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_第1页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_第2页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_第3页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_第4页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上海202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

(上海,2023)演讲人:医学生文献学习引言01一、AIP疾病概述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类特殊慢性胰腺炎,临床表现以梗阻性黄疸、腹部不适为主。其发病机制源于自身免疫,病理特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致使胰腺纤维化、功能受损,还常合并胰腺外器官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错。二、指南更新背景2012年发布的《我国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2012,上海)》,应用十年,有力推动我国AIP诊治水平提升。但近年国内外AIP研究有新进展,认识深化的同时,部分问题尚存争议,规范和提升AIP临床诊治迫在眉睫。三、指南制订团队与流程由多方权威机构联合发起,集结消化、风湿免疫、外科、影像、病理、检验、循证医学等多学科专家,成立工作组。以国内外最新AIP指南与研究成果为依据,修订2012版指南,形成2023版。四、指南制订标准与方法注册与规范遵循:在国际平台注册(PREPARE⁃2022CN812),依照世界卫生组织及中华医学会相关指南制订手册、原则,参考AGREEⅡ

和RIGHT标准,保障科学性与规范性。意见收集与分级:系统查文献、访谈专家,围绕诊断、治疗、随访、预后提出20条推荐意见;经结果检索、质量评价,用GRADE方法划分证据质量(高、中、低、极低)与推荐强度(强、弱)。意见完善与共识达成:推荐意见条目式呈现,历经3轮德尔菲调查,专家组依反馈打磨,最终所有推荐意见共识度超96.7%。诊断02推荐意见1:AIP患者常表现为梗阻性黄疸、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无症状,应注意胰腺外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100%一、临床表现---推荐意见一、临床表现---1型AIP临床表现基本信息:1型AIP的平均确诊年龄为60岁左右,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3倍。胰腺表现:其胰腺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症状包括梗阻性黄疸(51.9%-75.0%)、腹部不适或腹痛(41.0%-65.4%)、体重减轻(40.0%-45.1%),部分患者有多饮、多尿和乏力,也有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表现,因体检发现胰腺增大而就诊。这些症状与胰腺癌相似,容易导致误诊。胰腺外表现:相当一部分1型AIP伴有胰腺外表现,本质是IgG4相关性疾病(IgG4-relateddisease,IgG4-RD)在不同器官的损害,与胰腺病变程度不一定平行,可出现于胰腺表现之前、同时或之后。部分患者有相应体征,体格检查时需重视。常见的胰腺外器官损害涵盖硬化性胆管炎、米库利奇病(泪腺炎、唾液腺炎)、腹膜后纤维化、间质性肾炎、浅表及深部淋巴结肿大(肺门、纵隔、腹腔)、间质性肺炎等。我国一项纳入100例AIP患者的研究发现,77例(77.0%)存在81处胰腺外病变,胆管病变最常见(64处),其中42处为胆总管下部狭窄,22处为肝总管或肝内胆管狭窄。约51.5%的1型AIP伴有胰周血管受累。一、临床表现---1型AIP临床表现2型AIP的平均确诊年龄低于1型,有研究报道为43岁,总体常见于30-50岁之间,发病率在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类患者常出现类似于急性胰腺炎的腹痛。2型AIP相较1型AIP更容易伴发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6%-27%的AIP患者伴有IBD。一、临床表现---2型AIP临床表现推荐意见:推荐增强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作为诊断AIP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证据质量为中,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达100%。AIP的CT影像特征:AIP在增强CT影像里,常出现胰腺弥漫性增大,实质期可见“腊肠样”的低强化包膜样边缘,胰腺实质有斑点状增强,延迟期会强化;也存在胰腺局灶性或多灶性肿块的情况。依据2010年《AIP诊断国际共识》,其胰腺实质CT表现分典型(胰腺弥漫性增大伴延迟强化)与不确定(胰腺局灶性或多灶性增大伴延迟强化)两类。胰腺周围的包膜样边缘较特异,不过延迟强化在纤维化程度低的AIP中少见。以往觉得AIP很少有慢性胰腺炎的典型表现,如今发现胰管轻度扩张并不罕见,病程长了,约10%患者还会有胰腺萎缩、胰管结石,也有合并假性囊肿的案例。二、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鉴别AIP与胰腺癌:CT对鉴别AIP和胰腺癌意义非凡。一项荟萃分析显示,增强CT鉴别二者的灵敏度是59%(95%CI0.410-0.750),特异度为99%(95%CI0.880-1.000)。AIP典型征象是胰腺弥漫性增大,胰腺癌则是乏血供局灶性肿块,但单纯胰腺肿大不能精准鉴别,因为研究显示245例胰腺弥漫性肿大患者中,AIP仅占54.7%,其余多是恶性病变。临床需综合多种征象,像胰腺癌有胰腺无增大、侵犯胰胆管等特征。放射组学模型及利用邻近胰腺实质相对CT值区分二者,可行性较高。二、影像学检查---增强CT检查推荐意见:建议将增强磁共振成像(MRI)作为诊断AIP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用于评估AIP的胰管和胆管改变。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AIP的MRI征象:AIP的典型MRI征象是胰腺弥漫性增大或局灶性肿块,伴有信号异常,T1WI信号略低,T2WI信号稍高,T1和T2加权像均可见胰周包膜样边缘。相比增强CT,MRI软组织成像更好,可辅助CT。多处主胰管狭窄、上游主胰管无显著扩张等是鉴别AIP和胰腺癌的主要征象,其中上游主胰管无显著扩张灵敏度最高,胰周包膜样边缘特异度最高。MRI弹性成像还能定量鉴别AIP和胰腺癌,监测疗效。二、影像学检查---增强MRI及MRCP检查AIP的MRCP征象及用途:AIP的典型MRCP征象是较长、多发的胰管狭窄,依《AIP诊断国际共识》也分典型和不确定等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胰管直径可恢复,所以MRCP能评估治疗效果,且近年已成评估胰管首选。二、影像学检查---增强MRI及MRCP检查推荐意见:对CT、MRI表现不确定的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可用于辅助AIP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AIP的PET-CT征象及用途:AIP的典型PET-CT征象是胰腺弥漫性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增高且不均匀,伴胰腺外器官受累也有类似表现,利于与胰腺癌鉴别。日本研究发现,SUVmax>7.08、局灶性或多灶性FDG均匀摄取增高是胰腺癌的独立预测因素。AI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后FDG浓聚减弱,能评估疗效,但要考虑成本。双时间PET-CT和定量放射组学预测模型也能辅助鉴别。二、影像学检查---PET-CT检查推荐意见: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可发现AIP特征性的胰腺实质与胰胆管改变,并可获取组织学或细胞学标本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建议将其作为AIP重要的诊断方法。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100%典型征象:胰腺呈弥漫性或局部肿块,实质低回声伴内部高回声、边缘波浪样,主胰管不规则狭窄伴管壁增厚;胆管受累时,胆管壁呈“三明治”或“洋葱皮”样结构,有别于胆管癌的不均匀低回声团块。三、消化内镜检查---超声内镜(EUS)图像增强技术:EUS增强超声里,AIP是富血供模式,有树枝状血管特征,和胰腺癌的乏血供不同;谐波超声造影中,AIP造影剂摄取等增强、回声均匀,胰腺癌则低增强、回声混杂。相关研究样本少、非随机,需深入验证。人工智能辅助:两项研究展示其助力,一是筛选参数鉴别AIP和慢性胰腺炎,灵敏度84.1%、特异度92.5%、准确率89.3%二是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鉴别AIP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灵敏度分别94%、90%,特异度71%、93%。三、消化内镜检查---超声内镜(EUS)获取标本诊断:常规手段难确诊时,EUS引导获取组织学/细胞学标本可辅助。以往EUS-FNA标本量少、灵敏度低但特异度高,多用于与癌鉴别。如今穿刺技术提升,EUS-FNA/FNB获取组织学诊断报道增多,荟萃分析显示FNB诊断率(87.2%)高于FNA(55.8%)

,参考2020年日本指南。三、消化内镜检查---超声内镜(EUS)推荐意见: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可发现AIP的特征性胰胆管改变,但鉴于其有创性,不建议将其作为常规诊断方法。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典型征象:AIP的胰管纤细、超1/3全长狭窄,上游无显著扩张,还有多处狭窄及分支胰管;胰腺癌常局灶性狭窄,近端胰管扩张。三、消化内镜检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胆管造影及鉴别:部分AIP患者胆管造影有狭窄、硬化性胆管炎表现,刷检与细胞学检查助鉴别。IDUS对鉴别三种胆管疾病有价值,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胆管壁3层结构完整、对称增厚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层结构破坏、不对称增厚胆管癌则是不对称隆起。活检与技术地位:ERCP直视内镜可活检诊断IgG4相关性胆管炎,但无胰管镜活检诊AIP报道,部分患者十二指肠乳头受累,活检能增诊断依据。过去ERCP是重要诊断依据,现因有创和费用,被MRCP赶超,不再常规推荐。三、消化内镜检查---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推荐意见建议将血清IgG4作为诊断1型AIP、评估疗效及监测病情活动度的首选实验室检查方法。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96.7%四、实验室检查---推荐意见1型AIP:60%-90%的1型AIP患者血清IgG4水平会升高,不过,有7%-10%的胰腺癌患者也存在这一情况。若以IgG4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2倍作为诊断依据,特异度能显著提升。部分AIP患者还伴有高γ-球蛋白血症、IgG及IgE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CRP增高等情况,也可能出现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等自身抗体阳性,但这些指标仅有提示作用。2型AIP:2型AIP患者的血清IgG4水平通常不升高,自身抗体大多呈阴性。四、实验室检查---血清IgG4鉴别AIP与胰腺癌效能一项纳入11项研究、共594例AIP患者与958例胰腺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血清IgG4水平升高用于鉴别AIP和胰腺癌时,灵敏度为72%(95%CI0.680-0.750),特异度为93%(95%CI0.920-0.950)要是以血清IgG4水平升高2倍来鉴别,灵敏度降为43%(95%CI0.380-0.490),但特异度可达到98%(95CI0.970-0.990)

。四、实验室检查---血清IgG4与病情复发的关联有观点认为,1型AIP治疗后,血清IgG4水平下降意味着炎症得到控制;若治疗后该指标仍持续高于正常值,那很可能是AIP复发的预测因素。一项系统评价纳入10项研究、850例AIP患者,结果表明,诊断AIP时患者的血清IgG4基线水平,是糖皮质激素诱导治疗后疾病复发的危险因素(β=-0.001,P=0.009)。此外,不管是血清IgG4基线水平高,还是随访中该指标再次升高,均是AIP复发的危险因素。日本一项全国调查发现,复发与未复发患者在诊断时的血清IgG4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但复发患者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最低IgG4水平,要高于未复发者。四、实验室检查---血清IgG4推荐意见8: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诊断AIP的重要依据,建议在诊断AIP时重视组织样本的获取和诊断,推荐首选EUS⁃FNB。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五、病理学表现---推荐意见

1型和2型AIP都存在胰腺导管周围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以及胰腺间质炎性改变,相对而言,导管内蛋白栓、结石、钙化等慢性胰腺炎常见的病理学特征较少出现五、病理学表现---AIP的共性病理特征

1型AIP典型病理表现丰富,有胰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胰腺实质呈现席纹状纤维化,还伴有闭塞性静脉炎,存在大量IgG4阳性浆细胞。在胰腺小叶内,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较重,常常致使腺泡萎缩,小叶间隔或者胰腺周围纤维化病变更为显著。2011年《IgG4-RD病理共识声明》指出,诊断IgG4-RD胰腺病变时,活检标本要求每高倍视野(40×,0.2mm²)IgG4阳性浆细胞超过10个;手术切除标本则需超过50个。IgG4阳性浆细胞与IgG阳性浆细胞比值大于40%,也是关键诊断依据。不过,要留意仅依靠IgG4阳性浆细胞数量或其与IgG的比例,不能直接确诊AIP,因为胰腺导管腺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五、病理学表现---1型AIP病理特点

2型AIP典型的病理学特征是,小叶间导管管腔与上皮细胞遭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进而引发粒细胞性上皮损害,席纹状纤维化、闭塞性静脉炎以及IgG4阳性浆细胞浸润的情况较为少见。五、病理学表现---2型AIP病理特点

EUS-FNB是一种方便、微创的诊断手段,它对AIP的诊断率比EUS-FNA更高。针对那些通过影像学、实验诊断学初步怀疑是AIP的患者,首选推荐利用EUS-FNB获取组织病理学样本,以此来明确诊断。五、病理学表现---首选诊断方法

推荐意见9:推荐综合症状、体征、影像学、超声内镜、血清IgG4、病理学表现以及胰腺外器官损害等诊断AIP,并参考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100%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现有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外专家制定了多项AIP临床诊断标准,其中《AIP诊断国际共识》及《日本AIP临床诊断标准》应用较广。鉴于1型AIP属于IgG4-RD的一种,还可参照2020年日本《IgG4-RD综合诊断标准》、2019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IgG4-RD分类标准》来诊断。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调整后的诊断标准影像学(Ⅰ):通过CT或MRI检查,若发现胰腺呈现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大,伴有包膜状边缘这类典型特征,以及MRCP显示主胰管存在不规则狭窄,便满足这一板块要求。实验室检查(Ⅱ):血清IgG4水平显著升高是关键指标。组织病理学(Ⅲ):Ⅲa(1型AIP):胰腺有显著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随席纹样纤维化与闭塞性静脉炎,免疫组化显示IgG4阳性浆细胞多于10个/高倍视野。Ⅲb(2型AIP):胰腺导管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致使导管上皮损害

。Ⅲc:借助EUS引导获取细胞学或组织学样本,用于排除胰腺和胆管恶性肿瘤。胰腺外器官受累(Ⅳ):诸如肝门部或肝内胆管狭窄、唾液腺或泪腺肿大、腹膜后纤维化、肾脏受累等情况,只要出现其中之一即可。糖皮质激素疗效(Ⅴ):在进行诊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胰腺和(或)胰腺外的相关症状、体征有明显改善。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诊断分组及流程诊断分组:满足以下任意一组即可初步诊断AIP。A组:同时具备影像学表现(Ⅰ),加上实验室检查(Ⅱ)和(或)胰腺外器官受累(Ⅳ)。B组:呈现出对应1型AIP(Ⅲa)或2型AIP(Ⅲb)的组织病理学特征。C组:拥有影像学(Ⅰ)、实验室检查(Ⅱ)、胰腺外器官受累(Ⅳ)其中之一,再结合排除恶性肿瘤的组织学诊断(Ⅲc),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Ⅴ)

。诊断流程:临床面对拟诊AIP患者,优先开展影像学检查。若出现典型影像学表现,且得到实验室检查、胰腺外器官受累的支持,便可初步诊断为AIP(A组)要是仅具备其中一项典型表现,建议通过EUS-FNB/FNA获取组织样本诊断AIP(B组),先排除胰腺恶性肿瘤,再实施诊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若效果显著则支持AIP诊断(C组)。诊断性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不超2周,随后复查影像学,观察胰腺及胰腺外病变有无改善。若患者接受手术,术后病理符合AIP典型特征,同样可确诊AIP(B组)。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推荐意见10:对拟诊AIP的患者,应重视与胰腺癌等疾病的鉴别诊断。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100%六、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AIP与胰胆恶性肿瘤鉴别易混淆原因:AIP容易和胰腺恶性肿瘤相混淆,当合并硬化性胆管炎时,还易被误诊为胆管癌。鉴别方法:鉴别AIP与胰胆恶性肿瘤,要综合多方面检查结果,涵盖影像学检查、消化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胰腺外表现、病理学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具体要点在前述推荐意见中已有说明。肿瘤指标CA19-9虽常用于胰腺癌诊断,但部分AIP患者该指标也会升高。尽管组织病理学是诊断、鉴别AIP和胰腺癌的金标准,不过已有个案报道AIP会作为胰腺癌的癌旁表现,临床工作中需对此警惕。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AIP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鉴别鉴别背景:AIP常合并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要是胰腺病变表现不明显,就需要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区分开来。鉴别要点: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通常发病年龄较轻,合并炎症性肠病(IBD)的比例更高,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影像学检查可见肝内胆管呈现枯树枝样改变,或者胆管有假憩室样改变。韩国学者提出一套鉴别二者的评分系统,主要从三个维度考量:年龄:小于30岁计0分;30-40岁为1分;40-50岁是2分;50-60岁得3分;60岁及以上为4分。有无其他器官受累:若存在其他器官受累情况,计3分;没有则计0分。胆管造影串珠样改变:出现串珠样改变计2分,未出现计0分。判断结果:总分处于0-4分,提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5-6分,建议开展糖皮质激素诊断性治疗;7-9分,则提示为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六、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

推荐意见11:对已确诊的1型AIP患者,建议在病程中通过影像学检查与血清IgG4动态评估疾病的活动度。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96.7%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

全面评估的必要性1型AIP是涉及多器官的疾病,确诊后需全方位评估。在临床表现上,留意各类症状对于胰腺外器官受累情况,要细致排查实验室检查涵盖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CRP、免疫球蛋白、IgG亚类等项目影像学检查不仅要查看胰腺病变严重程度,还要关注胰腺外受累器官的病变状况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

病情评估方式病情评估可参照IgG4-RD应答指数。该指数用于评判患者过去28天的疾病状态,依据各器官不同的受累情形,分别给予0-3分,最后把各器官得分相加得到总分。要是某个重要受累器官的病变紧急,急需积极治疗,此器官的评分翻倍。持续监测的意义在患者治疗期间,也应定期展开评估,目的在于掌握疾病缓解进度,以及监测药物有无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IgG4-RD应答指数≥9是AIP复发的一项独立危险因素,对预判病情走向有重要提示作用。六、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情监测

疗03一、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缓解治疗推荐意见12:对有症状或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提示病情活动的AIP患者,建议给予诱导缓解治疗。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推荐意见13:推荐口服糖皮质激素作为AIP首选的诱导缓解治疗药物,可予以泼尼松30~40mg/d,或按照0.6mg·kg-1·d-1选择剂量,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100%一、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缓解治疗治疗理念AIP虽有10%-25%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为防炎症进展、纤维化加重致脏器不可逆损伤,多需积极药物治疗。适用对象有症状者:出现梗阻性黄疸、腹痛、背痛等症状的AIP患者,应积极考虑诱导缓解治疗。无症状者:肝功能异常或影像学提示活动性病变的无症状患者,也建议治疗;但尚无依据支持为延缓胰腺功能不全而治这类患者,其长期预后证据也少。

一、糖皮质激素治疗---诱导缓解治疗用药要点首选药物:口服糖皮质激素是基础,1、2型AIP普遍反应良好,78.4%患者接受治疗,合并缓解率96.2%,用药前先鉴别胆胰肿瘤,疗效差需重审诊断。起始剂量:推荐泼尼松30-40mg/d或0.6-1.0mg・kg⁻¹・d⁻¹

,不同剂量研究显示缓解效果差异不大。合并胆总管受累,可先静脉用甲强龙再口服强的松龙。剂量调整:遵循个体化,危重患者加大剂量,高龄或轻症患者酌减。起始治疗24周评估,缓解明显就每12周减5mg。一、糖皮质激素治疗---维持治疗推荐意见14:对胰腺弥漫性肿大、治疗后影像学缓解较慢或血清IgG4仍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的AIP患者,推荐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96.7%一、糖皮质激素治疗---维持治疗推荐意见14:对胰腺弥漫性肿大、治疗后影像学缓解较慢或血清IgG4仍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的AIP患者,推荐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证据质量:高;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96.7%一、糖皮质激素治疗---维持治疗适用人群与核心建议适用人群:针对胰腺弥漫性肿大、治疗后影像学缓解慢,或是血清IgG4超过正常值2倍以上的AIP患者,推荐开展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推荐意见:推荐等级强,证据质量高,共识水平达96.7%。国际胰腺病学协会也曾建议,存在胰腺弥漫性肿大、影像学缓解延迟、血清IgG4持续升高、两个及以上胰腺外病变或近段胆管受累的1型AIP患者,使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维持。剂量与疗程目前激素维持治疗的最佳剂量、时长尚无定论,不过国内外常用方案是泼尼松5-10mg/d,维持6个月-3年。一、糖皮质激素治疗---维持治疗降低复发风险的依据多项研究证实小剂量维持治疗能降低AIP复发风险:日本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把49例AIP患者分两组,维持治疗组(30例,泼尼松龙57.5mg/d,维持3年)对比停药组(19例,泼尼松龙57.5mg/d,维持12周

),结果显示维持治疗组3年复发率显著更低(23.3%比57.9%,P=0.011),无复发期也更长(P=0.007)。另一项日本多中心研究纳入510例1型AIP患者,发现泼尼松龙5mg/d维持治疗组的7年复发率(26.1%),显著低于停药组(45.2%)与泼尼松龙2.5mg/d维持治疗组(43.4%)

。而且,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超1年的合并复发率,低于维持时间短于1年的情况,不进行维持治疗更是AIP复发的危险因素。治疗监测在糖皮质激素维持治疗期间,要动态评估患者整体状况与病情变化,根据个体差异灵活调整剂量、治疗时长,同时密切留意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一、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后治疗推荐意见15:对病情复发的AIP患者,建议再次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一、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后治疗治疗方案多数AIP复发患者再次使用初次治疗时的糖皮质激素剂量,就能实现病情缓解。倘若效果不理想,还可通过适当增加剂量,或是延长整个治疗疗程,来达到更好的病情管控效果。我国一项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又复发的AIP患者,再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时,缓解率可达94.8%(95%CI0.882-0.988)。不良反应应对要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那么建议增添免疫抑制剂,或是更换使用生物制剂来继续治疗,以此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耐受度。二、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推荐意见16:建议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减量或停药后反复复发的AIP患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或换用生物制剂。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二、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适用场景:当AIP患者仅依靠糖皮质激素无法控制病情,或是在激素减量时疾病反复,又或是激素不良反应明显时,联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常见免疫抑制剂有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来氟米特等。临床研究结果:我国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给出了不同结论。一项纳入69例初治IgG4-RD患者(39例伴胰腺受累)的试验显示,糖皮质激素联用低剂量吗替麦考酚酯,两组缓解率无差异,但联用组12个月累计临床复发率更低(11.76%比34.29%);另一项纳入66例IgG4-RD患者的试验表明,来氟米特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复发率显著低于单药组(18.2%比42.4%,P=0.032)。不过,一项纳入277例血清IgG4再升高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45.1%患者联用各类免疫抑制剂后,虽有减少复发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此外,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时,要密切监测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二、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使用情况适用场景:当AIP患者仅依靠糖皮质激素无法控制病情,或是在激素减量时疾病反复,又或是激素不良反应明显时,联用免疫抑制剂有助于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常见免疫抑制剂有吗替麦考酚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来氟米特等。临床研究结果:我国多项随机对照试验给出了不同结论。一项纳入69例初治IgG4-RD患者(39例伴胰腺受累)的试验显示,糖皮质激素联用低剂量吗替麦考酚酯,两组缓解率无差异,但联用组12个月累计临床复发率更低(11.76%比34.29%)另一项纳入66例IgG4-RD患者的试验表明,来氟米特与糖皮质激素联用,复发率显著低于单药组(18.2%比42.4%,P=0.032)。不过,一项纳入277例血清IgG4再升高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45.1%患者联用各类免疫抑制剂后,虽有减少复发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此外,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剂时,要密切监测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二、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治疗生物制剂使用情况药物效果:多项研究证实利妥昔单抗对糖皮质激素耐药或依赖的AIP患者治疗有效。用于治疗IgG4-RD相关胰胆疾病时,6个月完全缓解率为88.9%(95%CI0.805-0.939),复发率为21.9%(95%CI0.105-0.403),只是多器官受累患者复发率较高(35.9%,95%CI0.173-0.601)。注意事项:使用生物制剂治疗AIP前,需要全面评估患者身体状态,治疗全程也要密切留意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三、胰酶替代治疗推荐意见17:对存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pancreaticexocrineinsufficiency,PEI)的AIP患者,建议给予胰酶替代治疗。证据质量:低;推荐等级:弱;共识水平:100%三、胰酶替代治疗AIP患者合并PEI情况AIP患者合并PEI的程度各有不同。一项涵盖18项研究的系统评价显示,AIP患者确诊时,合并PEI的比例为45%(95%CI0.329-0.574),不过该数据存在较大异质性。法国一项针对44例患者、中位随访41个月的研究发现,PEI(粪弹力蛋白酶-1<200μg/g)占比34%;荷兰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68例AIP患者,中位随访75个月,因部分患者接受过胰腺切除术,PEI比例高达82%。由于粪弹力蛋白酶-1在临床上使用受限,也有研究从症状角度评估,我国一项研究里,4%(4/100)的AIP患者以脂肪泻起病;韩国一项研究对138例1型AIP患者中位随访60个月,有2.9%(4例)出现明显脂肪泻,且这些患者病程中均复发。三、胰酶替代治疗监测与治疗意义PEI是慢性胰腺炎患者死亡的关键独立危险因素,所以在AIP患者随访期间,要着重关注PEI的监测与治疗。治疗方式针对PEI,主要采用外源性胰酶替代治疗,例如选用含高活性脂肪酶的胰酶制剂,这类制剂带有包衣结构,能让活性酶在肠道释放,建议患者在餐中服用。四、内镜介入治疗推荐意见18:不建议对伴有梗阻性黄疸的AIP患者常规进行胆管引流。证据质量:中;推荐等级:强;共识水平:100%四、内镜介入治疗过往观点此前有部分学者认为,AIP患者若伴有梗阻性黄疸,应率先进行胆管引流,目的是降低后续使用糖皮质激素时诱发胆管炎的风险。最新研究结论我国近期两项研究给出了不同结论:第一项研究纳入48例伴有梗阻性黄疸的AIP患者,分为糖皮质激素治疗前行ERCP胆管支架置入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