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集训03 材料解析题集训30题(解析版)_第1页
期末集训03 材料解析题集训30题(解析版)_第2页
期末集训03 材料解析题集训30题(解析版)_第3页
期末集训03 材料解析题集训30题(解析版)_第4页
期末集训03 材料解析题集训30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期末集训03材料解析题(30题)

(期末高分必刷200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1.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密切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春秋末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士人创办的私

学由此兴起。在鲁国,孔子广收徒众,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在一定程度上

促使“私学”走向兴盛,为战国社会的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

——摘编自马克盘主编《世界文明史》等

(1)据材料一,简述春秋末年私学发展的原因。

材料二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培养统

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政治思想,他发布“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令,地方

官学由此产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及目的。

材料三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

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

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1)原因: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

(2)表现: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地方官学产生。

目的:为了统一全国政治思想。

(3)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

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春秋末年,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

士人创办的私学由此兴起。”概括得出,春秋末年私学发展的原因是:工商业的发展,人们

第1页共50页.

对知识的需求日益强烈。

(2)表现:据材料二“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诗》《书》《礼》《易》《春秋》为教材,

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他发布‘郡国皆立学校官’的诏令,地方官学由此产生。”概括得

出,汉武帝时期教育发展的表现有: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地方官学产生。

目的:据材料二“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

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得出汉

武帝时期发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统一全国政治思想。

(3)特点:据材料三“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

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贫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的内容。”概括得出,

科举制度的特点是: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

作用:据材料三“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概括得出,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是: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挽救天下,恢复尧

舜之治的强烈责任感,促使儒家学派的孔、孟等人提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李秀英《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源流述略》

材料二汉文帝时期,曾两次宣布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废除黥、荆、刖三种残酷

的肉刑,改以答刑代替……在营建他的陵墓时,提出“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

——摘编有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

材料三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

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

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摘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主要治国理念。并指出其产生

的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汉文帝的治国措施。

(3)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并概述其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

第2页共50页.

(4)综合上述材料,提炼一个关于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形成与发展的观点。

【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背景: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

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铁器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2)措施:减轻赋税;减轻刑罚;注意节俭。

(3)措施:注意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产。

背景: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4)观点: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念。(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关

注减轻人民负担;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巩固统治。

【解析】(1)治国理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创立了儒

学派,他在政治方面强调德治,即为政以德;孟子在孔子儒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儒学,提

出仁政,民贵君轻等主张,体现了其民本思想。

背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可得出王室衰微、

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

耕出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这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

(2)措施:根据材料“汉文帝时期,曾两次宣布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可得出减轻赋税;根

据材料“废除黥、荆、刖三种残酷的肉刑,改以答刑代替”可得出减轻刑罚;根据材料“皆以

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可得出注意节俭。

(3)措施:根据材料“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

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主张减轻百姓负担,发展农业生

产。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

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暴政,

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形成的主要历史背景是吸取隋朝迅速灭亡的教训。

(4)本小题属于较为开放的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提

炼一个关于我国古代治国理念形成与发展的观点。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

治国主张,材料二体现了汉文帝的治国措施,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他们都主张

德,可以提炼为“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治国理念”,也可以提炼为“我

国古代治国理念关注减轻人民负担”“目的是为了稳定和巩固统治”等。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3页共50页.

材料一

(1)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等。材料

一中的六则史料分别属于哪种类型(写序号即可)?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时期。与秦汉相似,隋唐也是

在长期分果割据之后出现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隋唐王朝在重建和维护统一、改革

封建制度、发展经济文化、扩大对外开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有不少可以给后人启迪的

东西。

——摘自葛剑雄主编《千秋共亡——唐朝》

(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王朝与秦汉王朝的相似之处,并结合史实说明隋唐王朝“给后人

的启迪”。

【答案】(1)实物史料:①②⑥文献史料:③⑤图像史料:④时代特征:繁荣与开放的

时代。

(2)相似之处:都是在长期分裂割据之后出现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

启迪:①实行科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用人更加公平公正;

②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效地维护了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③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有利于加强中外文

第4页共50页.

化交流。④以民为本,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等.

【解析】(1)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内容可知,①是遗址,属于实物史料,②是实物的雕塑,

也是实物,⑥是当时的货币实物,也属于实物史料。文献史料:根据材料的内容可知,③

是游记,属于文献,⑤是史书,也属于文献。图像史料:根据材料可知,④是画作,属于

图像。时代特征: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经济繁荣,社会对外开放。

(2)相似之处:根据“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高峰时期。与秦汉相似,隋

唐也是在长期分果割据之后出现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得出都是在长期分裂割据

之后出现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启迪:根据材料和所学,可从科举制的影响、开明

的民族政策的影响、加强对外交流的影响、民本思想的影响角度概括其启示。可得出实行科

举制,扩大了选官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用人更加公平公正;实行开明的民族

政策,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有效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以民为本,轻徭薄

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等。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统编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唐代将我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出行、歌舞、旅行、商

贾劳作等等尽入陶俑造型,男女老少、胡汉异族、文官武将、乐师舞娘呼之欲出,就连马、

驼、驴、牛等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唐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工匠们独到的眼光和神奇

的雕刀所袁括。

第5页共50页.

——冀东山著《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

(1)指出材料一两幅图片的名称及其反映的历史主题。

(2)据材料二,归纳唐代陶俑雕塑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综上所述,概括这一时期陶俑雕塑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

【答案】(1)图一: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图二: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

历史主题:盛唐气象。

(2)特点: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族交融,社会风气开放。

(3)陶俑雕塑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陶俑雕塑艺术的艺术来源。

【解析】(1)名称:结合所学可知,图一为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图二为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

塑。

历史主题:骑驼乐舞俑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女子骑马反映了唐朝社会较为开放,因此它们

共同的主题是盛唐气象。

(2)特点:据材料二“唐代将我国古代陶俑雕塑艺术的发展推向了顶峰……出行、歌舞、旅

行、商贾劳作等等尽入陶俑造型,男女老少、胡汉异族、文官武将、乐师舞娘呼之欲出,就

连马、驼、驴、牛等动物也是栩栩如生。唐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几乎都被工匠们独到的眼光

和神奇的雕刀所囊括”可知,唐代陶俑雕塑艺术的特点是造型各异,栩栩如生。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唐代陶俑雕塑艺术发展的原因是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民族交融,

社会风气开放等。

(3)联系:开放性试题,从陶俑雕塑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展开,如综上所述可知,这一

时期陶俑雕塑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是陶俑雕塑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陶俑雕

塑艺术的艺术来源。

5.文化自信。某校七年级学生以“珍视历史遗产,坚定文化自信”为主题,制作板报,请你

与他们一起完成。

中国古代文化水平一直居于世界前列,与

周边各民族、地区、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

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在交往中,丰富了

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增强了友谊,对

第6页共50页.

世界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试举一例)。

▁▁▁▁▁▁▁▁▁▁▁▁▁▁▁▁

曲辕犁:配文

活字印刷铁板:十一世纪北宋毕

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

传到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文

化传播与交流,为推动世界文明

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佐证了印丝绸之路解说词

刷术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

(1)任务一:补全配文。要求:围绕板报主题,仿照“活字印刷铁板”的模式,围绕“曲辕犁”

反映的价值进行论述。

(2)任务二:请举一例。要求:体现中国与各国的交往。

(3)任务三:撰写解说词。要求:写出丝绸之路的概况和作用。

【答案】(1)配文: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

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的

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举例:丝绸之路。

(3)概况: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

的陆上通道。

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

作用。丝绸之路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解析】(1)配文: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曲辕犁,唐代出

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是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又称江东犁。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

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改变牵引点

第7页共50页.

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

(2)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积极与周边民族与地区及世界各国加强联系,如

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广泛与周边国家和各国加强联系。

(3)概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

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狭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长安或洛阳,经甘肃、

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起点是以国都为准的,西汉

时期起点在长安(今西安);东汉时期起点在洛阳,期间丝绸之路第一次延伸到欧洲。

作用: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商

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

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因此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促进了中西

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进汉朝兴盛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东方与西方之间经

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希腊时期,人们以马神为原型——创造出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这一形象

与丝绸相遇,成为两汉至隋唐较为广泛的织锦纹样—飞马纹。从地中海沿岸到中国新疆等地,

考古学家挖掘出许多纹理细腻、图样新美的飞马纹织锦实物。这一艺术形象寄寓着人们朴素

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

——摘编自李启正《丝纲文化承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材料二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十余年中,行程数万

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

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历时12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飞马纹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归纳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获得的启示。

【答案】(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水平高;汉唐较为开放的对外政

第8页共50页.

策;不同地区人们对自由、速度等的期盼;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的传播;汉唐国力强

盛等。

(2)特点:中外交流频繁;双向互动交流;交往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对外

开放。

影响:促进中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推动了人类文

明发展。

(3)启示:对外交往以和平方式为主;对外交往中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对外开

放、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进步;要顺应时代潮流、走改革开放之路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创造出生有双翼的飞马形象,这一形象与丝绸相遇,成为

两汉至隋唐较为广泛的织锦纹样—飞马纹”,结合所学可知,飞马纹流行的原因有丝绸之路

的开辟,加强了东西方交流,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水平高,为这一纹饰的流行提供了技术支

持;汉唐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为飞马纹的流行提供了政策环境。根据材料“这一艺术形象

寄寓着人们朴素天真的想象,以及对自由、速度和力量的渴望”可知,原因还有不同地区人

们对自由、速度等的期盼;结合所学古希腊文化传播可知,还有亚历山大东征推动希腊文化

的传播;结合汉唐的国力可知,汉唐国力强盛也是原因之一等。

(2)特点:结合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相关史实可知中外交流频繁,双向互动交流;结合唐

朝中外交往的国家和内容可知交往范围广泛,内容丰富;结合唐朝对外交往持续的时间可知

持续时间长,综合唐朝的对外政策可知对外开放程度大。

影响:根据材料二“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可知促进中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根据材料“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

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可知扩大了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3)启示:结合汉唐中外交往相关史实可知对外交往以和平方式为主;对外交往中经济贸

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对外开放、交流有利于国家发展进步;要顺应时代潮流、走改革开

放之路等。

7.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显著特征。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

第9页共50页.

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

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后,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

相对成熟,逐渐“汉化”,其中最具代表的便是鲜卑族的改革……这一时期,胡汉两种截然不

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

思想不局限于一种,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

——高畅《魏晋时期胡汉冲突下的文化交融》

材料三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当时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

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

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1)材料一中的“统一文字”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字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少数民族“汉化”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所

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文化的特点。

【答案】(1)文字:小篆。历史意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

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主要原因: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影响:促使中华文化多元化发展;

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3)特点: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解析】(1)文字:根据材料一“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

字”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统一文字”指的是:小篆。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一“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

粘合剂”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字统一的历史意义有: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

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二“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可得出,少数民族“汉

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

影响:根据材料二“胡汉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在战乱中相遇,促使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

融,这些发展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元化”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影响是:

为了巩固政权也因汉文化发展相对成熟;根据材料二“为隋代大一统和唐开明的民族政策和

第10页共50页.

开放之风做了充分铺垫。”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所产生的影响有:为隋唐时

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奠定基础。

(3)特点:根据材料三“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和所学知识可知,

唐文化的特点是: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

8.隋唐时期是我国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学习时绘制年代尺是一种学习方法。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年代标尺示意图

材料二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第11页共50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将隋唐时期的年代标尺示意图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一、指出黄巢起义对唐朝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写出隋朝大运河以哪里为中心。

【答案】(1)A:隋朝灭陈,南北统一;B:“贞观之治”;C:安史之乱。

(2)影响:黄巢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打击了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

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3)中心:洛阳。

【解析】(1)A:根据时间轴上的信息“589年”并结合所学隋朝的史实可知,该处填写隋朝

灭陈,南北统一;B:根据时间轴上的信息“627—649年”并结合所学唐太宗的统治可知,此

处填写“贞观之治”;C:根据时间轴上的信息“755—763年”并结合所学唐玄宗的统治可知,

该处填写安史之乱。

(2)影响:结合所学黄巢起义的影响可知,黄巢起义导致唐末国力大衰,打击了唐朝政府

的腐朽统治,冲击了最高统治者,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第12页共50页.

(3)中心:结合所学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可知,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隋唐时期世系表(局部)

材料二742年,唐玄宗改元“天宝”,以表示自己深受神佑,能文能武,能圣能神。这

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己的统治继续下去。他最信

任的,也是他为皇朝培养的几个掘墓人,从742年起,先后登场了。李林甫、安禄山、高力

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1)材料一中隋朝、唐朝建立时分别定都在哪里?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唐太宗与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了治世、盛世局面,分别是什么?

世系表中“□”处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是谁?

(3)据材料二分析,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定都:隋朝:大兴;唐朝:长安。

(2)局面: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

女皇帝:武则天。

(3)原因:丧失政治警惕;用人不当。

【解析】(1)定都:根据所学可知,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大兴为都城。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局面: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

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

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

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13页共50页.

女皇帝:根据所学可知,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

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

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3)原因:根据材料二“这反映了他在思想上已丧失了政治警惕,认为可以无忧无虑地把自

己的统治继续下去……李林甫、安禄山、高力士等人的登场,就是朝政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

的重要标志”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紊乱和割据势力滋长的原因有:丧失政治警惕,用

人不当。

10.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国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成功的改革或变法。阅读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寓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摘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迁都中原后,孝文帝更加积极地观放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例如,尊孔子,

为群臣“班赐冠服”,并“行幸鲁城,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

官说汉语、穿汉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

——摘自李翠《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措施内容

经募役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济法

军保甲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

事法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商鞅之法”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实施的?商鞅推行的

一系列改革措施,对秦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的措施,并简述北魏孝

第14页共50页.

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

(3)表中措施的总体目的是什么?王安石变法触犯了谁的利益?结果如何?

(4)谈一谈上述三次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对今天的我们有哪些有益的历史启示?

【答案】(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

治经济急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影响: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

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措施:尊崇孔子,学习汉律,制定礼乐刑罚;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官员在朝廷

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

姻。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方恢复发展;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

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3)目的:富国强兵

利益:封建贵族和官僚的利益

结果:收到一些成效,因受到反对而几乎全部被废除。

(4)启示:好的改革可以使国家国富民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本国国情,不断

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适时做出变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要树立改革

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改革需要好的顶

层设计,更需要有效的执行;学习商鞅、孝文帝和王安石永不停息的进步精神,为新时代推

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精神力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分析作答,如经济上,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政治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

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因此,“商歉之法”的历史背景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

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化;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

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措施:根据材料二“尊孔子”“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学汉语,令文武百官说汉语、穿汉

服;改姓氏,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迁

都洛阳后改革的措施是:尊崇孔子,学习汉律,制定礼乐刑罚;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官员在朝廷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

第15页共50页.

汉人贵族联姻。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是:促进了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促进了北方恢复发展;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的出现

打下基础

(3)目的:根据材料三“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

役钱”可知,变法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

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可知,变法可以增强军队战斗力,概括起来变法

的目的就是富国强兵。

利益:根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封建贵族和官僚的利益,因此遭到他们的抵制。

结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

利益,遭到他们因反对而几乎全部被废除。

(4)启示:根据材料中的三个改革和所学知识,从改革的目的、内容、结果、统治者的支

持、改革家的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即可。例如,好的改革可以使国家国富民强,只有顺

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本国国情,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适时做出变

革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要求,要树立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改革需要好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有效的执行;学习商鞅、孝文帝和王

安石永不停息的进步精神,为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精神力量。

(言之有理即可)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16页共50页.

材料二: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对学徒讲学。唐末和五代期间,连年战乱,官

学大为凋敝,更为宋代书院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宋代书院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独立于官

学系统以外,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的基地,其中最有名的当属

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而且十分强调

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要求学生“三省吾身”。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官学有

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互相交流。

——摘编自陈金肃《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探微》

(1)材料一图A中①处是;图B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要求人

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他一生创

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

气象,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发展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案】(1)镐京非攻关汉卿大学

(2)特点:民间投资,独立于官学;是理学大师的教育基地;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强调

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的培养;教学方式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

原因:前朝的积累;官学凋敝提供机遇;理学大师的推动;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重文

风气的影响(重文轻武的国策);完善科举制。

(3)认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互相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应当

第17页共50页.

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周初的分封图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可知图A是①镐京;根据图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主张是②非攻;结合所学知识,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③关汉

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④大学的兴起被称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2)特点:根据材料二“宋代书院一般由民间投资设立,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可得出民

间投资,独立于官学;根据材料二“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的基

地”,可得出是理学大师的教育基地;根据材料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

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可得出教学内容以理学为主;根据材

料二“而且十分强调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培养”,可得出强调道德教育与行为规范的

培养;根据材料二“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起传统官学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提倡师生互相

交流”,可得出教学方式有所创新,鼓励学术自由。

原因:根据材料二“唐代后期已有士大夫开设书院对学徒讲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发展

与前朝的积累有关;根据材料二“唐末和五代期间,连年战乱,官学大为凋敝”,可得出官学

凋敝为私学发展提供机遇;根据材料二“是理学大师们著书立说,培养人才,进行社会教化

的基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大师的推动也是其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

社会相对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经济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重文风气的影

响(重文轻武的国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完善了科举制。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从对文化发展的原因、中国文化的自

身发展、文明内涵、对民族性格和民族信心的塑造方面进行论述,如: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能够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互相

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文明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应当传承与发展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心等。

12.【汉字的书写与传播】

材料一

第18页共50页.

东汉画像石的书写南北朝《北齐校书图卷》,书写

者,书写材料为简牍,者坐在胡床上,左手持纸卷,北宋《解盐图》,一盐官在高坐具

坐姿为跪坐,书写姿右手执笔,正在书写上垂脚而坐,书写姿势为“伏纸写”

势为“握卷写”

材料二汉字不仅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它还为周边国家所使用,如日本、朝鲜、

越南等国在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日本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创制了日文,现在仍夹用汉字。

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等,且汉字被多

个民族共同使用,成为大范围社会交际和文化沟通的桥梁。

-摘编自李滨英《中华汉字对周边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指出从东汉到北宋书写形式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说说汉字传播的历史影响。

【答案】(1)书写材料由简牍变为纸张;书写姿势由跪变为坐;书写姿态由“握卷写”变为“伏

纸写”

原因:纸张的普及;民族交融。

(2)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周边国

家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书写材料为简牍,坐姿为跪坐,书写姿势是‘握卷写’”“书写者

坐在胡床上,左手持纸卷,右手执笔”“书写姿势为‘伏纸写’”分析可知,从东汉到北宋书写形

式的变化体现在书写材料由简牍变为纸张;书写姿势由跪变为坐;书写姿态由“握卷写”变为

“伏纸写”。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书写材料发生变化,纸张得以普及,南北

朝时期民族交融不断深入,导致书写的材料、姿态等发生变化。

第19页共50页.

(2)影响:根据材料“它还为周边国家所使用”“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仿照汉字创造了本民族文

字”“汉字被多个民族共同使用,成为大范围社会交际和文化沟通的桥梁”分析可知,汉字传

播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字的创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字的创造,促进了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文

化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上图中的文物可作为研究哪些朝代历史的史料?它们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材料二

(2)指出材料二图片中两种钱币的相似之处,并说说这些相似之处说明了什么?

材料三

在西夏陵墓、遗址、城址考古中,所有的铜钱窖藏,都以北宋钱为

主,占80%—90%,西夏钱没有超过2%……西夏虽然铸造钱币,

但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币种不是西夏钱,而是北宋钱。

——摘编自牛达生、陈育宁《西夏钱币研究》

西夏货币

第20页共50页.

(3)材料三中的西夏货币与中原王朝的货币有诸多相似之处,这反映了当时民族关系发展

的哪一趋势?结合所学,分析“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是北宋钱”的原因。

【答案】(1)朝代:秦朝、西汉。作用: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2)相似之处:形状上都呈现圆形方孔的特点;币面上的文字都是汉字(任意答一点)。说

明:和同开你仿开元通宝而铸,日本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

(3)趋势:民族交融。原因:宋夏之间贸易往来密切。

【解析】(1)朝代:根据材料一图片结合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

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西汉汉武帝时期,把铸币权收

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共同作用:结合所学可知,秦半两和汉五铢的使用有利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了各

地经济的交流。

(2)相似之处:根据材料二图示从形状、文字进行分析,如形状上都呈现圆形方孔的特点;

币面上的文字都是汉字(任意答一点即可)。

原因:根据材料二图片文字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和同开珎仿开元通宝而铸,说明日本文化深

受唐朝的影响。

(3)趋势:根据题干“西夏货币与中原王朝的货币有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

当时民族关系呈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原因:根据材料三“在西夏陵墓、遗址、城址考古中,所有的铜钱窖藏,都以北宋钱为主,

占80%—90%,西夏钱没有超过2%……西夏虽然铸造钱币,但西夏社会流通的主要币种不

是西夏钱,而是北宋钱。”结合所学可知,宋夏之间贸易往来密切,因此出现了“西夏社会流

通的主要是北宋钱”的局面。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

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真宗之初,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不识兵革,可谓盛德大业。

——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这种半

第21页共50页.

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那些单纯的游牧民族所

恃,不过是疾风迅雷的冲锋力量。

——《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唐太宗的认识促使他采取了怎样的民族政策?请举例说明唐朝政府和“四夷”

分别是如何维护“德泽洽”“如一家”的民族关系的?

(2)材料二所称“与契丹盟”是指哪一事件?材料认为该事件的主要历史作用是什么?

(3)从材料三中可见,作为宋王朝对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请列举

史实说明为何少数民族政权能呈现这种状态。

(4)综合上述材料,请归纳唐、宋两朝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答案】(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说明:文成公主入藏(或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

汗”;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2)事件:澶渊之盟。历史作用: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辽宋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状态: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史实: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

交融。

(4)关系:唐朝时期民族关系非常融洽,宋朝时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

【解析】(1)民族政策:根据“唐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

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并结合所学可知,唐太宗的认识促使他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

说明:根据所学可知,文成公主入藏,谱写了汉藏友谊的佳话,唐太宗被尊奉为“天可汗”,

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心;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

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体现了唐朝时期中央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

(2)事件:根据“真宗之初,澶渊之克,遂与契丹盟,至今不识兵革”并结合所学可知,宋

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

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澶渊之盟”。

历史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辽宋

之间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状态:根据“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成为一软弱的朝代……(它所面对的少数民族政权)

第22页共50页.

这种半汉化国家的组织能力,比汉和唐对抗的单纯游牧民族要厉害多了”可知作为宋王朝对

手的少数民族政权呈现出一种半汉化的国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能呈现这种状态的史实主要有少数民族的汉化改革

如契丹族耶律阿保机学习汉字文化制度,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的改革,都促进了民族交融。

(4)关系: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民族关系非常融洽,宋朝时的民族关系有战有和。

15.某博物馆拟举办“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专题展,请你参与筹展工作。

任务一:第一小组同学就下述文物,协助工作人员布展。

材料一

汉朝播种工具____

②明宣德青花瓷

③宋画《货郎图》(临摹)

⑤唐

④宋代蜀锦

⑥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朝__(用途)工具筒车

(1)①横线处应填,⑤横线处应填。

在此基础上,将材料一中的文物填写到下列对应的展区内。

【农业展区】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选取文物:;

第23页共50页.

【手工业展区】手工业行业多,技术高超,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反映了时代风貌。

选取文物:;

【商业展区】商业繁荣,纸币的使用、市坊界限的打破等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活跃。

选取文物:;

任务二:第二小组同学就文献资料进行解析。

材料二宋代因西北陆路通道阻塞,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与宋通商的国家除了日

本、高丽以外,还有散布于印度支那半岛、南海群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以及东北非洲

海岸的海南诸国与西天诸国共50多国……两宋先后在广州、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

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市舶收入不少。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

收入的2%。到了南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

——摘编自李春棠、侯力《中国古代史教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任务三:总结收获

(3)结合这次布展经历,谈谈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①耧车;⑤灌溉

【农业展区】选取文物:①⑤;【手工业展区】选取文物:②④;【商业展区】选取文物:

③⑥;(要求正确填序号,多填、错填或漏填均不得分)。

(2)特点: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海外贸易范围广;政府设专门的管理机构;海外贸易

收入成为宋代政府重要收入。

(3)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

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对外开

放,加强对外交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

【解析】(1)补充横线:结合所学可知,①为汉代出现的播种工具耧车,以人或畜为动力,

一人扶耧,可将开沟、播种、掩土三道工序一次完成,故①填耧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

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灌溉工具筒车,故②填灌溉。

填写序号:根据“农业展区”可知,①⑤分别是汉代和唐代的农业生产工具,故农业展区选

择①⑤;根据“手工业展区”和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的青花瓷和宋代的蜀锦体现了中国古代

制瓷业和纺织业的发展,故手工业展区选择②④;根据“商业展区”和所学知识可知,宋画

《货郎图》(临摹)和北宋纸币铜板拓片体现了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故商业展区选择

第24页共50页.

③⑥。

(2)特点:根据材料二“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可知,海外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根据材料

二“与宋通商的国家……共50多国”可知,海外贸易范围广;根据材料二“两宋先后在广州、

明州、杭州等处设置市舶司与市舶务,主管进出口贸易”可知,政府设专门的管理机构;根

据材料二“市舶收入不少。北宋初年,广州的市舶收入只是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2%。到了南

宋初年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0%”可知,海外贸易收入成为宋代政府重要收入。

(3)启示: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等角度作答,如政局的

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

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

16.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

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因此北方各少数民族尊称他为什么?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随着各地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以及统一政

治的长期影响,统一趋势日趋加强。

(2)请举出中国古代史上,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政权有哪些(写出二个)?

材料三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

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3)材料三中,反映宋太祖采取什么措施的结果?这一措施可能会带哪些弊端?

【答案】(1)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称:“天可汗”。

(2)政权:秦朝、隋朝、元朝。

(3)措施:重文轻武。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

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弊端: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

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

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第25页共50页.

【解析】(1)政策:据材料一“唐朝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共同发展成为主流”可知,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尊称: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2)政权: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的分裂局面,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分

裂局面,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政权并立的局面。

(3)措施:据材料三“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可知,宋代社会对军人并不十分重视,这

是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结果。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

弊端:结合所学宋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文臣掌兵,不熟悉

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

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

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宋时期的榷场

材料二:“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宋维持了百年之久的和平局面。……由于双方关系恶

化,宋朝封闭了榷场,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与宋重

开互市的愿望日益强烈。……入主中原后,女真贵族官员皆以学习汉文化为荣。……为元代

杂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

材料三: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

第26页共50页.

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

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摘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哪一政权结束了这一政治

格局重新完成了统一?

(2)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答案】(1)特点:民族政权并立。元朝。

(2)经济(生活)领域;文化领域。

(3)因素: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许多不同的民族接触、混杂、联结、交融;文化上各

民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解析】(1)特点:据材料一地图和文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榷场是两宋时期位于民族政权

交界地区的贸易场所,因此,两宋时期的政治格局的民族政权并立。

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276年,元灭南宋,1279年最终完成统一。

(2)领域:根据材料二“西夏人迫切需要的茶与布匹等物资无法获得,要求停战求和”和所

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民族交流的主要领域有经济(生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

(3)因素:根据材料三“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

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和所学知识可知,

有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有:长达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许多不同的民族接触、

混杂、联结、交融;文化上各民族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

18.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

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的中国已经凝为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复杂系统。其中特别提及:

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经济力量将全国纳入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而在文化发展方

面,……建构起具有一定水平的价值观念。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使“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底层”的政治举措。

材料二

第27页共50页.

(2)判断图1、图2的历史时期,并归纳上述图片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材料三元朝大一统的政治形势、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地区各族人民和中原地区经济、

文化联系的发展。……改变了宋、辽、西夏、金时期各少数民族偏守一隅的情况,过去被视

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过去被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

一整体”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

【答案】(1)政治举措:郡县制;推恩令;刺史制度。(任答2点即可)

(2)时期:图一:南宋;图二:元朝。趋势: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3)理解:设置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

区的管理;元朝通过在边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通元朝还设置四通八达的驿站,促过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因素: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

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解析】(1)政治举措:根据材料“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了底层”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

使“政治力量的渗透到达底层”的政治制度有秦朝开始在地方实行的郡县制,实行中央垂直管

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这种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汉朝时期

实行的推恩令,进一步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官员,并向皇帝报告。这种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防止了地方官员的腐败和割据等。

(2)时期:根据图一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处于南宋时期的疆域图;根据图二和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图二是元朝的疆域图。

趋势:根据图一、图二和图三的疆域图可知,这个时期由政权并立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

第28页共50页.

步加强。

(3)理解:根据材料“过去被视为边陲绝域的地区与中原地区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统一整体”

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机构,加

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元朝通过在边疆地区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

了大一统局面;通元朝还设置四通八达的驿站,促过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4)因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汉开始,通过不断的政治统一和疆域拓展,

形成了一个包含众多民族、文化、宗教的共同体,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加强了对各民族

地区的管理和联系,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中相互学习、相

互借鉴,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相互依存、互利

共赢的经济关系。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深厚的民族情感。各民族人民相互

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抵御外侮,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团结统一传统和强烈

的民族认同感。这种内生动力推动着各民族人民共同努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9.马球,在我国古代又称为“击鞠”,游戏者必须骑于马背上,是一种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

体育运动。马球的发展在历史的时空中折射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素材①唐人所著《封

素材②唐代的打马球俑素材③唐《马球图》壁画(局部)

氏闻见录》

景云中,吐蕃遣

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

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

蕃赞咄奏言:“臣部曲

有善球者,请与汉

敌。”上令仗内试之,

决数都,吐蕃皆胜。

材料二汉唐间丝绸之路的发展,使中国接触到不少来自波斯的物产与文化,唐朝流

行的马球就是从波斯传入的。中国在借鉴波斯马球运动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创造,使马球运

动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学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国》

第29页共50页.

材料三宋朝时期,良马皆配备给军队做战马及用于交通运输,根本没有多余的马匹

可以用作休闲娱乐……宋代以商品经济为重心的城市不断发展,旧有的坊市制度不断受到冲

击而日趋崩溃,市坊开始向着一体化发展。城市人口活动趋于密集化、自由化、集中化,如

此一来,在城市中很难找到适宜的马球场地。

——摘编自李梅《唐代马球、宋代蹴鞠盛行原因对比研究》

(1)对材料一中的史料进行归类,将对应的素材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属于实物史料的是素材:;

属于文献史料的是素材:;

属于图像史料的是素材:。

(2)根据材料二唐朝马球的特色,分析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马球的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答案】(1)②①③

(2)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外来文化兼容并包,融合交流发展。

(3)战争以及交通运输需要马匹、城市场地困难、战乱频发社会较为动荡。

【解析】(1)归类:根据所学可知,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包

括器物、建筑物、遗址、遗迹,图像史料包括绘画、雕刻、照片、古地图,文献史料包括史

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