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戌、山戌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南北文化交流密切C.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D.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北方民族部落和南方诸侯国数量减少的现象,这体现了区域间政治实体的整合,预示着统一趋势的出现,故选D项;“中原文化影响扩大”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体现,但题干更侧重于政治实体的数量变化,而非文化影响,排除A项;B项“南北文化交流密切”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实体的整合,但题干主要描述的是政治格局的变化,而非文化交流本身,排除B项;“华夏民族认同加强”通常指对共同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感增强,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2.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不得参与议政,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可知,相较于唐初,唐高宗时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这有利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相互制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皇权,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程序上的民主而非决策上的民主,其本质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三省相互制衡,无法得出出现了冗官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调整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并非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3.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中国古代官制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不断得到提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中枢机构地位低下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再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这一系列制度的演变清晰地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项正确;实际上,这一演变过程中相权是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而非不断得到提升,排除A项;随着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愈发尖锐,而非缓和,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一现象有利于()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 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 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地方流官通过乡约和教化,在西南地区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意味着儒学在西南地区得到了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D项正确;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对现有疆域的管理,并未扩大疆域,排除B项;清朝并未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5.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例如《黄英》一篇中,借黄英姐弟,蒲松龄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这可以佐证清代()A.社会阶层逐渐被打破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取向C.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强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及“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造成冲击,B项正确;清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结构并未打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排除C项;清代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可知,近代时期,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甲午战后,随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说明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夸大,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只能说明甲午战后,并不符合洋务运动中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是中国从1912年到1931年间,机器进口情况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下表中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B.农民的购买力明显提高C.农业领域近代化发展情况 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1931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机具进口从1912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农业的近代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口的农机具数量增加,不能得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排除A项;材料是农机具的进口,未涉及农民的购买力是否提高,排除B项;材料是农业领域的近代化,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经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8.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进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 B.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C.新文化运动自身具有局限性 D.反封建思想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题干“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兴起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为了拯救衰弱的中国,从思想启迪明智,提倡民主和科学,兼顾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自身的局限性在于全盘否定传统和肯定西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反封建思想的不彻底性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关于五四运动,多数学者认同其为“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也有不少学者为其贴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的标签。这表明五四运动()A.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B.使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C.展现了大众的磅礴力量 D.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等知识,可得出,五四运动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社会革命运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移风易俗,但是A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既是爱国救亡运动,又是思想启蒙运动,材料并未强调哪种性质多一些,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片面理解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0.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强调不能用百年前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要强调充分发动群众,继续推进国民革命,D项正确;吴玉章强调发动群众,推进国民革命,并没有特指工农群众,更没有强调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排除A项;当时指导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论是已经经过创新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主要对象并不是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1.1948年1月,中共中央工委向华中局下达关于对地主经营工商业政策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一指示体现了()条目内容一保护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二过去鼓励地主富农经营工商业的办法是正确的,今后仍应鼓励三地主富农工商业一般应予保护,而不应没收。只应没收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的工商业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C.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地主富农从事私人工商业,带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应该受到鼓励,以更好地和“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进行斗争,C项正确;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对党的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表格内容并未直接涉及,排除B项;解放战争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美蒋反动派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即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依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2.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的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表明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B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D项正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15.2017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必须长期坚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6.如表为战后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典型路径,据此表能够说明()中国新时期外交国家(地区)美国西欧、日本中国时期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关贸总协定欧共体、亚开行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组织目标及行动战后世界秩序地区发展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发展组织结构大国贡献与大国优先大国贡献与大国优先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A.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 B.积极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构建协调合作、均衡发展大国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以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倡导构建大国贡献和大国优先的国际组织,而中国则倡导构建积极构建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等,这体现中国积极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中国的确倡导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仅体现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如亚投行参与国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排除C项;构建均衡发展说法错误,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17.【唐宋变革与财政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1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户数(万户)平均亩数(亿亩)岁入粟岁入布绢绵税钱(万贯)间接税(万贯)估算总计(万贯)实物(万石)折算额(万贯)实物(万匹)折算额(万贯)天宝年间8906.442500800270013502002170熙宁十年1424.54.62—6.66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4——摘编自吴松弟《中国人口史》表2熙宁十年赋税收入税种岁入(万贯)百分比(%)两税(税钱)558.68.9两税(实物)1462.723.3盐、茶、酒税2192.435.0商税868.813.9市易133.22.1坊场钱602.79.6市舶540.9金、银、铜税397.36.3总计6269.7100——摘编自刘光临、关檠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1)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财税变化的特点。(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财税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财税收入大幅增加;税收日益货币化: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2)原因:两税法以来的赋税改革,使得以人头税和劳役为主的税收结构向间接税为主转变;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量增加,使得税收日益货币化;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消费如盐茶酒、商税、市易税成为税收主要来源;宋代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三司和转运使的设置;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从表1最后一列“估算总计”,可知“财税收入大幅增加”;从表1“税钱”一列和“折算额”这一列以及表2“税钱”加商税等项目可知“税收日益货币化”;从表1“间接税”一列可以看出,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从表2“盐茶酒”、“商税”、“市易”、“坊场钱”所占的比例合计可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表2“两税(税钱)”与“两税(实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来的赋税改革,使得以人头税和劳役为主的税收结构向间接税为主转变;根据表1“税钱(万贯)”与“ 熙宁十年税钱(万贯)564.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量增加,使得税收日益货币化;根据表2“盐、茶、酒税”的占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消费如盐茶酒、商税、市易税成为税收主要来源;根据表2“市舶”的占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三司和转运使的设置。18.[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材料一“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召诰》,《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这一含义。“天下制度”确立起天子(天下)——诸侯(国)——大夫(家)的政治秩序和伦理(价值)秩序,并将四夷以“五服”“九服”的秩序设想纳入“天下”之中。及春秋末,各诸侯国兵伐不断、战争不息,诸夏文化也随之扩散至四方。战国时期,诸侯的“国”与大夫的“家”的含义差别仅在范围大小,“国家”一词开始兴起。在孟子的天下观中,以“仁”为基础的文化与价值压倒了政治,成为天下“定于一”的价值准则。荀子讲“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其根本特性是大一统国家继承了天下观念的精神遗产,把天下观念用于国家建构而发明了“一国多制”的大一统。——摘编自袁宝龙《先秦时期天下观的演进》材料二顾炎武认为,“教化纲纪”不行、“杨墨之言(杨朱和墨翟)”横行,则“仁义充塞”;“仁义充塞”则“风俗人心”沦丧;“风俗人心”沦丧则人才不肖、天下将亡、国家不保,并在此意义上赋予每个人正“风俗人心”的使命感,使得每个人在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候能够坚持气节,在面对生死抉择、人性考验的时候能够坚守底线。——摘编自汪日宣《顾炎武的“天下观”及其现代性转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天下观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的天下观相较于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不同之处。【答案】(1)背景:社会动荡与变革;经济发展与阶层变动;文化交流与思想繁荣;民族交融的趋势;教育的发展与学术下移;地理知识拓展。(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政治理念与制度的构建;利于文化融合与传承;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任答两点即可)(2)不同之处:关注重点的转移:先秦天下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伦理的遵循;顾炎武则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具体的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责任主体的明确与扩大:先秦儒家天下观中,虽然也强调君子、士人等的责任,但责任主体相对较为模糊和局限;顾炎武天下观更具普遍意义和大众参与性,体现了一种民族责任感的觉醒。实践路径的差异:先秦儒家侧重于通过道德感化、推行仁政等方式来实现天下的治理和秩序的维护,如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顾炎武则更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天下观形成的背景:据材料一“春秋末,各诸侯国兵伐不断、战争不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分析,在经济上得出“经济发展与阶层变动”;在文化方面可得出“文化交流与思想繁荣”;在民族关系上可得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在文化上可得出“教育的发展与学术下移”。据材料一“将四夷……纳入‘天下’之中“可得出“地理知识拓展”。第二小问说明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据材料一“确立起天子(天下)——诸侯(国)—大夫(家)的政治秩序和伦理(价值)秩序”信息可得出“促进了政治理念与制度的构建”;据材料一“将四夷⋯纳入‘天下’之中”、“诸夏文化也随之扩散至四方”等信息可得出“利于文化融合与传承”;据材料一“以‘仁’为基础的文化与价值⋯⋯价值准则”、“继承了天下观念的精神遗产”等信息可得出“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和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一“(先秦时期)以‘仁’为基础的文化与价值⋯⋯价值准则、据材料二“(顾炎武)‘风俗人心”沦丧则人才不肖、天下将亡、国家不保”等信息可得出关注重点的转移、先秦天下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伦理的遵循;顾炎武则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具体的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据材料一“(先秦时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据材料二“(顾炎武)赋予每个人正‘风俗人心’的使命感,使得每个人在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候能够坚持气节,在面对生死抉择、人性考验的时候能够坚守底线”等信息可得出责任主体的明确与扩大;先秦儒家天下观中,虽然也强调君子、士人等的责任,但责任主体相对较为模糊和局限;顾炎武天下观更具普遍意义和大众参与性,体现了一种民族责任感的觉醒。结合所学从实践路径方面分析可得出:先秦儒家侧重于通过道德感化、推行仁政等方式来实现天下的治理和秩序的维护,如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顾炎武则更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一阶段,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1860——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呈上升趋势。阐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洋务运动诱导和外企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夹缝中产生,民族资产阶级诞生;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定的障碍,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发展,尤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减少对华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投资额、建厂数以及规模都明显增加或扩大。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和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总之,1860——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基本呈上升趋势,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推动社会进步。【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860——1956年的(中国)。首先,选取一个阶段。阅读材料中的示意图,拟定论题,如由材料中“1860——1919”期间“夹缝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得出论题:1860——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呈上升趋势。其次,结合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史实,从背景和影响等方面分析阐述。如产生背景方面,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洋务运动诱导和外企的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的夹缝中产生;影响是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初步发展”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甲午战败,《马关条约》签订,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运动。“短暂春天”的背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一定的障碍,民国初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发展,尤其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减少对华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的春天”,投资额、建厂数以及规模都明显增加或扩大;影响结合所学可知,民族资产阶级壮大,掀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和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可见,1860——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基本呈上升趋势,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也随之壮大,推动社会进步。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正在医院治病的张学良紧急召集东北军部将开会说,“这次挑衅的举动,来势很大。”“现在我们既已听命于中央,所有军事、外交均系全国整个的问题,我们只应速报中央,听候指示。”“(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如此正可证明我军对他们的进攻,都未予以还击,更无由我方炸坏柳条湖路轨之理。”当时各将领亦以张学良的主张为然,连夜电报南京中央政府。——摘编自洪钫《我所知道的张学良》材料二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和“逼蒋抗日”方针的影响之下,张学良、杨虎城率领的东北军、西北军,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了对蒋介石的兵谏,并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使南京政府陷入了混乱,有主张政治方式和平解决者,也有主张讨伐张、杨和轰炸西安者,但民间“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十分强烈。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并在张学良陪同下于26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挑衅的举动”是什么?并概括国民政府采取的对应措施。(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安事变能够和平解决的原因。【答案】(1)“挑衅的举动”: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大规模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措施:令东北军“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并撤出东北;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2)原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侵害他们在华利益,极力谋求和平解决。(任答其中三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赋分)【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1年(中国)。“挑衅的举动”:根据材料“(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可知,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大规模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措施:根据材料“(日本军队)在柳条湖制造炸坏路轨事件,诬称系我方的军队所为,我们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可知,令东北军“避免冲突,不予抵抗”,并撤出东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联迫使日本撤兵。【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36年(中国)。原因:根据材料“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并在张学良陪同下于26日回到南京。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可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多方力量和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材料“向全国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可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心所向和历史大势所趋,这不仅是救国的需要,也是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需要;根据材料“经过周恩来等中共中央代表的艰苦努力,蒋介石基本接受了条件,达成了六项协议”可知,中共正确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事各方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以及国际上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大国,担心日本强占中国侵害他们在华利益,极力谋求和平解决。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时间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时期,北方有楼烦、林胡、赤狄、北戌、山戌等民族部落、而南方有巴、楚、吴、越等诸侯国;至战国后期,北方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东胡、而南方也仅余楚、越两个诸侯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中原文化影响扩大 B.南北文化交流密切C.华夏民族认同加强 D.孕育着统一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北方民族部落和南方诸侯国数量减少的现象,这体现了区域间政治实体的整合,预示着统一趋势的出现,故选D项;“中原文化影响扩大”虽在春秋战国时期有所体现,但题干更侧重于政治实体的数量变化,而非文化影响,排除A项;B项“南北文化交流密切”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治实体的整合,但题干主要描述的是政治格局的变化,而非文化交流本身,排除B项;“华夏民族认同加强”通常指对共同文化和身份的认同感增强,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2.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在政事堂议事时,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衔,则不得参与议政。从此政事堂内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上述调整()A.带来中央行政决策的民主化 B.导致朝廷冗官问题出现C.有助于封建官僚政治的完善 D.意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唐朝初年,尚书仆射官居从二品,高于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仆射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主流意见”“唐高宗时,尚书仆射如不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衔,不得参与议政,三省长官平列无高低之分”可知,相较于唐初,唐高宗时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这有利于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相互制衡,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加强皇权,C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程序上的民主而非决策上的民主,其本质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尚书仆射的地位与权力遭到削弱,三省相互制衡,无法得出出现了冗官问题,排除B项;材料中的调整其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并非最主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3.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再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中国古代官制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不断得到提升 B.皇权与相权矛盾缓和C.中枢机构地位低下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到宋朝的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相权,再到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彻底消除相权对皇权的威胁,这一系列制度的演变清晰地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项正确;实际上,这一演变过程中相权是不断被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而非不断得到提升,排除A项;随着制度的演变,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愈发尖锐,而非缓和,排除B项;材料所涉及的是中央官制的变化,主要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而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4.雍正皇帝在西南边疆开展改土归流。地方流官在乡村推行乡约和义学教化,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一现象有利于()A.加强边疆地区的自治能力 B.扩大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C.落实民族平等政策的实施 D.增强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清朝(中国)。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地方流官通过乡约和教化,在西南地区培养出一批积极参加维护儒学道统的社会活动的少数民族绅士,这意味着儒学在西南地区得到了传播,增强了西南地区的文化向心力,D项正确;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对现有疆域的管理,并未扩大疆域,排除B项;清朝并未实行民族平等的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5.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例如《黄英》一篇中,借黄英姐弟,蒲松龄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这可以佐证清代()A.社会阶层逐渐被打破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取向C.社会流动性明显增强 D.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代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故事都有‘弃儒从商’的情节”及“构建了一种外具商才,内秉士魂,既能治生应对现实,又具风姿雅韵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价值观“学而优则仕”造成冲击,B项正确;清代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结构并未打破,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无法体现社会流动性的增强,排除C项;清代重农抑商,商人社会地位的显著提升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6.洋务运动中后期,少数“官督商办”民用企业发展为独立经营的商办企业。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这反映了()A.近代工业发展加速自然经济解体 B.洋务企业实现了向民营企业转型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 D.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代表新的生产力的近代产业工人已达到20万人左右”,可知,近代时期,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甲午战后,随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说明自救变革促进晚清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对自然经济的影响,排除A项;“实现了”,表述夸大,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初步发展”,只能说明甲午战后,并不符合洋务运动中后期,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是中国从1912年到1931年间,机器进口情况统计表(单位:1000海关两)。下表中内容可以反映出当时()年代各种机器和工具(A)农机(B)B/A(%)1912-1916159561180.741917-192139.2697982.031922-1926430743900.911927-1931551929981.81A.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 B.农民的购买力明显提高C.农业领域近代化发展情况 D.小农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12—1931年(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农机具进口从1912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农业的近代化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口的农机具数量增加,不能得出中国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排除A项;材料是农机具的进口,未涉及农民的购买力是否提高,排除B项;材料是农业领域的近代化,未涉及小农经济的经营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8.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但并未像西方启蒙运动一样进入到深层的理性与自由去揭示启蒙意义,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A.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 B.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C.新文化运动自身具有局限性 D.反封建思想的不彻底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据题干“新文化运动的启蒙思想也注意到启蒙张扬个性一面而是把启蒙定位于科学与民主这样一种外显的范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兴起的,是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为了拯救衰弱的中国,从思想启迪明智,提倡民主和科学,兼顾救亡与启蒙的双重使命,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自身的局限性在于全盘否定传统和肯定西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反封建思想的不彻底性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9.关于五四运动,多数学者认同其为“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也有不少学者为其贴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的标签。这表明五四运动()A.促进了社会习俗的变迁 B.使爱国救亡压倒了启蒙C.展现了大众的磅礴力量 D.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爱国政治运动”“群众反抗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反传统运动”并结合所学,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的爱国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伟大的社会革命运动等知识,可得出,五四运动具有多维度的社会影响,D项正确;五四运动是社会革命运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移风易俗,但是A项片面理解材料,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既是爱国救亡运动,又是思想启蒙运动,材料并未强调哪种性质多一些,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片面理解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10.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他强调的是()A.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 B.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 D.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国民革命时期,国民党二大期间,吴玉章强调不能用百年前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要强调充分发动群众,继续推进国民革命,D项正确;吴玉章强调发动群众,推进国民革命,并没有特指工农群众,更没有强调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排除A项;当时指导国民革命运动的理论是已经经过创新发展的新三民主义,排除B项;材料论述的主要对象并不是法国大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11.1948年1月,中共中央工委向华中局下达关于对地主经营工商业政策的指示,其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这一指示体现了()条目内容一保护一切于国民经济有益的私人工商业二过去鼓励地主富农经营工商业的办法是正确的,今后仍应鼓励三地主富农工商业一般应予保护,而不应没收。只应没收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的工商业A.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B.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C.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4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地主富农从事私人工商业,带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按照新民主主义革命原则应该受到鼓励,以更好地和“官僚资本与真正反革命分子”进行斗争,C项正确;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对党的工作重心进行了调整,排除A项;中国传统经济结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表格内容并未直接涉及,排除B项;解放战争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美蒋反动派与中国人民的矛盾,即阶级矛盾和中外民族矛盾依然是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2.1945年9月,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和政府决定将乡参议会改为乡人民代表会议,1946年4月,又规定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或参议会为人民管理政权机关;1947年11月,与土地改革动相呼应,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政权自下而上地实行人民代表会议制。这反映了()A.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国家最高权力的重组C.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5年9月至1947年11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日战争结束,中国革命由对外抗日战争转向对内的民主革命斗争,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有利于团结革命力量,A项正确;此时还未形成国家最高权力,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材料表明在解放区推行人民代表会议制,未体现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13.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D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A B.B C.C D.D【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地位和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面貌,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B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排除D项。故选C项。14.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会议是()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任务,D项正确;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排除A项;遵义会议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B项;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C项。故选D项。15.2017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会议上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必须长期坚持指导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①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①②③④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16.如表为战后大国国际组织外交创新实践的典型路径,据此表能够说明()中国新时期外交国家(地区)美国西欧、日本中国时期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关贸总协定欧共体、亚开行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组织目标及行动战后世界秩序地区发展发展中国家集中地区发展组织结构大国贡献与大国优先大国贡献与大国优先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A.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 B.积极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C.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D.构建协调合作、均衡发展大国关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二战后以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倡导构建大国贡献和大国优先的国际组织,而中国则倡导构建积极构建大国贡献与平等对话的国际组织,如国际竹藤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等,这体现中国积极创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B项正确;中国的确倡导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自主外交,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仅体现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如亚投行参与国已有一百多个国家,排除C项;构建均衡发展说法错误,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52分)17.【唐宋变革与财政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1唐宋税收与货币情况比较户数(万户)平均亩数(亿亩)岁入粟岁入布绢绵税钱(万贯)间接税(万贯)估算总计(万贯)实物(万石)折算额(万贯)实物(万匹)折算额(万贯)天宝年间8906.442500800270013502002170熙宁十年1424.54.62—6.66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4——摘编自吴松弟《中国人口史》表2熙宁十年赋税收入税种岁入(万贯)百分比(%)两税(税钱)558.68.9两税(实物)1462.723.3盐、茶、酒税2192.435.0商税868.813.9市易133.22.1坊场钱602.79.6市舶540.9金、银、铜税397.36.3总计6269.7100——摘编自刘光临、关檠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1)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之际财税变化的特点。(2)根据上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财税变化的原因。【答案】(1)特点:财税收入大幅增加;税收日益货币化: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2)原因:两税法以来的赋税改革,使得以人头税和劳役为主的税收结构向间接税为主转变;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量增加,使得税收日益货币化;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消费如盐茶酒、商税、市易税成为税收主要来源;宋代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三司和转运使的设置;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的中国。从表1最后一列“估算总计”,可知“财税收入大幅增加”;从表1“税钱”一列和“折算额”这一列以及表2“税钱”加商税等项目可知“税收日益货币化”;从表1“间接税”一列可以看出,间接税成为财政的主要收入;从表2“盐茶酒”、“商税”、“市易”、“坊场钱”所占的比例合计可知,城市是征收间接税的基础。(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表2“两税(税钱)”与“两税(实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来的赋税改革,使得以人头税和劳役为主的税收结构向间接税为主转变;根据表1“税钱(万贯)”与“ 熙宁十年税钱(万贯)564.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的繁荣,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货币量增加,使得税收日益货币化;根据表2“盐、茶、酒税”的占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消费如盐茶酒、商税、市易税成为税收主要来源;根据表2“市舶”的占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财政重要来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的财政体制的改革,如三司和转运使的设置。18.[中国古代的天下观]材料一“天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召诰》,《诗经·小雅》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这一含义。“天下制度”确立起天子(天下)——诸侯(国)——大夫(家)的政治秩序和伦理(价值)秩序,并将四夷以“五服”“九服”的秩序设想纳入“天下”之中。及春秋末,各诸侯国兵伐不断、战争不息,诸夏文化也随之扩散至四方。战国时期,诸侯的“国”与大夫的“家”的含义差别仅在范围大小,“国家”一词开始兴起。在孟子的天下观中,以“仁”为基础的文化与价值压倒了政治,成为天下“定于一”的价值准则。荀子讲“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其根本特性是大一统国家继承了天下观念的精神遗产,把天下观念用于国家建构而发明了“一国多制”的大一统。——摘编自袁宝龙《先秦时期天下观的演进》材料二顾炎武认为,“教化纲纪”不行、“杨墨之言(杨朱和墨翟)”横行,则“仁义充塞”;“仁义充塞”则“风俗人心”沦丧;“风俗人心”沦丧则人才不肖、天下将亡、国家不保,并在此意义上赋予每个人正“风俗人心”的使命感,使得每个人在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候能够坚持气节,在面对生死抉择、人性考验的时候能够坚守底线。——摘编自汪日宣《顾炎武的“天下观”及其现代性转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天下观形成的背景,并说明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的天下观相较于先秦时期天下观的不同之处。【答案】(1)背景:社会动荡与变革;经济发展与阶层变动;文化交流与思想繁荣;民族交融的趋势;教育的发展与学术下移;地理知识拓展。(任答三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政治理念与制度的构建;利于文化融合与传承;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任答两点即可)(2)不同之处:关注重点的转移:先秦天下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伦理的遵循;顾炎武则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具体的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责任主体的明确与扩大:先秦儒家天下观中,虽然也强调君子、士人等的责任,但责任主体相对较为模糊和局限;顾炎武天下观更具普遍意义和大众参与性,体现了一种民族责任感的觉醒。实践路径的差异:先秦儒家侧重于通过道德感化、推行仁政等方式来实现天下的治理和秩序的维护,如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顾炎武则更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第一小问概括先秦时期儒家天下观形成的背景:据材料一“春秋末,各诸侯国兵伐不断、战争不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与变革”;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从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方面分析,在经济上得出“经济发展与阶层变动”;在文化方面可得出“文化交流与思想繁荣”;在民族关系上可得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在文化上可得出“教育的发展与学术下移”。据材料一“将四夷……纳入‘天下’之中“可得出“地理知识拓展”。第二小问说明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据材料一“确立起天子(天下)——诸侯(国)—大夫(家)的政治秩序和伦理(价值)秩序”信息可得出“促进了政治理念与制度的构建”;据材料一“将四夷⋯纳入‘天下’之中”、“诸夏文化也随之扩散至四方”等信息可得出“利于文化融合与传承”;据材料一“以‘仁’为基础的文化与价值⋯⋯价值准则”、“继承了天下观念的精神遗产”等信息可得出“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先秦时期和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一“(先秦时期)以‘仁’为基础的文化与价值⋯⋯价值准则、据材料二“(顾炎武)‘风俗人心”沦丧则人才不肖、天下将亡、国家不保”等信息可得出关注重点的转移、先秦天下观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社会伦理的遵循;顾炎武则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包括具体的国家、民族、文化等方面。据材料一“(先秦时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据材料二“(顾炎武)赋予每个人正‘风俗人心’的使命感,使得每个人在面对国破家亡、民族危难的时候能够坚持气节,在面对生死抉择、人性考验的时候能够坚守底线”等信息可得出责任主体的明确与扩大;先秦儒家天下观中,虽然也强调君子、士人等的责任,但责任主体相对较为模糊和局限;顾炎武天下观更具普遍意义和大众参与性,体现了一种民族责任感的觉醒。结合所学从实践路径方面分析可得出:先秦儒家侧重于通过道德感化、推行仁政等方式来实现天下的治理和秩序的维护,如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顾炎武则更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走出家门,重视实践,通过具体的行动和努力来解决社会问题。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某一阶段,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论题:1860——1919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呈上升趋势。阐述: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