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发现10余例刻画符号,刻在龟甲上的有9例,其中的几个刻画符号接近甲骨文“目”“日”“八”“乙”。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A.传承性 B.包容性 C.创造性 D.多元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和河南贾湖遗址刻画符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具有传承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承性,非包容性、创造性和多元性,排除BCD项。故选A项。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确立了,排除D项。故选A项。3.如下图所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工商业空前繁荣 B.江南大规模开发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各国经贸往来多【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图中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的分布情况,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农业灌溉,加强防洪抗旱,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因此,根据水利工程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C项正确;水利工程主要与农业有关,不能反映工商业空前繁荣,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水利工程主要与农业有关,不能反映经贸往来较多,排除D项。故选C项。4.管仲在齐国变法时强调“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以法来规范民众行为;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带至秦国,制定了《秦律》,得到国君的支持。这些举措有利于()A.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 B.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C.促进政治体制的改变 D.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管仲、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措施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管理国家事务。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B项正确;这些人都是法家代表,主张改革,而不是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不是推动政治体制改变,排除C项;材料内容针对民众,并非特指官僚队伍,排除D项。故选B项。5.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制中对于皇帝的称谓、物品等予以特殊的规范,并强调皇位的世袭,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A项正确;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礼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解,排除B项;秦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处于初创时期,“达到了顶峰”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秦王朝二世而亡,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是秦朝治粟内史和少府的职权范围。据此可知,秦朝的财政制度()官员职权范围治粟内史统管国家财政,负责征收国家粮食和地租。用于军费和官员俸禄等军政开支,并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少府负责征收人头税、商业税以及山林川泽之利,用以供养皇帝和宫廷开支、皇室土地和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和宫廷内部的各项庶务A.杜绝了贪腐现象的滋生 B.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职责C.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治粟内史“统管国家财政……并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少府“负责征收人头税……用以供养皇帝和官廷开支……及官廷内部的各项庶务”可知,秦朝实行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开管理的模式。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式微,世卿世禄逐渐瓦解,血缘政治淡化,“家”“国”分化成为社会变革的趋势。秦朝的财政制度将皇室与国家的支出进行区分,顺应了这一趋势和社会变革的需要,D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治粟内史和少府隶属于秦朝中央官制中九卿的官员体系,排除B项;治粟内史和少府工作职责的明确不会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8.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在于()A.以民为本 B.敬畏天命 C.替天行道 D.理生万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汉朝(中国)。周公的“敬德保民”强调道德和民生,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表明了一种对自然和天意的敬畏,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则强调天和人的互动关系,这都体现出对天命的敬畏,B项正确;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反映的是自然规律,没有涉及重视人民,以民为本,排除A项;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反映了自然规律和对天的敬畏,没有涉及要“替天行道”,排除C项;理生万物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9.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意在()A.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武帝设置内朝参与决策,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成为执行政令的外朝,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汉武帝此举是削弱了丞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并不一定提高中枢决策效率,排除A项;汉武帝的措施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的做法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不是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11.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给南方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是该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C项正确;“繁荣开放”是唐朝时期的特征,不是这时期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有很多重要成果,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中外交流”不是这时期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3.西晋时期,针对世家隐匿之风十分严重的现象,晋武帝即位之初就下诏“禁募客”,不允许豪族势力私自强占贫弱百姓。《晋书·宗室传》记载了司马睦以王爵于封地内招揽逃亡、诈冒免除徭役的七百余户百姓,被贬王爵为县侯的史实。由此可推知,这一政策的实行()A.扩展了统治疆域 B.促进了赋税收入的增加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了劳动力大量减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晋时期,豪族私占百姓为佃客等情况严重,这些被隐匿的百姓无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禁募客”政策实施后,原本被隐匿的百姓会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需承担赋税义务,从而促进了赋税收入的增加,B项正确;“禁募客”政策主要针对国内豪族隐匿人口的问题,与国家统治疆域的拓展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禁募客”政策是禁止豪族强占百姓,使劳动力被国家合理管理,并不是强调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禁募客”政策主要针对国内豪族隐匿人口的问题,并不会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由表可知()时间宰相人数出身唐宗室出身士族出身庶族唐玄宗34人3人24人3人唐宪宗25人1人19人2人A.九品中正制弊端已经革除 B.科举选官制度尚不完善C.人才流动性速度日益加快 D.社会公平公正得到彰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玄宗到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中,士族仍旧占据主要比例,这体现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仍旧较强,科举选官制度尚不完善,B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士族仍旧在政治上有较强影响力,九品中正制弊端并未革除,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出身主要来自于士族说明人才流动性速度并未加快,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尚需完善,社会公平公正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高宗时期,自耕农因无积蓄,稍遇水旱之灾,便“道路惶惶”。开元年间,宇文融主持括户工作,“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主户主要“坐食租税”,佃户无偿劳役极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由此可见,唐代租佃关系的发展()A.加剧了农民逃亡问题 B.助力了社会经济发展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适应了两税法的推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开元年间唐朝佃户人数发展很快,改变了高宗时期的“道路惶惶”的局面,稳定了唐的统治,助力了社会经济发展,B项正确;A与材料体现的内容正好相反,排除A项;租佃关系的发展对于人身依附关系没有影响,影响其发展的是赋税制度,排除C项;两税法是唐德宗统治时期推行的,材料是开元年间,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工匠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中东地区的金银胡瓶,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胡瓶传入中国后的功用及其使用范围,排除C项;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学者以儒道学说来翻译和讲解佛经,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强调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18.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都()A.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汉朝的盐铁官营,以及唐朝中期的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经济政策都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C项正确;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与赋税征收方式改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答案】A【解析】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排除B项;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22.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层面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排除ABD项。故选C项。23.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5.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大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空虚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答案】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水陆交通发达;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态势超过北方;由材料“北方人大量南迁”,结合所学,当时北方大量人口持续迁入南方,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就社会环境而言,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而言,南方自然条件较好,雨热同期,土地肥沃;从交通而言,南方水陆交通发达;从经济发展而言,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商业繁盛的基础;从政策而言,为了逐渐财政收入,南宋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图示中的4个要素任选两个进行补充,并对图示中体现的要素关系进行合理说明。【答案】要素:①汉承秦制②豪强地主③西域都护府④儒家思想(任答2个)说明:西汉建立后,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颁布“推恩令”,建立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尊崇儒术。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境内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东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后来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在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总之,两汉在制度创新、民族交融、疆域奠定、文化发展方面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汉代中国。要素:根据所学,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①汉承秦制”。两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②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汉代设③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董仲舒为适应封建君主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④儒家思想经改造,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4个要素任选两个进行补充即可。说明:分西汉“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西汉衰亡、东汉“光武中兴”、东汉衰亡等几个主要阶段,梳理两汉历史的基本脉络,分析其在政治、经济、疆域、思想、文化、民族方面的特征或成就。具体而言,西汉建立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积极开拓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东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两汉人民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两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国家衰亡埋下了隐患。最后作总结:两汉在制度创新、民族交融、疆域奠定、文化发展方面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材料一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段灼传》材料二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摘编自赵冬云《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三为了革除税收的弊病,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解决对藩镇的军事费用,建中元年(780年),杨炎向德宗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与租庸调不同,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这样就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赋税不合理现象。同时,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选官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简析其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唐代中期赋税制度的意义。【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中正官后期以名望、家族取人;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政治,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和加强中央集权;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任答2点)(2)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也可);设置政事堂,提高效率;协商政务,决策科学。(任答3点)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也可)(本点在特点处也有提及,不能重复给分)。(任答3点)(3)意义: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任答2点)【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西晋(中国)。根据材料“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制度:九品中正制。根据材料“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可以得出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门阀政治,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人才选拔和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也可);根据所学可知设置政事堂,提高效率;协商政务,决策科学。作用:根据材料“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根据所学可知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也可)【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期中国。意义:根据材料“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贵族官僚和商人也要按财产纳税,扩大了纳税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得出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人类历史上,凡属社会形态的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内因即新生产力孕育发展以及伴随而来的阶级斗争,是变革的必要条件;外因则是社会大变革的充足条件。——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社会变革的条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论述。(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推动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一步瓦解奴隶制度,促进封建制度的建立。各诸侯国的争霸兼并战争也加速了分封制的崩溃。在思想文化领域,私学兴起,“士”阶层崛起,他们针对社会变革提出不同主张,推动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法家思想适应统治阶级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日益强大的秦国,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完成了社会变革。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凡属社会形态转变,都是巨大的社会变革即社会革命过程。这种社会变革运动,不同于改朝换代,是众多的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与奇特的凑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可拟定标题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多种社会条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论述环节,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方面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阶级方面,新兴地主阶级壮大;就政治而言,王室衰微,诸侯兼并战争、变法改革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思想文化方面,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总而言之,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福建省厦泉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贾湖遗址发现10余例刻画符号,刻在龟甲上的有9例,其中的几个刻画符号接近甲骨文“目”“日”“八”“乙”。这表明中华文明具有()A.传承性 B.包容性 C.创造性 D.多元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和河南贾湖遗址刻画符号有一定的相似性,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具有传承性,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承性,非包容性、创造性和多元性,排除BCD项。故选A项。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确立了,排除D项。故选A项。3.如下图所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工商业空前繁荣 B.江南大规模开发C.生产力水平提高 D.各国经贸往来多【答案】C【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图中显示了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的分布情况,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农业灌溉,加强防洪抗旱,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力水平,因此,根据水利工程的分布情况,可以推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C项正确;水利工程主要与农业有关,不能反映工商业空前繁荣,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水利工程主要与农业有关,不能反映经贸往来较多,排除D项。故选C项。4.管仲在齐国变法时强调“凡君国之重器,莫重于令”“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李悝在魏国颁布了《法经》,以法来规范民众行为;商鞅将李悝的《法经》带至秦国,制定了《秦律》,得到国君的支持。这些举措有利于()A.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 B.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C.促进政治体制的改变 D.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管仲、李悝和商鞅的改革措施都强调法律的重要性,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管理国家事务。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B项正确;这些人都是法家代表,主张改革,而不是贯彻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法律手段来推动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不是推动政治体制改变,排除C项;材料内容针对民众,并非特指官僚队伍,排除D项。故选B项。5.下面为秦始皇创立皇帝制的示意图。由此可推知,皇帝制()A.凸显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权威 B.是对传统宗法礼乐文化的发展C.使封建文化专制达到了顶峰 D.保障了专制独裁统治长期稳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皇帝制中对于皇帝的称谓、物品等予以特殊的规范,并强调皇位的世袭,这凸显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地位,A项正确;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宗法礼乐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解,排除B项;秦朝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处于初创时期,“达到了顶峰”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秦王朝二世而亡,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A项。6.下表是秦朝治粟内史和少府的职权范围。据此可知,秦朝的财政制度()官员职权范围治粟内史统管国家财政,负责征收国家粮食和地租。用于军费和官员俸禄等军政开支,并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少府负责征收人头税、商业税以及山林川泽之利,用以供养皇帝和宫廷开支、皇室土地和官营手工业的经营和宫廷内部的各项庶务A.杜绝了贪腐现象的滋生 B.明确了地方官员的职责C.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D.顺应了社会变革的需要【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由治粟内史“统管国家财政……并对分配过程进行监督”;少府“负责征收人头税……用以供养皇帝和官廷开支……及官廷内部的各项庶务”可知,秦朝实行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分开管理的模式。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式微,世卿世禄逐渐瓦解,血缘政治淡化,“家”“国”分化成为社会变革的趋势。秦朝的财政制度将皇室与国家的支出进行区分,顺应了这一趋势和社会变革的需要,D项正确;“杜绝”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治粟内史和少府隶属于秦朝中央官制中九卿的官员体系,排除B项;治粟内史和少府工作职责的明确不会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故最佳选项为D项。8.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他们思想的一致性在于()A.以民为本 B.敬畏天命 C.替天行道 D.理生万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汉朝(中国)。周公的“敬德保民”强调道德和民生,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表明了一种对自然和天意的敬畏,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则强调天和人的互动关系,这都体现出对天命的敬畏,B项正确;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反映的是自然规律,没有涉及重视人民,以民为本,排除A项;孔子的“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反映了自然规律和对天的敬畏,没有涉及要“替天行道”,排除C项;理生万物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9.汉武帝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了一批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入官侍从左右,参与决策,称为“中朝”或“内朝”,以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则称为“外朝”。汉武帝此举意在()A.提高中枢决策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完善中枢权力体系 D.强化君主权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汉武帝时期,武帝设置内朝参与决策,丞相为首的原有政务机关成为执行政令的外朝,从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汉武帝此举是削弱了丞相权力,加强了君主专制,并不一定提高中枢决策效率,排除A项;汉武帝的措施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项;汉武帝的做法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不是完善中枢权力体系,排除C项。故选D项。10.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答案】D【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汉武帝通过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等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但这一时期由于对外用兵和汉武帝的巡游,依然造成了财政问题,说明汉武帝时期注重了开源,但并没有重视节流,D项正确;国家财政没有根本好转的原因是不重视节流,而不是朝廷过度干预经济和经济资源枯竭,排除AB项;就当时的情况来说,盐铁官营并不算是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11.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 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 D.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大量北民南迁,给南方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北民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是该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C项正确;“繁荣开放”是唐朝时期的特征,不是这时期的典型特征,排除A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领域有很多重要成果,排除B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北方战乱,“中外交流”不是这时期的典型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3.西晋时期,针对世家隐匿之风十分严重的现象,晋武帝即位之初就下诏“禁募客”,不允许豪族势力私自强占贫弱百姓。《晋书·宗室传》记载了司马睦以王爵于封地内招揽逃亡、诈冒免除徭役的七百余户百姓,被贬王爵为县侯的史实。由此可推知,这一政策的实行()A.扩展了统治疆域 B.促进了赋税收入的增加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了劳动力大量减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西晋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西晋时期,豪族私占百姓为佃客等情况严重,这些被隐匿的百姓无需向国家缴纳赋税。“禁募客”政策实施后,原本被隐匿的百姓会被纳入国家管理体系,需承担赋税义务,从而促进了赋税收入的增加,B项正确;“禁募客”政策主要针对国内豪族隐匿人口的问题,与国家统治疆域的拓展并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禁募客”政策是禁止豪族强占百姓,使劳动力被国家合理管理,并不是强调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禁募客”政策主要针对国内豪族隐匿人口的问题,并不会导致劳动力大量减少,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表是对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出身的统计,由表可知()时间宰相人数出身唐宗室出身士族出身庶族唐玄宗34人3人24人3人唐宪宗25人1人19人2人A.九品中正制弊端已经革除 B.科举选官制度尚不完善C.人才流动性速度日益加快 D.社会公平公正得到彰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玄宗到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中,士族仍旧占据主要比例,这体现了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仍旧较强,科举选官制度尚不完善,B项正确;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士族仍旧在政治上有较强影响力,九品中正制弊端并未革除,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宰相出身主要来自于士族说明人才流动性速度并未加快,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制尚需完善,社会公平公正还需要进一步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15.唐高宗时期,自耕农因无积蓄,稍遇水旱之灾,便“道路惶惶”。开元年间,宇文融主持括户工作,“诸道括得客户凡八十余万”。主户主要“坐食租税”,佃户无偿劳役极少,可以比较自由地安排生产。由此可见,唐代租佃关系的发展()A.加剧了农民逃亡问题 B.助力了社会经济发展C.强化了人身依附关系 D.适应了两税法的推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开元年间唐朝佃户人数发展很快,改变了高宗时期的“道路惶惶”的局面,稳定了唐的统治,助力了社会经济发展,B项正确;A与材料体现的内容正好相反,排除A项;租佃关系的发展对于人身依附关系没有影响,影响其发展的是赋税制度,排除C项;两税法是唐德宗统治时期推行的,材料是开元年间,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图为唐代鎏金胡瓶。胡瓶,是一种贮酒器具的名称,在波斯乃至整个中东地区都在使用。它最初的材质为金银制,传入中土后工匠们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并把胡瓶的口沿、流、盖做成凤首,柄上安龙首等纹样。这说明,唐代()A.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 B.中外文化交流较为频繁
C.中外各阶层饮酒风气浓厚 D.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答案】B【解析】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工匠用陶瓷等工艺仿制、改制中东地区的金银胡瓶,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的频繁交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文化辐射至周边国家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说明胡瓶传入中国后的功用及其使用范围,排除C项;胡瓶多为皇室贵族使用在材料中并未体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A.佛教渐趋本土化 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 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学者以儒道学说来翻译和讲解佛经,使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佛教渐趋本土化,A项正确;从两汉至隋唐,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的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并非强调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排除D项。故选A项。18.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都()A.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汉朝的盐铁官营,以及唐朝中期的两税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经济政策都促进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C项正确;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A项;两税法是赋税制度,与加强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盐铁官营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与赋税征收方式改变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0.宋太祖赵匡胤道“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下列措施能体现他这一主张的是()A.文臣出任知州 B.实行更戍法C.设立参知政事 D.设立转运使【答案】A【解析】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文臣出任知州体现了重文轻武政策,A项正确;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才实行更戍法,排除B项;设立参知政事是为了削弱相权,和重文轻武无关,排除C项;设立转运使是为了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和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22.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层面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排除ABD项。故选C项。23.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中期,金朝统治者改革中央官制,不再让女真大贵族担任宰执,削弱贵族在国事、国政中的影响,反映了君主专制加强,D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金朝官僚体系完善,排除A项;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不能说明宗室素质下降,排除B项;吏治腐败严重与宗室大贵族不再担任中枢高官等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朝建行御史台监察行省,江淮行省“欲专肆”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说明行御史台能够更好的监察地方,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B项正确;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地方吏治问题解决程度,排除C项;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5.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唐以后,随着坊市制和宵禁制度的松弛,夜市,这一经济形态才在夹缝中逐渐萌芽。到了北宋时期,坊市制终于成为过去,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造就了夜市的产生。历史上夜市的真正开放并形成规模是在宋代。据《宋代商业史研究》载: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四月十三,太祖赵匡胤下令开封府:“京城夜市,至三鼓已来,不得禁止。”所以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B项正确;玉米在1531年最早传到广西,红薯进入中国约为1593年,而北宋的存续时间是960年—1127年,排除A项;中国历史上大量使用银子做货币开始于明朝中期,此时欧洲殖民者携带这海量白银从美洲来到中国沿海,这些银子的涌入才让中国市场上白银的储量达到了可以支持日常交易的地步,排除C项;宋朝仁宗之时规定不准一般人身着黄色为底色和配图花样,排除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道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大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空虚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答案】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北方大量人口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自然条件较好;水陆交通发达;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解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态势超过北方;由材料“北方人大量南迁”,结合所学,当时北方大量人口持续迁入南方,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资源;就社会环境而言,南方政局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而言,南方自然条件较好,雨热同期,土地肥沃;从交通而言,南方水陆交通发达;从经济发展而言,南方农耕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商业繁盛的基础;从政策而言,为了逐渐财政收入,南宋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图示中的4个要素任选两个进行补充,并对图示中体现的要素关系进行合理说明。【答案】要素:①汉承秦制②豪强地主③西域都护府④儒家思想(任答2个)说明:西汉建立后,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颁布“推恩令”,建立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思想上,尊崇儒术。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境内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东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同时,两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后来分裂割据埋下了隐患。在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总之,两汉在制度创新、民族交融、疆域奠定、文化发展方面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本题是材料题之评论解说题。时空是汉代中国。要素:根据所学,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①汉承秦制”。两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②豪强地主势力强大。汉代设③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董仲舒为适应封建君主加强专制集权的需要,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④儒家思想经改造,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4个要素任选两个进行补充即可。说明:分西汉“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西汉衰亡、东汉“光武中兴”、东汉衰亡等几个主要阶段,梳理两汉历史的基本脉络,分析其在政治、经济、疆域、思想、文化、民族方面的特征或成就。具体而言,西汉建立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积极开拓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东汉建立后在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两汉人民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同时,两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也为国家衰亡埋下了隐患。最后作总结:两汉在制度创新、民族交融、疆域奠定、文化发展方面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言之有理即可。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国家制度的演变影响着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材料一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新能源汽车合伙人股权分配与产业链整合合同3篇
- 2025年度农村宅基地房屋租赁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合同2篇
- 2025年农村自建房安全责任追究协议书
- 二零二五年度智能机器人研发项目采购合同风险管理与防范3篇
- 2025年度智能制造企业监事聘用合同规范文本3篇
- 二零二五石材品牌授权与市场营销合作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日本语言学校入学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公司与公司签订的智慧社区建设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生态养鸡场租赁及农业科技示范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养殖废弃物处理技术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03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内蒙古分行校园招考拟招录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盾构操作工职业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ISO 56001-2024《创新管理体系-要求》专业解读与应用实践指导材料之8:“5领导作用-5.2创新方针”(雷泽佳编制-2025B0)
- (西北卷)名校教研联盟2025届高三12月联考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金科新未来大联考2025届高三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 江苏省2025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历史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大学试卷(示范)
-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方案
- 云南省昆明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期末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婴幼儿常见病识别与预防》课件-婴幼儿湿疹
-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