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检测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这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A.起源最早 B.星罗棋布 C.多元一体 D.中心单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长江流域至少各自存在三大族群……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可知中国古人类活动地区比较广泛,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正是这些族群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造就了早期中华文明,说明这些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相互融合,强调中华文明的特点是多元一体,C项正确;材料侧重点在于人类遗存分布和交融的特点,不是起源早,排除A项;星罗棋布,只能体现材料一部分的内容,过于片面,排除B项;中心单一,与材料古人类已经遍布今天中国的各个地区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2.以下能较典型地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原始居民④半坡原始居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过上了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半坡人最早种植粟,两者还会饲养家畜,所以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还是以采集、狩猎和捕鱼为生,所以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3.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A.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C.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可知,石器时代的分界线上的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正确;氏族公社属于原始社会,A说法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B错误;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是“划定石器时代”的依据,D错误。4.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约7000—5000年,分布在陕西、河南、山西等地区,并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下列哪一文化遗址最可能是考古学家研究仰韶文化类型的对象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因此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5.刘斌在《良渚文化与良渚古城考古的意义》中说:“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良渚文化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②良渚文化有力证明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历史③史料实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④良渚文化在中国都邑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可知,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①错误;③正确;据材料“对良渚古城遗址和良渚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力地改变了中华文明起源于晚商时期这一传统观念。良渚文化已进入成熟文明和早期国家阶段,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华文明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知,②、④正确;选D;A、B、C错误。6.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姚河塬遗址中,发现有功能结构复杂的聚落形态、带墓道的高等级墓葬、掌握高技能工艺的铸铜作坊,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瓷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以及刻字的卜骨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可能存在的现象是①贫富分化和阶级差别的出现②定居和原始村落的形成③手工技术的进步④殉葬成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⑤早期文字符号的出现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题干主旨是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聚落形态、高级墓葬、手工作坊和刻字的卜骨等,①②③⑤符合题干,殉葬不可能是当时的普遍现象,④错误,故选C,排除ABD。7.根据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人们划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请问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A.原始人的婚姻关系相对固定 B.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C.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进步【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妇女的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的出现,男子开始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因而父系氏族社会取代母系氏族社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因此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8.我国原始社会,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A.仰韶 B.大汶口 C.龙山 D.良渚【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母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父系氏族社会,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氏族位于黄河中游地区,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时期,根据时间、空间推断,A项正确;大汶口位于山东地区,排除B项;龙山位于湖南西北边陲,排除C项;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排除D项。故选A项。9.外服制首见于《尚书·酒诰》,即侯、甸(田)男卫四服。侯,即"为王斥侯",乃防守边疆的部族;甸,即田猎之田,是向商王朝贡献猎获物的地区;"男服"多为江淮地区被征服族;卫,"为王捍卫也",即王的禁卫军。这体现了商代外服制A.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B.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方国处于主动地位 D.改变了天下共主局面【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乃防守边疆的部族”“‘为王捍卫也’,即王的禁卫军”可得出商代外服制起到了巩卫商王朝的作用,因此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A项正确;当时没有中央集权,排除B项;方国处于被动地位,排除C项;天下共主局面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A。10.汤为商朝的建立者,请问其在政权上的建树是()A.建立了世袭制 B.内服和外服制度 C.分封制 D.建立了国家【答案】B【解析】【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根据材料“汤为商朝的建立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B项正确;夏朝开创了世袭制,不是商朝,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最早建立国家的政权是夏朝,不是商朝,排除D项。故选B项。11.在殷商辞中,“呼”“令”这类涉及上下级关系的动词越来越多地用于某侯、某伯,这些方国首领因此承担着商王朝的各项事务。这现象有利于A.中央集权政治局面形成 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密切商朝与方国的联系 D.中原文化向边疆的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呼’‘令’这类涉及上下级关系的动词越来越多地用于某候侯、某伯”体现的是商朝与地方方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C正确;商朝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12.原始农业生产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于是人民开始A.聚族定居 B.建立国家 C.冶炼青铜 D.创造文字【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A项正确;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排除B项;冶炼青铜、创造文字和粮食来源稳定之间并未有直接因果联系,排除C、D。故选A项。13.据文献记载,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发生于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答案】A【解析】【详解】夏朝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从“公天下”到“家天下”,A正确;B、C、D涉及的朝代已经实现了家天下,不是转变点,排除。14.某同学在研究“夏朝标志着早期国家诞生”这一课题时,使用了《左传》等文献史料。目前,在研究该课题中,他还可以使用的史料是()A.良渚遗址古城墙 B.甲骨文的记载C二里头遗址资料 D.何尊及其铭文【答案】C【解析】【详解】研究早期国家的产生,需要利用到的资料应该是早期国家刚刚出现时期的史料,二里头遗址很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址,因此可以用于课题,C项正确;甲骨文是商朝文字,排除B项;良渚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文化,与夏朝不符,排除C项;何尊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与夏朝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5.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内涵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A项正确;分封制下诸侯国具有相对独立性,诸侯国内王侯地位最高,并没有强化君主专制,排除B项;诸侯国相对独立,具有土地管理权、行政权和军权,并不能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项;古代中国贵族世袭制的确立并非始于周代分封制,夏商时期已经确立了,排除D项。故选A项。16.宗法制是西周王朝首创,其核心的意义在于A.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 B.稳定了政治秩序C.是分封制的有益补充 D.国家本身的制度【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左传》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的一个关键内容是严嫡庶之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目的在于稳固贵族阶级的内部秩序,B项正确;ACD项均与宗法制有关,但是并非是核心意义,排除。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然而近年来大量的发现说明并非如此。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该文化于1936年首次在杭州附近的余杭县良渚镇发现。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在以余杭莫角山为中心的遗址群片区内,相继发现良渚文化的高等级贵族墓地、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2009年以后,在这片区域清理出稻田遗迹,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并探明良渚古城外围上游的11条水坝,与先期发现的长堤遗址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摘编自刘莉等《中国考古学: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青铜时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答案】(1)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规模大,数量多;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2)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解析】【详解】(1)据材料概括良渚文化的特点,据“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以环太湖地区为主”可得出分布于长江流域,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据“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200多处良渚遗址”可得出规模大,数量多;据“遗址中的大部分小墓没有随葬品,大型墓葬则往往随葬数百件玉器和陶器”可得出墓葬体现严格的社会等级;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内涵丰富;据“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影响深远。(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良渚文化的发现在考古学上的价值,据“过去有人认为,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的发展影响不大……”“良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可知良渚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它的发现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改变了对中华文明的原有认识;据“良渚古城的夯土城墙、祭坛以及手工业生产中心……发现大量碳化稻米……共同构成了良渚古城的治水体系”可知为研究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后期的农业、手工业、城市建筑以及社会状况等提供了重要史料。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经·周颂·我将》(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诗经·周颂·我将》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根据材料一、二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答案】(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机制:据材料一“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积极作用:据材料一“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小问2详解】本题是材料分析题之概括分析题。时空是西周(中国)。意义:据材料二“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是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特点:结合所学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半坡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是一个发达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由出土器物和居住遗迹来说,可分成早晚两个时期,早期以木构房屋的建筑为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股份利润协议书
- 税务扣款协议书
- 老人老伴协议书
- 挡土墙施工私人协议书
- 移动模具协议书
- 电气设备协议书
- 现浇楼面协议书
- 码头靠泊协议书
- 无人机打药合同协议书
- 毁约后补办就业协议书
- 沙特阿拉伯商务谈判风格礼仪与禁忌
- 甘肃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中国足球俱乐部行业市场调研分析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临床各科急救流程图
- 【MOOC】《创新创业与管理基础》(东南大学)章节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成语故事《半途而废》课件
- 2025年全国法制宣传日普法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200题)
- 消防安装工程重点难点分析及应对措施
- 医师人员管理制度内容
- GB/T 44951-2024防弹材料及产品V50试验方法
- 2024年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师《桥梁隧道工程》考试题库大全(含真题)-上(单选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