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汽车技术及应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6609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 26919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223064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 2268071.3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与挑战 323952第二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 3205642.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 3107042.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 4222612.3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 430181第三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 5277533.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 5316363.1.1概述 5286403.1.2结构组成 5327043.1.3工作原理 521317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 5130483.2.1概述 566683.2.2能量管理策略类型 6213663.2.3能量管理策略实现方法 660733.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部件 610473.3.1内燃机 6131773.3.2电动机 6102603.3.3电池组 7249443.3.4控制系统 720868第四章纯电动汽车技术 7183624.1纯电动汽车基本结构 72424.2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 7297424.3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 89860第五章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 8290155.1氢燃料电池汽车原理 865395.2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部件 8154455.3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技术 98570第六章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 9272496.1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类型 9172916.1.1交流充电设施 911976.1.2直流充电设施 9252506.1.3换电站 1042606.1.4充电桩充电网络 10274346.2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 10146926.2.1合理规划 10212506.2.2分类布局 10246266.2.3网络化布局 10137536.3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管理 10236366.3.1政策法规制定 10224306.3.2建设管理 10108456.3.3运营管理 10282826.3.4维护管理 1137176.3.5安全管理 1117644第七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 1128367.1智能网联汽车概述 11137497.2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 11212357.2.1系统构成 1198637.2.2关键技术 11250427.3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趋势 129736第八章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环保 12283058.1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 12120718.2新能源汽车环保功能 13209328.3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环保技术创新 1325599第九章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 1424459.1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 14258099.2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 1433709.3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前景 1519429第十章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153016610.1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分析 152388310.2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 152867110.3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合作与竞争 16第一章新能源汽车概述1.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燃油车动力系统,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汽车。根据动力来源和驱动方式的不同,新能源汽车可分为以下几类:(1)纯电动汽车:以电池为唯一能源,通过电动机驱动汽车行驶。(2)混合动力汽车:将内燃机和电动机相结合,实现燃油和电力的双重动力驱动。(3)燃料电池汽车:以氢气为燃料,通过燃料电池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驱动汽车。(4)其他新能源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生物质能汽车等。1.2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但真正开始得到关注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石油危机使得人们开始寻找替代能源。以下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几个阶段:(1)摸索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在这一阶段,各国开始研究新能源汽车技术,但整体发展缓慢。(2)发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得到了各国的大力支持,发展速度明显加快。(3)产业化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量逐年上升,产业链逐渐完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1.3新能源汽车的优势与挑战新能源汽车具有以下优势:(1)环保:新能源汽车减少了燃油车的尾气排放,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2)节能:新能源汽车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3)经济效益:技术的成熟和产业的规模效应,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逐渐降低,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但是新能源汽车也面临着以下挑战:(1)续航里程: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相对较低,限制了其在长距离行驶中的应用。(2)充电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设施尚不完善,影响了用户的充电便利性。(3)技术瓶颈: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方面仍存在技术瓶颈,需要进一步突破。(4)市场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市场上的推广力度仍有待加强,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有待提高。第二章电动汽车动力系统2.1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来源的重要任务。动力电池的功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动力功能和充电时间等关键指标。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主要分为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燃料电池等。其中,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好的环境适应性等优点,已成为当前电动汽车主流的动力电池。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包括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和电池安全性等方面。电池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等方面,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和延长使用寿命。电池管理系统负责监控电池的充放电状态、温度、电压等参数,保证电池在安全、可靠的范围内工作。电池安全性研究则涉及电池的热管理、机械强度和电气安全等方面。2.2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其功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动力功能、经济功能和噪声等指标。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主要分为交流异步电机、永磁同步电机和无刷直流电机等。交流异步电机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运行可靠等优点,但效率相对较低,噪声较大。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高效率、低噪声、高功率密度等优点,但制造成本较高。无刷直流电机则介于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综合功能。电动汽车驱动电机关键技术包括电机设计、电机控制和电机冷却等方面。电机设计要考虑电机结构、电磁参数和材料等因素,以提高电机效率、降低噪声和减小体积。电机控制技术涉及电机驱动策略、控制算法和控制器硬件等方面,以实现电机的高效、稳定运行。电机冷却技术则旨在保证电机在高温环境下正常运行,防止电机过热。2.3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负责监控和管理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充电设备等关键部件,以保证电动汽车在安全、可靠的范围内运行。能量管理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和充电控制系统等。电池管理系统负责实时监测电池的充放电状态、温度、电压等参数,通过控制电池充放电电流和电压,保证电池在最佳工作范围内运行。电机控制系统负责控制电机的启停、转速和转向等,以满足驾驶员的操作需求。充电控制系统负责控制充电设备的充电过程,包括充电电流、电压和充电时间等。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策略和通信技术等方面。传感器技术用于实时监测电动汽车各关键部件的状态,为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控制策略涉及电池管理、电机控制和充电控制等方面的算法,以实现电动汽车的高效、安全运行。通信技术则用于实现电动汽车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电动汽车的整体功能。第三章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3.1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结构原理3.1.1概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是一种集成了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复合动力汽车。它通过外部充电装置为电池充电,实现了纯电动行驶和混合动力行驶两种模式。本章将详细介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结构原理。3.1.2结构组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内燃机:负责提供汽车行驶的动力,与传统的内燃机汽车类似。(2)电动机:负责在纯电动模式下驱动汽车行驶,同时在内燃机工作时提供辅助动力。(3)电池组:储存外部充电获得的电能,为电动机提供动力。(4)充电接口:用于连接外部充电装置,为电池组充电。(5)控制系统:负责协调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实现能量管理。3.1.3工作原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如下:(1)纯电动模式:当电池电量充足时,汽车使用电动机作为唯一动力源,实现零排放行驶。(2)混合动力模式: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内燃机启动,与电动机共同提供动力。此时,内燃机主要负责驱动汽车行驶,电动机则辅助内燃机工作,降低油耗。(3)充电模式:通过外部充电装置为电池组充电,实现能量的补充。3.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3.2.1概述能量管理策略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关键技术之一,它决定了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能量使用方式,从而影响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功能。3.2.2能量管理策略类型(1)串联式能量管理策略:内燃机与电动机串联,共同提供动力。当电池电量充足时,电动机优先工作;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内燃机启动,与电动机共同提供动力。(2)并联式能量管理策略:内燃机与电动机并联,分别提供动力。当电池电量充足时,电动机优先工作;当电池电量不足时,内燃机启动,与电动机共同提供动力。(3)混合式能量管理策略:结合串联式和并联式能量管理策略,根据实际工况灵活调整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状态。3.2.3能量管理策略实现方法(1)控制策略:通过优化控制算法,实现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合理分配,使汽车在最佳工作状态下行驶。(2)电池管理策略:通过监测电池状态,合理控制充电和放电过程,延长电池使用寿命。(3)车辆动力学控制策略:通过调整汽车行驶状态,降低能量损耗,提高燃油经济性。3.3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部件3.3.1内燃机内燃机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来源之一。为了满足混合动力汽车对燃油经济性和排放功能的要求,内燃机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热效率: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燃油利用率。(2)低排放:采用先进的排放控制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3)轻量化:采用轻质材料,降低内燃机重量。3.3.2电动机电动机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汽车的行驶功能。电动机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效率:在宽范围内保持高效运行,降低能量损耗。(2)高可靠性: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长寿命。(3)小型化:采用先进的电机设计技术,减小体积和重量。3.3.3电池组电池组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储能装置。电池组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能量密度:在有限的空间内储存更多电能。(2)长寿命:具备较强的循环寿命和存储寿命。(3)安全性:具备良好的热管理功能和电气安全性。3.3.4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核心部分,负责协调内燃机和电动机的工作。控制系统需要具备以下特点:(1)高响应速度:快速响应汽车行驶状态的变化。(2)高可靠性:保证控制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运行。(3)智能化: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最优的能量管理。第四章纯电动汽车技术4.1纯电动汽车基本结构纯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车身、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充电系统、辅助系统等。车身部分主要包括车身本体、座椅、内饰等,其设计与传统汽车相似,但在轻量化、碰撞安全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动力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电机和传动系统。电池是纯电动汽车的能量来源,电机则是驱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传动系统则负责将电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和整车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系统负责监控电池的状态,保证其正常工作;电机控制系统负责控制电机的运转;整车控制系统则负责协调各个系统的运行。充电系统主要包括充电机、充电桩和充电站等。充电机负责将外部电源的电能转化为适合电池充电的电能,充电桩和充电站则提供充电服务。辅助系统主要包括空调、音响、照明等,这些系统在纯电动汽车中的设计也需要考虑能源利用和效率。4.2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纯电动汽车的驱动系统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传动装置等部分。电机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直接影响汽车的动力功能和能效。目前纯电动汽车常用的电机有交流异步电机和永磁同步电机两种。交流异步电机结构简单,成本低,但效率相对较低;永磁同步电机效率高,但成本相对较高。控制器负责控制电机的运转,其主要包括电机控制器、变频器等。控制器的设计需要考虑电机类型、驱动方式等因素。传动装置负责将电机的动力传递到车轮,其设计需要考虑传动效率、噪音、重量等因素。4.3纯电动汽车充电技术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主要包括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两种方式。有线充电是目前最常用的充电方式,其主要包括慢充和快充两种模式。慢充主要利用家庭电源或充电桩进行,充电时间较长,但对电池的损害较小;快充则利用高功率充电桩进行,充电时间短,但可能会对电池造成一定损害。无线充电技术主要通过电磁感应或磁共振的方式实现,其优点在于无需电缆连接,方便快捷,但充电效率和成本相对较高。目前无线充电技术还在研发中,未来有望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第五章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5.1氢燃料电池汽车原理氢燃料电池汽车是一种以氢燃料电池为动力源的汽车。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将氢气与氧气在燃料电池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电能,从而驱动电动机,实现汽车的行驶。在氢燃料电池中,氢气被送入负极,氧气被送入正极。在电池内部,氢气通过催化剂的作用分解为电子和质子。电子通过外部电路流向正极,产生电流,而质子则通过电解质到达正极。在正极,氧气与电子和质子结合,水。这个过程不断进行,从而产生持续的电流。5.2氢燃料电池汽车关键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部件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燃料电池堆:燃料电池堆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由多个单电池组成。它负责将氢气和氧气转化为电能。(2)储氢系统:储氢系统用于储存氢气。目前常用的储氢方式有高压气瓶和液氢储存两种。(3)电动机:电动机负责将燃料电池产生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汽车行驶。(4)电力电子控制器:电力电子控制器负责控制电动机的运转,以及电能的分配和调节。(5)传动系统:传动系统负责将电动机产生的扭矩传递到车轮,实现汽车的行驶。5.3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技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技术是指将氢气充入储氢系统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加氢技术有以下几种:(1)高压气瓶加氢:通过高压气体压缩机将氢气压缩至高压,然后充入高压气瓶中。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储存密度,但加氢速度相对较慢。(2)液氢加氢:将液氢充入储氢系统。液氢的储存密度较高,加氢速度快,但需要特殊的储存和运输设备。(3)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加氢:通过固体氧化物电解质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然后将氢气充入储氢系统。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但技术复杂,成本较高。(4)质子交换膜电解质加氢:通过质子交换膜电解质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然后将氢气充入储氢系统。这种方法具有较好的功能,但设备成本较高。氢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加氢技术的研发和优化也将成为重要课题。提高加氢速度、降低成本、保证安全等问题亟待解决。第六章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6.1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类型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6.1.1交流充电设施交流充电设施主要是指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交流电源的充电设备,包括充电桩、充电箱等。根据充电功率的不同,交流充电设施可分为慢充和快充两种。6.1.2直流充电设施直流充电设施是指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直流电源的充电设备,主要包括直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机等。直流充电设施具有充电速度快、充电效率高等特点。6.1.3换电站换电站是指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更换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换电站、换电柜等。换电站能够实现新能源汽车快速更换电池,提高车辆使用效率。6.1.4充电桩充电网络充电桩充电网络是指将充电桩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智能化、网络化的充电服务模式。用户可通过手机APP等渠道查询充电桩位置、充电状态等信息。6.2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6.2.1合理规划根据新能源汽车推广规模、充电需求、城市交通布局等因素,合理规划充电设施的分布,保证充电设施的覆盖面和便捷性。6.2.2分类布局针对不同类型的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采取分类布局的策略。例如,在居民区、商业区等区域主要布局慢充设施,而在高速公路、加油站等区域主要布局快充设施。6.2.3网络化布局结合互联网技术,实现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布局,提高充电设施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6.3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管理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3.1政策法规制定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要求,保障充电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6.3.2建设管理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管理,保证充电设施按照规划布局、技术规范等进行建设。6.3.3运营管理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运营管理,提高充电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保证用户充电需求的满足。6.3.4维护管理定期对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进行维护检查,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6.3.5安全管理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充电设施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第七章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7.1智能网联汽车概述智能网联汽车是指通过先进的通信技术,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车辆与行人等实现信息交互和共享,从而提高道路运输效率、降低交通、提升驾驶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主要包括环境感知、决策控制、执行控制三个核心环节。7.2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7.2.1系统构成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感知层:包括车载传感器、摄像头、雷达等,用于收集车辆周边环境信息。(2)网络层:包括车载通信模块、移动通信网络等,用于实现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传输。(3)平台层:包括数据处理中心、云计算平台等,用于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4)应用层:包括自动驾驶、车联网服务等应用,为用户提供便捷、舒适的驾驶体验。7.2.2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系统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环境感知技术:通过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实现对周边环境的感知,为决策控制提供数据支持。(2)决策控制技术:根据环境感知数据,进行决策分析,控制指令。(3)执行控制技术:根据决策控制指令,实现对车辆的精确控制。(4)通信技术:实现车辆与外界的信息传输,包括车载通信、移动通信等。7.3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技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以下是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1)感知技术向多元化、精确化方向发展:为提高环境感知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将不断升级,实现多源信息融合。(2)决策控制技术向智能化、自适应方向发展:通过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提高决策控制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自适应驾驶。(3)执行控制技术向精确化、高效化方向发展:通过优化控制算法,提高执行控制的精度和效率。(4)通信技术向高速、高可靠性方向发展:为实现车辆与外界的高速、稳定通信,5G、V2X等通信技术将得到广泛应用。(5)车联网服务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以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加丰富、便捷的车联网服务。第八章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环保8.1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迅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功能,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安全标准。以下为新能汽车安全标准的几个关键方面:(1)碰撞安全功能新能源汽车的碰撞安全功能是衡量其安全性的重要指标。我国规定了新能源汽车在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后面碰撞等不同工况下的安全功能要求,以保证在发生交通时,车辆乘员及行人的安全。(2)电气安全功能新能源汽车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电气安全功能。我国针对新能源汽车的电气系统制定了严格的绝缘、耐压、防漏电等安全标准,以降低电气故障引发的安全风险。(3)防火安全功能新能源汽车在火灾防控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防火功能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车辆的燃烧功能、烟雾排放、隔热功能等。8.2新能源汽车环保功能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功能是衡量其绿色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以下为新能源汽车环保功能的几个方面:(1)尾气排放新能源汽车采用电力驱动,无需燃烧石油燃料,因此尾气排放相对较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尾气排放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以降低对大气环境的污染。(2)噪音污染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噪音污染相对较小。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噪音标准进行了规定,要求其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不得高于一定限值。(3)电磁辐射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电磁辐射标准进行了规定,以保证其对周围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至最低。8.3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环保技术创新在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环保领域,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以下为新能源汽车安全与环保技术创新的几个方面:(1)电池技术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车的安全功能。当前,电池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提高安全功能等方面。(2)电机技术电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驱动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环保功能。电机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提高效率、降低噪音、减小体积等方面。(3)电控技术电控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之一,负责对整车的动力系统进行控制。电控技术的创新可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功能和环保功能,主要包括提高控制精度、优化控制策略等方面。(4)轻量化技术轻量化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自重,提高燃油经济性和环保功能。当前,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创新、结构优化等方面。(5)智能网联技术智能网联技术可以将新能源汽车与外部环境进行实时信息交互,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环保功能。智能网联技术的创新主要包括车载通信系统、车联网技术、自动驾驶技术等方面。第九章新能源汽车政策与市场9.1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的高度重视。政策环境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下从几个方面阐述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国家层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总体目标、战略布局和发展路径。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的25%左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达到2万亿元。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购车补贴、免征购置税、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等方面,降低了消费者购车成本,刺激了市场需求。同时还通过设置新能源汽车积分制度,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水平。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环境。如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9.2新能源汽车市场分析政策环境的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保持高速增长,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根据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5.5万辆,同比增长11.5%。(2)产品种类丰富。新能源汽车市场涵盖了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