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稻种;在距今约8600—11400年的浙江上山遗址中,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在距今约7600—8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出现了地窖式粮仓、家猪骨。上述考古发现表明()A.石器的制作以打制为主 B.先民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我国已进入到文明时代 D.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通过考古发掘,出现人工栽培的稻种,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还有地窖式粮仓、家猪骨等,说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判断,此时先民已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项正确;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属于磨制石器,而非打制石器,排除A项;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而材料信息中没有出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完全摆脱”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也,尊尊(下级尊敬和服从上级)也,长长(小辈敬重长辈)也,男女有别”是贯穿西周礼治始终的最重要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但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由“亲亲”“尊尊”派生出来的指导立法、司法的一项主要原则。据此可知,西周的礼制()A.对百姓没有约束力 B.体现重视法治特征C.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D.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制强调“亲亲、尊尊、长长”,即强调等级尊卑,与宗法制的精神内核一致,C项正确;西周的礼制对贵族和百姓都有约束力,排除A项;在西周之前,法治和礼制是分开的,两者合流始于汉朝,排除B项;儒学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创,排除D项。故选C项3.甲骨文卜辞云:“(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变化是()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C.精耕细作取代原始粗放经营 D.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取代,适应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排除A项;统治者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未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敞。”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A.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灭庐井而置阡陌”实质上体现的是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这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商鞅变法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不可能吸取王莽改制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A项。5.“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 B.规模小且仅为家庭副业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 D.手艺的传承归行会负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丈夫在耕作,妻子在织布,没有其他的从事,材料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且手工业仅为家庭副业,B项正确;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与小农经济特征不符,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非皆于市场出售,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小农经济,没有描述行会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意在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A.加速了秦朝灭亡 B.激化了社会矛盾C.巩固了国家统一 D.是地方行政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而郡县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郡县制的意义,没有描述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柳宗元认为,郡县制是出现于春秋后期,秦朝只是在全国推行,不是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7.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到晋代“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再到北齐在法律上增加反逆、不孝、不义等重罪十条,立法指导思想已逐渐儒家化。律令儒家化旨在()A.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B.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C.用儒家礼教代替法律 D.结束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目的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A项正确;律令儒家化是为了巩固儒学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德治和法治在中国古代都很重要,不能用其中一方取代另一方,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的目的不是结束德治和法治之争,而是巩固儒学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己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在这一现象影响下,后来形成了()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对国家政务不尽心竭力,皇帝无法对其依仗,于是重用寒门出身的士人,客观上推动了科举制的形成,D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开始于曹魏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钱穆先生认为,“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①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②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④分化相权又办事高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故①项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故②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③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削弱了相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选择A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10.《宋史》记载,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受命为左正言(谏官)的当日,就弹劾枢密使勾结内侍,窃弄威柄。《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因不满乐工奏技,诏成都府优人许朝天等补教坊,左正言刘随与监察御史李纮先后进谏,许朝天等遂罢归。这体现了宋朝的监察制度是()A.以卑驭尊 B.机构臃肿 C.崇文抑武 D.台谏合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谏官弹劾”“监察御史进谏”并结合所学可知,一般来说,御史台应该只有弹劾权,谏院应只有言事权,而宋代台官具有了言事权,谏官有了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可得出,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D项正确;左正言和监察御史确实官阶不高,有以卑驭尊的特点,但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所有官职都在皇权之下,故“台谏官员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约束”不能作为以卑驭尊的例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几个机构,无法得出机构臃肿且材料主旨不是机构的多少,而是机构的职能、特点等,排除B项;崇文抑武主要体现在文官地位高,武将地位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1.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不同户籍分为不同代的机构管理,如民户由户部管理,军户、站户由兵部管理,僧人由宣政院管理。这种做法()A.不利于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 B.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C.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表明元朝基层治理严密高效【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不同户籍分为不同代的机构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户籍制度比较固定化,不利于社会上下阶层的变动、职业的变动、人口流动等,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B项正确;这种户籍制度比较固化,政府管理起来不用面对复杂的情况,利于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排除A项;“民族、宗教的不同……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说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间的通婚杂居等,不利于民族交流交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户籍制度,不是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12.明代推行一条鞭法,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统一征收。“一条鞭法”实行折银征收,反映出当时()A.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B.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C.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故A正确;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排除B项;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认为雍正朝在“改土归流”中军事手段残酷,政策粗暴。而魏源的看法是:“一时之疮痍,百世之甜熙”“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材料中魏源认为“改土归流”措施()A.维护了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B.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一统C.将西南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 D.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改土归流”虽然手段残酷,政策粗暴,但是其对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改土归流”是对边疆治理政策的调整,与朝贡体制与贸易无关,排除A项;西南地区一直都是清朝版图,排除C项;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4.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历经演变,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赈济粮食、蠲免赋税、平粜与禁阻籴、移民就食、以工代赈等“荒政”制度。同时,政府也重视对鳏寡孤独的救济与优抚。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B.体现了官方储备和民间积储相结合C.表明中国古代的灾荒现象很普遍 D.真正解决了无助群体和贫民的温饱【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经过历代的演变,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套灾荒救济制度以及基层救济与优抚制度,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形成以及制度体系,对官方储备和民间积储相结合没有描述,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灾荒现象很普遍,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真正解决了无助群体和贫民的温饱中“真正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晚清时期,中国对进口商品统一按5%的极低税率课税。然而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则高达200%以上。1901—1911年,中国海关关税年平均税率一直保持在3.20%—4.10%。这说明()A.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 B.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C.中国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海关关税长期被列强控制,不能自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D项正确;中国海关关税被列强控制,而非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排除A项;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高,是因为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列强限制中国茶叶等商品出口,而非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排除B项;近代以来,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丧失,不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排除C项。故选D项。16.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规定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同时,《考试法》还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表明()A.任用亲信和拉帮结派现象被杜绝 B.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开始废除C.公务员选任具有公平性和开放性 D.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考试法》规定公务员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公平性,C项正确;“杜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排除B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1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①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②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③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④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进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四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为“一五计划”顺利进行提供法制保障,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8.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使被非法剥夺了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绝非偶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材料表明()A.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 B.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全确立C.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可知,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说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排除A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完全确立,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19.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字之改()A.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推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D.有利于依法治国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字之差,由制定法律体系到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体现的是国家治理思想的变化与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奠定依法治国的基础,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1年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没有描述经济建设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0.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下图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A.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B.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高度自治 D.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0年至200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00年至200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上升,体现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未提及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排除B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少数民族地区不实行高度自治,排除C项;“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1.梭伦时期鼓励外邦工匠移居雅典,并赋予其雅典公民身份。克里斯提尼时期年满18岁的男性村社成员,只要通过审查,就有资格成为雅典公民。伯里克利时期规定,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的人才能享有公民权利。材料所述的雅典公民政策()A.导致雅典民主逐渐衰退 B.呈现出愈益开放的趋势C.表明雅典实行有限民主 D.降低了公民的参政热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从梭伦执政到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的公民权获取日趋严格,这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越来越封闭,这将导致雅典民主逐渐衰退,A项正确;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越来封闭,而不是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雅典公民资格的认定,未强调民主政治的范围,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公民政策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衰退,未涉及公民的参政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22.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下图是1500—1800年三百年间亚欧大陆人口变化示意图。亚欧大陆人口变化(单位:亿)下列选项能解释这一变化的是()A.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 B.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C.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建立 D.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8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以及人口的迁移,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世界人口处于增长状态,A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国际关系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出现在当代,而非19世纪前,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表列举的是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部分)。时间内容1832-1885年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1870年以后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表明,此时的西方()A.社会变革呈现出激进性 B.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C.代议制民主存在局限性 D.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西方国家。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通过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美国内战后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体现了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B项正确;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未体现激进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代议制民主的确存在局限性,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西方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排除C项;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未涉及女性的选举权,“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4.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选任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这些要求()A.损害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B.有利于政治与管理的结合C.使官僚习气和政治舞弊现象被禁止 D.促进了国家治理水平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西方)。据材料可知,西方文官制度在政治上执行“中立性”原则,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而非损害了,排除A项;西方文官制度在政治上执行“中立性”原则,不利于政治与管理的结合,排除B项;使官僚习气和政治舞弊现象被禁止,“被禁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25.19世纪英国出现了一种崭新的职业“敲窗人”。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或用长杆敲窗,或用短棍敲门,或用射豆子的方法,一定要把客户叫醒。雇用一个“敲窗人”每周大概需付6便士。“敲窗人”的出现反映了()A.工厂制度下严格的规章制度 B.工人分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C.工人的生产技能已大大提高 D.人们工作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下严格的规章制度,需要人们严格按照时间工作,促进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专职叫人起床上班的“敲窗人”应运而生,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工业革命对人们时间观念的影响,而非工人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排除B项;“敲窗人”的出现,与工人生产技能提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时间观念的增强,而非工作环境的恶劣,排除D项。故选A项。26.“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经济”的倾向,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而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根据材料可知,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A.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 B.坚持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C.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 D.注重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西方。据材料“法律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所以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工具,C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的性质,而非来源,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法律的性质,而非资本主义制度的原则,并且三权分立主要体现在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制约与平衡,材料内容无关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近代西方的法律制度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没有体现法律程序,排除D项。故选C项。27.使节权被普遍认为是主权的一个属性。常驻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15世纪末期,常驻使节已经成为惯例。1648年欧洲确立了常驻外交代表机构制度。在此基础上,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形成。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A.结束了各国间的利益冲突 B.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必备条件C.奠定了国际法的理论基础 D.有利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D项正确;“结束了各国间的利益冲突”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但不是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必备条件,排除B项;荷兰人格老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28.凯恩斯曾指出,颠覆现存社会基础最精妙、最可靠办法,莫过于摧毁它的货币。……货币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力量,一种权力,并且蕴藏的破坏性极大。通过持有、借出和转移货币可以达到自利的目的。根据这一观点可知,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A.消除了国际贸易发展障碍 B.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条件C.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D.反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迈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中国)。根据材料“颠覆现存社会基础最精妙、最可靠的办法,莫过于摧毁它的货币。……货币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力量,一种权力,并且蕴藏的破坏性极大”和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7月,美国、英国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讨论战后国际货币问题。为了协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美元兑换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反映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迈进,一定程度上稳定和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D项正确;“消除了国际贸易发展障碍”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但材料强调布雷顿森林体系促进世界经济向体系化方向迈进,排除C项。故选D项。29.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1935年,美国确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大大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这些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A.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B.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平衡C.无益于缓和矛盾和扩大消费 D.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80年代——二战后的德国、美国、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这些国家建立了较广泛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巨额资金的支持,所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根本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D项正确;据所学,建立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国家财政支出,所以不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排除A项;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但材料只是说建立,没有体现效果,“实现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保障人们生活,缓和矛盾和扩大消费,排除C项。故选D项。30.《马可·波罗行纪》中介绍了中国13世纪用冰保存鲜肉及制造冰酪冷食的技术;1810年,法国人阿佩尔发明了“罐头食品”:1958年德国成功开发了谷物冷却机:2017年,中国提出要建立“全链条、可追溯、新模式、网络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体系。由此可见()①食物供需矛盾得到彻底解决②食物储备技术在不断提升③人们非常重视食品安全问题④食物生产集约化水平提高A.①②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至现代世界。根据材料“用冰保存及制造冰酪冷食”“罐头食品”“谷物冷却机”并结合所学可知,食物储备技术不断提升;根据所学可知,从古至今,人类发明不同的食物储备技术,是为了更好的保存食物,防止食物变质,体现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②③B项正确;“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材料反映人类储存食物的水平不断提高,未涉及生产集约化,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31.法律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从北齐至清代,一直把“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列为刑章之首,正是统治意志的集中反映。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从思想上来说,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马克思说“路德战胜了虔信造成的奴役制,是因为他用信念造成的奴役制代替了它。他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是因为他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肉体从锁链中解放出来,是因为他给人的心灵套上了锁链。”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并且通过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将“教随国定”的原则确立为处理宗教分歧的基本原则。该原则确认了宗教分裂的事实,从而使宗教宽容精神取代了宗教专制主义而成为新时代的精神特征。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摘编自赵林《宗教改革对于西欧社会转型的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自秦朝以来历朝历代制订法律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德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答案】(1)目的: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2)特点: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专制政治的特点。(3)影响:世俗社会的变化;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引发宗教战争;“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促进现代科学和民主的产生。【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目的:根据材料“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中国古代,君主特权凌驾于一切法律之上,君主所颁布的诏令敕谕是最高的法律形式,所作出的裁断是最高的判决。”可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小问2】本题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从《舜典》到《清会典》这样连续出现的鸿篇巨制,说明古代法规一直处在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的发展过程中。”可知,由简到繁、由粗及细的逐步完备;根据材料“从残酷的刑罚规定到废除肉刑,从首重刑法到兼及户、婚、田、土、钱、债等民事纠纷,表明法规一直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可知,受到社会发展和各种矛盾变化的直接影响;根据材料“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严刑峻法的内容,还兼及维护礼制、处理家庭财产继承以至尊卑贵贱主奴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这种严格等级秩序,鲜明地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可知,反映着法规的阶级性质;根据材料“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的长期并行,既说明古代法规的兼容性,又表现出立法、司法长期依附于政治权力,体现以君主权力和‘人治’为中心的专制政治的特点。”可知,专制政治的特点。【小问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根据材料“路德的主观动机是纯粹宗教性的,然而他的思想行为却在客观上导致了世俗社会的巨大变化。”可知,世俗社会的变化;根据材料“路德的‘因信称义’的神学思想将灵魂获救的根据从外在的教会转向了内在的信仰,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可知,使人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根据材料“从实践上来说,路德的宗教改革最终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这种分裂引发了一系列宗教战争”可知,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大分裂,引发宗教战争,并促使“教随国定”原则的确立;根据材料“正是在这种宗教宽容以及由此而演化出来的普遍宽容的精神氛围中,现代科学和民主才成为可能。”可知,促进现代科学和民主的产生。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2.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4从现在起到2050年,为养活预计超过90亿的世界人口,农业产量估计需增长70%。……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我们呼吁开放市场,这是全球粮食安全对策的重要内容。5.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其预期影响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达国家的小农,以及已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带来危险。……——《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2009年11月16日)材料二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摘编自2019年《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今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当前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答案】(1)原因:长期投资不足;经济危机的影响;粮食成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气候的变化。(2)成就: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自给率高;安全储粮能力不断增强;实现贫困人口的完全脱贫。建议:合力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水平,深化实用技术合作,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各环节粮食减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农业。完善农产品贸易体系,构建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共同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全力保障全球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保持全球粮食贸易畅通,提高全球粮食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世界)。原因:根据材料“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可知,长期投资不足;根据材料“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可知,经济危机的影响;根据材料“粮食不应当用作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我们重申国际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并要避免采取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不一致并可能危及粮食安全的单方面措施”可知,粮食成为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的手段;根据材料“气候变化给粮食安全和农业部门增加了严重风险”可知,气候的变化。【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世界)。成就:根据材料“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左右,比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209公斤增长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材料“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稻谷和小麦产需有余,完全能够自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可知,粮食自给率高;根据材料“规划建设了一批现代化新粮仓,维修改造了一批老粮库,仓容规模进一步增加,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安全储粮能力持续增强”可知,安全储粮能力不断增强;根据材料“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人口‘不愁吃’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可知,实现贫困人口的完全脱贫。建议:根据目前世界粮食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如何能够有效的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安全,在解决当今全球粮食安全中,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是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我们应合力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农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药化肥科学使用水平,深化实用技术合作,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加强各环节粮食减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在数字农业、绿色农业等前沿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建立更强大、更有韧性的农业。完善农产品贸易体系,构建公平合理、持续稳定的农业贸易秩序。共同维护开放、包容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壁垒,全力保障全球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保持全球粮食贸易畅通,提高全球粮食分配的效率和公平性。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2.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在距今约14000—18000万年的湖南玉蟾岩遗址中,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稻种;在距今约8600—11400年的浙江上山遗址中,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在距今约7600—8000年的河北磁山遗址中,出现了地窖式粮仓、家猪骨。上述考古发现表明()A.石器的制作以打制为主 B.先民已转变为食物生产者C.我国已进入到文明时代 D.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通过考古发掘,出现人工栽培的稻种,以及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还有地窖式粮仓、家猪骨等,说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可以判断,此时先民已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B项正确;发掘出了镰形石器、石刀、石磨盘,属于磨制石器,而非打制石器,排除A项;进入文明社会标准:一是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二是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三是出现王权和国家,而材料信息中没有出现此类信息,排除C项;人类完全摆脱了自然束缚,“完全摆脱”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2.“亲亲(亲爱自己的亲属)也,尊尊(下级尊敬和服从上级)也,长长(小辈敬重长辈)也,男女有别”是贯穿西周礼治始终的最重要原则。“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不但是西周“礼治”的特点,也是由“亲亲”“尊尊”派生出来的指导立法、司法的一项主要原则。据此可知,西周的礼制()A.对百姓没有约束力 B.体现重视法治特征C.以宗法制度为核心 D.以儒学为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礼制强调“亲亲、尊尊、长长”,即强调等级尊卑,与宗法制的精神内核一致,C项正确;西周的礼制对贵族和百姓都有约束力,排除A项;在西周之前,法治和礼制是分开的,两者合流始于汉朝,排除B项;儒学由春秋时期的孔子开创,排除D项。故选C项3.甲骨文卜辞云:“(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上的变化是()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生产C.精耕细作取代原始粗放经营 D.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王)大令众人曰:协田”“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知,井田制下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被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取代,适应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经济的发展,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项正确;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排除A项;统治者始终重视农业生产,“开始”一说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集体生产变为家庭式劳作,未体现精耕细作,排除C项。故选D项。4.公元9年,王莽意欲恢复井田制。中郎区博谏莽曰:“井田虽圣王法,其废久矣。周道既衰,而民不从。秦知顺民之心,可以获大利也,故灭庐井而置阡陌,遂王诸夏,讫今海内未厌其敞。”分析可知,中郎区博谏议中所阐述的商鞅变法()A.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 B.代表了普通民众的利益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吸取了王莽改制的教训【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9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灭庐井而置阡陌”实质上体现的是废除了井田制,实行了土地私有制,这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趋势,A项正确;商鞅变法代表统治阶级利益,排除B项;土地兼并指的是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材料没有土地兼并现象,排除C项;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的,不可能吸取王莽改制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A项。5.“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专心从事此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材料提及的中国古代手工业()A.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 B.规模小且仅为家庭副业C.其产品皆于市场出售 D.手艺的传承归行会负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丈夫在耕作,妻子在织布,没有其他的从事,材料描述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其特征是规模小且手工业仅为家庭副业,B项正确;生产者脱离农业劳动,与小农经济特征不符,排除A项;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非皆于市场出售,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小农经济,没有描述行会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6.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是“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意在强调,秦朝推行郡县制()A.加速了秦朝灭亡 B.激化了社会矛盾C.巩固了国家统一 D.是地方行政创新【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而郡县制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C项正确;柳宗元认为,秦朝的灭亡是暴政的结果,与郡县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郡县制的意义,没有描述郡县制激化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B项;柳宗元认为,郡县制是出现于春秋后期,秦朝只是在全国推行,不是创新,排除D项。故选C项。7.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但从董仲舒《春秋》决狱到晋代“竣礼教之防,准五服以治罪”,再到北齐在法律上增加反逆、不孝、不义等重罪十条,立法指导思想已逐渐儒家化。律令儒家化旨在()A.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 B.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C.用儒家礼教代替法律 D.结束德治与法治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律令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其目的在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A项正确;律令儒家化是为了巩固儒学地位,并不意味着要反对法家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德治和法治在中国古代都很重要,不能用其中一方取代另一方,排除C项;律令儒家化的目的不是结束德治和法治之争,而是巩固儒学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8.中国古代南北朝时期,“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其时高门大族,门户己成。令、仆、三司,可安流平进,不屑竭智尽心,以邀恩宠。且风流相尚,罕以物务关怀,人主遂不能借以集事,于是不得不用寒人。”在这一现象影响下,后来形成了()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南北朝时期,高门士族对国家政务不尽心竭力,皇帝无法对其依仗,于是重用寒门出身的士人,客观上推动了科举制的形成,D项正确;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是汉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开始于曹魏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9.钱穆先生认为,“唐代的政府组织之详备,实为汉代所未有,此后宋、元、明、清四代,都尊奉为行政圭臬。”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表述,可以佐证钱穆先生这一观点的是()①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②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③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④分化相权又办事高效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下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体系完整而且制度化,故①项正确;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职责分明并相互制约,故②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故③项正确;三省六部制下,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既削弱了相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故④项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③④均正确,选择A项;排除B、C、D项。故选A项。10.《宋史》记载,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受命为左正言(谏官)的当日,就弹劾枢密使勾结内侍,窃弄威柄。《资治通鉴》记载,宋仁宗因不满乐工奏技,诏成都府优人许朝天等补教坊,左正言刘随与监察御史李纮先后进谏,许朝天等遂罢归。这体现了宋朝的监察制度是()A.以卑驭尊 B.机构臃肿 C.崇文抑武 D.台谏合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谏官弹劾”“监察御史进谏”并结合所学可知,一般来说,御史台应该只有弹劾权,谏院应只有言事权,而宋代台官具有了言事权,谏官有了弹劾权以及台谏官可以互相兼领,可得出,宋代实行台谏合一的监察制度,D项正确;左正言和监察御史确实官阶不高,有以卑驭尊的特点,但是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皇帝独尊,所有官职都在皇权之下,故“台谏官员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约束”不能作为以卑驭尊的例子,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几个机构,无法得出机构臃肿且材料主旨不是机构的多少,而是机构的职能、特点等,排除B项;崇文抑武主要体现在文官地位高,武将地位低,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崇文抑武的现象,排除C项。故选D项。11.元代户籍制度十分复杂,政府根据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不同户籍分为不同代的机构管理,如民户由户部管理,军户、站户由兵部管理,僧人由宣政院管理。这种做法()A.不利于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 B.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C.推动了民族间的交流与交融 D.表明元朝基层治理严密高效【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不同户籍分为不同代的机构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户籍制度比较固定化,不利于社会上下阶层的变动、职业的变动、人口流动等,会加剧社会阶层固化和不平等,B项正确;这种户籍制度比较固化,政府管理起来不用面对复杂的情况,利于户籍管理和赋役征发,排除A项;“民族、宗教的不同……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说明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民族间的通婚杂居等,不利于民族交流交融,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户籍制度,不是基层治理,排除D项。故选B项。12.明代推行一条鞭法,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统一征收。“一条鞭法”实行折银征收,反映出当时()A.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 B.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C.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故A正确;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官场腐败行为被禁绝,排除B项;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社会商品经济高度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把赋税与徭役合并,并以货币即银两形式折纳”,说明银两成为基本支付手段,但不能说明人头税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认为雍正朝在“改土归流”中军事手段残酷,政策粗暴。而魏源的看法是:“一时之疮痍,百世之甜熙”“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材料中魏源认为“改土归流”措施()A.维护了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B.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一统C.将西南地区纳入了清朝版图 D.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源认为,“改土归流”虽然手段残酷,政策粗暴,但是其对国家统一,边疆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改土归流”是对边疆治理政策的调整,与朝贡体制与贸易无关,排除A项;西南地区一直都是清朝版图,排除C项;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矛盾,“解决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14.灾荒救济制度古称“荒政”。历经演变,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赈济粮食、蠲免赋税、平粜与禁阻籴、移民就食、以工代赈等“荒政”制度。同时,政府也重视对鳏寡孤独的救济与优抚。这些举措()A.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 B.体现了官方储备和民间积储相结合C.表明中国古代的灾荒现象很普遍 D.真正解决了无助群体和贫民的温饱【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经过历代的演变,中国古代逐渐形成了一套灾荒救济制度以及基层救济与优抚制度,这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巩固统治,A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形成以及制度体系,对官方储备和民间积储相结合没有描述,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灾荒现象很普遍,属于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真正解决了无助群体和贫民的温饱中“真正解决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5.晚清时期,中国对进口商品统一按5%的极低税率课税。然而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则高达200%以上。1901—1911年,中国海关关税年平均税率一直保持在3.20%—4.10%。这说明()A.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 B.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C.中国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 D.中国关税呈现半殖民地特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海关关税长期被列强控制,不能自主,呈现半殖民地特征,D项正确;中国海关关税被列强控制,而非清政府推行贸易便利政策,排除A项;中国的茶叶等商品的出口税率高,是因为在国际市场占据优势地位,列强限制中国茶叶等商品出口,而非国家极力限制重要商品出口,排除B项;近代以来,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丧失,不能自主制定关税税率,排除C项。故选D项。16.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试法》,规定公务员的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非经考试及格,不得任用。同时,《考试法》还允许女子参加考试。这表明()A.任用亲信和拉帮结派现象被杜绝 B.科举考试选官制度开始废除C.公务员选任具有公平性和开放性 D.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考试法》规定公务员选拔一律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公平性,C项正确;“杜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05年,光绪帝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排除B项;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文官考试法草案》,这是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17.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①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②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③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④保证了“一五计划”顺利进行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54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五四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以及为“一五计划”顺利进行提供法制保障,①②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已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18.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通过,使被非法剥夺了2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这绝非偶然。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材料表明()A.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 B.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完全确立C.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D.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把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视为自己的事”可知,一大批亚非国家取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他们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说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布局,排除A项;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完全确立,排除B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是中国开始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19.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字之改()A.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 B.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推动经济建设迅猛发展 D.有利于依法治国并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字之差,由制定法律体系到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体现的是国家治理思想的变化与治理能力的提升,D项正确;“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奠定依法治国的基础,排除A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1年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没有描述经济建设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20.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下图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亿元)A.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 B.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C.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了高度自治 D.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0年至200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00年至2008年,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断上升,体现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未提及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管理,排除B项;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少数民族地区不实行高度自治,排除C项;“各民族之间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理解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1.梭伦时期鼓励外邦工匠移居雅典,并赋予其雅典公民身份。克里斯提尼时期年满18岁的男性村社成员,只要通过审查,就有资格成为雅典公民。伯里克利时期规定,父母双方均为雅典公民的人才能享有公民权利。材料所述的雅典公民政策()A.导致雅典民主逐渐衰退 B.呈现出愈益开放的趋势C.表明雅典实行有限民主 D.降低了公民的参政热情【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可知,从梭伦执政到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的公民权获取日趋严格,这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越来越封闭,这将导致雅典民主逐渐衰退,A项正确;材料反映雅典民主政治越来封闭,而不是开放,排除B项;材料反映雅典公民资格的认定,未强调民主政治的范围,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公民政策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衰退,未涉及公民的参政热情,排除D项。故选A项。22.1500年以来,尽管传染病在全球肆虐,但世界人口并未减少。下图是1500—1800年三百年间亚欧大陆人口变化示意图。亚欧大陆人口变化(单位:亿)下列选项能解释这一变化的是()A.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 B.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C.大国协调为特征的国际关系建立 D.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00—1800年(世界)。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全球之间物种交流以及人口的迁移,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世界人口处于增长状态,A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传染病被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国际关系的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出现在当代,而非19世纪前,排除D项。故选A项。23.下表列举的是19世纪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状况(部分)。时间内容1832-1885年英国进行了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1870年以后法国模式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这表明,此时的西方()A.社会变革呈现出激进性 B.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C.代议制民主存在局限性 D.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西方国家。根据材料可知,英国通过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美国内战后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体现了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B项正确;英国的三次议会改革未体现激进性,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代议制民主的确存在局限性,但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西方政治制度逐步稳定成熟,排除C项;英国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未涉及女性的选举权,“国民实现了平等选举权”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24.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选任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