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使用导航
新情境命题练:T1-11(建议用时:10-15分钟)当堂测试使用
重难探究专练:T1-17(建议用时:20-25分钟)单元测试或课下练习使用(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删减)
【新情境·图示与历史】1.如图示意图反映出()
A.东汉末年封建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魏晋时期民族交融D.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它主要控制北
方地区;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它主要控制西南地区;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
后定都建业,主要控制东南地区;266年,司马炎(晋武帝)建立西晋,都城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
一了全国,所以示意图反映出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项正确;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反映的是魏蜀吴三国分立,
排除A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仅是中间图片的主题,不够全面,排除B项;魏晋时期民族交融在材料中没
有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2.《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描
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
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三国鼎立局面从形成到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
A.51年B.229年C.280年D.37年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是
三国鼎立局面结束的时间。三国鼎立局面从形成到西晋灭吴统一全国经历了51年,A项正确;229年孙权
称帝,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排除B项;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东吴灭亡,是三国鼎立结
束的时间,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3.《三国演义》中有一句“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指
的是()
第1页共12页.
A.汉武帝实现大一统B.刘秀建立东汉政权
C.曹操统一北方地区D.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
晋,280年,西晋灭掉了吴国,结束了三国分立局面,统一了全国。因此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司马炎
建立的西晋,D项正确;汉武帝实现大一统、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曹操统一北方地区,都与“‘天下大势,合
久必分,分久必合’这里的最后一个‘合’”没有联系,排除ABC项。故选D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4.“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
税,既有了行政权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这种现象()
A.埋下了八王之乱的隐患B.加剧了统治阶层的腐败
C.掀起了胡汉移民的高潮D.激起了少数民族的反抗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晋初,宗室诸王以将军、刺史等身份分镇地方,自行选取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租税,既有
了行政礼又有了数量可观的军队”可知,这种现象使得地方上诸侯王的权力过大,埋下八王之乱的隐患,晋
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诸侯王为了夺取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A项正确;
西晋实行分封制,地方上诸侯王的权力过大,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材料主旨并不是强调分封制造成统治
阶层的腐败,也没有涉及胡汉移民和少数民族反抗,排除BCD项。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5.“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
民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刘渊的铁马强弓所摧垮。”这反映出西晋的特征
是()
A.国力强盛,政治清明B.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C.灾害频繁,统治残暴D.宦官专权,大权旁落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只过了十多年的安定日子,就出现了全面的危机。爆发八王之乱的同时,各少数民
族部落也纷纷起兵。西晋王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终被刘渊的铁马强弓所摧垮。”可知,材料反映了西晋
王朝的特征是纷争不断,短暂而亡。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
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害,当时米价飞涨,贵到一万钱一石,人民饱受痛
苦。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西晋从此衰落。西晋统治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
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这些暴行激起了内迁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
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B项正确;题干材料主要说明西晋时期政治黑暗,未体现国力强盛,政治
清明,排除A项;西晋时期灾害频繁,排除C项;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大权旁落,排除D项。故选B项。
【新素养·史料实证】6.据西晋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
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不能说明()
A.内迁民族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B.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
C.内迁民族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统治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第2页共12页.
【答案】B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
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得出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统治者有实行“仁政”的表现,B
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根据“,鲜卑说自己是黄帝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可得出内迁
民族把自己比成中原华夏族的后代,是想证明统治地位的正统性,同时也反映出当时民族交融的增强,A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D项;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自己统治地位
的正统性与合法性,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B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7.成语“乱七八糟”和两个历史事件有关,“乱七”和西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有关“八
糟”和晋惠帝时的“八王之乱”有关。“八王之乱”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东汉战乱连年B.东晋从此衰落
C.西晋从此衰落D.北魏统一北方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八王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内乱。这场内战
持续了16年,对西晋政权造成了严重破坏,西晋从此衰落,C项正确;东汉战乱连年与“八王之乱”无直接
关系,排除A项;八王之乱结束后,东晋尚未建立,排除B项;北魏统一北方与“八王之乱”无直接关系,
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跨素养·唯物史观】8.台湾历史教科书把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的史实称为“五
胡乱华”。这样的定义()
A.彰显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功绩B.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否定了少数民族地位和贡献D.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因此,
“五胡乱华”。这样的定义,否定了少数民族地位和贡献,C项正确;东汉末到魏晋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至黄河流域,不能够说明彰显了少数民族内迁的功绩,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A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
黄河流域,不能够说明筑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排除B项;北方游牧民族内迁至黄河流域,各民族在
长期的交往中民族交融加强,但不能说明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排除D项。故选C项。
【跨学科·考古与历史】9.如下图是魏晋时期的墓砖画,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B.江南开发C.中外交往D.政权分立
【答案】A
第3页共12页.
【解析】根据题干“汉人胡食画像砖、胡人牛耕图”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人学习胡人的生活习俗,胡人学习汉
人的生活习俗,相互交融,体现了民族融合,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江南地区,无
法得出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排除B项;材料属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不涉及中外之间的交流与交往,即与其
他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少数民族与汉人之间的民族交融,没有涉及政权分立,
即不同的政权国家同时存在,排除D项。故选A项。
【跨素养·时空观念】10.以下关于各少数民族内迁史实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氐族由东向西迁入山西南部B.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
C.匈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D.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
【答案】A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
内迁。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A项与题意符合,选择A项;生活在西北
的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由北向南迁到山
西一带,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D项不
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素养综合训练】11.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化。十六国
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往往自称华夏后裔。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
以后不仅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
的习惯。胡歌、胡乐、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
材料二
第4页共12页.
(1)依据两个材料,说说魏晋以来民族交流的表现。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表现: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
式汉化;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汉族产生影响。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一“魏晋以来,内迁各族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往来频繁,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汉
化。”可知,魏晋以来出现了内迁各族与汉族错居杂处;根据“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
往往自称华夏后裔。”可知,少数民族统治者认同华夏文化;根据“胡床为游牧民族的折叠坐塌,晋以后不仅
流行于北方,而且推广到江南。胡床的使用促使高足家具的出现,玫变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胡歌、胡乐、
胡舞等在北方流行,给汉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增添新鲜色彩。”可知,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汉化;少
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对汉族产生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民族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为中华民
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各民族都对
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我们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和国
家统一。
1.(2024·安徽安庆·三模)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形势图,它们的变化反映了()
第5页共12页.
A.民族交融不断加强B.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
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直到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才结束了割据混乱局面,这反映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D项正确;
地图材料不能直接体现民族交融不断加强,排除A项;“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断”在西晋统一后结束,
该变化只能反映第一幅图的情况,排除B项;江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主要是在西晋末年以后,不符合题意,
排除C项。故选D项。
2.西晋文学家曾指出,当时社会“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只要看见金
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
A.贵族当权,轻视功名B.注重门第,鄙视富贵
C.能力至上,重视人才D.崇尚财富,追名逐利
【答案】D
【解析】由材料“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只要看见金钱和富贵的人,没有人不惊喜膜拜的”可知,题干材
料反复强调和讥讽的是钱,材料反映了西晋社会道德沦丧,唯利是图。崇尚财富,追名逐利之风盛行,D
项正确;贵族当权,轻视功名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享乐之风盛行,不可能
鄙视富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而不是能力至上,排除C项。故选D项。
3.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年至魏朝的苛政
()
A.加速了西晋灭亡B.有利于维护统治
C.导致了八王之乱D.延缓了统一进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司马炎建立西晋,任命的重臣大多是学识与礼教并重的名望人士,他努力克服东汉末
年至魏朝的苛政”,结合所学可知,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可见司马炎的措施有利于维护统治,B
项正确;加速了西晋灭亡是八王之乱,排除A项;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
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不是司马炎统治时期,排除C项;延缓了统一进程与史实不符,
排除D项。故选B项。
第6页共12页.
4.下列表述中,属于观点的是()
A.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为晋B.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C.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了衰落D.316年,匈奴人灭掉了西晋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或问题等所持的看法,“八王之乱使西晋走向了
衰落”是对八王之乱的评论,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司马炎自立为帝,国号为晋”、“280年,西晋灭吴
统一全国”、“316年,匈奴人灭掉了西晋”,均属于对历史事实的表述,排除ABD项。故选C项。
5.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写道:“钱被奉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
安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这说明西晋的社会风气是()
A.道德沦丧,唯利是图B.能力至上,不计名利
C.贵族当权,轻视功名D.重视门第;鄙视富贵
【答案】A
【解析】根据“无德而尊”“惟钱而已”等关键词可知,这主要反映了西晋社会腐败、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的社
会风气,A项正确;从“惟钱而已”可知,西晋社会注重的是金钱,而不是能力,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
及功名和贵族当权等情况,排除C项;鄙视富贵的说法与“惟钱而已”的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材料反映了“八王之乱”发生的()
A.原因B.过程C.结果D.影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晋武帝为了拱卫皇室,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
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可以得出,材料体现从了“八王之乱”发生的背景,西晋
恢复了分封制度,八个封王手握重兵,才引发了“八王之乱”,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八王相互混战的具体
过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八王之乱的结果,排除C项;“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转衰,材料没有体
现,排除D项。故选A项。
7.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这主要体现了我国()
A.从统一走向分裂B.中央集权加强
C.政权分立动荡D.从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可知,220年
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2年,孙权称王
(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炎代魏建立
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政治局面。故从如表中,能获取的历史
信息是国家分裂走向统一,D项正确;题干材料体现了从何分裂到统一,从统一走向分裂说法错误,排除A
项;魏晋时期统治者未能做到中央集权加强,排除B项;政权分立动荡不能体现西晋的统一,排除C项。
故选D项。
第7页共12页.
8.据下图所示年代轴可知,西晋王朝()
A.短暂统一B.偏安东南C.宦官专权D.政治清明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西晋在280年实现统一,291年发生八王之乱,只是实现了短暂的统一,A项正确;
年代轴不能体现出偏安江南,排除B项;宦官专权与图示无关,排除C项;政治清明在年代轴中没有反映,
排除D项。故选A项。
9.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展开了中央政权的争夺,历时十几年。这场混战()
A.造成了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B.带来了人口大规模迁徙
C.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面D.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展开了中央政权的争夺”可知是八王之乱,和结合所学可知,八王之
乱使西晋从此衰落,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的高潮,B项正确;八王之乱使西晋从此衰
落,题干中没有提到豪华奢侈的社会风气,排除A项;西晋灭亡后,北方进入十六国,排除C项;八王之
乱使西晋从此衰落,不是直接导致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10.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材烧;王恺用紫色丝绸做成长40里
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这充分说明了西晋()
A.社会经济的发展B.手工技术的发达
C.统治阶级的腐朽D.思想文化的繁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材烧;王恺用紫色丝
绸做成长40里的步障,石崇就用织锦做出更华丽的步障50里”和所学可知,西晋的皇室及许多大臣是大地
主、大贵族出身,当时的很多大贵族、大地主在治国方略上往往缺乏雄才大略,而是处处维护自己家族的
权势,在生活上以奢靡为荣,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充分反映了统治集团的腐朽,C项正确;材料
中没有体现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手工技术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
及思想文化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11.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五胡’,不是野蛮人,是牧人,他们带来的有战乱,但不只是战乱,还有北方
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作者意在强调()
A.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B.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化
C.游牧民族内迁带来灾难D.胡汉矛盾阻碍社会转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五胡、战乱、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可知,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战争中交
融,在交融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作者意在强调文明在阵痛交融中推进,A项正确;材料表明北方民族的
第8页共12页.
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和中原儒家传统文化交融,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没有体现游牧民族认同中原文
化,排除B项;材料中既提到了战乱,也带来了新的“气质与气魄”,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
战乱中交融、交融中历史向前发展,而不是阻碍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4·广东汕头·三模)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当时有
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
败乎?”但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A.政权更迭影响社会风尚B.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
C.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D.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因为人们头上
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西晋时期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进行经济交流,其细毛毡子
等影响了中原百姓的习惯,反映了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西晋时期,政权更迭无从
得出,排除A项;人口迁徙利于区域开发体现在江南地区,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少
数民族习俗影响中原文化,并不体现中原传统渗透服饰文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3.在甘肃河西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量彩绘画像砖,这些彩绘画像砖,造型鲜活,题材丰富,栩栩
如生地为我们展示了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下列画像砖及简介信息反映出()
A.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方式
B.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
C.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绘画艺术
D.该地生产生活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甘肃河西地区”“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
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从题目的
图片可知,魏晋时期甘肃河西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羌族妇女穿着汉族的长裙,说明该地区生产生活深受中
原文化影响,D项正确;图片主要展示了少数民族从事农耕的情景,并未说明农耕已成为当地的主要生产
方式,排除A项;从图中无法判断当地人民生活样貌已与汉族无异,排除B项;根据题干“考古工作者发现
了大量彩绘画像砖”并不能证明该画像砖是河西地区高超的传统化艺术,排除C项。故选D项。
14.(2024·广西南宁·二模)下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
第9页共12页.
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据此说明这一时期()
A.国家稳定B.经济繁荣C.政权分立D.民族交融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西方和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不断影响中原地区,使得当时
人们的生活起居也有了不少的变化。这三幅图画就形象地反映出了原属少数民族的坐具已开始引入到内地
人们的生活中,促进了民族融合,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时期,因此国家稳定不符合
史实,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影响,与经济繁荣和政权分立无直接关系,排
除BC项。故选D项。
15.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你认为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三国归一”与“八王之乱”可以得出这个朝代为西晋,西晋完成了三国的统一但迅速的内乱,
这一时期同时伴随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因此,他们探究的时代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A项正确;多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指的是秦汉时期,排除B项;短暂繁荣的历史时代没有体现出“民族迁徙”,排除C
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没有体现出“三国归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过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少数民族迁至都城、无主荒
地以及军事重镇。……“从东汉开始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史上第二个寒冷期,气候开始变冷并加剧。”游
牧民族对草原自然环境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气温的波动以及降水量的变化对游牧业的影响较大,以草原为
基础的生存空间范围缩小,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影响,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各民族间的频繁的战
乱也会使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纷争不断,
部分少数民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向南方迁徙。
材料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粗犷豪放的气质传入中原地
第10页共12页.
区,改变了魏晋时期中原地区清谈的社会风气,呈现了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同时,语言、文学、音
乐、饮食以及服装等方面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各少数民族也吸收了汉文化……这个时期,各民族间
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徙至中原,诸民族各种习俗与思想上的差异,必然会带来
摩擦与冲突。……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各族军队中民族成分多样,缺乏凝聚力。……总的来说,魏晋时期
民族迁徙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奕璇《魏晋之际北方少数民族内迁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影响。
【答案】(1)原因:统治者强制迁徙,大规模饥荒,躲避战乱。
(2)影响:丰富了汉族的文化,产生摩擦与冲突,调整了民族分布格局,促进民族交融,为民族共同体的
建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各统治者为了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通过强制迁移的方式将少数
民族迁至都城、无主荒地以及军事重镇。”说明内迁原因是统治者强制迁徙;“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影响,
导致了大规模的饥荒。”说明北方草原出现的大规模饥荒导致少数民族内迁;“各民族间的频繁的战乱也会使
少数民族不断迁徙,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迁。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纷争不断,部分少数
民族人民为躲避战乱,选择向南方迁徙。”说明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纷纷内迁或南迁。
(2)影响:根据材料二可知,“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各少数民族也吸收了汉文化”说明
内迁丰富了汉族的文化,促进民族交融;“魏晋时期,各少数民族徙至中原,诸民族各种习俗与思想上的差
异,必然会带来摩擦与冲突。……少数民族的内迁使得各族军队中民族成分多样,缺乏凝聚力。…”说明少
数民族内迁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重庆工程学院《数字系统设计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数据挖掘基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固体表面物理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中外剧作家及作品研究》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运城职业技术大学《休闲学与休闲文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协同效应
- DB2201T 69-2024 哺乳母猪智能化饲喂技术规范
- 数学社团学习活动
- 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房地产经纪综合能力》模拟试卷1
- GB/T 9978.5-2008建筑构件耐火试验方法第5部分:承重水平分隔构件的特殊要求
- 上海纽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试题综合素质答案技巧
- 办公家具项目实施方案、供货方案
- 2022年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竞赛理论题库(含答案)
- 危化品安全操作规程
- 连锁遗传和遗传作图
- DB63∕T 1885-2020 青海省城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技术规程
- 高边坡施工危险源辨识及分析
- 中海地产设计管理程序
- 简谱视唱15942
- 《城镇燃气设施运行、维护和抢修安全技术规程》(CJJ51-2006)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