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我与地坛》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学案学习目标:1.聚焦有关地坛景物的描写内容,通过语言品析,理解作者在对地坛景物的描写中融入的生命思考。2.聚焦有关母亲的描写内容,通过形象鉴赏,理解母亲对“我”的疼爱与教诲。3.从史铁生对命运的态度的转变中,认识个体生命的价值,获得直面困境的勇气。课前学习任务一、自主梳理1.梳理《我与地坛》第一节中三段景物描写的内容。对应段落时间节点相关景物景物特点第三段第五段第七段2.请结合以下三句话,梳理作者在地坛中心境的变化。第一句: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第二句: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第三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链接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我与地坛》写成于1989年,史铁生已快到不惑之年,他也走出了自己的精神困顿期。这时候,他可能需要对自己“以前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灵魂的事”作一番集中的回顾与思考,这样便有了这篇大容量的《我与地坛》。根据史铁生标注的日期,《我与地坛》1989年5月写成初稿,修改完成的日期是1990年1月,后来又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史铁生才决定把它拿出来发表。二、合作探究阅读文中三处景物描写的内容,挑选一处,完成下列拍摄脚本的撰写。《我与地坛》第____段景物拍摄脚本拍摄主题景别画面解说音效注:①景别一般可分为五种,包括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等。②音效:乐音或其他效果音。自主探究滤镜——展现母爱情深环节1:节目视频中需要给母亲的镜头加上滤镜,请从下面四种滤镜中选取一种,要求滤镜的选择要符合《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图一 图二图三 图四预设:选择图一自然风的滤镜,该滤镜相对比其他三种,更加的真实、自然,画面为暖色调,更符合母亲温暖、坚强的形象。(该环节没有标准答案,学生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该选择没有标准答案,意在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发挥想象,初步感知母亲形象,为进一步鉴赏母亲的形象作铺垫。环节2:结合下面表格,鉴赏《我与地坛》中母亲的形象。原文相关文字形象分析母亲的“目送”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仍”、“还是”等词表现了母亲对“我”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的担心、牵挂,但她并没有阻止“我”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出去,因为她知道“我”心里苦闷,不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母亲的“寻找”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该阻止“我”出去走走,可见母亲的坚强、时没有反应。隐忍,以及对“我”的理解与关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史铁生能再次见到自己的母亲,你认为他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请以史铁生的口吻,给母亲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特色①文句隽永而富有哲理。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再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都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苦难,历经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②语言新鲜而奇崛。如“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却突出了其现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五、拓展阅读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史铁生《秋天的怀念》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别浪费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史铁生《合欢树》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对点训练(九省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本一:我想我的马①鲍尔吉·原野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接着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露出微笑,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排队飞行的大雁,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开放了,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却无处说,我感觉自己孤孤单单。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变得柔软安静。到9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他坐不住,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我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站着,像要宣布一件事。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孤孤单单。”最近听了章琴瑞日布唱的一首歌:“说起唯一的故乡,眼泪落下来,自己都没察觉。说起唯一的马,眼泪落下来,自己竟不知道。”好像在唱我父亲。父亲以前说起马兴高采烈,夸马的眼睛、马的鬃毛。现在提起马,他的脸上挂着泪水也不擦,浑然无觉。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却忘不了那匹战马。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他会在那里见到他的马。在天堂的绿草地上,他和白马一同徜徉。(有改动)【注】①本文为绘本《父亲的战马》后记。文本二:蒙古族作家鲍尔吉·原野首部以马为题材的文学绘本《父亲的战马》,是一曲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生长于内蒙古广袤草原的鲍尔吉·原野对家乡,以及家乡的马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父亲的战马》正是取材于原野先生父亲那顺德力格尔与心爱的白马沙日拉之间真实的情感经历。那顺德力格尔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18岁离开家乡科尔沁左翼后旗,加入解放军,作为内蒙古骑兵二师白马团的成员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大小战役,战马沙日拉曾救过他的性命。在将战马送往朝鲜战场后,他一直念念不忘。胜利的荣耀属于蒙古族战士,同样的军功章也属于来自内蒙古草原的战马。作家、评论家汪政先生在谈到鲍尔吉·原野的草原儿童文学创作时说,原野的创作是一种富有独特地方感的边地与特色文化的写作,草原的独特生命体验深入到他的精神与骨髓里。在撤退的过程中,父亲爬山时从马上摔下来,腿摔伤站不起来,“白马围着他打转”;在与土匪的战斗中,巴图、却吉、杜楞扎那、东山四名蒙古族战士牺牲,战斗结束后他们的战马找不到主人,“慌慌张张地在队伍里钻来钻去,见到人就闻腿闻胳膊,鬃毛如乱发撒在脖子上”。人与马之间生死相依。当父亲将战马送上抗美援朝战场时,当每一名蒙古族骑兵将自己心爱的马送上驶向朝鲜前线的列车时,他们胸中激荡着保家卫国的战鼓,同时也激荡着古老草原上马的赞歌。(摘编自《穿越硝烟的草原英雄战歌——读鲍尔吉·原野〈父亲的战马〉有感》)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这里的“空空荡荡”既是写父亲身体的瘦弱,更是写父亲内心的空空荡荡,强化对“马”的思念。B.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与捍卫和平,父亲不得不和战马分离并遗憾终身。C.文中巧妙运用语言描写,让读者了解到父亲曾经参加解放战争、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向读者展示了历史的横截面和历史进程中革命者的风采。D.在文章倒数第三段中,作者引用章琴瑞日布唱的一首歌,借以表达父亲在晚年对自己的战马深切的思念与不舍之情,读来真切感人,令人动容。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点带面,通过展现人与马美好的情谊,让读者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B.文章善用细节描写,例如父亲的喃喃自语,马在主人身边流连,感人至深,让人回味。C.“我想我的马”在文中多次出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亦是表现人物形象的情感主线。D.文章通过父亲的回忆来写战争,语言平淡质朴,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到遥远的战争年代。3.两个文本都提到了“马”对战死或受伤的主人不离不弃的场面,深切动人。同学们准备要把这一场面拍摄成一个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根据文本内容在简要填写下面的表格。(6分)分镜头脚本(片尾)时长:20秒①音乐特点②远镜头③特写镜头④视频解说(不超过50字)B(“遗憾终身”错。文本一倒数第二段中,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对父亲来说,马是战友与伙伴,为了保家卫国,捍卫和平,父亲和战马分离,抗美援朝时的那次离别由此变得更加动人。C选项可从广义上来理解,父亲和战马亲如一体,不可分离,为了保家卫国,响应国家号召,父亲把战马送上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