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三国史记》是哪一国家的史书()A.古代朝鲜B.古代日本C.古代印度D.古代中国2、下表为中国不同时节的传统稻米食俗。据此可知;中国的稻米食俗。
不同时节的稻米食俗。时间节日米食活动传说寓意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年糕祭祖、吃年糕纪念伍子胥年年高,幸福安康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汤圆看灯展、吃元宵楚昭王喜之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粽子赛龙舟、挂蒿草、吃粽子纪念屈原弘扬刚正气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重阳糕登高、赏菊、饮酒恒景除瘟疫孝敬老人,长寿健康阳历十二月二冬至节赤豆粥祭祖、喝赤豆粥驱鬼逐疫养生保健,嫉恶扬善农历十二月初腊八节腊八粥祭祖、喝腊八粥纪念释迦牟尼养生保健,返璞归真
A.改善了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B.伴随着多样的宗教娱乐活动C.体现了尊老孝亲的中华美德D.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3、在凯尔特人的神话记载当中,很多英雄都是半人半神,神魔之间不断斗争。有一个名为努阿达的武士,通过战争战胜了费格博人,但这位领袖的手却被砍断,无奈之下只能让位,可是新上任的领袖太过残暴,努阿达发动战争,夺回了王位。努阿达的传说A.是凯尔特人英雄崇拜情结的一个印证B.说明凯尔特人厌恶战争C.反映出凯尔特人的信仰是唯一的D.证明费格博人是凯尔特人最大的敌人4、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纷纷仿效路易十四,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等也莫不如此。这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A.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B.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C.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D.成为欧洲反封建的武器5、据《礼记·玉藻》记载,春秋时期“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君子在车则闻鸾和(车铃)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邪恶)之心无自人也”。据此可知()A.儒家理念受到了统治阶级推崇B.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C.用玉制度强化了贵族尊卑秩序D.鬼神思想影响到社会审美标准6、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描写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降生以后,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耶夫人抱着他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庙,诸神向他礼拜的故事。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该图反映了()
A.印度美术的浪漫主义风格B.佛教在唐代居于主导地位C.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D.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7、传说中的伏義氏十一个氏族,皆以龙为图腾。神农氏所属的五个氏族,皆以火为图腾。祝融八族中,有以动物为图腾之虎氏,有以植物为图腾之芋氏。与图腾崇拜同时或者稍晚的时候,又发生了祖先崇拜。上述现象的出现表明()A.人类己经出现了阶级社会雏形B.是部落战争掠夺财富的必然结果C.中华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人类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蝗”,民多流亡,《三国志》记载“黄巾起,避难南方";“遭天下乱,避难交州"。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使得中原士民不再视之为“暑湿”“瘅热之地,气候环境的改善,也让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加之地多人少,因而比较容易获得土地。还应看到,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一旦脱离控制,他们可能激发出惊人的生产积极性和文化创造力,经历“八王之乱”后,水嘉元年(307年)又出现“水嘉南渡”。永嘉南波”及其之后的移民运动,进一步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
——摘编自王子今《“铜驼”象征征与汉晋南迁的移民运动》材料二至晚在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由中国海产消费市场驱动的捕捞海参;砍伐檀香木及猎取海豹皮等活动,在南太地区迅速蔓延,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突如其来的淘金热热瞬间改变了内陆的魅力。1852年,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19世纪80年代后南太平洋各地淘金热因资源枯竭而偃旗息鼓。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1868年,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然后用木耳产业的盈利投资建立黄油产业。1887年他开办了三家黄油厂和一家奶油厂,其中最大的一个仅建造和装备费就高达3700英镑。华人移民有力地推动联系。但华人在海外倍受排斥和歧视,在西方世界长期存在所谓的“黄祸论:
——摘编自费晟、毕以迪《近代华人移民与南太平洋地区复合生态的形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晋南迁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与南太地区联系过程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材料二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材料三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孔子说,“泛爱众,能亲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老子主张“见素抱朴”“道法自然”;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孙子反对战争,他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墨翟更为博爱,他提出要“兼相爱,交相利”。习近平多次赞誉的明代思想家王阳明主张“天下一家”,“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天下之人,皆相视如一家之亲”。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摘编自冯颜利、唐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00材料二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当今世界,有250060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个民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们该如何应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挑战。多种语言。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公元前301年罗马最终征服托勒密埃及,被西方学者称为“希腊化时代”。在这段时间里,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也是“希腊化文化”。在希腊化世界中,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这个运动在公元世纪末已经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新宗教、确定希腊语为宗教语言,吸收了希腊哲学某些流派的思想。——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14材料二英国历史学著作《极端的年代:19911914—1991》,把1914—1945年划分为三个阶段:20—70年是大灾难时期;到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希腊化时代”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2)阅读材料二,结合两幅图片信息,说明“1914—1945年是大灾难时期”的史实依据,并结合所学简要阐述其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世纪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外华人变化表。
。年代。
人口(单位:万)
资料来源。
宋代经济中心南移至明代海禁开放的六百多年中。
数万。
厦门大学历史所:
《东南亚论文集》
明代海禁开放至鸦片战争三百多年中。
十几万至一百多万。
1879
300
李长傅:
《中国殖民史》
1899
400
1905
760
1921
860
《南洋研究》2卷第5号。
1931
1282
《南大与华侨》11卷3号。
1940195619621963
850140016001700
沈已尧:《海外排华百年史》
1975
2200
陈烈甫:《东南亚州的华侨;华人与华裔》
1982
2400
《中国百科年鉴》
1984
近3000
《人民日报》
——朱国宏《论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代早期的国际迁移,即始发阶段。唐宋元明时期进入自发迁移阶段。明中叶以后,开始进入被迫迁移阶段。“一战”到建国时期,处于推动迁移阶段。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据朱国宏《中国人口国际迁移的历史观察》整理材料二明代后期;正值西欧殖民者在东亚海域为争夺中国商品而展开激烈的商业竞争时,“隆庆开关”开放了福建漳州的月港一处口岸,允许泉州和漳州的商人对外贸易,并且仍禁止对日贸易。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随之亦形成了一股海外移民浪潮。
——李金明《明代后期的海外贸易与海外移民》(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后期形成海外移民浪潮对中国的主要影响。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这种大陆内部的人口迁移不仅使美国的“地理中心点”不断向西迁移,也使“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20世纪头十年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在一战前,这种人口的增长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1910年时的美国社会中白人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这必然决定着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就反映了这一正在得到加强的事实。1910年人口普查便是全面反映这个国家当时经济;社会状况和其所处时代特征的最为真实的画卷。
——摘编自宋健《美国1910年人口普查研究》材料二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短表内容包括有关人的自然属性等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长表内容包括有关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趋活跃,人们会因就业、就学、迁居等因素迁移、流动,人户分离现象大量增加。针对这种情况,这次人口普查增设了《暂住人口调查表》,作为人口普查的附表。鉴于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希望尽快地得到普查成果,这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
——摘编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内容、特点及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头十年美国移民的特点,简析美国进行19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首先产生了近代民族主义思潮。资产阶级把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政治意义的民族主义。这样,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当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建成之后,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民族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内涵,并简述其意义。材料三民族主义思潮源自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语境,其在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成为思想家们忠诚信仰的理论来源。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近代中国在它的旗帜下,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历史使命,产生了颇具特色的民族主义理论。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本土化历程伴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化和丰富。梁启超等人鉴于传统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宣传者们是中西方思想碰撞中位于前沿的先驱,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的探索者和领路人。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认为:从中国语境来看;中国文化历经驳杂生成;一统确立、吸纳同化的强盛自主发展之后,逐步进入本能抵制、部分认同、全面接受的动摇式微时期,在新千禧的近十年间,随着国家实力的提升、人们特别是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中国文化开始步入复兴重建时期。
结合中国文化史相关知识,围绕中国文化的发展主题提出相关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史实准确。)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朝鲜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汉字;新罗学者薛聪用汉字作音符来标注朝鲜语的助词,帮助阅读汉文。3~5世纪,汉字经过朝鲜地区传入日本;留学唐朝的吉备真备、空海利用汉字创造了“片假名”“平假名”。儒学在3、4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后来,朱子学成为“官学”,成为维护幕藩体制纲常与政治秩序的思想基础682年,新罗建立了国立大学,其“学制皆仿中国的制度而来”;676年,日本仿隋唐国子监之制设大学寮于京师8世纪中叶,新罗仿唐制改革了行政组织,中央设执事省,并采用科举制官吏。日本大化改新仿照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在中央设二宫、八省,在地方设国司和郡司;参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施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法”4世纪,佛教自中国传入朝鲜,在新罗时代,中国禅宗成为朝鲜佛教的主流,后经百济传入日本。6世纪,大批留学唐朝的僧人把佛教许多宗派传入日本。此外,端午节饮菖蒲酒、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习俗也为朝鲜人、日本人所接受。——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材料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期明代中期以后的中国对外交往明清(1840年前)明朝断绝了民间海外贸易,采用由外国使团完成的官方朝贡贸易,使团代表本国,朝拜明朝,进贡特产,从属明廷,实现互通外交。明廷设立市舶司,专门负责审核和接待各国使团。近代以前,清朝没有正式外交机构,清朝外交按对象不同,分由礼部、理藩院、内务府与公行制度负担外交事务。1840年-1949年鸦片战争使清朝对外关系转向被歧视。中国屡遭外国侵略,与列强订立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中国保持着独立国家形式,但同其外交关系是屈辱附从的政治关系。与列强权利地位绝对不平等。1861年,总理衙门成立,专门负责对外关系,1901年,清末新政,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统一负责对外事务。1949年后1949年10月-1950年11月,中国同6个亚洲国家和12个欧洲国家建交。50年代中后期-60年代末,广大亚非拉国家成为与中国建交的主力军。70年代,非洲26国、拉丁美洲13国、欧洲10国、东南亚5国同中国建交。1978年-2018年,与中国正式建交国家多达178个,朋友遍天下!
问题:根据整体或者部分材料信息,围绕“外交”话题,形成你的观点,利用所学中国历史知识论证你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2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12世纪完成的《三国史记》是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2、D【分析】【分析】
【详解】
材料“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弘扬刚正气节”“孝敬老人,长寿健康”“养生保健,嫉恶扬善”体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对传统节日的影响,包含着诸多的寓意,D项正确;传统节日不能改变中华民族的膳食结构,排除A项;纪念伍子胥不属于宗教活动,排除B项;尊老孝亲仅是材料的一方面,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3、A【分析】【详解】
据题意可知,努阿达通过战争战胜了费格博人,还再次推翻了残暴的新领袖夺回王位,因此努阿达的传说体现了凯尔特人对努阿达的尊崇,是凯尔特人英雄崇拜情结的一个印证,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提下凯尔特人对战争的态度,排除B项;“唯一”和“最大的敌人”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项。故选A项。4、C【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18世纪,中华文化传到西方,西方国家兴起了一股“中国热”,材料中的“法国的贵族与中产阶级们”和“英国的王公大臣和上层社会的贵族”“将自己的房屋院落改造成中国式的,并高价购买中国瓷器来装饰自己的屋子”即体现了这股“中国热”,反映了当时中华文化受到欧洲社会上层推崇,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且A项说法过分夸大,排除A项;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是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排除B项;成为欧洲反封建武器的是火药,排除D项。故选C项。5、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佩玉风尚使得玉的核心内涵发生了变化,玉被“人格化”和“道德化”,成为君子修身养性的参照和规范道德品行的重要标准,“以玉比德”的道德标准与新道德观念表明佩玉观念已走向社会伦理层面,B项正确;春秋时期儒家理念并未受到统治阶级推崇,西汉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促使儒家思想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关于贵族尊卑秩序的论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鬼神思想如何影响到社会审美标准的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6、C【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图描述印度佛教故事,但画中人物形象完全中国化,体现佛教中国化的形态已完成,C项正确;画面没有体现印度美术的风格,而是体现中国画的技巧和风格,排除A项;佛教在唐代不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该图没有体现佛教与道教的排斥与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7、D【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远古人类以动物、植物等为图腾,这与他们从事的渔猎、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等相关活动有密切关系,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是精神上的寄托,表明人类过上了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D项正确;材料没有阶级产生的信息,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图腾崇拜是指关于人与某一图腾有亲缘关系的信仰,与战争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必然结果”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意思是,中国的文化格局是一个多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发展性,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是,同时又是一体的,都属于中华文明,材料未体现多元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8、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9、略
【分析】【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汉晋时期常有‘水旱为灾’;‘郡国大旱煌’”可知,北方自然灾害频发;根据“黄巾起,避难南方”可知,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根据“遭天下乱,避难交州””可知,南方相对安定;根据“江南地区气候条件的变迁”“气候环境的改善”可知,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根据“比较容易获得土地”可知,南方较易获得土地;根据“农耕民在不得不迁徙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脱离政府强力控制之地”可知,南方部分地区政府控制力较弱。影响:根据材料一中“中原先进农耕技术可以迅速移用推广”可知,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根据“移民运动”可知,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根据“把中原文化传统的精华传向南方,从而使南方逐渐继承了中原文化的正统”,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分析可知,汉晋南迁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中国与南太地区的联系绝不仅限于海上贸马这种相对间接的形式;也没有止步于沿海地区”可知,由沿海到内陆,由间接到直接;根据“18世纪后期,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已经通过海洋贸易确立联系”“澳大利亚本迪戈金矿出现了1500名华人矿工,随后部分有经验的华人矿工被带到新西兰”可知,由海上贸易(商业)到工矿业;根据“华人也凭资本而非劳动力开发内陆资源”可知,由劳动力输出到资本投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根据“广州人周详移民至新西兰,他利用当地原始森林里长的毛木耳,创立了新西兰木耳产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创业。
(3)启示:综合以上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分析可知,中国人两次南向移民给政府施政带来的启示主要有,应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适时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民族融合或文化交流,避免种族主义。【解析】(1)原因:北方自然灾害频发;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南方气候环境的改善;南方较易获得土地;南方部分地区政府控制力较弱。
影响:传播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为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推动了江南的开发;传承了中原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特点:由沿海到内陆;由间接到直接;由海上贸易(商业)到工矿业;由劳动力输出到资本投入(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创业。
(3)启示:从原因看,要注重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从过程看,要适时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在开发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环境。从影响看,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承认文化的多样性;要促进民族融合或文化交流,避免种族主义。10、略
【分析】【详解】
(1)影响:根据“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得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得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根据“17~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得出中西联系加强:根据“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徳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得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根据所学可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合材料中的启蒙运动可得出是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根据“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等内容可得出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等。【解析】(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11、略
【分析】【详解】
详解
(1)精神内涵:根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仁’‘爱’‘和’的优秀基因”得出是“仁”;“爱”、“和”;历史作用:根据“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可得出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我们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应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解析】(1)精神内涵:“仁”;“爱”、“和”;历史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维护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有利于以家庭为中心的伦理观念的形成;有助于培育以“德”为中心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和繁荣的精神支柱。
(2)我们的应对:面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我们应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2、略
【分析】【详解】
(1)作用:根据“希腊文化随着希腊人的足迹扩散开来。同时与东方诸文明进行了深刻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得出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根据“由于统治者为希腊人,希腊文成为当时各地通用的官方语言。”得出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希腊语;根据“基督教的文化内涵是犹太教人文主义和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得出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和希腊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根据所学,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内容和影响概括,可得出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四大帝国解体;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解析】(1)作用:①打破了历史上东西方各自发展的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②传播了先进的语言文字——希腊语;③基督教吸收了东方宗教的因素和希腊哲学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2)史实依据:①1914-1918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②随着法西斯势力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给人类带来空前的灾难。
影响: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殖民主义势力遭到冲击,四大帝国解体;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②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战后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现象自产生到现代;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并结合材料一中对诸侯国人口迁移的五个阶段的描述可知,中国人口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根据材料一海外华人数量变化表可以看出,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从迁移的方式来看,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从迁移的动机来看,中国人口国际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从近现代人口迁移的原因来看,人口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根据材料“尽管如此,仍使中国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大量的海外贸易船涌向马尼拉等地”可知,海外移民浪潮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根据材料“以中国的生丝、丝织品换取大量的墨西哥银元和日本白银”可知,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白银大量流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国际迁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人口迁移至他国,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解析】(1)特点:①迁移过程具有持续性和阶段性;②移民人口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③迁移性质基本上是和平的;④迁移动机具有经济性和社会性,受国内环境影响;⑤迁移的进行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
(2)影响:①带动了中国海外贸易的迅速发展;②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增加了国民收入;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经济的松动;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封建统治受到一定的冲击;⑤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⑥造成国内人口流失,劳动力减少。14、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可知,更加频繁;根据“美国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同时涌入了比之前任一时期都要多的移民”可知,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移民浪潮高涨;根据“‘人口中心点’开始不断由东部发达的大都市区向中西部的城市或人口聚集点迁移”可知,大都市区的发展与“人口中心点”西移;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各项重大政策向以土生白人为主的美国人口主体倾斜,移民的被强制美国化”可知,国家政策的“白人化”与移民被强制美国化。背景:根据材料一中“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陆内部人口的迁移开始变得更加频繁”“被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所吸引”,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美国经济;政治、社会和国际环境等方面分析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按户调查的项目有23项,按人调查的项目有26项,比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21个项目增加了许多”可知,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根据“采用了短表长表技术”“基本指标和简单的住房状况指标,由全国90%的家庭填报”“人口素质、经济活动、婚姻、妇女生育状况、住房状况等指标,在全国抽取10%的户填报”可知,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根据“采用了光电录入技术。收到了节省人力、不受人工因素影响、精度高、录入速度快等好处”可知,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意义: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经济、政治、国家管理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我国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有利于完善政府职能、治理体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理能力能力等。【解析】(1)特点:更加频繁;城市人口的剧增和移民浪潮高涨;大都市区的发展与“人口中心点”西移;国家政策的“白人化”与移民被强制美国化。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美国中西部得到大规模开发;美国发达的城市环境和充足的就业机会;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尖锐,旧大陆动荡不安。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2)特点:普查项目增多,内容更加充实;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统计范围扩大,统计质量提高;增加了高新技术在人口普查中的运用,普查速度快。意义: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为制定并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战略需要和重要依据;完善政府职能、治理体系;新技术的应用,提高治理能力能力等。15、略
【分析】【详解】
(1)民族观:根据材料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可知,各族同源同祖;根据材料一“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可知,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根据材料一“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可知,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原因:结合所学从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等角度分析。
(2)影响:根据材料二“西欧诸国在反对封建王朝国家构建近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可知;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二“这种新型民族国家的基础不仅是民族的共同心理和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共同政治认同”可知,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根据材料二“即民主;自由、人权等政治原则和观念”可知,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根据材料二“民族主义就转化成了一种对别的民族进行侵略和扩张的学说,要把本民族本国的统治扩张到别的民族别的国家,而不管后者同意与否”可知,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结合所学从推动西方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角度分析。
(3)内涵:根据材料三“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开始将其作为民族自立的依托”可知,救亡图存,争取族独立;根据材料三“认识到了改变文弱旧习、培养人民尚武精神、增强国力的重要性”可知,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民力量;根据材料三“强调国家的独立和自由胜于个人的独立与自由”可知,强调国家利益至上。意义:结合所学从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等角度分析。【解析】(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赞成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加速;秦汉以来国家的统一;西汉国家的强盛和小农经济的日益繁荣;大一统思想的逐渐形成。
(2)影响:推动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促进了欧洲民族共同体认同观念的形成;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推动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欧洲的思想解放;推动西方国家近代化的进程;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内涵:救亡图存;争取族独立;培养尚武精神,增强国民力量;强调国家利益至上。
意义:冲击了传统的华夷观念,激发了国民的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与高涨;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四、论述题(共3题,共30分)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材料“中国文化历经驳杂生成、一统确立、吸纳同化的强盛自主发展之后,逐步进入本能抵制、部分认同、全面接受的动摇式微时期”可提炼出论点是传统文化只有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才能发展。关于阐释可从儒家思想的产生、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新儒学及康梁维新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解析】示例:
论点:传统文化只有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才能发展。
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这与她立足于优秀的本土文化,兼采外来文化的精华息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儒学吸纳百家之长,成为蔚然大宗;在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儒学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时代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宋元时期,儒学吸收佛教文化形成新儒学思想,巩固了主流地位;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为了救亡图存,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与儒学结合,推动一场伟大的变革;在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为了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解读,提出核心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只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才能健康发展。17、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朝鲜古代碑刻表明4、5世纪之交,朝鲜半岛诸国已经熟练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单位管理制度呈现大全【职工管理】
- 《会展项目管理复习》课件
- 《市场营销环境》课件
- 银行工作总结服务至上效率为王
- 家政服务行业销售工作总结
- 保育实习工作总结15篇
- 2023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加答案解析
- 2023年员工三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及答案(考点梳理)
- 中考誓师口号(15篇)
- 2023年-2024年项目部治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加答案解析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国际私法》期末试题及答案(n试卷号:1020)
- 四川省德阳市中学2023年高一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 举高消防车基础知识
- 2022年成都温江兴蓉西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空气、物表地面消毒登记记录
- 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 检察院分级保护项目技术方案
- 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裂缝的施工处理技术毕业论文
- 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 电站屏柜改造安装二次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DB42∕T 1795-2021 微动勘探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