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02(统编版)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
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上册第1-7课。
5.难度系数:0.7。
6.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
求。
1.1839年4月至5月,英国、美国鸦片商人共呈缴烟土1.9万多箱,约118万公斤。林则徐下令从6月3
日开始销烟,延续20多天,这是中国政府发起的禁烟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这描述的
是()
A.虎门销烟B.火烧圆明园C.鸦片战争D.义和团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林则徐下令从6月3日开始销烟,延续20多天,这是中国政府发起的禁烟运动、
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结合所学知识,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
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
略的坚强意志,A项正确;火烧圆明园发生在1860年,排除B项;鸦片战争爆发在1940年,排除C项;
义和团运动爆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农民阶级掀起的反帝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2.鸦片战争前清廷对英国使团的接待,中英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价值观上,英国重利,扩大贸易是其追
求的目标;而中国则重义,由此,体现“义”的仪式成了清朝政府关注的焦点,“天朝不宝远物”,允
许对外贸易只是对外夷的一种恩赐。材料反映中英之间的冲突源于()
A.思想文化的差异B.国家实力的差异
C.地理位置的差异D.自然环境的差异
第1页共16页.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往,英国重利,中国重义,说明两国思想文化差异导致外交
观念的冲突,A项正确;英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材料并未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未对两国地
理位置进行描述,无法体现地理位置的差异,排除C项;自然环境差异与外交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
选A项。
3.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访华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
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
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论。”这段英国人的描述()
A.充斥着西方文明固有的偏见B.暴露了乾隆盛世潜伏的危机
C.彰显了工业化完成后的自信D.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
【答案】B
【解析】依据“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
繁荣的证明……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地相提并
论”可见英国人的描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生活贫困以及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方的状况,暴露了乾隆盛世
潜伏的危机,B项正确;英国人的这一描述并不完全是西方文明固有的偏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康乾
盛世之下清朝逐渐走向衰落的社会现实,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与题干中所述的
时间“1793年”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原因是英国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企图打
开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4.观察下列这组图片,与其所反映内容相关的条约是()
片面最急国待遇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租地建房
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
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项正确;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
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1895年中国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
第2页共16页.
在华投资设厂,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英、法、德等11国签订《辛丑条
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5.胡绳在《中国近代史稿》中写道:“中国所以遭到失败,根本原因就是一条: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已经十分
腐朽的地主阶级。它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把自己从人民群众中最大限度地孤立起来。这是促使清政府
对外投降的原因,也是决定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胡绳认为清政府在鸦片
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是()
A.清政府军备废弛B.清政府经济落后
C.清政府政治腐败D.英国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的“中国所以遭到失败,根本原因就是一条:掌握国家政权的是已经十分腐朽的地主阶
级。这是促使清政府对外投降的原因,也是决定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
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题干材料表明清政府政治腐败是在鸦片战争中惨
败的原因,故C符合题意;清政府军备废弛和清政府经济落后是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在题干材料
中不能体现,排除AB;英国政治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是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在题干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故选C。
6.如图为《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该图所示现象()
A.表明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较缓慢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依据《1842—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
物总值虽然一度增加,但后来又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可见这一现象并不能满足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为
此西方列强于1856年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项正确;题干没有中国进出
口贸易值的比较,无从得出中国处于贸易顺差的地位,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英国对华贸易的情况,
无从得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而且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C项;鸦片战争
后英国对华商品销售冲击了传统的自然经济,使得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排除D项。故选B项。
第3页共16页.
7.有学者指出:“今日没有人会替一手持枪、一手兜售毒品的恶霸行为辩护;但这一种所认同的观点,依旧
未把毒品本身当做问题的关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近代历史上以维护可耻的毒品贸易为目的发动
的两次侵略战争是()
A.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D.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是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走私毒品是为了逆转对华贸易
逆差,进而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因此是鸦片战争
的继续和扩大,D项正确;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导火线是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与毒品交易无关。排
除AC项;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排除B项。故选D项。
8.1858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增开营口、烟台、镇江、南京、九江、
汉口、淡水、台南、汕头、琼州十处通商口岸。藉此,外国侵略势力得以()
A.打开中国门户B.渗透到南部沿海广大区域
C.开始染指台湾D.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增开的通商口岸已遍布东部、南部沿海地区还有内地,相比《南京条约》通商
口岸都位于东南沿海来说,这反映了外国侵略势力波及东部沿海并深入内地,D项正确。打开中国门户
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就开始了,排除A项;题干中开放的通商口岸不仅仅在南部沿海,排
除B项;开始染指台湾早在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就开始了,排除C项。故选D项。
9.1861年,法国文豪雨果在给巴雷特大尉的一封信中写道:“在您看来,维多利亚女皇和拿破仑皇帝的联
合舰队所进行的这次远征真是无上的荣耀,而且还是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以下对
材料中“这次远征”的评述,正确的是()
A.“远征”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B.“远征”使中国政府完全受控于洋人
C.“远征”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D.“远征”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答案】D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提取“1861年”、“法兰西和英吉利共同分享的一次荣光”等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1856—1860年中国人民反抗英法联军侵略的战争。19世纪50年代,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了
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扩大殖民特权,英国、法国联合发动了这次侵略战争。1857年12月攻占广州,
次年一度攻进天津。沙皇俄国和美国以“调停”为名,支持英法侵略。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分别签订了《天
津条约》。沙俄侵略军侵入黑龙江,迫使清政府签订《瑷珲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先后攻陷大
第4页共16页.
沽、天津,打进北京,到处烧杀淫掠,焚毁圆明园,抢劫了大量珍宝文物。英法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北
京条约》。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了。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A排除;《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政府完
全受控于洋人,B排除;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中国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
C排除;故选D。
10.《中英北京条约》第一款:“前于戊午年(1858年)五月在天津所定原约,本为两国敦睦之设,后于己
未年(1860年)五月大英钦差大臣进京换约,行抵大沽炮台,该处守弁阻塞前路,似致有隙,大清大
皇帝视此失好甚为惋惜。”对这一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是诚信友善的B.掩盖了英国再次发动战争的真实意图
C.国际舆论支持清政府D.《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整个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
战争中英国的真实目的是继续扩大中国市场,推销商品、掠夺原材料,扩大侵略权益,而题干材料是
站在英国立场上遗憾换约引发战争,这种说法掩盖了英国一味发动战争真实目的,所以B符合题意;A
中清政府的诚信友善的对象不明,而且在这里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A;题干中并未体现国际舆论支
持清政府,所以C不符合题意;《北京条约》签订是为维护中英的友好,不符合史实,所以D不符合
题意;故选B。
11.下面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是()
一、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二、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三、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
……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A
【解析】根据“工业文明外力冲击”“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以反清革命作为斗争目标”,结
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洪秀全把基督教义和中国儒家大同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革命
作为斗争目标,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项;戊戌
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不符合“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排除CD项。
故选A项。
12.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有这样一些情节:“长毛”(太平军)一路北上打到保定府,京城一片惶恐,商家
第5页共16页.
店铺大多关门歇业,达官贵人们纷纷携家眷带细软准备外逃,晋商们也大多逃回山西。乔致庸硬是坚
持留在京师,结果京师果然安然无恙。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军()
A.没有先进的理论指导B.领导集团的腐败
C.致力于保护商人利益D.孤军深入,缺乏后援
【答案】D
【解析】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
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据“‘长毛’(太平军)
一路北上打到保定府……结果京师果然安然无恙。”这主要是因为太平军北伐军孤军深入,缺乏后援,
北伐失败,D项正确;A项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北伐的战略失误,排除A
项;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不是北伐失败的原因,排除。故选D项。
13.某同学学习某历史事件后,画的思维导图如下,你认为空白处应该填()
A.义和团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
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他们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是中国近
代化的开端,B项正确;甲午战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农民阶级发起了义和团运动,排除A
项;甲午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排除C项;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排除D项。故
选B项。
14.1867年恭亲王奕䜣(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
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䜣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
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䜣为“鬼子六”。据此可知()
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B.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
C.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D.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材料反映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的顽固派不主张学习先进的科学技
术,阻挠、讽刺学习西方的人和行为,说明中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阻力很大,举步维艰,D符合题意;
第6页共16页.
材料中没有体现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不能说明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
情,B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奕䜣主张学习西方,没有体现抛弃中国传统文化,C不符合题意;故选
D。
15.朱萌贵在《国家干预经济与中日近代化》中介绍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历程,这样写道:企业债务沉重,
规模长期停滞。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计外
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这表明()
A.旧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B.技术落后导致企业衰败
C.洋务企业无法与外商竞争D.清政府不支持洋务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迫于政府压力的投资和借款的数额越来越大,并提供‘报效金’用做赈灾、庆典,总
计外流资金多于800万两,另外还要免费为政府提供军运和官运,到清政府灭亡企业未见好转”可知,
洋务运动受到清政府投资和借款的压力、“报效金”以及军运和官运的拖累,经营发展困难,这表明封建
旧制度拖累企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轮船招商局技术落后、与外商竞争等方面的情况,
排除B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的封建制度拖累了企业发展,而且清政府主观上支持洋务运动,排
除D项。故选A项。
16.“新建立起来的金碧辉煌的军事力量,不过是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在观
察强大对手的优点时,不归功于对手的强壮如牛,反而归功于对手有一副漂亮的拳击手套。”材料描述
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
C.鸦片战争D.第二次鸦片战争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拳击手套”,和“强壮如牛”,可以看出洋务运动不学习人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而
学习人家的技术,所以导致最终的失败,表现了洋务运动严重的局限所在,B项正确;天京的陷落标志
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而材料所述为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只学习
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制度,最后导致失败,不是指鸦片战争的失败,排除C项;材料“新建立起来的金
碧辉煌的军事力量”,即洋务运动时期建立起来的新式海军等军事力量;“被击败的末期癌症的老拳师”
即极端腐朽、黑暗的清朝政府;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不变革封建制度,仅仅单纯引进、学习
西方科学技术,最终成为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7.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
湾建立行省。清政府在两地建省的共同意义是()
第7页共16页.
A.巩固了内地边防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加强了东南海防D.阻止了列强侵华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875年,左宗棠收复除伊犁外的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
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粉碎了沙俄侵占新疆的企图;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清政府在台湾
建立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他率领台湾军民打退了法国舰队的进犯,维护了国家统一。由此
可知,清政府在两地建省的共同意义是维护了国家统一,B项正确;台湾属于东南沿海的省份,不属于
内地,排除A项;新疆属于内地,不属于东南沿海省份,排除C项;题干材料体现了维护国家统一,
而没能阻止列强侵华,排除D项。故选B项。
18.《甲午战争图志》记载:日本在甲午战争时绘制的包括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
图中,对这些地区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座小山、每一个村庄,都标示得清楚无误。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日军已经占领了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
B.日本制图技术高超
C.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D.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绘制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在内的军用地形详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
反映的是日为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D项正确;当时日本还没有占领材料所述中国这些地区,排除A
项;材料没有涉及日本制图技术高超,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朝鲜、中国东北、山东半岛具有
重要的战略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9.美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表面奉行中立政策,实际却站在日本那一边。战前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
战争期间,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
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
这一行径旨在()
A.推行“门户开放”政策B.借日本之手扩大侵华权益
C.巩固美日的同盟关系D.维护其在华的“势力范围”
【答案】B
【解析】采用排除法解析本题。“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而甲午中日战争是在1894-1895
年,时间不符,所以可以排除A项。在甲午战争时期,美日之间并没有同盟关系。美国的行为主要是
第8页共16页.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不是为了巩固与日本的同盟,所以可以排除C项。在甲午战争时期,美国在
华还没有明确划分势力范围,所以该项也不符合当时的情况,可以排除D项。美国在甲午战争中表面
中立实际偏袒日本,就是希望日本战胜中国后,美国可以趁机在华谋取更多的利益,扩大自己的侵华
权益。该项符合美国在甲午战争中的行为逻辑和利益考量。根据“美国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一
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劝说清政府接受日本的
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可得了美国是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想要借日本之手扩
大侵华权益,B项正确;“门户开放”在甲午之后,也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美日并不是同盟,
排除C项;D项不是美国的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B项。
20.赫德于1898年在《致马士函》中说:“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
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由此可知,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B.资产阶级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C.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D.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他们(康有为和他的伙伴)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
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赫德这句话形象地指出了戊戌变法在实施过程中,维新派急
于求成,不顾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政治环境,在短时间内推行了过多的改革措施,表现出了资产阶级维
新派自身局限性,B项正确;严重触犯顽固派利益是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但题干中并未直接体现
这一点,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外部因素,但在材料中未提及,排除
C项;仅仅依靠没实权的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材料所强调的主要原因,排除D
项。故选B项。
21.《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写道:“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
堂止住天。”由此可知义和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生活艰辛被迫反抗B.清政府腐朽残暴引起反抗
C.列强侵略、民族矛盾激化D.清政府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可知义
和团将斗争矛头指向了鬼子和教堂,反映了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
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项正确。故选C项。
22.下面漫画反映的是()
第9页共16页.
“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
——《电讯报(副刊)》
A.由清政府主动发起的对外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前各国列强的友好合作
C.各侵华列强之间的合作与矛盾D.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团结一致抵抗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注意,伙计们,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方
国家联合出兵打击清政府,他们又不愿意过多的出力,说明各侵华列强之间的合作与矛盾,C项正确;
材料主体为八国联军,由清政府主动发起的对外战争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虽然列强在侵华行
动上有合作,但同时也充满了矛盾和算计,并非友好合作关系,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
各省督抚与列强签订“东南互保章程”,中国人民对列强侵略的团结一致抵抗与图片主旨不符,排除D
项。故选C项。
23.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
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足以说明()
A.中国近代化使国力得到提高B.列强被迫承认在华的失败
C.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D.中国已成为独立自主国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
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侵略者有这样的认识是源自义和团的反抗,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它打击了帝国主
义分中国的野心,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C项正确;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中国人的反抗精神
使得列强无法瓜分中国,而非中国近代化使国力得到提高,且当时中国近代化进程较为缓慢,国力并
没有得到显著提高,排除A项;列强只是认识到瓜分中国不可行,但不能说列强被迫承认在华的失败,
列强在华依然有很大的势力和影响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实行以华治华,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
成立,中国才成为独立自主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
24.某历史教师复习教学时对“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先后做了如下设计()
第10页共16页.
此教学内容设计的调整旨在
A.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更突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
C.更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D.更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设计调整前将民族危机和近代化探索分别归类阐述,调整后突出了在每次
民族危机后,中国人都有新的近代化探索,这更凸显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A项正确;“更突
出历史事件的时序性”是表象,不是其主旨,排除B项;调整后,并不会更有利于揭示列强发动侵华战
争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两者都关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并不能体现比较性,排除D项。故选A项。
25.对下表内容分析归纳最恰当的是()
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抗争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邓世昌壮烈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A.列强的入侵与中国人民的抗争B.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
C.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D.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表格中即有列强侵略的内容,如鸦片战争,也有中国人民抗争的内容
如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A项正确;BCD都不全面,排除BCD项。故选A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11页共16页.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如图是人民英雄纪
念碑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请结合所学知识,按照“时间-事件-影响”思路加以说明。(6分)
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
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
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这场战争”爆发时间,并说明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
一块界碑”?(6分)
【答案】(1)说明:1839年,林则徐举行了虎门销烟,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反
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6分,时间、事件和影响各2分)
(2)时间:1840年。(2分)
原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
【解析】(1)说明: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1839年,林则徐举行了虎门销烟。这是中国人民禁烟
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2)时间: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
逞”和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对英国侵略者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关税协定,这不仅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更是改变了中
国历史的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鸦片战争“对
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面是与某历史事件相关的几封书信,仔细阅读,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
书信一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我们两国共享之荣耀。
——摘编自1861年法国巴特勒上尉给雨果的书信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这个地方……我们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
第12页共16页.
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摘编自1861年雨果给法国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书信二中国同意打开门户,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添加几个新港口那么简单……而是绝对和彻底地打
开了她辽阔版图的每一个角落。她要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
我们愿意,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
——摘编自美国驻华公使威廉给友人的书信
书信三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
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摘编自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给家人的信
(1)书信一中“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并举出相关史实证明其强盗行为。(4分)
(2)书信二中列强获得的权益是通过哪一条约实现的?(2分)
(3)以上书信是关于哪一历史事件的书信?据书信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这一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的继
续和扩大。(6分)
【答案】(1)英国和法国。(2分)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并火烧圆明园。(2分)
(2)《天津条约》。(2分)
(3)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的根本原因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
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
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6分)
【解析】(1)国家:根据材料一“这次远征行动是干得体面而漂亮,是我们两国共享之荣耀。”、“两个
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这个地方……”和所学可知,书信一中“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指的是第二次鸦片
战争中发动侵略战争的英国和法国。证明:根据材料一“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这个地方……我们
把欧洲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和所学可知,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陷北京,闯进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
烧毁。从而充分证明了其强盗行为。
(2)条约:根据书信二“她要同意我们的汽船可以在她中部的大河沿河而上。她还同意,如果我们愿意,
可以在北京开设使馆。”和所学可知,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
约》,通过这些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
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故书信二中列强获得的权益是通过《天津条约》实现的。
(3)历史事件:根据书信三“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
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和所学可知,书信三与第
第13页共16页.
二次鸦片战争有关。说明:据书信三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战
争的根本原因一脉相承,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战争性质一脉相承,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殖民掠
夺战争;战争影响一脉相承,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加深。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
(1)识读历史地图,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具体的空间中,是“时空观念”素养的要求。上图是
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请根据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描述这一战争经过(要求:描述完整的战争经过,
包含关键的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等)(5分)
材料二下表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史料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
……这次战争确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前所未有,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倭寇”竞全
重大转折点,它的意义就在于激发了全民族
歼北洋水师,索得巨款,割走国土。而随后掀
的觉醒,一种要求改革和进步的觉醒、富强
起的瓜分狂潮,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意识的觉醒、爱国主义和自救的觉醒。——
摘编自杨天宏《甲午战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
戴逸《甲午战争深刻影响世界历史》
主义情愫》
(2)材料二表中各是怎样评价甲午战争影响的?请列举史实,证明材料二中的任一观点。(7分)
【答案】(1)描述:1894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9月,中
日在黄海展开激战。邓世昌与将士壮烈牺牲。1895年1-2月,日本进攻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战败。(5分,时间、地点、战役、人物、结果各1分)
(2)评价:杨天宏:甲午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民族危机;戴逸:甲午战争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4分)
第14页共16页.
史实:加剧了民族危机:割地、开设工厂、开放通商口岸、刺激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发
了全民族的觉醒:戊戌变法。(3分)
【解析】(1)描述:根据材料中日军进攻方向、清军反击方向并结合所学甲午战争相关知识可知1894
年7月,日本在丰岛海面挑起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腾退场地协议书
- 洗浴服务员合同协议书
- 湖北省农贸市场协议书
- 贷款打折协议书
- 美国将签协议书
- 组织参赛协议书
- 工程现场管理员协议书
- 确权分割协议书
- 抵押车合伙经营协议书
- 资金转赠协议书
- 小学生班会民法课件
- 2025-2030年轮椅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谐波测量仪器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5年许昌市九年级中招语文二模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无人机操作考试及其理论试题和答案
- 2025物理大一轮复习讲义复习讲义答案精析
- 第23课《“蛟龙”探海》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人教版英语八下Unit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Section A 3a-3c课件
- 工程师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实务试题及答案
- 初中地理澳大利亚(第2课时)课件+-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2024)七年级下册
- 生物质转化技术原理考核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