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促织》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14.1《促织》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14.1《促织》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14.1《促织》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14.1《促织》练习(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1促织——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同步课时作业1.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1)手裁举 “裁”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2)翼日进宰 “翼”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1)操童子业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2)成不敢敛户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户籍。(3)隐中胸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指上述年龄的人。(5)日与子弟角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弟弟、儿子、侄子等,泛指子侄辈;指年轻的后辈。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B.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C.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D.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4.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童子,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B.丁口,人口。明清时期年满十八岁的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八岁的男子称口。C.学使,“提学”,负责一省学校事务,主持岁考、科考两试的官员。D.抚军,巡抚,官名。总管一省民政和军政的高级官员。5.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B.喜置榻上,半夜复苏C.留待限期,以塞官责D.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令以责之里正②留待限期,以塞官责③各各竦立以听④欲居之以为利⑤思试之斗以觇之⑥以金笼进上⑦掭以尖草,不出⑧一鸡瞥来,径进以啄⑨覆之以掌,虚若无物A.①③⑤⑦ B.①④⑥⑧ C.②⑥⑦⑨ D.②⑤⑥⑧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席方平,东安人。其父名廉,性戆拙。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羊先死,数年,廉病垂危,谓人曰:“羊某今贿嘱冥使搒我矣。”俄而身赤肿,号呼遂死。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自此不复言,时坐时立,状类痴,盖魂已离舍矣。席觉初出门,莫知所往,但见路有行人,便问城邑。少选,入城。其父已收狱中至狱门遥见父卧檐下似甚狼狈。举目见子,潸然流涕,便谓:“狱吏悉受赇嘱,日夜搒掠,胫股摧残甚矣!”席怒,大骂狱吏:“父如有罪,自有王章,岂汝等死魅所能操耶!”遂出,抽笔为词。值城隍早衙,喊冤以投。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据,颇不直席。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至郡,以官役私状,告之郡司。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惨冤不能自舒。城隍恐其再讼,遣役押送归家。役至门辞去。席不肯入,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冥王立拘质对。二官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席不听。过数日,逆旅主人告曰:“君负气已甚,官府求和而执不从。今闻于王前各有函进,恐事殆矣。”席犹未信。席状告甚急,亦尽罹刑罚苦难矣。然不改初心,遂欲告之于玉帝。会逢二郎,席从二郎至一官廨,则其父与羊姓并衙隶俱在。少顷,槛车中有囚人出,则冥王及郡司、城隍也。当堂对勘,席所言皆不妄。三官战栗,状若伏鼠。二郎援笔立判,顷之,传下判语,令案中人共视之。又谓席廉:“念汝子孝义,汝性良懦,可再赐阳寿三纪。”因使两人送之归里。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自此,家日益丰,三年间,良沃遍野。而羊氏子孙微矣,楼阁田产,尽为席有。(节选自《聊斋志异·席方平》)7.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其父已收A狱中B至狱门C遥见D父卧檐下E似甚狼狈。8.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与里中富室羊姓有郤”与“令将军与臣有郤”(《鸿门宴》)中的“郤”字含义相同。B.关说,指代人陈说,从中给人说好话。引申为用言辞打通“关节”、搞定某种“关系”。C.“恐事殆矣”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中的“殆”字含义相同。D.三纪,文中指三十六年,古代以岁星(木星)十二年运行一周为一纪。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害,席方平魂入地府为父亲申冤。城隍得了贿赂,便说席方平告的不是事实,没有道理,不准他的状。B.席方平偷偷跑到冥王府,控告郡司、城隍的贪赃枉法。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受尽了各种刑罚,尝尽了苦难。C.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的形象。D.席方平的申冤不是一般的报复报仇,而是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他这种反抗精神,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反抗封建腐朽的统治阶级。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席惨怛不食,曰:“我父朴讷,今见陵于强鬼。我将赴地下,代伸冤气耳。”(2)既至家,席先苏,令家人启棺视父,僵尸犹冰,俟之终日,渐温而活。11.席方平为父申冤“尽罹刑罚苦难矣”,请结合原文列举出其状告过程中所受苦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在叙事行为上差异甚大。一般而言,文言小说重“事”亦重“叙”,讲究结构的严谨周密、情节的跌宕有致和叙述的起承转合;①___________,更加注重故事本身的生动曲折,而不把“叙”作为重点,在谋篇布局的运思、叙事技法的运用上均不及士人小说精致。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在人物塑造和叙事伦理上各有偏好。就士人形象塑造而言,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士人形象具有更多悲情色彩,②___________。这种人物塑造的差异可能与士人、市民的审美心理歧异有关,③___________,而市民更多以喜为美。文言小说通过士人的悲剧故事和显明的伦理介入,有强烈的劝善惩恶意图;话本偏重叙述士人的喜剧故事、风流故事,虽也有一定的劝惩意识,但伦理介入并不显明,叙事的优先考虑是娱乐性。概言之,宋代文言小说是教重于乐,而宋话本则是乐先于教。1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13.文中画线处的句子使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近段时间,人工智能“续写”名著的现象受到舆论聚焦。面对《聊斋志异》里的经典故事,人工智能竟然创作出了“蒲松龄笔下的狼袭击了多个城市却无人能敌”的现代式情节。一时间,围绕着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产生了不少讨论。有人大胆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代替人类进行文学创作。其实,人工智能写作现象早已有之,前几年流行一时的“AI写诗”就曾颇受舆论关注。文学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它通过艺术加工创作文学作品,饱含作家对生命的审美体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具有深刻的个人思想情感,有着严密的逻辑与计算、仅凭数据计算不足以赋予文学作品以个人的思想情感的人工智能“创作”的上限,也只不过是精巧的“模拟创作”——这些成果看起来像文学作品,但本质上并不属于真正的创作。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当下人工智能写出来的作品就算再“像样”,也不可能取代人类的文学创作。利用人工智能服务我们的生活,这个思路没有问题。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夸大人工智能的创作能力。即使有一天,科学进步到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开展几乎所有繁重劳动,文学创作也会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宝贵园地。14.请将文中画框的长句改写为四个较短的句子,要求语言连贯,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删词语。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才;刚刚(2)翌;次于当日的2.答案:(1)童生。科举时代,还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不论年纪大小,都称为“童生”。(2)人口,这里指百姓。(3)心中所想。(4)青年男子。(5)年轻人。3.答案:B解析:A项,古义,面对面;今义,与绝对相反。B项,古今义都为“侥幸”。C项,古义,仔细地陈述;今义,纤细而少。D项,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义,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项,“年满十八岁的男子称丁”“未满十八岁的男子称口”错误。明清时期年满十六周岁男子称丁,女子及未满十六岁男子称口。5.答案:D解析:A、B、C三项均为省略句,D项为被动句。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①介词,把;②介词,用;③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④介词,把;⑤连词,表目的,来;⑥介词,用;⑦介词,用;⑧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⑨介词,用。7.答案:BCE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其父”是主语,“已收”是谓语,“狱中”作“其父已收”的状语,结构完整,应在“中”后断开,故勾选B处。“遥见父卧檐下”译为“远远看见父亲趴伏在屋檐下”,语意完整,应在“遥”前和“下”后断开,故勾选C、E两处。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含义相同”错误。“恐事殆矣”中的“殆”是危险的意思,“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是疑惑的意思,二者含义不同。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席方平因为告状太急迫”错误。根据原文第2段和第3段内容可知,席方平受尽苦难、刑罚不是因为告状太急迫,而是因为冥王收受贿赂,与郡司、城隍沆瀣一气。10.答案:(1)席方平悲痛得吃不下饭,说:“我父亲老实嘴笨,现在被强鬼欺辱。我将要前往阴间,替(父亲)申冤。”(2)到家后,席方平先苏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惨怛:悲痛。讷:嘴笨。见陵于强鬼:被动句,“见……于”表被动;陵,欺辱。(2)既:已经,……之后。俟:等候。终日:整天。11.答案:①在阴间行走百余里。②被郡司拖延、拷打。③在县邑受尽各种刑罚。④被押送回家。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状告过程中”“尽罹刑罚苦难矣”可知,主要信息筛选区间在原文第2段和第3段。关键句为:“席忿气无所复伸,冥行百余里……迟之半月,始得质理。郡司扑席,仍批城隍覆案。席至邑,备受械梏……遣役押送归家。”注意用自己的话列举种种苦难。【参考译文】席方平,东安县人。他父亲名叫席廉,生性刚直朴拙。(席廉)因与同乡姓羊的富人有嫌隙,姓羊的先死了,过了几年,席廉病危,(临终时)对家人说:“姓羊的现在贿赂请托阴间的官吏拷打我呢。”一会儿(他)身上红肿,惨叫了几声就死了。席方平悲痛得吃不下饭,说:“我父亲老实嘴笨,现在被强鬼欺辱。我将要前往阴间,替(父亲)申冤。”从这之后(他)不再说话,时而坐时而站,样子像是痴呆了,大概(他的)魂魄已经离身了。席方平觉得刚走出家门,不知朝哪里走(能找到他父亲),只要看到路上有行人,便询问县城的去处。一会儿,(他)进了城。他的父亲已经被关在监狱里。他到监狱门口,远远看见父亲趴伏在屋檐下,看上去很狼狈。(父亲)抬眼看见儿子,泪流满面,就对(他)说:“狱里的官吏都受到贿赂请托,没日没夜地拷打我,(我的)两条腿被摧残得很厉害了!”席方平十分愤怒,大骂狱中的官吏:“我父亲假如有罪,自然有王法,哪里能由你们这些死鬼来摆布!”于是出了牢房,抽出笔来写了份状子。遇到城隍早上坐堂问事,(席方平)便喊冤呈上状子。姓羊的害怕,里里外外贿赂买通,才敢出面对质理论。城隍借口控告没有根据,认为席方平投诉无理。席方平的怨愤没有地方再次申诉,在阴间走了一百多里,到了郡里,把官府衙役徇私的情况,告诉了郡司。拖延了半个月,才对质理论。郡司拷打席方平,仍旧批示城隍重新审理此案。席方平到了县里,受尽各种刑罚,悲惨的冤屈无处可申。城隍怕他再控告,便派衙役押送(他)回家。衙役送到门口就走了。席方平不肯进屋,偷偷跑到冥府,控诉郡司和城隍残酷贪婪。冥王马上逮捕他们来对质。两个官吏秘密派遣亲信来向席方平说情,答应给一千两金子。席方平不答应。过了几天,客店的主人告诉他说:“你赌气已经太过分了,官府来求和(你)却坚持不同意。现在听说他们每个人都给冥王送礼,恐怕事情危险了。”席方平还不相信。席方平告状告得很紧,也受尽了刑罚苦难。但(他)初心不改,于是打算到玉帝那儿告状。恰好遇到二郎神,席方平就跟着二郎神来到一处官署,他的父亲和姓羊的以及衙门的官吏都在那里。一会儿,从囚车中出来几个犯人,(他们)就是冥王和郡司、城隍。当堂对质,席方平所说的都不假。三个官吏战战兢兢,样子像趴在地上的老鼠。二郎神拿起笔立即判决,一会儿,传下判词,命令涉及此案的人一齐来看。(二郎神)又对席廉说:“考虑到你的儿子孝顺仁义,你性情善良懦弱,可再赐你三十六岁的阳寿。”就派两个人送他们回家乡。到家后,席方平先苏醒,叫家里人开棺看父亲,(他父亲)僵硬的尸体还是冷冰冰的,等了一整天,才渐渐变温活过来。从此,席方平家里一天比一天富裕,三年的时间,良田遍野。而羊氏的后代却衰败了,楼阁田产,全部为席家所有。12.答案:①宋代话本则“事”重于“叙”;②而宋代话本中的士人形象具有更多喜剧情调;③士人更多以悲为美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简明的能力。第①空,结合前文“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可知,语段是比较两者的特点。根据“文言小说重‘事’亦重‘叙’”及后文“更加注重故事本身的生动曲折,而不把‘叙’作为重点”可知,此处应陈述“宋代话本”的“事”与“叙”的关系,故此处可填“宋代话本则‘事’重于‘叙’”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前文阐述了“宋代文言小说中的士人形象具有更多悲情色彩”,因此本空阐述的是“宋代话本中的士人形象”的特点,再结合后一句“而市民更多以喜为美”,即可推断此处应填“而宋代话本中的士人形象具有更多喜剧情调”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③空,根据前句可知后文要阐述的是“士人、市民”的不同审美态度。既然后句说的是市民的审美态度,那么前文与之对应的应该是“士人”的态度,并且应该与“以喜为美”相对,故此处应填“士人更多以悲为美”或意思相近的语句。13.答案:(1)画线句子使用对比手法,通过宋代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的对比,(2)突出宋代文言小说更侧重教育意义,而宋代话本更侧重娱乐性,(3)揭示了宋代话本与文言小说在人物塑造和叙事伦理上各有侧重的原因。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明确画线句子是把宋代文言小说和宋代话本做了对比。然后分析对比的效果。对比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宋代文言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