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编制说明_第1页
《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编制说明_第2页
《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编制说明_第3页
《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编制说明_第4页
《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编制说明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一、工作简况

1.1任务来源

本项目是根据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关于下达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2023年度

第三批团体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中内协〔2023〕48号)中的计划项目进行制

定,标准项目名称: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标准项目编号:

CICEIA2023008,起草牵头单位:无锡恒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计划完成时间为

2024年12月。

1.2主要工作过程

1.2.1标准起草阶段

2023年8月,在江苏无锡召开了《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团体标准预研

工作会议,讨论了立项的可行性;2023年11月,在江苏南京的中国内燃机工业协

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内燃机专业委员2023年联合

年会暨团体标准审查、立项评审会议上,进行了立项答辩,答辩通过计划下达后,

成立了由无锡恒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昆明云内动力股份

有限公司、无锡南奥博汽车电器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市博明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佰利信达电子有限公司等行业骨干企业组成的标准编制工作组,2023年12月

8日组织了第一次讨论会,标准编制工作组成员对标准的主要时间节点、起草原则、

制定依据、标准水平、适用范围和主要技术内容进行了研讨,达成了初步共识;2024

年3月18日组织了第二次讨论会,对草案进行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标准征求意

见稿。

1.2.2标准征求意见阶段

暂未进入征求意见阶段。

1.2.3标准审查阶段

暂未进入标准审查阶段。

1.3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其所做的工作等

本标准由无锡恒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同济大学、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昆

明云内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公司、凯龙高科技股份有

1

限公司、上海机动车检测认证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无锡南奥博汽车电器科技有

限公司、长春市博明汽车部件有限责任公司、上海佰利信达电子有限公司、云南菲

尔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同岩新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负责起草。

主要成员:谈秉乾、杨延相、计维斌、楼狄明、张允华、赵云、曾小春、吴

涛、陈正国、朱磊、梁涛、栾健、徐金明、彭益源、胡怡帆等。

所做工作:谈秉乾任工作组组长,全面负责组织起草和协调工作,赵云、曾小

春、吴涛、陈正国、朱磊、梁涛、徐金明等负责收集资料、试验和具体技术内容编

制。

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

2.1标准制定原则

本标准的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原则,本着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的原则,在已有的行业标准和多家企业标准,以及公司产品的市场应用经验的基础

上,制定本标准,本标准对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的尺寸公差要求、防水检测、

耐高温检测及线束安装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规定,以确保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的性

能满足排气后处理系统在恶劣环境下的使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汽车电线束的相关

标准以及规范的要求:

QC/T29106-2014汽车电线束技术条件

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

起草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2.2标准主要内容

本文件规定了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以下简称电线束)的术语和定义、

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贮存。

本文件适用于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

2.3解决的主要问题

为保护后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的尺寸公差要求、防水

检测、耐高温检测及线束安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线束尺寸公差上,由于排气后处理器系统安装在整车底部,应用环境恶

劣,且线束分支较多,整体尺寸较短,这需要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与后处理系统的

整体配合适宜,如果线束部分分支过长,在行驶过程中容易晃动导致线束使用寿命

降低或者异常发生;如果部分分支过短也容易导致线束受力出现故障。因此在加严

尺寸公差要求的情况下还提出了连续三段主干不允许出现两次负公差的要求。

2

其次在线束防水方面,尾气后处理线束安装于汽车底部,常年和雨水打交道,

故明确了防水等级要求,必须满足IPX7。

再次在耐高温检测中,规定了线束必须进行热害试验。

最后由于后处理催化器系统在工作时温度较高,为了保证线束不受热源的影响

能够正常工作,必须充分整合催化器实物及在整车上的安装位置,根据催化器的结

构考虑线束的固定问题,明确线束固定方法以及支撑架的安全距离和数量。此外,

线束外表面所使用的波纹管和胶带也必须满足不低于125℃的要求。

三、明确是否有对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目前无国标、行标,为拾遗补缺类标准。

四、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分析

热害试验

图1热电偶布置示意图

试验样件:发动机、催化器、排温传感器、压差传感器、热电偶、尿素喷射系

统(如有),氮氧传感器(如有)。

试验过程:环境温度推荐不低于38℃,在电线束热辐射风险较高位置布置热

电偶,推荐抱箍或法兰(如有)周边、DPF(如有)出口周边、尾管以及其它催化

器无保温位置,热电偶布置如图1所示,热电偶需用铝箔胶带粘贴到线束的相应测

量位置,进行下列试验:

a)DPF满碳情况下,进行DPF驻车再生测试,再生温度稳定后DPF入口温度应

达600℃±20℃,记录热电偶温度数据。

b)DPF满碳情况下,进行跌怠速(DTI)测试,记录热电偶温度数据。

在道路车辆进行热害试验,热电偶布置如图2所示,分别记录正常行车、行车

再生、驻车再生过程中热电偶数值,分析线束所受热害风险,此次温度测试结果如

表1所示,线束热害风险小。

3

图2整车热害试验热电偶布置

表1测点最高温度记录数值

组件耐高温限值测点温度是否高

正常行车行车再生驻车再生

于限值

电线波纹管传感器

DC1_Th2:50.6℃DC1_Th2:57.9℃DC1_Th2:61.3℃

三种工况下,各

DC1_Th4:48.5℃DC1_Th4:63.2℃DC1_Th4:92.6℃

82.175.0

测点最高测值均

DC1_Th7:44.4℃DC1_Th7:56.0℃DC1_Th7:88.9℃

DC2_Th1:52.5℃DC2_Th1:76.7℃DC2_Th1:97.0℃125℃150℃180℃低于各组件耐高

DC2_Th3:48.7℃DC2_Th3:62.6℃DC2_Th3:74.7℃

温限值

DC2_Th5:49.6℃DC2_Th5:65.7℃DC2_Th5:75.2℃

DC2_Th7:47.5℃DC2_Th7:61.7℃DC2_Th7:72.0℃

五、标准中涉及专利的情况

本标准不涉及专利问题。

六、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等情况

本标准的制定,将使内燃机排气后处理器电线束具有统一的生产标准和试验方

法,统一技术指标评定的依据。将有利于排气后处理催化器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的提高,有利于排气后处理催化器系统的质量水平和检测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我

国内燃机排气后处理系统的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

七、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情况

该标准没有采用国际标准。

该标准制定过程中未查到同类国际、国内标准。

八、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

本标准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没有矛盾。

九、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在本标准的编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

十、标准性质的建议说明

建议本标准为推荐性团体标准。

十一、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本标准完成并发布后,建议由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在行业企业内组织宣贯实

施,推动企业及时采用本标准,企业可按照本标准的规定和要求,对企业内部的标

准(或技术文件)进行修订。

建议本标准的实施日期为正式发布之日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