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广东省部分学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广东云浮市郁南县磨刀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石器加工多为单面硬锤修理,石器修理较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规整。石器类型有手镐、手斧、砍砸器与乱削器等,以砍砸器数量为多。据此可知,该遗址的先民()A.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B.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C.原始农业得到了发展 D.生活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磨刀山遗址的石器制造较为简单、粗糙,明显属于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先民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B项正确,磨刀山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不是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排除A项;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父系氏族发展阶段是新石器时期后期的社会特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是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据此可知,西周政治的特点是()A.等级森严 B.家国同构 C.以民为本 D.天下一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秩序,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结构上的共同性,示意图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项;以民为本是把民众看作是国家的根本,示意图体现不出这一信息,排除C项;天下一统是指国家实现了统一、这从材料无法得出,而天下一统是秦汉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3.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上农》篇讲道“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根源于()A.土地私有的实行 B.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上农》篇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个人耕种可以养活的人更多了,这主要根源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D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实行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铁犁牛耕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国家政策的扶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水利工程的兴修也能促进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指出,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收。下列主张中明显体现了思想合流的是()A.民贵君轻 B.阴阳五行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百家争鸣中对其他学派思想吸收最为明显的是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他在坚守“礼”的同时,又主张“法”,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D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未体现明显的思想合流,排除A项;阴阳五行是阴阳家邹衍的思想,没有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不能体现思想的合流,排除C项。故选D项。5.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就在一次出巡过程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拼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脱。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A.中央集权削弱 B.百姓负担沉重 C.统治危机严重 D.制度设置失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巡游被偷袭,人们在陨石上诅咒秦始皇,这些都表明秦朝的统治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否削弱要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何,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百姓负担沉重的信息,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有积极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制度缺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汉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俭汰用。这可以用来说明,汉景帝的执政理念是()A.外儒内法 B.黄老学说 C.政以德 D.敬天保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景帝“清静恭俭”的执政做法就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的体现,B项正确;外儒内法表面上是用儒家治国,实际上是用法家思想统治,是一种儒法结合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不是汉景帝的执政理念,排除C项;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7.魏晋时期,开国皇帝的身份,从两晋时期的高级士族到低级士族,再到寒人。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就是出身寒门。随着皇帝出身的下降,朝中大臣的出身也在下降,从“士族当权”到“寒人兴起”,社会地位出身较低的寒人在朝廷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变化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逐渐完善 B.南方经济不断发展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D.农民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后期,随着皇帝出身的下降,朝中大臣中,社会地位出身较低的寒人在朝廷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反映出南朝后期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流动状况,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的演变,并未涉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魏晋后期,“寒士”在朝中地位上升,不等于农民地位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8.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反映出隋朝()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国家富强民众安康C.注重维护经济安全 D.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隋朝仓库囤积的粮食和布帛充盈,这反映出政府注重维护经济安全,C项正确;材料不仅表明粮食储量,还有布帛各数千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片面反映材料意思,排除A项;材料表明隋朝仓库囤积的粮食和布帛充盈,能够看出国力雄厚,但看不出民众生活是否安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科技进步,无法说明农业生产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9.唐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这一局势的发展()A.严重削弱了君主专制 B.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C.导致黄巢起义的爆发 D.促进了西部边疆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权力和兵力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到唐玄宗后期,国家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稳定,B项正确;军镇的设置和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这一局面的发展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而非黄巢起义,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唐玄宗在边境重要地方增设军镇,并不是只有西部边疆,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是关于隋唐以来某一制度的叙述。该制度()叙述出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佚名《明经进士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残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A.确保了官员的清廉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开创了以德选官先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由材料中表格“明经”“进士”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进士、明经是科举制的考试科目,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扩大了统治的基础,C项正确;A项“确保了”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官,与政府效率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以德选官先例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A.中国佛教艺术的兴盛 B.丝绸之路的发展C.唐朝民族政策的开明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马寺是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例证,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这些都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唐招提寺并非中国的佛教建筑,排除A项;日本的唐招提寺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外交流,并非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2.北宋在政治机构调整中,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A.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B.分化事权的机构调整C.科举人才的选拔任用 D.削弱相权的制度设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用文官担任军事机构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这是宋代崇文抑武的体现,A项正确;分化事权是指官僚机构按照职能分权,而材料主要表现对于武将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科举的叙述不能涵盖整个材料,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削弱相权的信息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宋朝史料记载,宋神宗在谈及民族形势时,曾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里的“二虏”是指()A.金、夏 B.辽、金 C.辽、夏 D.金、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宋神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在当时对宋威胁最大的是辽和夏两个民族政权,C项正确;宋神宗时期,金朝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北宋神宗时期,主要的边患是辽与西夏,不是金朝,排除B项;宋神宗时期,元朝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4.元统一全国后,于1286年在中央把隋唐以来沿袭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提高行政效率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完成了封建化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由题干材料可知,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意在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一省制主要涉及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A项;一省制这种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元朝之前,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在逐步封建化,一省制的实行不是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15.宋朝厚嫁之风盛行,如苏辙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卖掉开封近郊的一块田地,所得九千四百贯钱全部让女儿带进婆家。这种“破家嫁女”的做法,几乎让苏辙倾家荡产。影响宋代厚嫁之风的重要因素是()A.理学观念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引导 C.历史风俗的沿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厚嫁之风”盛行,使一些有女儿的家庭负担沉重,这明显是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理学主张简约,并不主张铺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政府政策的引导,主要说的是民间的行为,排除B项;材料强调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形成厚嫁之风,未涉及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风俗,排除C项。故选D项。16.朱熹除编订《四书章句集注》,还针对儿童编有《小学》一书,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汇辑古书中有关纲常伦理之格言、故事及若干基本知识技能。《小学》的编著()A.普及了小学教育 B.改变了传统观念 C.增强了科学素养 D.传播了儒学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朱熹编著的《小学》主要教导儿童“立教、明伦、敬身”和纲常伦理,这些都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D项正确;A项中的“普及了”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小学》反映了传统观念,不是改变了传统观念,排除B项;“科学素养”与材料中的纲常伦理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而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西汉前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愈益明显,地方上出现了一批依仗财力,结党营私、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同时“任侠”风气流行,游侠活跃,他们以义气信用相标榜,横行郡县,蔑视法律,擅生杀之柄。武帝一方面对豪侠采取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同时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严厉镇压……由于中央南、北二军人数不多,相对地方并无优势。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皆为常备军,隶属北军。后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作为南军的常备军。——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这一论断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补充至少一条同时期起到相关作用的措施。【答案】(1)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措施:迁徙豪侠;任用酷吏打击地方势力;扩充中央军队实力。(任答两点即可)补充: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答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周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得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据材料一“ 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可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及从分权到集权。【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 武帝一方面对豪侠采取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同时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严厉镇压”,可得出迁徙豪侠及任用酷吏打击地方势力;据材料二“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皆为常备军,隶属北军。后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作为南军的常备军”,可得出扩充中央军队实力。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实行刺史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材料二唐初治水重点,一在关中平原,二在淮河流域。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每处灌田百顷至千顷以上。如贞观十八年(644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在扬州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田800顷。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的水利设施、丰富的劳力资源,加上有利的政策依托,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摘编自任重《唐代淮河流域农业评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前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答案】(1)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淮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江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任答三点即可)(2)政策支持;水利工程兴修;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技术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得出北方移民增加了劳动力资源;据材料“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得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据材料“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可得出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据材料“士宜三麦”“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得出江淮地区土地、温度等自然条件优越;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安定。【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前期(中国)。据材料二“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可得出水利工程兴修;据材料二“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的水利设施、丰富的劳力资源,加上有利的政策依托,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可得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粮食产量提高;结合所学,唐朝时期,曲辕犁出现,可得出农业技术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列国之间外交、会盟、战争活动的频繁,开拓了不少的水陆交通线,构成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封建(分封)社会秩序逐渐崩解,贵族没落,专业的政府人员出现,基层邑里的民众游离出来,城市人口增加,这些现象都使得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商品的供给可以增加,商业于是逐渐发达起来。——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二按照地域区分,宋代形成的市场有:北方市场(以首都汴梁为中心)、东南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川蜀市场(以成都地区为主)和西北市场。这些市场的分布和形成体现了城镇经济对商业的重要性,也是城镇经济发展的体现。具体情况可以首先从城市说起。宋代城市中对商业的束缚已经减轻了许多,在宋神宗年间,以往将商业区和其他地区划分出来的坊市制度已经消失。除了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的增多,较为特殊的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更令人注意。服务型行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比较独特的,一般以饮食业为主,除此之外,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数量不在少数。这些服务型的店铺不光存在于大都市之内,普通的城市中亦有分布。——摘编自黄晔《试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商业发展的表现。【答案】(1)水陆交通的发展;社会变革与人口流动;城市的兴起与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金属货币的使用;统治者的政策支持。(任答三点即可)(2)市场体系的形成与扩大;城镇经济的繁荣;坊市制度的打破;服务型行业的发展;纸币的使用;海外贸易的发达;商业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任答四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开拓了不少的水陆交通线,构成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可知,水陆交通的发展;根据材料一“封建(分封)社会秩序逐渐崩解,贵族没落,专业的政府人员出现,基层邑里的民众游离出来”可知,社会变革与人口流动;根据材料一“城市人口增加,这些现象都使得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可知,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金属货币的使用;根据材料一“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商品的供给可以增加,商业于是逐渐发达起来。”可知,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北方市场(以首都汴梁为中心)、东南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川蜀市场(以成都地区为主)和西北市场”可知,市场体系的形成与扩大;根据材料二“这些市场的分布和形成体现了城镇经济对商业的重要性,也是城镇经济发展的体现”可知,城镇经济的繁荣;根据材料二“宋代城市中对商业的束缚已经减轻了许多,在宋神宗年间,以往将商业区和其他地区划分出来的坊市制度已经消失”可知,坊市制度的打破;根据材料二“服务型行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比较独特的,一般以饮食业为主,除此之外”可知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这些服务型的店铺不光存在于大都市之内,普通的城市中亦有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业税成为政府重要财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纸币的使用以及海外贸易的发达。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进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同时,这一时代,广大平民有机会加入读书人的行列,他们由于出身贫苦,没有旧的经学传统的束缚,所以易于建立新的儒学体系。在这种形势下,自北宋中期起,儒学发展出了新学派——理学,它是一套包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在内的理论体系。——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人口的增长和官府财政能力的限制,使得社会的教育需求远不能被满足,于是私人兴办的讲学书院应运而生。同时,书院作为与官学不同的社会文化力量,与理学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子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大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而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推动南宋时书院进入鼎盛时期。——摘编自陈来《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历史影响。【答案】(1)儒家学说日益僵化,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三教合一趋势的加强;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唐宋科技文化的进步;宋代重整社会秩序的需要。(任答四点即可)(2)丰富了儒学内涵;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之后,治经道路随着时间的推移,愈走愈窄,进而严重地阻碍了儒学的发展”可知,儒家学说日益僵化;根据材料一“自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获得了大发展,在意识形态上大有取代儒学之势。”可知,受到佛教与道教思想的冲击以及三教合一趋势的加强;根据材料一“进入宋代,小规模的农民起义不断。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也时有发生,一些儒家学者想从儒学经典中去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思想武器”可知,宋代重整社会秩序的需要;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唐宋科技文化的进步。【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二“宋代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儒学内涵;根据材料二“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起到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大的影响。”可知,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根据材料二“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子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大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而扩大了书院的影响,推动南宋时书院进入鼎盛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教育文化的发展。广东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本试题卷共8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广东云浮市郁南县磨刀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石器加工多为单面硬锤修理,石器修理较简单、粗糙,刃部普遍不规整。石器类型有手镐、手斧、砍砸器与乱削器等,以砍砸器数量为多。据此可知,该遗址的先民()A.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 B.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C.原始农业得到了发展 D.生活于父系氏族发展阶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旧石器时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磨刀山遗址的石器制造较为简单、粗糙,明显属于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先民生产方式以采集渔猎为主,B项正确,磨刀山遗址处于旧石器时代的遗迹,不是处于新石器时代后期,排除A项;原始农业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排除C项;父系氏族发展阶段是新石器时期后期的社会特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如图是西周分封制示意图。据此可知,西周政治的特点是()A.等级森严 B.家国同构 C.以民为本 D.天下一统【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西周时期,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严格的等级秩序,A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结构上的共同性,示意图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项;以民为本是把民众看作是国家的根本,示意图体现不出这一信息,排除C项;天下一统是指国家实现了统一、这从材料无法得出,而天下一统是秦汉时期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A项。3.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中《上农》篇讲道“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这一成就的取得主要根源于()A.土地私有的实行 B.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植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上农》篇反映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一个人耕种可以养活的人更多了,这主要根源于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D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实行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也是铁犁牛耕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国家政策的扶植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水利工程的兴修也能促进农业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有学者指出,百家争鸣虽原则上是各家发表自己的看法,批评别人的意见,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派思想的吸收。下列主张中明显体现了思想合流的是()A.民贵君轻 B.阴阳五行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百家争鸣中对其他学派思想吸收最为明显的是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他在坚守“礼”的同时,又主张“法”,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D项正确;民贵君轻是孟子的主张,未体现明显的思想合流,排除A项;阴阳五行是阴阳家邹衍的思想,没有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排除B项;兼爱非攻是墨子的思想,不能体现思想的合流,排除C项。故选D项。5.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然而就在一次出巡过程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拼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脱。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上“始皇死而地分”的标语。这说明秦朝()A.中央集权削弱 B.百姓负担沉重 C.统治危机严重 D.制度设置失当【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始皇巡游被偷袭,人们在陨石上诅咒秦始皇,这些都表明秦朝的统治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C项正确;中央集权是否削弱要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如何,材料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百姓负担沉重的信息,排除B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整个中国封建时代都有积极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制度缺陷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6.汉景帝在政治上的传统评价是“清静恭俭”,“清”是为政少事;“静”是安定百姓;“恭”是善待臣民;“俭”是节俭汰用。这可以用来说明,汉景帝的执政理念是()A.外儒内法 B.黄老学说 C.政以德 D.敬天保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景帝“清静恭俭”的执政做法就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的体现,B项正确;外儒内法表面上是用儒家治国,实际上是用法家思想统治,是一种儒法结合的执政理念,这一理念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不是汉景帝的执政理念,排除C项;敬天保民是西周时期的治国理念,排除D项。故选B项。7.魏晋时期,开国皇帝的身份,从两晋时期的高级士族到低级士族,再到寒人。南朝陈的建立者陈霸先就是出身寒门。随着皇帝出身的下降,朝中大臣的出身也在下降,从“士族当权”到“寒人兴起”,社会地位出身较低的寒人在朝廷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变化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逐渐完善 B.南方经济不断发展C.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D.农民地位得到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后期,随着皇帝出身的下降,朝中大臣中,社会地位出身较低的寒人在朝廷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反映出南朝后期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流动状况,没有涉及九品中正制,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社会阶层的演变,并未涉及经济发展,排除B项;魏晋后期,“寒士”在朝中地位上升,不等于农民地位上升,排除D项。故选C项。8.杜佑在《通典·食货典》中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这反映出隋朝()A.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B.国家富强民众安康C.注重维护经济安全 D.农业生产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隋朝仓库囤积的粮食和布帛充盈,这反映出政府注重维护经济安全,C项正确;材料不仅表明粮食储量,还有布帛各数千万,“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片面反映材料意思,排除A项;材料表明隋朝仓库囤积的粮食和布帛充盈,能够看出国力雄厚,但看不出民众生活是否安康,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科技进步,无法说明农业生产高度发达,排除D项。故选C项。9.唐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这一局势的发展()A.严重削弱了君主专制 B.使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C.导致黄巢起义的爆发 D.促进了西部边疆社会稳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要地区设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权力和兵力不断扩大”,结合所学到唐玄宗后期,国家出现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的稳定,B项正确;军镇的设置和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这一局面的发展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而非黄巢起义,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唐玄宗在边境重要地方增设军镇,并不是只有西部边疆,排除D项。故选B项。10.如表是关于隋唐以来某一制度的叙述。该制度()叙述出处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佚名《明经进士语》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赵嘏《残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汪洙《神童诗》A.确保了官员的清廉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D.开创了以德选官先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由材料中表格“明经”“进士”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进士、明经是科举制的考试科目,科举制通过考试选官,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扩大了统治的基础,C项正确;A项“确保了”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官,与政府效率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以德选官先例在汉朝就已经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下列图片反映的主题是()A.中国佛教艺术的兴盛 B.丝绸之路的发展C.唐朝民族政策的开明 D.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马寺是东汉时期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例证,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这些都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唐招提寺并非中国的佛教建筑,排除A项;日本的唐招提寺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对外交流,并非民族关系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2.北宋在政治机构调整中,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些措施反映出()A.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B.分化事权的机构调整C.科举人才的选拔任用 D.削弱相权的制度设计【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用文官担任军事机构长官,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这是宋代崇文抑武的体现,A项正确;分化事权是指官僚机构按照职能分权,而材料主要表现对于武将的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关于科举的叙述不能涵盖整个材料,只能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宋朝的“崇文抑武”政策,削弱相权的信息从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3.宋朝史料记载,宋神宗在谈及民族形势时,曾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这里的“二虏”是指()A.金、夏 B.辽、金 C.辽、夏 D.金、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宋神宗是北宋时期的皇帝,在当时对宋威胁最大的是辽和夏两个民族政权,C项正确;宋神宗时期,金朝还没有建立,排除A项;北宋神宗时期,主要的边患是辽与西夏,不是金朝,排除B项;宋神宗时期,元朝还没有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14.元统一全国后,于1286年在中央把隋唐以来沿袭的三省六部制改为一省制,只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这一举措()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意提高行政效率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完成了封建化进程【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由题干材料可知,元朝在中央实行一省制,意在提高行政效率,B项正确;中央集权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一省制主要涉及的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排除A项;一省制这种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与民族交融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元朝之前,少数民族政权已经在逐步封建化,一省制的实行不是完成封建化进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15.宋朝厚嫁之风盛行,如苏辙为了给女儿筹办嫁妆,卖掉开封近郊的一块田地,所得九千四百贯钱全部让女儿带进婆家。这种“破家嫁女”的做法,几乎让苏辙倾家荡产。影响宋代厚嫁之风的重要因素是()A.理学观念的影响 B.政府政策的引导 C.历史风俗的沿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代“厚嫁之风”盛行,使一些有女儿的家庭负担沉重,这明显是受到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项正确;理学主张简约,并不主张铺张,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出政府政策的引导,主要说的是民间的行为,排除B项;材料强调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形成厚嫁之风,未涉及历史上是否有这样的风俗,排除C项。故选D项。16.朱熹除编订《四书章句集注》,还针对儿童编有《小学》一书,以立教、明伦、敬身、稽古为纲,汇辑古书中有关纲常伦理之格言、故事及若干基本知识技能。《小学》的编著()A.普及了小学教育 B.改变了传统观念 C.增强了科学素养 D.传播了儒学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朱熹编著的《小学》主要教导儿童“立教、明伦、敬身”和纲常伦理,这些都有利于儒学的传播和发展,D项正确;A项中的“普及了”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小学》反映了传统观念,不是改变了传统观念,排除B项;“科学素养”与材料中的纲常伦理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东周至秦朝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对后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其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正是这一时期,中国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转型。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而这一重大转变,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材料二西汉前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贫富分化愈益明显,地方上出现了一批依仗财力,结党营私、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同时“任侠”风气流行,游侠活跃,他们以义气信用相标榜,横行郡县,蔑视法律,擅生杀之柄。武帝一方面对豪侠采取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同时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严厉镇压……由于中央南、北二军人数不多,相对地方并无优势。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皆为常备军,隶属北军。后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作为南军的常备军。——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秦之变”这一论断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并补充至少一条同时期起到相关作用的措施。【答案】(1)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措施:迁徙豪侠;任用酷吏打击地方势力;扩充中央军队实力。(任答两点即可)补充:实行“推恩令”等措施,削弱王国势力;实行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任答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周至秦朝(中国)。据材料一“在此之前,中国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可得出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据材料一“ 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帝王集权的时代”,可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及从分权到集权。【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 武帝一方面对豪侠采取迁徙的措施,迫使他们离开本土势力范围,同时又起用一批酷吏任地方官,对犯法的豪侠严厉镇压”,可得出迁徙豪侠及任用酷吏打击地方势力;据材料二“武帝先设置中垒、屯骑等八校尉,每校尉统兵数百或千余,皆为常备军,隶属北军。后又增设期门军、羽林军作为南军的常备军”,可得出扩充中央军队实力。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元朔二年(前127),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实行刺史制度。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材料二唐初治水重点,一在关中平原,二在淮河流域。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每处灌田百顷至千顷以上。如贞观十八年(644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在扬州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田800顷。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的水利设施、丰富的劳力资源,加上有利的政策依托,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摘编自任重《唐代淮河流域农业评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前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答案】(1)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淮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江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任答三点即可)(2)政策支持;水利工程兴修;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技术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得出北方移民增加了劳动力资源;据材料“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得出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据材料“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可得出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据材料“士宜三麦”“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得出江淮地区土地、温度等自然条件优越;结合所学知识,魏晋时期,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安定。【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前期(中国)。据材料二“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可得出水利工程兴修;据材料二“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的水利设施、丰富的劳力资源,加上有利的政策依托,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可得出劳动力资源丰富;粮食产量提高;结合所学,唐朝时期,曲辕犁出现,可得出农业技术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列国之间外交、会盟、战争活动的频繁,开拓了不少的水陆交通线,构成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封建(分封)社会秩序逐渐崩解,贵族没落,专业的政府人员出现,基层邑里的民众游离出来,城市人口增加,这些现象都使得对商品的需求增加;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商品的供给可以增加,商业于是逐渐发达起来。——摘编自梁庚尧《中国社会史》材料二按照地域区分,宋代形成的市场有:北方市场(以首都汴梁为中心)、东南市场(以东南六路为主)、川蜀市场(以成都地区为主)和西北市场。这些市场的分布和形成体现了城镇经济对商业的重要性,也是城镇经济发展的体现。具体情况可以首先从城市说起。宋代城市中对商业的束缚已经减轻了许多,在宋神宗年间,以往将商业区和其他地区划分出来的坊市制度已经消失。除了传统的作坊和商业行铺的增多,较为特殊的服务型行业的发展更令人注意。服务型行业在古代经济中的地位,是比较独特的,一般以饮食业为主,除此之外,诸如茶坊、瓦子、浴堂等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