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新文化运动基础过关练1.1902年以后,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都曾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维马克思及其主张;孙中山在1912年也曾认为“麦氏(按即马克思)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1918年以后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A.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2.“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这种对立促成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3.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4.《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法语“青年”的意思。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新青年》封面设计的变化说明(
)A.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B.法国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有(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毛泽东
④鲁迅
⑤邓小平
⑥胡适A.①②④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⑥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7.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8.在近代,一代代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再到“文学革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这些探索(
)A.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B.挽救了民族危亡C.实现社会政治变革 D.实现了民族解放9.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称:“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李大钊感叹:“异族之觇吾国者,辄口:支那者老大之邦也。支那之民族,濒灭之民族也。支那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上述言论显示出新文化运动(
)A.将社会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 B.以破除陈腐传统习俗为目标C.揭露批判西方列强侵华罪行 D.立足于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10.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戊戌变法——变法图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③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④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拓展培优练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谈到:辛亥革命使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摘编自《时报》材料三: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起的这场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摘编自《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政治改制运动”指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政治改制运动”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谈谈你对“黑暗依旧”的理解。(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场运动”的口号。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在十月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剑桥中国晚清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运动引起的“思想变化”指它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材料二:见下图(2)材料二中图1所述内容是哪一组织的政治纲领?后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述为什么思想?(3)材料二中图2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这一事件高举哪两大旗帜?材料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新思想”指哪一伟大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最早宣传这一思想的人是谁?(5)综上所述,谈谈思想解放的作用。中考真题练1.(2022·北京·中考真题)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2.(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组图的四位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是(
)
陈独秀
蔡元培
鲁迅
胡适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3.(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4.(2022·湖北湖北·中考真题)“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领导这场理性批判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A.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B.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康有为C.陈独秀
李大钊
邹容
胡适D.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陈天华5.(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以下属于其内容的是(
)①推行文学革命②高举“自强”“求富”大旗③呼吁变法图强④提倡民主与科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2022·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大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袁世凯推行独裁统治,从1912年到1914年公布了一系列法律和命令,规定总统或地方督军可以宣布“戒严”警察有权监控社会团体和出版物。特别是1915年帝制运动期间,当局大量查封反对派报刊,北京的日报减少到20家左右,上海的减少到5家,汉口则只剩下2家了。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后,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意义不大,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中国必须“从思想革命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办杂志宣传新思想。——摘编自刘统《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材料二材料三
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在《新青年》编辑部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组织,即后人所称的“中共上海发起组”。其后,《新青年》成为党的刊物,陈独秀邀请早期党员陈望道、李汉俊、李达等先后加入编辑部。9月,《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出版,内容突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发表了陈独秀的《谈政治》和《对于时局的我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剖中国社会、政治。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共中央的机关刊物。——摘编自田子渝、徐方平、马建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演进历程和著作回顾》(1)据材料一概括《青年杂志》创办的原因。(2)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李大钊、鲁迅批判的矛头指向什么?(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第12课新文化运动(解析版)基础过关练1.1902年以后,梁启超、马君武、朱执信都曾在他们的文章中介维马克思及其主张;孙中山在1912年也曾认为“麦氏(按即马克思)之资本公有,其学说得社会主义之真髓”;1918年以后李大钊和陈独秀等人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A.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 B.救国道路探索趋于一致C.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D.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至1917年十月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被引入中国并逐步得到认可,这反映了中国因在五四之前由于各种探索救亡图存的尝试都失败了,而开始寻找新的出路的现象,反映了近代中国历史的新趋向,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救国道路的趋于一致,排除B项;材料只是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不能反映它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国人对新思想普遍关注,排除D项。故选A项。2.“在器物和制度之后,是西方近代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对立……”这种对立促成了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是(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百日维新,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3.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经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第二次是对“道”、“器”观念的突破,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下列于“第三次突破”直接相关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提倡实业救国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提倡民主、科学【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给出的“第三次则是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可知评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矛头指向尊孔复古的封建思想逆流。D项正确;第一次对“华夷之辩”观念的突破指认识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排除A项;“实业救国”不属于“对传统文化束缚的突破”,排除B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第二次对“道”、“器”观念的突破时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4.《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法语“青年”的意思。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新青年》封面设计的变化说明(
)A.君主专制统治被推翻 B.法国启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C.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青年杂志》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法语“青年”的意思,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封面设计:正中为一个地球,从东西两半球分别伸出两手相握,寓意中国人民与苏俄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新青年》封面设计的变化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B项;材料没体现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排除C项。故选D项。5.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有(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毛泽东
④鲁迅
⑤邓小平
⑥胡适A.①②④⑥ B.①②③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⑥【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成为主要推动者,这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毛泽东、邓小平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第二代领导核心,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时“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D【解析】题干反映了五四运动前后“青年”由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转变为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开展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和科学,批判传统的封建道德礼教,鼓励个性解放,因此“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而五四运动中显示了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因此“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D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不是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1917年十月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前,因此十月革命的影响也不是导致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来,中外民族矛盾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显然也不是这种转变的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7.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情欲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A.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C.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答案】B【解析】结合题干“它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取向是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这是因为它产生于民族危亡之时,是作为救国救民道路而提出的,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不符合题干材料主旨,排除ACD项。故选B项。8.在近代,一代代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再到“文学革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这些探索(
)A.推进了近代化进程 B.挽救了民族危亡C.实现社会政治变革 D.实现了民族解放【答案】A【解析】“师夷长技”体现出近代中国人器物层面的探索;“维新变法”体现出制度层面的探索;“新文化运动”体现出思想层面的探索。材料的探索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历程,A项正确;这些活动并没有挽救民族危亡,排除B项;辛亥革命实行了政治制度变革,排除C项;实现民族解放的是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9.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称:“许多人所怕的,是‘中国人’这名目要消灭;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李大钊感叹:“异族之觇吾国者,辄口:支那者老大之邦也。支那之民族,濒灭之民族也。支那之国家,待亡之国家也。”上述言论显示出新文化运动(
)A.将社会进化论作为指导思想 B.以破除陈腐传统习俗为目标C.揭露批判西方列强侵华罪行 D.立足于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得出,鲁迅与李大钊都强调中国人及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因此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立足于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进化论,进化论也不是其指导思想,排除A项;材料重点不是破除陈腐传统习俗,排除B项;材料不是揭露批判西方列强侵华罪行,排除C项。故选D项。10.抓住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因素,有助于梳理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以下关联正确的是(
)①洋务运动——自强求富——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戊戌变法——变法图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③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④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A.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戊戌变法提出“变法图强”,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鼓励广大青年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辛亥革命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结束封建制度,随后的北洋军阀统治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③错误,其他三项均包含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拓展培优练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空前凶猛,中国的抗争亦随之激烈。抗争有两种类型,动机虽都是为了自救,但采取的方式大相径庭。一为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一为昧视时代潮流,对洋人、洋教以及轮船、铁路等统统排斥,成为暴力反洋运动。——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材料二: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中谈到:辛亥革命使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摘编自《时报》材料三:中国真正的出路在哪里?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样,就使1915年开始发起的这场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摘编自《中国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政治改制运动”指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政治改制运动”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学者认为:“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谈谈你对“黑暗依旧”的理解。(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这场运动”的口号。根据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在十月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1)运动: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影响: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影响: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解: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3)口号:民主与科学;变化:从前期宣传民主、科学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解析】(1)运动:依据材料“甲午中日战争后、观察世界形势,认为必须进行政治改制运动,才能与西方并驾齐驱”可知,这场政治改制运动是戊戌变法,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通过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影响:戊戌变法持续了103天,最终失败,但其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2)影响: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解:根据材料“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可知,题目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3)口号:根据材料“1915年开始发起的这场运动、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可知,题目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变化:根据材料“十月革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2.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尽管维新运动没能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剑桥中国晚清史》(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维新运动引起的“思想变化”指它在社会上起了什么作用?材料二:见下图(2)材料二中图1所述内容是哪一组织的政治纲领?后被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述为什么思想?(3)材料二中图2与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相关?这一事件高举哪两大旗帜?材料三: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中的“新思想”指哪一伟大思想?在中华大地上,最早宣传这一思想的人是谁?(5)综上所述,谈谈思想解放的作用。【答案】(1)起思想启蒙作用。(2)同盟会;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4)马克思主义;李大钊(5)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解析】(1)根据材料“它引起的思想变化却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有着长期的和全国规模的影响”表明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2)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的内容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政治纲领被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3)根据材料图2再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标举的两大口号。(4)根据材料“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再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后,中国越来越多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的介绍,他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5)上述材料的维新运动,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这些思想的推广使中国一一步步往胜利迈进,说明思想解放促进社会进步。中考真题练1.(2022·北京·中考真题)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可知,该文作者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发表的,主张改变人们的思想,所以该文作者是陈独秀,D项正确;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排除A项;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主张通过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张謇,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主张实业救国,排除C项。故选D项。2.(2022·广西贺州·中考真题)组图的四位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发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是(
)
陈独秀
蔡元培
鲁迅
胡适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答案】C【解析】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牵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和鲁迅。C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领导,排除A项;孙中山等领导辛亥革命,排除B项;国民革命是国共第一次合作下进行的大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3.(2022·山东临沂·中考真题)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答案】C【解析】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对此,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对传播新思想,繁荣文学创作,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材料“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可知材料中的“文学革命”促进了白话文的逐渐普及,C项正确;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早已有之,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期间和之后,传统诗词依然存在,排除B项;“文学革命”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4.(2022·湖北湖北·中考真题)“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领导这场理性批判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A.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B.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康有为C.陈独秀
李大钊
邹容
胡适D.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陈天华【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体性的理性批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理性批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A项正确;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B项;邹容和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人物,排除CD项。故选A项。5.(2022·湖北十堰·中考真题)从1915年开始,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华大地上应运而生。以下属于其内容的是(
)①推行文学革命②高举“自强”“求富”大旗③呼吁变法图强④提倡民主与科学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词,“1915年”“新文化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是推行文学革命、提倡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等,因此①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维新派呼吁变法图强,排除含有②③的选项ABC项。故选D项。6.(2022·江苏宿迁·中考真题)一百多年前,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可调节高度马桶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可穿戴设备专用SoC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户外炊具节能型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等轴晶Ni3Al基金属间化合物合金高温组织演变与力学行为研究
- 法规毒理学试验服务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2025年度化学工业废水处理技术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劳务总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个人经营性贷款合同标准模板
- 2025年度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责任书合同范本
- 2025年度国际货运代理服务合同模板
- 输液港用无损伤针相关知识
- 高标准农田施工组织设计(全)
- 宿舍、办公楼消防应急预案
- 职业安全健康工作总结(2篇)
- 14S501-1 球墨铸铁单层井盖及踏步施工
- YB 4022-1991耐火泥浆荷重软化温度试验方法(示差-升温法)
- 水土保持方案中沉沙池的布设技术
- 安全生产技术规范 第25部分:城镇天然气经营企业DB50-T 867.25-2021
- 现代企业管理 (全套完整课件)
- 走进本土项目化设计-读《PBL项目化学习设计》有感
- 高中语文日积月累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