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4年鲁人新版选择性必修2生物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2、下列关于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动植物不会出现分层B.施用农药杀灭害虫属于生物防治C.清除杂草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荒废的农田会发生次生演替3、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第七次人口普查;将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城乡住房等方面情况,为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图是我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图,图中反映出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包括()

①人口增长势头过快②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③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④人口性别比例失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下列生物群落中结构最复杂的是()A.荒漠B.农田C.草原D.热带雨林5、某草原牧区,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既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又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这种做法体现了()A.实现“循环经济”的原则B.低消耗、多效益的原则C.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D.建立自然—社会一经济复合系统6、某兴趣小组研究了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后,画出了如图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则F代表生产者,H代表消费者,G代表分解者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组织液,当人感染了某病毒痊愈后,能在甲中发现T细胞和B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C.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代表消费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B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表示消费者7、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中的个体数量B.用黑光灯诱捕害虫估计其种群密度的方法为标记重捕法C.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可能接近K值D.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改变害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降低出生率8、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m2·a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B.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m²·a1C.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循环流动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林冠层的郁闭度是影响林下植物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B.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可作为人类保护资源和防治害虫的依据C.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表明人类活动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D.间作套种、立体养殖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态位的理解和运用评卷人得分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波,称为“蜜露”。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给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的天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蚂蚁拍打蚜虫背部产生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B.蚂蚁吃“蜜露”,蚜虫同化量的一部分传递到蚂蚁C.化学信息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D.信息传递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11、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12、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13、塞罕坝林场位于中国河北省北部。由于历史上的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在半个多世纪时间里,三代造林人持续奋斗,让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目前,这片山林每年向北京和天津供应1.37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同时释放约54.5万吨氧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塞罕坝林场从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这一过程发生了初生演替B.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D.人类活动不会改变塞罕坝林区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14、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垂直带ⅠⅡⅢⅣⅤⅥ海拔(m)<10001000~20002000~25002500~30003000~3500>3500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真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寒灌丛草甸蝶类种数349452201136125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15、如图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模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B.该图中有三条食物链C.图中的a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由a传到b16、如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C.演替过程中鱼类的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17、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使臭氧层出现空洞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易发生生物富集18、下图是某人工湖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字母表示同化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和能量的循环B.甲种鱼和乙种鱼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越多,甲种鱼和乙种鱼的数量就越多D.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的能量去向都有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评卷人得分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_______的过程,就叫演替。20、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_______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_______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迅速丧失,生态系统就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21、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_______,食物网越___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___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越_______。22、_______观念已是针对全球生态环境等问题形成的新思维。其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_______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23、种群数量变化增长曲线的两种类型是“J”型和“S”型。

(1)“J”型增长曲线:是无限增长曲线,呈指数增长的曲线。条件是在食物和_______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2)“S”型增长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_______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______,死亡率______。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的增长就会______________,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_______,又称K值。24、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指种群在_______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种群密度调查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算种群密度。

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3)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

(4)迁入率和迁出率。

迁入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出率:单位时间内_______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5)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_______的个体数目比例。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年龄组成有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

(6)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_______个体数目比例。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25、种群概念。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_______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26、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态系统所需要的能量大都来自_______,这些能量中大约只有1%以_______的形式,被生态系统的______通过______转化为_______,固定在_______。27、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8、种植水生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重要方法;研究人员选取挺水植物黄菖蒲,漂浮植物凤眼莲;浮叶植物黄花水龙和沉水植物苦草四种不同类型的水生植物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某富营养化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和净化机制。

(1)在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各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这种空间分布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这些水生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中的_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获得了种植四种不同水生植物后,某富营养化水生态系统中总N的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

据图分析,对总氮去除效果最好的是___________。

(3)水体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的大量繁殖,而水生植物可以通过与藻类植物________;从而抑制藻类植物的过渡生长。

(4)水生植物可向发达的根系输送氧气,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____________。

(5)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是当前水环境治理中的重点,请你根据生态学相关知识,提出两条具体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9、三化螟是水稻害虫;危害严重时可导致水稻颗粒无收。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是防治三化螟的方法之一。为了检验该方法在防治三化螟时的作用效果,科研小组选择两块相同的稻田进行试验,实验组放置信息素,对照组不放置,结果如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白色柱是__________(填“实验组”或“对照组”)的测定结果;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能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于水稻叶片上;但产卵时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由此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要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除了利用信息素诱杀外,还可以通过引入天敌等方式来提高________________以降低三化螟的种群数量。防治过程中应将三化螟种群数量控制在K/2以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30、某学习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温度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设置了4组实验,每隔2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取样8次,结果如下表。请回答:。温度/℃不同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106个·mL-1)0h2h4h6h8h10h12h14h14h201.21.83.04.07.813.220.319.4251.22.03.85.88.919.519.018.5301.23.57.215.235.188.288.181.0351.24.89.220.175.273.170.268.1

(1)酵母菌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据表分析,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在35℃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_________________h。

(2)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_________________(填“延长”、“缩短”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__________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保持不变”)。

(3)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_________。

31、下图是轮叶黑藻细胞光合作用相关过程示意图。研究表明: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而且两条途径在同一细胞中进行。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_____(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水平上研究的结果。

(2)为图中物质A的还原提供能量的是_______。图中催化CO2固定的两种酶(PEP羧化酶、Rubisco)中,与CO2亲和力较高的是PEP羧化酶,这是_______的结果,意义是_______。

(3)在光照条件下,轮叶黑藻细胞叶绿体的类囊体腔中的H+浓度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叶绿体基质;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_________。

(4)黑藻是一种常见的沉水高等植物,某实验小组利用黑藻进行如下实验,请分析并回答:。实验步骤的目的主要实验步骤材料准备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①______溶液的玻璃瓶,将玻璃瓶均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个玻璃瓶中均放入等量、新鲜的黑藻叶片,用橡胶塞密封②______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实验数据记录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组别甲实验结果分析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③______。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可以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呼吸速率。

该实验的目的是④_______;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⑤______。组别甲乙丙丁瓶内氧气的变化速率(mg•h-1)6.474.221.98-2.14评卷人得分五、综合题(共2题,共10分)32、如图是某研究性小组绘制的某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模型,表格是该小组对湿地能量流动的调查结果[单位为103kJ/(m2·y)];请分析回答:

同化能量。

储存能量。

呼吸消耗。

A

900

200

700

B

180

60

120

C

14

2

12

D

100

18

82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

(2)太阳能主要通过______(填“生理作用”)过程输入到由图中A;B、C、D等生物构成的______中;E表示______。

(3)若图表示该湿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则图中以CO2形式流动的是______(填图中序号)。

(4)第二营养级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______(填“生态系统的成分”),另一部分同化后用于自身______和______。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

(5)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即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具备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______调节是该能力的基础。

(6)该湿地中的某种小鱼取食大鱼身上的寄生虫。小鱼取食前,常在大鱼面前舞蹈一番,并分泌一种化学物质。据此分析,小鱼和大鱼之间传递的信息类型有______。33、蚜虫是果园中危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为探究更有效的防治蚜虫的方法,研究者选择三个各种环境因素高度相似的苹果园,在苹果园A中施用化学杀虫剂,在苹果园B中种植功能草(蛇床草等),苹果园C不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统计蚜虫和天敌的种类和数量,结果如下表。。昆虫类型物种数个体数ABCABCC天敌24232510628341947蚜虫3345393371755天敌害虫比1.972.471.11

(1)据表中数据可知,种植功能草和施用化学杀虫剂两种人工干预方式,均对蚜虫种群数量有一定的_______作用。

(2)使用化学杀虫剂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的弊端有_______

a.见效慢b.常对天敌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c.害虫产生抗药性后数量快速增长d.常会造成果园生态环境恶化。

(3)研究者认为苹果园B中天敌对蚜虫的控制能力最强,理由是_______。

(4)在苹果园B中存在着多种天敌和害虫;为明确其中存在的一种天敌对一种害虫的增长具有控制关系,建立室内微型果园,研究种植蛇床草对蚜虫和瓢虫(蚜虫的天敌)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5.25-6.24为蚜虫爆发期)。

结果显示_________;说明种植蛇床草有助于瓢虫对蚜虫的数量控制。

(5)以蛇床草为代表的多种功能草在果园中发挥了生态调控的作用,蛇床草花能够为瓢虫提供保育所,二月兰的花蜜为瓢虫喜食,金盏菊的挥发气味能够诱集瓢虫并干扰蚜虫对果树的识别。请归纳种植功能草控制害虫的原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C【分析】【详解】

由题意可知鹰可以捕食黄雀,而黄雀是螳螂的天敌,黄雀减少螳螂会增加,而螳螂又是蝉的天敌,所以蝉的数量下降,所以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的天敌的数量,减少了蝉的数量,A错误。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反复利用,B错误。鹰的迁入又增加了营养级,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C正确。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鹰的迁入并没有改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错误。2、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

(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

(二)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详解】

A;群落中动植物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都有分层;A错误;

B;施用农药杀灭害虫属于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效果明显,但污染环境,且会引起害虫抗药性提高,B错误;

C;农田生态系统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C错误;

D;荒废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正确。

故选D。

【点睛】3、D【分析】【分析】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等均是为了调节人口数量。

【详解】

由图可知;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说明老龄化严重;另外男女比例105.2:100,说明性别比例失调。故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是④性别比例失调和③老龄化严重。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4、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最强。

【详解】

AB;荒漠、农田中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A、B不符合题意;

CD;草原群落动植物种类比荒漠、农田多;相对于热带雨林较少,其群落的结构较热带雨林简单,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和生物种类;理解生物种类多少和群落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5、C【分析】【分析】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详解】

在进行草场建设时;注重不同牧草种类的搭配种植,遵循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对单位面积内的放牧量做了一定控制,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循环经济”指的是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污染排放,甚至零污染排放。6、C【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详解】

A;若图Ⅰ所示为食物网;食物网中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

B;若图Ⅱ表示人的体液各部分的关系;甲是血浆,B错误;

C;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根据双向箭头可知,B代表生产者,A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D代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正确;

D、若图Ⅲ表示碳循环,D代表大气中的CO2库;C表示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点睛】

生产者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之间是双向箭头,且生产者为一进多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多进一出。7、D【分析】【分析】

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详解】

A;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A错误;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需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B错误;

C;种群的增长率达到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可能接近K/2值,C错误;

D;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诱杀雄性害虫来防治害虫;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希望能改变害虫的性别比例以降低害虫的出生率,来降低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D。8、C【分析】【分析】

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以有机物形式储存起来)=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被同化)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利用的能量)。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会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链交织而成的)食物网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食物关系形成的。相邻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下一级同化的能量/上一级同化的能量×100%。

【详解】

A;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太阳鱼→鲈鱼;最高营养级为第五营养级,A错误;

B、太阳鱼同化的能量是1483J·m²·a1,被鲈鱼同化的是126J·m²·a1,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小于1357J·m²·a1;B错误;

C、该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31920J·m²·a1,第二营养级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同化的能量共有7980J·m²·a1;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980/31920×100%=25%,C正确;

D;该食物网中的能量在不同营养级之间单向流动;D错误。

故选C。9、C【分析】【分析】

郁闭度是指林冠层遮蔽地面的程度。

【详解】

A;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是影响林下植物种群密度的非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

B;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根据种群密度绘制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人类保护资源和害虫防治的依据,B正确;

C;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表明人类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方向;C错误;

D;间作套种、立体养殖有利于提高群落对环境资源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生态位的理解和运用,D正确。

故选C。二、多选题(共9题,共18分)10、A:C:D【分析】【分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

【详解】

A;蚂蚁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了一定的振动频率,属于物理信息,A正确;

B;“蜜露”属于蚜虫的粪便;其中含有的能量不属于蚜虫的同化量,B错误;

C;据题干信息;报警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该信息可以在蚜虫间传递,也可以在蚜虫与蚂蚁间传递,C正确;

D;据题干信息;蚂蚁和蚜虫可以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ACD。11、B:C【分析】【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

【详解】

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资源空间有限,所以出生率降低,A正确;

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增长率最大,但由于种群数量少,所以此时不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刻,B错误;

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例如当种群密度为1cm3,增长率为30%,增长量为0.3,而当种群密度为8个/cm3时;增长率大约20%,增长量为1.6,C错误;

D、从图中看出当种群密度达到24个cm3,种群增长率为0,说明其数量达到最大,可以推测当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种内斗争进一步加剧,出生率将小于死亡率,增长率为负值,D正确。

故选BC。

【点睛】12、A:C:D【分析】【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乙、丙都可表示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甲、乙、丙中的t1点均为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图甲、乙、丙中的t2点为K值。

【详解】

A、t1~t2之间;种群数量从K/2增加到K,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A正确;

B、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此时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速率不断增加,但毕竟资源空间是有限的,增长率表现为不断减小,B错误;

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种群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

D、为有效防治蝗灾,为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应该越早越好,t1时蝗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反而不利于控制,因此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ACD。13、A:D【分析】【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详解】

A;贫瘠沙地具备一定的生物和土壤条件;贫瘠沙地变成绿水青山的过程发生了次生演替,A错误;

B;题干中的恢复过程就说明了某些退化的生态环境是可以被恢复的;B正确;

C;修复生态环境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可以改善环境等,C正确;

D;人类活动可以改变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错误。

故选AD。14、A:C:D【分析】【分析】

分析表格:表格表示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生物多样性的研究结果;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温度逐渐降低,植被类型发生差异,蝶类种类数目也逐渐减少。

【详解】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受光照、温度等外界因素作用等影响;A正确;

B;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B错误;

C;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动物的垂直结构;所以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有关,C正确;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如光照、温度)有关;D正确。

故选ACD。15、B:D【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f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d和e均为消费者。

【详解】

A、由以上分析可知,f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正确;

B、该图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即a→c→d→e,B错误;

C、图中a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不能利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所以一定是异养生物,C正确;

D、生产者a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有机物中,b利用a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D错误。

故选BD。16、A:D【分析】【分析】

1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珊瑚礁群落发生演替时;原有条件含有珊瑚礁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错误;

B;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可为鱼类等生物提供更复杂的生存空间,B正确;

C;由题图可知;鱼的种类数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C正确;

D;由题图中信息不能得出演替过程中;鱼的种类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的结论,反而可以得珊瑚礁体积的减小导致了鱼类种类减少和鱼的个体数下降的推测,D错误。

故选AD。17、A:D【分析】【分析】

1.氮;磷是植物的营养元素;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

2.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不是二氧化硫;

3.甲醛;苯、氡气等有毒、有放射性;对人体有害;

4.重金属盐可使蛋白质变性。

【详解】

A;富营养化是水体中氮、磷过多造成的;A正确;

B;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过多;B错误;

C;氟氯烃等物质的大量排放是使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原因;C错误;

D;汞、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容易排出,所以容易发生生物富集,D正确。

故选AD。

【点睛】18、A:C:D【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物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输入生态系统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传递沿食物链、食物网,散失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

(2)每一营养级能量的去路:①流向下一营养级(最高营养级除外),②自身呼吸消耗,③分解者分解利用,④未被利用。

(3)特点: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中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

【详解】

A;浮游动物和鱼类作为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加快物质循环,但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

B、相邻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某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乙种鱼从甲种鱼处同化的能量为d,而甲种鱼同化的能量为b+c+e,则甲种鱼和乙种鱼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b+c+e)×100%;B正确;

C;向该人工湖中投放的饲料过多;可能导致水质变差,鱼类减少,C错误;

D;最高营养级无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错误。

故选ACD。三、填空题(共9题,共18分)19、略

【解析】代替20、略

【解析】①.无限②.一定限度。21、略

【解析】①.多②.复杂③.强④.高22、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可持续发展自然、经济、社会2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空间种内竞争降低增高停止环境容纳量24、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单位面积随机平均值新产生死亡迁入迁出各年龄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雌雄2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同种生物26、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略【解析】太阳能可见光生产者光合作用化学能有机物中27、略

【分析】【详解】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实验题(共4题,共12分)28、略

【分析】【分析】

群落的结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前者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后者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1)不同水层生活不同的生物;体现的是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水体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会共同构成生物群落。

(2)由曲线图可知;黄菖蒲处理组总氮数下降最多,故除氮效果最好。

(3)水生植物通过与藻类竞争而抑制藻类的过度繁殖。

(4)水生植物在根际形成氧微环境;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加强了相关微生物对水体中N的利用,降低水体中氮的含量。

(5)可以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进行富营养化水体修复。

【点睛】

富营养化水体中N含量较高,引起藻类大量繁殖,可以通过种植水生植物与藻类竞争降低水体中N含量,同时还应该减少污水排入。【解析】垂直结构生产者群落黄菖蒲竞争利用从控制和消除外源污染入手,尽量控制进入湖内的污染物,同时清淤挖泥、引水冲污;利用藻类、有效微生物群、各种高等水生植物(水生维管束植物)及陆生植物等重建水生生态环境,使湖泊恢复其应有的功能29、略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熟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数量的变化特征及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三化螟是水稻害虫;会导致水稻减产,据此可判断图中白色柱是对照组的测定结果;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诱杀三化螟属于生物防治,信息素诱杀雄性个体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最终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2)三化螟成虫在春季将卵产在水稻的叶片上;但产卵的温度必须达到16℃以上。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三化螟虫卵不能移动,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水稻叶片上三化螟虫卵的密度。

(3)在稻田引入三化螟的天敌,增加了三化螟种群增长的环境阻力。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因此,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解析】对照组信息素破坏了三化螟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使种群密度降低生物种群的繁衍样方法环境阻力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控制种群数量低于K/2既防止种群增长过快又使种群数量较低30、略

【分析】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温度和培养时间是自变量;酵母菌的数量是因变量。酵母菌初期呈S型曲线增长,增长速率先快后慢,K/2时达到最大,不同条件下K值不同。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营养物质被不断消耗;代谢废物不断积累,种群进入衰退期,数量开始下降。

【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据表分析;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都是先增加,当达到最大后再降低。35℃下,6h-8h,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75.2-20.1=55.1)最大。

(2)酵菌种群数量的K值(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培养液的浓度和培养空间的大小有关;与酵母菌培养液的起始种群数量无关,但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可以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所要的时间。故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将缩短;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增加。

(3)根据表格信息;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分别为20.3;19.5、88.2、75.2。柱状图如下:

【点睛】

对微生物生长曲线的掌握是本题的突破点,同时还要注意环境条件的改变也会导致生长曲线的改变。【解析】①.种群密度②.先增加后减少/先增加后稳定在减少③.6-8④.缩短⑤.增大⑥.31、略

【分析】【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C3途径是指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DNA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C4途径是指在PEP羧化酶的催化下,PEP在叶肉细胞中与HCO3-结合,先把CO2固定成草酰乙酸,再转化为苹果酸,重新释放CO2后进入卡尔文循环。

【详解】

(1)群落水平研究的包括群落的范围和边界;丰富度、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等;故当轮叶黑藻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种间关系)。

(2)图中物质A为C3,C3的还原需要能量,光反应的产物ATP和NADPH中储存着活跃的化学能,二者均可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结合题干“水中CO2浓度降低能诱导轮叶黑藻(一种沉水植物)光合途径由C3向C4途径转变,C4途径可使轮叶黑藻适应低CO2浓度的环境”,说明C4循环中PEP羧化酶与CO2的亲和力高于C3循环中的Rubisco,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利于其生长。

(3)在光照条件下,类囊体腔内的H+比叶绿体基质的要多;故其pH值相较叶绿体基质要低(泵出为顺浓度梯度,从而将质子势能转化为ATP中的能量);图中苹果酸分解成丙酮酸和二氧化碳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还可能有细胞质基质(呼吸第一阶段的产物,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和NADH),故轮叶黑藻细胞中丙酮酸产生的场所有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①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的条件有光照、CO2等,从表格中“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可知实验的自变量为光照强度,其他无关变量保持一致且适宜,故实验需要保证正常的CO2原料供应,即材料准备中应取若干盛有一定量浓度为1%的NaHCO3(分解释放CO2;维持玻璃瓶中二氧化碳浓度稳定)溶液的玻璃瓶;

②“甲;乙、丙三组玻璃瓶双侧各等距离放置1个18W的LED灯;分别控制灯距为10cm、15cm、20cm。作为对照组,对丁组玻璃瓶进行遮光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培养一段时间”体现的是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故该操作的目的为设置对照实验(实验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③甲到丙瓶中的黑藻同时进行了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黑藻向外释放氧气,故甲到丙瓶内氧气的释放速率表示这段时间内黑藻的净光合速率;

④⑤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到丙瓶,灯距逐渐增大,光合作用逐渐减弱,氧气释放速率随之下降,故实验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可以推测,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解析】(1)群落。

(2)NADPH和ATP自然选择使轮叶黑藻能适应水中低浓度CO2的环境;提高其光合强度。

(3)高于叶绿体基质;细胞质基质。

(4)NaHCO3##碳酸氢钠设置对照实验净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速率逐渐增强五、综合题(共2题,共10分)32、略

【分析】【分析】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