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既有居住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_第1页
《农村既有居住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_第2页
《农村既有居住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_第3页
《农村既有居住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_第4页
《农村既有居住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技术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

JXXXXX—2023XJJXXX—2023

农村既有居住建筑抗震鉴定与

加固技术标准

Technicalstandardforseismicappraisalandstrengthening

ofruralbuildingsinAutonomousRegion

(征求意见稿)

2023-XX-XX发布2023-XX-XX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

目次

1总则...............................................................................................1

2术语和符号.....................................................................................2

2.1术语....................................................................................2

2.2符号...................................................................................4

3基本规定.........................................................................................5

3.1抗震鉴定.............................................................................5

3.2抗震加固.............................................................................7

4场地、地基和基础...........................................................................9

4.1抗震鉴定.............................................................................9

4.2抗震加固...........................................................................10

5砌体结构房屋...............................................................................11

5.1一般规定...........................................................................11

5.2抗震鉴定...........................................................................13

5.3抗震加固方法...................................................................21

5.4加固设计与施工...............................................................23

6生土结构房屋.................................................................................32

6.1一般规定...........................................................................32

6.2抗震鉴定...........................................................................33

6.3抗震加固方法...................................................................40

6.4加固设计与施工...............................................................42

图6.4.5增设钢拉杆加固........................................................44

7石结构房屋...................................................................................46

7.1一般规定............................................................................46

7.2抗震鉴定...........................................................................47

7.3抗震加固方法....................................................................52

7.4加固设计与施工...............................................................54

8混合承重结构房屋.......................................................................58

8.1一般规定............................................................................58

8.2抗震鉴定...........................................................................58

8.3抗震加固方法...................................................................61

本标准用词说明.................................................................................63

引用标准名录.....................................................................................64

条文说明

1总则

1.0.1为指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有农村居住房屋的抗震改造,

提高农村居住房屋的抗震能力和整体安全性,有效减轻地震灾害,

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制定本标准。

按本标准进行抗震加固改造的农房,其基本抗震设防目标是:

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需修

理或经简单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的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致严重破坏。

1.0.2本标准适用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7、8、

9度地区既有一、二层砖砌体结构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度地

区既有一、二层生土结构及混合承重结构农村居住房屋的抗震鉴

定及抗震加固改造,不适用与村镇中三层及以上农村房屋的抗震

鉴定加固和新建村镇房屋的抗震设计。

注:本标准以下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

9度”;将“农村居住房屋”简称为“农房”。

1.0.3农房抗震鉴定与加固,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既有农房existingruralbuildings

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非生产性的农村居住房屋。

2.1.2抗震设防烈度seismicprecautionaryintensity

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

度。

2.1.3综合抗震能力compoundseismiccapability

整个工程结构综合考虑其构造和承载力等因素所具有的抵抗

地震作用的能力。

2.1.4抗震构造措施detailsofseismicdesign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

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1.5结构体系structuralsystem

房屋承受竖向和水平荷载的构件及其相互连接形式的总称。

2.1.6场地site

工程群体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征。其范围大体相当

于自然村或不小于一平方公里的平面面积。

2.1.7抗震鉴定seismicappraisal

通过检查现有建筑的设计、施工质量和现状,按规定的抗震

设防要求,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2.1.8抗震加固seismicstrengtheningforengineering

使现有建筑达到抗震鉴定的要求所进行的设计和施工。

2.1.9面层加固法strengtheningofmasonrymemberwithmortar

2

splint

在砖砌体墙面增抹一定厚度的无筋、有钢丝(筋)网的水泥

砂浆(高延性混凝土),形成组合墙体的加固方法。

2.1.10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strengtheningofmasonrymember

withmortar-belt

在砖砌体墙纵横墙交接处,楼、屋盖标高处等增设配筋砂浆

带,形成约束砌体墙的加固方法,可作为砖砌体墙加强整体性、

加强纵横墙连接、代替圈梁等的措施。

2.1.11壁柱加固法brick(stone)columnstrengthening

在砌体墙或石墙侧面增设同材料壁柱,加强墙体支承部位截

面及承载力的加固方法。

2.1.12增大截面加固法section-enlargingstrengthening

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砌体柱外包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

土,扩大原构件截面的加固方法。

2.1.13钢构套加固法steelframestrengthening

在原有的钢筋混凝土构件或砌体柱外包角钢、扁钢等制成的

构架,约束原有构件的加固方法。

2.1.14抗震墙seismicstructuralwall

主要用以抵抗地震水平作用的墙体,墙体厚度及材料强度应

满足相应要求。

2.1.15水平系杆horizontalrigidtiebar

沿房屋纵向在跨中屋檐高度处设置的联系杆件,通常采用木

杆、钢筋或角钢制作。

2.1.16生土结构房屋raw-soilstructure

未经焙烧的土坯、灰土、夯土墙承重的房屋。

2.1.17石结构房屋stonestructure

采用料石、平毛石砌体承重的一、二层木楼、屋盖房屋。

3

2.1.18混合承重结构mixedloadbearingstructure

竖向承重结构采用土—木、土—砖、砖—木混合材料建造的

房屋

2.2符号

2.2.1材料性能

MU——砌块(砖)的强度等级;

M——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C——混凝土强度等级。

2.2.2几何参数

b——构件截面宽度;

h——构件截面高度;

l——构件跨度。

4

3基本规定

3.1抗震鉴定

3.1.1既有农房抗震鉴定,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按下列规定

选择其后续工作年限

1符合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镇(乡)村建筑

抗震技术规程》设计施工的建筑,根据后续工作年限应分为三类:

后续工作年限为30年以内(含30年)的建筑,简称A类建筑;

后续工作年限为30年以上40年以内(含40年)的建筑,简

称B类建筑;后续工作年限为40年以上50年以内(含50年)

的建筑,简称C类建筑。对A、B、C类建筑,按现行《既有建

筑鉴定与加固通用规范》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鉴定。

2没有按现行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镇(乡)村建

筑抗震技术规程》设计施工的建筑,本标准后续工作年限按20年

考虑。

3.1.2既有农房抗震鉴定应符合下列基本原则:

1不同结构类型房屋,抗震鉴定时检查的重点、内容和要求

不同,应采用不同的鉴定方法;

2对房屋抗震性能有整体影响的鉴定项目和仅有局部影响

的鉴定项目,在进行综合抗震能力分析时,应分别对待。

3.1.3既有农房抗震鉴定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应对房屋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包括调查房屋的结构类型、

主要构件截面尺寸,建筑功能分布,施工质量和使用维护状况等。

2应根据各类房屋的结构特点、结构布置、构造措施等因素,

采取相应的抗震鉴定方法,对既有农房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分析

和判定。

5

3在对房屋的整体抗震性能作出评价后,对于不符合抗震要

求的房屋应提出相应的抗震减灾对策和处理意见。

3.1.4既有农房抗震鉴定应以结构体系鉴定和构造措施鉴定为

主,进行综合评定。

3.1.5既有农房结构体系鉴定和构造措施鉴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对承重结构和承重墙体类别进行检查。当采取木柱与

砖柱、木柱与石柱混合的承重结构,以及在同一高度采用不同材

料墙体混合承重且无可靠连接的结构时,应着重检查是否采取加

强连接的措施。

2应对结构体系进行检查,找出其破坏会导致整个房屋丧失

抗震能力或丧失静力承载能力的主要构件,并对其进行重点评价。

3房屋高度和层数应符合本标准各章规定的最大值限值要

求。

4结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等级应符合本标准各章规定的

最低要求。

5结构构件的连接构造和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

造,应分别满足结构整体性要求和在地震作用下不倒塌伤人的要

求。

3.1.66度地区的房屋,可不进行房屋抗震承载力验算,但结构

在整体性、节点连接、墙柱连接等应满足抗震构造措施的要求。

3.1.7对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的既有农房,可根据不符合要求的

程度对房屋抗震性能的影响大小、加固难易程度、加固经济投入

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采取相应的维修、加固、改造或拆建更新

等抗震减灾对策。

3.1.8传统民居、风貌建筑以及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抗震减灾

对策尚应结合保护价值综合分析后确定,按相关标准进行鉴定加

6

固。

3.1.9农房抗震鉴定、加固设计和施工单位应由具备相应资质或

能力的单位承担。

3.2抗震加固

3.2.1抗震加固方案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固方案的选择应依据鉴定结果和委托方的要求进行整

体结构、局部结构或构件的加固设计和施工。

2加固方案的选择应考虑当地经济条件及施工技术水平综

合确定,采用适宜的技术和材料。

3对原结构平立面不规则的房屋,宜结合加固消除或减轻原

结构体系在抗震方面的不利因素。

4对抗震薄弱部位、易损部位和不同类型结构的连接部位,

其承载力或变形能力宜采取比一般部位增强的措施。

5当地基基础有不均匀沉降时,加固应以加强上部结构的整

体性为主,提高房屋抵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必要时进行地基基

础加固。

6加固方案宜结合维修改造,并兼顾建筑风貌保护的要求,

对文物建筑、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加固方案应经过相关部门审

批后实施。

7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

3.2.2既有农房抗震加固的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确定结构加固设计设计年限。在加固

设计工作年限内,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加固后结

构的用途和使用环境。

2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分析确定后,分别采取加强整体

7

性连接、提高抗震承载力、加强构件连接等措施,提高农房综合

抗震能力。

3加固或新增构件的布置,应消除或减少不利因素,防止局

部加强导致的不利影响。

4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新增的抗震墙、

柱等竖向构件应有可靠的基础。

5加固所用材料类型与原结构相同时,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

6对于不符合鉴定要求的女儿墙、门脸、出屋顶烟囱等易倒

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对其进行加固。

7加固所用的砌体块材、砂浆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钢筋、

铁丝、钢材等性能指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以及本

标准的相应要求。

3.2.3抗震加固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固施工时应避免或减少对原结构及构件的损伤。

2加固施工过程中发现原结构或构件有严重缺陷时,应在加

固过程中一并处理,消除缺陷。

3加固施工过程中,当承重构件需要置换或局部支承部位需

要卸载时,应预先采取临时支护等安全措施,避免可能导致的房

屋倾斜、开裂或局部倒塌。

4墙体裂缝采用压力灌浆修复补强时,应控制灌浆压力和速

度,避免造成其他部位开裂。

5采用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钢拉杆加固时,应符合现行行

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中的相关要求。

6采用砖墙与型钢组合构件加固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

《砖墙与型钢组合构件抗震加固技术规程》XJJ105中的相关要求。

7采用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时,应符合现行地方标准《高延性

8

混凝土加固技术标准》XJJ135中的相关要求。

8采用增设剪刀撑、纵向水平系杆、斜撑、墙揽等抗震措施

时,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

中的相关要求。

4场地、地基和基础

4.1抗震鉴定

4.1.1建筑场地划分有利、一般、不利、危险地段。划分应符合

9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

4.1.2对建造于危险地段的既有农房,应结合当地村镇规划迁建;

暂时不能迁建的,应采取应急安全措施;对建造于不利地段的既

有农房,应提出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案。

4.1.3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既有农房,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

鉴定:

16、7度时的农房;

28度时建造于一般地段建筑;

3建造于有利地段建筑;

46、7度时,地基基础现状无严重静载缺陷的农房;

5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土、饱和砂土和饱和粉

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的农房。

4.1.4地基基础现状的鉴定,应着重调查上部结构有无不均匀沉

降裂缝和倾斜,基础有无腐蚀、酥碱、松散和剥落,上部结构的

裂缝、倾斜程度以及有无发展趋势。

4.1.5对地基基础现状进行鉴定时,当基础无腐蚀、酥碱、松散

和剥落,上部结构无不均匀沉降裂缝和倾斜,或虽有裂缝、倾斜

但不严重且无发展趋势,该地基基础可评为无严重静载缺陷。

4.2抗震加固

4.2.1对下列房屋,宜结合上部结构抗震加固提高房屋抵抗不均

匀沉降的能力:

1地基基础存在严重静载缺陷的农房。

2处于抗震烈度8度及以上地区地基基础无严重静载缺陷,

但存在软弱土、液化土和明显不均匀土层的农房。

4.2.2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可采取下列措施:

10

1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或合理调整荷载。

2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连接,对未设地圈梁的房屋应增设地圈

梁,当可能产生差异沉降或基础埋深不同且未按1/2的比例放坡过

渡时,应局部加强圈梁。

3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砌体墙体。

4用砖墙与型钢组合构件等加固砌体墙体。

5用高延性混凝土面层等加固生土建筑墙体和砌体墙体。

6其他有利于提高整体性的措施。

4.2.3对存在严重静载缺陷的农房,应对地基基础进行加固,并

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的

相关规定。

5砌体结构房屋

5.1一般规定

5.1.1本章适用于6~9度地区的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体承

重的一、二层房屋的抗震鉴定及抗震加固。

5.1.2现有房屋的高度和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1房屋的总高度和层数不宜超过表5.1.2-1的限值;

11

2房屋的层高不宜超过表5.1.2-2的规定。

表5.1.2-1砌体房屋鉴定的总高度和层数限值限值

烈度

最小墙厚6789

墙体类别

(mm)高度高度高度高度

层数层数层数层数

(m)(m)(m)(m)

实心砖墙、

2407.227.226.623.31

多孔砖墙

注:房屋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对带阁楼的坡屋面应算到山

尖墙的1/2高度处。

表5.1.2-2砌体房屋鉴定的层高限值(m)

最小墙厚房屋烈度

墙体类别

(mm)层数6789

实心砖墙、14.04.03.63.3

240

多孔砖墙23.63.63.3—

注:二层房屋的层高指一层或二层的层高,一层层高为室外地面到一层屋面板的高度。

3砖墙承重、木结构屋盖单层房屋的檐口高度:坡屋顶6、7度

时不应超过3.6m,8度时不应超过3.2m;平屋顶(坡度不大于3%)

6、7度时不应超过3.8m,8度时不应超过3.5m。

5.1.3砌体结构房屋抗震鉴定时,应检查房屋的高度和层数、抗

震墙的厚度和间距、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和砌筑质量、纵横墙

交接处连接、圈梁布置及构造、楼、屋盖连接构造等;有女儿墙

及出屋面烟囱时,尚应检查出屋面高度及拉结措施。

5.1.4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鉴定,可从结构体系、材料及施工做

法、整体性连接及抗震构造措施、局部易损构件及与主体结构连

接等方面进行检查评定,并结合墙体抗震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

对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进行鉴定。

12

5.1.5抗震加固方案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确定,应分别采取提

高房屋抗震承载力、加强房屋整体性连接、加强易局部倒塌部位

稳定性及连接等方法进行抗震加固。

5.1.6对于现状已出现裂缝的墙体,应根据裂缝情况采取修复措

施,或结合加固措施一并处理。

5.1.7采用增设抗震墙、面层加固等加固措施时,增设及加固墙

体宜均匀布置。

5.2抗震鉴定

Ⅰ结构体系鉴定

5.2.1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应符合表5.2.1的规定。

表5.2.1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

最小烈度

房屋层

墙体类别墙厚木楼(屋)盖混凝土楼(屋)盖

层数号

(mm)6~7度8度6~7度8度9度

一111915126

实心砖墙240

21191512—

240二

多孔砖墙1971196

5.2.2现有房屋的结构体系,应按下列规定进行检查:

1宜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混合承重体系;

28~9度时,纵横墙布置宜均匀对称,同一轴线上窗间墙的宽

度宜均匀;

3墙体在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

48、9度时不应采用硬山搁檩屋盖;

5不宜设置悬挑楼梯。

Ⅱ材料、房屋外观和质量

13

5.2.3承重墙体的材料实际达到的强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砖的强度等级: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不宜低于MU7.5。

2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砌体6

度时或7度一层时不应低于M0.4,7度二层或8、9度时不应低于

M1。

5.2.4砌筑砂浆强度等级高于砖的强度等级时,抗震鉴定的砂浆

强度等级等级宜按砖、砌块的强度等级采用。

5.2.5现有房屋外观和质量的检查,应符合表5.2.5的规定。

表5.2.5房屋外观和质量

项目要求

一般部位不空鼓、无严重酥碱和明显歪闪

墙体支承梁或屋架的墙体无竖向裂缝

承重墙、自承重墙及其交接处无明显裂缝

木楼、屋盖构件无明显变形、腐朽、蚁蚀和严重开裂

楼屋盖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

混凝土楼、屋盖

无明显露筋、锈蚀

Ⅲ整体性连接和抗震构造措施鉴定

5.2.6墙体的整体性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体布置在平面内应闭合,纵横墙交接处应无烟道、通风

道等竖向孔道削弱。

2纵横墙交接处应咬槎良好,严禁采用直槎,以下情况尚应

采取加强连接措施:

1)6度时长度大于7.2m的大房间、以及8、9度时外墙转角

及纵横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750mm设置2根直径为6mm的

14

拉结筋,每边深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750mm或伸至门窗洞边。

2)突出屋顶楼梯间纵横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750mm设

置2根直径为6mm的拉结筋,每边深入墙内的长度不宜小于

750mm。

3砌体房屋构造柱的设置要求应符合表5.2.6的规定:

表5.2.6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

最小墙厚

墙体类别房屋层数及烈度设置部位

(mm)

实心砖墙2408度一、二层,9横墙间距超过9m大房

房屋外墙四角

多孔砖墙240度一层间,横墙与外墙交接处

5.2.7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砖砌体构造柱截面不宜小于180mm×180mm;6~8度时纵

向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且不少于4根,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

间距不宜大于250mm;9度时构造柱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14mm

且不少于4根,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

箍筋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

2构造柱与墙体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750mm应

设置2根直径为6mm的拉结钢筋或直径为4mm的点焊钢筋网片;

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750mm或伸至门窗洞边;

3构造柱与圈梁应有连接;

4构造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埋深小于500mm

的基础圈梁内。

5.2.8砌体结构房屋的圈梁布置及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现浇和装配整体式楼、屋盖可不设圈梁;

2圈梁可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或配筋砖圈梁,相同位置

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圈梁可代替配筋砖圈梁;

3砌体房屋圈梁设置应符合表5.2.8的规定:

15

表5.2.8砌体房屋圈梁设置要求

圈梁种烈度

墙类

类6~789

基础顶部,每层基础顶部,每层

配筋砖

所有纵横墙楼、屋盖(墙顶)楼、屋盖(墙顶)标—

圈梁

标高处高处,层高中部

外墙和内纵墙每层楼、屋盖(墙顶)标高处

同上;

钢筋混同上;

各层所有横墙,

凝土圈隔开间设置,且间距

内横墙—且间距不应大于

梁不应大于7.2m;

4.5m;

构造柱对应位置

构造柱对应位置

4混凝土圈梁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采用封闭的现浇混凝土圈梁,圈梁位置与楼、屋盖宜

在同一标高或紧靠板底;

2)纵向配筋不应少于4根,6~7度时钢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8度时不应小于10mm,9度时不应小于12mm。

5配筋砖圈梁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

1)高度不应小于2皮砖,小砌块墙在该位置处卧砌不少于

两皮普通砖,砌筑砂浆强度不宜低于M5;

2)6~7度时,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6mm且不少于2根;

8度墙厚小于等于370mm时,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8mm

且不少于2根,墙厚大于370mm时,纵向钢筋直径不宜小

于8mm且不少于3根;

3)圈梁纵筋在墙体转角、交接处应搭接。

5.2.9砖过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砖过梁中部不应产生明显的竖向裂缝,端部不应有明显斜裂

缝,支承过梁的砖墙不应产生水平裂缝或产生明显的弯曲、下沉

16

变形。

26、7度时砖平拱过梁跨度不大于0.9m;8度时不应采用砖

平拱过梁,钢筋砖过梁跨度不大于1.5m。

3柁(梁)不应支承在门窗砖过梁上。

4外廊式房屋穿山廊的门洞顶部不宜用砖拱过梁。

5.2.10砖墙结构应重点检查纵横墙交接处的裂缝状况,承重砖墙

体的变形和裂缝状况,对其裂缝特征、数量及其分布进行鉴定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承重墙沿受力方向产生的裂缝宽度不宜大于2mm,竖向裂缝

的缝长不应超过1/2层高,多条竖向裂缝的长度不应超过1/3层高。

2墙表面风化、剥落,砂浆粉化、削弱不应大于1/4墙厚。

3梁端的墙体表面因局部承压产生的竖向裂缝,不应超过两条,

裂缝宽度不应超过1mm;承重砖柱不应产生竖向裂缝。

4砖墙的水平裂缝宽度不应大于1mm;砖柱的水平裂缝宽度不

应大于0.5mm。

5砖墙、柱产生的倾斜率不应大于1/150墙、柱高度。

6相邻墙体连接处不应由于咬槎不好,造成断裂通缝。

7砖墙、柱出现挠曲鼓闪时不应再挠曲部位出现水平或交叉裂

缝。

8单层砖柱高不超过3.0m时截面不应小于240x370mm;柱高

不超过3.8m时不应小于370x370mm。砖柱顶部两个方向均应有可

靠连接;

98度区不宜采用泥浆(强度等级小于M1)砌筑的砖砌体。

5.2.118~9度时,应检查顶层楼梯间的横墙和外墙是否采取加强

连接措施,宜沿墙高每隔750mm设置2根直径为6mm的通长钢

筋。

5.2.12楼、屋盖的整体性连接,应满足下列要求:

17

1楼盖、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应符合表5.2.12的规定。

表5.2.12楼盖、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mm)

木屋架、对接木龙骨、搭接木龙

构件名称现浇楼板预应力圆孔板

木梁木檩条骨、木檩条

支承位置墙墙混凝土梁墙屋架墙屋架、墙

支承长度120806024060120满搭

2预制板板端支承处应有坐浆;预制板缝应用细石混凝土填

实,板面应有水泥砂浆面层。

3木屋架不应为无下弦的人字屋架。

4木屋架屋盖隔开间应有一道竖向剪刀撑,或满铺木望板。

5木屋盖房屋应在房屋中部的檐口高度处设置纵向水平系杆,

系杆采用墙揽与各道横墙连接,或与屋架下弦杆钉牢。

6木屋盖构件间应有园钉、扒钉或铅丝等相互连接牢固,檩

与椽和柁(梁)应钉牢,对接檩下应有替木,并与瓜柱钉牢或为

燕尾榫。

7木楼、屋盖各构件之间应采用榫卯、螺栓、扒钉、圆钉、

铁丝等可靠连接。

8檩条在瓜柱上的支承长度,6、7度时不应小于60mm;8

度时不应小于80mm。

9柁(梁)与房间内的立柱之间宜有托木,木圈梁转角及交

接处应有铁件可靠连接或有水平角隅撑。

10支承在墙上的柁(梁)、檩下方应有木垫板,8度时宜有木

圈梁;内墙上檩条宜满搭,对接时宜有夹板或尾榫。

11木构件在墙上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240mm,对接檩6、7

度时不应小于180mm,8度时不应小于240mm。

12檩木在柁(梁)上的支承长度:对接檩6、7度时不应小于

50mm,8度时不应小于70mm;搭接檩6、7度时不应小于100mm,

18

8度时不应小于120mm。

13木柱梢头直径不应小于120mm,木圈梁或垫木厚度不宜小

于80mm。

14房屋的屋顶草泥(包括填土)厚度,6、7度时不宜大于

150mm,8度时不宜大于100mm,座泥瓦的坡屋面,其座泥厚度

不宜大于60mm。

15出屋面凉亭应为轻顶;其墙体与屋盖应有可靠拉结,不符

合要求时应拆除。

16院落内遮阳棚应采用轻屋顶,遮阳棚宜采用木柱独立承担;

当遮阳棚搭建于两栋房屋屋顶时,遮阳棚跨度不宜大于8米,木

梁或钢架支支承长度不小于500mm;当木梁或钢架支承于屋顶短

柱时,短柱应与屋面应有可靠拉结,短柱高度不大于500mm。

5.2.136~7度采用硬山搁檩屋盖时,应满足下列构造要求:

1当为坡屋面时应采用双坡或拱形屋面。

2檩条搁置处应设垫木,垫木下应铺设砂浆垫层。

3端檩应出檐,内墙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

扒钉等连接。

4各木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或铁丝等连接;木檩条宜用8

号铁丝与圈梁拉结。

Ⅳ房屋中易引起局部倒塌的部件及其连接要求

5.2.14既有房屋的局部尺寸要求应符合表5.2.14的规定:

表5.2.14房屋局部尺寸的要求(m)

项目6(7)度8度9度

承重的门窗间墙最小宽度、

0.81.01.3

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

非承重的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0.80.81.0

19

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0.81.21.8

5.2.15非结构构件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后砌隔墙与两侧墙体应有拉结,墙顶尚应与梁、板或屋架

下弦之间有拉结措施;

2女儿墙和门脸等装饰物的高度不应大于500mm,出屋面的烟

囱在出入口处应有防倒塌措施。

3屋檐外挑梁上不得砌筑砌体。

Ⅴ抗震承载力验算

5.2.16砖砌体结构农房可按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

规程》JGJ161-2008按其附录A进行抗震验算。按后续工作年限

20年进行抗震承载力验算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为现行标

准0.70倍。

1当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和房屋宽度值满足《镇(乡)村建筑

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08附录B要求时,即房屋的抗震承载

力满足要求;当房屋的抗震横墙间距或房屋宽度值超出附录B中

所列限值,或对应的房屋宽度值为“—”时,即房屋的抗震承载

力不满足要求。

2当房屋采用现浇混凝土楼、屋盖,房屋高度超出《镇(乡)

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2008附录B中限值,或横墙间距

超过附录中最大限值的10%以内时,可采用JGJ161-2008附录A

的方法进行抗震验算。

3当横墙间距超过《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

161-2008附录B中最大限值的10%及以上时,可不进行抗震验算,

但应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4墙体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如出现裂缝且裂缝宽度超过5mm,

20

或有明显空鼓、大面积酥碱,有肉眼可见的明显歪闪等情况时,

不宜继续承载,在验算房屋抗震承载力时不考虑其抗侧力能力。

Ⅵ综合评定

5.2.17砖砌体结构农房符合本节各项规定时可评为综合抗震能

力满足抗震鉴定要求;当遇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评为抗震能力不

满足要求,且应要求对房屋采取加固或其他相应措施:

1房屋高宽比大于3,或横墙间距超过《镇(乡)村建筑抗震技

术规程》JGJ161-2008附录B中最大限值的10%以上。

2承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不满足本导则第5.2.16条的要求。

3同一高度采用不同材料墙体承重的混合结构,且未采取加

强连接措施。

4房屋整体性连接不满足要求,如纵横墙交接处未咬槎砌筑

或不连续咬槎砌筑;楼、屋盖支承长度少于规定值的75%;未按

要求设置圈梁等。

5.2.18房屋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满足要求,但在抗震构造措施方

面存在不足或墙体及其他构件现状存在质量缺陷时,应针对存在

的问题进行加固或修复、补强等处理。

5.3抗震加固方法

5.3.1房屋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或承重墙体明显开裂、存在

严重质量问题时,宜选择下列加固方法:

1拆除重砌或增设抗震墙:对强度过低、现状及质量较差的

原墙体可拆除重砌,因横墙间距过大导致抗震承载力不满足要求

时可新增砌抗震墙;重砌和增设抗震墙的材料宜采用与原结构相

同的砖。

21

2水泥砂浆面层(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当墙体砌筑砂

浆强度等级偏低、砌筑质量差导致抗震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时,

可在墙体的一侧或两侧采用水泥砂浆面层、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

加固;面层加固也可与压力灌浆结合用于有裂缝墙体的修复补强;

4实心砖墙裂缝修复:对出现裂缝的实心墙体,可根据裂缝

开展宽度采用局部抹灰、压力灌浆、拆砌等方法进行修复。

5.3.2房屋的整体性连接和抗震构造措施不满足要求时,应选择

下列加固方法:

1当墙体布置在平面内不闭合时,应增设墙段或在开口处增

设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形成闭合。

2纵横墙连接较差时,应在墙体交接处增设竖向外加配筋砂

浆带加固,并配合钢拉杆加强墙体连接。

3楼、屋盖构件有位移或支承长度不满足要求时,应增设托

梁或采取增强楼、屋盖整体性等的措施;对腐朽、蚁蚀或严重开

裂的构件应更换;对无下弦的人字屋架应增设下弦拉杆。

4当圈梁设置不符合评定要求时,应增设圈梁;外墙圈梁可

采用外加配筋砂浆带,内墙圈梁可用钢拉杆或在进深梁端加锚杆

代替;当墙体采用双面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固,且在上下两端增设

有加强筋砂浆带时,可不另设圈梁。

5当预制楼、屋盖支承处构造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时,可在

板面增设钢筋混凝土现浇叠合层并结合增设托梁加固楼、屋盖。

7抗震设防烈度为7~9度时,应对不满足整体性连接和抗震

构造措施要求的木屋盖系统进行加固。

8楼、屋盖木构件之间连接不满足要求时,应加强连接。

9山墙、山尖墙应采用墙揽与龙骨、木屋架或檩条拉结。

5.3.3房屋中的易局部倒塌部位不满足要求时,宜选择下列加固

方法:

22

1窗间墙宽度过小时,可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或采用钢丝网

水泥砂浆面层等加固。

2支承大梁、屋架等的墙段有竖向裂缝时,可增设砌体柱或

采用外加配筋砂浆带、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固,加固前应采用M10

水泥砂浆灌缝修补开裂部位。

3对无拉结或拉结不牢的后砌隔墙,可在隔墙端部和顶部采

用锚固的木块、铁件、锚筋等加强连接;当隔墙过长、过高时,

可采用钢丝网砂浆面层加固。

4出入口处的烟囱、女儿墙等易倒塌构件不符合抗震鉴定要

求时,可采用钢丝网水泥砂浆加固,并采取拉接措施。

5屋檐外挑梁上砌体应拆除,改用瓜柱支撑椽条,瓜柱应与

梁可靠连接。

5.3.4房屋抗侧力墙体布置不均匀对称时,宜在薄弱部位增设砌

体墙,增设砌体墙时应结合使用要求。

5.3.5墙体厚度不满足抗震墙要求时,应采用双面钢丝网水泥砂

浆面层加固。

5.4加固设计与施工

Ⅰ新增抗震墙加固

5.4.1重砌或增设抗震墙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比原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高一级,

且不应低于M5;

2墙厚不应小于本章中表5.2.1中各类墙体的最小厚度;

3沿墙高每隔1000mm设置配筋砂浆带,砂浆带厚度不应小

于50mm,配筋可采用3根直径为6mm的钢筋;

4新增抗震墙应与原墙体可靠连接,可在配筋砂浆带相应高

23

度处增设2根直径为10mm的拉筋,一端锚入原墙体,另一端锚

入砂浆带内不小于500mm;

5墙顶应与楼、屋盖可靠连接;当为现浇梁板时,墙顶设现

浇钢筋混凝土压顶梁,压顶梁高不小于120mm,纵筋直径不宜于

小于10mm且不少于4根,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大于

200,并每隔750mm与梁板采用直径为12mm的锚筋或胀管螺栓

连接;当为木楼、屋盖时,墙顶应每隔1000mm采用木夹板或铁

件与梁或屋架下弦连接;

6新增抗震墙应设基础,基础埋深不应小于原抗震墙,宽度

可采用同等厚度抗震墙的1.15倍;

7二层房屋拟在二层增砌墙体时,应与一层原有墙体上下连

续;

8拆除重砌墙体为承重墙时,应在拆除前采取支顶措施,保

证楼、屋盖构件支承的可靠性,直至墙体砌筑完成并达到应有强

度。

Ⅱ水泥砂浆面层(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

5.4.2采用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时,加固实砌墙体的砌筑砂浆强度

等级不宜高于M2.5;

5.4.3面层的材料和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层的砂浆强度等级宜采用M10;

2素水泥砂浆面层厚度宜采用20mm~25mm;钢丝网水泥砂

浆面层厚度不宜小于30mm;

3钢丝网的钢丝直径不宜小于2mm,且不宜大于4mm;钢丝

直径为2mm网格尺寸不宜大于25mm,钢丝直径为4mm时网格

尺寸不宜大于150mm;

24

4单面加固面层的钢丝网应采用直径为4mm的L形锚筋锚固,

双面加固面层的钢丝网应采用直径为4mm的S形穿墙筋连接;L

形锚筋的间距宜为600mm,S形穿墙筋的间距宜为1000mm,并

呈梅花状布置;如图5.4.3-1所示。

(a)单面加固(b)双面加固

图5.4.3-1钢筋网水泥砂浆面层

1—水平筋;2—竖向筋;3—L形锚筋;4—S形筋

5钢丝网面层加固在遇洞口时,宜将钢丝网弯入洞口侧边锚

固,双面加固宜将两侧的横向钢筋在洞口闭合;如图5.4.3-2所示。

(a)单面加固(b)双面加固

图5.4.3-2钢筋网面层洞口处做法

1—水平筋;2—竖向筋;3—锁边筋;4—加强锚筋;5—L形锚筋;6—S

形筋;7—端部闭合筋;

6钢丝网四周宜采用直径为6mm的钢筋锁边,钢丝网与锁边

钢筋绑扎;

7钢丝网四周宜采用直径为6mm的锚筋、插入短筋等与墙体、

楼、屋盖构件可靠连接,锚筋、插入短筋应与锁边钢筋绑扎;

8底层加固的面层,在室外地面下应加厚5~10mm并伸人地

面以下不小于200mm。

5.4.4高延性混凝土面层加固设计应符合现行标准《高延性混凝

25

土加固技术标准》XJJ135的规定。

5.4.5面层加固的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面层宜按下列顺序施工:清除原墙面装饰层并清底(砂浆

强度低时应控制清底时用水量),铺设钢丝网并按规定间距采用锚

筋固定,湿润墙面并涂素水泥浆,抹面层水泥砂浆并养护;

2原墙面有严重碱蚀、局部砖块松动或砂浆饱满度过差、粉

化时,应分别采取修补措施后再进行面层加固;

3墙面上固定钢丝网的锚筋位置应按要求预先标出,保证满

足间距要求;

4钢丝网应用钢筋头等垫起,不应紧贴墙面,抹水泥浆时应

分层抹灰,每层厚度不应超过15mm;

5双面钢丝网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时,穿墙锚筋可设在灰缝处;

6面层抹灰完成后,应浇水养护,保持湿润,同时防止阳光

曝晒;避免冬季施工,否则应采取措施防冻。

Ⅲ墙体裂缝修复加固

5.4.6实心砖墙裂缝修复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墙体裂缝宽度小于1mm时,可对裂缝进行清理后采用水

泥砂浆进行简单抹灰处理;

2当墙体裂缝宽度在1mm~2mm之间时,可采用水泥砂浆灌缝

修复,压力灌浆采用材料和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灌注砂浆可采用配合比为1∶0.2∶0.6的108胶水泥砂

浆或素水泥浆;

2)灌浆宜按下列顺序施工:裂缝两侧表面清理、湿润并涂

刷水泥浆,设置灌浆嘴并固定,裂缝两侧用1∶3水泥砂浆

抹面封闭(清水墙可勾缝封闭),压力灌浆;

3)灌浆应在封闭层有一定强度后进行,灌浆顺序自下而上

26

循序进行,灌浆过程中应控制压力;

4)灌浆应饱满,灌浆后遗留孔洞用水泥砂浆堵严;

5)墙体需进行水泥砂浆面层加固时,在留置灌浆嘴后先进

行抹面,然后进行压力灌浆。

3当墙体裂缝宽度在2mm~5mm之间时,可先灌浆,然后在墙

体表面裂缝处(剔除装饰层)铺钢丝网,抹M10水泥砂浆修复,

钢丝网敷设宽度应超过裂缝两侧各200mm~300mm。如图5.4.5-1

所示。

图5.4.5-1墙体裂缝外铺钢丝网加固

1—墙体裂缝;2—钢丝网

4当墙体开裂严重,最大缝宽在5mm以上时,应视情况局部

或整体拆砌,并应符合本节第5.2.3条的要求。如图5.4.5-2所

示。

27

图5.4.5-2局部置换法处理裂缝

1—墙体裂缝;2—置换的砌体;3—置换砌体边界

Ⅳ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

5.4.7外加配筋砂浆带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平外加配筋砂浆带的宽度不应小于240mm;竖向配筋砂浆

带的宽度应为纵横墙交接处墙厚外延每侧各50mm;砂浆带厚度不

宜小于40mm;

2砂浆强度等级不宜小于M10;

3配筋砂浆带宽度小于或等于300mm时,纵筋不宜小于3根

直径6mm的钢筋;宽度大于300mm时,纵筋不宜小于3根直径为

6mm的钢筋;系筋可采用间距250直径为6mm的钢筋。

5.4.8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外加配筋砂浆带应与原有圈梁、木梁或屋架下弦连接

成整体;

2当房屋未设置圈梁时,应同时在屋檐和楼板标高处增设水

平外加配筋砂浆带代替圈梁,水平和竖向外加配筋砂浆带应可靠

连接;

3房屋原有檐檩、卧梁等可代替相应位置的水平砂浆带,应

加强对接处的连接,且应与增设水平砂浆带可靠连接,形成整体;

4当房屋同一高度纵横墙为不同砌块材料或纵横墙交接处竖

向为通缝时,可先用水泥砂浆灌缝或塞缝,再用竖向外加配筋砂

浆带加固,灌缝前应将缝隙中的灰渣、杂尘清洗干净。

Ⅴ现浇叠合层及托梁加固

5.4.9现浇层和托梁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现浇叠合层厚度不宜小于40mm,且不宜大于60mm,应采用

28

强度等级不低于C20的细石混凝土;

2现浇叠合层双向钢筋网配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

于250;在板边应预留拉结钢筋,间距不应大于750mm,伸入板内

长度不应小于700mm,端部锚入墙内不应小于120mm;

3托梁可采用角钢等型材;

4托梁的设置位置应垂直于楼、屋面板的纵向,并紧贴板底

锚固在承重墙顶。

Ⅵ木楼、屋盖加固

5.4.10木屋盖系统的加固,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钢丝网或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墙体时,应将钢丝网

或配筋砂浆带中的钢丝或钢筋与木梁或木屋架的两端拉结牢固;

或在木梁、木屋架两端采用8号铁丝与墙顶高度处的埋墙铁件拉

结牢固;

2当檩条、龙骨在木梁或屋架上弦为搭接时,宜采用8号铁

丝将檩条、龙骨与木梁或屋架上弦绑扎牢固;

3当檩条、龙骨在木梁或屋架上弦为对接时,宜采用木夹板

或扁铁将檩条、龙骨的端部钉牢;

4当檩条、龙骨在山尖墙搭接时,宜采用8号铁丝将檩条、

龙骨绑扎牢固;也可采用扒钉将檩条或龙骨钉牢;

5当檩条、龙骨在山尖墙为对接时,宜采用双面扒钉将檩条

或龙骨钉牢;

6当椽子与檩条连接较弱时,宜采用10号、12号铁丝将椽子

与檩条绑扎牢固;

7当采用木屋架屋盖时,应增设剪刀撑及纵向水平系杆加强

屋盖整体性,剪力撑和纵向水平系杆的设置和构造要求应符合本

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

29

5.4.11楼、屋盖木构件间加强连接加固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