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2.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内部压力和外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C项正确;当时尚未形成政治集权制度,排除A项;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手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酸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交融的新时代 B.意在为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已经取得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鲜卑贵族的汉化”,而“化封建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是关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示意图,据此推断该法令背后的指导思想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立嫡以长不以贤”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D.“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种将一个大诸侯国划分为多个小诸侯国的做法体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思路,D项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应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立嫡以长不以贤”对应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汉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7.《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宣称是华夏后裔,表明华夏认同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不能说明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且材料提及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并不相符,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古代史籍编修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8.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国有户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而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唐太宗直到驾崩时才有380万户。隋唐户口数的变化说明()A.对隋代治理应该重新评价 B.户口统计存在较大问题C.对唐初盛世应当全面理解 D.史料记载存在失真现象【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隋唐时期(中国)。“贞观之治”时期的人口数尚不及隋朝初年,但是唐初依然是盛世,这说明唐初的盛世不能仅仅从人口数量分析,应当全面理解,C项正确;材料重心是对唐代的评价,而非隋朝的治理,排除A项;户口统计是否存在问题并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的真伪通过材料并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9.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他搜集到的以下图片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A.古代生产力的发展B.古代饲养牲畜的品种增多C.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D.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落后【答案】A【解析】第一幅图所示为铁制农具,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它是一种耕作技术;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曲辕犁,它们共同反映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只一幅图提到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灌溉工具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进步,领先世界,故D不符合题意。1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11.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D符合题意;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故C不符合题意。12.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反映了市民百姓现实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广受欢迎。元杂剧的兴盛()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士人阶层的需求C.使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得益于统治者的推崇【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盛行于勾栏瓦舍,反映市民百姓现实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等,说明元杂剧的兴盛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元杂剧适应了市民而非士人阶层的需求,排除B项;元杂剧标志着戏剧的成熟,但其并未使通俗文化成为主导,排除C项;得益于统治者的推崇与元杂剧反映市民生活,“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不包括()A.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B.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C.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实力雄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不属于明朝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葡萄牙人还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美洲、日本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朝后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后期白银的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可知,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是建立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明政府实行“海禁”,导致民间交流中断,因此没有形成明朝和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选项A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依据,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1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16.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B.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C.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D.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文人以“汉、宋、日、月”代指明代,用“秦、金、胡、虏”等指清朝,反映了文人对满清政权的歧视,也反映出文人对文字狱的惧怕,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D符合题意;文人使用隐语不能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排除A;材料现象是文字狱导致的,与八股取士无关,故排除B;材料现象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废止,前后跨度为733年。——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材料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蓄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原因。【答案】(1)影响: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五铢钱轻重适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2)原因:中外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兴盛。【解析】【小问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可知,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统一铸币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央收回铸币权,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可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铢钱轻重适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小问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可知,中外交通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兴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救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洪武实录》(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答案】(1)制约:皇权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3)不同: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一“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可得出皇权受到大臣的制约;根据材料二“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可得出皇权受到法律的制约。【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三“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一“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救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及所学可知,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及所学可知,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只靠抄写显然已不能解决问题。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传统的传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了。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唐代不仅有了对印刷的迫切需要,而且也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在社会迫切需要和已具备的物质条件的历史背景之下,雕版印刷在唐代得到应用,并且有了初步的发展。——摘自《中华印刷通史》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柳诒微在《中国文化史》中曾深刻指出:“雕版印刷之术之勃兴,尤于文化有大关系。故自唐室中晚以降,为吾国中世纪变化最大之时期。前此犹多古风,后则别成一种社会。”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张舜徽曾分析道:“自印刷之术日新,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为效甚宏。然其影响后世,有利有弊。由于得书甚便,学者多置之不观,苏东坡为《李氏山房藏书记》,即尝慨乎言之。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摘自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1)根据材料一,概括雕版印刷技术在唐代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雕版印刷技术的使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进步的认识。【答案】(1)原因: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的促进;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影响: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进步既能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能给人类自身带来消极影响;只有正确地对待科技应用,才能趋利避害。(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宗教的发达,必然引起对宗教经典的大量需求”得出宗教文化发展的推动;根据材料“无论是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是宗教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都突出地要求供应大量的复本图书”得出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需要及图书复本需求量增加;根据材料“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高效率的图书复制技术”得出旧的手抄图书复制技术的落后;根据材料“具备了印刷术应用与发展的纸、墨、石刻、捶拓等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得出纸、墨等物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2)根据材料二“古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曾经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得出改变了文化的传播模式;根据材料“书籍出版数量的增加,改变了文人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得出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藏书方式;根据材料“致用之途益广,便民垂远”得出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普及;根据材料“故印刷愈便,而记诵日衰,似故创物造器者之所不任咎也”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对知识的记诵能力。(3)结合雕版印刷技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可从科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促进作用及,给人类自身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辩证分析即可。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康熙帝的注意力便转向台湾。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郑克臧继位。康熙帝认为时机成熟,决策进征台湾。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施琅亲统水师大军进军澎湖与郑军决战,大获全胜。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封郑克爽为汉军公,其他将领部属也都分封重用。收复台湾后,有大臣主张“宜迁其人,弃其地”,而施琅则坚持认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国”,康熙帝决定采纳施琅的建议,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与合理策略。(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统一台湾的重要意义。【答案】(1)有利条件:三藩之乱即将平定;台湾内乱;清代实力强大。策略:重用人才,授以专征之权;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建制管理。(2)意义: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台湾与大陆的交流,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解析】【小问1】有利条件:根据材料“在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时”可知,三藩之乱即将平定;根据材料“康熙二十年,郑经病死,台湾内乱”可知,台湾内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力强大。策略:根据材料“他起用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授以专征之权”可知,重用人才,授以专征之权;根据材料“清廷在发动军事进攻时又进行和平招抚”可知,武力威慑与政治招抚并用;根据材料“台湾的行政建制从此与内地划一”可知,建制管理。【小问2】意义:根据材料“这对国家统一、对台湾经济、社会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台湾与大陆的交流及有利于台湾地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分析。广东省化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答案】B【解析】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2.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下列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黄金时代“外部条件”的是()A.政治集权制度形成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D.民族交融开始出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内部压力和外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C项正确;当时尚未形成政治集权制度,排除A项;儒学确立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3.北魏孝文帝说:“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手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酸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说明孝文帝()A.开创了民族交融的新时代 B.意在为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C.旨在进一步神化封建皇权 D.已经取得鲜卑贵族的拥护与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认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这反映出孝文音为改革姓氏寻找依据,进而学习汉族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融合,排除A项;本题主旨为“鲜卑贵族的汉化”,而“化封建皇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出孝文帝与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指出,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改变了“诸侯卑秦”的局面,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秦王朝的短命也在商鞅变法时埋下了伏笔。下面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与秦短命而亡相关的是()A.实行世卿世禄 B.实施重农抑商C.允许土地买卖 D.推行严刑峻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推行严刑峻法,激发了社会矛盾,为秦王朝的短命埋下了伏笔,D项正确;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买卖,但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5.如图是关于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示意图,据此推断该法令背后的指导思想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B.“立嫡以长不以贤”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 D.“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汉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这种将一个大诸侯国划分为多个小诸侯国的做法体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思路,D项正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对应的是分封制,排除A项;“立嫡以长不以贤”对应的是宗法制,排除B项;汉初“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排除C项。故选D项。6.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其相似作用是A.大幅提高了行政效率B.有效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限制、监督了皇权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题干中皇帝“下其议”于群臣,再由宰相上奏议定结果至皇帝,供皇帝裁决。由此可知,这种朝议制度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效率是提高还是降低,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军国大事先由大臣议定,再由皇帝裁决,并没有体现皇权与相权矛盾的解决。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都必须由皇帝裁决,皇帝掌有最高决策权,朝臣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限制和监督皇权。故C项错误。7.《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首领的部族渊源,部分内容如表所示。这些记述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首领记述内容大夏建立者匈奴贵族赫连勃勃“朕大离之后,世居幽朔。……今将应运而兴,复大禹之业”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梦想是“混一六合”前燕建立者鲜卑贵族慕容廆“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后秦建立者羌族贵族姚弋仲“其先有虞氏(舜所在部落)之苗高。禹封舜少子于西戎,世为羌酋”A.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增强 B.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C.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快形成 D.古代史籍编修追求客观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其先盖有扈(远古中原地区的一个部落)之苗裔”“其先有熊氏(黄帝部落)之苗裔,世居北夷”等信息,可知,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宣称是华夏后裔,表明华夏认同的进一步发展,A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不能说明北方各少数民族同宗同源,排除B项;秦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且材料提及的是华夏认同的发展,并不相符,排除C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古代史籍编修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8.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登基之初全国有户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而开创“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唐太宗直到驾崩时才有380万户。隋唐户口数的变化说明()A.对隋代治理应该重新评价 B.户口统计存在较大问题C.对唐初盛世应当全面理解 D.史料记载存在失真现象【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隋唐时期(中国)。“贞观之治”时期的人口数尚不及隋朝初年,但是唐初依然是盛世,这说明唐初的盛世不能仅仅从人口数量分析,应当全面理解,C项正确;材料重心是对唐代的评价,而非隋朝的治理,排除A项;户口统计是否存在问题并不能从材料得出,排除B项;材料的真伪通过材料并不能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9.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他搜集到的以下图片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A.古代生产力的发展B.古代饲养牲畜的品种增多C.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D.古代农业耕作方式落后【答案】A【解析】第一幅图所示为铁制农具,第二幅图反映的是二牛抬杠,它是一种耕作技术;第三幅图反映的是曲辕犁,它们共同反映了古代生产力的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只一幅图提到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与灌溉工具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不断进步,领先世界,故D不符合题意。10.《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和民间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这两段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主要说明了A.东南沿海地区农民赋税负担重B.苏州和湖州成人才汇集之处C.江南广泛种植原产美洲作物D.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答案】D【解析】两段材料说明国家赋税主要来自南方,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江南地区,经济地位上升,故D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判断东南地区的农民赋税负担是否沉重,且赋税比重要看国家征收的赋税占农民生产总量的比例,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苏州和湖州成为人才汇集之处,故B不符合题意;我国种植原产美洲的农作物是在明清时期,时间上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11.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C.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D.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答案】D【解析】募兵制使北宋政府掌握了大量军队,而且兵士待遇较为优厚,这对于政府来说是不小的财政负担,故D符合题意;北宋积贫积弱,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斗争中处于劣势,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与提高文官和士人地位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募兵制并不能加剧社会贫富分化,故C不符合题意。12.元杂剧是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反映了市民百姓现实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广受欢迎。元杂剧的兴盛()A.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适应士人阶层的需求C.使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D.得益于统治者的推崇【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盛行于勾栏瓦舍,反映市民百姓现实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等,说明元杂剧的兴盛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元杂剧适应了市民而非士人阶层的需求,排除B项;元杂剧标志着戏剧的成熟,但其并未使通俗文化成为主导,排除C项;得益于统治者的推崇与元杂剧反映市民生活,“盛行于城乡之间的勾栏瓦舍”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3.自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商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新现象”不包括()A.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B.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C.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发行D.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商人群体实力雄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不属于明朝后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商人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葡萄牙人还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美洲、日本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明朝后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明朝后期白银的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安徽南部的徽商和山西的晋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认为:“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文化交流所孕育的文化认同,因而没有形成明朝与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该学者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明政府A.推行朝贡贸易和“海禁” B.忽视儒家文化圈的建构C.过分专注于君主专制 D.极力压制资本主义萌芽【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郑和所推行的华夷秩序由于偏重于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完全排斥了民间交流的基础”可知,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的行为是建立在朝贡贸易的基础之上的,而且明政府实行“海禁”,导致民间交流中断,因此没有形成明朝和东南亚地区关系的长效机制,选项A排除;选项B不是主要依据,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材料中未提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15.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意思是蚕桑养殖获得的利润高于种地,故大多农户发展蚕桑,没有体现农耕技术衰退,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以及地主在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些说明了养蚕缫丝是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地主的剥削程度减轻,故D项错误。16.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主要说明A.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B.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C.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D.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清朝文人以“汉、宋、日、月”代指明代,用“秦、金、胡、虏”等指清朝,反映了文人对满清政权的歧视,也反映出文人对文字狱的惧怕,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D符合题意;文人使用隐语不能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故排除A;材料现象是文字狱导致的,与八股取士无关,故排除B;材料现象不能说明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故排除C。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2分,18题12分,19题16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武帝即位后,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收回封国的铸币权,并严禁民间私铸。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至唐武德四年(621)废止,前后跨度为733年。——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材料二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中国货币成为域外国家和地区广泛使用的流通货币,货币国际化程度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在域外流通过程中,承担了国际结算货币职能、他国流通货币职能、可兑换货币职能、财富贮藏职能。…“蓄夷得中国钱分库藏贮,以为镇国之宝”。不少国家和地区将中国铜钱作为财富贮藏。……宋代纸币制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领先世界。——摘编自张星《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域外流通研究及当代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币制改革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中国货币国际化的原因。【答案】(1)影响: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五铢钱轻重适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2)原因:中外交通发达;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兴盛。【解析】【小问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中央政府收回铸币权……铸造新的五铢钱”可知,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统一铸币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中央收回铸币权,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根据材料“铸造新的五铢钱……式样划一,币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盗磨”可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鉴于市面上因流通‘半两’‘四铢’‘榆英’等币量不一的货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铢钱轻重适中,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小问2】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达到鼎盛”可知,中外交通发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兴盛。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救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三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论政体》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洪武实录》(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答案】(1)制约:皇权受到大臣和法律的制约。(2)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3)不同: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而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一“唐代宰相是委员制”“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可得出皇权受到大臣的制约;根据材料二“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可得出皇权受到法律的制约。【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三“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可知,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知,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朝、明朝时期。根据材料一“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救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及所学可知,唐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根据材料四“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及所学可知,明朝以来中国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专制主义的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译经、抄经已达到超越前代的新境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艺术教育年度发展报告
- 长春健康职业学院《测绘案例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加工取样与检测流程
- AR眼镜产品投资导览模板
- 同学聚会讲话稿
- 二零二五年度未成年人监护权及抚养费支付协议书3篇
- 重庆市部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末物理试卷(含答案)
-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建设工程技术咨询合同05013篇
- 宿州职业技术学院《python与数据处理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快速康复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
-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表(电子版)
- ICU患者外出检查的护理
- 公司收购设备合同范例
- 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光伏发电项目EPC总包合同
- 试卷(完整版)python考试复习题库复习知识点试卷试题
- 海外资管机构赴上海投资指南(2024版)
- GB/T 44679-2024叉车禁用与报废技术规范
- 抖音直播带货协议书模板
- 2024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必考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