收入粮食8500折算为货币后的大致值支出

赋田租(上缴实物)283同上算赋和口赋(上缴货币)406

役兵役和徭役2300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日常开支食4918据战国比例推算衣2732同上祭祀等仪式300以战国数据为参考——资料来源:《汉书·食货志》;《《居延汉简甲乙编》释文》注:秦汉史料中典型的家庭是五口之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中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的差额。简要分析西汉农民为什么采用耕织结合的经济形式。【答案】(1)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2)农民收入不敷支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为增加收入,代役,保证农时。【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汉(中国)。意义:根据材料“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可得出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材料“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可得出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根据材料“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根据材料“并从此成为定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可得出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粮食收入和支出收入”,可得出农民收入不敷支出;根据材料衣的支出为2732,可得出衣着消费比重较高;根据材料“除部分兵役必须亲身应役外,其余可亲身应役或上缴货币代役,2300钱为代役的货币数量”,可得出为增加收入:代役,保证农时。32.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虽然在军事上成立了大陆军,但从十三州汲取军事资源是极度困难的,协调各州同样非常困难,导致华盛顿反复遭遇缺乏军备的困境。汉密尔顿在大陆军中是华盛顿的副官,就深感大陆会议的权限不足。在外交上,更需要一个统一的政权(即以美国的名义而非某一个殖民地的名义)对外开展外交活动、签署外交协议。独立战争结束后,新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各州之间贸易存在许多摩擦和需要协调的地方:2、各州可能单独和欧洲国家,或者印第安部落展开外交活动,而这些外交活动的指向很可能是互相冲突的:3、大陆会议无法从各州汲取财政、物质资源……在此情况下,有相当多的美国政治家认为邦联制被证明无法满足美国的实际需要,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联邦政府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问题。——摘编自《联邦党人文集》材料二在新政与立宪的过程中;清廷中央集权的手法;主要是通过在中央设立军事、财政等各职能部门】相应地在各省设立下级机构,垂直掌控,直接剥夺了地方督抚在军事、财政、司法、外交、人事与行政等方面的权力,从制度设计上把地方督抚的相关权力收归中央,逐步加强中央集权,而使地方督抚权力越来越缩小。清廷从制度上收回地方督抚不少重要权力,但因为亲贵专权,内部矛盾重重,政出多门,实际上破坏了中央集权的效力,未能真正掌握这些权力。以军权为例。清廷收回各省新军的指挥权、调遗权统归军谘府、陆军部,使地方督抚虽有节制新军之名义,而没有指挥、调遣新军之实权。……辛亥鼎革之际,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尽管可能有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摘编自李细珠《再论“内外皆轻”权力格局与清末民初政治走向》(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与清廷在加强中央权力上的相似之处。(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强化联邦政府权力与清廷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有什么不同,请说明理由。【答案】(1)相似之处:都面临国内外的困局;不同程度上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试图采取修订宪法的方式;都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2)不同:美国迅速崛起;清廷被推翻。

理由:美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民主气氛浓厚。清廷:新政未能使政权得到强化(能从新政局限性回答即可)封建势力根深蒂固(能答出封建专制根深蒂固也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18世纪(美国)。国与清廷在加强中央权力上的相似之处:根据“但从十三州汲取军事资源是极度困难的,协调各州同样非常困难,导致华盛顿反复遭遇缺乏军备的困境”、“清廷从制度上收回地方督抚不少重要权力,但因为亲贵专权,内部矛盾重重,政出多门,实际上破坏了中央集权的效力,未能真正掌握这些权力”可知都面临国内外的困局;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美两国都不同程度上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它们都试图采取修订宪法的方式;都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中国)18世纪(美国)。美国强化联邦政府权力与清廷加强中央集权结果:根据“有相当多的美国政治家认为邦联制被证明无法满足美国的实际需要,应该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联邦政府以应对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问题”、“地方督抚面对革命,除少数顺应世变潮流以外,尽管可能有多数督抚想效忠清王朝,但大都有心无力而已”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迅速崛起而清廷被推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美国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达;民主气氛浓厚。而清廷实施的新政未能使政权得到强化,同时封建势力根深蒂固。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古代中国,但是宗教对法律的影响却一直较小且呈递减趋势。中国在西汉时期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中国最强大的宗教是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即佛教东来和道教成型,此时佛教和道教已无法像基督教在欧洲那样全面地进入社会各个领域,只能寻求在民间满足一些道德无法替代的信仰需求。儒家强调积极“入世”,而宗教的本质是“出世”,要求教徒远离尘世喧嚣,潜心修行以求得来世的幸福,使得世俗政权及士大夫阶层对宗教进行极力压制。古代中国分裂割据只是个别时期,有别于欧洲,中世纪时期一些欧洲皇帝受教皇洗礼加冕的场景在中国是无法想象的。在西方,“神的法则”是法律的渊源。对宗教忠实地信奉,使得人们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到中世纪,教会通过对欧洲几乎全部信仰基督教的人适用以《圣经》为法律总源的教会法,使教会法实际上起到了欧洲世俗法的作用。而《圣经》中诚实、公正的观念对形成“西方衡平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自由、人权的理念,社会契约和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与宗教的新潮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宗教方面的共识深刻地影响着近代法律的面貌,甚至法律的通用语言、惯常程式,以及汇集而成的传统都是在宗教文化的氛围中发育成长的。教会所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及其司法程序方面的楷模作用等,均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公法领域,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座椅的上方,“美国之鹰”护卫着《圣经》中的“摩西十诫”;在私法领域,西方各国的婚姻法也都规定了宗教仪式可以是婚姻成立的有效形式要件。——摘编自陈敏《中西方宗教对法律影响之异同及探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宗教对古代中国法律影响较小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教对西方法律的影响。【答案】(1)主要原因:世俗化的政权性质;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注重的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国家对宗教的严格管控。(任答两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2)影响: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引导了西方法律价值观;促进了法律语言、程式的形成;推动了法律基本原则的确立;培育了法律文化的独立性。(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主要原因: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建立的是世俗化的政权性质;根据材料“中国在西汉时期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正统地位;根据所学得出中国古代法律传统注重的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根据材料“而宗教的本质是‘出世’,要求教徒远离尘世喧嚣,潜心修行以求得来世的幸福,使得世俗政权及士大夫阶层对宗教进行极力压制。”得出国家对宗教的严格管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从古至今的西方。影响:根据材料“在西方,‘神的法则’是法律的渊源。对宗教忠实地信奉,使得人们保持着对法律的敬畏。”得出有利于树立法律的权威;根据材料“而《圣经》中诚实、公正的观念对形成“西方衡平法‘诚实信用'原则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的’。自由、人权的理念,社会契约和自然法的一些基本原则也与宗教的新潮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得出引导了西方法律价值观;根据材料“宗教方面的共识深刻地影响着近代法律的面貌,甚至法律的通用语言、惯常程式,以及汇集而成的传统都是在宗教文化的氛围中发育成长的。”得出促进了法律语言、程式的形成;根据材料“教会所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及其司法程序方面的楷模作用等,均对近代西方法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得出推动了法律基本原则的确立;培育了法律文化的独立性。黑龙江省富锦市某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下列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30小题共60分1.《周礼》记载:“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西周初期实行分封制()A.旨在平衡阶级关系 B.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C.导致诸侯权力过大 D.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初期根据不同的爵位分封不同面积的土地和不同份额的食邑,这表明分封制通过明确等级秩序和权利义务,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统治结构,有利于巩固统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政治层面的等级和权益划分,而非平衡不同阶级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诸侯权力过大,分封制在初期通过等级和权益明确划分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诸侯权力的过度膨胀,排除C项;西周的分封制是按照爵位高低而进行划分的,具有严格的等级性,并未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排除D项。故选B项。2.汉初,朝廷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和同姓诸侯国。朝廷以“同姓一家”对诸侯王进行道德约束,而诸侯王认为“家”无君臣尊卑之分,不听朝廷节制,随意驱逐朝廷在王国设立的官员,自行处置王国相到县一级官员的选用以及封爵禄。这表明当时()A.官员任免成为矛盾焦点 B.监察体制实际效能有限C.宗法血缘观念日渐淡化 D.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材料汉初诸侯王“不听中央节制”“随意驱逐”“自行处量”可以看出,汉初王国势力增长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郡县与分封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存在隐患,D项正确;材料提及朝廷与诸侯王在官员任免方面的矛盾,但朝廷与诸侯王的矛盾包括多个方面,不能断定双方矛盾以此为焦点,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官员选用任免,而非监察,排除B项;汉初分封同姓诸侯王,说明宗法血缘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且朝廷与诸侯王的矛盾根本上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而非是由于宗法观念的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3.六部九卿是古代中国中央行政机构。秦汉时,“九卿”所管理的事务中很多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家事,近似皇帝的近臣,而隋唐以降,“六部”取代了秦汉九卿的大部分职权,成为专门管理国家事务的核心部门。这反映出()A.中央行政制度得到发展 B.君主专制遭到削弱C.君主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文官政治得到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隋唐以后,六部逐渐取代了九卿的职权,成为管理骨架事务的核心部门,由此说明中央行政制度得到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君主专制并没有遭到削弱,更不能说明行政效率得到提高,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文官政治得到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4.恺撒曾在罗马平民欢呼他为国王时说:“我是恺撒,不是国王。”与此同时,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这体现了古罗马()A.平民话语的提升 B.政治仪式的庄重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共和政体的异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罗马共和国末期(罗马)。据材料“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所学可知,公民大会和元老院把所有的荣誉都加在恺撒身上,他被推举为终身独裁官、为期十年的执政官、终身保民官,还获得“祖国之父”的光荣称号,罗马名义上还是共和政体,实际上恺撒已是极权的君主,改变古老的共和传统,D项正确。恺撒授予“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及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并非平民所为,材料未涉及平民的话语权,排除A项;“政治仪式的庄重”只是表面现象,而非本质,排除B项;此时罗马还处在共和国时期,君主专制的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5.美国总统否决权与国会立法权之间并非截然对立的关系,实际上,否决权也属于广义上立法权的一种。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据此可知,美国()A谨慎对待国家权力 B.总统权力有所扩张C.三权分立形同虚设 D.国会立法日益萎缩【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美国)。根据材料“否决权成为总统与国会之间维系立法效率和立法质量的一个纽带,从而保证任何一方都不至于滥权失控”可知,材料所述意在强调美国谨慎对待国家权力,A项正确;否决权是宪法赋予美国总统的权力,不是总统权力的扩张,排除B项;材料属于三权分立内部的制衡关系,并非三权分立形同虚设,排除C项;美国三权分立体系中,国会拥有立法权,且材料没有涉及国会立法权萎缩,排除D项。故选A项。6.“商鞅变法在精神文化层面保留了秦朝的文化传统,进而获得了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大量吸收了汉文化,腐蚀了跋族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埋下了六镇之乱的祸根”。该历史表达旨在强调,改革要()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B.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依托本民族的文化 D.采取多样化的策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将商鞅变法保留了文化传统而成功与北魏扬弃传统而埋下六政之乱做对比,旨在强调依托本民族文化进行改革的重要性,C项正确;A项错误,不管是商鞅变法还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均顺应了历史潮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涉及改革与强化地方控制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改革要采取多样化的策略,材料强调了改革要依托本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7.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导向,B项正确;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材料“不娶五姓女”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历史传承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势力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8.1906年,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文官考试思想:“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这一思想()A.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B.是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C.保证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D.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一是考选权……必须设独立机关,专掌考选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一为纠察权,专管监督弹劾的事”可知,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强调中华民国的官员须经考试合格后方得任用,这为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的官员的选拔问题,不能体现“开放性”,排除A项;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令,标志着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B项;“保证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9.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对文官的选拔注重政治立场和革命热情。拿破仑执政后,强调文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A.政治局势的混乱 B.文官制度的完善 C.人才观念的转变 D.行政效率的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据材料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文官选拔注重政治立场和革命热情,拿破仑执政后强调文官的专业能力和经验,从注重政治因素到更看重专业能力和经验,这一变化反映了法国人才观念的转变,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出政治局势的混乱,排除A项;仅从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能得出法国文官制度完善的结论,排除B项;行政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官选拔标准的变化不一定就能立刻带来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10.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警方在掌握大量证据后,对大量嫌疑人提起讼诉,然而最终裁定结果为无罪开释。原因是警方遵循间接证据运用规则,在取证过程中未能使证据符合“构成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表明()A.西方司法实践注重保障个人权利 B.欧美法律规则具有明显的阶级性C.社会网络舆论影响欧美司法实践 D.西方严格贯彻立法司法独立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美严格遵循定罪的标准和原则,说明在司法实践中注重保障个人权利,A项正确;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未体现出明显的阶级性,排除B项;本题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欧美警方既强调证据,也强调取证过程中的证据的严密逻辑,与社会舆论对司法实践的影响不吻合,排除C项;本题材料主要反映了欧美司法实践的现象,未体现立法司法独立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11.1954年9月15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开幕式上,开国领袖毛泽东郑重宣告将在这次会议上制定宪法,制定几部重要的法律。这次法律实践的重大意义是()A.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C.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 D.促进了全面依法治国理念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9月15日(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B项正确;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2010年,排除A项;戊戌变法时,《大清新律令》的制定,开启了中国法治建设近代化进程,排除C项;依法治国的提出时间是1997年,排除D项。故选B项。12.1982年3月,上海率先开展“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得到中央的肯定后在各地推广开来。到1983年10月,全国参加读书活动的职工达到1000万人左右,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读书指导委员会。这一活动的持续开展()A.体现了高等教育成效 B.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C.落实了科教兴国战略 D.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80年代,上海率先开展职工读书活动,后经过征名确定为“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各地区各单位积极举办“振兴中华”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等相关活动一时间风靡开来,这些做法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企事业单位职工,并非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们,排除A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93年起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新体制,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3.2012年以来,全国人大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实现有法可依。截至2024年6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4万余件。这说明()A.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更加有力 B.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C.法治服务保障大局的作用彰显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题干中提到的通过宪法修正案、颁布民法典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表明我国在努力完善法律体系。现行有效法律303件、行政法规598件、地方性法规1.4万余件,显示出法律体系的广泛性和纵深化发展,说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趋完善,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中共二十大的召开宣告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4.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夏、商、周国家政权为“中国”,包括夏、商、周国家政权控制的各族人;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为“中国”,但后来也包括楚国,并出现秦国以“中国”自居的现象;称秦汉为“中国”则包括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史记》中的“中国”一词反映了()A.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 B.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C.中央集权的形成历程 D.司马迁志在成一家之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中国”所涵盖的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夏、商、周政权控制的各族人,到后来包括了楚国、秦国以及秦汉国家政权管辖的各族人,这体现了不同民族在政治和地域上的融合,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历史,A项正确。题干虽然提到了秦汉时期的“中国”,但重点是在阐述“中国”概念所包含范围的变化,并非主要强调汉朝大一统观念的加强,排除B项;题干关于“中国”所指范围的演变,对于中央集权的形成过程并没有直接的体现和描述,排除C项;司马迁通过独特的历史观、独立的史料收集与考证、强烈的批判精神以及卓越的文学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一家之言”,与题干体现的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唐代,长安城西市是专门的胡商聚集地,许多突厥商人在此贩卖货物。这些突厥商人把从突厥带来的货物卖到中原,然后把中原货物运到突厥地区贩卖。当时也有很多中原人到突厥地区从事商贸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经济交往以陆路为主 B.民族间商品贸易频繁C.唐代对周边影响巨大 D.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唐代,突厥商人经常从事中原和突厥地区之间的贸易,同时,“也有很多中原人到突厥地区从事商贸活动”,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民族间商品贸易频繁,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对比信息,无法判定是否以陆路为主,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商品贸易交流,而非对周边的影响,排除C项;多元一体的格局,与材料描述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6.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诱捕,孙中山的老师及好友多方周旋均未有结果。直到《地球报》记者刊登了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后,才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强烈反响,英国首相要求清公使馆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立即释放孙中山,才得以获救。材料旨在说明()A.中英两国尚未建立外交关系 B.国际法能有效地维护正义C.满清政府外交上的软弱无能 D.报刊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96年(英国、中国)。据材料“《地球报》记者刊登了孙中山被捕的消息后,才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强烈反响”可见,报刊具有舆论引导的作用,D项正确。据材料“英国首相要求清公使馆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可知,中英两国已经有外交关系,排除A项;“国际法能有效地维护正义”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按照国际法和国际惯例立即释放孙中山”可知,并非体现满清政府外交上的软弱无能,排除C项。故选D项。17.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 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 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维也纳会议后(欧洲)。材料主要讲述基辛格认为欧洲局势相对稳定是由于各国在势力和道德上处于均衡,这种均衡状态降低战争的可能,因此欧洲均势是降低战争可能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权力均衡也就是均势降低战争爆发概率,而非协调降低战争概率,排除B项;欧洲集体安全体制建立在一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权力均衡,而非大国一致原则,且大国一致原则是二战后联合国遵循的原则,排除D项。故选A项。18.西藏地区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2392.67亿元,比上年增长9.5%,比全国平均水平(5.2%)高出4.3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5.01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882.97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294.69亿元,增长9.9%。西藏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 B.党治藏政策的正确和精准C.“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 D.西藏地理位置和丰富资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西藏高质量发展主要得益于党和国家制定的的方针政策,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的时间与材料不符合,排除A项;“一带一路”主要涉及到西北地区,排除C项;地理位置和资源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9.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关于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号召联系实际,联系工作,联系思想,学习民族政策,提高干部的民族政策水平。该通知()A.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B.彻底解决了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C.促进了首个民族区域自治区的建立 D.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其准确时空为:1952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出学习民族政策的通知,有利于少数民族实现当家做主的愿望,D项正确;‌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的文献是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彻底解决了我国的少数民族问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首个民族区域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在1947年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20.1963年,林登·约翰逊就任美国总统后,延续了艾森豪威尔的“强硬关门”政策。但从1966年开始,约翰逊政府的对华政策转向“遏制而不孤立”。这一政策调整主要是基于中国()A.逐渐放弃反美的政治立场 B.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C.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美国、中国)。1960年代中期,中国在外交上开始发展与更多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苏联关系的破裂,标志了中国不再完全依赖苏联,这种政策转变打破了此前“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这使得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有所调整,转为“遏制而不孤立”,因为美国意识到中国正在拓展其国际影响力,而不是单纯地反美、附苏,B项正确反映了这一政策背景,B项正确;此时期中国并没有放弃反美的政治立场,排除A项;此时期虽然中国国际影响力在上升,但此时并非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排除C项;1963年,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权利,排除D项。故选B项。21.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郑重申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1986年4月,六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这说明()A.中国外交迎来了新的时代 B.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C.中国外交得到全方位发展 D.中国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2至1986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从十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外交迎来了新的时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外交全方位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外交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2.宋代四川转运使张若谷等人奏称:“川界用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这主要可以用来研究()A.四川农业歉收的原因 B.宋代交子诞生的原因C.四川工业发达的原因 D.宋代国力下降的原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川界用铁钱”、“街市买卖至三五贯文,即难以携持”可知,材料反映四川使用铁钱,不便于携带流通。结合所学可知,为了解决金属货币难以携带的弊端,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B项正确;题干中所描述的铁钱重量问题与农业歉收毫无关联,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四川工业方面的任何信息,无法得出“四川工业发达的原因”,排除C项;铁钱的重量问题不能直接反映宋代国力下降,两者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23.在明朝后期,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白银逐渐货币化,促进了沿海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即中国商品和和世界白银的交换关系,根据所学可知,以下不是促成这一交换关系的因素有A.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兴盛 B.西葡两国掠夺了大量白银C.中国商品经济繁荣,对白银的市场需求大 D.中国内地和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答案】D【解析】〖祥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兴盛起来,西葡两国用掠夺的大量白银换取中国商品,由此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即中国商品和和世界白银的交换关系;中国内地和沿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这一关系没有联系,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24.1950年2月1日,陈云在向中共中央的财经要事报告中明确强调,2月底以前建立国库。随后,政务院发布《中央金库条例》。在政务院严格督促下,加上地方的积极配合,到5月末全国建成金库1657个,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全国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