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整本书贯通式导读设计与实践_第1页
《红楼梦》整本书贯通式导读设计与实践_第2页
《红楼梦》整本书贯通式导读设计与实践_第3页
《红楼梦》整本书贯通式导读设计与实践_第4页
《红楼梦》整本书贯通式导读设计与实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中语文教学:《红楼梦》整本书贯通式导读设计与实践《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坚持读完一本长篇小说,构建阅读长篇小说的方法和经验,并提出六个学习任务,涉及人物、环境、语言、情节、主题等方面。然而,在具体的阅读中,整本书的阅读完成量被严重削减。问卷调查显示,高一学生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当中遇到的阻碍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兴趣不足,缺乏长期阅读的自觉;(2)章回多,篇幅长,体量庞大,仅前80回就有72万余字,使人无从入手;(3)课外时间紧缺,没有充裕时间保障;(4)阅读积累有限,古典知识匮乏,如对意象寓意的理解有隔阂,读之如进迷阵,不辨方向。一、大单元背景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定位与追求和大单元群文阅读教学相比,整本书阅读的独特之处在于:(1)文本情境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大单元群文的组合常常是跨文体、跨时代、跨情境的,对教学资源的整合需要结合人文主题、任务清单、文体特征等方面综合考虑,多维取舍并加以重组。而整本书虽然也由多篇文本构成,但作家的写作主题、创作情境、审美特征往往是一致的、相近的、连贯的,因而教师在设计整本书导读时比较容易聚焦这一类书籍常见的几个解读模块,如解读小说离不开情节、人物、环境等模块,进而设计活动任务;(2)文本阅读具有长期性和持久性。如果把整本书看作超大的单一文本,该超常规大文本阅读有别于群文阅读之处便是无法在课内全部完成,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循序渐进。换而言之,整本书阅读是系统阅读,需要环环相扣,处处衔接,如果没有合理的计划统筹、持久推动的阅读动力、及时有效的监督和敦促,整本书阅读就容易变成不完整阅读;(3)阅读支点具有萃取性。虽然整本书可以归纳为某一类型、某一文体的书籍,有常见的阅读角度,但对于大部头书籍的阅读而言,在阅读其中每一章节、每一单篇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萃取提炼出能够上下贯通、左右勾连的切入点(如一人、一物、一细节),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前后联脉,不断缕析,就会陷入不知头绪的茫然境地。像《红楼梦》这样的整本书,其体量大、专业性强、阻隔深等特征决定了课程设计者需要反复考量每一个创意导读的成熟度和有效性,以便事半功倍,纲举目张。基于上述现状,我们反复实践并打磨《红楼梦》整本书课程思路,依托备课组平台,借助红学资料,博观约取,守正出新,找到整本书阅读的突破口和抓手,以小说几个有特色的元素为阅读支点,驱动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由广泛阅读。我们将《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落实快读、浏览全书的任务,其中贯穿的语文活动是读、说、绘、评,教师设计若干导读课,共同感知小说的情节之美、之趣、之味;(2)第二阶段是落实细读、精读这一鉴赏任务,以更高层级的品、评、鉴、演等活动为主,掌握鉴赏人物方法,深度感知人物艺术韵味,学会利用批判思维评价人物,该段阅读对应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两个维度;(3)第三阶段是探究、拓展学习,在了解全书面貌、学会品评人物的前提下,成立兴趣小组,选择一个小话题开展研习,形成文字成果,教师在该环节要特别关注学生对《红楼梦》文本语言精华的理解、借鉴和活用,并将其放在传统文化典籍中去感悟评价,增强文化自信。该段阅读对应的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两个维度。二、基于核心素养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阶梯式活动的设计与实践(一)拎点成线:寻情节脉络,开展读、说、绘、评等活动,完成浏览、通读全书任务。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也是鉴赏人物、品味语言、探究主题的首要基础。面对庞大文本,我们选取叙事艺术为快读全书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脂砚斋指出:“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浓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曹雪芹的叙事谋略,概而言之便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金圣叹认为:“如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字等是也。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皆动。”评论家已然认识到古典小说情节前后勾连的特征,因而导读设计中,首先要让学生树立连点成线的意识,不孤立地看待一段情节,而是把握情节设计的内在逻辑性和外在贯通性,形成整体思维,发现情节妙处,先读后说,形成口语表达,借助曲线图、大事记绘出小说脉络,并写出点评文字。具体到实践中,在课内导读环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读前五回,要求学生紧抓两条主线,即宝黛钗爱情故事和贾府繁衍生息故事,将前五回章节要点与之一一对应。学生读完后不难发现,第一、第三、第四回紧扣第一条主线,由木石姻缘、宝黛初会、宝钗进府三段故事拉开序幕,第二、第三、第四回紧扣第二条主线,分别涉及贾府人物关系、贾府现实场景、四大家族社会关系网;第五回是对家族和人物大结局的预言。以此为基,我顺势提出要求,学生课外借助回目概览全书,找到涉及两条主线的节点性情节,画出简便图示,交流展示。这里我们引入时空维度来梳理事件脉络,把握叙事特征。不难发现,小说有三个空间布局并有序推进:虚幻世界(太虚幻境、神仙世界)→现实世界(宁荣两府)→理想世界(大观园),但不完全是单线推演,其中有交替回返。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在梳理中感受两府一园的空间转移带来的场景变化和情节演进。从时间维度考量,作家叙事虽有一定的神秘性,但从第十八回开始,叙事缓慢而细致,时间跨度清晰可寻,且人物活动常与节气、节令等一一对应,富有暗示性、象征性。如学生发现,宝钗扑蝶对应春之明媚,群芳夜宴对应夏之热烈,抄检大观园对应秋之肃杀,黛玉之死对应冬之冷寂。以时空为坐标来梳理情节,可避免学生孤立地看待事件,有意识地利用联系的思维来把握繁杂的叙事文本。我们还引入盛衰向度来梳理事件变化,尝试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了解情节趋向。最后,师生敲定涉及贾家的大事有:秦氏丧礼、元妃省亲、清虚观打醮、宝玉挨打、刘姥姥进府、元宵夜宴、抄检大观园,转折点事件是第三十四回乌进孝进租,贾府开始陷入财政危机;涉及到宝黛钗爱情纠葛的大事有宝黛吵架、宝钗戏蝶、黛玉葬花、宝钗探病、钗黛释嫌等,标志性事件是第三十四回黛玉题帕,从试探走向定情。拎取全书的情节脉络,一定要充分利用第五回这一预叙总纲,借助《好了歌》及注释和金陵十二钗判词以及歌曲,进而抓住家散人亡的悲剧结局、红颜薄命的悲剧宿命,初步感知小说命运无常、世事易变、盛衰轮替的全局设计思路。由此拾级而上,教师开设微专题(微课程),将情节照应、环扣的方式归纳为四种:(1)情节的反复和对举现象;(2)图谶、诗谶、戏谶、语谶等以多种形式存在的谶纬结构;(3)设伏笔、作铺垫的写法;(4)物象贯穿。在学生完成概览全书的任务后,教师可以选取小问题进行检测,了解阅读效果。例如,以“相映相反皆妙笔”为题,组织学生找出两两对应的情节。由教师预设题面,学生分组抢答,比试研读的功底,增加阅读的趣味。小说里情节相映的地方比比皆是,如第一回木石前盟与第三回金玉良缘相映,第三回黛玉进贾府与第四回宝钗进贾府相映。至于对比的情节更容易找到,如第十八回元妃省亲之热闹与第七十八回贾府夜宴之冷寂,第二十四回写贾芸借钱时卜世仁之冷漠与醉金刚倪二之慷慨。教师需要提醒学生的是,这些情节初读时虽有相近相通之处,但绝无雷同重复之感,正是“相映而不相犯”,而相反对比在古典名著中也能找到其它典例。再如,我们设计了“谁是贾府见证人?”“谁是贾府见证物?”等演说论辩活动,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展开针对性阅读,寻找牵扯情节发展的关联点,课内展示时鼓励同学大胆发现,并言之有据。归纳发现,人物方面有贾宝玉、王熙凤、袭人是见证人等结论,物品方面有阐释人参、自鸣钟、海棠花是贾府见证物的理由。这些情境式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学生快读、浏览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初步认识小说多维网状结构、多线索并行推进这一章法。(二)聚焦延展:赏人物形象,开展品、评、鉴、演等活动,落实细读、精读文本任务。品评红楼人物是第二阶段的基本活动,也是重点活动。品评红楼人物首先需理解人物的独特性所在。鲁迅认为:“《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中国小说史略》)《教师用书》也强调教师要带领学生讨论,并领略人物性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正是红楼人物的独特处。《红楼梦》以塑造复杂的真人物而著称,如贾宝玉率真体贴又有爱红的毛病,林黛玉既清新脱俗又敏感尖刻,凤姐才干过人却贪财贪权。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在短时间完成品评任务,难度较高。比较务实的做法是先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形象的基本面加以观照和审视,即用一字一词加以定评,紧扣一词乾坤,品评结合,把握人物形象核心层面的特征,等于把住了人物性格的总舵。然后举一反三,由这一字一词延伸、拓展、挖掘,呈现人物的多个侧面,撰写人物档案或人物传记,展读展示。其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人物时,已在回目等关键处有意采用一字定评,例如“敏探春”“贤宝钗”“憨湘云”“酸凤姐”等。而在庚辰本《石头记》第七十七回、第七十八回中,眉批透露末回有一个警幻情榜,以张榜形式对人物进行归结性评价。教师可提供红学探佚成果,供学生参考。课内导读中,为了有效推动专题人物阅读,促使学生深潜文本,我们首先将小说人物分类,如金陵十二钗、贾府家长、丫鬟小厮、府外公子小姐等,便于学生聚焦不同人群,注重个体与群体之关系。我们以金陵十二钗为品评对象,尝试采用设悬疑的做法,将人物身上的一些待解谜团交代出来,例如妙玉入正册之谜、湘云寄养生活之谜、宝钗入京待选之谜,汇集前人评价观点,引领学生精读深思,咀嚼文本信息,得出一个定评字词,并相互交流分享,观点碰撞。值得强调的是,对定评词的选择,既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印证名家观点,援引论据,加以印证;也可以发现回目和情榜中定评词的微妙差别,例如回目中的“酸凤姐”和情榜中的“情权”,回目中的“勇晴雯”和情榜中的“情屈”,引导学生辨析两个定评词的侧重点,寻求内在辩证逻辑;还可以从阅读体验出发,提出全新字词,发人之所未发,拟写个性化的情榜开展交流。教师在此要适时引入“辩证思维”这一概念,举出运用范例,鼓励学生选用辩证式词组,尝试形成品评人物的张力,丰富思维的角度,开拓思维的深度。如有同学在课外研读中发现凤姐的“深”和“浅”:“深”指的是心机深,抓权又抓钱,把个人眼前利益放在首位;“浅”指的是眼光浅、格局小,一味满足于个人贪欲,不顾家族长远发展,更无深谋远虑,不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深和浅,一表一里,一近一远,从一侧面揭示凤姐看似聪明实则愚拙的对立统一性格,不乏真知灼见。再有同学紧扣黛玉的“执”和宝钗的“融”开展对读:“执”是性格偏执,执着其道,“融”是处世灵活,关系融通,并追根溯源,借传统文人之道联系阐发,探讨彼此得失,使人耳目一新。一字定评开掘了学生的阅读潜力,之后再围绕定评词汇,撰写人物档案,加以润色,形成文质兼美的人物小传,也就顺理成章了。撰写小传,不妨借鉴《项羽本纪》等经典传记的写法,设置张弛跌宕、回环相应的故事架构,追求摹形传神、细节见韵的形象塑造。展读中,以讲台为舞台,通过配上音画背景,声情诵读加以充分演绎,力求做到读者与人物同频共振,心音共鸣,评出最佳人物传记展读奖,形成一批班级内部传阅的传记佳作。必须注意的是,学生时代评红论钗,不必以高标准审视,只要是真实体验、有理有据,便值得首肯。鉴别鉴赏是高阶活动。鉴别是比较优劣长短,进而掌握鉴赏规律,提升鉴赏水平。《红楼梦》版本有数十种之多,造成大量异文现象。“异文在文献学的意义上确有正误之分,至少有可靠不可靠之别,但在文学欣赏意义上的优劣则是另一回事。”版本之间的差异和真伪,既为红楼版本研究的内容,又为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小说第八回回目的多种文字面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该回目主要有四种写法:庚辰本等写作“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甲辰本等写作“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甲戌本等写作“薛宝钗小恙梨香院,贾宝玉大醉绛云轩”,戚序本等写作“拦酒兴李奶母讨厌,掷茶杯贾公子生嗔”。教师提示学生紧扣人物塑造,从贴切、传神、留白等效果上考量最佳标题。需要提示的是,开展异文鉴别一定要反复遴选有课程价值的异文版本加以涵咏,不可盲目随意。话题表演是延伸活动。班级话剧演出,既适用于戏剧单元教学,也适用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环节。戏剧是综合性舞台表演艺术,从语文角度看,它融合了听、说、读、写、演、评等多个教学元素,借此进一步消除学生和文本的隔阂,拉近距离,在深度对话中理解情节,感知形象,揣摩语言,参悟主题。同时,从创作剧本到排演活动,角色众多,人人可参与,有演绎基础。从实践层面上看,话剧排演大致有三个步骤:(1)精选情节,撰写特色剧本;(2)角色分工,排练演出;(3)写剧评或读后感,活动小结。我们以学习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适当放手,但要在关键时给点拨,提意见。经共同讨论,选取情节的标准,有的倾向于唯美和诗意气质,可选诗社联诗、群芳夜宴等改编;有的主张以矛盾激烈程度为标准,可选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等改编,共同敲定三到五场戏。在自主创作中,首先明辨话剧与小说两种文体的异同,指导学生研读话剧范本,合理创作人物台词,并鼓励对一些场景进行合理增删。而在排练时,不妨先观摩经典,感知名家演绎风采,或请有经验的专家示范指导。话剧表演是对一个学期以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活动效果的检阅,要在整本书阅读的质和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便于有效开展,不做统一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