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地点墓葬遗址名称随葬品情况山东泰安大汶口墓葬遗址大墓陶器多达八十多件,还有象牙梳、玉壁环等。小墓仅一到两件粗制陶器和石器青海乐都柳湾墓葬遗址墓葬大小不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者多达九件.小者一到两件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遗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墓多达三十七件,小墓一到两件A.母系氏族公社趋向稳定 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C.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 D.社会贫富分化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的数量不一,说明古代贫富差距明显,D项正确;母系氏族结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随葬品的数量不一,不能说明是国家形态初具规模,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且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甲骨卜辞记载,“己酉贞,王其令山司我工”,卜辞中的“山”是人名,“我工”即王室之工,意即王命令山去管理王室的手工业生产。这反映出商代时期()A.国家治理充斥神权色彩 B.中央集权体制开始建立C.天文历法体系相当完善 D.工匠地位已与王族媲美【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甲骨卜辞是商代用于占卜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商代社会中神权与王权的密切关系,卜辞中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事务,说明商代的国家治理充斥着神权色彩,A项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神权色彩,而非天文历法体系,排除C项;虽然卜辞中涉及命人去管理手工业生产,但工匠地位不可能与王族媲美,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A.表明儒家思想得到了共识 B.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C.意味着统一的国家已出现 D.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推动国家统一,墨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力,管仲提出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诸子的主张反映了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体现出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B项正确;墨子、管仲不属于儒家,排除A项;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特权尚未完全丧失,排除D项。故选B项。4.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举措主要用于()A.增加政府收入 B.拓展边疆地区生产 C.巩固国家统一 D.分封豪富安抚民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采取了控制、监督各地豪富,打败越族、匈奴,移民实边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增加政府收入,与“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不符,排除A项;拓展边疆地区生产,与“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不符,排除B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能“分封豪富”,且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和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5.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冉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坎。”这说明该政策()A.旨在加强对人身的控制 B.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C.解决了人口膨胀问题 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政策实施以后,市场上的欺骗现象减少,买卖行为更为规范,客观推动了市场秩序的规范,B项正确;该政策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不是加强对人身的控制,排除A项;该政策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没有解决了人口膨胀的问题,排除C项;该政策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的物美价廉,排除D项。故选B项。6.《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记载()A.表明了当时国库充盈与富裕 B.反映了高官贵胄贪腐成风C.旨在激发世人对朝廷的仇恨 D.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可知东汉时期朝廷在年尾给百官的奖励,数额巨大,待遇优厚,这样使得大将军、三公等世家大族势力膨胀,这一记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D项正确;东汉朝廷给百官奖励丰厚,不一定是在国库充盈的情况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朝廷给百官“腊赐”,不属于贪污,排除B项;东汉朝廷给百官“腊赐”,目的是笼络百官,巩固统治,并非是激发世人对朝廷的仇恨,排除C项。故选D项。7.褶,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A.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C.各地政权长期并立 D.实行民族分化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可知,游牧民族的特有服饰与中原汉民族服饰(如儒生士大夫的褒衣博带样式)融合而产生了各种变式,因此,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A项正确;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B项内容与题无关,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各地政权并立情况,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未体现民族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8.如表内容为《三国志》中关于人口迁徙的部分记载。这可用于说明()史书摘要《吴书·张昭传》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魏书·华歆传》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魏书·卫觊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吴书·全琮传》是时中州(今河南)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A.户籍管理趋向严格规范 B.政府极力限制人口迁移C.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D.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避乱,这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项正确;人口的大量流动并不能证明当时户籍管理趋向严格,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项;政府没有限制人口迁移,B项未体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而人口流向南方,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9.唐制规定,京师各机构部门每季都要派御史巡按监察。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反映了出当时()A.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 B.皇权已被严重削弱C.三省六部制已完全废止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答案】A【解析】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可知,监察御史和宦官都是皇权的代表,但是监察御史却和宦官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说明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出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未体现皇权已被严重削弱,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完全废止”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集团利益的争斗,无法得出监察官员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A.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导致地方势力迅速崛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三省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影响皇帝决策,“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认为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拥有封驳权,三省体制通过中书省制约了皇权,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三省体制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排除A项;唐朝实行三省体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体现了专制下的民主,排除B项;三省体制是中枢政务机构,与地方势力迅速崛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减少政治腐败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户负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至五代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两税法按照夏、秋两季征收,后唐调整两税法,按南北地域确立纳税时间,特别是调整了征夏税时间,这与南北方农作物收获季节一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了农户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征夏税时间的调整,与减少政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征夏税时间的调整,未涉及“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夏税的征税时间调整,未涉及政府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图,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三教合一文艺格局形成 B.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地位C.宗教文化赋予艺术创新 D.宫廷画与时代结合催生特色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和隋唐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体现了道教文化,而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无羽而飞,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这表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C项正确;两幅图没有体现儒家思想,不能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的画像不能得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两幅画像都不是宫廷画,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主要缘于()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是“崇文抑武”,因此东南地区的居民重视文化及教育,B项正确;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崇文抑武的推行,A项属于次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崇文抑武的推行,C项属于次要因素,排除C项;宋代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等,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A.增加财政收入 B.博取官僚支持 C.壮大地主实力 D.限制寺观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州县官府雇募差役的经费须“民户按户分摊”,“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等,反映出王安石变革差役制度属于理财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A项正确;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没有得到官僚支持,排除B项;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壮大地主实力,排除C项;寺观缴纳助役钱不利于寺观的发展,是变法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5.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来宋代()A.商人社会地位彻底改变 B.政府服务意识大大增强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袁氏世范》提到的多种职业选择,尤其是将商业、技术等列为养生之计,反映出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传统上,士大夫阶层以习儒登进士为主要出路,而将其他职业视为次要选择,说明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职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接受了多种职业的可能性,D项正确;虽然宋代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彻底改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的职业观念,没有涉及政府的服务意识,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传统的伦理道德没有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6.《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宜微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A.分族而治激化社会矛盾 B.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C.民族政权并立死灰复燃 D.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各个部门在职能上存在交叉和重叠的现象,例如,户部和宜微院都涉及粮食和差发的管理,刑部和大宗正府都涉及刑事管理,兵部和枢密院涉及军事事务的管理。这些描述表明当时的官制设置存在职能重叠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官制设置上存在重叠,但没有涉及分族而治引发社会矛盾,排除A项;元朝时期周边没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而非分工明确,排除D项。故选B项。第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资治通鉴》材料四(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汉书·西域传》(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怎么评价的?(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怎么评价汉武帝的?(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答案】(1)材料一记载汉武帝前期以和平方式,与匈奴保持和睦关系,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材料二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发展西汉文化教育,思想统一促进了政治统一,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2)个人生活方面:奢侈腐化、沉迷迷信;国家治理方面:大兴土木、严刑酷法;民生处境方面:劳民伤财,阶级矛盾尖锐。(3)材料三是后世史学家记载评价。材料四是汉武帝反思自身过错的诏书。在赋役沉重、民众困苦、边疆战事频繁方面能够互相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可知,材料一记载汉武帝前期以和平方式,与匈奴保持和睦关系,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可知,材料二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发展西汉文化教育,思想统一促进了政治统一,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孝武穷奢极欲”“内侈宫室”“信惑神怪”可知,个人生活方面:奢侈腐化、沉迷迷信;根据材料“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可知,国家治理方面:大兴土木、严刑酷法;根据材料“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可知,民生处境方面:劳民伤财,阶级矛盾尖锐。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资治通鉴》”可知,材料三是后世史学家记载评价。根据材料“(汉武帝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可知,材料四是汉武帝反思自身过错的诏书。结合材料“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赋役沉重、民众困苦、边疆战事频繁方面能够互相印证。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材料二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结合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2)结合材料二说明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社会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2)表现: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得出社会分裂割据;根据材料一“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得出社会动荡不安;根据材料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得出人口流动频繁;根据材料一“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得出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二“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得出农业生产力提升;根据材料二“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得出农作物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二“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多;根据材料二“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得出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二“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得出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并结合所学,得出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一“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分析得出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根据材料一“社会比北方安定”,得出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根据所学,还可从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等角度进行总结。19.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结合材料,以“制度创新与隋唐鼎盛”为中心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阐述:唐朝完善了隋朝科举制度,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在继承前代统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隋朝三省六部制,规范了中枢决策机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盛世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唐朝在租调制基础上规范了以庸代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保障。总之,唐朝系列制度创新,促进唐朝前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民族交融发展,文化繁荣,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首先,观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识框架,明确观点,如: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如通过分析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租庸调制的发展,分析制度创新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意义等,如唐朝完善了隋朝科举制度,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唐太宗在继承前代统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隋朝三省六部制,规范了中枢决策机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盛世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唐朝在租调制基础上规范了以庸代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保障。最后升华对观点的认识:总之,唐朝系列制度创新,促进唐朝前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民族交融发展,文化繁荣,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科举取士情况简表科举取士人数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进士出身背景据《宝佑四年登科录》所载,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担任高官比例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进士及第方式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据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等材料二一方面承负沉重的外部压力,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2)结合两则材料,对宋代的立国特色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答案】(1)主要特点:宋代崇文抑武,以文立国。(2)评析: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权更迭频繁;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权动荡的历史教训。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完善科举考试;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规范地方行政;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科举取士人数大增,取士对象大多来自平民阶层,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在宋代得以确立;根据材料二“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一个以军人为首脑而组成的国家,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他任何主要的朝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吸取前朝教训,重视对武将的抑制。综上,宋代国家治理的主要特点是崇文抑武,以文立国。【小问2】本题是评析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关于评析,应结合史实,从时代背景、以文立国举措的影响等角度作答。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亡后,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权更迭频繁;960年,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权动荡的历史教训。因此,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文治。根据材料“平均每年取士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代的3.4倍”“仅该年录取进士601人,其中官僚出身的184人、平民出身的417人”“北宋的71名宰相中,有64名为进士或制科出身,除去一些特殊情况,真正不由科举而任宰相者,仅有3人”“礼部录取后,要到殿庭复试。及第与否和及第等级由皇帝决定”和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统治者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完善科举考试;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规范地方行政;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等。根据材料“一方面鉴于五代时期内部变乱频仍、政权倏忽更迭的教训,‘稳定至上’始终是赵宋王朝内政措置的目标。外部压力当前,宋代的军力不振,一直被人诟病”和所学知识可知,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强化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影响了行政效率,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总分100分,测试时间75分钟。2.请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上,试卷由考生自己保留。第一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含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如表为考古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情况表,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地点墓葬遗址名称随葬品情况山东泰安大汶口墓葬遗址大墓陶器多达八十多件,还有象牙梳、玉壁环等。小墓仅一到两件粗制陶器和石器青海乐都柳湾墓葬遗址墓葬大小不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者多达九件.小者一到两件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墓葬遗址随葬陶器数量不等.大墓多达三十七件,小墓一到两件A.母系氏族公社趋向稳定 B.国家形态初具规模C.多元一体文明格局形成 D.社会贫富分化出现【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部分墓葬的随葬品的数量不一,说明古代贫富差距明显,D项正确;母系氏族结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随葬品的数量不一,不能说明是国家形态初具规模,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且C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2.甲骨卜辞记载,“己酉贞,王其令山司我工”,卜辞中的“山”是人名,“我工”即王室之工,意即王命令山去管理王室的手工业生产。这反映出商代时期()A.国家治理充斥神权色彩 B.中央集权体制开始建立C.天文历法体系相当完善 D.工匠地位已与王族媲美【答案】A【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甲骨卜辞是商代用于占卜的文字记录,反映了商代社会中神权与王权的密切关系,卜辞中通过占卜来决定国家事务,说明商代的国家治理充斥着神权色彩,A项正确;商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体制,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神权色彩,而非天文历法体系,排除C项;虽然卜辞中涉及命人去管理手工业生产,但工匠地位不可能与王族媲美,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指出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A.表明儒家思想得到了共识 B.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C.意味着统一的国家已出现 D.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孟子主张推动国家统一,墨子主张加强君主权力,管仲提出统一度量衡、文字、车轨,诸子的主张反映了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时代背景,体现出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B项正确;墨子、管仲不属于儒家,排除A项;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特权尚未完全丧失,排除D项。故选B项。4.史书记载,秦完成统一后,曾一次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还曾“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击退匈奴后又“为筑城郭,徙民充之”。这些举措主要用于()A.增加政府收入 B.拓展边疆地区生产 C.巩固国家统一 D.分封豪富安抚民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采取了控制、监督各地豪富,打败越族、匈奴,移民实边等措施,主要目的是巩固国家统一,C项正确;增加政府收入,与“徙黔首三万户琅砑台下,复(免除赋役)十二岁”不符,排除A项;拓展边疆地区生产,与“将各地豪富二十万户迁到咸阳”不符,排除B项;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能“分封豪富”,且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和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5.汉初允许盐铁私营,主要由富商、豪强所控制。他们以利为本,价格自由决定,质量参差不齐,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实行盐铁专卖,“贵冉有平而民不疑……虽使五尺童子适市,莫之能坎。”这说明该政策()A.旨在加强对人身的控制 B.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C.解决了人口膨胀问题 D.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盐铁专卖政策实施以后,市场上的欺骗现象减少,买卖行为更为规范,客观推动了市场秩序的规范,B项正确;该政策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并不是加强对人身的控制,排除A项;该政策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没有解决了人口膨胀的问题,排除C项;该政策促进了市场秩序的规范,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的物美价廉,排除D项。故选B项。6.《汉官仪》记载,东汉时期,百官在每年年尾会获得一笔“腊赐”(类似“年终奖”),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这一记载()A.表明了当时国库充盈与富裕 B.反映了高官贵胄贪腐成风C.旨在激发世人对朝廷的仇恨 D.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其中大将军、三公能得到钱20万(一说30万)牛肉200斤、粳米200斛,几乎相当于他们一年的官俸”,可知东汉时期朝廷在年尾给百官的奖励,数额巨大,待遇优厚,这样使得大将军、三公等世家大族势力膨胀,这一记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相吻合,D项正确;东汉朝廷给百官奖励丰厚,不一定是在国库充盈的情况下,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朝廷给百官“腊赐”,不属于贪污,排除B项;东汉朝廷给百官“腊赐”,目的是笼络百官,巩固统治,并非是激发世人对朝廷的仇恨,排除C项。故选D项。7.褶,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装的一种,短身、细袖、左衽之袍。考古资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A.民族文化交流融合 B.儒学地位受到冲击C.各地政权长期并立 D.实行民族分化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还有对襟样式;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宽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紧窄的,也有宽博的”可知,游牧民族的特有服饰与中原汉民族服饰(如儒生士大夫的褒衣博带样式)融合而产生了各种变式,因此,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A项正确;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B项内容与题无关,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各地政权并立情况,C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C项;这一服饰现象折射出当时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未体现民族分化,排除D项。故选A项。8.如表内容为《三国志》中关于人口迁徙的部分记载。这可用于说明()史书摘要《吴书·张昭传》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魏书·华歆传》是时,四方贤士大夫避地江南者甚众《魏书·卫觊传》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吴书·全琮传》是时中州(今河南)士人避乱而南,依(全)琮居者以百数A.户籍管理趋向严格规范 B.政府极力限制人口迁移C.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D.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汉末大乱,徐(州)方士民多避难扬(州)土”“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等信息可知,当时大量人口迁移至南方避乱,这说明当时南方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项正确;人口的大量流动并不能证明当时户籍管理趋向严格,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A项;政府没有限制人口迁移,B项未体现,排除B项;这一时期北方经济比南方经济发达,而人口流向南方,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排除C项。故选D项。9.唐制规定,京师各机构部门每季都要派御史巡按监察。贞元十九年(803年),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这反映了出当时()A.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 B.皇权已被严重削弱C.三省六部制已完全废止 D.监察官员位卑权重【答案】A【解析】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监察御史崔远进入了由宦官掌握的右神策军驻地,结果被杖四十,流放外州”可知,监察御史和宦官都是皇权的代表,但是监察御史却和宦官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说明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出当时统治集团内部利益争斗,未体现皇权已被严重削弱,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依然存在,“完全废止”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统治集团利益的争斗,无法得出监察官员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10.《资治通鉴·唐纪》载“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同时,当时也有“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的说法。这反映了三省体制()A.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B.推动了政治决策民主化C.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D.导致地方势力迅速崛起【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每议政之际,是非蜂起,上不能决也”体现了三省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影响皇帝决策,“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认为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拥有封驳权,三省体制通过中书省制约了皇权,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三省体制有利于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统治,排除A项;唐朝实行三省体制,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三省体制的运作方式体现了专制下的民主,排除B项;三省体制是中枢政务机构,与地方势力迅速崛起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1.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两税法”,田赋分夏、秋两季征收,统一规定夏税不得过六月,秋税不得过十一月。929年,后唐明宗首次改进两税法,规定辖区南部黄淮地区夏税自五月十五起征,八月初一纳足;最北部地区自六月十日起征,九月纳足。这一调整有利于()A.减少政治腐败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收入 D.减轻农户负担【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至五代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两税法按照夏、秋两季征收,后唐调整两税法,按南北地域确立纳税时间,特别是调整了征夏税时间,这与南北方农作物收获季节一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了农户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征夏税时间的调整,与减少政治腐败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两税法征夏税时间的调整,未涉及“发展商品经济”,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南北方夏税的征税时间调整,未涉及政府收入的增加,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图,汉代画像石中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隋唐时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的无羽而飞的“飞天”普遍存在。这说明()A.三教合一文艺格局形成 B.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地位C.宗教文化赋予艺术创新 D.宫廷画与时代结合催生特色文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和隋唐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的“羽人”形象蕴含着羽化升天的意思,体现了道教文化,而唐代莫高窟“散花飞天”形象披着佛教飞天的大巾、穿上长裙、无羽而飞,吸收了外来佛教文化。这表明,多种文化交流融合推动艺术创新,C项正确;两幅图没有体现儒家思想,不能体现三教合一,排除A项;仅从材料中的画像不能得出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材料中两幅画像都不是宫廷画,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代东南地区,吴郡“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江西饶州“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福建居民更是“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这一现象出现,主要缘于()A.书院教育的普及 B.崇文抑武的推行 C.印刷技术的进步 D.平等观念的流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父笃其子,兄勉其弟,有不被儒服而行,莫不耻焉”“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多向学,喜讲诵,好为文辞”,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的治国策略是“崇文抑武”,因此东南地区的居民重视文化及教育,B项正确;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崇文抑武的推行,A项属于次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崇文抑武的推行,C项属于次要因素,排除C项;宋代社会身份趋于平等,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4.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等,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A.增加财政收入 B.博取官僚支持 C.壮大地主实力 D.限制寺观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州县官府雇募差役的经费须“民户按户分摊”,“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等,反映出王安石变革差役制度属于理财措施,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A项正确;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没有得到官僚支持,排除B项;王安石此举旨在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壮大地主实力,排除C项;寺观缴纳助役钱不利于寺观的发展,是变法的客观影响,并非王安石变法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5.南宋后期,《袁氏世范》在分析士大夫子弟可就之业时,虽然仍将习儒登进士而致富贵视为首选,将私塾教师作为第二选择,但同时也将代书人、巫医、僧道、农业、商业、技术等作为养生之计。这反映出来宋代()A.商人社会地位彻底改变 B.政府服务意识大大增强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袁氏世范》提到的多种职业选择,尤其是将商业、技术等列为养生之计,反映出南宋时期经济的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传统上,士大夫阶层以习儒登进士为主要出路,而将其他职业视为次要选择,说明经济活动的多样化使得人们对职业的观念发生了变化,逐渐接受了多种职业的可能性,D项正确;虽然宋代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并没有彻底改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人们的职业观念,没有涉及政府的服务意识,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传统的伦理道德没有瓦解,排除C项。故选D项。16.《元史·百官志》记载,户部掌“天下户口、钱粮、田土之政令”,而宜微院掌管诸王宗戚、蒙古万户的粮食和差发;刑部“掌天下刑名法律”,但大宗正府掌管诸王驸马的刑事词讼;兵部和枢密院分掌屯田和兵甲征调,但无法介入诸王驸马私属军队的管领,由此可见,当时()A.分族而治激化社会矛盾 B.官制设置有职能重叠C.民族政权并立死灰复燃 D.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题干中提到的各个部门在职能上存在交叉和重叠的现象,例如,户部和宜微院都涉及粮食和差发的管理,刑部和大宗正府都涉及刑事管理,兵部和枢密院涉及军事事务的管理。这些描述表明当时的官制设置存在职能重叠的情况,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官制设置上存在重叠,但没有涉及分族而治引发社会矛盾,排除A项;元朝时期周边没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部门之间的职能重叠,而非分工明确,排除D项。故选B项。第二卷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含4小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史记·匈奴列传》材料二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材料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资治通鉴》材料四(汉武帝诏)“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汉书·西域传》(1)指出材料一、材料二记载了汉武帝哪些方面的事迹,怎么评价的?(2)指出材料三从哪些方面?怎么评价汉武帝的?(3)作为史料,材料三、四能否相互印证?说明理由。【答案】(1)材料一记载汉武帝前期以和平方式,与匈奴保持和睦关系,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材料二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发展西汉文化教育,思想统一促进了政治统一,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2)个人生活方面:奢侈腐化、沉迷迷信;国家治理方面:大兴土木、严刑酷法;民生处境方面:劳民伤财,阶级矛盾尖锐。(3)材料三是后世史学家记载评价。材料四是汉武帝反思自身过错的诏书。在赋役沉重、民众困苦、边疆战事频繁方面能够互相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可知,材料一记载汉武帝前期以和平方式,与匈奴保持和睦关系,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札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可知,材料二记载汉武帝独尊儒术,发展西汉文化教育,思想统一促进了政治统一,维护了君主专制制度。【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孝武穷奢极欲”“内侈宫室”“信惑神怪”可知,个人生活方面:奢侈腐化、沉迷迷信;根据材料“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可知,国家治理方面:大兴土木、严刑酷法;根据材料“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可知,民生处境方面:劳民伤财,阶级矛盾尖锐。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和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资治通鉴》”可知,材料三是后世史学家记载评价。根据材料“(汉武帝诏)”“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可知,材料四是汉武帝反思自身过错的诏书。结合材料“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敏,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和所学知识可知,在赋役沉重、民众困苦、边疆战事频繁方面能够互相印证。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东汉末年至魏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系列战乱发生了。这些战乱将长安、洛阳两大繁荣都城夷为废墟,又在废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因此,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六朝政权便在此基础上相继建立。虽然江南的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社会比北方安定。——摘编自李凭《南贫北富局面的转变及相关经济问题》材料二南朝时,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南朝时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它们与水稻交错播植。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土地上不但种植谷物,而且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稻作区的扩大和水稻等农作物的普遍种植,从根本上改变了南方农业在全国经济中的低下地位。——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1)结合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整体特点。(2)结合材料二说明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答案】(1)特点:社会分裂割据;社会动荡不安;人口流动频繁;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2)表现: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作物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增多;耕地面积扩大;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3)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南方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形成了十六国分裂局面”,得出社会分裂割据;根据材料一“当时战争频繁和动荡不安的政局”,得出社会动荡不安;根据材料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得出人口流动频繁;根据材料一“当中原的良田美畴被铁蹄践踏之际,周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的契机。其中,势头最猛的是江南”,得出南北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朝(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二“水田耕作广泛使用铁犁和牛耕,通过深耕细作促使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得出农业生产力提升;根据材料二“农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得出农作物产量提高;根据材料二“主要的农作物有稻、麦、黍、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种植菜蔬、竹木、果品、药物等”,得出农作物品种增多;根据材料二“地广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滩地也成为农田”,得出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二“南朝农业经济形成了江南稻作区、荆湘南川稻作区等六大著名稻作区”,得出形成多个著名的稻作农业区。【小问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从长安、洛阳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远的江南”并结合所学,得出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根据材料一“随同中原人民的南迁,包括汉魏及西晋的礼、乐、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内的中原文化也被带到江南”,分析得出北方农作物品种在江南传播;根据材料一“社会比北方安定”,得出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根据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品牌设计师合同协议书
- 夜市摊合伙经营协议书
- 遗赠公正协议书
- 终止供气协议书
- 续签延期协议书
- 租赁船舶协议书
- 财产房屋协议书
- 小程序转让合同协议书
- 留校任教协议书
- 案件赔偿款分配协议书
- 2025年MySQL开发模式试题及答案
- 乐山市市级事业单位选调工作人员考试真题2024
- 山东省济南市2025届高三三模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5年法律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火力发电厂安全培训课件
- 第八章-实数(单元复习课件)七年级数学下册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24)
- 浙江百顺服装有限公司年产100万套服装及135万套床上用品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报告
- 交通大数据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中石油招聘考试真题
- 企业环保与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 《抽水蓄能电站枢纽布置格局比选专题报告编制规程 》征求意见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